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在青藏高原上所建立的奴隶制王朝,是唐朝的劲敌之一。7世纪初,吐蕃的首领松赞干布先后征服了青藏高原上的苏毗、羊同、白兰羌、党项羌、嘉良夷等部落,使得吐蕃统一了青藏高原,直接与唐朝接壤。之后,吐蕃与唐朝虽然进行过多次联姻,但最终为了争夺辽阔的安西地区(新疆),彼此反目成仇。
唐高宗李治虽然先后征调薛仁贵、李敬玄远征青海、讨伐吐蕃,但吐蕃聚众四十万相抗,又利用唐军远道而来、水土不服的劣势,两次大败薛仁贵、李敬玄的军队。自此,吐蕃终于成为唐朝的强敌,揭开了与唐朝百年战争的序幕。唐时的吐蕃王朝之强,远非宋元时期的吐蕃诸部可比,史称为“西戎之盛、未之有也”。
除了与唐朝作战外,吐蕃也扩展到了南亚恒河流域。8世纪中叶时,吐蕃的赤松德赞即位,他与尼婆罗国(古尼泊尔)一道出兵讨伐北印度的摩揭陀国,并将一座吐蕃铁柱树立在印度加尔各答,向印度人炫耀战功。不过,吐蕃的主要战略依然是针对唐朝作战,而不是稳定经营恒河流域。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喜马拉雅山脉是全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方,它的存在使得吐蕃不能全力往南亚扩张。吐蕃要经营恒河流域就要保持青藏高原与恒河流域的物资输送,必然要常年在高海拔的地区行军,无论是后勤补给还是军队作战都非常困难。其次,经营恒河流域要耗费巨大的物资和人力,以当时青藏高原的生产力水平而言难以为继。因此,吐蕃人对恒河流域诸国重在军事打击,而没有长期占领的意图。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赤松德赞在位第二年,也就是公元756年,唐朝内部发生安史之乱。唐朝为了平乱,将安西、河朔等地的精兵大量内调,这对吐蕃而言是绝对的进攻战机。与经营脆弱的恒河流域相比,东方的战略潜力和富裕程度显然更具有吸引力。
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
于是我们就看到,吐蕃趁安史之乱大举入侵唐朝,并结纳唐朝叛将仆固怀恩作为外援,将唐朝的河西地区攻陷。“自肃宗以来,吐蕃接连入寇,尽陷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诸州,陇右之地不复在手”。随后,吐蕃又用蚕食和包围的方式吞并了安西和北庭都护府。公元808年,最后一支驻守在西域的唐军被吐蕃歼灭,唐朝对西域(安西都护府)的控制终结。
唐宪宗元和15年(公元820年)
正是在赤松德赞在位时期,吐蕃王朝达到极盛,其疆域西起帕米尔高原,与阿拉伯帝国对峙;南至恒河流域北岸,与北印度诸国对峙;东至甘肃、四川,与唐朝、南诏王国分别对峙;北达天山南脉,与漠北的回鹘汗国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