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历史上的亡国之君,大多命运凄凄惨惨戚戚。有的被杀害,有的被囚禁,有的自杀。

南唐后主李煜被宋俘虏,生不如死,只能借诗消愁,“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字字滴血,句句柔肠。李煜被软禁几年后,喝了宋仁宗御赐毒酒凄惨而死。

北宋亡国之君宋钦宗赵桓,靖康之变被金人掳走。囚禁二十多年,受辱而死,一代威仪天子,却被当作小丑一样戏谑。赵桓本来身体孱弱加上有病,又不善马术,却被逼参加赛马球,结果从马上摔下,被乱马踩死。

大明王朝末代皇帝崇祯,在李自成功破北京时,自缢身亡。这样也好,免遭屈辱。

东汉亡国之君汉献帝刘协,虽然命运多舛,但能苟全性命于乱世,自然终老,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刘协先被董卓劫持,董卓杀了少帝刘辩,立刘协为皇帝。董卓败亡后,刘协又被曹操挟持,当时曹操势力强大,有取代刘氏天下的野心,然而,曹操并没有杀了汉献帝,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一 、封建伦理思想根深蒂固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说“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忠于朝廷忠于天子,这是作为臣子的基本道义。

孟子进一步阐发了孔子的思想,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封建伦理等级思想。

西汉董仲舒强化君权神授,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他认为君臣尊卑关系是天道,是永恒的,臣子不能越位。

董卓袁绍败亡之后,曹操权倾朝野,挟持汉献帝,但他依然行臣子礼,皇帝依然是象征性的皇帝。曹操一直到死也没有称帝,遵循封建伦理纲常。

二 、挟天子以令诸侯

前车之鉴,董卓杀了汉少帝刘辩,没有落下什么好下场。曹操留着汉献帝这张王牌,他可以号令天下,召集诸侯。借此增强实力,统一北方乃至全国。因此,留着汉献帝利大于杀了他。

三 、汉献帝对曹操够不成威胁

汉献帝已是傀儡皇帝,没有实力,没有军权。虽然,汉献帝两次密谋除掉曹操,都以失败告终。曹操斩草除根,把汉献帝身边的重要人物都杀了。汉献帝心恢意冷,回天乏术了,只好苟且偷生。

四 、曹操重名节,不想遗臭万年

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而臣弑君,却是大逆不道。曹操不想晚节不保,乱臣贼子的骂名被载入史策,一代枭雄身败名裂,不值得。天下已经是曹氏的了,汉献帝只是名义上的天子。作为英雄何必去杀一个手无縛鸡之力的人。

五、 曹操把三个女儿嫁给了汉献帝,伏皇后被废之后,立曹节为皇后。曹操成了皇帝的岳父,通过婚姻关系来更好控制和监视汉献帝,也可以外戚的身份干预朝政。曹操既有远见又有政治手腕,不愧是一代奸雄。

最佳贡献者
2

曹操不废除汉献帝,大致有以下这么几个原因。

一、汉献帝仍是曹操手中的一张王牌,更是曹操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依据!因此对曹操来说,汉献帝尚有许多可以被利用的价值。利用这块招牌,不仅可以为曹操争取到巩固北方的机会,而且还可以使孙、刘两家不得不承认,曹操控制下的中央政府的合法性!而一旦汉献帝被废,就等于打破了这一局面。即使扶持其他汉室宗亲,也没有汉献帝那样的价值!所以,曹操当然舍不得失去这张王牌!

二、曹操一直以汉室忠臣自居,他不可能为出一口恶气而背上弑君的恶名。而且在名义上汉献帝是君,曹操虽实力雄厚仍然是臣。因此曹操一旦废除汉献帝,几乎就是在向天下人变相表明:曹操的确有罪,汉献帝视其为奸臣没有错!因为曹操已经恼羞成怒了嘛,否则为什么要废掉皇帝呢?所以,曹操没有废掉汉献帝是正确的选择,起到了以不不变应万变的作用!

三、尽管汉献帝曾经密谋除掉曹操,但却没有一次能够成功。而且还随着汉献帝及其汉室忠臣的失败,使得忠于汉室的力量被逐渐铲除!乃至于到了最后,汉献帝已经完全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孤家寡人!既然汉献帝已经是孤家寡人了,那么曹操还有什么必要抛弃这块失去了威胁能力的招牌呢?

3

作为东汉末年的枭雄,曹操很有政治头脑,他打的最大一张王牌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这个天子就汉献帝,有这块金子招牌在手,曹操占尽了政治优势,他可以借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无人敢不从。贸然杀掉汉献帝,只会令曹操失去人心,得不偿失,他才不会干这种蠢事。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国家朝局不稳,社会动荡不安,加上年年干旱导致农田颗粒无收,活不下去的农民只能揭竿而起,公元184年,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


所谓乱世出枭雄,作为官宦世家的曹操很有政治头脑,他认为自己出人头地的机会来临了,他先是被拜为骑都尉,与皇甫嵩等人合军进攻颍川的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随之迁为济南相。这是他镇压黄巾军的第一桶金。

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太子刘辩登基,何太后临朝听政,外戚大将军何进与宦官集团产生了矛盾,为了拉帮结派,双方都极力拉拢董卓,同年九月,董卓入京,执掌朝政,因认为汉少帝刘辩怯懦,改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并控制了汉献帝。


而董卓掌握朝政后,行倒行逆施之事,诸多大臣对其不满,曹操也是其中之一,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但此时的曹操并无多大实力,依附在袁绍手下作为奋武将军,参加讨董军。

公元192年,曹操出任兖州牧,镇压青州黄巾军,他“设奇伏,昼夜会战”,终于将黄巾击败。当年冬天,获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曹操收其精锐,组成军队,号青州兵。这是他镇压黄巾军的第二桶金从此曹操拥有自己的军队,并在此后诸侯之间的征伐中,崭露头角,势力越来越庞大。


由于黄巾军的持续打击,东汉政府已经名存实亡,汉献帝刘协也并非昏庸无能,苦于无人辅佐,当朝大臣人人但求自保,又遇董卓,李傕郭汜等人的把弄,又是战火逃亡,汉献帝早已成惊弓之鸟,各路诸侯均无视此天子存在,所谓落魄的凤凰不如鸡,这也正是汉献帝刘协的写照。

曹操却看透玄机,公元196年八月,曹操迎汉献帝,并迁都许昌,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代。

作为东汉名义上的皇帝,汉献帝并非那么废柴,他也想重掌朝政大权,恢复昔日荣光,他不甘心作为曹操的傀儡,他也有过抗争,他总共策划过3此诛杀曹操,但是天不遂人愿,他的这几次暗杀计划均失败了,曹操没有对他动手,只是将他身边的所有亲近大臣全部干掉,他只能做一个任人摆布的傀儡。


在曹操控制汉献帝的这段时期,曹操干了很多大事,以汉朝天子刘协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等诸侯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中原渐趋稳定,人民生活安居乐业,这都是曹操的政绩。公元213年,曹操获封魏公,成为北魏的实际开创者。

公元220年正月,一代枭雄曹操病逝在洛阳,安葬于邺城西郊的高陵,同年十月,魏王曹丕取代汉朝,汉献帝降为山阳郡公,公元234年,汉献帝去世,时年五十四岁,结束了可悲可叹的一生。

4

汉献帝虽是傀儡君王,可他代表了汉室正统,皇家威严,不管诸侯服或不服,想要名正言顺的存在,都需要以一纸“天子诏”来确定江湖地位,曹操正用此把控天下,驾驭群雄,如此利器,曹操岂能轻易废之,虽然,汉献帝曾密谋杀他,但在天下大势未定之时,孰轻孰重,曹操心中自然会有考量的。


现在撇开这点不论,换个角度探究,曹操本是权谋之人,不废汉献帝,或许还有别的想法

一 以帝为引,查探天下心

曹操虽出身豪门,但系宦官之后,在天下人眼中仍为"寒族"。社会地位并不是很高,当年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只是骁骑校尉之职,根本就没有话语权,后来利用勤王的机会,把汉献帝抓在手中,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机会,官职是一路飙升,官至丞相。

可天下人不见得能服气,就有了“名为汉臣,实为汉贼”之说。出现了史上有名的“衣带诏”事件:

《三国志·先主传》说:"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

《三国演义》中的描述,说汉献帝不能忍受曹操把持朝政,以血写诏,并缝在衣带中,诏令众人杀曹。

但曹操为人相当的机警,而且以当时他的势力,他不太可能不察,所以有可能是,曹操以帝为引,发现天下对自己不利的人,通过这件事一网打尽。

二 以事立德,笼络士人心

曹操被人谋刺,按常理论,一定是追查元凶,可是汉献帝这个最大的策划人,他却放过了,甚至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献帝。所以可以推测,当时,曹操的谋臣多是食过汉禄的世家子弟,且天下士人皆以辅佐汉室为己任,曹操不废献帝,正好通过此事,改变众人对他“奸雄”的印象,以事立德,体现他“仁”的一面,以提高在士人中声望,笼络士人心,实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愿。

三 以事立威,诛帝复国心

汉献帝本来手下就没几个可靠的人,经过此事,仅有的复国势力都消失殆尽,曹操更有理由加强对他的控制,《三国演义》写到:”操谕监宫官曰:“今后但有外戚宗族,不奉吾旨,辄入宫门者,斩,守御不严,与同罪。”又拨心腹人三千充御林军,令曹洪统领,以为防察。此举彻底的诛灭了汉献帝的复国之心,成为曹操的“提线木偶”。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曹操的评价是:“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古之帝王多有权谋之术,曹操本是当世之英雄,能在纷乱诡诈的时代中,雄踞一方,进而平定天下,自然是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


图片部分来自网络,侵联删除

5

古往今来,君臣之间权利的博奕屡见不鲜,多少的权臣废帝自立,多少的帝王削藩罢权,何故?恐永远都难以解答,或许都是不得以而为之吧!

将军不造反,副将劝之;皇帝不杀亲,大臣劝之。因为副将想扶正、大臣怕换代。但将军也怕皇帝猜忌、皇帝又恐将军反目。用最通俗的话讲:将军骂,老子打仗你享福;皇帝想,没我提拔岂能有你……

刘协的无奈与曹操的奸诈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天子蒙难洛阳,曹操深谋远虑,充分意识到汉献帝的巨大价值,于是奔赴千里寻天子,汉献帝为躲避西凉军阀的凌辱,无奈随曹操回到许昌,然而此一去,便再无出头之日,虽有皇之名却无帝之权,被曹操牢牢控制在手中,成为一件用来打击各地诸侯最有力的“武器”,汉献帝宛如笼中鸟一样被软禁着,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傀儡皇帝。

汉献帝尝试挣脱傀儡命运,密谋诛杀曹操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由于曹操把持朝政,架空天子,献帝不能亲自执政,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等,密谋献帝欲除掉曹操,然而消息不慎泄漏,密谋人员相继被反杀,就连有身孕的皇后也未能幸免,汉献帝惊恐不已,在当时来看,曹操若为此事迁怒于他,那么直接废掉有名无实的汉献帝也不是无可能,甚至可以说理所当然。

用最通俗的话讲曹操的公司是自己开的,只是借用了你刘家已废弃的这块招牌而已,他的目的只是想,拉拢那些原本属于刘家公司的老顾客而己,他随时都可以重新换块自己的招牌。

曹操为何不废掉汉献帝而自立?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一代枭雄曹操带着他未竟事业的无限眷恋溘然长逝。令后世费解的是,曹操戎马一生,在天下大势渐趋明朗,各地对手陆续被消灭,汉献帝的利用价值日趋消退,曹操为何至死都没有僭越帝位?

今复加思阅,斗胆做几点揣测,纯个人拙见,若有失真之处,还望众看客海涵,欢迎指正与点评

1:对汉室还存有敬畏之心!

曹操一生都是以汉臣自居,由其是丞相一职为天下人而认可,就连桀骜不驯的关羽也附和,从孤身借刀赤董,到星夜千里伐董,再到废墟迎天子,可以看出曹操对汉室还是存有特殊的感情,虽常借天子名义行权利之事,或许这就是乱世中不得已而为之吧。

据史料记载:汉献帝曾对曹操讲过这么一句话:“爱卿要是愿意辅佐朕,那就辅佐,我也会加倍封赏你的。要是不愿意的话,那就放过我吧。”当时曹操听完这句话后,十分惊讶,好几天都没敢上朝,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曹操当时虽政权在握,但废帝自立还是颇有顾忌。

2:不想背负乱臣贼子的千古骂名!

汉室虽摇摇欲坠,但忠于朝廷的士族并不在少数,弘农杨家就是典型的忠汉世族,倘若曹操强行废帝取而代之,不但得不到到朝中士族的支持,而且自己的宗亲权利也会被稀释,更要坐实“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篡佞骂名,毕竟史书的还是文官来记载的,即使把所有文官全杀光,但百姓的嘴如何去堵?

在他争夺权力、对外征战的过程中一直以朝廷的名义进行,以天子的名义兴师问罪,使自己站在正义的一面,取得了百姓的拥戴,一旦废帝,那他与董卓之流又有何区呢?

事时,天下人人得而诛之,悔之晚矣。以曹操的智慧,绝对不会给政敌授予把柄,将自己斥为千夫所指的罪人。

3:务实不务虚,志向远大!

曹操终其一生,牢牢掌握军权,朝政也全被其控制,而做皇帝在别人眼里或许是梦想,但在他眼里不过是个虚名罢了。

而且他是一个志向远大、雄心勃勃的人,年轻时即打算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然而3生逢乱世、朝政废弛,才华得不到发挥,因而走上了军阀争战的道路。

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统一天下,要做就做全国唯一的皇帝,而不只是偏居一域只做个土皇帝,否则与丞相并无区别之分,他的这种实用主义还表现在用人上,他的用人原则是不问出身,唯才是举,荀攸等人正是因此而被招到他的麾下,帮助他奠定了霸王功业。

4:身近黄昏,帝业只得留待子孙!

曹操虽一生都在为统一天下而奋斗,但实际上也是在为自己的权势而努力,若说他没有篡汉称帝的野心,恐怕任谁都不会相信,从曹操迎献帝后的一系列政治活动,完全揭露了他并非要真正的“再造汉室”,而是在为自己的帝业做铺垫

建安十三年(208)六月,废三公、称丞相,在制度上集权于一身。

建安十七年(212)参拜不名、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

建安十八年(213)五月,汉帝册封魏公,加九锡、都邺城、建魏国、设百官;七月建魏国宗庙社稷。

建安十九年(214)魏公曹操位在诸侯王之上。

建安二十一年(216)四月,汉献帝诏令曹操设置只有天子才可使用的旌旗,外出时像皇帝那样,左右严密警戒,不让行人通行。

建安二十二年(217)十月,献帝诏令曹操像天子那样头戴悬垂有十二根玉串的礼帽,乘坐专门的金银车,套六马。待遇与称帝相同,同时,封长子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国太子。

至此六十多岁的曹操离称帝仅一步之遥,然而奈何年事已高,风烛残年的他已没称帝的必要了,只得将近在咫尺的帝业留待子孙

总结曹操为人:

无论后世怎么评怎么论,总之,曹操在与汉献帝君臣博弈的这盘棋上,处理得非常高明,不做天下众矢之事,不冒天下之大不韪,他已经得到了太多的实际利益,他大权在握,生杀予夺,连皇帝都可以操纵,他加九锡为魏公魏王,拥有的已经太多,没有的只是那一顶皇冠而已,无需僭越帝位。

曹操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他是三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的屯田迅速恢复了汉末被严重破坏的农业生产,他注解《孙子》并编撰了《孟德新书》作为军事指导书,他的文章诗作气势磅礴。然而他的内心世界却是更加的扑朔迷离,或许曹操的内心也希望自己以汉室臣子的身份终其一生吧

6

首先,汉献帝当时虽然只是个挂名天子,是个地地道道的傀儡,但是这个傀儡对曹操来说却有大用。

曹操刚捡到汉献帝时,他的实力并不怎么雄厚。汉献帝当时虽然失去了天子的权威,但他依然代表着汉朝,代表了当时的合法政府,虽然这个政府当时已经形同虚设。

当时天下诸侯都不拿汉献帝当回事,唯独曹操看上了这个金字招牌。史书上说曹操挟天子令诸侯,这话说的有点夸张了,但拿汉献帝当幌子曹操招揽了不少人才。打着汉献帝的名义,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

官渡之战后,曹操歼灭了当时实力最大的诸侯袁绍,实力因而大增。随后曹操便挥军南下,意图将吴蜀两股势力一并消灭。但怎料赤壁之战让曹操大败而归,从此对吴蜀有了阴影。此时汉献帝对曹操就更有用了,这位代表了正统的汉家傀儡皇帝,成了曹操征战天下攻城略地的好借口。


曹操虽然名义上不是皇帝,但在当时已经有了皇帝之实。曹操爱好自己的名声,他不想成为受千夫所指的篡位奸臣。已经享受到了皇帝的待遇,对于皇帝那虚无缥缈的称呼没必要那么较真。

曹操留着汉献帝,对吴蜀也能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曹操虽然被后世称为枭雄,但根据史书的记载来看他并没有三国演义中写的那么邪恶。曹操治理下的区域,社会经济复苏秩序良好,当时的百姓对曹操应该不是反对和恼怒的。但如果曹操一旦废了汉献帝自立,那百姓就该对他另一个态度了。

虽然汉献帝曾伙同董承等人密谋除掉曹操,但最后却以失败告终。汉献帝赔了夫人又折兵,但皇位依然牢固。曹操不废汉献帝,还有个原因是他觉得汉献帝不是他的对手。曹操觉得能控制住汉献帝,并且汉献帝的存在对他也有用,所以曹操就一直没有废了汉献帝。

但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就不一样了。曹丕接过魏王大位不久就逼迫汉献帝退位,然后自立为帝。当然,此时曹丕以及魏国都已经具备了称帝代汉的实力。

7

让一个想杀自己的人在自己身边,确实有些不妥,但曹操没有对这个帝位和献帝有任何想法,即使后来曹丕称帝,也是以禅让为名,没有杀掉献帝。为什么一直不敢动这位笼中雀?两个原因。

不敢

曹操能够快速崛起除了收编黄巾军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也让他在实力很弱小,又得罪了袁绍的情况下,慢慢发展起来。即使是打败袁绍之后,还是有蜀汉和东吴两个敌人。他不废献帝,刘备和孙权总还是有些师出无名。一旦废帝自立,那么不仅给了孙刘讨伐的借口,就连自己阵营的人心向背也难以预料,对统治直接就是毁灭性的打击。

而且刘邦建汉以后也曾有过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如果有人以此为由,号令天下,那么他还是不够强大到能够对抗整个天下。

不愿

后来曹操远征乌桓,基本平定北方,国力也是迅速发展。时孙权斩杀关羽,曹操以献帝之名封孙权。孙权向曹魏称臣,修书一封,劝曹操自立大魏皇帝。此时手下群臣也劝曹操。但曹操自己还不想废献帝自立,他说:“苟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矣。”

那么,曹操心中其实是不愿的。因为他出身于官宦世家,接受的是儒家正统教育。毕竟献帝也是正统,虽然失势,但曹操还是认为,出身于宫廷的献帝始终有帝王之气,刘姓比曹姓尊贵(除开出身草芥的刘备)。

而且他虽无皇帝之名,却已有了皇帝之实。没有必要再去徒增杀业。

这就是他为什么不对献帝动手,明明杀他那么简单。

曹操不是一位君子,但绝不是个小人。他虽然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挟天子以令诸侯,但献帝还是寿终正寝了。如果他不这样做,那么乱世中的献帝不知道会是什么样。他自始至终都只是汉朝的丞相,说他“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确实是。但孙刘却也是自立为帝。不相上下。不捧曹,不污曹。

8

汉献帝刘协算是中国古代皇帝之中最悲催的代表人物之一了。原本陈留王当的好好的,结果在董卓专权之后一切都变了。也从董卓开始,汉献帝刘协就开始了自己悲惨的皇帝生涯。董卓专权后为了立威,所以直接废除了少帝刘辩,改尊刘协为帝。虽然此时刘协名义上成为了皇帝,但事实上他就是一个傀儡。后来好不容易在王允的设计下搞死了董卓,刚刚体会到当皇帝乐趣的汉献帝刘协,又碰上了李傕和郭汜作乱,所以汉献帝不得已再次开始流亡。几经波折之后汉献帝又再次迎来了希望的曙光,那就是曹操迎奉汉献帝。

本身汉献帝把曹操当成了依靠,认为他是汉室仅存的忠臣之一。但事实上汉献帝很快发现,曹操本质和董卓没什么两样,虽然曹操待他不错,但曹操依旧还是把他当成了一个傀儡。此时的汉献帝已经长大成人,不像当年是一个小孩子不敢反抗,所以汉献帝就和国舅董承商量着暗中联合一些忠于汉室的臣子刺杀曹操。虽然在此之前也有很多人打着匡扶汉室的名义刺杀曹操。但真正汉献帝亲自策划的针对曹操的计划,就只有衣带诏这一次。

正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董承在接受衣带诏后,暗中联络了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服、议郎吴硕等同谋,决议刺杀曹操。但因为董承的不经意泄秘后,衣带诏事件败漏,所有参与衣带诏事件的人尽皆被处死。那么作为始作俑者的汉献帝,曹操为何没有对其下手呢?

首先,曹操虽然明知是汉献帝授意的行为。然而曹操并没有真凭实据。虽然曹操杀人也不需要证据,但汉献帝毕竟是皇帝,哪怕他是傀儡,他也依旧是皇帝。曹操不敢杀汉献帝,更不敢废除汉献帝。曹操私底下可以选择任何手段来打压汉献帝。但在明面上曹操依旧要尊奉汉献帝。否则曹操就会成为众矢之的。不管是废除还是杀害汉献帝,那么就足以证明曹操是乱臣贼子了,袁术什么下场曹操不可能不知道。以当时曹操的实力,他根本没能力对付全天下诸侯,况且曹操也没有必要自己背负污名。

更重要的是,曹操十分的需要汉献帝,需要他的名义去命令号召其他的诸侯。汉献帝存在,那么掌握汉献帝的曹操就绝对站在了道义的制高点上。曹操费劲吧啦的跑去救援汉献帝,把汉献帝带回许都,其目的不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嘛。有汉献帝这个人型印章的存在,曹操就可以命令其他军阀,并且可以分封官职等来挑拨诸侯之间的关系。毕竟大义在曹操一方。如果曹操废掉了汉献帝,那么即使曹操重立新君,那其他诸侯也可以找借口说曹操所立之人没权继承皇位。由此以来天下诸侯之间形势会更加混乱,也会更加不可控。所以曹操无论如何也不会废除或者杀掉汉献帝。因为根本没必要,曹操想要报复汉献帝,那手段多的是。不需要这么极端,而且还没有任何好处的方式去做。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9

汉献帝是傀儡皇帝,对曹操没有威胁,废汉献帝,会让曹操背上骂名。

一,董承事件


建安五年(200年),汉献帝妃子董贵人父董承图谋除掉曹操,声称有汉献帝的衣带诏,联络种辑等人,商议除掉曹操。结果被曹操发现,诛杀董承、种辑等人。汉献帝以董贵人怀有汉室血脉,请求曹操放过董贵人,曹操没有同意,诛杀了董贵人。

二,伏完事件


建安五年(200年)董承被杀后,汉献帝妻伏皇后写信给父亲伏完,要求诛杀曹操,伏完没有答复。建安十九年(214年),伏皇后的图谋泄露,曹操杀伏皇后与其二子(伏完已于209年死去)。

三,傀儡皇帝没有威胁


汉献帝图谋杀曹操的两次事件,都是由他的女人及娘家的行为,曹操与汉献帝并未直接发生冲突,两次事件汉献帝女人及娘家没有兵权,对曹操没有实质威胁,所以轻易被曹操除掉。

曹操是以复兴汉室,诛杀董卓起家,所以曹操身边有许多忠于汉室的人,比如荀彧,所以曹操不能轻易废黜汉献帝。况且董卓就是因为废杀汉少帝,导致天下群起而攻之。曹操要是废汉献帝就会导致曹操集团分裂,步董卓的后路,让自己背上千古骂名。

四,曹操与汉献帝是亲戚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将三个女儿嫁给曹操。建安二十年(215年),伏皇后被杀后,汉献帝立曹操女曹节为皇后。一方面是监视汉献帝,一方面也显示自己忠于汉室。曹操一生都没有篡汉自立,说明他不想背上骂名。

总的来说曹操一生以汉臣自居,汉献帝只是傀儡,没有军队,对曹操没有威胁,废了汉献帝会让他背上千古骂名。

10

公元196年汉献帝西迁,当时无诸侯来勤王护驾。后汉书:宫室烧尽,百官披荆棘,依墙壁间。州郡各拥强兵,而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或为兵士所杀。就是说洛阳残破,百官都站在灌木和靠在墙壁。各州郡都拥兵自重根本没人管汉献帝。大臣们都没有吃的,官职尚书郎以下的都要自己去找吃的。有的饿死在墙下和让士兵杀。(我觉得是因为士兵没吃的)身为汉室宗亲的益州牧刘璋、荆州牧刘表、杨州刺史刘繇等人他们在那里?四世三公的袁术袁绍在那里?只有曹操立马率军西迎汉献帝。当时荀彧对曹操讲: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曹操此时是想要匡复汉室而已。早在公元192年时毛玠就对曹操进言:宜奉天子以令不臣。就是尊奉天子讨伐那些不尊汉室的人。挟天子以令诸侯是袁绍部下说的。

汉献帝到了许昌后对曹操加官进爵,把能给的封赏都给了。下面列下汉献帝给曹操的封赏:假节钺、(代表皇帝行使权力)录尚书事、(总领朝政)领司隶校尉、(监督百官)大将军(最高军事统帅,位在三公上),封武平侯(大臣能封的最高爵位县侯。后汉书郡国志—豫州—陈国—武平)曹操地位在天下诸侯之上,地位可以说是仅次于天子。但是实际上并没什用处。代表皇帝行使权力?总领朝政?监督百官?统帅全国军队?也就在自己地盘上而已。其实诸侯根本不会听从的。但明面上诸侯还是会装一装的。汉献帝认为有曹操大汉中兴有望。

但汉献帝到许昌后跟曹操的矛盾了日渐加深,或者说是帝党跟曹党矛盾加深。原因就是争权夺利。后汉书:自帝都许,守位而已,宿卫兵侍,莫非曹氏党旧姻戚。自都许之后,权归曹氏,天子总己,百官备员而已。就是说汉献帝到了许昌后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权力,身边的近侍侍卫都是曹操的人。权力在曹党那里,汉献帝身边的人都非常不满。当时汉献献任伏完为辅国将军,享受三公的待遇。伏完认为权力在曹操那里,于是不接受。后汉书:建安元年,拜完辅国将军,仪比三司。完(伏完)以政在曹操,自嫌尊戚,乃上印绶。

当时天下各诸侯拥兵自重,除此之还有黄巾军和盗贼群盗。(其他造反的百姓)北边有袁绍、东边有吕布、南边有刘表、张绣、袁术、孙策、刘繇、西边还有韩遂马腾。还有盘居在各地的众多小诸侯。汉献帝不过十五岁的未成年人,曹操能把大权交给汉献帝吗?就像周公霍光不也受到别人陷害。当时武王的弟弟们猜忌周公,燕王刘旦和长公主、上官等人状告霍光。武王的弟弟们联合纣王儿子叛乱,刘旦等人密谋先除霍光再废汉昭帝。还好因为周成王汉昭帝英明他们才没有成功。三国志:以周公之才,犹有管、蔡流言之变,霍光受任,亦有燕、盖、上官逆乱之谋,赖成、昭之明,以免斯难耳。



汉献帝只是一个十五岁的未成年人,那里受的住底下人的谗言。曹操一边要南征北讨,一边又要小心后方不稳。公元196年—公元199年曹操跟吕布、袁术、刘表、张绣、杨奉等人交战,还要面对黄巾和盗贼。有谁考虑过曹操的艰难?于是曹操把那些进谗言的人都杀了。汉献帝气的不行于是直接对曹操摊牌。汉献帝对曹操讲你能真正辅助我就该还政于我,如果不能就把我抛弃了吧或者把我废了。当时曹操大惊失色,退出后满身大汗。从此之后曹操不再朝见汉献帝了。后汉书:操后以事入见殿中,帝不任其愤,因曰: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原因后汉书也讲了:旧仪,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执刃挟之。我认为曹操的心境开始产生了变化。曹操也许会想:当年不畏死刺杀张让,为了谁?当年我独自率军追击董卓差点死掉为了谁?当年袁绍等人要另立,我独自向西为了谁?当年诸侯无一人护驾,只有我率军前去。为了谁?



公元199年汉献帝把诛杀曹操的诏书藏在衣带中让董承联合其他人诛曹。此事后汉书三国志都有记载。也有质疑董承衣带诏真伪。资治通鉴的说法是称受,就是董承自已说的而已。但董承诛曹操真的是为了汉献帝?为了大汉王朝吗?在我看不是的,不过是为了争权而已。董承是董卓女婿牛辅的部下,就是董卓余孽的余孽。根本谈不上忠君爱国。当年曹操去迎接汉献帝,董承还率军阻拦。董承对王子服讲只要干掉曹操,他的人马就归我们了。根本不用怕他人了。献帝起居注:承曰:举事讫,得曹公成兵,顾不足邪?当时曹袁已经开战了即使让他们除掉曹操,凭他们能挡得住袁绍。

公元200年正月事泄,董承一党被诛杀。刘备也是参与了衣带诏,也许是认为董承等人不能成才跑的吧。曹操诛杀董承一党后并没有去追究汉献帝。至于衣带诏是不是出自汉献帝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大战在即,曹操需全力对付袁绍。如果废掉或者另立,这对曹操是非常不利的。必竞当时还是有不少人忠于汉室。官渡之战胜利后,曹操也没有下手。原因在于曹操还需要汉献帝这张牌。



公元205年后,曹操兼任冀州牧,把大本营迁往邺城,许昌汉廷成为真正的空架子。自此之后曹操除了在外征战,长期待在邺城,并不回许昌。公元208年曹操罢免司徒赵温、太尉杨彪、司空张喜等。曹操罢三公自任丞相并开府,就是为了拥有君权之外的相权。但曹操依然在许昌设置丞相府。曹操把大本营设置在冀州邺城就是要远离许昌,要陪植自己的势力和力量。原因曹操在述志令: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所以要牢牢抓住军政权。曹操之后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地方并封公、王建国。萧何故事、封魏公、位在诸侯王之上、魏王、设天子旌旗。这些都不是汉献帝自愿给的,是曹操及其部下逼迫的。很多人觉得曹操既然能做魏公、魏王,那么魏帝也同样能做的。曹操就是为了做魏帝做准备。我认为不是的,如果曹操要做早就做了。曹操做这些事其他就跟任冀州牧、丞相开府是一样的。就是稳固自己的地位。曹操当时外有孙刘内有帝党蠢蠢欲动。曹操做冀州牧也好做丞相也好,都是汉廷下面的行政机构。曹操要建立独立于汉廷之外的行政机构,升拔自己的文臣武将。



公元212年曹操从割河内郡、东郡、钜鹿郡、广平郡、赵郡等割了十几个县划归到冀州魏郡,皆是战略要地。(魏郡一个郡顶几个郡)公元213年以冀州十个郡为魏公国,公元216年又进爵为魏王还兼任丞相和冀州牧。称公称王后曹操立马建立魏公、王国行政机构。魏公王国的官员:荀攸、毛玠、常林、徐奕、崔琰、何夔、王粲、杜袭、卫觊、和洽、袁涣、张范、凉茂、国渊、王脩、鲍勋、钟繇、华歆、王郎、程昱、蒋济、刘放、孙资、刘廙、傅嘏、桓阶、陈群、陈矫、卢毓、和洽、常林、杨俊、高柔、徐邈等。可能很多人对上面的名字大部分都感到陌生。这些人在三国志基本上都是有传的,占了当时三国志魏志的一半。曹操的诸位将军也都在魏王国任职,加上这些人几乎占了三国志魏志九成。所以说大批的人才让曹操笼络到魏王国去了。

自衣带诏事件之后,不断发生诛曹事件。公元206年时曹操就把八个汉室诸侯王封国除了,我认为这里面是有阴谋的。后汉书:齐、北海、阜陵、下邳、常山、甘陵、济北、平原八国皆除。公元214年十月从合肥战场退军,十一月就处理了伏皇后等一批人。我对伏皇后的死因是质疑的。因为三国志的说法是伏皇后因为在给父亲伏完的信中讲汉献帝对曹操诛杀董承一事不满。伏完死于公元209年,也就是说这封信至少满了六年。而献帝春秋的说法是伏完把信给小舅子看,然后他向曹操告密。曹操忍了六年才下手,这说不通。公元215年曹操从汉中急忙赶回后就杀汉室宗亲琅琊王刘熙。曹操不会无缘无故的杀掉琅邪王刘熙。虽然史书没有讲原因,我认为这里面也是存在阴谋。后汉书:曹操杀琅邪王熙,国除。



公元218年正月耿纪与太医令吉本、司直韦晃、金祎等发动叛乱,趁夜攻打在许都丞相府。以图跟刘备联合,当时曹操在邺城。三辅决录:欲挟天子以攻魏,南援刘备。时关羽强盛,而王(曹操)在邺,留必(王必)典兵督许中事。事后曹操诛杀救火的百官,曹操认为他们名为救火实为助贼。公元219年九月魏讽、王粲的两个儿子,刘伟,张泉(张绣的儿子)、宋忠之的儿子等准备起事攻邺城,因事泄盖被诛。三国志:太祖征汉中,魏讽等谋反。


这些事汉献帝即使没有参与,那些人也都会讲奉天子密诏。曹操所需要的只是一个傀儡。曹操之所以没有废掉汉献帝,我认为有四个。

不祥:

汉灵帝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为首并连结豪杰,密谋废帝另立。他们把这事告诉曹操希望得到支持,曹操拒绝了。理由:夫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废立天子是天底下最不详的事,这个观念可能影响了曹操的一生。

不合算:

曹操要是把汉献帝废掉,另立汉室宗亲。那还不是换汤不换汤不换药。一旦袁绍、刘表、刘备、孙权等打着勤王剿贼征讨于外,忠于汉室的人在内响应,这也是很麻烦的事。再者虽然当时诸侯割据,但诸侯表面还是承认汉献帝。如果换一个皇帝,那其他诸侯也完全可以照样弄一个皇帝。当初董卓废汉少帝而立汉献帝,袁绍不就是想立刘虞当皇帝。当初曹操也正是因为迎奉汉献帝,河南、关中纷纷归附,很多士人因此来许昌。

报恩:

曹操曾讲过自己从年轻时抱负和志向,就是为国家讨贼建功。能封个侯做个征西将军就满足了。愿望就是死后能在墓碑刻上: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

曹操曾说过他读史乐毅和蒙恬的事迹,常常落泪。因为乐毅离开燕国后投赵国,赵王让他率军攻打燕国。乐毅流泪对赵王讲:“我对燕昭王就像对大王您一样。如果有一天我去了别的国家,人家让我攻打赵国,我也不会去的,何况现在去打燕国”

而蒙恬让曹操感动的是当胡亥要杀他时,蒙恬没有反抗。蒙恬当时讲:“从我的祖先到后代子孙,为秦国累 积大功,建立威信,已经三代了。如今我带兵三十多万,即使是我被囚禁,但是我的势力足够叛乱。然而我知道必死无疑却坚守节义,是不敢辱没祖宗的教诲, 不敢忘掉先主的恩宠。”

孤(曹操)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曹丕)兄弟,过于三世矣。

畏惧名义:

这里的名义指的是儒家三纲五常思想。所以曹操才说孙权的劝进是想把他放在火炉上烤。当年的王莽就是前车之鉴,世代让人唾骂。特别是在汉代。

曹操曾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很多人讲曹操的意思是让曹丕称帝,因为周文王儿子周武王取代了商朝。我认为曹操的意思不是这样的。曹操的意思是讲天命如果在曹家的话,我就做周文王好了。因为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仍然臣事于殷。周文王终其一生都是商朝臣子,周文王并没有让儿子取代商朝。所以曹操也想以汉朝臣子而终。曹操曾说过: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意思是说周文王已经拥有天下三分之二还是臣服于啇朝,所以周文王的德行已经到极至。曹操是想做周文王,至于儿子是不是周武王那也不干他的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