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刀笔传神,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朱棣和李世民得到皇位的手法都不是正大光明,都属于篡位。他们登上皇位后对国家的贡献都很大,都成就了一个盛世。但为何在历史记载中李世民的形象都是比较正能量的,而朱棣却得到了相反的待遇。让我们去详细了解一下。

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与房玄龄、长孙无忌、侯君集、尉迟恭等人谋划之下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了自己的兄弟李建成、李元吉还软禁了父亲李渊 ,而也就在仅仅二个月之后唐高祖李渊宣布退位,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大明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去世之后,孙子朱允炆上台是为建文帝,朱棣于建文元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战争历时四年,朱棣于建文四年攻下帝都应天,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而结果便是建文帝不知所踪,朱棣上台,成为明成祖。

这两位其实有挺多的相同点,都是得位不正,但都是开国皇帝亲子,都建立了各自不朽的功勋。李世民夺位登基,他统治期间,政治清明,军事强大,经济复苏,文化繁荣,全方面超越了李渊统治时期,史称“贞观之治”。而朱棣夺位登基,他统治期间,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开疆拓土,明朝国力达到鼎盛时期,史称“永乐盛世”二人死后庙号均为“太宗”。


功绩差不多,但身后为何待遇相差如此之大,根本原因在于唐太宗善待大臣,以宽仁治国,笼络了士大夫阶层。而朱棣继续了父亲朱元璋的重典治国,对于官员很是苛刻,像建文帝朱允炆的旧臣方孝孺不配合美化朱棣的合法性,便被朱棣杀死,家人流放。当然传到后世就成为了诛了方孝孺的十族。其次李世民得位只是自保夺回应该属于他的皇位,属夺嫡,在情理上又可讲之处。而朱棣的行为应是造反,属篡位大罪

总而言说,历史记载的事情也不能全信,其实相比较而言,朱棣对国家做出的贡献其实比李世民大一些,只不过历史都是由人来书写的,所谓的骂名、美名都是他们的观点而已!

最佳贡献者
2

因为规模和持续时间都不在一个量级上,李世民玄武门之变诛杀兄弟二人,只用了一天时间,而后胁迫李渊立自己做储君,再慢慢夺取朝政大权,最终让其不得不退位让禅,除了玄武门之变诛杀兄弟及其宗族,后面的工作大都在暗处完成,没有太多的刀光剑影。

再看朱棣,靖难之役打了三年,他从燕京起兵,一路浩浩荡荡南下,穿越了大半个明朝疆域杀到应天府,直接把皇帝从王座上拉下篡位,一路尸山血河,整个过程的震撼程度和破坏力,李世民比不过。

两人当政后的功绩多少也影响了后世的评判,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直到如今还让人回味那天朝上国的辉煌,执政过程中更是几近完美,直到晚年还能在魏征的劝谏下反思自己的作风。这让李世民在历史地位上得到了难以估计的加成。不光朱棣,就算把所有篡位得权的皇帝都拉出来黑,唐太宗也绝对是排在最后才可能被黑的。

3

我们现在不管在任何书籍里看到的李世民和朱棣,都是俩个不同的人,不过他们有着共同的事件。他们共同把家人的皇位篡夺了,他们有共同的不孝子,不仁道。很多相识之处。

朱棣是煞费苦心想致死,建文帝。出谋划策三年,经过一系列的预测。想法设法的要把大明朝夺回来。我给你综合俩个方面第一就是朱棣本身就有野心,想做皇帝,他认为除非自己的父亲以外,他就是帝王命。

朱棣画像

天下就是他的。第二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政策,整个想把朱棣在内的藩王全部拿下来,这也正是朱棣篡位的借口;性格懦弱朱允炆这一举动,确实害了自己。这也是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这是朱棣篡位的事件引起。

朱允炆画像

朱棣篡位后,还想法设法的害死自己的侄儿子。郑和下西洋就是一个例子。所以朱棣的名誉肯定在历史上不会好的。

李世民是最英明的篡位者,一是他很懂得拉拢人心,和改写历史。二是他虽然以阴谋篡位,还是用统治才能和治国先锋,肯定历史的赞扬。

李建成太子的鬼心没有他的大。所以失败了。李的夺位是必然的,如果他不夺位,他就会付出代价的。所以他逼他爹下岗。杀了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主要是被逼的吧。应该这样理解,才会被历史的肯定。

李世民画像

如果说太子李建成和建文帝朱允炆是一样的人,那李世民就是历史上罪人了。玄武门之变就是李世民篡位的事情。

根据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李世民是迫于无奈。朱棣是有心机的篡位。所以朱棣狼子野心。才被历史黑的难过?

希望我的回答能让你满意?

4

我认为有这么几种原因:

周朝确定的嫡长继承制对后世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所以在各种电视剧中往往将争位称为夺嫡,嫡长继承制的两个重要的核心为父死子继与嫡子优先,从这个方面来看李世民与朱棣得位的正当性:李世民是与其兄弟竞争从父亲手中获得皇位,哪个当皇子的儿子不想要父亲的位子呢,大家都比较理解;另一方面,虽然实质上李渊是被逼传位的、但是形式上还是通过禅位的方式,所以,从形式上来说李世民获得皇位还是有一定的正当性基础的。而朱棣呢,他是从自己的侄子的手中获得的皇位,有父死子继的继承方式、也有兄终弟及的方式,唯独从自己的侄子用兵变的方式获得皇位,属于以臣弑君、以长凌幼,完全不符合古代人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从李渊与朱允炆的结局来看,相比朱棣、李世民获得了一定的同情分:李渊退位后即使没有了权利、但是生活还是不受影响的,完全不影响李渊为人类生存繁衍作出贡献。比较李渊,朱允炆就比较惨了,生死不知、后代世代沦为囚徒,惨不惨。

再从叛乱的规模上:李世民采用的是斩首战术,直接将与之竞争的兄长、弟弟干掉了,然后武力逼迫父亲退位,规模较小,而且获得帝位后及时启用了李建成的属臣、比如魏征,人心得到一定的安抚。而朱棣所谓的“靖难之役”,从北平打到南京,规模大、影响广,期间多场战争、死伤无数,社会动荡;期间比较出名的是方孝孺,据说被杀了十族、破了历史记录啊。

所以,从以上方面来说,朱棣被黑的比李世民惨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5

如何看待朱棣得位不正经常被黑,而同样不正的李世民就很少被黑?

先简单说一下情况,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两位兄弟,最后逼得李渊把皇位禅让给他;明朝初年,朱元璋把皇位传给孙子建文帝朱允炆,后来朱允炆要撤藩,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从北京起兵打到南京,建文帝逃走,朱棣当了永乐皇帝。

为什么看起来朱棣比李世民被黑的多?

第一、李世民取得皇位,只是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并没有直接对李渊怎么样;而朱棣是直接起兵攻打皇帝,从严重程度上来说,朱棣直接侵犯了皇权。

第二、李世民取得皇位后,做了一件事来消除他杀死太子夺权的影响,他命令当时的史官美化他,淡化“玄武门之变”,丑化太子等人,引导当时的舆论。

朱棣虽然得到了皇位,却没有把建文帝等人一网打尽,传说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搜寻建文帝的下落。所以,建文帝这一支没有被彻底铲除,朱棣的篡位之名无法消除。

第三、看结果,李世民当皇帝后大有作为,开启了“贞观之治”,而且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也改善了,唐朝的国力变得强盛。反观朱棣,在治国方面并没有李世民那么突出,反而明朝朱棣这一支的皇帝丑态百出,自然受到史官们的贬低。

第四、自媒体宣传,大家肯定看到过明朝皇帝微信群之类的自媒体作品,还有《明朝那些事》等,朱棣在这些作品中被黑的不轻,这客观上起到了宣传作用。

我是@忘忧文史观 ,欢迎关注。

6

在古代历史上,得位不正的皇帝其实有很多,比如王莽篡汉、曹丕篡汉、甚至杨坚夺取北周政权、赵匡胤等欺负孤儿寡母等等,当然这些篡权还算是比较平和的,要说最为血腥的无疑是李世民和朱棣了,因为两个人都通过军事行动取得了帝位,可是历史上对于两个人的评价却不一样,李世民被封为“千古一帝”,得到后世君王的肯定,反而朱棣承受的骂名却很多,为何都是通过血腥手段上位,怎么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呢?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小编看来主要是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两人登上皇位的性质不同。

虽然都是通过不正当手段夺取皇位,并且都是付诸武力解决问题,但是李世民和朱棣的性质还是非常不一样的,李世民通过“玄武门政变”消灭了最大的竞争者李建成和李元吉,最终李渊退位成为太上皇,李世民最终登上皇位;而朱棣是通过“靖难之役”打败自己的皇帝侄子朱允炆,最终从朱允炆的手中夺得了帝位,也就是说李世民依靠政变夺得皇位,而朱棣是造反,两者的性质有着根本上的不同,可以说李世民登上皇位更具有合法性,而朱棣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合法的,只不过谁的拳头大谁就是赢家而已。


李世民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自己亲手不射杀了太子李建成,然后尉迟恭射杀李元吉,在抵挡住了太子府和齐王府的援军后,尉迟恭来到李渊的面前名为保护,实则是一种逼迫,这样李渊将军权交给李世民,让李世民带兵平叛,最终李世民杀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子嗣,政变发生三天后李世民做了太子,李渊将国家大事的处理全部交给李世民,按照《旧唐书》记载,甲子,立为皇太子,庶政皆断决。可以说李世民绝对是古代权力最大的太子了,两个月后李渊让出皇位,李世民正是成为了唐朝的第二任皇帝,可以说李世民虽然通过政变上台,但是他登上皇位的过程,是符合皇位继承规则的,李渊册封太子,然后李渊让权,从这一点上看就和朱棣是相反的,而朱棣是因为明朝的正统皇帝朱允炆削藩,可以说触动了朱棣的利益,最终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进行的造反行为,他的皇位的夺取不符合皇位继承,而是自立为帝,所以两者性质不同,朱棣的合法性备受质疑,也就是重要原因了。


第二,造成影响的范围不同。

无论是李世民还是朱棣,都是通过军事斗争取得了皇位,但是两者造成的影响差异很大,李世民的政变充其量只是影响了京城长安,按照《旧唐书》记载: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等待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后,俄而东宫及齐府精兵二千人结阵驰攻玄武门,守门兵仗拒之,不得入,良久接战,流矢及于内殿。太宗左右数百骑来赴难,建成等兵遂败散。也就是说这场政变,双方投入的兵力也就在3000人左右,几天之内李世民就彻底掌控了局势,对于百姓而言,玄武门政变根本就有带来太大的影响,国家在平稳中进行权力的交接,李世民做了两个月太子,也就完全掌控了朝局,七月壬辰,太子左庶子高士廉为侍中,右庶子房玄龄为中书令,尚书右仆射萧瑀为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杨恭仁为雍州牧,太子左庶子长孙无忌为吏部尚书,右庶子杜如晦为兵部尚书,太子詹事宇文士及为中书令,封德彝为尚书右仆射。可以说李世民用亲信掌控了核心权力,也就是宰相群体,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李世民的人,至于军队方面,李世民更是掌控京城,因为李世民手下不缺少军事人才,玄武门之变后,麾下亲信多封为十六卫大将军,比如秦琼被封为左武卫大将军,尉迟敬德右武侯大将军,程知节则是右武卫大将军等等。


而朱棣被封为燕王,封国就在如今的北京附近,而朱元璋时期国家都城是在南京,这场“靖难之役”造成的影响遍及如今的华北和长江下游地区,既然朱允炆和朱棣付诸武力,战火影响了广大的地区,无论如何都对百姓的生活造成了影响,毕竟这场战争持续了四年时间,无论是朱允炆还是朱棣,如此庞大的军队的粮草等问题,必然导致百姓赋税的增加,所以这场战争让百姓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广大百姓还会因为这场造反导致妻离子散等等,所以靖难之役给百姓生活带去了非常沉重的影响,尤其是国家经济以及秩序是一种严重的破话,自然后人也就会去黑朱棣了,可以说李世民的政变只影响了京城上层社会,而朱棣造反却影响了广大百姓,这个影响范围差距太大了。


第三,对待政敌态度不一样。

李世民政变成功后,虽然使用自己的亲信占领权力中枢,比如三省最高长官以及十六卫大将军等等,这些都是正三品及以上的官职,真正的位高权重了,李世民虽然残忍,杀害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甚至连自己的侄子都不放过,但是对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手下,李世民更多的是采取宽仁的态度,很多他的政敌都被李世民重用了,尤其是魏征更是成为了李世民倚重的朝臣,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相反朱棣带兵攻入南京城后,因为是造反,其实还是有很多臣子反对朱棣的,而朱棣为了能够登上皇位,杀害了朱允炆的很多旧臣,而且是为很高的大臣,比如方孝孺被诛杀十族(历史上唯一一次),还有朱允炆的重臣兵部尚书铁铉凌迟处死,礼部右侍郎黄观投江自杀,但是朱棣依旧将他诛九族,而力主削藩的齐泰和黄子澄都是凌迟处死,诛三族,所以李世民留下了美名,而朱棣得罪了广大的士大夫,尤其是方孝孺更是明代读书人的楷模,所以后世人对于朱棣自然不喜欢了。


第四,两个人达到的高度不同。

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第一功臣,当然李世民也有篡改史书的嫌疑,但是篡改的部分主要是抹杀李建成的功劳,唐朝的的开疆拓土,尤其是唐朝建立后的荡平各路割据势力的时候,李世民打下了唐朝半壁江山,另外半壁江山由李孝恭打下来,不过两者的难度差异太大,李世民打败薛举父子、刘武周、王世充和窦建德,凭借着这份军功成为了唐朝文臣武将第一人,甚至天策上将都有开府的权力,这真的只是没有太子名号而已,得到了李建成的忌惮,可以说李世民得到了开国功臣团队一部分的支持,至少在与太子李建成的争斗中不落下风;而朱棣在明朝开国时期没有立下军功,后面镇守北京,多次北伐蒙古,但是与李世民的成就相差太大,最重要的就是朱棣从来没有成为太子的有力竞争者,朱元璋早期全力培养朱标,等到朱标去世后,没有考虑其他儿子,反而选择了孙子朱允炆,可见在朱元璋心中朱标始终是他最佳选择,后面朱允炆继位,朱棣造反就是反叛行为,虽然朱棣获得胜利,但是朱棣的威望还是不足,所以对于反对者采取高压措施,相反李世民因为有了太大的威望,反而不需要采取极端手段震慑群臣,这就是两个人的高度并不一样。


第五,后世《史书》的推波助澜。

古代记载唐朝最重要的两部史书《旧唐书》是五代时期编撰,后面的《新唐书》是宋代编写,再加上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可以说这是研究唐史最重要的史学资料了,而唐宋都是汉人王朝,再加上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皇位获得也不正,所以在面对前朝同样得位不正的李世民,自然要给予美化,或者说淡化处理,如果黑唐朝的话,对于宋朝的皇帝怎么评价呢?而明朝的《明史》是清朝人编写的,而清朝时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且双方是敌对王朝,清朝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去世,都与明朝有关系,最重要的就是整个明朝时期,清朝始终不能够入关,正是因为明朝灭亡了,吴三桂投降清朝,才让清朝能够快速入主中原,所以抹黑明朝就在情理之中了,如果仔细看《明史》的话,这种基调到处都是,而朱棣作为一个造反的皇帝,自然要给予黑化了。


最后,两个人治理下的国家繁荣程度不同。

在李世民的治理下,唐朝迅速成为世界大国,不但在极短时间内灭亡了东突厥,后面唐朝的名将们一路灭国无数,打赢了周边的无数政权,为李世民赢得了“天可汗”的称号,更是在大唐臣子的帮助下,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而朱棣治理下的明朝,确实达到了明朝疆域的最高峰,但是整个明朝都没有解决北部蒙古的威胁难题,而李世民一战就彻底结局,高下立判,最重要的就是贞观之治成为古代人向往的时代,更是君臣和睦共创伟业的时代,而朱棣却达不到这样的高峰,所以对于两个人的评价也就不同了。


综上所述,李世民政变后获得皇权更具有合法性,而朱棣造反完全是造反,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对待政敌两个人态度天差地别,李世民采用宽仁的态度,而朱棣就是一个字,不服就杀,而且还要采用非常残忍的刑罚,同时李世民的玄武门政变短时间内产生结果,而且只在上层造成影响,而朱棣靖难之役席卷大半个明朝,战火影响下受到波及的人群太大,而且后世史书对于两者的评价不一样,再加上两个人治理下的国家繁荣程度不一样,所以李世民成为了“千古一帝”,而朱棣却骂名非常多!

7

李世民和朱棣的区别,其一在于执政的宽仁和严苛,其二在于得到皇位的合法性!

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两个人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一样的是开国皇子,一样的是能征善战,一样的在各自的时代中开创了盛世,更重要的是,一样的通过特殊手段登上了皇位。

但是在后世的评价中,对李世民偏向于颂扬,而对朱棣则是被黑的比较多。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1、唐太宗在执政时期的宽仁政策与朱棣时期的严苛形成对比

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李建成、李元吉,并囚禁了父亲李渊,在兵变发生后的两个月,李渊宣布退位,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李世民登基后,广开言路,善用谏臣,并且在治国的政策上,以宽仁为主,历史上也流传下来很多关于李世民听取大臣建议的典故,在很多正史以及野史的记载中,李世民形象被史官们多为颂扬,这与他登基后,对前朝旧臣进行善待,并没有发生较大的诛杀大臣的事情分不开,因此,后世的史官对李世民的记录,肯定会手下留情。


而明成祖朱棣,本是燕王,在朱元璋死后,以靖难之名起兵造反,将侄子朱允炆赶下皇位,自己做了皇帝。登基之后,对如方孝孺、黄子澄等建文旧臣大肆屠戳,并创下了“诛九族”的恐怖刑罚,这让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对朱棣产生了恐惧的抵制情绪。同时,朱棣登基后,启用已经被废除的锦衣卫,增设东厂,把这些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人物用来刺探大臣的动向,这就更让大臣们对他是敢怒不敢言,所以,在他死后,后世对他的评价自然不会太高。

无论是李世民还是朱棣,分别都开创了各自的盛世,但是在对待大臣和政策上,截然不同,李世民世家出身,对于文臣武将的掌控,相对来说会更自如,而朱棣以及朱元璋乃是贫寒起家,在夺得大权后,骨子里的小农意识使他们天生对这些大臣不信任,于是就寄希望于杀戮来压制,这样一来,史官们的评价必定是满怀怨恨,对比之下,朱棣被黑真的不冤。


2、李世民与朱棣得位的合法性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李世民的得位较之朱棣,会更具有合法性。为何这么说呢?首先,我们看李世民在什么情况下登基,是在其父李渊被迫宣布退位后才登基,虽然李渊是被迫,是是真正的退位。在皇权的继承合法性上,李世民做的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反观朱棣,虽然是打着靖难的旗号,但是明眼人都知道,这只是一个借口,并且是非常蹩脚的借口。同时,朱棣在打入南京后,虽然没有亲手杀了朱允炆,但是朱允炆也是因其而下落不明的,所以,朱棣的恶名是洗不掉的。

总的来说,李世民登上皇位属于夺嫡,而朱棣登上皇位,则是毋庸置疑的谋反。因此,在后世评价中,自然也对两个人评价有高下之分。


晓生说:不管是朱棣,还是李世民,都是历史上难得的伟大帝王,也都做出了不同的丰功伟绩。两个人不同的成长历程以及行事作风,决定两人不同的执政方针,所以黑与不黑,就是如此。

8

首先,朱棣是通过全国性的军事战争获得政权,李世民是发动宫廷政变获得政权,这两者从性质上来说就不一样。朱棣是打着“清君侧·诛齐黄”的旗号从侄子朱允炆的手中夺取了江山,无论于情于理都有所亏欠,毕竟是以下犯上,而李世民只是诛杀了政敌,李渊没有受到伤害。而且最后是通过皇位禅让的正统皇室实现了皇位的传承,这就从法统上说得通了,因此基本算不上得国不正。


其次,大规模战争殃及范围广,百姓死伤,将士阵亡都是很普遍的。而且时间长达四年,这造成的会直接和间接损失是无法用段时间来弥补的。而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只进行了一天不到,涉及到的人也只限于太子党和秦王党,伤亡非常有限。在古代,民间不满的主要因素就是人命的损折和财产的破坏,朱棣造成的破坏明显超过李世民,民间自然对于朱棣没有好感。


第三,李世民在位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民众的生活有了很好的改善,普通百姓对于政治的关注度本来就比较低,所以李世民的过去并不会引起百姓的注意。而朱棣在位期间,公共工程太多,这都会侵占了百姓的利益,试想如果永乐大典,修建北京、大航海的工程节省下来将经费用于民生,那么百姓的收入一定会大幅增加。所以可见朱棣的政策也不会得到民心的支持。

9

李世民和朱棣的区别比较大。明朝得天下,朱元璋是毫无争议的主要操作者。从太子朱标传到皇太孙也算是正统。朱棣破坏朱元璋的安排,武力夺位确实有不正的嫌疑。而且从当时勤王的兵力与朱棣的兵力对比看,人心还是向着建文帝的。

李世民不一样,唐朝的天下相当于是他与李渊一起打下来的,而且他的功劳似乎更大。

最早太原起兵树起大旗的是他,先败后胜搞定薛举的是他,一日七战爆锤宋金刚将刘武周赶到匈奴的是他,王世充,窦建德也是他平的,创业路上几大劲敌都是李世民摆平的。

只是李世民性格刚直常常与李渊对着干,也使高祖内心既佩服又有些抗拒这个儿子,所以他选择了更温和的长子建成,名义上是符合旧规立长子,但这一决定显然是不服众的,即便他自己也认为,天下应该交给老二,只是自尊心阻止了他。

但他终究无法阻止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尽管兄弟相残,当尉迟恭全副武装走上他的游船,他竟然说不出半句责备的话,情理之外,又在意料之中,就坡下驴,他成了太上皇,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心轻万事如鸿毛,无牵无挂不亏欠的感觉真好。那些内心的矛盾,猜忌都随风散去吧,毕竟我的儿子是伟大的天可汗


10

唐太宗李世民和明太宗(后改为明成祖)朱棣这两位著名帝王都同样是开国皇二代,也都同样是得位不正,李世民在位时有“贞观盛世”,朱棣在位时有“永乐盛世”,分别创下了唐朝和明朝的巅峰时期,相比较而言,李世民的名声确实要比朱棣好得多。

李世民在史书上的总评价中,虽然其中也有隐晦批评他“失爱于昆弟,失教于诸子”,但总的结论是相当不错的,《旧唐书》甚至在结语中赞赏他为古今第一人:“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而朱棣在《明史》中的评价正好相反,先是细数功绩,说朱棣“雄武之略,同符高祖”,打下的基业“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好一顿猛夸,但在结语中却直接笔锋一转,批评他“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史书评价的最后一句话一般都是盖棺定论的终语,很显然,史官对朱棣的功绩是不以为然的,认为他即使立下再大的功绩,也掩盖不了道德的沦丧和人性的扭曲,这和儒家主打的道德观是一致的,朱棣之所以创下明朝最盛世时代,评价却远不如李世民,主要原因无非两点,继位合法性以及对笔杆子的态度好坏。

同样得位不正,但李世民的皇位更具合法性

李世民虽然也是通过血腥的“玄武门政变”取代的兄长李建成,还残忍的杀掉了一兄一弟和十个侄子,但他并不是直接谋夺皇位,而是在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两兄弟后,让唐高祖李渊直接颁布合法的更换皇太子的诏书,后续的禅让同样是合法的,或许有逼迫性质,但合法就是合法,且整个权力更迭的范围仅仅局限在长安一城之中。

朱棣就不同,他不但是掀起了国战,而且,推翻的是明太祖朱元璋遗诏指定,且全天下人认同的皇帝,从辈分上来说,也是以大欺小,不管他的起兵檄文和后来自己写的继位诏书如何冠冕堂皇,都掩盖不了所得到的皇位合法性的不足,这个诟病比李世民杀兄杀弟更难洗白,李世民杀的只是一个太子,朱棣是直接篡位。

李世民夺位成功后少杀戮,朱棣篡位前后杀戮太多,且得罪了读书人

李世民在杀掉李建成、李元吉和十个侄子后,就马上收手,即使还有反对他的人,基本上也是能放就放,政变之后的诛连极少,还特意重用李建成的部下魏征去安抚太子党余部,且在之后执政的过程当中,对待嫡系和非嫡系臣子,至少在表面上做到了一视同仁,还容忍魏征这样的前太子党对自己指手画脚,执政的手段也基本符合儒家的道德观。

而朱棣在“靖难之役”获得胜利,杀进南京城后,因为起兵夺位的合法性得不到认同,特别是南方读书人普遍不认同,被天下人誉为“读书人种子”的士林领袖方孝孺甚至宁愿被灭族都不愿意为他写一封继位诏书,一怒之下,大开杀戒,杀人过多不说,很多手段还残忍无比,比如黄子澄和方孝孺被磔(分尸)死,铁铉被凌迟。

除本人外,这些反对朱棣的建文旧臣的家人也全部凄惨无比,男子为奴,女子为妓,朱棣还主动安排军士去轮流侮辱罪臣家眷,不堪受辱而死的,朱棣亲自下令尸体喂狗。这些行为都不受儒家普世道德观的认可,朱棣杀得最多的正是读书人,同类和同类人的家眷如此下场,他们怎么可能对朱棣有好感?

且朱棣在杀掉一个“读书人种子”方孝孺后,执政期间还杀掉了一个当时的大明第一才子解缙,在位期间还设立东厂,首开明朝用太监掌管特务机构的先河,这都是让明朝的读书人和文官集团深恶痛绝的事。明朝修国史的是读书人,清朝修《明史》的同样是读书人,即使是几百年后的读书人,他们的价值观始终没有变。

因此,综上所述,李世民和朱棣虽然同样有得位不正的黑料,但李世民继位的合法性没问题,之后执政的过程中也能兼顾到各方的态度,一直在努力消除杀兄杀弟的影响,再有政绩的加持,就很少有人黑。

而朱棣不但有继位的合法性问题,还因为暴虐的脾气,做下了许多违反古时道德观的事例,得罪了绝大多数读书人,自然黑他的人就多。秦始皇功绩比朱棣更伟大,也因为“焚书坑儒”被骂了几千年,何况朱棣,他发明的“灭十族”“瓜蔓抄”这样的手段和“焚书坑儒”有啥区别?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