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晋的八王之乱,实际上跟司马炎封王没有太大干系,他的问题出在诸王督镇地方。

西晋的王爷们没有太大权力,中枢朝廷不仅控制着封地的官员任免,还掌握封地的财富税收(封地很大一部分收益得向西晋朝廷交钱),不少封地的环境是很苦,因此司马王爷们都不愿意就藩,一直守在洛阳。

楚王司马玮,仅是个楚王威胁不大,但带着都督荆州诸军事的头衔就不一样了。都督某州诸军事是一州的最高军事长官,加上楚王身份便成了荆州的实际统治者。

司马颖的底气不是封地成都,而是出镇邺城(镇北将军),都督某诸军事更像一种权利而非具体职务,没有都督头衔的四镇将军权力不一定大,但司马颖有藩王身份,他的镇北将军的权力极大。

后面司马颖又拿下都督中外诸军事,西晋最高军事长官(不是司马、大司马,也是不太尉、大将军。没有都督中外诸军事头衔的大将军,仅是没有实权的大将军)。

司马冏的权力也是来自出镇地方,这个“出镇”不是名义上的镇守,而是握有实际兵权。

八王之乱有历史因素(汉末三国的遗留问题),不全是司马炎大封宗室造成的。

最佳贡献者
2

这存在一个过程的,成都王司马颖在十一岁就获封为成都王,封地食邑在益州的蜀郡、广汉、犍为、文山等地。这个时期晋朝的统治还比较稳定,但是晋武帝的分封政策却很愚蠢。因为蜀郡天高皇帝远,必须要有地方的行政力量才能够保障稳定。不能够轻易地分封,可还是给了这样一个黄口孺子这样的军事重镇为封邑。


另一方面,元康九年,司马颖年仅时年21岁。散骑常侍贾谧和皇太子下棋,态度十分傲慢。司马颖看不过就正面训斥了贾谧。而贾谧是皇后贾南风的亲戚,就向贾南风进谗言。司马颖因此被贬为平北将军,镇守邺城。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司马颖只是镇守在邺城而不是以邺城为封地。他的食邑来源还是在蜀郡。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司马颖的离开使得蜀郡的管理出现了松弛。司马颖被贬的五年后,蜀中大乱,304年李雄称成都王,建立成国,益州沦陷。李雄是少数民族首领,他的父亲曾经率领部众起义投诚,李雄被封为前将军。而后李雄率领手下开始反抗晋朝的统治,并且在益州空虚的情况下,占领了整个益州。史称成汉政权。在此之后,晋朝的版图中再也没有益州存在。国家又重新为成都王设置了封地,据《晋书》记载:“时蜀乱,又割南郡之华容、州陵、监利三县别立丰都,合四县置成都郡,为成都王颖国,居华容县。”但是当时的司马颖却控制了首都,入洛阳后被增封二十郡,拜丞相,并且有极大的可能会登基为帝。可以说是登上了高峰,所以他的封地如何也就不重要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