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谁说没有找到“夏朝”都城的,“夏朝”的都城不是早就被证实了的,二里头遗迹就是夏都斟鄩所在地么?也就是我们通俗所说的夏墟。

我们知道“夏朝”曾经有过许多的都城,其中偃师二里头遗址夏墟,就是“夏朝”中晚期时期的都城—斟鄩(zhēn xún),其中《竹书纪年》就记载:“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这说明斟鄩至少是太康、夏羿和夏桀三位帝王的都城所在地。并且它早在1959年的时候就被发现了,是继1928年被证实殷商存在的安阳殷墟发现之后我国最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入选了2004年的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那这个时候就有人问了,既然“夏朝”的都城都发现了,为啥现在还有人不承认“夏朝”的存在呢?

其实这就是很多人对考古判定认知的不足了,非常显然我们已经证实了商朝的存在,那商朝之前中国肯定有人啊,黄河流域也肯定会有人生活啊?但是有人生活的痕迹就可以证明“夏朝”存在么?在考古学上这并不成立。

商朝被证实的最大功臣,其实并不是殷墟的发现,而是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至今为止依旧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也正是因为甲骨文上有关于商朝的记载,才最终让人们相信了商朝的存在。

换句话说,即使再笨也知道商朝之前肯定还有人类,夏朝之前都还有人类,但问题是这些人类能不能称得上“文明”?我们对于文明最基本的概念就是有文字。

更直白的讲,我们把商朝之前的这段历史称为“夏朝”,既然是一个朝代,朝代的基础就是有文字和政府构成,这是文明的基础。如果没有,那么他只能称为“夏原始部落”,而不能冠以“朝”的称呼。

所以现在的争论并不是夏朝存在与否,而是我们无法去证明“夏部落”可以叫做“夏朝”。也就是说,一天挖不出关于夏朝的文字,那么夏朝就永远不存在,他只能是“夏原始部落”。

如果这都解释不清,还有人说为什么人家西方都承认特洛伊古城,就是不愿意承认我们夏朝,那你真的该把文章多读几遍了。

最佳贡献者
2

截止目前,还没有出土过关于夏朝都城的相关考古文字证据,夏朝及其都城目前只存在于史料记载中。史料中记载的夏朝都城共有十三个,其中斟鄩先后三次被作为都城,阳翟、帝丘各有两次,而老丘的时间最长。

除大禹时期的都城平阳在山西外,其余的都城均在河南。从统计情况来看,分布在洛阳和商丘的夏朝都城最多。而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学术界都倾向于认为它是夏朝中晚期都城所在,但仅仅是倾向而已。

二里头文化的主体为夏朝人遗存的观点也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但接受归接受,考古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必须要有决定性的文字证据出土。从目前考古情况来看,二里头遗址没有发现大规模的王室贵族墓葬。

目前发现的宫殿形制和规模与商朝相比太过于寒酸。另外,二里头遗址中的文化和文明发展程度,明显落后于商朝早期。二里头出土的骨头上有一些符号,专家认为这是比甲骨文早几百年的骨刻文,还在解读之中。

因此,就目前的考古信息来看,二里头遗址可能是应是夏朝晚期的都城,只是一种存在的可能性而已。如此接近夏朝都城的二里头遗址也仅是一种可能,那么还有哪里会是夏朝的都城呢?除此之外,都是史料记载。

为什么找不到真正的夏朝遗址或其都城遗址?这可能又回到了老生常谈的问题,那就是夏朝真的存在吗?关于夏朝是否存在的争论,考古界已持续了百余年。有人认为夏朝只是神话传说,也有人坚定认为夏朝存在。

为什么会有人认为夏朝不存在?一方面,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夏朝被确定为有约五百年历史。而在《史记》和《竹书纪年》等古文献中,只记载了夏启建国、太康失国、少康复国和夏桀亡国等几件大事。

另一方面,就是疑似夏朝文物出土极少,尤其是青铜器与早商文明差别巨大。殷墟等遗址中出土的卜辞和甲骨文没有关于夏的记载,甚至连商汤灭夏这种大事都没有记载。如果夏朝真正存在过,为何又不记载呢?

对于这些质疑,考古学界也是给出了一些解释。有部分考古学界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夏朝可能只传了夏启和太康两代,也就是数十年的时间。在《史记》中记载,夏朝是被东夷部落的羿灭亡的,之后寒浞杀羿而控制夏朝。

夏朝在这一时期的统治极为混乱松散,夏朝很可能分崩离析后被重新划分。夏朝可能成了众多国家中的一个小国,已经失去了主体地位。二里头的遗址很可能是少康复国后的都城,遗址的面积大小也符合此种说法。

从历史来看,太康失国使得商朝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殷墟的甲骨文的卜辞也显示商国曾向河南等地扩张,并迅速强大起来。夏朝沦落为小国后,可能商国根本不把他视为对手,从而导致商汤灭夏没有被记载。

为何一直找不到夏朝都城?我觉得可能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商朝较夏朝来说,时间上更接近于现代,商朝由于都城的频繁更换,以至于它的遗址殷墟也是费很长的时间才发现的,而且还是商后期的都城。而四百年前商早期的都城也没被发现,年代更为久远的夏都城就更难发现。

其二,就是历史记载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在遗址的发掘方面会出现误导。还有夏朝当时的面积可能非常下,而且都城多变,在辽阔的中原大地上很难被发现。再有二里头遗址可能就是夏晚期的都城,只是缺乏一锤定音的文字证据。

其三,就是夏朝可能确实是只传了数代便分崩离析,商只是众多小国中的一个。而商朝在不断壮大的过程中,兵不血刃的将众多小国吞并,其中就包括夏朝。这才会导致商汤灭夏没有被记载,变小的夏朝都城更加难找。

综上,史书上记载的夏朝面积相当于河南三四个县的大小,距今已经最少有三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所以寻找夏朝都城犹如大海捞针一样困难,夏朝的文字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是解开二里头遗址的一把利器。

3

(作者:赵辉)“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是每个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是中华民族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屹立世界之林的文化骄傲。但随着近代对历史文明认定标准的变化,夏朝作为中华文明第一个世袭王朝的存在,受到了空前的质疑,中华文明史也因为夏朝都城寻找的未果,目前只能确认为3600年,中华文明史被无奈地缩短了近500年历史。

河南的二里头夏文化遗址,一度被专家认为非常接近夏朝都城,是确定夏朝都城的希望。但进过数十年的考古挖掘研究,最终也只能确认为夏文化遗址。夏朝国都的确认也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未解之谜。

之所以产生目前这种状况,首先是因为二里头夏文化遗址天生的缺陷,与夏朝国都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无法让历史研究专家毫无质疑地进行确认;其次,根本的问题是在寻找夏朝国都的地理位置上,发生了原则性的错误。因为根深蒂固的观念,中华文明的起源被定位于黄河流域或中原以西地区,夏朝国都也就自然地定位在黄河流域范围内寻找,其他地区完全不在夏都的考虑范围内。这种观念上的问题,夏朝在中国地理位置上定位的局限性,使得夏朝国都多年来一直寻找无果,无法认定与确认。

我们先从历史文献记载中,看看夏朝或者华夏王朝的重点统治区域应该在什么范围。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载:“郑于是不敢南面。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

《左传》定公十年载,孔丘曰:“士,兵之!两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

通过以上两条《左传》的历史记载,我们可以确定四千年前的华夏地区应位于春秋时期的楚国地盘,而且华夏族群与东夷族群是互为一体的关系。这就将二里头遗址完全排除在华夏王朝的中心区域,排除了二里头遗址为夏朝国都的可能性。

对于“杞人忧天”的成语故事,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时常引用,但对于杞人杞国的来历、故事,却并不为世人熟知。杞国,姒姓,伯爵,周武王克商,求夏禹苗裔,得东楼公,封杞以奉禹祀。杜预曰,杞国本都陈留雍丘县,桓公六年淳于公亡国,杞以并之,迁都淳于(杞始封在雍丘,春秋之前已国于青州而近莒,或由武王改封之),又迁缘陵,襄公二十九年又迁淳于,今河南杞县,即雍丘也,淳于废城,在山东安丘县东北,缘陵故城,在山东尔昌县东南,后为楚所灭。杞东楼公者,夏后禹之后苗裔也。殷时或封或绝。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之於杞,以奉夏后氏祀。

《国语·周语》称:“有夏虽衰,杞、鄫犹在”;《管子·大匡》记齐桓公语:“夫杞,明王之后也”;《世本·王侯》:“殷汤封夏后于杞,周又封之”;《大戴礼记·少间》:“成汤卒受大命……乃放夏桀,散亡其佐,乃迁姒姓于杞”;《左传》僖公三十一年记“(卫成)公命祀相,宁武子不可,曰,‘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杞、鄫何事?’。

杞人作为夏朝失国后的夏禹后裔,饱受后人的嘲讽排挤,虽然在商朝与周朝时期也被赋予祭祀夏族先人的使命,但立身生存的区域一迁再迁,四处受到排挤。《左传》里有许多关于杞人杞国的记载,参与许多诸侯盟会,但一直处于受歧视的地位,在诸侯列强夹缝中生存。杞人在商周时期的命运,就如夏朝的历史一样,变得扑朔迷离,让今人至今为夏朝的历史、地理位置而头疼不已。但杞人杞国的存在,就是对夏朝历史的肯定,是那些疑古派的人士、否认华夏历史的人氏无法否定的历史事实。《左传》中关于杞人杞国的一些记载,可以为我们寻找夏朝国都,提供一些至关重要的信息。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传】二十三年春,齐侯伐宋,围缗,以讨其不与盟于齐也。十一月,杞成公卒。书曰“子”,杞,夷也。不书名,未同盟也。凡诸侯同盟,死则赴以名,礼也。赴以名,则亦书之,不然则否,辟不敏也。

僖公二十七年:【传】二十七年春,杞桓公来朝,用夷礼,故曰子。公卑杞,杞不共也。夏,齐孝公卒。有齐怨,不废丧纪,礼也。秋,入杞,责无礼也。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晋侯使司马女叔侯来治杞田,弗尽归也。晋悼夫人愠曰:「齐也取货。先君若有知也,不尚取之!」公告叔侯,叔侯曰:「虞、虢、焦、滑、霍、扬、韩、魏,皆姬姓也,晋是以大。若非侵小,将何所取?武、献以下,兼国多矣,谁得治之?杞,夏余也,而即东夷。鲁,周公之后也,而睦于晋。以杞封鲁犹可,而何有焉?鲁之于晋也,职贡不乏,玩好时至,公卿大夫相继于朝,史不绝书,府无虚月。如是可矣,何必瘠鲁以肥杞?且先君而有知也,毋宁夫人,而焉用老臣?」

从《左传》记载中,这些为数极少的信息中,我们完全可以确认,杞人是夏朝夏禹的嫡系后裔,百分百的东夷部落人,这样建立夏朝的大禹也完全是东夷地区人士;大禹是东夷人,涂山氏族是东夷部落人,那么夏启就是百分百的东夷人。大禹与夏启建立的夏朝国都,位于东夷区域,就是合情合理、理所应当的选择。这样,夏朝的建立与主要统治区域与笔者前期文章的观点,位于东夷部落区域的涂山地区可以得到进一步的确认。而距离涂山北部15公里的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古城镇的古城遗址,就是夏朝大禹建立夏朝国都的合理选择;也是现有条件下,可认定为夏朝国都“华夏城”的最大可能。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第六》中记载:“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

绥绥白狐,九尾痝痝。

我家嘉夷,来宾为王。

成家成室,我造彼昌

天人之际,于兹则行。

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取辛壬癸甲,禹行。十月,女娇生子启。启生不见父,昼夕呱呱啼泣。”

在这首历史记载的中国最早的诗歌《涂山氏歌》中,更是明确了来到涂山氏族,并娶了涂山氏女女娇的大禹,在涂山“成家成室”,是东夷人的骄傲,将会成为新的王者。涂山氏族在大禹建立治水功绩与树立德行威信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华夏王朝中“华”所代表的族群。而大禹王位的传位者虞舜,也是历史记载确认的东夷部落人士。《离娄下·第一章 》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而在距离怀远涂山西南45公里的淮南市区,一个与虞舜毫无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的城市,竟然有一处名称为“舜耕山”的地方,这个地名存在,是否隐藏一段中国远古文明被曲解的历史?东夷部落的虞舜传位于东夷部落的大禹,不仅是对大禹治水建立的不世之功的肯定,也是对东夷部落在中华文明发展中做出的重要贡献的肯定与延续。这是否也是中华文明发展初期,地域文化传承的一种表现呢?

东夷部落的虞舜与大禹的夏朝,连续统治了中华文明启始阶段的王朝,那么中华历史的发展史与文明发展过程可能就需要重新书写,这将是中国史学界的一个艰难抉择。而寻找夏朝国都的工作重点,将不得不转移到淮河流域的涂山地区,否则寻找确定夏朝国都的问题解决将会遥遥无期。(作者:赵辉)

4

首先,排除“二里头遗址”。

原因:规模和先进程度太过落后,竟然比不上比它早四五百年的“陶寺遗址”、“石峁遗址”。而且历史书上曾讲过,夏朝大约在公元前2070年,也就是距今4100年,而“二里头”遗址发掘了60年,通过碳14考证距今跨度为3500—3750年。时间对不上。

夏都应该是“陶寺遗址”或“石峁(mao)遗址”

陶寺遗址应该不陌生。

重点讲一下2013年才开始发掘的“石峁遗址”。

石峁遗址位置很符合史书记载。周边有黄帝陵、仓颉庙、“三代之居”的洛河,黄河、夏朝建立者大禹治水的司马迁老家“龙门”韩城。韩城另一个古名“夏阳”,一定与夏朝有着关联。隔着黄河就是大禹所居住的山西“阳城”和“陶寺遗址”。

“石峁遗址”是目前已发现的周朝以前的最大城市遗址,距今跨度为4300——3800年,占地面积425万平米,远大于“二里头遗址”。有内城、外城、皇城宫殿、最早的瓮城、烽火台、祭坛、最早的“马面”城墙技术、最早的曲尺城门设计、最早的“纴木”城墙技术。另外还有周边十几座卫星城,其中的芦山峁城址占地200万平米,今年11月发现中国最早的“宫殿遗址”,是中国传统“四合院”式宫殿布局的雏形。目前“石峁遗址”仅正在发掘占地3万平米的东城门遗址,仅这一处城门的发掘已经刷新“中国建城史”上的多项记录。

石峁遗址已出土最早的磁铁矿颜料绘制的壁画,大量的青铜器、大量的玉器、大量“卜骨”、谷物种子等,而且竟然出土许多鳄鱼尸骸和鸵鸟蛋,据专家猜测可能是统治阶级从长江流域引进的,由此可见5000年前陕北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当时石峁统治者的势力控制范围向南已经达到长江流域。另外当地特产的石油煤炭资源,也是这地区古代气候条件的写照。

而“二里头遗址”的茅草屋式的宫殿,相比显得太过寒酸了,应该属于部落。

另外距今5500年——6000年的中国最早的城市,占地100万平米的西安“杨官寨”城址,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想了解更多,请看国家文物总局、北大考古文博院和央视合作拍摄的纪录片《石破天惊—石峁古城》、《考古探奇之石峁古城》。










5

个人观点,一、夏朝历史上可能真的不存在,只是松散的部落联盟,后人为了研究历史命名这一时期为夏朝。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没有大规模的都城建设找不到遗迹。在古代基本都是集权出现以后才有实力在某一地集中力量建设城市,才有可能集中留下大量遗迹。松散的部落联盟不太可能产生集中的城市效应也就没有大量的城邦遗址了。

二、夏朝疆域可能很小,只是众多地区文明之一,在后期出现集权以后又很快被商部落吞并,没有出现成规模的城邦。或者只是小范围的出现了城邦,又被后来的文明完全覆盖。

为什么强调城市的出现对判定一个朝代的文明很重要?城市能够大量集中的保存一个历史时期留下的历史痕迹。只有城市才能最多最全的展示一个朝代的历史,经的住时间的消磨。

很多人不相信有夏朝,就是找不到夏朝都城。几千年的历史岁月,如果没有城市遗址留下来,证据将少的可怜,也缺乏说服力,想证明一个朝代几乎不可能!

6

找不到“夏都”的原因很多,但主要还是因为河南的“二里头”在那儿瞎捣乱,还有那帮不着调的河南专家捣乱。

我是不相信这个“夏都”在河南,在河南找就是瞎耽误功夫,要找就得去山西、甘肃、陕西找,种种迹象表明,中华民族的起源就是从这些地方出发的,而且是由几百上千个部落聚合而成。

7

大禹立夏始都于阳城(登封王城岗),启迁于阳翟(禹州),少康迁都与斟鄩(偃师二里头)三都一线贯穿,属二里头规模最庞大,时间最吻合!反对的一般都是部分抢文化的犬戎人和伤了自尊的洋人!他们宁可相信神话故事荷马屎史,也不相信板上钉钉的遗址!其心 天地当诛!




8

夏朝都城可不一定是在根据后人想象推测的位置上。那时候强调什么?应该是生存最需要的东西。第二,就是夏朝是昏君主被杀,改朝换代的。是不是当时的胜利者认为该地不吉利之类,统统放把火烧了?所以没有地面上的任何蛛丝马迹?而且很多年都不在那个地方搞建设。逆古人风水找找?第三,是不是都城也都是中国农耕文明,就是说在城里也种庄稼,至少门前屋后种菜,跟西方所谓的标准或后来考古发现的都城不太一样?大而不集中且很少量的贵族建设被斥为不祥之地?第四,司马迁史记记载也应该有不翔之处。也或是被骗后人编撰掩盖真相?总之如果有,就一定是惊人的发现。

9

我看了中国通史,这部纪录片,我说说自己的见解吧!首先夏朝是存在的,二里头也说明了这一点!现在最重要的是在于:朝。一个朝代要有政府,还要有自己的文明!中国现在最早的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夏在商之前。而现在的人没有发现属于夏朝的文字,这就出问题了!二里头遗址只是说明了,这里曾经有个都城!但是没办法说明这是个朝代的都城还是只是一个部落的都成!

10

夏朝也有可能与商朝是同一阶段南北方或者东西方两个不同地区的两个有国家概念的部落联盟把,同属于青铜时代应该夏朝比商朝早些或者形成国家概念早些。后来商朝把夏朝灭了,统一形成中原。夏朝有石器和青铜两个时代过度过程,我认为商朝不能独自完全用青铜时代代替,因为夏朝也有可能同样有发达的青铜时代。两个王朝的关系就像北隋和南陈一样,先有南陈后有北隋他们俩同时存在一段时间后南陈被灭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