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政权,他是在中国的版图上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起的王朝。但它绝对不是蒙古帝国,因为“蒙古帝国”的称号是由西方学者对于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国”分支的统称。这其中从侠义上讲是忽必烈所建立的元朝和成吉思汗子孙建立的四个汗国,从广义上讲还包括后来的北元和其他蒙古政权。所以蒙古帝国并不是国家的名称,而是蒙古诸多政权的统称。
忽必烈汗国
1260年的时候,忽必烈为了争取政治上的正统优势,先于阿里不哥称汗,建元“中统”,此时尚且认为是“蒙古帝国”的大汗。但随后阿里不哥亦在和林召开库里台大会称汗,所以蒙古帝国此时有两位大汗。由于阿里不哥是在首都和林召开的“库里台大会”,并受到诸王的一致认可,且按照蒙古旧制“幼子守灶”,身为托雷幼子的阿里不哥才是蒙古人心中的大汗。所以忽必烈此时称制并未受到蒙古人的认同,因此此时忽必烈所建立的国家被蒙古贵族称为“忽必烈汗国”。并且忽必烈未对南宋完成征服,所以中国黄河以南地区还属于南宋国土。
一山不容二虎,忽必烈与阿里不哥这两位大汗爆发了长达4年的内战,直到1264年阿里不哥战败,忽必烈算是夺得了蒙古帝国的最高统治权。但由于忽必烈长期推行“汉法”的主张,有违蒙古传统旧制,且蒙古帝国内部矛盾加剧,分化严重,诸多蒙古贵族、特别是西道诸王拒绝归附忽必烈汗国,支持阿里不哥的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纷纷独立,旭烈兀虽然支持忽必烈,但在帝国分崩离析的大背景下,亦成为独立的国家。此时的忽必烈汗国北面不受待见,南面未成统一,实则还是并列于四大汗国之外的第五汗国——忽必烈汗国。
大元大蒙古国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易经·乾篇》
直到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大元”,建立了元朝,蒙文译为“大元国”或“大元大蒙古国”。北方内战结束后,忽必烈便着手对南宋的展开统一战争,从至元五年(1268年)到至元十六年(1279年),忽必烈用了十一年的时间彻底终结南宋,完成了对中国大地的统一。这也标志着自唐末藩镇割据以来,中国大地上多个政权并起对峙、分裂、战乱的局面彻底打破,中国大地再次进入一个大一统时期。
这个元朝在史学界引起过争议,有一种说法是元朝即蒙古帝国的延续,在形式上仍旧以元朝为蒙古帝国宗主,各汗国属于藩国;另一种说法是各汗国已经在军政经济各方面形成独立,不在受元朝的管理,称不上是藩国,元朝就是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大一统国家。
由《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记载来看,元朝灭宋统一以后,领土包括汉地、漠南、漠北、东北(包括外东北和库页岛)、新疆东部(元初据有塔里木盆地西抵葱岭)、青藏高原、澎湖群岛、济州岛及南海诸岛。其中塞北、汉地、东北、青藏及新疆东部地区是成吉思汗分封给忽必烈之父拖雷的领土,即“幼子守产”继承的封地,所以这一部分在阿里不哥战败后就由忽必烈收为自己国家的土地,受元朝直辖。
“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元史》忽必烈建国后,蒙古帝国中以窝阔台汗国君主海都为首的诸多蒙古部族是与元朝军事对抗多年的,史称“海都之乱”。直到1310年,元武宗才平定了汗国的反抗,随后元朝与察合台汗国瓜分了窝阔台汗国领土,换算到今天,国土面积约为1372万平方公里,若北疆延伸至北冰洋,那么国土面积就约为2267万平方公里。与此同时,元朝还在对外扩张中战胜了东南亚、东亚各国,收编了一些藩国,其中高丽王朝和缅甸蒲甘王朝为直属藩属国、元朝分别设征东行省和缅中行省管辖,而安南与占城属于自治区。
当“海都之乱”平息以后,窝阔台汗国被划分殆尽,这场战争使元朝在武力上形成对其余汗国的震慑,其余三大汗国也就没了“造反”的动机和实力。此三汗国名义上是元朝的宗藩,实质上已经独立,其独立地位也被元廷认可,称之为“西北诸王”。察合台汗国与金帐汗国甚至不再接受元廷册封,而只有伊利汗国仍由元帝册封,授“王府定国理民之宝”、“真命皇帝和顺万夷之宝”印玺,名义上仍称元朝的藩属国。
综上所述,元朝的疆域不仅包括中国大地,而且现今的俄罗斯、中亚、西亚、东南亚大部分地区都属于元朝的管辖范围,按照蒙古人的称谓,此时的国家名字叫“大元大蒙古国”。面对如此大的疆域,元朝实行了行省制度,这也是如今我国各省份形成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