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蜀汉的自身实力不够强大,是其没有统一三国的根本原因。在“魏、蜀、吴”三国实力对比中,蜀国的实力最弱。综合表现在国土和人口这两方面。与其他两国相比,国土面积狭小,意味着耕地面积有限。虽然有着一个成都平原“天府之国”,但不足以支撑统一三国所需要的后勤保障。俗话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可不是说着闹着,行军打仗后勤供给是极为重要的。另外,人口规模方面,也是不能与其他两国相比较的,人口少,意味着能征的兵少,也就是军事力量相对薄弱。

因此看来,蜀汉是没有能力统一三国的。当然,除了这些客观原因外,自然还有主观原因。

人称“扶不起的阿斗”刘禅,这位继任者没有进取之心。虽然,先有着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以及后来的姜维北伐,等等“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进取表现。但是,这位蜀国名义上的主政者,自始至终也没有表现出自身的政治诉求,也就是没有统一三国的想法。倒是蜀汉灭亡后,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问刘禅曰“在长安,安乐王可曾住的习惯?”说完,一脸看向刘禅。“乐不思蜀也”只听刘禅一脸笑嘻嘻地如此答道。瞬间,现场一片欢声笑语。其一味贪图享乐的本色,却是未曾改变过。

孙刘联军不复存在,联吴抗曹流于形式。面对实力最强大的曹魏,选择独自去伐曹,在战略上显然是不可取的,也就不可能统一三国了。流于形式的联军也就起一个稳固后方的作用,还有一个避免腹背受敌的下场,对于北伐中原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帮助。等到诸葛亮病逝,姜维北伐失败,说明蜀国连最后一丝统一三国的机会都丧失了。

最佳贡献者
2

分享一下自己的观点。

第一,刘备正式拥有自己的地盘算是到赤壁之战以后,从当时的天下局势看,曹操已经完成了北方的统一,而南方的孙策、孙权据有江东已经成势,也就是隆中对中诸葛亮分析的局势,其实刘备已经掉队了。

第二,刘备占据的蜀地,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封闭,缺乏一个跳板,也就是缺乏能跟中原地区直接交往的地区,这个地区按照诸葛亮原先的预想,就是荆州,但是荆州失去了,从战略意义上而言,就丧失了主动性,诸葛亮不得不从重新寻找突破口,就是北伐。如果荆州这个战略要地不失,或许会轻松很多。

第三,人才凋敝。随着跟随刘备创业的元老一个个谢幕,蜀国后期的人才比较匮乏,缺乏人才的培养和接班。而魏国占据中原地区,本来人口相对密集,人才辈出。

第四,君臣离心。刘备在的时候,可以说是全军上下一心,大家都是一个目标,能够形成比较核心的共同利益。刘备死后,蜀国大权掌握在诸葛亮手中,整体缺乏如刘备时期的高效协同能力,办事效率严重下降,加之刘禅相比于刘备差远了,根本不可能真正的起到领导蜀国统一全国的作用,也不具备这个能力。诸葛亮死后,姜维等人不具备刘备,诸葛亮等人的领导力,内部矛盾重重,更是无法使全国上下形成强有力的集体,为统一全国做斗争。

第五,外部势力已经巩固,很难短时间突破。魏、吴已经逐渐形成自己的势力形式,体质已经逐渐完备,拥有强大的实力,尤其是魏,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动摇,甚至覆灭。对手过于强大,而自己问题很多,势力弱,无法长时间进行作战。

第六,改朝换代,统一全国几乎都是在动乱的时代完成的,魏国内部逐渐的趋于稳定,虽有各种事情发生,但不至于动摇根本,对外能够形成统一动员。




3

刘备不具备统一天下恢复汉室的能力。

第一,汉献帝是正统,只要汉献帝在,正统就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代表的是汉室正统,刘备以卑微出身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是缺乏号召力的。

第二,人心渴望安定,不希望国家四分五裂、战乱频繁。尽管刘备打着响亮的复兴汉室的旗号,但是,刘备毕竟是分裂割据势力,是正统汉室的对立力量,天下不可能人心所向。

第三,刘备缺乏豪强势力的广泛政治支持。追随刘备的豪强政治势力不多,诸葛亮虽然是地方政治势力的代表,但他只能给刘备起到参谋决策的作用,无法起到提供强大的政治经济组织能力作用,关羽张飞等基本上都是草根出身,无法运用自身影响力给刘备提供强大支持力。

第四,刘备夺占益州让他的复兴汉室江山旗号在政治上破产。益州本来就在汉室刘璋手里,结果刘备不顾道义,强行夺取,鸠占鹊巢,不得人心。

第五,刘备称帝是公然的分裂国家,制造国家正式分裂,天下人自然无法认同。

第六,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后常年作战,劳民伤财,国力虚耗,缺乏统一天下的坚实基础。

总之,刘备统一天下缺乏政治、经济和军事基础。

4

最后统一三国的为啥不是刘备的蜀国?

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先解答另个问题,蜀国凭什么能够一统三国?

评估一个国家强弱,要看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也就是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实力的综合性指标。

经济方面

  • 吴国

三国时期,论经济实力,当属吴国最强,江南自古土地肥沃,百姓富庶,吴国更是有几大门阀支持,相对三国时期的贫困潦倒而言,吴国还是很好过的。这从《三国演义》中描写二乔衣装时可见一斑;

  • 魏国

经济方面魏国比起吴国自然要差了许多,多有传闻说,曹操是靠盗墓起家的,对此我以为还是可信的。因为“举孝廉”的关系,汉代的墓值钱的东西还是比较多的,为军费发愁的曹操能想出盗墓的事也是可以理解的。

曹操弥留之际,特意叮嘱自己的后事一切从简,恐怕也是担心别人盜自己的墓吧。

魏国真正解决经济问题是同过屯田制的实施。

  • 蜀国

自刘备占领益州后,诸葛亮及法正一改以往弊政,打击豪强,并曾采用闭关息民,务农殖谷。

蜀国仅拥有益州和部分荆州的土地,土地相对稀少,加之连年战乱,人丁稀少。相对而言蜀国的经济略弱一筹。论经济,蜀国最大的优势其实是擅长内政的诸葛亮。刘备东征数次,屡战屡败,依旧拥有足够供给,可见诸葛亮在内政方面的天赋。

政治方面

三家各有千秋,魏国挟天子以令诸侯,号称汉朝正统;蜀国刘备自称中山郡王之后,汉献帝皇叔;吴国孙权没什么名号,但人家自称做了个梦,神仙授意。

军事方面

说到军事,这应该是大家最津津乐道,一说到军事,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五虎将。

  • 蜀国

其实真正历史上刘备没封五虎将,只封了前、后、左、右四方位将军,这里没赵云什么事。但不管如何,蜀国人才算是比较凋零的,打了几十年,蜀国上阵的好像就这几位,到最后也不过多了个姜维。

  • 魏国

魏国一直以正统自居,曹操更是说过,“我封的官,都是汉朝的官”。曹操说的不假,魏国封诏上确实都盖着汉朝大印,这是其他两个国家无法比的,无论谋臣武将,无不是人才济济,颖川名仕趋之若鹫;

  • 吴国

三国中吴国是最没野心的,只是想保住江南那一亩三分地就可以了,所以无论在《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里吴国似乎都没存在感。

但是大家别忽略了,曹操在攻打濡须口时,是被孙权围着打的,最后还是在孙权提醒下曹操才逃过一命;另外,历史上的赤壁之战,那可是孙家主打,跟刘备没有太大的关系。

这两场战役将吴国的战力显示的一览无余。

文化、教育

  • 蜀国

关于文化、教育方面蜀国更没有什么值得彰显的地方。蜀国自刘备到下属文武,几乎全是舞枪弄棒之人。好容易有个诸葛亮,整天还要为几十万张嘴找吃的,哪有时间吟诗作对。

  • 吴国

江南自古出才子,虽然没有什么大文豪出现,但文化底蕴方面还是比较深厚的。

  • 魏国

论文化,魏国是最值得说一说的。曹操自己就是建安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没有之一。曹植、曹丕很好继承了曹操的基因,与其父共称“三曹”。另外,建安七子和蔡琰都受曹操恩惠,居住在魏国。

正因如此,史学家称曹操为中国文化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大家应该可以看出,蜀国的发展是最偏颇的,看了蜀国的各方面建设,似乎不像是一个国家,更像是一个军阀。

反观魏国,不愧为正统,各方面发展也是比较均衡,综合而言不得不承认,魏更像国家,曹魏能够一统三国,自然有它的道理。

喜欢的加个关注。@骇浪无波澜

5

刘备没有统一天下原因:

1、魏国占的地盘最大,且都是长江以北黄河下游的肥沃平原,山东、河南、河北哪一个都是自古以来的天下粮仓。

2、后来荆州丢了,这一下子就挖掉了蜀国的半壁江山,接着,一心只为复仇的刘备又被陆逊一场大火烧的凄惨不已,国家境遇每况愈下。

3、从战略层面上看,诸葛亮这位绝世天才的确为刘备制定出了联吴抗曹的总路线。可惜,这个战略根本没有贯彻执行。

扩展资料:

1、蜀国,占据着高山峻岭,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南方瘴疠横行,成都平原是不错,可是跟另外两家比起来,还是太小了点,战略储备不足这是刘备没能统一根本原因。

2、荆州丢失后,蜀国版图减损一半,除去荆州人口蜀国仅有区区的90来万,而魏吴两国分别有400万和200万左右的人口。光这个数字比起来蜀国就很可怜,人少那么战争资源就大减。

3、蜀汉与东吴之间,两个相对实力较弱的国家互相提防互相厮杀,打起了轰轰烈烈的荆州争夺战,结果曹魏坐收渔人之利。夷陵之战蜀国大伤元气。

结果:章武二年(222年)春季,刘备派遣黄权督江北水军,自率陆军进军。秋七月,被吴将陆逊在夷陵之战中打败,将军冯习、张南等战死,此战之后刘备病逝,再也无法北伐曹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刘备

6

当年曹操接连败马超、张鲁之后,司马懿当即提出向蜀川用兵,可曹操的做法是直接回师,这一举动让诸多手下摸不着头脑,这是为何。无非就两个字:交通不便利!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刘备之所以短时间拿下蜀中,并不是打下来的,完全是刘璋请他过去帮忙而巧取豪夺的。不然单凭刘备这点实力,即使拿下来,也得元气大伤。曹操也不傻,他也是看到这一点,所以没有轻举妄动。

当张鲁被灭之后,天下就完全只剩下魏蜀吴三家。司马懿认为此时应该趁刘备还没有站稳脚,直取益州消灭刘备。而对于孙权,似乎只要有张辽在,变可保无忧。但把进攻蜀中想简单了,交通不便利始终是大问题,蜀中的地形易守难攻,这也就是说刘备可以用少量兵挡住曹操的大部队,曹操打起来将会非常吃力,打仗最怕就是拖,时间一拖,就很容易出问题。

交通为何如此关键,诸葛亮为了解决运粮难的问题,费尽心血研制木牛流马,这样才得以保障蜀军粮草的及时,同时也进一步帮助蜀汉夺取曹魏的陇西。魏国自知打不过诸葛亮,无奈起用司马懿来对抗他。最后结果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大败,先前夺得的魏国城池接连失守,而且还严重受挫,被迫退守汉中。诸葛亮败得如此快,说白了,还是交通不便利。

诸葛亮虽然拿下陇西,但此处地势平坦,难以防守。诸葛亮正想从蜀中调集兵马驻守的时候,蜀国的驻防要塞,街亭已经彻底失去了,这无疑让汉中危机重重。若汉中再失手,那么蜀中就危险了。诸葛亮无奈之下,彻底抛弃先前夺取的城邑,直接退守汉中。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交通不便利,如此险峻的地势,司马懿面对强敌也难以有所胜算。不过,也有不利的影响。诸葛亮再也没有任何主动权了,而且北伐还受到严重的制约!

所以综上所述刘备的实力不是很雄厚。其次刘备优柔寡断,意气用事,反反复复,妇人之仁无法成大业。刘禅虽唯诸葛亮是从,但自身能力极低,是扶不起的。失荆州和刘备被火烧连营兵败东吴,折军几十万,汉军大将损失不少,也是个大原因。 三国后期,魏国人才辈出,而蜀中几乎无人。蜀汉有名的大将几乎都是刘备带入蜀中的,本地人才稀少。 天时、地利、人和,诸葛亮称,魏占天时,吴占地利,汉应占人和。诸葛亮苦苦等待的“中原有变”,在他死的时候都没有出现。中原无乱,蜀汉就无机可乘。 诸葛亮虽称为智圣,但谨慎有余,胆略不足。的确,诸葛亮只能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否则,如果是对方主动进攻,蜀汉危矣。诸葛亮一生用兵十分谨慎,这在正史和演义中多有提及,如魏延提出出奇兵直捣长安,未被诸葛亮采纳。诸葛亮缺乏的就是冒险精神。其结果只能是与魏国打消耗战。魏国地广人多,经济实力强劲,即使单从数据上看损耗较大,但是对整个魏国来说影响不大。诸葛亮只有小胜,几无大胜,未能歼灭魏国之主力,更提不上击垮魏国之力。




7

刘备自身原因,刘阿斗扶不起来。曹操的军事才能,知人善任,挟天子以令诸侯,都是蜀国不可能统一中国的原因

8

知常容从人才,实力,认可度三个方面回答题主提出的蜀汉为什么不能统一全国。

人才方面

提出这个问题的朋友估计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比较大。因为《三国演义》中刘备一方是正统,罗氏将刘备一方的文臣武将描绘的十分精彩,比如诸葛亮,五虎上将之类的,给人一种错觉似乎刘备得尽了天下英才。

在历史上曹操方面,孙权方面的文臣武将同样厉害的有很多。比如曹操方面的荀氏一族,司马家族,五子良将等等,孙权方面的周瑜,吕蒙,鲁肃,陆逊四大员,以及甘宁,黄盖等武将。

所以从人才的角度看,刘备一方并不占有优势。

实力方面

魏蜀吴三国中,最弱的一方当属蜀汉了。蜀汉顺长江南下的出口被东吴堵了。本来蜀汉一方有水军,也有步骑,但是关羽失去了荆州,将蜀汉的水军全步折损,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更是损失惨重。所以向东蜀汉是出不去了。

那么只能往汉中方向前进军长安,但是路十分遥远,给养完全成为问题。在刘备折损蜀汉的精英之后,诸葛亮训练的军队侧重于防守的山地兵,这些对于攻城是很不利的。

从军种方面就存在着天然的缺陷。如同有人提问孙权为什么不北伐,因为孙权缺少战马,骑兵弱。魏国为什么南征灭不了孙权,自然缺少水军,所以魏吴交战之时往往就只能打个平手。

因为蜀汉一方已经无水军,所以孙权就很放心地与蜀汉结盟,而不像当初一样算计,因为蜀汉对吴没有威胁。

任何一场战争的核心拼的还是综合实力,从人口和地盘的角度来看,蜀汉都占不了优势。

事实上对于这个局面,诸葛亮在第一次会见刘备之时,隆中对中就已经明确说明。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刘备方面统一天下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天下有变。

当时魏,吴虽然内部有变,但只是小变,却没有动到根本,不符合《隆中对》中的大变。后期蜀汉已经失去荆州一地,就算大变也只能长叹而无力了。

认可度

刘备从称汉中王开始就已经不是朝廷承认的。王需要汉献帝册封,刘备是自立的,所以他在上汉献帝的表中特别加了这么一句话:

夫权宜之制,苟利社稷,专之可也。然后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矫罪,虽死无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如果是合法,他也不会说臣等退伏矫罪这样的话了。

其次刘备称帝也是不合法的,当时汉献帝还活着。刘备怎么处理呢?

或传闻汉帝见害,先主乃发丧制服,追谥曰孝愍皇帝——《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直接当成汉献帝死了,进行了追谥。这只是自欺欺人的做法。因为魏吴蜀之间是有书信往来的,比如诸葛亮与司马懿,陈群,诸葛瑾等人都有书信往来,汉献帝活着还是死了,这个消息是不难打听出来。

只要汉献帝活着,刘备就不能称帝,如果执意称帝,那就是篡位了。所以他才宣布汉献帝死了。

不但魏地的百姓不认可,连巴蜀的百姓也不认可刘备。因为巴蜀百姓当时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代汉者当涂高也。

张裕干脆就直言:

岁在庚子,天下当易代,刘氏祚尽矣。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后,寅卯之间当失之——《蜀书·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

这才是蜀汉百姓真实的声音。

所以当邓艾入蜀,成都尚有精兵,姜维在外,这帮大臣却都主张投降,为啥?

因为投降对于巴蜀之地没有损失,从这里可见蜀汉在巴蜀的真实情况。

结语:

不管从哪一个方面来说,蜀汉都是比较弱的一方,占领巴蜀之后能统一全国的只有刘邦,再无第二例。在刘备之前的公孙家族与刘秀相争失败,再往后大凡割据巴蜀的无一例外只有投降被灭的份。

9

因为刘备颠沛流离的时间太长,立下基本盘的时间太晚

刘备虽然一生都在征战, 但前期一直没有一个稳定的据点,没有地盘就收不到钱粮,招不到兵卒,更加吸引不了人才

此时曹操虽然也在四处征战,可他的地盘总体来说,是在不断扩大的,在他最早占领的地方,如青州豫州等,除了早期,基本一直在安心发展,为曹操提供钱粮,兵卒,使得曹操越打越强,打胜了有新的地盘作为战利品使自己变得更强,打输了也可以依靠自己现有地盘坚守阵地 ,恢复元

东吴孙权也是这样,基本一直都是稳步发展,虽然对外攻击不足,但长期发展之下稳守自保有余

刘备就不同了,刘备前期最大的失误就是丢了徐州,作为刘备占据的第一个大州,徐州对于刘备有着极高的战略意义,首先,徐州是陶谦三让得来的,大义上无亏,不存在后来荆州方面和东吴的借荆州的争论以及蜀地关于刘备反客为主的不好的议论,其实,徐州人口众多,钱粮丰厚,作为天下有数的大州,一州之力可抵其他两三州之和了,其三,徐州盛产精兵,丹阳精兵天下闻名,跟随刘备的一支丹阳兵一直都是刘备军中最可靠的战力,最后,徐州本地士族的支持,徐州士家大族,以糜, 陈为首,曹家次之,而此时糜陈两家都是全力支持刘备的,糜家甚至整个家族都押宝了进去,可以说,只要刘备稳守徐州,猥琐发育,只待中原战乱,大有可为

可惜轻信吕布 ,引狼入室,最后全部便宜了曹操

而刘备自己又多奔波了许多年,费了许多周转,才有了蜀地和半个荆州,而此时,曹操已经平定了北方诸侯,一统北地,地盘广大,兵精粮足,绝对实力以远在孙刘两家之上

而刘备以一腔孤勇,激励麾下将士,汉中一战,正面击败了曹操,保住了 蜀地 夺下汉中,可以说大大打击了曹操,此时刘备一方气势如虹,魏吴两方皆惧之

而后关羽攻襄樊,水淹七军,斩杀庞德,生擒曹军外姓将领第一人于禁,兵围樊城,兵锋直指徐都,曹魏内部乱象纷呈,不断有人暗地联通关羽,曹操几欲迁都避之

此时是刘备一方最有可能重创曹魏,扩大地盘和影响力,改变双方实力对比的时候,可惜东吴此时突然背盟偷袭,刘备小舅子糜芳不战而降,导致荆州陷落,关羽军中兵无战心,最终兵败被擒杀

此时的刘备一方实力已损失四分之一强,而后刘备伐吴,夷陵之战大败,蜀汉国力大损,基本已经确定只能勉强自保而不再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了

至于后面的诸葛亮北伐,姜维北伐 ,即是为了自保,也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算是忠于汉室江山的人,最后的努力了

10

最正确的答案是:刘备不具备那样的实力。不要被三国演义误导,刘备实力与其他两家相比很弱小。曹操统一北方,孙权占据东吴的时候,刘备还没有一块根据地,根本不具备与他们抗衡的资本。虽然后来他占据了益州,但实力仍然最弱。

另外,刘备最核心的战略规划是隆中对,隆中对最核心的内容是: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看清楚,是待“天下有变”。也就是说,只有天下有变得时候,也就是敌国发生大的变故,他们才能趁火打劫,取得成功。那么天下安定的时候呢?以他们的实力,是不可能成功的。

我们回头看一下魏国,无论是人才,资源,财富等都比蜀国强大,而且国家比较稳定,所以刘备不可能打败魏国,进而统一天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