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6年汉献帝西迁,当时无诸侯来勤王护驾。后汉书:宫室烧尽,百官披荆棘,依墙壁间。州郡各拥强兵,而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或为兵士所杀。就是说洛阳残破,百官都站在灌木和靠在墙壁。各州郡都拥兵自重根本没人管汉献帝。大臣们都没有吃的,官职尚书郎以下的都要自己去找吃的。有的饿死在墙下和让士兵杀。(我觉得是因为士兵没吃的)身为汉室宗亲的益州牧刘璋、荆州牧刘表、杨州刺史刘繇等人他们在那里?四世三公的袁术袁绍在那里?只有曹操立马率军西迎汉献帝。当时荀彧对曹操讲: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曹操此时是想要匡复汉室而已。早在公元192年时毛玠就对曹操进言:宜奉天子以令不臣。就是尊奉天子讨伐那些不尊汉室的人。挟天子以令诸侯是袁绍部下说的。
汉献帝到了许昌后对曹操加官进爵,把能给的封赏都给了。下面列下汉献帝给曹操的封赏:假节钺、(代表皇帝行使权力)录尚书事、(总领朝政)领司隶校尉、(监督百官)大将军(最高军事统帅,位在三公上),封武平侯(大臣能封的最高爵位县侯。后汉书郡国志—豫州—陈国—武平)曹操地位在天下诸侯之上,地位可以说是仅次于天子。但是实际上并没什用处。代表皇帝行使权力?总领朝政?监督百官?统帅全国军队?也就在自己地盘上而已。其实诸侯根本不会听从的。但明面上诸侯还是会装一装的。汉献帝认为有曹操大汉中兴有望。
但汉献帝到许昌后跟曹操的矛盾了日渐加深,或者说是帝党跟曹党矛盾加深。原因就是争权夺利。后汉书:自帝都许,守位而已,宿卫兵侍,莫非曹氏党旧姻戚。自都许之后,权归曹氏,天子总己,百官备员而已。就是说汉献帝到了许昌后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权力,身边的近侍侍卫都是曹操的人。权力在曹党那里,汉献帝身边的人都非常不满。当时汉献献任伏完为辅国将军,享受三公的待遇。伏完认为权力在曹操那里,于是不接受。后汉书:建安元年,拜完辅国将军,仪比三司。完(伏完)以政在曹操,自嫌尊戚,乃上印绶。
当时天下各诸侯拥兵自重,除此之还有黄巾军和盗贼群盗。(其他造反的百姓)北边有袁绍、东边有吕布、南边有刘表、张绣、袁术、孙策、刘繇、西边还有韩遂马腾。还有盘居在各地的众多小诸侯。汉献帝不过十五岁的未成年人,曹操能把大权交给汉献帝吗?就像周公霍光不也受到别人陷害。当时武王的弟弟们猜忌周公,燕王刘旦和长公主、上官等人状告霍光。武王的弟弟们联合纣王儿子叛乱,刘旦等人密谋先除霍光再废汉昭帝。还好因为周成王汉昭帝英明他们才没有成功。三国志:以周公之才,犹有管、蔡流言之变,霍光受任,亦有燕、盖、上官逆乱之谋,赖成、昭之明,以免斯难耳。
汉献帝只是一个十五岁的未成年人,那里受的住底下人的谗言。曹操一边要南征北讨,一边又要小心后方不稳。公元196年—公元199年曹操跟吕布、袁术、刘表、张绣、杨奉等人交战,还要面对黄巾和盗贼。有谁考虑过曹操的艰难?于是曹操把那些进谗言的人都杀了。汉献帝气的不行于是直接对曹操摊牌。汉献帝对曹操讲你能真正辅助我就该还政于我,如果不能就把我抛弃了吧或者把我废了。当时曹操大惊失色,退出后满身大汗。从此之后曹操不再朝见汉献帝了。后汉书:操后以事入见殿中,帝不任其愤,因曰: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原因后汉书也讲了:旧仪,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执刃挟之。我认为曹操的心境开始产生了变化。曹操也许会想:当年不畏死刺杀张让,为了谁?当年我独自率军追击董卓差点死掉为了谁?当年袁绍等人要另立,我独自向西为了谁?当年诸侯无一人护驾,只有我率军前去。为了谁?
公元199年汉献帝把诛杀曹操的诏书藏在衣带中让董承联合其他人诛曹。此事后汉书三国志都有记载。也有质疑董承衣带诏真伪。资治通鉴的说法是称受,就是董承自已说的而已。但董承诛曹操真的是为了汉献帝?为了大汉王朝吗?在我看不是的,不过是为了争权而已。董承是董卓女婿牛辅的部下,就是董卓余孽的余孽。根本谈不上忠君爱国。当年曹操去迎接汉献帝,董承还率军阻拦。董承对王子服讲只要干掉曹操,他的人马就归我们了。根本不用怕他人了。献帝起居注:承曰:举事讫,得曹公成兵,顾不足邪?当时曹袁已经开战了,即使让他们除掉曹操,凭他们能挡得住袁绍。
公元200年正月事泄,董承一党被诛杀。刘备也是参与了衣带诏,也许是认为董承等人不能成才跑的吧。曹操诛杀董承一党后并没有去追究汉献帝。至于衣带诏是不是出自汉献帝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大战在即,曹操需全力对付袁绍。如果废掉或者另立,这对曹操是非常不利的。必竞当时还是有不少人忠于汉室。官渡之战胜利后,曹操也没有下手。原因在于曹操还需要汉献帝这张牌。
公元205年后,曹操兼任冀州牧,把大本营迁往邺城,许昌汉廷成为真正的空架子。自此之后曹操除了在外征战,长期待在邺城,并不回许昌。公元208年曹操罢免司徒赵温、太尉杨彪、司空张喜等。曹操罢三公自任丞相并开府,就是为了拥有君权之外的相权。但曹操依然在许昌设置丞相府。曹操把大本营设置在冀州邺城就是要远离许昌,要陪植自己的势力和力量。原因曹操在述志令: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所以要牢牢抓住军政权。曹操之后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地方并封公、王建国。萧何故事、封魏公、位在诸侯王之上、魏王、设天子旌旗。这些都不是汉献帝自愿给的,是曹操及其部下逼迫的。很多人觉得曹操既然能做魏公、魏王,那么魏帝也同样能做的。曹操就是为了做魏帝做准备。我认为不是的,如果曹操要做早就做了。曹操做这些事其他就跟任冀州牧、丞相开府是一样的。就是稳固自己的地位。曹操当时外有孙刘内有帝党蠢蠢欲动。曹操做冀州牧也好做丞相也好,都是汉廷下面的行政机构。曹操要建立独立于汉廷之外的行政机构,升拔自己的文臣武将。
公元212年曹操从割河内郡、东郡、钜鹿郡、广平郡、赵郡等割了十几个县划归到冀州魏郡,皆是战略要地。(魏郡一个郡顶几个郡)公元213年以冀州十个郡为魏公国,公元216年又进爵为魏王还兼任丞相和冀州牧。称公称王后曹操立马建立魏公、王国行政机构。魏公王国的官员:荀攸、毛玠、常林、徐奕、崔琰、何夔、王粲、杜袭、卫觊、和洽、袁涣、张范、凉茂、国渊、王脩、鲍勋、钟繇、华歆、王郎、程昱、蒋济、刘放、孙资、刘廙、傅嘏、桓阶、陈群、陈矫、卢毓、和洽、常林、杨俊、高柔、徐邈等。可能很多人对上面的名字大部分都感到陌生。这些人在三国志基本上都是有传的,占了当时三国志魏志的一半。曹操的诸位将军也都在魏王国任职,加上这些人几乎占了三国志魏志九成。所以说大批的人才让曹操笼络到魏王国去了。
自衣带诏事件之后,不断发生诛曹事件。公元206年时曹操就把八个汉室诸侯王封国除了,我认为这里面是有阴谋的。后汉书:齐、北海、阜陵、下邳、常山、甘陵、济北、平原八国皆除。公元214年十月从合肥战场退军,十一月就处理了伏皇后等一批人。我对伏皇后的死因是质疑的。因为三国志的说法是伏皇后因为在给父亲伏完的信中讲汉献帝对曹操诛杀董承一事不满。伏完死于公元209年,也就是说这封信至少满了六年。而献帝春秋的说法是伏完把信给小舅子看,然后他向曹操告密。曹操忍了六年才下手,这说不通。公元215年曹操从汉中急忙赶回后就杀汉室宗亲琅琊王刘熙。曹操不会无缘无故的杀掉琅邪王刘熙。虽然史书没有讲原因,我认为这里面也是存在阴谋。后汉书:曹操杀琅邪王熙,国除。
公元218年正月耿纪与太医令吉本、司直韦晃、金祎等发动叛乱,趁夜攻打在许都丞相府。以图跟刘备联合,当时曹操在邺城。三辅决录:欲挟天子以攻魏,南援刘备。时关羽强盛,而王(曹操)在邺,留必(王必)典兵督许中事。事后曹操诛杀救火的百官,曹操认为他们名为救火实为助贼。公元219年九月魏讽、王粲的两个儿子,刘伟,张泉(张绣的儿子)、宋忠之的儿子等准备起事攻邺城,因事泄盖被诛。三国志:太祖征汉中,魏讽等谋反。
这些事汉献帝即使没有参与,那些人也都会讲奉天子密诏。曹操所需要的只是一个傀儡。曹操之所以没有废掉汉献帝,我认为有四个。
不祥:
汉灵帝时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为首并连结豪杰,密谋废帝另立。他们把这事告诉曹操希望得到支持,曹操拒绝了。理由:夫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废立天子是天底下最不详的事,这个观念可能影响了曹操的一生。
不合算:
曹操要是把汉献帝废掉,另立汉室宗亲。那还不是换汤不换汤不换药。一旦袁绍、刘表、刘备、孙权等打着勤王剿贼征讨于外,忠于汉室的人在内响应,这也是很麻烦的事。再者虽然当时诸侯割据,但诸侯表面还是承认汉献帝。如果换一个皇帝,那其他诸侯也完全可以照样弄一个皇帝。当初董卓废汉少帝而立汉献帝,袁绍不就是想立刘虞当皇帝。当初曹操也正是因为迎奉汉献帝,河南、关中纷纷归附,很多士人因此来许昌。
报恩:
曹操曾讲过自己从年轻时抱负和志向,就是为国家讨贼建功。能封个侯做个征西将军就满足了。愿望就是死后能在墓碑刻上: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
曹操曾说过他读史乐毅和蒙恬的事迹,常常落泪。因为乐毅离开燕国后投赵国,赵王让他率军攻打燕国。乐毅流泪对赵王讲:“我对燕昭王就像对大王您一样。如果有一天我去了别的国家,人家让我攻打赵国,我也不会去的,何况现在去打燕国”
而蒙恬让曹操感动的是当胡亥要杀他时,蒙恬没有反抗。蒙恬当时讲:“从我的祖先到后代子孙,为秦国累 积大功,建立威信,已经三代了。如今我带兵三十多万,即使是我被囚禁,但是我的势力足够叛乱。然而我知道必死无疑却坚守节义,是不敢辱没祖宗的教诲, 不敢忘掉先主的恩宠。”
孤(曹操)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曹丕)兄弟,过于三世矣。
畏惧名义:
这里的名义指的是儒家三纲五常思想。所以曹操才说孙权的劝进是想把他放在火炉上烤。当年的王莽就是前车之鉴,世代让人唾骂。特别是在汉代。
曹操曾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很多人讲曹操的意思是让曹丕称帝,因为周文王儿子周武王取代了商朝。我认为曹操的意思不是这样的。曹操的意思是讲天命如果在曹家的话,我就做周文王好了。因为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仍然臣事于殷。周文王终其一生都是商朝臣子,周文王并没有让儿子取代商朝。所以曹操也想以汉朝臣子而终。曹操曾说过: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意思是说周文王已经拥有天下三分之二,还是臣服于啇朝,所以周文王的德行已经到极至。曹操是想做周文王,至于儿子是不是周武王那也不干他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