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他的母亲是平阳公主府上的女奴卫少儿,父亲是平阳县的小吏霍仲孺。

说起他的父亲霍仲孺,可能是世界上最走运的渣男。

说是渣男,是因为霍仲孺跟卫少儿生下儿子霍去病之后,拍拍屁股就走了,回了老家另外娶了老婆,连霍去病的生活费都没有付,只当没有这个儿子一样。

说他幸运,是他的两个儿子都成为了大汉顶尖的人物,一个成为了军神,一个成为了名臣。

霍去病生下来第一年,父亲霍仲孺就开溜了。霍去病成为了私生子,好在第二年,他们家走运了,她的姨妈卫子夫被汉武帝看中,带到了宫里,到了第二年,卫子夫再度受宠,最终成为了大汉的皇后。

以此推断,霍去病的童年虽然没有父亲,但生活还是有保障的,小时候,他就开始学习骑马射箭,而舅舅卫青也给了他很多的关爱,使他不至于在情感上有太大的缺陷,但毕竟是没有父爱,最关键的亲情缺失让霍去病养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

可这个性格恰好迎合了汉武帝的性格。汉武帝就不喜欢张扬,喜欢稳定老实的。

长大一点,霍去病被召进宫,司马迁先生酸溜溜的用一个字来形容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喜欢:幸

到底是什么幸法,司马迁很任性,不解释。但其实,汉武帝喜欢霍去病是很正常的。

霍去病的姨妈是大汉皇后,给汉武帝生了儿子,舅舅正率领大军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让那些反对跟匈奴开战的人哑口无言。这些胜利也让汉武帝的权威达到了巅峰。想当年,汉武帝的父亲想封两个匈奴降王为侯都费老鼻子劲,现在是想封谁就封谁。

这么给力的一家人,能不喜欢他们家的小孩吗?

但霍去病的受宠不仅仅是因为家庭的原因,而是这个孩子太懂事了,懂事得不像一个孩子。

他功成名就之后,回到山西找到他的父亲--这个抛弃他母子的人。一般来说,这是报复的好时机。霍仲孺也提心吊胆,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大祸。

可是,霍去病很温和,恭敬的向父亲跪下,“以前不知道自己的身世,所以没有尽到孝道。”

霍仲孺惭愧不敢回答。

霍去病替这位没有尽过一天责任的父亲置办田宅,并将异母弟霍光带到了长安进行栽培,这才有了后面的名臣霍光。

这样低调懂事,完全不依仗姨妈的宠信,舅舅的权势胡乱飙车的孩子,汉武帝能不喜欢?

有一天,汉武帝特地把霍去病找过来,表示要教他一下孙子兵法。

霍去病回答:“行军打仗,看当时的情况去决定就好了,没有必要看古兵法。”

狂,没想到你小子平时不说话,一说话就要呛死人。

行,那就让你去试试,看你到底有多少斤两。

元朔六年,卫青率领六路大军出定襄击匈奴。李广霍去病就在其中。

这一次,卫青终于碰到了对手。匈奴的单于亲自率兵出战。汉军前锋三千骑兵一头撞上了匈奴的大军。经过一天的浴血交战,汉军伤亡殆尽。率领这三千骑兵的两位汉将,其中一位赵信因为原本就是胡人,干脆投降了。另一位苏建只身逃了回来。

出师不利,有人给卫青提了一个建议:大将军出师以来,从来没有斩过一位部将,现在苏建丢了本部人马,正好斩他立立大将军的权威。

说实话,卫青为人太低调了,出了名的汉朝好人,从不无缘无故处罚部下,在长安,也不愿意结交文人名士,这大概是他的功劳如此之大,但我们在史书上却很少找到他征战的细节的原因。反而是没立过大战功的李广同学,就是被俘了,也有荡气回荡潇洒写意的描写。

卫青否决了这个建议,表示自己以皇帝近亲统率大军,怎么还怕没有权威?我还怕大家担心我擅用权力呢。我不能诛杀大将于国境之外,这个事情还是交给陛下处理。

卫青将苏建送回了长安。汉武帝也没有杀苏建,只是将其贬为平民。

这一次大军出动,不但没有收获,还失去了两位将军,这在卫青的出征中是极为罕见的。

好在,舅舅不给力,外甥来救场。

五年前,汉武帝第一次对匈奴用兵,卫青原本是打酱油的,却意外奇袭龙城,寄于重望的李广反而大败而归。

大汉军队的运势从李广转给了卫青。

大概上天准备再洗洗牌,要从这一场大仗开始,将汉军的运势过渡给一个年轻人。

这位年轻人当然就是霍去病。

这一次,霍去病被汉武帝任命为骠姚校尉,跟随卫青出战。卫青也没打算让他帮什么忙,就给了他八百骑兵。在大家看来,也就是感受一下战场的气氛,能够安全回来就烧高香了。

就像当年舅舅卫青第一次出征,把陪练玩成了主力一样。霍去病也玩了一把喧宾夺主。

他带着这八百骑兵脱离大部队数百里,冲到匈奴的后面,一阵猛打猛冲,竟然被他斩获了二千人,抓了一堆俘虏。而且全是硬菜,这里面包括匈奴单于的祖父辈大佬。单于的叔叔被活捉 ,还有一大堆匈奴的国相当户。

汉武帝原本还有一些郁闷,听到霍去病的战绩,大为兴奋,表示霍去病的战绩冠于全军,所以给了他一个响亮的侯名:冠军侯。

第一次出征,就捞了一个侯,而我们的李广将军这一次又是空手而归,没有任何收获。

人比人,实在不能比。

霍去病的胜利几乎是克隆了卫青的龙城之捷,在友军吸引主力时,他长途奔袭,攻击匈奴的薄弱点,然后大胜而归。

那么是李广又一次输给了运气?

历史似乎要给李广一个彻底的答案,将他跟霍去病摆到了同样的战局上。

两年后,霍去病再次出征,第一次大放光彩之后,十七岁的霍去病就成为了汉武帝最喜欢用的大将,甚至已经超过了卫青。

这一次,升为骠骑将军的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转战六日,击五国,杀匈奴的折兰王,斩卢胡王,又抓了一大堆的匈奴相国都尉,还把人家的祭天的小金子都抢了回来。

至于霍去病是怎么完成六日击五国这样的神奇战绩,我们的司马迁先生并没有兴趣详加记载。

到了夏天,霍去病再次出征,跟老将公孙敖从北地分兵两路出击匈奴。李广跟张骞从左北平分路出击。

李广率四千骑兵前突,张骞带一万骑兵在后面殿后。可李广又倒霉了,撞上了匈奴的四万兵马。

李广这个人怎么老碰上倒霉事呢?

这不只老怪老天不开眼,是李广自己打仗不按规矩出牌,他打仗全靠随意,从来没有斥侯,这种打法,他不倒霉谁倒霉呢?

被匈奴大军包围,李广的部队也开始慌了,我们李广同志从来不怕,因为他单兵作战能力强啊。下令自己的儿子李敢率几十名骑兵去试一下。

李敢就去了,在敌阵里来回冲了一下,回来报告,这伙匈奴都是菜鸟,很好对付。

大军这才情绪稳定下来。这时李广才下令结阵,围成一个圆圈。

很快,匈奴的大军发起了攻击,箭如雨下,虽然有点菜,但毕竟人数占优。数次冲击下来,汉军已经折损一半,箭也快用光了。

这时候,李广让士兵拉满弓弦,但不要发射,而由他用自己特制的大号黄弓进行定点清除,专门射杀匈奴的将领,一连射死好几个。

匈奴人的进攻慢了下来。

这些细节全部记载在史记里。司马迁先生真的是李广粉,李广的每一次战斗,尤其是失败,司马迁都要大书特书,将李广将军的骁勇展示出来,好像越败李广越勇,李广都是虽败犹荣。而对于屡战屡胜,屡立奇功的卫青霍去病,司马迁先生总是平铺直叙,罗列一下数字就交差了。好像这些战功的取得并没有什么出奇。不值得详细去写。

当然,李广确实是英勇的。到了晚上,李广依然面不改色加紧巡视阵地,安定军心。从这一点看,李广确实有一颗大心脏。

到了第二天,押后的张骞终于到了,匈奴人一看汉军有了援兵,转身就撤了。只是不知道张骞这位塞外老司机搞什么去了,竟然迷了路。

这一战如果张骞能够及时赶上,李广能否封侯呢?

无法得知,只是霍去病的三个部下又封侯了。

在李广跟匈奴血战时,霍去病正在匈奴的腹地大开杀戒。其实他这一路也出了同样的问题。原本要跟霍去病汇合的公孙敖半路拖延,没有按时抵达会合的地点。

霍去病没有等待公孙敖,直接率着自己的部下跨越居延海,经过小月氏,抵达祁连山,深入二千余里,又整了一堆硬菜,包括但不仅限于匈奴小王七十个,国相都尉一大堆,斩杀三万余人。

霍去病因功增邑五千户,三个部将一起封侯。

遗憾的是,我们的司马迁似乎认为这样的大胜没什么意思,没有任何的细节描写,霍去病是怎么找到匈奴人的,交战中发生了什么 ,霍去病又有什么神勇表现,司马迁一概不写。

不但不写,反而还搞起了怀疑主义。在记载时,搞起了史书中常见的春秋笔法。

比如,他记载霍去病上次的战功是这样的:

【冠军侯去病既侯三岁,元狩二年春,以冠军侯去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天子曰:“骠骑将军率戎士逾乌盭,讨遫濮,涉狐奴,历五王国,辎重人众慑慴者弗取,冀获单于子。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馀里,合短兵,杀折兰王,斩卢胡王,诛全甲,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首虏八千馀级,收休屠祭天金人,益封去病二千户。”】

对于霍去病的战功,司马迁写得很简单:将万骑出陇西,有功。

有什么功呢?

按常理来说,司马迁就应该介绍了,抓获了什么人,干掉了什么重量级人物。

但是,司马迁笔头一转,不去介绍,反而引用起汉武帝的话来。“天子曰:等等等等”

又比如这一次,依然是如此:

【骠骑将军出北地,已遂深入,与合骑侯失道,不相得,骠骑将军逾居延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天子曰:“骠骑将军逾居延,遂过小月氏,攻祁连山,得酋涂王,以众降者二千五百人,斩首虏三万二百级,获五王,五王母,单于阏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六十三人,师大率减什三,益封去病五千户。赐校尉从至小月氏爵左庶长。鹰击司马破奴再从骠骑将军斩遬濮王,捕稽沮王,千骑将得王、王母各一人,王子以下四十一人,捕虏三千三百三十人,前行捕虏千四百人,以千五百户封破奴为从骠侯。校尉句王高不识,从骠骑将军捕呼于屠王王子以下十一人,捕虏千七百六十八人,以千一百户封不识为宜冠侯。校尉仆多有功,封为煇渠侯。”】

对于霍去病的战绩,司马迁表示宝宝没空不想多说,只来了一句捕首虏甚多。到底怎么多呢,皇帝他老人家是这样说的嘛。

在整个霍去病的传记里,一提到霍去病的战绩,司马迁总是不肯亲自说,全部引用汉武帝的话。似乎他对霍去病这些传奇的战绩有些怀疑。

霍去病立的这些功啊,都是深入敌境两千里,谁也没看到,你汉武帝说他立了这些功,那就立了吧。

司马迁的怀疑并非没有道理,一个卫青已经够让人惊讶的,结果你们卫氏家族又出来一个毛都没长齐的小伙子,领着数万大军横扫漠北。怎么听起来这么玄幻,这不会是你们虚报军功吧。

直到今天,依然有人怀疑霍去病的战绩,认为并不是真的,或者有夸大的成份。

对于这一切,只能说司马老爷子太偏心了。汉朝军纪严厉,慌报军功是要砍头的,而且汉武帝已经有了卫青这位常胜将军,还需要捧一个假榜样出来吗?

大概司马迁觉得自己的怀疑也不太靠谱,所以想了一个比较牵强的理由,霍去病这么牛,只是装备好跟运气好。

【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骠骑,骠骑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然而诸宿将常坐留落不遇。由此骠骑日以亲贵,比大将军。】

他嘛 ,还不是占了大便宜,那些好的士兵先由霍去病挑选,好的战马优先供应霍去病,所以他才敢深入大漠,自己领着精锐骑兵在前面打怪捡装备。而且运气又好,从来都没有碰到什么大事。而那些老将军(比如李广),就没这么好运了,常常是捡人家挑剩下的,遇到战机也赶不上。

我深深感受到了司马迁先生笔下的酸劲。

可是,你们这些宿将,在门口转两圈,都能倒大霉,陷入困境,人家带着兵马转战万里,深入匈奴腹地,都从来没有困绝过。一次倒还罢了,两次三次四次还是如此,这到底是实力问题还是运气问题?

运气只能解释一次。屡次的成功或者屡屡的失败就不能归于运气。

同样是友军拖后路,为什么霍去病能够深入二千里,斩获而归,而李广只能苦苦支撑呢?

秘密隐藏在汉武帝对霍去病的表彰里。



那一次,霍去病率一万骑兵,自陇西出发北击匈奴,六日之间,转战五国,拿到了匈奴的祭天小金人。夏天的时候,在李广被匈奴困住苦战的时候,霍去病过小月氏,至祁连山,斩获数万人。抓了五个匈奴小王。

汉武帝特地下令嘉奖, 三位跟随霍去病的校尉也因功封侯,部将赵破奴因为斩遬濮王,捕稽沮王,封为从骠候,另一位高不识,因为俘虏匈奴王子被封为宜冠侯。另一位叫仆多的也因为有功,被封为煇渠侯。

这三位是什么来头呢?

赵破奴是太原人,《史记》是这样记载的:将军赵破奴,故九原人。尝亡入匈奴,已而归汉,为骠骑将军司马。

就是说,他是一个在匈奴地区长大的人,等于半个匈奴人。

而高不识原本是匈奴的小王,后面投降过来,成为汉朝鹰击司马,这次跟着霍去病出去打怪升级捡装备。

仆多,则是匈奴的一位前王子。

也就是说,这一次跟随霍去病立功的人都是有匈奴背景的人。有这些人做为随从,霍去病当然不会迷路,还能找到匈奴人实行精准打击,并且不用带太多的粮食,而且是打到哪里就吃哪里。

那剩下的问题,为什么李广没有这样的匈奴部下,霍去病则有呢?是汉武帝特地给他指派的吗?

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关键是,给你一群人,你有没有能力带好。尤其是叛逃过来的匈奴人。

就在这一年的秋天,匈奴的浑邪王、休屠王来投降。这两位哥们也是走投无路了,这些年经常跟汉朝大军交战,败多胜少,损失了数万部下。匈奴单于大为生气,准备直接干掉他。

浑邪王、休屠王收到了风声,大为恐怖,想了一下,只有投靠大汉才有生机。他们也没有别的渠道,只好跑到边境上打劫个汉人,让他们回去向汉武帝报告。

接到信报后,汉武帝心里是打鼓的,这会不会是匈奴人的马邑之谋呢?

想了一下,他把霍去病叫来。

你去看一看,他们是不是真的来投降,如果是,就接纳,如果不是,就直接扫了吧。

霍去病去了,走到半路,出事了,匈奴内哄了。其中的休屠王后悔了,想拉着队伍回去。浑邪王不干了,说好了一起到大汉吃肉,咱们报告也打了,你一个人却溜了,把我凉在这里,我白开水啊。

于是,浑邪王一怒之下杀了休屠王,吞并了休屠王的部下。

等霍去病到的事情,这就麻烦了,因为休屠王的老部下原本意志就不坚定。当霍去病渡过黄河,准备收编浑邪王的部队时,一部分的匈奴人不干了,拔腿就跑。搞不好就要崩盘。

一时之间,浑邪王也不知道怎么办。

这时候,霍去病做了一个决定,纵马冲到浑邪王的大营,跟浑邪王举行会谈,当机立断斩杀逃走的八千人。然后让浑邪王一个人先乘车到汉武帝的居所,最后才让剩下的四万人渡江。

问题来了,这八千人如何斩杀,浑邪王离开后,霍去病又如何安抚剩下的四万人。

唯一的解释是,霍去病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天才,还是一个统战天才。所以汉武帝才派他前去收编匈奴人。霍去病也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才能在事变时,控制局势,掌握匈奴大军。

想像一下,此时的霍去病不过是二十出头,他的人格魄力要暴到什么程度,才能够做到这一点?如此看来,霍去病最历害的不是军事能力,而是他的外交能力,统战能力。

正是这些不容易为人察觉的能力,让霍去病胜过李广,在李广家门口都迷路时,他能够转战千里,就食绝域。

这些秘密隐藏在史册中,当你不了解时,也只能附和一下司马迁的总结,霍去病嘛,不就是装备好嘛。

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组织了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为了筹集这次行动的经费,汉武帝在全国实行了盐铁专卖。

在汉初的时候,本着不折腾的黄老精神,盐铁经营是放开的,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算是踩到了大汉的风口,都发了大财。

不过,人一有钱,眼睛就容易瞎。

历史书里介绍,这些商人觉悟很低,唯利是图。那些年诸侯反叛。朝廷跟他们借点钱平叛,这些人竟然担心朝廷的偿还能力,不肯借贷。

文景那些年事情多,不好收拾,到了汉武帝唯我独尊,没事又打击下豪强,总算可以下手了。汉武帝将盐铁的经营权收回来,存了两年钱,攒足了军费,足以支撑一场浩大的军事行动。

这一次,汉武帝派出了大汉双璧卫青跟霍去病。汉武帝没有叫上李广。

不叫李广,汉武帝给出的原因是,他年纪太大了,不再适和这样的远征。当然,汉武帝还有没说出来的理由。

李广的运气不好,每一次出征,只要有李广就没有大胜过,就是赚点小钱,也被李广给抵消了。

汉武帝的意思,李广好好休息一下,别出工了。

李广不干了。他还没有封侯啊。奋斗了大半辈子,名气也有了,可就是最后这一步没达成,他实在不心苦。于是,他专门打了报告,要求再给一次机会。

想了一下,汉武帝同意了,他实在没有办法拒绝这位老将的请求,但同时,他又给主将卫青交待了一句话,也正是这句话造成了李广最大的悲剧。

大军出发了,霍去病卫青各率五万兵马,司马迁先生又重点指出,霍卫病是人民币玩家,一上线,汉武帝就给他充了最好的装备。

确实如此,汉武帝给霍去病配置的都是最强的,他就是让霍去病直接寻找匈奴单于决战,擒贼先擒王。

大将军卫青反而成为了策应的一方。

李广恰好就在卫青的阵营里,想来,大菜是吃不上了,只能搞点边角料。

但没有想到,李广的好运终于来了。

出塞之后,抓到了匈奴的俘虏,一问才知道匈奴的单于已经往东边转移,撞到了卫青的大军前面。

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了机会。可是李广突然接到了卫青的命令,让他从东边包抄,而前锋将由公孙敖来替代。

大家可能还记得,公孙敖是卫青的铁哥们,当年卫青被长公主刘嫖抓住准备打死,是公孙敖冲过去救了卫青回来。

那卫青是照顾老朋友,所以把这个立功的机会让给公孙敖?

大概是有的,但更重要的是,出来之前,汉武帝跟他打了一个招呼,说李广这个人数奇,运气不好,碰到匈奴主力,不要让李广正面上。

很多人替李广叫屈,认为汉武帝夺走了李广的机会。但是,机会也是要靠实力去获取的。汉武帝的北击匈奴大计不是为了李广封不封侯而存在的。相反,李广的封侯是为了汉武帝的军事战略而服务的,在这个大的战略面前,任何人的侯位只能服从。

说老实话,汉武帝没有说李广实力不行,只是用数奇,已经在替这位老将留面子了。

可以想像李广心中的委屈,但军令如山,他也只能服从。于是,他只好带着自己的部队离开了主力,往东方而去。

很多年前,李广曾经专门请教星象家王朔,询问自己征战匈奴,无战不与,别的平庸之辈都封侯了,为什么自己不行呢?

王朔问道:“你有没有做过后悔的事情?“李广想了一下,回答道:“有的,我任陇西太守时,羌人反叛,我诱降了他们八百人,然后一天之内将他们杀天。这是我最后悔的事情。”

王朔诚恳说道:“那就对了,杀降是从军的大忌。将军干了这件事,当然不能封侯了。”

这件事情一直缠绕在李广的心头,让他无法宁静。别人把他的不封侯总结为运气问题,他自己总结为杀降,他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在关键的时候,总是差了那么一点。

在李广往东边移动的时候。卫青的大军直扑沙漠之后的匈奴单于。这回匈奴单于搞了一个诱兵之计,他们故意后撤,躲到了沙漠的后面,准备等汉军越过沙漠时,来一个以逸击劳。

他大概没有想到,汉武帝为了他准备了超级套餐。在骑兵的后面,还有数十万的后勤保障部队。

这是押上国运的一战。

碰上匈奴大军后,卫青没有急于出战,而是下令用战车围成一个圈。

我常常在想,如果卫青没有调走李广,依然用李广为前锋。当李广看到匈奴大军时,还能够按住性子,先设好防备再出击呢?以程不识的看法,这不是李广的风格。

扎稳阵营之后,卫青发起了攻击,他只是派出了五千骑兵,这是一次试探性的进攻。在于了解匈奴的真正实力。

匈奴人随即派出了一万骑兵应战,两军厮杀的时候,突然乱起了大风,你看不清我,我看不清你,两方的士兵就在风沙中相互砍杀着,为自己背后代表的那一群争夺生存的空间。

这时候,卫青已经摸清了匈奴大军的实力。他意识到,经过这么多年的较量,这是第一次汉军在兵力上占优势。这是绝佳的决战时机。

从两边包抄!

卫青下达了命令。

左右翼的伏兵脱阵而出,准备将匈奴的单于包在中间。

打到晚上的时候,情况清楚了,匈奴已经大败,但单于跑了。

这一天晚上的时候,卫青抓到一个俘虏,审问之下,才知道单于已经逃了。

在黄昏,两军在黄沙中厮杀的时候,匈奴的单于撑不住了,他料定这一次讨不到便宜,在自己的侍从护卫下,不打招呼就悄悄溜了。

卫青连忙派出轻骑月下追单于,可单于比韩信难追,毕竟一个是逃命,一个是辞职。匈奴单于跑得太快,以至于匈奴人都认为单于已经死了,忙着选新的领导人。

事实上,卫青依然有机会抓住单于的。如果李广能够及时赶上的话。

没追上单于,卫青开始攻下匈奴的赵信城,在里面好好的补充了一把,然后一把火烧掉了剩余的物质之后,才起大军而还。

走到漠南,才碰到灰头灰脸的李广。

我们的李广迷路了,完全没有赶上大会战。

卫青想了一下,先派人给李广送去了美酒,慰劳一下李广。卫青是个很厚道的人。这一次,他调离李广,心里还是有点过意不去。

但是,报告还是要写的,怎么碰到的单于,战是怎么打的,为什么单于跑了,为什么李广没有跟上。

想了一下,卫青派个人找到李广,让他给一个说明。这并不是一个过份的要求,但对李广来说,这无疑是一道摧命符。

在得知自己错过了会战,又走了单于之后,李广已经猜到了自己的结局。以汉武帝的性格,犯了错就要处罚,没有人有意外。这一次就算他出赎金,也一定会被贬为平民。

他已经六十多岁了,再也没有机会等到下一次的机会。

李广叹了一口气:“我这一辈子跟匈奴打了七十余回,这一次有幸跟着大将同单于交战,可大将军把我调走,让我去迂回。我又偏偏迷路。这不是天意吗?我已经六十多岁了,怎么还能去接受刀笔吏的污辱。”

说完,李广拔刀自尽。中国历史上最为悲情的将军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给世人留下了李广难封的千古憾事。

而霍去病依然在沿继着自己的传奇,在与单于错失之后,他没有就此放弃,而是继续前进,一路上抓获匈奴人,让他们带路一直穿插到大漠的深处,终于找到了匈奴的左贤王,用一万人的损失斩杀左贤王七万余人。

左贤王是匈奴实力最为强劲的部下,这一仗后,左贤王彻底废掉了,匈奴单于失去了自己最有力的臂膀。

最牛的是,霍去病还追到了居胥山,在居胥山上祭了天,又跑到姑衍山祭了地,这才率军回朝。

这是汉朝跟匈奴之间最具决定的决战,从这一天开始,匈奴的势力开始从北方消退。

这才有了那首传唱至今的民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位我嫁妇无颜色。

让人惋惜的是,这是霍去病的绝唱。这一仗,汉朝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战马损失严重,汉武帝也再没有发起对匈奴的大战。

而两年以后,霍去病因病去世。

他活着的时候,汉武帝曾经要给他修一个大宅子。霍去病拒绝了,表示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汉武帝没想到的是,他只能给霍去病修一座阴间的房子。他仿造祁连山的模样,为霍去病修建了一座坟墓,以彰显他力克匈奴的战功。

唐朝诗人王昌龄写过一首著名的边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里的龙城飞将是谁呢?

是李广,还是卫青,还是霍去病。也许,是千千万万在汉朝边疆洒下热血的将士。

最佳贡献者
2

没什么好说的,因为霍去病就是个天生为碾压游牧民族而生的军事天才。

①:匈奴之所以难对付,主要原因是匈奴人善骑射,机动力强。而汉军在霍去病横空出世之前,包括卫青在内的所有将领,由于受汉地传统作战习惯的影响,战法都有很大局限性,不擅长骑兵奔袭作战,无法机动有效的给予匈奴人的心窝以致命一击。(卫青打仗也是传统的汉地战术,必须要设立一个大本营,再以大本营为圆心,稳扎稳打,很难聚歼匈奴主力)

霍去病与所有汉军将领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完全摒弃了汉军的传统打法,完全就是用的匈奴人的那套打法。也就是说,匈奴人怎么玩,他也怎么玩。包括一路烧杀劫掠这些非道德打法,他也照单全学了。

②: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霍去病以匈奴人的战术打匈奴,一路杀,一路走,俘虏和地盘通通不要,以至于匈奴主力每次都难于集结,而星星点点分散在草原上的匈奴散兵又不是霍去病精锐的骑兵的对手。

这种不对称的打击,就是霍去病每次都能歼敌上万,甚至好几万匈奴人的致胜法宝。

③:战术是死的,人是活的。霍去每次都能吊打匈奴,当然不是只靠战术了。毕竟同样的战术,别人为什么玩的没他溜呢?

所以霍去病每每能吊打匈奴,必然有他的过人之处——霍去病是一个非常善于发挥人才特长的帅才。

匈奴是一个联盟概念,在匈奴内部其实也分很多部落分支,有的部落原本不是匈奴,是被匈奴打服了被迫加入匈奴的。他们对匈奴其实存在很大的仇恨。

霍去病知道匈奴的这一情况,所以他每每击败匈奴后,就会第一时间挖掘人才。他非常的大度、惜才。他不管俘虏是什么族,只要能帮他杀匈奴人,他照单全收。

试想,汉军中有了这些很会照顾马匹、认识匈奴地形、知道塞外的水源地、以及知道匈奴的定居点的匈奴人加入,霍去病打匈奴那还不得溜的飞起?

PS:霍去病两次河西之战,随他出战的高级军官中,有三分之二是匈奴人。后来的漠北大决战时,麾下十大将领中,有四个半人是匈奴人。分别是匈奴句王高不识、匈奴某王安稽、匈奴因淳王复陆支、匈奴楼剸王伊即轩,以及出生在匈奴的汉人赵破奴。



④:总的来说,霍去病的战法,其实就是在匈奴带路党的引领下,在草原腹地进行闪击和扫荡,歼敌有生力量。

兵无常势、惟快不破。他的打法其实并不算稀奇,但是论玩的溜,还得数他第一。

不过,道理谁都懂,为什么其他汉军将领没有大量使用匈奴降将和士兵呢?

我想最大的问题还是因为游牧民族普遍缺乏纪律性,难以教化,一旦遇到战事不利就会作鸟兽散。因此驾驭匈奴士兵,用纪律约束之,是非常考验将领能力的难题。

考虑到霍去病的年龄(河西之战时19岁,漠北决战时21岁),以及霍去病取得的傲人成绩,他能约束匈奴人,我觉得没什么好多说的。

他就是一个天才。

3

在汉朝建立以后,北方的匈奴成为汉朝的主要敌人。他们经常对汉朝进行袭扰,严重危害了汉朝的安全。汉高祖刘邦企图消除这个威胁,亲自率领汉军对匈奴进行反击。但是,刚经历过长期战争的汉朝,满目疮痍。以步兵为主的汉军,在机动性上根本就不是以骑兵为主的匈奴军队的对手。汉高祖刘邦还因为轻敌,中了匈奴的诱兵之计,在白登被困七日,险些遭遇不测。

在此之后,汉朝采取和匈奴和亲的策略。即便是这样,匈奴依然不时对汉朝边境进行袭扰。汉朝经过文景之治的修生养息,大力发展生产,积存了大量的财富。为了建立强大的骑兵,鼓励公私养马,造成了“众庶街巷有马,而阡陌之间成群”,公家养马达到四十五万匹。这样,汉武帝接收汉朝的时候,经济繁荣,军事实力增强,已经具备了对匈奴发动反击的条件。

一、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和横扫匈奴的霍去病。

于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决心扫平匈奴。从马邑伏击开始,汉武帝开始了对匈奴的反击战。但是,在反击战的初期,汉军败多胜少,根本就发挥不出自己的优势。汉武帝经过考察,认为主要的原因是汉军的那些老将,因循守旧,不能适应新的战争形势。于是,汉武帝大胆提拔年轻有为的将领担当重任。在这些将领中,佼佼者就是卫青和霍去病。

在汉武帝的对匈奴的进攻中,前五次进攻取得的战果是最辉煌的。这五次战役,将匈奴的势力赶到了漠北,让匈奴遭受了重大的损失。霍去病是在第三次战役时就崭露头角的,当时他率领八百精骑,脱离大军,直入匈奴纵深数百里,杀虏匈奴两千余人,这个时候霍去病才年仅十八岁。

从第四次战役开始,霍去病已经成为汉军的主力将领。汉武帝以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统帅骑兵主力,攻击匈奴。霍去病在第四次战役中,采取迂回包抄,长途奔袭的战法,肃清了河西的匈奴主力,迫降了浑邪王。

而在第五次战役时,霍去病再次率领五万精骑,深入漠北,寻求匈奴主力决战。这一次战役中,霍去病深入匈奴两千余里,在漠北大破匈奴的左贤王。霍去病一直追击到狼居胥山,祭告天地而还。这一仗,霍去病歼灭匈奴七万多人。

我们可以看到,霍去病在与匈奴的作战中,能够带领大规模的骑兵集团,采取大迂回包抄,深入奔袭的战术,屡屡重创匈奴。那么,霍去病的骑兵集团有那些特色,能够让他采取这样的战术,还屡屡得手呢?

二、汉军和匈奴军本身具备的优缺点。

匈奴是汉朝历代的心腹大患,所以每一代汉朝的君王都很重视对匈奴的策略。在汉文帝的时候,大臣晁错就向皇帝上书,对如何应对匈奴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晁错分析匈奴和汉朝军队的长处和短处时,指出了汉军的长处:

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

晁错分析指出,汉军的长处是在中原地带,采取正规战术作战。在平原地带,汉军采取自己稳固的阵型,以多兵种配合作战,发挥自己在兵器、盔甲方面的技术优势,和匈奴进行步兵对抗作战。在这些方面,是匈奴无可抗衡的。如果在这种状况下,匈奴必败无疑。

但是,晁错也指出了匈奴的优点。他在对照汉军的优点后,指出了匈奴军队的长处:

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

匈奴的长处在于军队的马匹精良,人种的吃苦耐劳,骑射技能超越汉军。我们从这些长处可以看到,匈奴正是发挥了自己的优势,采取了机动作战,这才使得汉军顾此失彼,被动防御。

三、汉武帝时期重建的骑兵兵团。

晁错的时候,汉朝由于正在修生养息的阶段,所以只得采取和亲的办法争取时间。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汉朝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在各个方面都做好了对匈奴反击的准备。汉武帝开始了反击匈奴的行动。

但是,在初期的作战中,汉军并不顺利。这是因为,时代不同了,攻守的形势也不同了。晁错向汉文帝上书的时候,汉朝还是处于防御时期。在那个时候,在中原作战,晁错所说的汉军的优势还有可能发挥。现在,战争转入了匈奴的区域,汉军的优势就很难发挥了。

不过,在这个时候,匈奴的优势也被汉朝强大的经济给抵消了大半。由于汉朝实行马政,已经有了巨大数量的战马。虽然素质还比不上匈奴的战马,但是在战争中已经可以发挥作用。

而骑射技术,汉武帝专门训练了一批骑士,这些骑士中的佼佼者就是卫青、霍去病这些年轻人。这些年轻人被汉武帝当做新一代的将领培养并派到军队,担当重任。

剩下唯一比不上匈奴的,就是匈奴人“风雨罢劳,饥渴不困”的特点了。在这一点上,汉军中虽然也有一部分人能够达到这个标准,但是,在整体的素质上比起匈奴人来说还是有所逊色。

针对这种情况,汉武帝重新整顿了自己的骑兵部队。而这支重整后的骑兵,就交给了在战争中冉冉升起的新星----霍去病。

四、霍去病率领骑兵的特点。

汉武帝在发现原本的骑兵部队不能适应新的战争形势后,就决定重整骑兵部队。这是因为,在匈奴的控制区作战,就必须要适应作战区域的形势。要压制消灭匈奴的骑兵,就必须使用汉朝自己的骑兵。

在当年晁错向汉文帝上书的时候,就向汉文帝提出过组建新式骑兵部队的建议,他说:

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谊者,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汉文帝同意了晁错的建议。我们可以看到,在汉文帝的时候,汉朝就开始组建新型的骑兵军队。这支骑兵以匈奴投降来的人员为骨干,加上汉朝的优秀骑士组成的。这支骑兵就是霍去病率领的骑兵部队的前身。

霍去病率领的骑兵,在最开始的时候只有八百人。在第一次出击后,十八岁的霍去病就展现了他的超凡军事能力。在此之后,汉武帝以他为骠骑将军,专门让他带领骑兵部队。在河西之役的时候,霍去病率领的骑兵已经达到万人。到最后漠北之战时,霍去病的骑兵达到了五万人之多。

这些骑兵的来源就如同晁错所说,主体是匈奴的降人,甚至还有霍去病抓的俘虏。这样一来,霍去病的骑兵就综合了汉军和匈奴军的所有长处,成为当时最强大的骑兵部队。它不但装备精良,拥有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制造出来的兵器甲胄。而且具有汉军特有的纪律性,令行禁止。它的马匹都经过精选,能够承担战争的需要。它的人员又具有吃苦耐劳,不惧风雨,不怕饥渴的特色。而且由于军队中有大批的匈奴人,他们熟知地理,对战区的地形了如指掌。

最后,是它的统帅,年轻无畏的将领霍去病。他拥有名将一切的优点,勇敢无畏,敢于深入敌人纵深,大胆包抄迂回敌军,以大规模的包围战歼灭敌人。他是古代闪电战的开创者。在汉武帝的嘉奖诏书中写道:

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粥之士,约轻赍,绝大幕。

从诏书的“躬将所获荤粥之士”,就可以看到霍去病的骑兵部队的特点。霍去病能够收服降服的匈奴人为己用,并且得到他们的誓死效忠。这种才干,足以彰显霍去病的才能和个人品质了。

结语:

霍去病所率领的骑兵部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汉朝多少年无数人的心血结晶。在汉文帝的时候,为了对付匈奴,汉朝就采取了晁错的建议,以匈奴方面的几千降人,加上挑选的汉军骑士,组建了新型的骑兵部队。

这支骑兵军队到了汉武帝的时候,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战争的胜利,越来越发展壮大。这和它的优秀将领霍去病有着直接的关系。是他在战争中指挥他们,以战养战,不断加以补充人员。从刚开始的八百人,到一万人,等到霍去病接受浑邪王投降后,更是发展到了五万人。

这支骑兵不但数量庞大,而且具备了汉军和匈奴军的一切长处,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它拥有精选的人员和马匹,具有当时最精良的武器和甲胄,在优秀的统帅霍去病的指挥下,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骑兵部队。正是有了他们,汉武帝才可能横扫匈奴,取得了对匈奴反击战的胜利。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4

匈奴是生活中国北方草原上的强大游牧民族,匈奴人从小就练习骑马射箭,人人皆兵,又是生长在北方那种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天天与大自然搏斗,按道理来说,无论是身材,还是技战术,都会比汉军强,为何在与霍去病为首的骑兵会战中,会被打得狼狈不堪,到处逃窜呢?

抛开霍去病的天才军事才能不说,这里谈一谈霍去病在战争中取胜背后的原因。

西汉的陈汤曾经说过一句话,是说汉兵与匈奴比较的话,是这么说的: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汤曰: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

这话的意思是:陈汤说:胡人士兵五人才能抵得上一个汉朝士兵,为什么呢?因为胡人兵器原始不锐利,弓箭不锋利。现在听说他们学得了很多汉人的技巧,但是仍要三个胡兵才能抵得上一个汉兵。

陈汤就是说出那句千古名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西汉将军,也是斩杀匈奴郅支单于的汉军将领,对于和匈奴作战,陈汤很有发言权,他说这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匈奴人的兵器落后,陈汤明确说明了匈奴的原器比较原始,弓箭不锋利。二是指匈奴兵的身体素质落后,即使匈奴兵器与汉军一样,汉军仍然能以一挡三。

匈奴

虽然陈汤所在的时代离霍去病所在的时代相差了110年左右,但是仍然能说明两个问题:匈奴的兵器和兵员素质其实是不如汉朝的,这两个关键原因,让匈奴与汉朝的对抗中始终处于下风。

一、汉朝与匈奴实力对比

冷兵器时代,位于东亚大陆的华夏文明作为全球四大文明之一,在整个东亚大陆上,其科技文明是遥遥领先周边民族的,更要命的是华夏文明还拥有庞大的人口和东亚最肥沃的土地,满足这些条件的华夏政权因此成为东亚大陆上的霸主,无论是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还是从统一六国的秦朝到承袭秦制的汉朝,都是吊打周边少数民族的。

霍去病

但是历史发展大势从来就不是永恒的,华夏政权也并非持久恒强,也有衰弱的时期,秦朝末年,由于秦始皇强征暴敛、穷兵黩武,导致国力大伤,再加上秦末持续十余年的动乱,让刚刚建立的西汉王朝实力较弱,白登之围是汉匈第一次大规模正面冲突,并非代表匈奴实力强于汉朝实力,而是刘邦内部并不稳定,异姓王问题还没有解决,不想跟匈奴拼尽国力,而让新生的政权毁于一旦。

1、人口

总有一种错觉,认为匈奴实力强于汉朝,尤其是白登之围中,围困刘邦的40万匈奴骑兵分成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而且每个方向的马匹颜色整齐划一,匈奴是不是有40万骑兵是值得怀疑的,就算匈奴5口人武装一个士兵,那匈奴的总人口有200万人,当时的汉朝人口至少是1500万~1800万左右,是匈奴的7.5~9倍。

在那里,人口就代表生产力,能提供所有的兵员和生产人员,在汉朝初年进行了匈奴和亲的政策后,经过70多年的休养生息,已经是休养了三到四代人,西汉总人口至少有3000万人,到了汉武帝与匈奴作战的时候,汉朝的国力已经更是强大了,匈奴人口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科技落后,人口增长率是明显不如汉朝的,双方的人口差距进一步拉大。

汉军威武

并不是说人口多就一定能打胜仗,但是说人口多就实力强,这个是没有问题的,在霍去病与匈奴的对战中,汉武帝就能够征调国内最精锐的士卒和最好的马匹给霍去病,事实上汉武帝也就这么做的,而且为霍去病提供后勤服务的人员,远远超过战场上的士卒好几倍,这种实力不是匈奴具备的。

就算是拼人头,汉朝也能把匈奴人口拼光,在霍去病与匈奴作战中,自身损失也非常大,比如漠北之战,霍去病与卫青各率领10万骑兵,一共歼灭了匈奴兵9万多人,汉朝大概损失了五六万士兵,和十万匹马,基本上是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的战损比,汉朝人口多,匈奴人口少,汉朝撑得住,但匈奴撑得住吗?这就是国力之胜。

2、地盘

汉朝与匈奴之间的战争,起初大多发生在边境,匈奴虽然以骑兵为主,但从来没能攻入汉朝的腹地, 反而是汉朝不断地攻入匈奴的腹地,为何?还是因为国力强大,汉朝疆域广大,都知道战争打得就是综合国力,汉朝能够把战争控制在边境,然后再深入匈奴腹地,尤其是霍去病打得整个匈奴漠南和漠北都没有王庭,这就让匈奴损失超大。

汉兵

但汉朝的地盘没有损失,因为匈奴没有实力攻入汉朝腹地,也没有那个能力,同时匈奴是游牧民族,游牧民族的生存与汉朝不一样,是靠天吃饭的,游牧的土地很难承载较大的人口,和稳定的生活,匈奴人的主要财产就是马、牛、羊等牲畜,这些是有生命的,病死了,战争中被杀了,就会影响匈奴的实力,但汉朝不一样,汉朝是农耕民族,是种地的,你能消灭土地吗?不能,农耕受自然条件比游牧影响小,也能承载更多的人口。

3、武器装备

陈汤说了,汉朝的武器装备比匈奴人强多了,可以举个例子,西汉的李陵,也就是李广的孙权,他生活的时代离霍去病生活的时候只相差20多年,李陵当时率领5000步兵,遭到了匈奴的三万骑兵,李陵以战车结阵,组成箭阵,以弓箭杀退匈奴数万骑兵,后来匈奴增兵到8万人,李陵的箭用完了,才全军覆没投降的。

如果李陵的箭没用完呢?是不是数万匈奴骑兵攻不下五千汉军步军呢,真有这个可能,这就是武器装备上的差异,当时匈奴人护甲很差,只是皮具护甲,弓箭也不如汉军射得远,汉军还有弩箭,光是凭这个,匈奴人就无法取胜,如果是汉军骑兵呢,一对一,匈奴人还真不一定取胜,这是武器装备之胜。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4、血性

汉承秦制,继承的不仅是官制和爵位,还继承了血性,秦军以首级论军功,汉军同样如此,只有取得战功才能得到封赏,都说秦军是虎狼之师,其实汉军也不差,是很有血性的,比起匈奴人来说,一点也不差,你看看霍去病作战就知道了,霍去病第一次作战率领800人,敢冲击匈奴后方,还俘虏了超过自身军队数量三倍多的匈奴人,完全就是一幅拼命三郎不要命的打法,最重要人家霍去病那会才17岁,这就是血性。

总结

匈奴善于骑马射箭,又是游牧民族,为何就打不过霍去病的骑兵?

除去霍去病的天才军事才能之外,因为匈奴实力不如汉朝,血性不如汉朝,所以就打不过霍去病。

5

霍去病,一个令匈奴闻风丧胆的名字!

随着汉匈大战的爆发,17岁的霍去病在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被封为票姚校尉,随即两次跟随卫青出征漠南,勇冠三军,获封“冠军候”。两年之后,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年仅19岁的霍去病被封为骠骑将军,两次带兵杀入河西地区,大败匈奴。接着到了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霍去病与卫青率领5万骑兵深入漠北,重创匈奴,霍去病封狼居胥,回到汉朝之后被加封为大司马,与大将军卫青同级。

为什么汉朝前期被匈奴人打压,而汉武帝后期同样遭遇了远征的失败,只有在霍去病、卫青时期汉朝对匈奴的战争大获全胜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非常重要:

一:霍去病的谋略与胆识。

霍去病第一次出征时只有17岁,但是有志不论年高,年纪轻轻的霍去病第一次大战便带着仅仅只有八百名骑兵深入匈奴大后方,斩获大量匈奴贵族、兵士,勇冠三军。

在后面的战争中,霍去病同样发挥了他敢打敢拼的精神,数次深入敌后,出其不意的出现敌人的大后方,给了匈奴人巨大的军事打击,获得了极大的胜利。

汉朝远征匈奴的战争之所以能够获得胜利,与霍去病、卫青等人优秀的战术指挥能力是分不开的。

二:汉朝国力强盛与汉武帝的鼎力支持。

汉朝前期之所以不敢与匈奴人决战,是因为汉朝初建各方面的储备都有所欠缺,无力支持一场大规模的民族决战。但到了汉武帝时期,经过文景之治休养生息的汉朝已经恢复了生机,拥有了和匈奴人一战的实力。

在汉武帝的鼎力支持下,全国资源优先供应与匈奴作战的部队,无论是马匹还是装备,汉朝的军队武器远远超过匈奴人的武器装备。在全汉朝的资源的支持下,霍去病、卫青才能获得那么多次对匈奴战争的胜利。

总结:

战争的胜利既取决于军事将领的战术指挥能力,也于国家综合实力和后勤保障能力息息相关。霍去病的胜利是他优秀的战术指挥能力的体现,更是汉朝上下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各位读者大大,如果您愿意的话能不能点开我的头像,给我点个关注呢! 不方便的话,感谢您能点开看我的回答!

6

提起霍去病,除了敬仰还是敬仰,任何溢美之词都不为过,他虽然以外戚身份上位,却用自己无可比拟的战功,把名字长留在汉民族的发展史上。

都说出名要趁早,可再早也早不过霍去病。

17岁,在漠南之战中,亲率八百骑兵,纵横漠北,威震匈奴,功冠全军,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

19岁,被汉武帝封为骠骑将军,指挥河西之战,重创匈奴,占领河西走廊,打通了前往西域的通道。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21岁,兵出代郡,击溃匈奴主力,兵峰直指贝加尔湖,匈奴单于逃到漠北,从此“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俗称“封狼居胥”,是中国古代武将最高的荣誉。

同年,汉武帝设置大司马一职,掌管一切军政,霍去病和舅舅卫青一同加官为大司马,共同掌管军政。

霍去病就像一颗流星,横空出世,光芒四射,奈何天妒英才,23岁便英年早逝。

汉武帝十分悲痛,让霍去病陪葬茂陵,将霍去病的坟冢修成祁连山的形状,以纪念霍去病力克匈奴的奇功,并调集甲兵沿长安城到霍去病墓排列成阵,送别霍去病,可谓哀荣至盛。

遥想汉初,高祖刘邦被匈奴大军围困于白登山,幸得陈平的美人计,才解白登之围;匈奴冒顿单于在给吕后的信中极尽羞辱之词,吕后也只能强颜欢笑,忍气吞声。

可到了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在对匈奴的作战中,反守为攻,三次出击,无一败绩,大破匈奴主力,将匈奴赶到了西伯利亚的苦寒之地。

为什么霍去病就这么厉害,打的匈奴毫无还手之力呢?

旭哥总结了三点原因:

●汉朝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力正处以鼎盛时期;

霍去病站在汉武帝和卫青,两位巨人的肩膀上;

霍去病用兵灵活,战术独特;

接下来,旭哥将展开一一论述,以回答题主的问题。

汉武帝时,强盛的国力,是对匈奴反守为攻的基础

汉朝初年,刚刚经过秦末乱世和四年楚汉战争,民众困苦,国家虚弱。而此时,北方的匈奴正处于强盛时期,冒顿单于统一了草原上的匈奴各部,建立起庞大强盛的匈奴帝国,并不断南下侵扰汉朝边境。

因此,汉初不得不在和匈奴的对峙中采取守势,用和亲的方式换取边境的安宁。

到了汉武帝时期,经过汉高祖、汉惠帝、吕后以及文景两朝的休养生息,汉朝的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具备了对匈奴战略反攻的条件,具体反映在两个要素上:

其一,抛弃了以往“平时为农,战时为兵”的临时募集士兵的方式,建立了一直训练有素的专业化军队,到汉武帝时期,有甲兵45万,都是精锐之师。

其二,同匈奴作战,骑兵至关重要,早在景帝时期,就将培育良马、大力繁育马匹作为一项既定国策,到汉武帝时期,马匹数量多达60万匹,一次对匈奴作战,就可以动用至少十几万匹战马。

正是有了这样雄厚的国力作为后盾,霍去病才能在疆场上自由驰骋。

霍去病站在汉武帝和卫青,两位巨人的肩膀上

霍去病和汉武帝,可以说是千里马和伯乐的故事。

世人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可见千里马能不能发挥日行千里的作用,还得看有没有伯乐慧眼识才。

汉武帝就是这样的伯乐。

当霍去病在第一次随同卫青出击匈奴时,率领八百骑兵脱离大军,轻装突击,斩获匈奴两千多人,包括多名匈奴高级官吏和皇室成员,功冠全军。经过这一战,汉武帝发现了霍去病这个军事天才,并果断委以重任,给了霍去病施展才能的平台。

这才有了后来彪炳史册的霍去病。

霍去病和卫青,既是外甥和舅舅的关系,也是学生和老师的关系。

霍去病的母亲是卫少儿,和卫子夫、卫青是兄妹关系,所以,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两人的出道都是受惠于卫子夫受到汉武帝的宠幸。

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卫青很快在对匈奴作战的过程中崭露头角,屡立战功,一生七次出击匈奴,七战七捷,成为汉武帝时期首屈一指的军事家,其对匈奴作战的成就并不亚于后来的霍去病。

有这样的舅舅,当然是霍去病的幸运,除了平时可以跟随卫青学习军事理论知识,还可以跟随卫青出战匈奴,到战场上实际演练。实际上,霍去病第一次勇立战功,被封为冠军侯,就是跟随舅舅卫青出击匈奴获取的。

有卫青这样的老师手把手的调教,对于霍去病形成自己的军事思想十分重要。

天才军事家,霍去病

汉军由于中原地区的历史因素,习惯于两军对垒的兵团化作战,而匈奴人习惯于骑兵作战,长途奔袭,不攻城不占地,只掠夺人口和财富,来无影去无踪。

所以,汉朝在同匈奴作战时,往往有劲儿无处使,只能被动挨打,直到公元前130年,卫青直捣龙城,痛击匈奴,才取得了西汉历史上首次对匈奴作战的胜利。

卫青正是采取了以骑兵对骑兵,长途奔袭的策略,可谓以彼之道还施彼身,霍去病显然是继承了舅舅的军事思想。

但相比于卫青的沉着冷静,霍去病更具冒险精神,用兵更加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的战略战术,完全找到了匈奴的痛点。

汉武帝本人也十分具有冒险精神,自然也就更加欣赏霍去病的军事策略,从河西之战开始,霍去病开始独当一面,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将匈奴彻底击溃,远逃漠北,成为无可争议的民族英雄。


结语:

曾有人说,一个人的成功,除了靠自身的奋斗外,还必须考虑历史的进程。霍去病正是深处汉朝国力最为强盛的时期,再加上自身的才能,成就了一个独一无二的霍去病。

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争夺,一直贯穿着整个古代社会,王朝虽有更迭,但双方之间的争夺从来没有停息过。

到了西汉后期,随着汉朝国力的衰败,匈奴又卷土重来,和中原王朝重新形成对峙之势,直到下一个霍去病的出现。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7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作为抗击匈奴的民族英雄,霍去病向来是文人词客不吝歌颂的对象。

而霍去病之所以有着这么大的名声,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他面对匈奴,主动出击,一扫之前的颓势,可谓是英勇无比,屡战屡胜,那么为什么霍去病能够在骑兵上碾压在马背上为生的游牧民族?而大名鼎鼎的"飞将军"李广却分明是在这上面跌了跟头。

其实原因有很多,我们下面来一条一条的分析。

其一,君主的重视和支持。

霍去病早年跟随舅父卫青一起征战沙场,而此时汉武帝刘彻正是雄心壮志之年,加之霍去病的外戚身份。所以汉武帝大力支持卫青、霍去病的一切军事活动。

大家都知道,打仗不仅仅是只凭借双方将士的英勇,后勤的保障是关键,试想吃饱饭穿暖衣的十万大军和饿着肚子挨着冻的十万大军能比吗?显然是不能的,而汉武帝刘彻大力支持此次行动,搭上整个汉朝国力为此提供后勤保障,提振军队士气,游牧民族能够与之相比吗?所以后勤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战术的升级。

作为马背上的游牧民族,毫不夸张的说他们吃喝拉撒都能够在马背上进行,如晁错所说,匈奴骑兵"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在颠簸奔驰的马背上射箭是极高的技艺,需要经过多年经验才能练就成这样的机动部队。

而在汉武帝初期,和匈奴对战却是比拼马背上的弓箭技巧,虽说那时候的骑兵战都是如此,但是汉朝大部分士兵在马背上使用弓箭的能力是远远不如匈奴的,只有少数投降的胡人,和李广这种世代生长在北方边郡、熟悉畜牧生活的人,才能在骑射方面与匈奴人比肩。

但仅靠这些人是远远不够的,以自己的短处去和别人的长处相比较也难怪会失败。后来卫青霍去病总结失败经验,想办法规避掉汉军骑射这部分的弱点,于是便根据步兵的战术发明了一种新的骑兵战术,那就是迅速冲锋然后近身肉搏,最大程度上的削弱弓箭的作用。自从发明了这种战术,汉朝对匈奴的战争就是胜多败少了。

第三,武器装备的优先。

由于之前多次的战败,汉武帝吸取教训,从战马、铠甲、兵器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军队的军事力量,一面依靠文、景两帝当年累计的资本,圈养大量战马,一面加紧训练士卒。另外,就是大幅度提升冶炼技术,锻造出精良的装备。

而其中决定性的因素就是铁质铠甲的普及,前文中我们提到汉朝军队采取贴身肉搏来应对匈奴的弓箭,而骑兵披上铠甲就如同一股钢铁洪流,在战场上面无人可挡,铠甲的良好防护抵消了对方弓箭的优势,降低了冲锋过程中的伤亡率,同时到了肉身近战的时候也能够抵御其它近战兵器,先立于不败之地,给汉朝军队带来了大量的优势。

有了皇帝的支持,同时具备精良的装备和完备的后勤保障,加之改变战术,扬长避短,这就是霍去病能够大胜游牧民族的原因。

8

我是飞越沧海,我来解答这个问题!

中国历史上名将如云,但无论谁都无法遮掩一个人的璀璨光华,他就是霍去病!他一生虽短暂如流星,却永恒如日月。他用短暂一生打出了大汉雄威,他用独特的战法一改农耕民族面对游牧民族时历来的弱势面貌,他用更彪悍的闪电般的冲击力把游牧民族撕裂成大漠里的一粒粒黄沙,任他的铁骑肆意践踏,他的封狼居胥成为无数武将的人生信仰,霍去病,一个永远彪炳千秋的一代名将!

天生奇才,幼绽光芒

一出生就成为私生子的霍去病,并没有因为被父亲抛弃而沦落为不受人待见的苦难儿童,相反,他还比通常人更受人礼遇和厚待,因为他有个受宠的皇后姨妈,还有个大将军的舅舅,他的姨妈叫卫子夫,他的舅舅叫卫青。他耳闻目染舅舅在战场上的叱咤风云,也萌生了雄志。从小便开始练习骑射,练就了一身娴熟的弓马本领。

后来被汉武帝召入宫中随侍,在汉武帝身边,接触的都是些高才卓俊之人,霍去病的眼界和见识也得到了很大的开阔和锻炼,加之本是天生聪慧,见识就更加不凡。汉武帝也很是喜爱这个聪慧的少年,便一心想培养他成为像他舅舅一样的大将军。就想教他学习古人的兵法,像什么孙子兵法、吴起兵法、太公韬略之类的。

谁料想,霍去病虽年纪不大,却对军事用兵早就有了极深的领悟和独特的见解。他回道:“对于战争,只要有了明确的战略目标,熟知战略形势,就不要再去拘泥于兵法上的条条框框,墨守成规反受其害,熟知的兵法多,不如因地制宜的想法多好。”汉武帝很是惊诧他的言论,更是赏识他的见识。

军神出世,八百铁骑耀大漠

公元前123年,霍去病刚好十八岁,卫青也要再次率军出定襄进击匈奴,汉武帝封霍去病为剽姚校尉,让卫青带着霍去病去前线磨励锻炼,还让霍去病独自带领一支军队。卫青便交给霍去病八百精锐骑兵,由他自由指挥,伺机寻找战机。

获得独立带队的霍去病就如脱缰野马,有种天高任鸟飞大漠任驰骋的豪兴大发,他意气风发的领着八百铁骑追逐着狂风黄沙,远离卫青的大军不觉已数百里。不久,他便凭着灵敏的战斗嗅觉觉察到匈奴军队的存在,带领八百铁骑迎着匈奴军就如风卷残云一般冲了过去,一阵箭射刀砍矛刺,剖瓜切菜一般就歼灭了这股远比自己兵力庞大的匈奴军队。

此战霍去病率部共杀敌两千零二十八人,包括匈奴的相国、当户,杀死单于祖父辈的籍若侯产,生俘单于叔父罗姑比。因此战歼敌为全军之冠,被封为冠军侯,封邑一千六百户。而卫青在此战中,由于右将军苏建所率的军队全军覆灭,前将军赵信兵败投降了匈奴,没有建立军功,也没有得到封赏。

再次出征,一代天骄无可匹敌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大将军,独自率领一万骑兵从陇西出发远征匈奴。霍去病带领军队越过乌韡山,又渡过狐奴河,在经过一片匈奴人聚集区时,这些匈奴小王国的子民们见到大汉铁骑骤然天降,震慑于汉军的威武,纷纷向汉军臣服和归顺,霍去病见这些匈奴人驯服得如草原上的羔羊一般,没有丝毫反抗之意,便也没有纵兵掳掠这些已归顺的部落。他是一心想着能抓获单于的儿子。

他率领大军经过六天的跋涉,越过焉支山前行了一千多里,终于发现匈奴的主力部队,立即命令士卒迅猛的包抄上去,两军短兵相接,匈奴人被打了个出奇不意,此战歼灭了这支匈奴军,杀死了折兰王和卢胡王,俘虏了了浑邪王的儿子及相国、都尉,共杀敌八千多,还缴获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此战大胜,汉武帝又加封了霍去病两千户。

同年夏天,汉武帝命令再次征伐匈奴,兵分两路,一路命霍去病与合骑侯公孙敖各自率军同时从北地出发,另一路由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各率军从右北平出发。

李广率领四千骑兵率先到达目的地,本计划在此会合的张骞所部却迟迟未到。这时,匈奴的左贤王率领几万骑兵却围了上来,李广只得孤军与匈奴军队苦战两天,由于敌众我寡,李广手下军队损失了大半,但杀死的敌人数目却远远超过他们损失的人数。等张骞率部赶到时,匈奴兵已经撤走。博望侯因犯贻误军机的罪被判死刑,交了赎金,成为庶民。

另一路霍去病率军已深入到匈奴腹地,而本与他相互呼应的友军合骑侯公孙敖率部走错了路,没能实现两军会合。霍去病只得独自对敌。他率部先越过居延泽,随后经过小月氏,直插祁连山匈奴的大本营,由于出击得迅捷凶猛,匈奴军一战即溃,此战杀敌三万零两百人,率众投降的有两千五百人,俘虏了酋涂王,抓获五名匈奴小王,五名小王的母亲,单于的妻子,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六十三人,而自身军队只损失了十分之三。此战可谓是一场大胜,霍去病也被汉武帝再加封五千户。

匈奴单于见霍去病连战连捷,使得匈奴各部损失惨重,便迁怒于守土不力的浑邪王,准备杀他以振军威。浑邪王便与休屠王谋算着投奔汉朝。汉武帝闻讯不知真假,担心是匈奴人的诈降之计,便派霍去病率军去受降。霍去病率部渡过黄河远远见到来投降的浑邪王一众人。这时,浑邪王的部下中有些人却临阵想反水,霍去病见机率部就冲入了匈奴军营杀了暴乱的八千余人,霍去病把浑邪王接送回长安。

由于霍去病在河西的接连大胜,使得浑邪王投降,解除了河塞地区长久以来的边患问题,实现了长治久安。而陇西、率噗、上郡的驻防士兵也减少了一半,大大的减轻了百姓们的负担。汉武帝特地又加封了霍去病一千七百户。

再击匈奴,巅峰之战却成谢幕一战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召集众将道,“匈奴单于常常以为汉朝军队不敢深入到大漠腹地与他们决战,这次,我们就要给他一个大意外,要深入到腹地找他们决战,力求一举歼灭匈奴,保我大汉再不受匈奴的边患困扰。这次出击势必能实现我们的愿望。”

这次,有段时间没有出战的卫青重新披挂上阵,汉武帝命他和霍去病各率五万大军及数十万步兵出战。一开始霍去病准备从定襄出发,但抓获的俘虏说单于向东而去,霍去病便改变计划,从代郡出发。而卫青仍然从定襄出发。此战李广担任卫青的前将军,公孙贺为左将军,赵食其为右将军,平阳侯曹襄为后将军。

从汉朝叛逃到匈奴的赵信为单于献计道:“汉军已经越过沙漠,深入到大漠腹地了,他们现在肯定是人困马疲,我们可以以逸待劳,坐着收缴汉军的俘虏就可以了。”单王采纳了他的建议,便将全部辎重都远远地运到北方,精锐部队在沙漠北面陈兵等待着汉军到来。

卫青率军前行了一千多里,正好碰上单于的大军,便先把武刚车排成阵营,再派五千骑兵出战试探匈奴大劳,又派左右两翼大军包抄匈奴人。匈奴单于看到对面汉朝军队并不像之前预料的是疲惫之师,反而是兵强马壮军仪威武,心里便露了怯。趁着夜黑,在几百侍卫的拥卫下,突破了汉军的重围向西北方奔逃。卫青随即率部追击。

追击了两百多里,单于还是逃脱了,卫青占据了匈奴老巢达穴真颜山赵信城,获得匈奴屯积在这里的大量粮食。此战卫青杀敌一万多人,捣毁了匈奴的王廷。这一战前将军李广又是迷了路,寸功未立。

而霍去病所部从代郡出发行军一千多里,遭遇到匈奴的左贤王率领的军队,双方接连交战。霍去病舍弃辎重物质,只携带少量军需物资轻装疾进,实施以战养战的策略,追击敌军。先越过大沙漠,渡河俘虏了单于的近臣章渠,并诛杀匈奴的小王比车耆,又转而攻击匈奴左大将,夺得军旗战鼓。接着又翻越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俘虏了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捕获俘虏和杀敌共七万零四百四十三人,汉军只损失十分之三。

霍去病率部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仪式,又在姑衍山举行祭地仪式,通过在匈奴的标志性山上进行祭祀天地,彰示着大汉国威与军威。此战给予匈奴人毁灭性打击,基本上消灭了匈奴拥有再进犯汉朝边境的军事力量。

霍去病因此战功绩被汉武帝再加封五千八百户。跟随他出战的将领们也都得到了赏赐。这次兵分两路的大漠决战,卫青所率一路由于前将军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因迷路而贻误战机,没有得到封赏。霍去病的光芒一时盖过了卫青,成为汉武帝最为倚重的军事奇才。

一代天才殒落,人虽没,名却留

在取得对匈奴的旷世胜利后,没过两年,也就是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就去世了,年仅二十四岁。由于他的突然离世,汉琥帝很是悲伤,并派遣五郡玄甲军从长安至茂陵排列成威武军阵以示敬穆。在为霍去病建造的陵墓的外形上也以祁连山的模样建造。以示他对匈奴的威慑和对匈作战的功绩。

霍去病虽功勋卓著,却并未沉恋享受荣华富贵之中,在他建立无数战功后,汉武帝给他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座第送给他,霍去病却并未接纳,只道,“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霍去病的卓著功勋虽然是和大汉鼎盛国力分不开的,汉武帝时,大力发展骑兵,对作战兵器进行改良。对作战部队的后勤大力支持,放手让前线统帅自行作战。使得对战匈奴时不处劣势。但同时,霍去病用他独特的闪击战,关键时候,敢于舍弃辎重以战养战,常常以迅猛之击直捣黄龙的战法让匈奴人往往措手不及。对敌情的熟知,对侦察的重视,以夷制夷的反制策略,灵活多变神出鬼没的战术素养才是他的制敌法宝,让他无往不胜,令匈奴军队无处躲匿,逃而不及一遇就是常被全歼。

一代军神,才崭露头角就英年早逝,是汉之不幸,是华夏之不幸,是军事史之不幸!

9

有三个层面的原因:

一、汉军硬实力本身就强

关于西汉、匈奴双方军队各自的长处,汉文帝时期的晁错早已给出了经典的分析。

(一)匈奴军的三大优势:匈奴马匹更适应山地作战,机动灵活;匈奴士兵骑射能力卓越;匈奴人“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也就是比较能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

(二)汉军的优势则有五项:

一是若平原面对面硬刚,装备精良的汉军可碾压匈奴的轻骑兵;二是汉军劲弩强弓远程远,胜过匈奴的木制弓箭;三是西汉军力强大、编制规范,战争潜力远非匈奴可比;四是汉朝铁制武器锋利无比,匈奴人装备的皮甲、木盾根本无法抵挡;五是若两军近身短兵相接,单兵素质更高的汉军远胜匈奴人。

晁错的分析虽然有纸上谈兵之嫌,但他所提及的国力、生产力等因素,确西汉实对匈奴存在着代差的优势。

二、霍去病享受最优配置

作为汉武帝重点培养的年轻军事明星,霍去病所辖部队的配置远非其他武将所能比拟:他可以在全军中,挑选最优秀的将士、战马、武器乃至后勤物质,这就让他具备了最强的机动性和队伍配置,软硬实力都远远超过匈奴人。

三、霍去病个人才能卓越

霍去病之所以如此被汉武帝偏爱,最主要因为他确属军事天才:军事嗅觉灵敏,常常人发现其他将领意识不到的战机;战术大胆激进,时常带领精锐部队长途迂回奔袭,出现在匈奴人防守最为薄弱的心腹地区,给予敌人伤筋动骨的打击;指挥能力优秀,战场反应极快,屡屡可以料敌机先,令敌人疲于应对。

匈奴人的军事能力,很大程度来自于恶劣生存环境下的天性;而霍去病带领的精锐汉军,则是装备精良、组织严密、战术先进、指挥卓越的专业军人,在加上强大的国力支撑,碾压匈奴人也在情理之中。

10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大家伙能够一脑门子撞进来,都是瞅着霍去病和碾压这俩字的面子。咋说呢?有些朋友回答这问题的时候,说的是霍去病的生平。

说真的,这说的有那么个打擦边球的意思,俺个人的看法是,真心没说道点子上。

估计说道这里,有小伙伴露出后槽牙乐了:“就你能,你还能说道点子上?拉倒吧!”

瞧您说的,能不能是大伙说了算,今天俺就想借着题主这问题,说说更深一点的问题。大家伙瞅瞅,看俺说道点子上吗?不对呢?提出批评,咱也来个共同进步!

怎么个深法呢?这问题说道根子上,就是霍去病为嘛能够实力碾压大草原骑兵?

这么说吧,在冷兵器时代,对付骑兵的最好的办法其实还是骑兵,所以这问题咱应该从骑兵的身上说起。

骑兵

首先了解一下,嘛是骑兵?瞅着这问题,估计有小伙伴就乐了。

俺知道您是什么意思,估计您认为这骑兵,说道根子上,其实就是拿根棍,骑在马背上,不仅能溜达着捅敌人,还能骑着跑捅敌人,甚至于还整点高难度动作出来躲避敌人的攻击。

您这么说不能说错,也对!但您只对了一半而已,在冷兵器时代,一个真正的骑兵,是一人两骑或者一人多骑,这才叫骑兵。

您要说一人一骑,那撑死了只能叫骑马的人,谈不上真正的骑兵,差远啦!

这事,咱就不接受反驳,您如果觉得俺说的不对,俺给大家伙举个例子,您听听。

咱太远的例子先搁后边,就举个近一点的例子。

大家伙也知道清朝和准格尔,接连打了三朝,康熙,雍正,乾隆,虽然准格尔的灭亡是他们的内讧导致的,不是这三朝的武力碾压导致的。

但双发能打的你来我往的,说道根子上双方都有骑兵,单要是清朝用步兵去干,虽然有火器,但压根就不顶用,毕竟人家准格尔的火器比你清朝的要先进好多,人家能打一百步,你到了乾隆年间撑死了打三十步这都是精良火器了。

哎!老毛病犯了,一扯就远了,咱接着说骑兵的事。

当时八旗兵您知道吗?他们是一人三马,两人一驼,而绿营是汉人兵,他们的骑兵是一人两马,四人一驼。

瞅见吗?这才是真正的骑兵,压根就不是您想想的一人一骑。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清朝保有了足够的骑兵配合稳扎稳打的步兵,才能和准格尔打了个你来我往。

他们的作战的基本思路就是,步兵留守营盘,骑兵出去打野。

而霍去病之所以能够实力碾压游牧民族的骑兵,说道根子上他有足够多的骑兵,而这些个骑兵至少是一人双骑。

霍去病的事

就这资本那是西汉经过几代人努力才达到的,想当年刘邦不可谓不彪悍,是能够把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人称兵仙的韩信踩在脚下的人。

结果让人家匈奴来了一个白登之围,有人说是刘邦冒进,让他和他的主力脱钩了。

是脱钩了,但请注意,他是和自己的步兵脱钩了,被匈奴给堵到了路上,过不来。

而冒顿号称四十万大军,那就是四十万骑兵。而步兵做乌龟壳抵御骑兵,这还成,但你让步兵冒着被进攻的危险行军,这就是找死。

结果大家伙也知道了。

那么后来的西汉就很注意发展骑兵,因为没这兵种,您真拿匈奴人没有法子。

结果汉武帝,直接来了一个包产到户,就靠着一帮子天天种地的农民养出了七十万匹马。

这七十万匹才是霍去病能够远击匈奴的根本所在。

中原王朝历来不缺的就是大兵和精良的武器铠甲,但他们缺的优质骑兵。

说道这里,咱得说一句,七十万匹马,都能骑吗?再说的明白一点,这都能做战马吗?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这还不一样吗?弄一人骑上去,再弄一匹马带上,这难道就不是骑兵?”

你快拉倒吧,这马也分好多种,不是所有的马都可以用来骑的,他分为驮用马、挽用马、乘用马、兼用马等等。

咱别的不说就一个马群里,能用来做骑兵的战马他连一半都没有。

就算一半,那也是上好的马群才能办的得到。

咱中原地区养出来的马,您别说一半了,有三分之一能作为战马来使唤的,您就足可以把后槽牙笑掉了。

而且这战马他还不是可以重复利用的,您还必须把他当做消耗品来看。

咱举个例子公元前119年,卫青和霍去病俩人各带了五万骑兵,这就是十万骑兵。使用的马匹连官马和从民间征集的私马凑一块才十四万匹,您猜猜这一仗下来,能回来的马匹是多少?

吓不死你,才三万不到,够坑的吧!这简直就是巨坑,咱的骑兵压根就做不到一人两骑,所以这才让马匹消耗巨大。

毕竟马力是有限的,您可着一匹马使劲的薅,这马不累死才怪呢?这如果有两匹倒腾着骑,至少马力能缓过劲来不是。

而匈奴呢?一人两匹,这都有富余,一人三匹到四匹都没啥大问题。

所以从这里看,您在翻阅历史,如果中原地区能够拿到河西走廊,这块肥美的适合养育马匹的地区,那都是实力碾压游牧民族的时期。

骑兵最主要的的工具真的是马,有了它,你才能够威慑四方。

解释

那么单纯的骑兵就可以为祸四方吗?不可以,马有了,您还缺少必要的后勤,而步兵就可以提供必要的后勤保障。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马不就吃草吗?还要是后勤,这都一人俩骑了,您自己带点不就成了吗?”

哎!瞧您说的,这一匹马它的食量相当于十个人,您说吃草,他也成,那倒是饿不死,当您想把这战马给养废了,就尽管去吃草。

俺告诉你,这战马不仅吃草,它还吃粮食,而且还是那种加食盐的粮食,养不起吧!

所以汉武帝对这事,其实是很上心的,于是在他的手里边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兵团。

而这两种兵团就是霍去病和卫青所带的两种兵团。

卫青所带领的兵团:步兵加战车,迎战时用战车建立堡垒,稳固阵营,压住阵脚,必要的时候,抽冷子就放骑兵出去打野,一功一守相得益彰。

后来咱中原地区对阵游牧民族,最喜欢就是这种乌龟壳战术加长矛穿刺的战法。

这事到了宋王朝的时候,牛哄哄的给你割了,变成乌龟战法,这骑兵长矛给切了,这不就让人撵着屁股揍吗?

而霍去病的兵团,这是一般人效仿不了的,他是以马匹为重要的建设基础,没有那么多的步兵作为累赘的。

所以他取消一贯的将军头衔,全都使用校尉一级的来统兵,使兵团使用更加的灵活,所以他的兵团建制一般不大,很适合千里奔袭,搞偷袭。

但他如果参加硬杠的正面作战,依然需要后勤保障,那时候,还得配合少量的战车来辅佐。

说道这里,有小伙伴要问了:“如果脱离步兵和战车,这种战法可以有效推广吗?”

推广的效果不大,这必须的配上像霍去病这样的将军才成。

当年李广的孙子李陵,他就拒绝携带步兵,要求带着骑兵单独成军,出去打,结果他这手艺比霍去病差了那么点火候,被敌人给打崩了,没地方躲,自己跑了。

要知道卫青的兵团可以和匈奴人从太阳还没有升起就开打,一直就能打到天完全黑了,一直把匈奴人给打崩了,然后卫青带着骑兵还能追杀一晚上,这一通杀,可就杀出去两百里。

所以卫青这种兵团模式是最佳的,适合所有的将领。

而霍去病的这种兵团模式,这就得看将领了,而且还必须有很可靠的马匹供应才成,不然这兵团压根就是一次性的消耗品。

没人消耗的起。

也不知道,俺说道了点子上没。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