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资讯 > 《琅琊榜》,高公公是不是早就知道了靖王参与夺嫡了?

《琅琊榜》,高公公是不是早就知道了靖王参与夺嫡了?

2020-08-15 00:41阅读(82)

《琅琊榜》,高公公是不是早就知道了靖王参与夺嫡了?:《琅琊榜》是我特别喜欢的一部电视剧,我还有买的原著,不过还没有好好看呢。高公公在皇帝身边能这么长时

1

《琅琊榜》是我特别喜欢的一部电视剧,我还有买的原著,不过还没有好好看呢。高公公在皇帝身边能这么长时间是有原因的。

以高公公的身份,他早应该清楚靖王一直在照顾祁王兄的儿子,当梅长苏回来的时候,他早就感觉到天下比起纷争,夺嫡之路想来也不会平静了。

皇帝把靖王留在汴京参与朝政,后来靖王看似不轻易的提点“蔡全”,高公公当时脸色就有异。那个时候高公公心里就有了猜疑。

随着事态发展,靖王深入朝廷的种种行为,高公公作为旁观者,看得最清。以靖王的个性为人,没有人相助怎么可能走得如此稳当。

不过高公公还是明是非的,如果大梁将来要传位给谁的话,他也希望是靖王。所以他只是静静看。最后皇帝要杀梅长苏的时候,高公公装傻的一句话也救了梅长苏和靖王。

其实高公公不见得早就知道,只是心里存疑。后来梅长苏站位靖王的事暴露,高公公就肯定了靖王夺嫡的心志。

以上就是我的浅见,欢迎关注、留言、分享!谢谢!

2

在《琅琊榜》里,显性智商高的人是梅长苏、霓凰等,不显山不露水智商高的是言豫津,深藏不露的类型是静妃和高公公。高公公算得上宫里最了解皇帝心思的人,每次皇帝问话,高公公看似漫不经心的回答,却每次都是正中要害。以高公公的智商,对夺嫡的形势看的很清楚。举个简单的例子,当皇帝看到太子在丧期演乐的时候大怒,下令封闭宫殿,蒙挚三番两次的请求皇帝下明旨,觉得仅凭口谕难以封闭东宫。但是高公公在蒙挚第一次请皇帝下旨的时候没有打断,在后两次请旨的时候却故意打断,让皇帝起驾回宫。梅长苏分析得入情入理,高公公清醒的认识到蒙挚要求下的请旨可以算得上是废除太子的旨意了,这样的话宫中势力就会失衡,誉王独大,夺嫡形势会发生变化。

靖王曾经问过梅长苏,怎么让身边的人知道自己参与夺嫡。梅长苏说时候到了,自然就知道了。对高公公来说,眼看着靖王慢慢在朝堂上出彩,慢慢在群臣心里树立形象,靖王是否参与夺嫡是一目了然的事。就像穆青总结的一样“太子和誉王斗的如火如荼,结果没有此消彼长,而是两个人慢慢都失势了,同时靖王慢慢的显露出来。”靖王每次前进,高公公都洞若观火,非常清楚。

靖王曾经问过梅长苏是否要拉拢高公公,梅长苏说以高公公的为人,当靖王势力到一定程度以后,高公公自然而然就会是靖王的人,不需要刻意拉拢。在靖王成长的过程中,高公公也适时给他一些便利和帮助,甚至在皇帝身边,也会有意无意帮静妃和靖王说好话,这也是高公公知道靖王参与夺嫡的明证。

3

高公公早就知道靖王参与夺嫡了~

当时刑部尚书被废,靖王说什么用人得用正直的,认为蔡荃刚正不阿,推荐他当刑部尚书的时候,高湛抬头看了靖王一眼,

这时高公公应该就知道了,蔡荃是靖王的人,靖王已经开始参与夺嫡了。

高湛是聪明的,他从第一次靖王刚刚回宫,在外面跪着就提醒皇帝,靖王还跪着~后来,梁王想毒死梅长苏时,高湛提醒了这杯是苏先生的,梁王还瞪了他一眼~再加上,当时夏江逃而复返,梁王就准备宁愿错杀不可错放的,高湛偷偷告诉静妃,不要让梅长苏进宫……这个公公一直在沾边靖王的

而且高湛这部棋是梅长苏看中,却不曾利用的棋,为什么呢,因为他看的太清楚,想的太明白~

蒙挚建议靖王收服高公公,梅长苏没同意,当时静妃对靖王说,之所以没有想要收腹高公公就是因为他看的透……

高湛唯一一次说准话,是皇帝还在纠结梅长苏是不是林殊的时候,高湛说他不信梅长苏就是林殊,因为梅长苏进过悬镜司,如果他真的是林殊,靖王一定不会让他去,这是很明显地为梅长苏说话了……

这个公公太厉害了


4

《琅琊榜》中要说智商高,又深藏不露,那就不得不提到高公公。

高湛,是梁帝身边最为知近的人,他性格圆滑,做事谨慎又稳当,梁帝对他非常信任。看似不显眼的高公公,却绝非简单人物,伴君如伴虎,这句话不论放在哪个皇上身上都非常贴切。

梁帝好大喜功,又多疑,高公公却相伴他多年,可见高公公的情商和手段。那么高公公是否早就知道靖王参与夺嫡了呢?

01:高公公智商情商极高

皇上身边的贴身太监,其权势依靠于皇上,无论是谁都要给他面子,可这个位置,绝不是一般人能够当的。高公公,可谓是既能够洞察当今朝廷的风向,又能够懂得梁帝的内心想法,说话做事既不出格,又让人感到非常得体。

在靖王被皇上留在汴京开始参政议政时,靖王与皇上在交流中,不经意间他将蔡荃推举上去成为刑部尚书,高公公看了一眼靖王,他内心开始对靖王起疑,认为靖王即将参与夺嫡之战。这等见微知著的本事,往往只有处于低位的人,才是看得最为透彻的。梁帝一心以为靖王推举蔡荃是因为合适,可高公公却在其中得到了最为核心的信息。

在此之后,高公公有心留意靖王,暗地中做一些顺水推舟的事情,靖王从中得到了好处,也承了他的情分。比如那句经典的难道静妃母子今日犯冲,很好地化解了皇上对于靖王的怀疑,直接将宸妃牌位一事归结为有人想要设计陷害靖王。

高公公的这场巧妙化解,就是明知道靖王参与夺嫡,自己有心帮扶他一把。蒙挚曾经建议靖王收服高湛,让他为自己所用,若拥有一个皇上身边的贴身太监,将在这场谋划中占据非常有利的地位。可梅长苏的回答却是,无需去收服。

高公公看待问题太过透彻,他帮扶靖王一把,在于太子和誉王并非最好的皇位继承人。一个愚蠢又无能力,另一个心胸狭隘,只有靖王正义又有原则,文能安邦治国,武能够平定天下,是最好的皇位继承人。

对靖王的善意与帮扶,就是高公公给自己留下的后路,若有朝一日靖王登上皇位,必定会念及他的旧情。即便靖王没有登上皇位,暗地中,无人知道的帮扶,也不会对高公公有什么影响。

当然,他选择靖王而非太子和誉王,也是因为他自身是非分明,善恶能辨,他希望大梁能够出现下一个英明贤德的皇帝,而非好大喜功,贪图享乐之人。现已经风雨飘荡的大梁,若继续被破坏,没有得到一个很好的修补,其结局可想而知。

高公公彻底倾向于靖王,在于梁帝怀疑梅长苏身份,打算用毒酒送他最后一程。当高公公拿来酒之时,特地强调这杯是苏先生的。

靖王只是性格耿直,但他从不是傻子。听到高公公的这一言论,立马领悟到,给梅长苏的酒中有毒,他自然可借机发挥,将梅长苏安然地带离宫中。这一情景,在琅琊榜中算得上是经典场面,高公公不慌不忙的言语,看似无意,实则有意,梁帝的脸色瞬间大变,靖王则一脸恍然大悟。

最终的结果就像高公公所预料的那样,靖王与梅长苏安然出宫,他也并未因这无意的言论而受到梁帝的追责。

02:高公公非常清楚他在宫中所处的位置

高湛是一个非常聪慧之人,他的聪慧并非全然的聪明,而是聪明中透露着糊涂,这让梁帝对高公公非常信任。

梁帝去问他的那些问题,他觉得能够说,才会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有些敏感的问题,他则选择逗梁帝取乐,从不正面回答,顺利成章的让梁帝减少烦恼,同时也可增加梁帝自身的优越感。

他清晰地知道,自己这个身份,最好不要参与进夺嫡之位。他在宫中最大的靠山就是皇上,只要皇上对他满意,其他人就不敢说任何话。

于是,一直以来高公公都忠于自己的本职,忠于梁帝,太子和誉王在私下拉拢他,都被高公公推辞过去。至于高公公最终选择倾向于靖王,是在情理之中的。高公公是一个非常长袖善舞之人,他对于任何人都是笑容可掬的样子,与任何人的相处,都就有余地。

有些时候,一个人被逼到绝路,压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往往是得势之时从未看得起的小人所为,万事都需要给自己留有余地,高公公在这点上做得非常完美。

03:高公公是一个时机主义者

如果他只效忠于皇上,在他发现靖王有夺位之心时,他便应该上报皇上,给梁帝提醒。可他选择的是视而不见,将自己放在各方势力争夺的上方,不参与进这浑水一般的夺嫡战。

在靖王方势力成熟之时,选择倾倒于对方,自然地向着梅长苏与靖王。以高公公的身份来说,这是他最好的选择,没有人会听从一个太监的建议,政治斗争中,最好的手段就是不要在尚未能够分得清强弱之时,就贸然地下了结论。

夺嫡之战,不同于其他,成功者拥有的是从龙之功,可失败者,轻则自己家族不被新帝重用,退出权力舞台,重则被找到理由,处理掉满门,惹上祸患。

高公公的高明,让他轻而易举地从梁帝当政站到了靖王当政,历经多位皇帝,均是其身边贴身之人,这样的人既懂得如何明哲保身,又懂得顺应大势去生存。

如同结局,高公公陪伴在靖王的身边,说的那句,这宫墙中的风从来都不曾停过。不论是谁上位,下一代皇位的争夺从出生便注定了,身在帝王之家,便由不得自己愿意还是不愿意。高公公能够在知道梁帝所有秘密,还能全身而退,靠得就是审时度势的能力,和对于朝局的清醒认知。

他选择靖王,并没有错,只有靖王才是最适合成为皇帝的人。

5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高公公能在这么多疑的皇帝身边呆这么多年,早就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眼色毒辣,头脑清醒。所以说肯定是早就知道了靖王参与夺嫡的。

高湛在太子和誉王之这么多年的夺嫡之争中没有沾染一丝一毫,足以看出高湛此人的精明。他在深宫之中待了一辈子,自然对掉脑袋这件事最习以为常,却也是他内心最恐惧的地方,身处环境养成了他小心谨慎的性格,所以即使再后来帮助誉王时也只是小声提醒。

性格所以是环境使然,再说心地。其实大家如果仔细回想的话就会发现,镜头给我们高公公的特写不在少数,特别是脸上的表情和眼神,而且都是基本上表现在皇上让他评价三位皇子的时候,高湛对于太子和誉王的表现基本上就是笑笑不说话,只有对靖王略带善意,也是非常隐晦。

这些都足以证明他虽然惜命,但大局观还是有的。他熟悉宫里的每个人,大到皇上小到太监,就这几个皇子,可以说是看的通透,深知太子与誉王是那种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人,而靖王自幼跟随祁王,文能制策安邦,武能披袍平乱,最适合这皇位,才能在关键时候起到引导性的作用。

6

高公公是早就知道靖王参与了夺嫡吗?

早是未必,但几乎是比所有人,先看出苗头。

我私心里认为,高公公是一名心计与心地,都不亚于梅长苏的存在。

先说高公公的心地。

靖王第一次回防换营,哦,就是靖王首次出现的镜头,并和夏冬怼了一回合的那时候。那个时候的靖王,除了靖王的生母静妃娘娘,以及感念旧情的霓凰郡主,有谁还记得这么个常年被发配在外,还未出一言就各种被皇上训斥,为皇上办事这么多年竟还连一个亲王头衔都拿不到的不受宠的郡王皇子呢?可偏偏高公就记得。

高公公记得靖王还在城门外等候见驾,严格来说,算是本分工作。但他提的时机非常好,誉王和太子,刚讨好完皇上,他就出言提醒了。这个时机,皇上心情好,说不定会少训斥靖王几句。也最大程度的避免了靖王无尽的等待。

高公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虽说他一贯的性子是谨小慎微,但在朝堂之上,也从未见过他对争权夺势的誉王和太子说过半句话。所以这里我认为,高公公对靖王的怜悯之心,是不亚于言候等人的。

高公公为什么要怜悯靖王?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心地。我们现在说得最多的,就是不忘初心,可是很多人,去社会的大染缸里走一遭,就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了,更遑论位高权重的人。高公公无后无依,其实是最容易心狠手辣的,因为没有后顾之忧。但是他没有,他对靖王的怜悯之心,其实就是他的赤子之心。他心地善良,方能保持他的赤子之心。

说回问题,高公公早就知道靖王参与了夺嫡吗?上面说他的心地,这就该说他的心计了。

庆国公侵地案,涉及到国之根本,梁帝希望有人可以秉公办理,靖王被推出来了。于是对三部六吏两眼一抹黑的靖王,终于有机会接触这些人了。关键是这些人,都是梅长苏看中,能当大任的栋梁之材。在兰园藏尸案之后,户部和刑部两大尚书出缺,【恰好】赶上靖王回防换营,梁帝随口一问,靖王随口一提,蔡荃出任了。梁帝宣蔡荃时,高公公看了靖王一眼,这一眼,其实就是高公公已经猜出端倪,明白靖王开始参与夺嫡了。

这种见微知著的本事,不是人人都有。至少梁帝和那两位风头正劲的皇子是没有。

高公公的心计,在后面可谓是体现的淋漓尽致。蒙大统领要求接管东宫的旨意,被他打断。梁帝要毒死梅长苏的毒酒,被他提醒给靖王知道。梁帝问梅长苏是否是林殊的时候,他适时的打消的梁帝的顾虑。

有人问高公公为什么无条件的站在靖王这边?

萧景睿和言豫津,在誉王为户部尚书楼之敬换儿子一事被戳穿之后,引出了梅长苏的一部分思想:君者,源也。所谓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如今在朝为官,坦诚待人被视为是天真,不谋心机,被视为是幼稚。世风如此,谁人之过。

这一部分的思想,高公公未必没有。他并不是无条件站在靖王这边,他私心里,是希望出现一位源清的君者,仅此而已。

7

那肯定是的了,自从一开始高公公就知道靖王开始夺嫡,也知道梅长苏的真实身份,和来京城的目的,不过他一直藏的都很深,言语和神情都未表露出来。而在后来也在侧面帮了靖王不少忙。

8

应该是的,在一个多疑的皇帝身边伺候这么多年,而且能让皇帝不讨厌他,有些秘密还能让他知道,说明这个人有高远的见识,而且有很高的情商。在波诡云谲的皇室争位过程中能够稳准狠的站队靖王,说明他的眼光还是很独到的!

9

自从一开始高公公就知道靖王开始夺嫡,也知道梅长苏的真实身份!

10

高公公,智商,情商,双商在线,洞察力,观察力,做为皇帝的旁观者,看得明明白白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