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在青藏高原上所建立的奴隶制王朝,是唐朝的劲敌之一。7世纪初,吐蕃的首领松赞干布先后征服了青藏高原上的苏毗、羊同、白兰羌、党项羌、嘉良夷等部落,使得吐蕃统一了青藏高原,直接与唐朝接壤。之后,吐蕃与唐朝虽然进行过多次联姻,但最终为了争夺辽阔的安西地区(新疆),彼此反目成仇。

唐高宗李治虽然先后征调薛仁贵、李敬玄远征青海、讨伐吐蕃,但吐蕃聚众四十万相抗,又利用唐军远道而来、水土不服的劣势,两次大败薛仁贵、李敬玄的军队。自此,吐蕃终于成为唐朝的强敌,揭开了与唐朝百年战争的序幕。唐时的吐蕃王朝之强,远非宋元时期的吐蕃诸部可比,史称为“西戎之盛、未之有也”。

除了与唐朝作战外,吐蕃也扩展到了南亚恒河流域。8世纪中叶时,吐蕃的赤松德赞即位,他与尼婆罗国(古尼泊尔)一道出兵讨伐北印度的摩揭陀国,并将一座吐蕃铁柱树立在印度加尔各答,向印度人炫耀战功。不过,吐蕃的主要战略依然是针对唐朝作战,而不是稳定经营恒河流域。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喜马拉雅山脉是全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方,它的存在使得吐蕃不能全力往南亚扩张。吐蕃要经营恒河流域就要保持青藏高原与恒河流域的物资输送,必然要常年在高海拔的地区行军,无论是后勤补给还是军队作战都非常困难。其次,经营恒河流域要耗费巨大的物资和人力,以当时青藏高原的生产力水平而言难以为继。因此,吐蕃人对恒河流域诸国重在军事打击,而没有长期占领的意图。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赤松德赞在位第二年,也就是公元756年,唐朝内部发生安史之乱。唐朝为了平乱,将安西、河朔等地的精兵大量内调,这对吐蕃而言是绝对的进攻战机。与经营脆弱的恒河流域相比,东方的战略潜力和富裕程度显然更具有吸引力。
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

于是我们就看到,吐蕃趁安史之乱大举入侵唐朝,并结纳唐朝叛将仆固怀恩作为外援,将唐朝的河西地区攻陷。“自肃宗以来,吐蕃接连入寇,尽陷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诸州,陇右之地不复在手”。随后,吐蕃又用蚕食和包围的方式吞并了安西和北庭都护府。公元808年,最后一支驻守在西域的唐军被吐蕃歼灭,唐朝对西域(安西都护府)的控制终结。

唐宪宗元和15年(公元820年)

正是在赤松德赞在位时期,吐蕃王朝达到极盛,其疆域西起帕米尔高原,与阿拉伯帝国对峙;南至恒河流域北岸,与北印度诸国对峙;东至甘肃、四川,与唐朝、南诏王国分别对峙;北达天山南脉,与漠北的回鹘汗国对峙。

最佳贡献者
2

首先吐蕃占领过恒河流域,在吐蕃强盛时期,恒河流域的国家都对吐蕃称臣进贡,而吐蕃占领河西走廊是为了得到他梦寐以求的西域,在安史之乱,吐蕃才趁机占领了河西走廊,进而占领了西域。

首先,吐蕃占领过恒河流域

第一次占领吐蕃是在公元648年。

第二次是,古代藏文史料《巴协》《白史》中确切记载了吐蕃在赤松德赞时期曾南征天竺,帅兵大举攻打占领了印度最强诸侯摩揭陀国,迫使摩揭陀国举国往东逃,吐蕃占领恒河的历史记载。但是这次占领印度,却没有记载吐蕃攻打天竺的原因。

这次攻打,印度地区的国家兵败如山倒,各个诸侯国君主臣服于吐蕃,并且上书吐蕃年年按期向吐蕃进贡。为了见证自己的功绩,为了证明我曾经来过,这里是我的土地,吐蕃人在恒河立了一块石碑,表示石碑以内是吐蕃的领土。在印度的加尔各答吐蕃人又立了一块铁柱,来纪念自己的战功,当然也成了吐蕃占领印度的见证。

在政治因素上,吐蕃两次入侵印度,印度北方诸国纷纷投降,吐蕃将整个北印度都纳入了势力范围。由于吐蕃人口不多,文化不发达,两地联系也不密切,加上各国都已经臣服,所以吐蕃没有直接占领印度的必要,只是将印度纳入了势力范围。

地理因素,落差8000米的恒河、气候宜人富庶的河西走廊

知道地里的一看下图就知道了,喜马拉雅山脉过去到恒河平原,几乎是断崖式的落差。喜马拉雅山脉的高度,大家都清楚,海拔高度超过6000米,其中有110多座山峰高达或超过海拔7350米。在如此海拔高度行军,困难以及成本都十分的高昂,喜马拉雅山山上终年积雪,连现代登山运动员都感到头疼,不要说古代的游牧民族骑兵,翻越喜马拉雅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有更关键的是,翻过了喜马拉雅山,后勤补给如何保障。即使是上世纪60年代,中印战争中,解放军曾打到了印度首都新德里附近,但由于后勤补给跟不上所以不得不撤军回国,放弃了唾手可得的胜利。所以攻打恒河,军事成本是比较高昂的。

气候因素,印度的湿热气候不如河西走廊温和气候宜人

吐蕃人生活在高原,氧气稀薄而寒冷,在这种气候下生长的人,突然一下做如坐电梯一样瞬间来到6000米以下的印度恒河湿热气候环境,中间没有一个缓冲的过程,吐蕃人容易发生醉氧以及不适应。再加上当时的印度并不富庶,和唐朝相比,印度简直是乡村。

而从吐蕃到河西走廊,中途经过青海,地理海拔是逐步下降的,到了河西走廊后,吐蕃人经过逐步的缓冲,不会感到气候的不适应,更很少发生醉氧现象。最为重要的是,河西走廊是唐朝的养马之地,这个地方也是唐朝连通西域的咽喉。

河西走廊处于河谷之间,水资源丰富,草原茂盛,非常适合吐蕃人放牧,而且河西走廊的气候既不湿热,也比青藏高原气候宜人。

政治因素,唐帝国的威胁使得吐蕃无暇顾及恒河流域

唐朝建立初期,在吐蕃和唐朝之间还有一个国家叫——吐谷浑。唐太宗派侯君集灭地处青海的吐谷浑,吐谷浑从此成为了唐朝的藩属国。在地理政治上,吐谷浑的重要性远远比恒河的重要性要高。印度很难从恒河爬上6000米的高山打到吐蕃,但是唐军随时可以带领吐谷浑打到吐蕃

高仙芝

大家可以搜索一下飞云堡之战,高仙芝带领唐军在海拔4600米以上,灭掉吐蕃守军,灭掉小勃律,然后高仙芝部下封长清灭掉了大勃律,吐蕃的两个大门口都被唐帝国占领了。

吐蕃开始和唐朝争夺西域。为了夺取西域,第一个选择就是占领河西走廊,这是唐朝连接西域咽喉。当然在唐朝稳定时期这是不可能的,河西走廊都夹在祁连山与合黎山、龙首山等山脉之间,狭长且直,形如走廊,因地处黄河之西,被称为“河西走廊”。控制了河西走廊就等于控制了西域诸国。后期吐蕃趁安史之乱,夺取了河西走廊,才控制了西域。但是,在此之前——面对唐朝的安西都护府高仙芝吐蕃相当的痛苦。

在安西都护府和西藏交界处有个勃律国,就是现在的克什米尔地区,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此地曾是唐朝和吐蕃反复拉锯之地,曾经克什米尔坐落着一个印度人国家,名字叫做勃律国。此地是青藏高原进出西域的重要关口。为了夺取西域,吐蕃总将勃律国作为进军基地。所以当时唐朝将勃律国作为必救的地区。

而后安史之乱,中原打乱,吐蕃趁机攻取了河西走廊,然后才控制了西域一段时间。

3

吐蕃不去恒河流域有地理因素

严格地说:吐蕃在强盛时期,四周都有扩张,但能否经营的下那又是另一说,总体上看,吐蕃对恒河流域不感冒,从地理上看,翻越喜马拉雅山去印度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两地海拔差较高,气候也不适应,从地形上看,恒河流域与西藏地区海拔呈断崖式,完全是两个世界。


文化衔接因素

恒河流域是印欧语系,吐蕃与唐朝属于汉藏语系,尤其是青海和河西走廊之间文化黏连性较强,双方之间的冲突早在隋炀帝征服吐谷浑时就打下了基础,隋炀帝在河西走廊的焉支山搞了一场万国博览会,震撼西域各国,此举大大刺激了后来吐蕃的野心,一旦中原王朝失去控制,他们马上行动,西域诸国很快臣服,有了西域的跳板,敦煌大门很快敲开,接着河西走廊很快失控。

4

谢谢邀请。我此前回答了一个类似的问题。现在把我的答案再重发一遍。

没有为什么,因为吐蕃去占领恒河流域了,只是占领失败而已。吐蕃强盛时向南正是天竺,基本也就是恒河流域。

吐蕃向天竺发展了吗?

先要特别说一下,从吐蕃到天竺,交通没想象的那么困难,甚至比从内地到西藏还要方便。喜马拉雅山有众多垭口,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翻越,尤其是自尼泊尔一路,而且从藏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来看,比受内地的影响强大多了,二者的文化交流一直没断过。

那到底向南发展了吗?发展了。


古代藏文史料《巴协》《白史》中确切记载了吐蕃在赤松德赞时期曾南征天竺,大举入侵印度最强诸侯摩揭陀国,摩揭陀国举国东逃,吐蕃立铁柱于恒河的事迹。

这发展结果如何?失败了,吐蕃并没有长期占有印度,而是劫掠一番撤退了。

为什么如此结果呢?原因如下:

第一,气候环境问题

这个可想而知,天竺相对于吐蕃本土的垂直地带差异太大了,两地海拔差距大、气温差距大、空气含氧量差距大,吐蕃人很难适应。相同的例子是,吐蕃曾经短暂占领长安13天,最后撤退,主要也是因为不能适应环境。

第二,吐蕃内部有问题

吐蕃的中央集权很差,吐蕃的核心领土青海地区长期被权臣把持,短暂占领的河西走廊、甘肃南部、云南、西域都被各种军阀、地头蛇掌握,吐蕃强盛时还能听命,一旦遇到变故就会摆脱吐蕃的控制。如南诏摆脱吐蕃臣属地位、河西走廊汉人反吐蕃重新归唐。所以吐蕃很难去长期占领天竺,它需要不断的经略本土。


第三,吐蕃外部也就是唐朝给了它便利条件

在吐蕃扩张时,占据青海的吐谷浑是唐的藩属国,唐朝扶持吐谷浑是为了稳定王畿关内道西边---陇右道的安定。吐蕃为了拓展势力,不可避免要和李唐发生军事冲突。

再加上安史之乱中,李唐调集西部军团东进勤王,西部地区成为真空地带。吐蕃很快的利用时机占领了河西、陇右近逼关内道。吐蕃占据陇右道后,取得了战略上的优势,入侵关内可以说轻而易举。再加上关内本是西魏以来的核心区域,这里人口众多,吸引了吐蕃来此地掠夺人力资源。

有好地儿抢当然抢好地儿了,对吧。

5

吐蕃在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向南拓展,赤松德赞时期的名臣巴·赛囊所著藏文史料《巴协》中,便记载了吐蕃军队立柱恒河的行动。

赤松德赞

据说,赤松德赞大兴佛教后,修建了藏地第一座佛、法、僧三全的寺庙——桑耶寺。桑耶寺建成后,寺中白塔需要宝物装藏,白塔装藏最为神圣之物当属佛祖释迦摩尼的舍利,但天竺不愿意给,那怎么办?只能自己去取了。

天竺国的军事实力和吐蕃实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当年出使天竺的唐使王玄策被劫了,回到吐蕃借兵找回场子。不过率领1200吐蕃骑兵和7000千泥婆罗(尼泊尔)士兵,便横扫北天竺,灭国而还。这次吐蕃大军到来,还没开始比划,天竺国王就服了。

王玄策意向图片

据说吐蕃军队到达贝莫贝塘时,天竺的一位国王见到吐蕃军容,吓的魂飞魄散,急忙把吐蕃赞普的靴子挂在宫门之上,表示臣服,并对吐蕃统帅说:“我的国土愿归入吐蕃赞普的脚下,甘愿缴纳赋税,请将军不要妄动刀兵”。

解决了恒河北岸的几个天竺附属小国后,吐蕃大军渡过恒河,抵达中印度摩揭陀国。摩揭陀国人心知吐蕃军队不可阻挡,于是将国中财物运往屋敦达布日,尔后贵族纷纷逃往东天竺避祸。

吐蕃骑兵未经任何抵抗便进入摩揭陀,在朝拜了金刚座菩提树后,从塔中取出舍利,凯旋北归。

吐蕃军队撤军后,在恒河北岸派人留驻,并在河边立碑,修建铁柱,标明恒河北岸属于吐蕃领土,这和我们今天国家勘界后,立碑为界不谋而合。据说,守卫铁柱的士兵后裔一直居住于印度,在恒河边形成一个大城镇。

既然军事征服不是问题,那为什么吐蕃没有对天竺没有进行有效统治呢?这就得从气候上来分析了。

吞弥桑布扎

松赞干布时期,曾派16名藏族青年,南去天竺学习,最终只有吞弥桑布扎回到了吐蕃。其余青年才俊,全部因为难以适应湿热的气候而殒命。

古格王朝时期,大译师仁钦桑布也曾与其他21位古格青年一起被派往印度学习佛法。但最终学成归国的,也只有他和小译师勒巴喜绕

有此可以看出,长期生活在温寒地区吐蕃民众,极难适应南亚的湿热气候。而对于这一点,吐蕃王朝是有概念的。因此,吐蕃在制定对外扩展战略时,对南方根本就没有兴趣。

至于你的第二个问题,吐蕃为什么一直和唐朝死磕?看看这张地图就清楚了,这是唐玄宗时期(天宝十三年),唐朝的疆域范围图。

吐蕃东、北两个方向都是大唐,西边通往中亚的道路也被安西四镇锁死,摒弃了南下战略的吐蕃不和大唐死磕又能去找谁呢?

而且大家注意,当时唐朝的疆域明显呈现哑铃形状,其中最薄弱的地区就是河西走廊。只要打断了河西走廊的联系,大唐东部的中原地区和西部的安西四镇便会首尾难顾。

而西域正是吐蕃常年觊觎的领土,再有一点,吐蕃早早便将吐谷浑故地(青海湖南部的牧场)收入囊中,这时与河西走廊间只有薄薄一道祁连山阻隔,又怎会不让吐蕃君臣心动?

不要以为,当唐朝的情况,吐蕃君臣会不了解。在两国交往的二百年中,使节往来多达一百七十余次。两个国家内部的情况,对方心中都会有个大概眉目,这从两国历史上记载的君臣奏对就可以明显感觉得到。

所以,吐蕃王朝从松赞干布时期开始,就已经选择了向北、东、西三个方向发展的战略。

正是这种国家扩张战略的指向,导致唐蕃两国在二百年的交往史上,互访一百七十余次,战场对决了一百九十余次。


6

其实吐蕃不去进攻恒河流域,与三国时期孙权不北伐徐州而聚焦于荆州是一个道理。我们来看看孙权与吕蒙讨论取徐州时吕蒙是怎么说的:“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

吕蒙认为,孙权进攻徐州,是能打下来的,也是好打下来的,但不好守。一旦攻下来了,需要大量的军队进行驻防,而徐州与江东又不能连为一体,这部分军队无法与本土呼应,相当于多出来的驻防任务。而占领荆州,这里能与江东连为一体,驻防成本也小了很多。

恒河流域之于吐蕃也是一样。吐蕃在强盛时,以大国之威南征天竺诸国,是容易的。但青藏高院与恒河流域无法连为一体,它们中间相隔着漫长而高绝的喜马拉雅山脉,吐蕃只能额外驻军,而且一旦有变也难以救援。如果吐蕃硬要打恒河流域,其结果恐怕会和曹操刚得汉中一样,刚刚得到便很快失去。攻打河西走廊则不同,这里能攻更能守,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军费的本是赚回来的——这就跟孙权最终偷袭荆州一样。

7

后勤跟不上。

吐蕃打唐朝,可以以青海湖一代做基地放牧种田,粮食容易解决。

去打印度,从拉萨地区向南直到过了尼泊尔全是山区,在唐代吐蕃人刚刚发展,还没开发这些地区,这条路上既没城市也没大村落,几十号人的商队可以走,几千上万人的军队想都别想。

8

纵观古今,冥冥之中,所有存在于华夏大地(以现今中国版图来说,哈,也许将来的某一天,朝鲜、越南、外蒙、菲律宾等受过华夏文明教化的外夷之地)的社会组织(包括现有的以及曾经的)都在一张无形的天网之中,我们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在几千年的因果轮回里,融合、分裂,再融合,在这片文明的大地上,最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分彼此,这是天命所归,不可违。而满清之后的百年动乱,危至亡国灭族,算是中华民族的蜕变之劫,凤凰浴火才能重生,古往今来,历次战乱不都说明重建的社会发展更加进步了吗。百年前的劫难差点覆灭我大中华,却也是我们跻身世界民族之林的一次契机,我们抓住了,是的,我们目前成功抓住了。重生的中国,在这个新时代的又一次契机已经到来,往后的世界,若我们依然优秀,世界将无可阻挡的融入我们伟大的华夏文明,如若不然,我们华夏文明延续了几千年的火种也许就此熄灭,而被世界所融合,不复存在。以上之言,也许有些过于臆想,但这是我作为一个华夏子民对祖国最诚挚的愿景。

此生不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


9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气候原因:吐蕃人世居青藏高原,高寒缺氧。而恒哥流域属于温暖湿润的热带季风气候,两地简直就是适合人类生活气候的两个极端。对于早已适应高寒缺氧气候的吐蕃人来说,翻越落差8000的喜马拉雅山,突如其来的暖湿环境让吐蕃人难以承受,还可能会被染上各种热带疾病,大大降低军队战斗力。而河西走廊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祁连山的冰雪融水润泽了这片土地,温湿适宜的环境更适合于吐蕃人生存。

2.后勤原因:吐蕃攻打恒哥流域,需要跨过青藏高原,对于现代人来说,拥有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跨越喜马拉雅山大规模转运物资依旧是个难题,更不要说当时只能依靠人扛马驼了,因此,吐蕃大军攻打恒哥流域,后勤补给是一个难题。而河西走廊则不同,与青藏高原落差相对不大,交通相对便利,加之两地气候接近,更适用于吐蕃大军作战。

3.战略原因:当时的恒哥流域尚处于城邦混战阶段,农业等方面相比于富庶的中原地区较为落后,吐蕃虽占领过这一地区,但没有多少实用价值,遂班师回朝。但河西走廊则不同,它扼守了大唐进出西域的咽喉,同时也是大唐战马的主要供应地。占领了河西走廊,就等于斩断了大唐与西域的联系,削弱了唐军的战斗力,进可夺取西域窥伺中原,退可据守青藏。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