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古代的“九族五服”中的“五服”有哪几层意思?俗语“亲不过五服

古代的“九族五服”中的“五服”有哪几层意思?俗语“亲不过五服

2020-08-15 08:02阅读(89)

古代的“九族五服”中的“五服”有哪几层意思?俗语“亲不过五服”你是如何理解的?:我们有时候对概念有些模糊或混淆,其实,简单来说,五服即九族,九簇即五服

1

我们有时候对概念有些模糊或混淆,其实,简单来说,五服即九族,九簇即五服。也就是说,从亲属关系方面来说,五服是在九族的范围之内的,一个人往上五代、往下五代、往左五代、往右五代,就是五服,所谓“亲不过五服”,就是这些亲属关系,因为自己居中,上下左右五服关系的人,就是九层,也即九族。这样去理解“九族”和“五服”,就要简单多了。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弄个五服来磨人呢?这与古人的丧葬习惯和丧葬文化有关。在古代,人们死了亲人以后,为了表达对亲人的哀思,往往要穿一种特制的衣服,叫做丧服,或说孝服。然而,最早之所以穿丧服,却并不是这个意思,因为远古的人们认为人死以后,灵魂还在,死者的灵魂可能祸及生者,会勾了去,特别是那些有过错的子孙,死人会用灵魂给他们以惩罚。

所以,为了逃脱这种惩罚或灾祸,人死了以后,死者的亲属或采取出处躲藏的办法,或穿一种特制的衣服,让死者的灵魂认不出来,来逃脱这种可能的灾祸或惩罚。实际上,这个丧服就是一个生者让死者灵魂认不出来的护身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特制服装,就成了丧服、孝服。

据史料记载,西周的时候,就有了丧服,文献中称为“素服”。到了春秋时代,亲人去世,亲属穿丧服渐渐成为了一种丧礼制度。然而,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子弑父、弟弑兄这种有违道德的现象层出不穷,表现在礼仪上,还有对丧葬制度的破坏。于是,儒生以天下为己任,去修复丧礼制度,这种修复,实际上既有修复,更有完善,所以在他们的努力下,制定出了一套十分完整的五等丧服制度。

所谓五等丧服制度,实际上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按照血缘的远近,划分出五个不同的居丧服孝的等给,即:五世九族。如何计算呢?那就是从本人开始,向上四世,包括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向下四世,则是子、孙、曾孙、玄孙;横向往左四层,则是姊妹、从姊妹、再从姊妹(同一曾祖)、族姊妹(同一高祖);横向往右四层,则是兄弟、从兄弟、再从兄弟(同一曾祖)、族兄弟(同一高祖),这就是五等丧服礼仪制度。

五等丧报制度,即是依据上下左右这种纵横血缘远近关系而确定的。这种制度,把上下左右所有属于这个范围之内的亲属,全部纳入了这个严密的关系网,目的有二:一是维护宗族关系,抱团成利益关系;二是以礼仪规范每个人的道德行为,使其在这张关系网中发挥自己的道德作用。

正因为这两个目的的共同性和延续性,便使这种五等丧服制度受到家族人员的极大重视,也极力维护,因此两千多年以来,很多制度因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许多变化,甚至消亡,唯有这五服制度保持了完整性和固定性,以至于今天,人们仍把五服当作亲属关系的通常标准,所谓“亲不过五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对于亲属关系跨过了五服的,便不要求为死者服丧,名称上叫做出服,也叫出五服。一般情况下,关系出了五服的男女,才可以通婚,否则即视为近亲结婚,容易带来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

2

关于五服是啥,我用功不少,在别的问答中,曾做过祥细解说。今又受邀,我仅量精典些做答。

一,五服有两种不同意思的解释。一是从皇帝到下属臣子,因其地位高低,官职大小不同而所着服装而不同,分成五种,谓之五服。

二是在丧葬事中,因人们血缘关糸远近的不同,对守孝者所穿服装有着不同的规定。这规定分为五种,这五种衣服,在布料及制做上明显有别,这就成了五服。这守孝者不但孝服不同,在守孝时值长短等方面,也有不同的讲究。

二,亲不过五服怎样理解?意思很直观明确。就是从血缘关糸上讲,五服以内,是最亲近的,五服以外,则逐步疏远了,因而谓之出五服。在农村丧葬事中,五服以内,称做门中、自家人,族人。五服以外则称为乡党。比如说,丧葬事,五服以内晚輩人务必须掛长孝,而五服之外人,原则上不掛孝,前来为丧葬事帮忙而己。

朋友,你若要了解更细情况,请看资料《中国大录》《民俗常识》《家谱与年谱》等。

3

“五服”这个词,在现代汉语里出现频率虽然不算太高,但在古典文化里,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词。

“五服”本身是一个词义十分复杂的词。作为计量单位用的时候,王畿之外,每五百里为一服,由近及远,分别称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同时,五服也可以指礼仪中的“吉服”和“凶服”,吉服之五服,指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之服装样式,而凶服之“五服”是丧服的五种依亲疏差等分出来的五等服装。

中国封建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亲者丧服重,疏者丧服轻。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即所谓的五服:斩衰,用极粗生麻布为丧服,不缝衣旁及下边;齐衰,用次等粗生麻布,缝衣旁及下边;大功,用粗熟布为丧服;小功,用稍粗熟布为丧服;缌麻,用稍细的熟布为丧服。缌麻是最轻的服,表示边缘亲属。“五服”之外,基本上就不用穿丧服了。因此,“五服”实际上也代表了血缘的亲疏远近。

迄今为止,在我国农村的很多地方依然保留着“五服”这种说法,只是这种说法更偏重于指家族血缘关系的远近。譬如,人们有时说自己和另外一个人的关系,往往这样说,我们两家已经出了“五服”。這意思也就是说,他们共同的祖先至少已经是五代之前的人了。

4

一哥“俗人读史记”之——

且听俗人说“五服”

关于“五服”大致有四种解释,一说是国家按离国都的远近进行治理;二说是天子到士的五个社会阶层及其服饰规定;三说是上下五代及其服式规定;四是上下五代丧服的规定。

就国家治理层面的“服”是禹为国家治理设计的理想模式,五百里为一服,以国都为核心向周边辐射,分为“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翟荒服”(《史记-周本纪》)。对于这五个层面,规定了不同的贡品,比如甸服中最近的要供应天子整稞庄稼,再远点的是禾穗,其后是粗粮、细粮;在礼仪管理上也分远近亲疏,近的要日祭、远的要年祭,再远的只要承认天子的统治就可以了;对于不同服的惩罚也不同,同等错误,有的要进学习班、有的要发兵惩罚一下子的。

就贵族阶层管理的层面,周王朝的等级从天子至诸侯至卿至大夫至士,人文上是五个级别,士以下为庶民,天子以下嫡长子以外为诸侯;诸侯嫡长子以外为卿;卿之嫡长子以外为大夫;大夫嫡长子以外为士;士之嫡长子以外为庶民。五服的等级规定之后,服装的质的、样式是要规定一下的,一是颜色,“青、赤、黄、白、黑”是正色,从秦之尚黑看,周应该是尚白的,至于平民的褐衣、棕衣也就平常的很了。二是上衣下裳,中间要束宽带子的,下缀的叫“蔽膝”,最多不能超过四寸噢。三是衣裳区别更大,天子及诸侯贵族有祭服、朝服、礼服、军服、丧服或许有家居服,服装上的纹饰也有区别讲究吧。四是男女有别,男有冕服(祭典装)、弁服(典礼装)、玄端(朝会装)、深衣(家居装),女有鞠衣(祭祀装)、展衣(会客装)、禄衣(家居装)、纯衣(嫁衣)。五是帽子当然更有讲究,有鹊尾冠,尚冠,长冠,筒冠,冕,弁等。

至于五服中以自己为中心,上下左右扩展五代的亲戚关系、血脉传承是现代人所认可的,是以男子的血缘来定的,后世又称“九族”。关于一服是一辈还是五辈是一服,多有争议,说出五服就是出了五辈的有,出了二十五辈的也有,当然也有人说从爷到孙是一服,循环应该是八辈,如同骂人话是“祖宗八辈”,出了八辈,就是“八杆子打不着”的亲戚了。也有道理。

五服用在葬礼上在古代是有明确规定的,一般叫“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比如斩衰是臣哭君、平民哭爹、哭娘、哭丈夫的,长孙哭爷的,都是粗麻重孝,不见针线,举哀三年(实际上是二十五个月),以下渐次稍轻。其实,现在北方地区还有遗留的变通方式,比如儿女穿麻衣白孝,孙子蓝衣,重孙子红衣,再其外已是常衣了,至于外人前来吊唁,也多有搭孝于肩、于臂的,或许也是一种遗存形式吧。




5

俗语回答:“五服”在中国古代有四种含义:

一、古代以天子所在的王畿为中心,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甸服﹑侯服﹑绥服(一曰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这里的“服”是服事天子的意思。

  • 《书·益稷》:“弼成五服,至于五千。”

  • 孔:“五服,侯﹑甸﹑绥﹑要﹑荒服也。服,五百里。四方相距为方五千里。”

  • 《书·康诰》又周称侯﹑甸﹑男﹑采﹑卫为五服。

二、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五个阶级所穿的五等服装样式。

三、古代根据与逝者的亲疏关系为差等的五种丧服。

四、谓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以及自身五代。

既然问题问的是古代“九族五服”中的“五服”有哪几层意思?那么答案就是上述的三和四。

五服制度和本宗九族

五服制度汉字文化圈传统丧服制度。是指导居丧期间的服饰、饮食和起居制度。

父系社会中,通常以父系血缘为基础、以宗法制度为重。上自高祖、下至玄孙通称为“本宗九族”。

《三字经》:“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本宗九族”所属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和旁系亲属)都称之为“有服亲属”,又称为“内亲”。内亲在逝者的丧事期间要为逝者服丧,根据关系亲疏来定丧服,关系越亲近的人穿的丧服越重、关系疏远的人穿的丧服越轻。而母系血缘的服制只有一世,包括外祖父母、舅父、姨母、舅表兄弟姨表兄弟,这些都称之为“外亲”

“披麻戴孝”——丧服等级、五服四制

在古代中国,丧服分为五种等级: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用不同粗细、不同质量的粗麻布制成,称之为“五服”“五服”经过上千年的演变演化出了多达23种服制,可以分别运用在138种不同的人际情况,规矩可谓是极其繁琐。

儒家十三经之一的《仪礼》所记载的各种服制被后代奉为最具权威性的穿搭准则,历朝历代都遵其行事,但是也会有所变通。而实际上,五等丧服因为太过于繁琐,后来延续的传统均在细节和理解方面与前代有所不同,特别是在民间,因为不是所有的百姓都能有财力按照其标准执行,也可穿着简易的“丧服”、“孝服”(男子头戴孝巾,身穿孝衣、麻绳和麻鞋;女子头戴孝巾或孝髻,身穿孝衫、孝裙、麻绳和麻鞋)

  1. 斩衰(zhǎn cuī):五等丧服中最重的丧服,亦称做“斩缞”。斩衰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不缝边缘,服制三年(实二十五月大祥、二十七月禫祭,即可除服)。“斩”就是不缝缉的意思,所以称为“斩衰”。子为父、诸侯为天子、士大夫为君,都是服斩衰。
  2. 齐衰(zī cuī):五等丧服中次于斩衰的丧服,亦称做“齐缞”。齐衰服用粗麻布制成,断处缉边,因此称为“齐衰”。齐衰服由于丧期和服制的区别,又分为四种,即:齐衰三年、齐衰杖期、齐衰不杖期和齐衰三月。
  3. 大功(dà gōng):五等丧服中次于斩衰和齐衰的丧服,亦称做“大红”。大功服用熟麻布制成,比齐衰精细、比小功略粗,又可区分为:殇大功和成人大功两种。“功”就是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等的加工,因为所加人工较为粗略,所以称为“大功布”。
  4. 小功(xiǎo gōng):五等丧服中次于斩衰、齐衰和大功的丧服,亦称做“小红”。小功服用熟麻布制成,比大功更精细,因为纺织所加人工不似大功那般粗略,故相对而称“小功布”。小功服又可区分为:殇小功和成人小功两种,主要取决所服对象是否成年,服制五月。
  5. 缌麻(sī má):五等服中最轻的丧服,亦称做“织麻”。缌麻服用细麻布制成,比小功服更精细,服制三月。缌麻服由于丧期较短,可以说是葬后即除服,故虽有殇缌麻和成人缌麻的区别,也只是所服对象有所不同,服饰则几乎没有差异。
  • 五服四制

四制是指:正服、义服、加服和降服,“五服”与“四制”两者相辅相成,合称“五服四制”。

本身于情份之内,为死者成服曰“正服”,例如:子为父母服斩衰、孙为祖父母服齐衰期年,皆属情分内之事;再者,伏于义理之内,为死者成服曰“义服”,例如:义子为义父母服斩衰,属于义理内之事。

因为特殊缘故,加重一等服曰“加服”,例如:长孙本为祖父母服齐衰,但承重孙加重其服,服斩衰;反之,减轻一等服曰“降服”,例如:出嫁女儿为本生父母成服、出嗣子女为本生父母成服,均减轻其服。

丧服制度的特点

《礼经》中所记载的丧服制度,和宗法制度有着不可分隔的关系,在当时虽然不见得会全部按照制度实行,后代在延续的过程中也有所变化,但是里面突显等级的特点被历朝历代传承下来。

  • 重男轻女

丧服制度中可以明显的看出重男轻女的情况,例如:妻子在丈夫逝世后,需要为丈夫服丧三年,而妻子逝世后,丈夫只用为妻子服丧只有期年。【“期”(jī)是指一周年的意思】

明朝以前的朝代,如果自己的父亲过世,儿子需要为父亲服斩衰服长达三年;如果父亲健在、母亲过世,子女只用为母亲服齐衰期年;如果父亲在母亲之前逝世、母亲过世后,子女只用为母服齐衰三年,而不是服最重的斩衰。

  • 嫡庶之分

丧服制度中也可以看出嫡庶的分别非常非常严格,例如:庶子必须为嫡母服丧三年,但是嫡子却不用为庶母服丧(明代以后,庶子为生母也服丧三年,嫡子为庶母服丧期年)。

而且嫡长子一脉在丧事中的地位也很重要,丧制中有所谓的“承重孙”(同承重曾孙),就是嫡长子已死,并不立其余子为丧祭主,而是由嫡长子之长子承担丧祭主的重任,名字在讣闻中列在首位,地位排在其他宗族成员之前。

  • 内外亲疏(亲不过五服)

丧服制度中明显地表现出血缘亲疏的等级,习惯上以五服之内为亲、五服之外为疏。

《尔雅·释亲》:“族父之子相谓为族昆弟,族昆弟之子相谓为亲同姓。”《注》:“同姓之亲无服属。”

这也就是说,同族兄弟之子相互间已经没有服属关系,有的仅仅是同姓关系。这也就是俗语所说的“亲不过五服”。

而且历朝历代的律法也有所谓的“准五服以制罪”,将丧服制度引入民事法典,用来判断五服九族之内亲属的相互侵犯行为,也确定继承和赡养的利益。总得来说,以卑犯尊者刑责加重,愈亲近者愈重;以尊犯卑者刑责减轻,愈亲近者愈轻;亲属相奸者刑责加重,愈亲近者愈重;亲属相盗者刑责减轻,愈亲近者愈轻。

本问题回答者是@俗人俗语俗评 ,本文所有观点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同的观点,可以在评论区进行讨论。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俗人俗语俗评

6

乡土社会的世态炎凉与五服

中国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礼记·丧服小记》所谓“上杀、下杀、旁杀”即此意。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即所谓五服。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差序格局”。中国人的人情世故,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也是刻在中国人骨髓里的一种精神面貌。中国人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其他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是立在一个平面上的。中国人的社会结构,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是有差序的格局 。

著名社会学家 费孝通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

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

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 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7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非常注重血缘关系和家族声誉的民族。一般来说,家族越大,所牵扯到的血缘关系也就越多,辈分和人数也越多。而所谓的“九族五服”就是与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十分密切的一个词。通常来说,喜欢看影视剧的基本上都大致知道九族是什么意思。毕竟影视剧里,一旦大臣们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错误,皇帝就会下令“株连九族”。不过这“九族五服”中的“五服”究竟是什么意思,估计了解的人就不多了。

民间五服

民间所说的五服,指的是九族: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

什么是五服?

五服就是亲人死后,要为之穿丧服的五类亲人。

一服主要是至亲,发丧的时候要穿最破烂的丧服。一服一定是与死者有直接生养关系的,譬如死者的父母、儿女等。

二服主要是兄弟姐妹、孙子孙女、亲侄子、亲伯亲叔、亲姑姑等,发丧的时候要穿较破的衣服。二服的话,死者的亲爷爷是大家的共同祖先。

三服是本家的堂兄弟、堂姐妹、堂姑等人。所谓三服,就是死者的曾祖,也就是其爷爷的父亲,是大家共同的祖先。

四服是更远的,通常大家不是很近,却又都是死者的爷爷的爷爷(高祖)的直接后代。

五服是宗亲关系中最远的,可以简单理解为是四服的亲戚生养的孩子。

再往外就是出五服了,出了五服不意味着大家没有共同血缘,而是大家的关系没有那么近而已,同辈的只能说是族兄、族弟、族姐姐、族妹妹。

这九代以外的本家族的人是“出五服”的人,关系较远。今人以为,这一说,最正确。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流行这一说法。

亲属关系超过五代,不再为之服丧,叫做出服,也叫出五服,在婚嫁中出五服即可通婚,现代人多认为五服是五代,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五代算一服,出五服要二十五代。

也有一说为:一爷之孙不出服,以下一辈一服,总计八代。

扩展资料:

五服共分为四等:

1、父卒为母,为继母,母为长子,服期三年。

2、父在为母,夫为妻,服期一年。又称“杖期”。服丧时手中执杖(俗谓哭丧棒)。

3、男子为伯叔父母、为兄弟,已嫁女子为父母;孙、孙女为祖父母,服期一年,不执杖,亦称“不杖期”。

4、为曾祖父母,服期三月。齐衰时,男子戴丧冠,女子用丧髻。另有绖带、绳履。商周时期已有其制。

五服的演变过程:

本来的五服指的是五种孝服,后来,五服也指代五辈人,比如在山东胶东半岛一带,有“五服之内为亲”的说法,就是利用上面那句话,往上推五代。

从高祖开始,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凡是血缘关系在这五代之内的都是亲戚,即同出一个高祖的人都是亲戚,从高祖到自己是五代,就成为五服。五服之后则没有了亲缘关系,也可以通婚。一般情况下,家里有婚丧嫁娶之事,都是五服之内的人参加。

血缘关系中五服的计算方法:由于古代一夫一妻,有时有妾,因此,同父又同母的是一服,即所谓“同胞”、“一奶同胞”。

同父不同母的是二服,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贾环。同祖父的是三服,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贾琏,同曾祖父的是四服,例如《红楼梦》中荣国府贾政与宁国府的贾敬;同高祖父的是五服。

现代实行一夫一妻制,除非父亲离婚、丧偶后再婚再生育,一二服之间的区别通常消失,因此计算起来会令人困惑,错以为五服就是五代,实际上五服只四代。从祖父开始向上,不再分别妻妾的子女。

古代的“九族五服”中的“五服”有哪几层意思?俗语“亲不过五服”你是如何理解的?

我们常常会在一些影视剧中听到“诛九族”的台词,而每一次都没有想过这个“九族”指的是什么,就只是单纯地以为要斩了罪人全家。其实这个九族也有准确含义,大概来说就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就这样构成了九族。在传统观念上,九族从上至下是高祖、曾祖、祖爷、父亲、自己、儿女、孙子孙女、曾孙曾孙女、玄孙玄孙女。

与此相关的是五服,这个同祭祀有些密切关系。民间的说法是“亲不过五服”,指的就是出了五服的亲戚就不太算亲戚了,祭祀这种家族活动也就不必前来。这就让我想到了《三国演义》中的刘备,自称汉室后裔,被汉献帝刘协亲切地称作刘皇叔。刘备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十五世孙,中山靖王的第十二世孙,到了刘协这儿,刘备比刘协还大一辈,所以刘协要叫刘备一声皇叔。

其实,中山靖王这个人非常好色,他的子孙非常多,刘备这一支血缘非常偏,大可能都出了五服,按理说他实在没理由说自己是汉室宗亲,因为照他的说法,这世间不知道有多少汉室宗亲了。那些影视剧中说的“诛九族”,在历史上是真的存在吗,是真的有真实发生的案例吗?其实说实在的,九族真的很难同时存在,这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实这都是掌权者的决策。像雍正,要杀他八弟、九弟,有人就说了,若是诛杀他兄弟九族的话,岂不是杀了自己的父亲祖辈,这样自己岂不是冠上了不孝的罪名。雍正其实算不进八阿哥、九阿哥的九族之列,雍正属于八阿哥的二服,兄弟姐妹都是横列,不算九族。古代的这种规章制度非常严格,家族的族谱也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上面记载了一个家族史,非常有历史参考价值。

总结:有句俗语,亲不过五服。也就是五代。也许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但长辈给介绍亲戚的时候,自己完全是蒙圈的,让叫啥,就叫啥,过后一个都不记得了,尤其是远几辈的,再见到都不一定能认出来。

8

《血缘关系或亲缘关系》

无论是问答中:古代的“九族五服”中的五服有哪几层意思,俗称“亲不过五服”你是如何理解的?;还是前几天问答中:姑家舅家和姨家(更严谨地说,应该是“姑家和舅家姨家”),是一辈亲,二辈表,三辈四辈就拉倒”。都涉及到家族血亲关系问题,血亲既是有血统关系的亲属。以上问题如何理解?有否道理?要看出发点的角度是什么。如果单凭亲属间的感情而论,亲情的疏忽或彼此间的芥蒂,可能等不到“五服”,三、四辈从情感上就“拉倒”了。但是,从血缘上是无法“拉倒”的。众所周知,血缘关系是人类通过婚姻生育而形成的,随着家族繁衍,遗传基因一代代传递,一代代递减,形成家族不断向纵深延续的“祖宗十八代”宗亲关系的网络,和横向扩展的“七大姑八大姨”中表亲关系的一片片网络。家族血缘的网络纵横关联、绵延不断、次序井然,形成社会的基本组织-家庭。在家庭中,父母和子女是直系血缘亲属关系,除直系亲属外,还有以血缘关系远近,分为层次不同的,家族的旁系血亲关系(亲叔伯和堂叔伯);以及非本家族的(婚后)姑(姑表亲)或姨舅(姨表亲),统称旁系血亲的中表亲。所以“三辈四辈就拉倒”从血缘上论,是没有道理的,这就是老祖母的口头禅:“老表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因为他(她)们分别延续着父系或母系的遗传密码(基因),这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生物学物种规律。

在纵横交错、深邃繁杂的亲戚关系的交往中,难道就只能如此没完没了啦?不是的,老祖宗规定了以“五服”来裁决。咱们普通老百姓所指的“五服”,既是从祖父母到孙辈五代人。“五服”在汉族民间有不成文的规定:五代之内不得通婚(至今民间依旧坚守着“骨血不能倒流”的老例儿,保证了华夏民族人种的优良);以及,五代之外没有孝服(免除婚丧嫁娶之礼),这成了当年汉族家喻户晓、举足轻重的风俗。当然,随着独生子女的出现,使得亲戚关系缩减、零落,但仅存的血亲关系更显得珍重。

提到姑、姨、舅,使我联想到汉语的称谓。称谓是人们在亲属、职业等相互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而得的名称。古老的华夏文明对各代亲属,以父系、母系亲属(姑表姨表)不同血缘关系的有无、远近亲疏、长幼尊卑均有明确的称谓。汉语的称谓,形成纷繁各异、等级森严、亲疏有别,伴血缘而生,超然于英法各国,是世界文明的一枝独秀。正如汉语中,家族同辈男性有叔父、伯父、堂叔伯、舅父、姑父、姨夫、表叔、表舅等不同称谓,女性有姑母、堂姑母、姨母、婶母、伯母、舅母、表姑、表姨、表婶等不同称谓,从称谓上亲属的血缘、亲疏远近一目了然。而在英语(或法语)中,仅仅是以两个简单的单词(uncle/aunt),笼统地替代、包揽了以上两组各不相同的称谓,看不出父系亲属或母系亲属的血亲归属、看不出有无血缘关系或婚亲、看不出亲疏远近......。显然,古老汉语称谓的逻辑思维,不愧为华胄文明的一支奇葩,我们应该努力传承并呵护她。

9

“九族”和“五服”都是讲的亲属之间的关系,只不过讲述的角度不同而已。

九族是从亲戚和血缘关系说的,有两种说法。一种就是三字经里的说法。三字经对九族的说法是“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即“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己身、子、孙、曾孙、玄孙”,这九代的关系。还有一种是在“父族”“母族”“妻族”的基础上乘以3,也就是各自的三族。这是封建社会“夷三族”和“诛九族”的标准,确保沾亲带故的一个不留。



“五服”是从亲人去世,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服丧的衣服区分的。当“九族五服”放在一起说的时候,九族就专指高祖至玄孙九代了。亲人离世需要服丧,关系比较近的服重,关系比较远的服轻。也就是关系越近穿的丧服越差,表示自己越悲伤。五服分别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这五种都是丧服名,衣服的材质也不同,“斩衰”最差,“缌麻”最好。现在农村办丧事,儿子孙子和重孙穿的孝服颜色也不同的,有红色白色和黄色等各种颜色。



“亲不过五服”就是指在亲人去世时,这几种丧服的都是比较亲的关系,再远一些的就不亲了!现在农村老人还经常说:“我们的关系还没出五服呢”“他们不亲,已经出了五服”。


10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五服”这个词,有不同的含义。

在“九族五服”中,五服是统治者划分的不同层级的统治区域:《国语·周语》中有记载: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

上述就是五服的内容,是按照距离周朝都城的远近,划分的不同方式的管理区域,分别以五百里为限。

这种把不同区域贴上不同的标签,从而区别管理标准和方式的做法,适合先秦时期比较低下的生产力水平。

而“亲不过五服”中的五服,就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了。

这里的五服指的是传统丧俗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不同礼节。根据不同的亲疏关系,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这种区别其实从根本上反应了血缘关系的远近。

其实除了五服的说法,还有一种更常见的说法: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之后就拉倒。说的也是这种血缘纽带的作用,只能持续一两代,之后就逐渐不起什么作用了。

再后来,五服从上述五种丧服,演变为指五代人,有俗语讲:“五服之内为亲”。同样指代的血缘关系,说从自己算起,向上推五代,向下再数五代,就是所谓的五服,即从高祖算起,玄孙止之,这五代血缘关系之内的,都算是亲戚。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