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邦杀韩信:韩信是刘邦的第一开国功臣,刘邦打江山的几次硬仗基本都是韩信的功劳,比方说大家熟知的背水一战,十面埋伏,就连刘邦的死对头项羽,最终也是被韩信逼迫自刎而死。刘邦曾经对韩信许诺:“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意思是说看见天不能杀韩信,看见地不能杀韩信,不能用铁的东西杀韩信。总结来说就是韩信是不能杀的,任何情况下刘邦都承诺不杀韩信。可叹的是,刘邦的承诺并没有兑现!韩信最终还是被杀了。

  韩信并非是被刘邦直接杀的,直接杀韩信的人是刘邦的原配老婆吕雉,据说是用竹剑杀的。吕雉杀韩信并没有通知刘邦,杀了以后才告诉刘邦的。那么刘邦在得知韩信被杀以后是什么反应呢?司马迁记载这段历史用了五个字来形容刘邦的心情“且喜且怜之”。所谓的且喜且怜之意思就是说即非常高兴,有感到非常的可惜。刘邦和韩信有着相同的遭遇,二人都是出身基层,都在未成名时受到过屈辱(韩信胯下之辱,刘邦也是贫苦出身)。可以这样说刘邦是由衷的喜欢韩信,他的怜是因为他知道韩信是无辜被杀的。

  刘邦为什么要杀韩信可以归结以下几个原因:

  1,功高震主

  韩信的功劳大家都知道,他被誉为刘邦开国的第一功臣武将。对于这样有威望的大将,刘邦当然非常害怕有一天谋反了怎么办,当时的大汉有那个将军能打得过韩信,因此韩信被杀就顺理成章了。

  2,刘邦的小民意识

  刘邦是贫苦出身,他对自己偶然得来的江山感觉不放心,总是怕在被别人抢走。因此在刘邦称帝以后就开始了诛杀功臣大将的阴谋,韩信只不过是刘邦阴谋中的一个小旗子,到了刘邦死的时候,异姓王基本都被杀光了。

  3,韩信曾经是项羽的部下

  韩信投过项羽,后来才转投的刘邦。刘邦称帝以后虽然感念韩信的功劳对他许诺“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但是刘邦始终还是担心韩信有一天会谋反,最终为了将来着想还是杀了韩信,以绝后患。

最佳贡献者
2

这个问题苍茫大地来回答。我以为原因如下:

一、韩信能力太强,功劳太大,功高震主。


刘邦曾在雒阳南宫开庆功大会,高祖问:“我所以能够得到天下是什么原因?"见高起、王陵回答不合圣意,高祖说:我夺得天下靠三个人中豪杰:张良、萧何、韩信。对韩信的评语是:“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韩信真牛,先是萧丞相月下追治粟都尉韩信,追回后韩信被刘邦沐浴斋戒封为大将军,开始了辉煌的军事生涯。

先是说服汉王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八月向东平定三秦之地。汉二年,出函谷关,收服魏王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殷王司马卬。汉王雄起,联合齐赵攻打楚军,四月汉王被战神项羽击退。韩信集合溃军与汉王会师荥阳,攻楚,在京、索之间大败楚军,楚军不能向西进攻。韩大将军威武!后来魏豹反叛,韩信上阵,明渡临晋关,暗渡夏阳,奔袭魏都安邑,俘魏王豹,变魏国为汉王河东郡。又与张耳联手打败代国,这时韩信精锐部队被汉王调光。

韩信张耳率几万军队东下井陉关攻赵,赵有二十万之众!结果韩大将军背水列阵,又一个上午击破赵军二十万杀死成安君。汉王又夺走韩信张耳的主力部队,韩信又领着剩余部队攻打齐国,乘齐王田广不备平定临菑,一直追到高密,又水淹了霸王手下龙且的二十万大军。最后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垓下之围,摆了十面埋伏阵,灭了战神项羽。

韩信打下了大半个汉朝江山,他可以带任何一支杂牌武装,匆匆训练三两个月,不管对手多强大,想逮谁就逮谁,想灭谁就能灭谁。成为刘邦的梦魇。

二、韩信收留了项羽的逃亡将领钟离眛,增加了汉王的疑惧。


钟离眛是韩信的好友。钟是项王手下的悍将,项王死后投奔了韩信。汉王怨恨钟离昧,当年估计被项羽钟离昧多次吊打过,汉王下令让楚国抓捕钟离眛。韩信犹豫了好一阵子逼钟离昧自杀,韩信提着老友的人头见汉王,但汉王还是对他心存疑惧,改封楚王韩信为淮阴侯。

三、汉四年,韩信逼刘邦封他做齐王,给汉王心中留下了永远的阴影。

当年,刘邦已派郦食其说服了齐王归顺,但韩信听从蒯通之言提兵攻打毫无准备的齐国,攻下历下、临菑,齐王田广烹杀了郦食其逃到高密,韩信又杀败了田广和项王派出的龙且的联军。韩信这种无组织无纪律的表现自然激怒了刘邦。这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困在荥阳,韩信居然又派使者逼封代理齐王,汉王勃然大怒,但形势危急,不好发作,尽管在张良、陈平劝说下,派张良封韩信做了齐王。但这笔帐已经计下了!

四、韩信不识时务,不懂得低调做人。

当年韩信灭了项王大将龙且,当了齐王之时,项王派盱眙人武涉劝韩信叛汉自立,与项羽、刘邦三分天下,韩信有机会造反但他拒绝了;蒯通来劝他自立,又拒绝了!他造反自立的黄金时代就这样白白浪费了!那时他有兵有地有本钱反他没有反,可他被贬为淮阴侯囚禁在长安时,手下无兵无地无本钱了,居然痴人说梦想和陈稀内外勾结造反,简直是晕了头啦,幼稚得像孩童。

汉王没杀他头,降他为淮阴侯,他本该夹着尾巴做人,为捡得一条小狗命而庆幸。可他居然又高傲起来,自做孽,不可活,他感到和周勃、灌婴处于同等地位而羞耻。韩信去樊哙家串门,樊哙以跪拜礼迎送,自称臣,韩信坦然接受,出门后还笑着说:“我这辈子居然同樊哙等人为伍!'居然还敢笑,不知传到樊哙的连襟哥哥刘邦耳朵里,刘邦心里爽不爽?韩信一点儿不知这时的自己值几斤几两。

最奇葩的事情是和刘邦谈论诸将才能高下。刘邦问:“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这不是无事找抽型的,我真服了你,韩大将军!你就是齐天大圣孙,现在不还在刘邦这个如来佛的手掌心吗?居然敢如此说大话?

最后,刘邦怕手脏,吕婆娘不怕手脏,不仅杀韩信,还诛灭了韩信三族。

韩信当年做老百姓时,母亲死了,穷得无法埋葬,然而仍到各处访求高敞的坟地,让他母亲坟地旁边还可以安置下万户人家。可谓志向远大,但最后却灭了族。这难道只是刘邦寡恩吗?!

3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韩信作为秦末战争中汉王的一员大将,率领十数万军队,屡立奇功,打下很大一片土地,可以说是汉与楚对抗的唯一主力军,在楚汉相争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有人曾劝他叛汉联楚或与汉、楚“三分天下,鼎足而立”,而韩信没有听从这样的劝告,还是以帮刘邦消灭项羽为其作战目标。尽管时有凭功劳讨封王、封地的一些故事,但在要求得到满足后,便立即率兵援助刘邦,使汉军实力大振,一举夺得垓下之战的胜利,刘邦由是登上皇位。若韩信有谋反的意向,在拥有重兵的情势下是最适宜的,但韩信没有这样做,说明韩信是忠 实于刘邦的。

而恰恰是刘邦一直不信任韩信。在扫除项羽这个皇位的最大障碍之后,即垓下之战刚刚结束,刘邦趁韩信猝不及防之际,迅速率兵到韩信的驻地,解除了韩信的兵权。刘邦认为军事实力远远超过自己的韩信是另一隐患,便借口韩信熟悉楚地风俗,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以江苏宿迁西北的下邳为都城,让韩信离开他所控制的军队,到南方楚地当一个没什么军事力量的小王。这时韩信也没有反抗,而是乖乖交出了兵权,听候安排。

然而刘邦对韩信的戒心,并未因韩信到楚地而放松,他那双充满猜忌的眼睛一刻也不停地注视着韩信。不久,刘邦就发现项羽故将钟离昧逃到韩信的封地,与韩信交往密切,于是刘邦下令韩信将钟离昧逮捕归案。此时,韩信初到楚地军力不少,这引起刘邦的不安。恰值有人诬告韩信要谋反,这更坚定了刘邦要铲除韩信的决心。丞相陈平献计,让刘邦借口出游云梦,趁韩信不备时将其擒拿。刘邦当即宣布出游。汉六年(公元前20 I年),刘邦率随从兵将向楚地进发,同时下诏要在楚国之陈地会诸侯。

韩信听说刘邦将至,已经猜出刘邦此行的意图,但自觉无罪,没必要与刘邦刀剑相见,左右思量,也没有做出反叛的决定。当刘邦到陈地会诸侯时,韩信献上钟离昧的人头,以表对刘邦汉王朝的忠心。岂料刘邦除韩信的决心已下,献人头也无济于事。只见刘邦喝令身边的武士将韩信绑缚,此举令在场的诸侯大惊失色,韩信更是大呼其冤,刘邦却轻描淡写地宣称“有人告韩信谋反”。于是刘邦也不游云梦了,押着韩信将其带回洛阳审讯。但是审讯了半天,也没有什么像样的证据,就这样杀了韩信,实在于天下臣民交代不过去。刘邦只好又将韩信改封淮阴侯,居于洛阳,也就是将韩信时刻放在朝廷的监视之下。

上图京剧《追韩信》剧照

韩信被杀

韩信一再被削地夺爵,知道刘邦不能容忍自已,心中愤懑的情绪时有流露,说自已正像人们常说的“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他常常称病不朝,时有上朝也或会流露不满。一次在朝廷上议论各人的统兵能力时,韩信竟然当面说刘邦“陛下不过能统兵十万,而本人则多多益善。”完全不给刘邦任何面子,这样再也不能容忍韩信的杀戮计划已经在宫廷中谋划。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春天的一个夜晚,吕后诈称陈豨叛乱已被刘邦率军平息,令朝臣们入宫庆贺。当韩信大步跨进大门,环顾四周时,之间吕后手臂一挥,早已埋伏在四周的兵士一拥而上,韩信来不及抵抗,便丧命于众兵士的刀枪之下。随后宣布韩信曾与陈豨密谋反叛,陈稀在外起兵反汉,韩信从中响应配合,所以必须诛除,然而又提不出多少像样的罪证。

如果韩信真与陈豨密谋反叛,他没有必要入宫庆贺陈豨的失败,完全可以称病不去。再者如果韩信真要谋反也不会在朝中大发牢骚,让人看出自已的不满情绪。一个大军事家在这些事情上的坦坦荡荡,正说明心中没鬼。如果韩信果真有罪,也应该由法司审判后再执行死刑,为什么要由吕后在宫中用这样见不得人的手段进行杀戮呢?这只能说明心中有鬼的是刘邦统治集团。一句话,杀韩信是最高决策层有预谋、有计划、有安排的。

4

要杀韩信的是吕雉,不是刘邦。

最后吕雉得逞了。据说韩信死之前,声称他为大汉立下了不世之功,凡是日月星辰照耀的地方、凡是大汉勇士、凡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都不能让他死。于是吕后将韩信装到麻袋里面、送到皇宫的地下室、派宫女用竹签子把韩信扎死了。

据说刘邦得悉韩信已经被吕后处死后,反应是“且喜且怜之”。总之,他是既高兴、又同病相怜吧。高兴的是:韩信太有能力了,功高震主,现在死了;同病相怜的是两人患难与共,是曾经一起并肩战斗的战友。韩信有几次可以独自夺取天下的机会,但是他念及刘邦的恩情而作罢。他曾说: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他讲究的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从他受了漂母的一饭之恩,发达后还以千金是可见一斑的。

然而刘邦却不是韩信这么想的。他只是利用韩信的军事才能。比如,他在大封功臣的时候,形容萧何是“功人”,其他人都是“功狗”。那么韩信也只是一条“功狗”了。等天下平定之后,“功狗”们没有用处,反而是帝国的威胁,刘邦自然要兔死狗烹了。

但是刘邦总是下不了决心。一是还念及旧情,而是怕天下物议。所以我认为他是不好办的。对他来讲,最好就是将韩信软禁起来,看管终生。

然而还是自己的老婆理解老公的难处。吕后看到刘邦左右为难,索性乘刘邦外出,找了个由头把韩信给办了。

所以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吕后和刘邦可谓是一丘之貉,蛇鼠一窝,太过于刻薄寡恩了!

5

有人说,杀韩信的是吕雉,而不是刘邦。其实,这是束缚于司马迁《史记》史料,错觉的结果。确实,直接下令杀死韩信的是吕雉,然而,吕雉不过是按照刘邦的意愿、替刘邦果断下手而已,倘若没有刘邦的意愿在前,纵有天大的胆子,吕雉也是不敢轻易出手,斩杀开国功臣、大汉王侯的。

在楚河汉界的疆场上,韩信一身传奇,战功无数:暗渡陈仓、背水一战、沈沙决水、传檄而定、四面楚歌、十面埋伏……正是这些战功,为刘邦称帝、汉朝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故刘邦称他“人杰”,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然而,连刘邦都自叹不如的“人杰”,最后却鸟尽弓藏、兔死狗烹。那么,刘邦到底为什么要杀韩信呢?

要寻找最初的源头,恐怕就是韩信主动要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一事了。汉四年(前203),韩信平定齐国后,内心开始膨胀起来,因此修书一封,派人送到广武军前与项羽对峙的刘邦手头,请刘邦封自己一个假齐王。刘邦后来封了他真齐王,不过,那时刘邦心里已经对韩信很不爽。这一不爽,直接导致了后来改封楚王的结果,齐地靠北,不易掌控,楚居中原,四面都有诸侯,韩信果然调起皮来,还有镇压余地。刘邦已经起了戒心。

直接导致刘邦动杀机,应该是韩信收留钟离眛一事。在刘邦打败项羽、全力搜捕项羽残余的过程当中,韩信却鬼使神差地偷偷收留了项羽手下大将钟离眛,这给了刘邦打算杀害韩信的最大理由,你韩信是想里通外国、还是图谋造反?任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和担心。于是,他用陈平“伪游云梦”之计,将韩信捕至洛阳,当时就准备杀的,经大夫田肯劝说,才暂缓下手。作为皇后的吕雉,对刘邦已动杀机这一点,当然再清楚不过的了。

上述几件事,应该说,韩信都是有过错的。但是,过不致死。而致死的根本原因,不在韩信,而在刘邦的疑心,韩信功劳太大,名声太响,威望如日中天,刘邦自然忌惮。同时,韩信又不拘小节,任性率真,对刘邦形成了压力。可以说,韩信在世一天,刘邦就多一块心病,时时感到潜在的威胁。

而吕雉作为刘邦的结发妻子,对此洞若观火。于是,汉十一年(前196)春,吕雉果断将韩信诱杀于长乐宫钟室,随之被清算和屠杀的,还有韩信的三族老老小小。她之所以痛下杀手,实在是帮了刘邦一个消灭异己的大忙,既给刘邦消除了心腹大患,又减轻刘邦“杀功臣”的罪名,可谓一举两得。

6

刘邦要杀韩信,原因有很多:

1、韩信最初是项羽的人,算是半道出家投靠刘邦,不想张良、萧何、樊哙等是最初跟刘邦打天下的最核心圈子的人。而且观其动机,主要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不像后面那些人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谦虚谨慎。

2、韩信是纯粹武将,很善于打仗,功高盖世。刘邦如果不生前收拾他,估计没有人能对付韩信。

3、韩信建功后比较张狂:张良都称病隐退,老黄牛萧何都要通过捐出大半家产充军饷、通过与百姓争利自污来消除刘邦戒心;韩信确政治眼光短浅,嚣张不已:他在京城里偶尔一次遇到樊哙,樊哙行跪拜礼恭迎恭送,并说:“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真是臣下的光耀。”韩信出门后,笑道:“我这辈子居然同樊哙等同列!”可见韩信骨子里的优越性,要知道樊哙可是刘邦手下一流战将。

3、韩信有可杀的理由。当年刘邦手下谋士郦食其,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降齐王,韩信却唯恐郦食其仅仅靠一张嘴,功劳就比自己大,于是继续攻城,造成的结果就是郦食其被烹杀,这让刘邦格外恼火;当年韩信率军连克齐地70城时,恰巧刘邦统帅的另一支大军却被项羽团团围困于荥阳。刘邦无奈,派军使命韩信“伸出手来拉老兄一把”。韩信却并不着急派兵,而是要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表面上说是为了便于治理整顿齐地事务,实则可以理解为借机要挟,有不臣之心。刘邦此时已怒不可遏,多亏陈平偷偷往他脚背上踩了一脚,使刘邦从震怒回到理智与现实中来,不仅“没有”见怪于韩信,反而封他做了“齐王”,连个“假”字都顺便删了。又一次,刘项决战,刘邦约韩信同时发兵,到时却不见韩信兵马,导致刘邦再吃败仗。直到刘邦故伎重演,再次向韩信许愿,韩信才大举发兵,一战破楚。项羽被灭,刘邦没有了外患,这就意味着韩信对于刘邦的重要性已不复存在。

所以韩信的下场必然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欢迎交流,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7

汉六年初,刘邦接到密告,说是被通缉的楚军骁将钟离眛藏匿在韩信处,楚王韩信陈兵巡视各地,准备起兵造反。项羽死后,韩信是他的心病。刘邦是身经百战的统帅,对自己的军事指挥能力,甚为自负,从来不把部下诸将放在眼里,唯独在韩信面前,底气不足,自知不能及也,彭城之战惨败,垓下之战大胜,都是铁板钉钉的教训。

而韩信这一边呢,攻下齐国后,韩信自请为假王镇抚齐国,也引来了刘邦的愤怒,在张良、陈平的提醒下,不得已将封韩信为齐王,君臣间留下了嫌猜的种子。刘邦固陵战败,韩信没有及时前去解救,直到刘邦承诺故乡东海郡的新封地后,才领军前往,又增加了一笔新账。垓下之战后,刘邦迅速收回韩信的兵权,改封为楚王,表面上是满足韩信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心念,其调虎离山,还报自请为王之恨的心思,也不难体会。

此外就是钟离昧的问题,钟离昧作为楚国的旧臣,甚至说是项羽麾下的一等名将,所以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威胁,或者说代表了韩信的一种态度。

表面上来看,刘邦是因为钟离昧而怀疑韩信,其实还是欲加之罪。当然这也与韩信在政治上面表现出来的优柔寡断不无关系。

8

韩信,太史公在《史记》中评价其为领衔萧何与张良的“汉三杰”之首,在整个反秦大业以及楚汉相争的战场上,韩信始终是不可忽视的角色。然而,如此一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高智商谋臣和帅才,却落得被绑缚云梦之地,死于女人之手的下场!不得不让人为之遗憾和惋惜!

其实,直接杀韩信的人是刘邦的老婆吕雉,据说是用竹剑杀的韩信。吕雉杀韩信之前,并没有通知刘邦,杀了以后才命人告诉刘邦。刘邦在得知韩信被杀以后,“且喜且怜之”。就是说即非常高兴,有感到非常的可惜,高兴的是威胁者不存在了,而惋惜,却流露出两人共同的出身和才华!

1、功高震主

  自古臣下占据大功者,必是朝堂眼中钉,权力的过多占有,使得帝王以及其他臣子都会排挤甚至试图消除肉中刺!韩信的功劳不言自明,他被誉为刘邦开国的第一功臣武将。他所拥有的臣下和门客不可胜数,为之厮杀拼命的士卒多以万计,刘邦肯定非常害怕他谋反,危急刘氏帝国,当时他的手下鲜有能打得过韩信的,因此韩信的被杀就潜在存在了。

2、早期派别

  韩信早年投过项羽,后来才转投刘邦。刘邦称帝以后虽然感念韩信的功劳,但帝国的传承维系,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的附属关系,韩信的势力过于强大,加之楚汉战争中的不臣之心,就莫名的引起刘邦的顾虑。为杜绝自己、后世子孙的后患,杀掉韩信,总比留着一个心病要好得多。

3、旧时不臣之心

在旧时战事中,韩信率军连克齐地70城,恰巧刘邦统帅的另一支大军却被项羽团团围困于荥阳。刘邦无奈,派军使命韩信救援。韩信却以救援相要挟,要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表面上声称是为了便于治理整顿齐地事务,实则可以理解窥视权力,有不臣之心。

刘邦当时怒不可遏,谋士陈平暗地安抚劝说刘邦,使刘邦从怒火中回到理智与现实,不仅不责怪韩信,反而封他为“齐王”,索性去掉了“假”字。韩信以为要挟达到目的,带兵解了刘邦的围,刘邦必定心中忌恨韩信,认为此人为了权势以军权相逼迫,定会对国家造成威胁。

刘项决战,刘邦约韩信同时发兵,战时韩信兵马却迟迟不来,刘邦再吃败仗,心生忌恨。但刘邦故伎重演,再次向韩信许愿,韩信才大举发兵,一战破楚。项羽被灭,刘邦没有了外患,这就意味着韩信对于刘邦的重要性已不复存在。

4、云梦被擒

楚汉战争结束后,刘邦建国一年之后,天子借口巡游,他率人南游云梦,心中暗藏杀机,他揣着一封告韩信谋反的信件,召韩信见驾。韩信此人对外智谋有余,对内却防范不足,奇谋百胜也抵不过背后刺刀。

所以韩信在毫不设防的情况下被人擒拿起来,也就在破落无望的时候,韩信说出从口中喊:“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感慨,前四句是范蠡写给文仲信中的内容,只有后两句才是韩信的创作,它道尽了千百年来君臣之间权势的暗斗,警醒着后来人,却仍有人命丧君王的逆鳞虎口。

5、刘邦的小民意识

  刘邦出身贫苦小农家庭,他对自己秦国亡天下有着切身经历,对自己打下的江山肯定不放心,总是担心政权的颠覆。刘邦称帝以后就开始了诛杀功臣大将的阴谋,韩信只不过是刘邦阴谋中的一个小旗子,到了刘邦死的时候,异姓王基本都被杀光了。

韩信被斩后,刘邦拜萧何为相,赏重金并加派500卫士加强相府护卫。满朝文武为此尽来道贺,萧何却内心大惊,门客纷纷献计,让萧何捐出全部家产用来劳军。刘邦闻讯,方才收回卫士,安心让萧何做相国。

刘邦与韩信的故事其实不止影响了一代人,而聪明的臣子们每每从中汲取的便是功成身退的保命术。由此可见,韩信的死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刘邦本人的阶级意识,他从战争经验中和人生阅历中,感受过韩信的欺骗和要挟,同时为了帝国的稳定和刘姓王族的安危,杀掉功高的将帅,是不得不采取的一项措施,可以说韩信等人,成了汉王朝稳定必不可缺的死亡品。

9

首先纠正一下题目中的一个小瑕疵,韩信是被吕雉所杀,而非刘邦所杀。刘邦和韩信之间的关系很微妙,刘邦既信任韩信,又猜忌韩信。而韩信既忠于刘邦又看不起刘邦,所以,两人之间始终是若即若离的关系。那么韩信为什么最后被诛杀呢?我来为大家分析一下。

许多人都认为,张良、萧何、陈平、韩信此四人对刘邦最重要,正是他们的鼎立辅助,才使刘邦击败项羽,问鼎天下的。其实实际情况要复杂的多,在我看来,有这么二个人,正是由于他们的帮助,才使刘邦最后破局,击败了项羽。他们是谁呢?一个是袁生,一个是韩信。袁生提供了理论,而韩信实现了预想。那么这一切是怎么回事呢?韩信为什么因此而被刘邦猜忌呢?

当初刘邦出汉中,定三秦,东击彭城,差点端了项羽的老巢,后来,项羽率领三万精骑驰援彭城,击溃刘邦六十万部众。双方于荥阳对峙,长达两年,谁也战胜不了谁。

在这个关键时刻,袁生给刘邦出计,指出战胜项羽的策略。袁生对刘邦说:楚、汉相争已经数年,双方势均力敌。而我军数次被项羽断绝粮草,攻破城池,形势很危机。如今之际,想要破局,只有您领兵出武关,在南阳进兵,那么项羽则必然领兵南下攻击。这样的话荥阳、成皋的形势将会得到缓解,然后派韩信北上,攻取燕、赵之地,联合齐国。然后您再领兵返回荥阳。这时项羽北有强敌燕、赵、齐,对面有强大的汉军,这样的话很快就会被打败。袁生的计策可行吗?非常可行。

刘邦立刻按照袁生的建议,兵出武关进至南阳,项羽果然前去阻击,然后韩信率兵北上,擒魏击赵,攻陷齐国,成功的实现原先的设想,从大局势上对项羽形成包围。而这时韩信另外一面显露出来,致使刘邦开始猜忌他。

韩信用兵如神,但是性格却有很大的缺陷,什么缺陷呢?那就是自傲。韩信攻取齐国后,派使者通知刘邦,请刘邦封他为假齐王。刘邦这边正和项羽打的难解难分,焦头烂额,韩信不来支援,反而据功请赏,这让刘邦很恼火。刘邦第一次对韩信产生怀疑,这仅仅是第一次,很快又有了第二次。

刘邦和项羽鸿沟盟誓之后,项羽率军返回楚国。刘邦趁机尾随,然后约韩信一起攻击项羽,结果韩信失约,没有前来助战。造成刘邦被项羽击溃,围困于固陵。这时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将陈地至大海的全部地区作为韩信的封地,才搬动韩信前来助战。而韩信明显要的更多,为什么这样讲呢?

韩信来到后,直接取代刘邦,成为全军主帅,布置围歼项羽的行动,最后成功击败项羽。战役结束后,刘邦立即驰入韩信军营,夺走了他的帅印,并且取消韩信的齐王封号,改封韩信为楚王。那么刘邦为什么会翻脸这么快呢?

韩信要最高指挥权,明显是看不起刘邦,他觉得自己归刘邦指挥,肯定越指挥越乱。而刘邦为了战胜项羽,暂时将军权交给韩信,战役结束后迅速夺走,说明刘邦怕韩信有更大的野心,所以先下手为强。那么既然两人都几乎撕破脸皮了,韩信有收敛吗?没有。

韩信被封为楚王后,每次出行都要很多士兵相随。阵势很大,颇有卖弄富贵的嫌疑。这还不算什么,后来一件事情惹怒了刘邦。什么事情呢?

项羽战败后,其最得力的手下锺离眛没有投降刘邦,而是偷偷投降了韩信。锺离眛和韩信是老乡,两人曾经同时投靠项羽,关系很好。所以韩信处于同情,几乎是公然的包庇锺离眛。而此时刘邦正张榜捉拿锺离眛,韩信却在这时挑战王权,私自包庇犯人,刘邦知道后异常愤怒,但是刘邦忍了。

后来,有人诬告韩信谋反,这让刘邦神经很紧张。刘邦对于如何处理韩信感到很棘手,韩信功高,但是自傲。所以唯一能合理处置他的方法只有是打压和限制。于是刘邦采取陈平的建议,假装巡幸陈地,在云梦泽将韩信抓住。到达洛阳后,没有审理,直接判了降职,降为淮阴侯。

韩信这时才醒悟,刘邦忌惮自己的实力,所以才如此对待自己。韩信很寒心,于是从此称病不再上朝。韩信耻于和周勃、灌婴等人同为诸侯,连对他十分尊敬的樊哙也是嗤之以鼻,觉得和他们交往很失身份。慢慢的,许多人开始叛乱,韩信既担心自己被诛杀,也担心被刘邦再次降职,于是开始考虑反叛。那么韩信是如何行动的呢?

陈豨被刘邦封为钜鹿太守后到韩信处拜别,韩信拉着他的手进行策反。韩信说:你所守卫的地方巨鹿非常重要,精兵汇集,刘邦肯定会猜忌你。别人说你谋反,刘邦一开始肯定不会相信。但是说第二次刘邦就会起疑,等说到第三次刘邦必然会大怒而杀了你。

其实刘邦就是这样的人,耳根子软,猜忌心强。因此,陈豨担心自己的处境,遂决定和韩信联合,发动叛变。两人决定,由陈豨率兵在外造反,韩信在内夺取京城,内外夹击,取代刘邦。后来,陈豨依约起兵,这边韩信也加紧谋划,谁知道出了纰漏。

韩信本计划释放宫奴,然后率领他们袭击吕雉和太子,占据京城。谁知道韩信的一个手下得罪韩信,被韩信囚禁。他的弟弟为了救哥哥,将韩信的计划泄露给了吕雉。吕雉感到形势危急,于是找萧何商量对策。

后两人定下计策,派人假传刘邦已经击溃了陈豨,然后在宫里举行宴会庆祝,邀请韩信前来。为了能骗过韩信,萧何亲自给韩信写信邀请,韩信不知道情况,赴约,于是被吕雉当场缉拿,然后诛杀。

所以,韩信之死跟刘邦有关,但不是刘邦动的手。依照刘邦的性格,他会将韩信的职位一降再降,或者囚禁起来,应该不会杀了韩信。因为如果想杀,刘邦早就杀了。而吕雉不一样,韩信想动手解决吕雉,而吕雉也 不是善茬。逮住韩信就地斩杀,不留一丝余地。这就是吕雉后来能够取代刘邦,震慑诸侯的原因。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韩信功高被刘邦所嫉妒,但是刘邦碍于韩信的功劳,没有要杀他的打算。韩信却怕刘邦诛杀他,先动手发动叛变,被吕雉及时发现,随之被诛杀于未央宫。韩信可怜吗?不可怜,不懂得功成身退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最终原因,而张良则聪明的多。所以韩信死的不冤,大家就不要为他鸣不平了。

本回答独发于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10

韩信真的很牛逼!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被后世尊称“兵仙”,跟李白一样,在一个领域中达到巅峰!可以说是从一个吃不起饭的穷屌丝逆袭成大将军、官至左丞相!但是结局也很凄惨,被自己最信任的人出卖,被女人杀死。

观其一生,投奔项梁、项羽,得不到重用,遇到伯乐萧何,从此踏上王者之路,替刘邦制定汉中对策,击破楚军;平定魏国;北伐代国;击败赵国;降服燕国;率兵击齐;名闻海内,威震天下。众多战役都成为经典之战,被后世所效仿(暗渡陈仓,京索之战,安邑之战,井陉之战(背水一战),潍水之战,垓下之战等)。 结局却被人告发谋反,降为淮阴侯,吕雉与萧何将韩信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那么刘邦为什么要杀韩信?

其一:从古至今,哪一个被杀的开国功臣不是因为功高震主?韩信手握兵权,刘邦甚至领兵打战绝对不是韩信的对手,但又曾经说过自己不会杀他,所以才让吕雉去动手。

其二:韩信后期骄傲自满,对很多人都不削,也或者是不懂朝堂之道,过于张扬,当时平定天下,很多人都觉得是韩信一个人的功劳。这无疑让刘邦心生疑虑,结局可想而知。

其三:刘邦正被楚军围困之时韩信却向刘邦说“让我管理齐地吧,只是代理”,意思很明白啊!你不同意我就不去救你了,无奈之下答应了韩信,而且是直接封齐王,这也算是种下了祸根。

其四:在有人告发韩信窝藏钟离昧后就有心杀之了,因为韩信的一番话“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整体意思就是真的是平定了天下,刘邦无后顾之忧了,而我也没有利用价值了,这才被降为淮阴侯。

其五:被降淮阴侯后,韩信就大为不满,天天抱怨,最后想和陈豨谋反又走漏风声,最后被处死。

其实当时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真的很高,更别说后世评价了!“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都是对韩信的评价,相当于现在说我要做第二就没人敢说是第一。为后世所留下的成语也甚多!

(一饭千金)

我是小宋谈历史,谢谢关注评论。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