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始皇自公元前221年横扫六国,统一天下,到公元前207年刘邦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为止,刚好15年。

在这15年时间里,秦始皇在位11年,秦二世在位4年,秦王子婴在位46天。

秦朝灭亡最无辜的就是秦王子婴了,在位仅46天,还除掉了残暴阴险的奸臣赵高,但除此之外 ,子婴什么也做不了,所以秦朝灭亡与子婴关系不大。那么秦朝的灭亡原因只能在秦始皇与秦二世胡亥身上。



首先是秦始皇,秦始皇在位期间,虽然没有发生农民起义,也没有什么较大的叛乱,但秦始皇为秦朝的灭埋下了导火索,没有人否认秦始皇是千古一帝 ,但并不代表秦始皇不会犯错误,秦始皇对于秦朝的灭亡主要有以下原因:

1、政策错误。从战国时期到秦统一天下期间,整个天下都在频繁发生战乱,秦国依靠商鞅变法逐渐强大,直至统一六国,但商鞅之法能富国强兵,却不能治国平天下,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仍然错误的认为秦法能够治理天下,却恰恰得到相反的结果。

2、滥用民力,好大喜功。秦始皇自认为能够功盖三皇,德比五帝,自秦统一天下后,北伐匈奴,南征百越,大举兴兵,打仗是要花钱的,也是要死人的;修长城、建阿房宫、修驰道、建皇陵,大兴土木,建筑是需要花钱,也是需要劳动力的。钱、劳力、兵力从哪里来,只能从老百姓身上来,老百姓好不容易盼着天下统一,结果生活一天不好一天,人人都憋着一肚子气,秦始皇在世,尚无人敢反,秦始皇去世,星星之为可以燎原。



3、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中央集权制在当时的年代是一件好事,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权力的高度集中是一把双刃剑,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天下所有的大小事都取决于皇帝的决策,皇帝英明,天下无事,皇帝一旦昏庸,天下大乱。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即位,胡亥可没有秦始皇的英明,直接的后果就是奸臣赵高掌权,秦二世不仅把自已都赔进去了,还把整个秦朝都赔进去了。

4、没有立太子。太子乃是国之根本,未来的储君,秦始皇不立太子,直接导致了赵高这样的小人利用秦始皇的漏洞,进行沙丘政变,篡改诏书 ,立昏庸的胡亥为帝。如果早立太子 ,就不会有赵高的暗箱操作,长子扶苏和其它秦始皇的20多个儿子、公主不会死,蒙恬、蒙毅不会死,冯去疾、冯劫、李斯不会死,满朝贤臣不会死,秦朝更不会亡。



秦始皇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导火索,而秦二世胡亥就直接为秦朝的灭亡点燃了导火索。

秦二世这样昏庸的人做个普通人,并没有什么大问题,问题是一个昏庸的人却登上秦朝的最高权力宝座,那就是秦朝的灾难了。

秦二世的最大错误就是听信了赵高的谗言。赵高让他杀扶苏、蒙恬、蒙毅,胡亥杀了;赵高让他杀秦始皇的其它20多个有继承权的儿子和10多个无继承权的公主,胡亥也杀了;赵高让他逼死冯去疾、冯劫,胡亥照做了;赵高让他杀李斯,胡亥还是听信了;到最后,赵高逼胡亥自杀,想必此时的胡亥终于明白了赵高的用心吧,但秦帝国已经被糟踏得在灭亡的边沿苦苦挣扎。

秦二世当政时期的秦朝中央政府已经名存实亡,沦为赵高弄权的工具,根本无法安心治国,无法面对天下波涛汹涌的反秦起义大军,就连秦朝最后的军事支柱,也被赵高一手葬送,秦朝焉有不灭之理。

最佳贡献者
2

一刀切!车同轨!书同文!:

3

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1年,扫六合,统天下,建立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秦帝国。但是,十五年后就灭亡了!

为啥呢?



一、止分封,行郡县,操之过急。

建国后,有人建议嬴政推行沿袭了几千年的分封制,可他不同意。他认为,周朝实行分封制,结果造成了诸侯混战,天下不宁。可他也应该知道,分封制给了周家近八百年的江山(公元前1046—256),他能灭周,焉知别人不能代秦?纷纷扰扰的春秋战国那个不想永世享国?好的政治纲领有的是,有的只能说说,有的也就是奢望一下,若要落地践行,那就得看实际情况是否允许。



嬴政,东方六国的君主是被你威服、灭亡了,但那些部属呢、民众呢?是否真正隶属于你了?

东方六国,各有国情。比如楚国,它是一个“民神杂糅”、“民神同等”的国家,是一个敬神、信神,神灵至上的国家,是一个忠实遵循祝融的“非九天则大逼,则毋敢灭天灵”的国家。这样的国家,民众绝不会任由自己的家园被毁灭而不做奋争!先是楚人起义(陈胜、吴广),后是楚人(刘邦、项羽)亡秦(公元前207年)。后来的刘汉王朝,汲取教训,分封、郡县并行,缓冲至汉武帝,终于解决了帝王所不愿存在的“分封制”,刘汉王朝得以雄立四百余年!

新中国之“特区政府”不也能说明点问题吗?

始皇帝,要想肉香,还得细火慢炖才好。不是吗,嬴政!



二、用酷刑,滥民力,自弱国本。

秦始皇认为,根据水、火、木、金、土五行相生相克且始终循环的原理,秦朝应属于水德,所以取代了属于火德的周朝。五行之中,水德象征着黑暗、寒冷、严酷。根据水德的属性,秦朝统治天下必须严酷无情,执法严厉,丝毫不能讲仁爱和善。因此,秦始皇制定了极其严苛的法律,残酷地统治臣民。臣民稍一不慎,就会触犯法律,轻则囚禁、砍脚、割鼻,重则砍头示众、诛灭九族。悲哉!惨乎!

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侵扰,秦始皇一方面命令蒙恬等将领帅军消灭了大量的胡人军队;另一方面,秦始皇从各地征调几了几十万民夫修筑长城。无数民夫累死在了崇山峻岭中之中,无数“孟姜女”成了寡妇!

鲜活的生命没有了,朝代、江山败亡了,血腥的文明留下了!



三、站焚书,后坑儒,绝史断命。

有一次,秦始皇在宫中大摆酒宴,款待群臣。仆射周青臣举杯祝寿,他说,皇帝的威德远远超过了三皇五帝,古今无人能比,江山社稷能传之万代,永远不会断绝。

博士淳于越,看不惯这种肉麻的吹捧,就当即予以驳斥:现在不师法古代圣贤实行的分封制,难以维持长久的统治,周青臣不说真话,只顾阿谀奉,他绝不是忠臣。

丞相李斯反驳说:时代变了,统治的方法也随之改,鼓吹师法古人,实际是蛊惑民心,以谋私利,这样会影响皇帝的威信,动摇国家的稳定,建议焚毁除秦国典籍以外的所有书籍,违令者处以相应刑罚。



秦始皇听了李斯的话,大为赞赏,认为焚书可使百姓愚昧,不产生邪念,消除了造反作乱的隐患,于是他立即颁布诏书,命令全国各地限期焚毁书籍,违令者严惩。

为秦始皇寻找不死之药的燕国儒生卢生目睹了秦始皇的道行逆施,非常不满。他与朋友侯生议论说:始皇皇为人,天生粗暴、凶残,毫无人性,总是自以为绝对正确,所以任性横行,为所欲为,动不动就用杀戮、酷刑来显示他的权威,天下百姓都对他恨之入骨;官吏则战战兢兢,生怕触怒了他,没有一个人真正忠于他,这样的暴君,我们不能为他寻找不死之药,我们还是逃走吧。

卢生、侯生逃走后,秦始皇大发雷霆,就派人搜捕全城的儒生。秦始皇不分青红皂白,把搜捕到的460多个儒生全部活埋了,可怜这些儒生还不知自己身犯何罪,就糊里糊涂地命丧黄泉。



秦始皇这种惨无人道的暴行,引起了臣民的普遍不满,连他的大儿子扶苏也看不过去了,就婉言劝谏秦始皇。可秦始皇只愿听恭维的话,不愿听反对意见,勃然大怒,立即下令把扶苏派往遥远的北方,让他去担任蒙恬军队的监军,实际上是变相流放。



书焚了,人死了,胡写乱道的、不顺耳的人或事没有了。唯我独尊、为所欲为,可一时畅快,之后呢?繁杂的国事、诸多的民情,该如何处置?该由有谁去办理?只有一“独夫”了,还有一些阿谀媚俗者!如此一来,江河日下,败亡在即!

有此三端,秦王朝焉能长久?!

校书郎工作室出品,叁月春

4

经过几代君王数十年的努力,到了秦始皇,终于统一天下。然而,曾经不可一世的秦王朝,倒下之速度之快,令后世哀之。在历史的洪流面前,秦王朝只是沧海一栗;在社会运行规律面前,秦王朝不过一叶扁舟。

第一、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秦国是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王朝,农民日益贫困,贫富差距扩大。秦朝末年,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和生产资料。大多人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的时候,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秦国原有的生产关系已经不能维持生产力的发展,资源大多集中到了少数人手中。

二、秦国的暴政。秦国统一后,在全国贯彻严厉的法家思想,实行严刑峻法,以至于人心惶惶。

秦始皇大兴土木,修建骊山墓、阿房宫等大工程,调东全国民力,破坏生产,以至粮食严重不足。秦国横征暴敛,征收大量苛捐杂税,加重人民负担。

三、秦国强行统一,地方离心力大。秦国通过军事手段强行兼并六国,不管各地具体情况,全部照搬秦国模式。原有的六国,长期实行的是本国政策,对于秦国那一套政策,很难认可,产生了巨大的离心力。刚刚统一的秦国,没有修养生息,实行仁政,反而加大盘剥力度。

秦始皇在世的时候,凭借其强大的威望,尚能镇住地方反对派,一旦不在,各地方纷纷起事。秦国的发展模式并不是万能的,不一定可以直接嫁接到六国,如同美国模式并不是屡试不爽,各地方和国家的发展只能因地制宜。

秦始皇死后,胡亥重用赵高,倒行逆施,以至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陈胜吴广拉开了反秦的序幕,刘邦项羽给了秦国最后一击。

5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秦朝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六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王朝,然而却只存在了短短的15年,秦始皇死后三年就亡在了秦二世手上,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法家思想治国不可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是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君主,另一方面是没有容错率。

法家治国需要强有力的君主,而强有力的君主不会总是出现

自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成为了一个以法家思想治国的国家,商鞅变法的结果,说白了就是把整个国家变成了一部机器,法家的法是王法,君王可以不守法而其他所有人都要遵从君王之法,全国就是一部机器,基本只做两件事情:打仗、农业生产。所以在战争过程中,秦国有着最强的动员能力和战争恢复能力,这些都成为了秦国能够统一六国的优势,但是这对君王的能力要求非常高,要能够掌控一切,所以法家也有不可解决的矛盾,就在于,他们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君主。

而秦国是幸运的,秦孝公之后秦国连续出现了好几位能力非常强的君王,分别为:秦惠文王、秦武王、亲昭襄王、秦始皇(秦孝文王在位仅3天,亲庄襄王在位仅3年所以可以忽略不计了),从秦孝公到秦始皇一共140余年时间,秦国在这几位非常有能力的君王治理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这可以说是秦国的幸运,不像其他国家,强有力的君主没有如秦国这般连续出现,如魏国,只连续出现了魏文候和魏武侯,到魏梁惠王时期君王的能力就明显不能够应付当时的局势了。

但是秦国的好运似乎就此到头,继承秦始皇的竟然是秦二世胡亥,一个只会吃喝玩乐的皇帝,导致大权旁落到了赵高的手上,诛杀了如李斯、蒙恬在内的诸多良臣、贤臣(秦二世如果能保留其中一人,也不至于会被赵高杀死。电视剧《楚汉传奇》中秦二世临死前说过只要二人还活着一人赵高也不至于如此,历史上秦二世临死之前不一定这样说过,但确实是事实。)正因为秦国用法家思想治国的体制就是君王掌控一切,所以当君王能力不强的时候,这种掌控一切的权力就容易旁落到权臣手上,造成国家不可估量的毁灭。

法家治国没有容错率,一旦选错了皇帝后果不堪设想

秦朝之后的王朝都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都希望建立一种制度,那就是哪怕是出现了昏君国家也能继续存在的制度,所以就引进了儒家治国的思想。尤其是以文官为主的官僚体系建立之后,王朝增加了很多的容错率,而如果只有法家,则没有容错率。

说白了,容错率就是当国家出现了无能的领导人的时候,国家是否能够承受这个后果。容错率最好的如美国,一届总统在位4年,如果这个总统是个傻逼,把国家治理的很差,那么他最多就干4年,4年后可以换人。

当然,在王朝时代一旦选错了皇帝,选了个昏君上台,那么这个昏君就只能一直让他做到死。在后面的王朝,尤其是大一统的王朝虽然也出现过昏君,如明朝,但是王朝依然能够延续,原因就在于建立了完善的文官官僚制度,如明朝的嘉靖、万历都创造了20多年不上朝的记录,换在是秦朝肯定会大权旁落,而明朝和清朝都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原因就在于文官官僚体系是遵从的儒家思想,所有的文官大臣都只认正统,不是正统他们都不承认。如明成祖朱棣死后,大臣们马上拥立了成祖的嫡长子朱高炽为皇帝,当时朱棣的次子朱高煦意图发动兵变,却很快被粉粹,原因也就在于所有的大臣都只认嫡长子这个正统。在这种体制下,即便皇帝不管事,哪怕是天天不上朝,国家机器能够照样正常运转,也不会出现皇帝被架空的情况,容错率大大增加。

但是只有法家思想治国的秦朝就没有容错率,一旦选错了皇位继承人,因为皇权社会原因,这个皇帝会做到死为止,这种选错继承人的情况容易造成整个王朝的毁灭。一旦继承皇位的不是一个强有力的君主,那么就容易出现王朝毁在这一代君主手上的情况。相对于用其他思想治国的王朝来说,只有法家思想的秦朝体制没有容错率。

法家思想治国没有人性,过于残暴

当时的秦国非常地残暴,我认为这是真实的情况,从“天下苦秦者久矣”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从当时全天下人的表现中也可以看出。大泽乡一起义,全天下都响应,这在历史上可以说是非常罕见的。历史上的大规模起义,如黄巢起义,没有出现黄巢以起义,到处都响应的情况;如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基本也是在陕西、河南、山西一带响应,至少当时的南方没有响应;太平天国起义后,太平天国所到之处有民众响应,没有到的地方就没有响应。

这就充分说明当时全天下的老百姓都受够了秦朝,如果不是如此残暴,全天下不可能会几乎都响应起来。

的确,法家思想就是用刑法治国,没有人性。如商鞅在治国的时候,有些人说了他的坏话,商鞅杀了他们。后来有些人觉得商鞅治国出现了好的效果,觉得他的政策不错,就赞扬了商鞅,结果也被商鞅杀了。商鞅认为说他坏话的人会阻碍政策的施行,说他好话的人是为了奉承他,对政策的施行也不利。再如商鞅曾经为了禁止民间私斗而一次杀了700多名私斗的民众。同时法家思想也是一种愚民、弱民的思想,没有任何自由可言,人民在这种体制下生活非常地压抑,也没有多少欢乐,这自然是极为违背人性的。

所以过于残暴的政策,只会激起激烈的反抗。

六国的力量仍然存在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大泽乡起义,也就只有12年的时间,六国很多残余的力量仍然是存在的。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是楚国大将项燕临死前发出的怒吼,也代表了楚国人民的心声,他们不服秦国,他们不甘心。后来反秦大业也基本在楚国人身上完成了。(项羽和刘邦都是楚国人)

除了楚国,其他五国都在大泽乡起义之后陆续“复国”,也说明了当时六国的势力仍然存在,老百姓基本还是认同自己原先的国家,毕竟秦国统一时间不长,没有经过几代人,这种故国情怀也是不会消失的。

综合以上来说,秦朝在统一战争过程中正是因为法家思想治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使得秦国过于迷信法家,以至于在统一之后没有根据形势的变化而改变国策,造成了毁灭性的后果。

6

先说基本观点:大秦一统天下二世而亡,是因为奉行法治而不奉行德治。

法治与德治,哪个好一些?并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好不好,看是否与当时的生产力条件和社会需要相适应。适应的就是好,不适应就是不好。

以现代社会标准看,法治当然更好甚至可以说更好,但放在统一的秦王朝时代,如果要求是长治久安,法治确实不如德治。为什么呢?因为当时产出有限的农业为主的经济基础根本承担不了法治社会所需要的各方面需求,法治在短期内有效,但长期必然令社会无法承担,从而通过种种表现形式走向崩溃。

当然,农业的经济基础,导致德治最终也会承担不了治理社会的各方面需求而走向崩溃,但德治的维持时间会更长一些。从历史看,农业社会一个正常的王朝,奉行法治能维持社会稳定七八十年,奉行德治能维持社会稳定二三百年,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上,法治和德治都维持不了,于是中国历史我们看到的是不断的循环,一个王朝灭亡后,都会总结上一王朝的教训,希望弥补漏洞能维持更长时间。但一个王朝接一个王朝的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却始终走不出这种治乱循环,根子不在于德治法治,也不在于用小人还是用君子,甚至不在于体制。根子在于,农业社会的产出低,最终会无法承担稳定社会长久发展后人们日益增长物质和文化要求,承担不了了,就会走向崩溃。

在农业社会既定的生产力限制下,由法制转向德治,由任用品德缺乏但办事效率高的小人转向任用稳健规矩但相对保守的君子,乃至进行财政、税务等方面的改革,都是王朝的内部优化,无法改变外在的农业社会生产力限制,所以德治、君子以及好体制都可以延长王朝寿命,但无法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当然,如果像秦王朝一样,历代仍以法治治国,恐怕农业生产力基础上中国的历代王朝,不会有寿命超过100年的,中国恐怕也不会是长期的大一统社会,动乱时期要远远多于和平时期,当然,中国的古人没那么蠢,到汉代便弃法治而选德治了。

农业社会为什么德治比法治更好,因为成本低,对生产力的消耗少。法治要养一大批诉讼相关的人员,而且法治必然要求精准化,君主体制下就必然将统治阶层的行政结构细化至乡村乃至社团,而实行法治打官司必然多,打官司解决问题所消耗的时间、精力、财力远远高于以德治为主的贤人君子和宗法制度迅速裁定。再者,农业社会的纠纷相对简单,法治却必然走向用复杂的条文来进行约束,农业条件下普遍的低教育水平导致基层民众对法律的了解程度和理解能力低下,最终导致法律会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从而必然导致腐败和精英阶层滥用法律侵害民众利益,从加深阶层对抗。法治要养那么多与生产无关的人员,效率又低,普通民众又教育水平低理解不了冗长琐碎的法律条文,那么,在农业社会,一个统一稳定的王朝建立后,如果想王朝寿命更长一下,只有选择德治,因为农业产出就那么多,你选择高成本的法治,社会产出消耗的会更快,崩溃的时间也就来的越早!

当然,当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社会产出是农业社会的上百倍,民众受教育水平也突飞猛进,这时选择成本高一些但更精细化的法治,就不成问题了。

7

强大的大秦帝国,为何短短十五年就灭亡了?分析三点原因如下:

  • 对权力毫无节制的皇帝
  • 不成熟的官僚制度体系
  • 没有建立社会的精神统治秩序

权力毫无节制的皇帝

一个人如果太顺了,难免会刚愎自用。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后,秦始皇过于自信,结果步子就迈大了。

秦始皇北伐匈奴、修长城,南征百越,将大量的囚徒和百姓迁到帝国边境。另外,为了提高运输效率,还开凿运河和修路,每一项工程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图|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秦始皇每攻下一国就在咸阳仿造该国宫殿。秦始皇的宫殿,不仅在质量上空前绝后,在数量上,后世帝王也难以望其项背。

据统计,仅仅咸阳附近,秦始皇就修了二百七十座宫殿。这还不能令秦始皇满意,他又倾全国之力修了规模和奢华程度都是史无前例的阿房宫和秦始皇陵,作为他身前和身后的栖息之所。

(图 | 阿房宫的规模空前绝后)

秦始皇还修建驰道,也就是质量非常高的马路,有五十米宽,用层层的夯土垫实,简直就是古代的高速公路。这样的驰道修了五条,最长的一条是从咸阳到包头,长度约1500公里。

(图| 高速公路一样的秦驰道,又名秦直道)

为了寻得长生不死的仙药,秦始皇重金组织方士,出海寻仙。自己又先后五次全国巡游,所到之处都要修马路,建行宫。

在古代,这些事儿耗费的民力可不是一星半点儿。嬴政在位时期,每年服劳役的人都在二百万人以上,有数年征发的劳役超过三百万。

根据史学家范文澜先生估算统计,秦国统一后全国人口有2000万,去除一半儿的女性,在去除老幼病残和士兵,基本上全国所有的壮年男子都被秦始皇拉去当苦力了。

老幼病残也未必能够幸免,这么多工程,负责监督工程的官僚们也要吃喝拉撒,所以,养活他们的重任都落在了剩下的老幼病残身上。

因此,秦朝的人头税、田赋约是战国时期六国的二十倍,可以说,“天下富户尽亡”。

经过秦始皇这么折腾,秦国可以说几乎耗尽了国力。

不成熟的官僚制度体系

在古代,有个爱折腾的皇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人能够制约他的权力。

我们读历史都知道,中国大部分的朝代,皇帝的权力都受到一定的限制,有相当一部分掌握在官僚系统中。之所以这么分配权力,保证了政权的稳定性。

皇帝是人,有可能是个贤君,也有可能是笨蛋。而官僚系统是由多人组成的,按照法律和制度的惯性运转,相对更加稳定。用官僚系统制衡皇权,能够保证国家不会出现大乱子。

明朝万历皇帝多年不上朝,国家也能正常运转,就是得益于这套官僚系统。这都是史学家在历史中,不断总结前朝得失,反复尝试来的。

(图| 秦始皇被后世树立为“暴政”的典范)

但是,秦始皇作为第一个皇帝,没有前车之鉴可供参考,他的官僚系统也是刚刚建立,还远不成熟。秦国能够统一六国,靠的是商鞅变法后在秦国不断完善的郡县制度。郡县制度把分封制下贵族的权力集中到了官僚体系中,秦国有了比六国强大的生产力和社会组织力。(图|分封制和郡县制权力架构)

秦国统一六国后,对于自己先进的制度十分自信,也不再搞试点了,马上就推广到全国。我们知道,制度改革从来不是一件能一蹴而就的事情,步子迈大了容易引发社会动荡。

秦国就像一个崛起的企业,短时间内先后并购了六家大企业。秦国在并购完成后,肯定要将自己的制度和管理人员推广到六国。

这时候,有管理经验的人一定知道,之前六国的CEO和高层领导虽然都被秦国给干掉了,但是很多维持公司运转的中层、底层的干部,你秦国不可能一下子将这些人都开了,还得继续用他们。

因为,只有他们真正了解基层情况。但别忘了,他们都是之前各国老领导提拔的,对老领导还念一份旧情。短时间内,你无法消除他们对前任领导和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对于空降到六国的领导(郡县的官员)来说,一上来就嘁哩喀嚓地一顿改革。将秦国的那套“轻罪重罚”、“连坐法”、全民劳役的制度搬来,谁不服就严刑峻法伺候。

秦国能够一时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能够震慑住六国的人。但时间一长,一旦皇权的实力操不了整个国家这个大盘时,六国的旧情怀的力量就会涌现出来。

可不,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的反秦大旗刚一树起,六国各地就马上掀起了燎原之火,各国的王室又都被拥立起来。

(图| 大泽乡起义)

当然,像项羽拥立的楚怀王熊心一样,各国的王,都是各路豪强用来招揽人马的工具。但,王室能够唤起各国人们的旧情怀,更是说明大秦在六国的制度改革不得人心。

秦始皇并不明白,在秦帝国缔造的这个刚性集权链条中,以利益为衔接的节点间,关系并不稳固。一旦权力的源头断裂,帝国的大厦也就随之崩塌了。

建立符合道德的精神秩序才是社会稳定的关键

一个国家保持长期稳定,应该具备两个重要因素:

  • 稳定的政治秩序
  • 符合道德的精神秩序

稳定的政治秩序,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国家行政系统获得组织能力和组织效率的前提;而建立符合道德的精神秩序,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最有效手段。

大秦以法家治国,那时法家的“法”,可不是我们现代社会的“法治”。法家思想的核心是法和术,都是为君主进行集权而服务的。

(图| 法家的代表-秦相李斯)

简单的说,就是替君王一边用权谋之术逐利,一边用刑罚来巩固自己权力的边界。

秦国的这种“法”治,是依靠强大的武力才得以实现的。所以,“法”治的边际成本是巨大的。

被管理的是人,不是动物。人表面上可以服从你,内心却时刻保持抗拒,总有一天,在你暴露弱点的时候,给你致命一击。

因此,法家的法,解决政治秩序的问题还行,但解决不了人的精神秩序。

秦朝的失败证明,单独用法家治国是行不通的。以后的封建统治者,不得不寻找一种折中的方案:既要形成严格的封建集权,又要实现皇权对天下人的道德统治。

儒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以登上历史舞台。

8

秦朝的快速灭亡其实跟秦始皇统一货币有一定关系。

秦国统一战争后要统治关东地区,就需要维持一支常备军分驻各地。这批人不再返乡为农,而是就地驻防。这样的大部队需要一年到头都得从秦皇帝要钱供养,秦国也不再像昔日长平之战时候那样现抽壮丁去打仗,这样一来财政负担明显加大,所以秦朝就采取了统一度量衡的手段,也就是实际上人为高估秦半两的币值,强势不等价收兑六国旧货币。即便是六国战前经济规模市场环境都远超秦国。再来看看战前六国普通旧币的自身价值,每枚燕齐刀币含铜30克,而三晋布币也一枚含铜20克左右,楚的鬼脸钱虽然轻点3克多,可楚币有黄金郢爰作为硬通货储备。而可怜的秦半两,一枚才含铜8克,光是货币材质就是比不过六国旧币。

可秦军携大量半两钱进入六国占领区消费,硬性规定与六国旧币等值流通。这很明显是一种劫收政策。市场信心动摇,秦半两大量流入,币值进一步下跌,物价应声而起。于是秦统一后就玩起了“收天下之铜,铸十二金人”这种行为艺术。这一是为了炫耀威风,二也是为了保持半两本币币值。同时开长城,驰道,灵渠,大公基纷纷上马,好一番国家动员凯恩斯主义刺激经济发展的表演。结果,赤字经济进一步刺激了新一轮的货币超发浪潮,半两还是信用不过关。于是就只好真的玩货币贬值游戏了,当百大钱出笼,一枚重20克左右的新大钱,要当原先重8克的旧半两钱100枚用。这分明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金圆券”吗!再往后,就是大泽乡戍卒的吼声了。

此外,也为了驱逐关东地区的不满分子,还让“尝逋亡人、赘婿、贾人”这些异己分子去征讨岭南,这伙劳改式大军虽然击毙了岭南的一位君长“译吁宋”,但后来还是不慎让统帅屠雎死在了岭南土著手里。这伙人虽然最后对于岭南土著取得了胜利,但是他们本身就是一拨在中原受到过歧视的人,所以后面岭南秦军的领头人任嚣、赵佗在听闻中原发生变乱以后,采取了观望态度。

再来看看反秦战争中反秦豪杰的出身,最初的首倡者陈胜,大概是一位平民中的富农小地主子弟,不然他不会识文断字还能当上屯长,但这位平民豪俊毕竟因为人脉不广加上心胸狭隘最终走向了灭亡。随后六国旧贵族项梁、田荣之流成了反秦的主要领导者,毕竟他们有一定军事经验和一定的人脉能发动更多的群众。

可是,无论是反秦战争还是楚汉战争,最终的胜利者,还是出身于地主富农家庭,继承了陈胜的草根精神的刘邦(刘邦能当上泗水亭长,弟弟刘交还能拜大儒浮丘伯为师,可见家中必定有一定积蓄)。这主要还是因为,秦国的这种坑人的货币金融政策,最坑的还是富农小地主家庭,因为他们需要一定量的跨地域市场产品,又需要对外销售自家的产品,这就不可避免地与城市经济产生密切联系。不像他们手下的长工,只需要地主老爷按时管饭就行了。根据我家长辈的回忆,当年“金圆券”发行的时候,最叫苦的也是城市居民以及与城市经济交流密切的一些农村工匠和地主,一般的农民反而影响不大,毕竟,只要经济来源越市场化,货币的重要性就会越明显,货币的变动,也会引起更大的风潮。

本篇为“千古名将英雄梦”特约作者“辽右处士平沙氏”所作,未经作者授权,禁止转载

9

强秦十五载而亡,贾谊认为是不施行仁政的缘故(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目光如炬,说到了问题的根本。

秦王扫六合一统天下,期间战火纷飞百姓涂炭,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最应该做的,就是施行相对宽松的政策与民休息,快速地让百姓恢复元气,同时采取相应措施,缓慢的消除六国的影响和存在。如此数年后,必然是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即便是六国的遗老遗少心怀故国想要造反,也没有了群众基础,只能望洋兴叹。

但秦始皇错误的估计了形式,采取了一系列激烈的手段,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

修长城修陵墓修宫室,致使每年有上百万的人处于服劳役的状态,田地里劳作的都是妇女和老人,这样怎能有利于恢复生产。

浩大的工程花费不菲,自然要把沉重的赋税强加到百姓的头上,致使他们本来就窘迫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严刑峻法虽能震慑人心,但也能让人铤而走险,陈胜吴广就是最好的例子。

即便是这样,秦始皇个人的能力超群,也足以震慑心怀不轨之徒。但他没有提前解决好继承人的问题,给本来摇摇欲坠的大秦帝国带来了致命的一击。

历史记载,扶苏比他老爹宽仁多了,并且屡次劝谏始皇帝施行仁政,结果被发配到蒙恬军中效力。这就给了赵高和李斯机会,最后他们推举了昏庸残暴的胡亥登上了皇位,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苛政猛于虎,不造反就要饿死,造反或者会有条生路,于是只能造反。

其实中国古代的老百姓是很容易满足的,他们只要有田种有饭吃有个栖身之所,那怕生活再艰难,也不会走上造反的路。让他们能放下锄头拿起刀枪的,只有一个理由:实在活不下去了!

后代王朝吸取了秦灭亡的教训,基本都在开国之后,让老百姓有一段时间能恢复元气,也使王朝的生命力大大增加,就是这个道理。

欢迎关注支持!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10

谢谢邀请!秦朝的灭亡,个人认为很秦始皇的死有关系!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与赵高合谋串改遗诏继位后,大肆清洗同族兄弟和宗室朝臣,引起宫廷争斗! 再有秦统一六国后,老百姓一样休生养习,秦统治者继续征召人民服劳役修长城,修阿房宫修馳道,修骊山墓地!男丁不足甚至要女子去服劳役!统治者横行暴政使得社会矛盾进步恶化! 秦朝统一六国后,特别是到二世后,社会矛盾激化,主要是原来六国的贵族地主阶级,失去了原有的权利利益后,对秦怀恨在心,加上秦朝暴政,使得这些贵族后裔地主阶级联合起来反对秦朝!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