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这样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取得了巨大成功,使得日本社会的底层人士有着秀吉情结,日本企业界也对丰臣秀吉的成功历程多有研究,运用到企业经营里。如果不处在日本那种等级社会中,很难理解丰臣秀吉在日本社会里的象征意义。
丰臣秀吉是日本战国三杰,出身寒微,原本只是尾张国的一个足轻(日本战国军队里最低级的兵种)。他是尾张国的一个地地道道的贫农,连一副铠甲都凑不齐,因此连个低级的武士都混不上,按照中国俗语说的,只能算是一个“帮闲”的。
由于战国时代的日本战争频繁,而大名们的土地有限,人口更是不多,因此各地大名就纷纷执行了“兵民合一”的兵役制度。有这些散落在乡间的武士们带领,在领主们要作战时,就带着一帮农民,抬着武器出战。这样的一帮乌合之众,往往看着阵势颇为吓人,却往往几十个骑兵就能将上万农民兵给冲散——这在日本被当成一些“赛张飞”等猛将的传奇战绩,不过从这些士兵们的组成来看,取得这样的战绩实在难以称得上是奇迹。丰臣秀吉很不幸,他的身份就是这些乌合之众中的一员,他甚至在年轻的时候都没有资格冠姓,在结婚后才有了第一个姓“木下”,叫做木下滕吉郎。
(丰臣秀吉的正妻宁宁)
即使如此,作为底层士兵的丰臣秀吉经常被人叫做猴子。
那这个尾张国有多大呢?不幸的很,尾张国也很小,是在濑户内海边缘上的地方藩主,面积大约占本州岛1/50。当时的日本,势力比尾张国强大的,没过一百,也有五十。
可是幸运的是,这个尾张国的领主,是日本鼎鼎大名的织田信长。
日本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从镰仓幕府以来,逐级封建制度成为日本的立国之本。将军在京都附近有京畿之地作为直辖,而那些偏远地区就都交给将军的子侄外臣,分封出去把守。有一个专有的官职来称呼这种封建关系,叫做“守护”。一个守护管辖的土地有多大呢?以日本最后一个封建武士政权——德川幕府来比对。当时的德川政府占据了京畿附近本州岛的1/4的土地作为直辖,大约是关东平原和濑户内海地区,其他的日本领土就分封给了270多个大名。如此算下来,平均每个大名治下的土地,不足1000平方公里,也就相当于中国东部地区的一个中等县的大小,人口大多在5-50万不等。这些大名们到了地方,也要分封他们的武士去管理乡村。
(尾张国就是浅蓝色的织田信长)
日本的这种封建制度,像极了中国西周的封建制,唯一不同的是日本的将军在名义是只是天皇的官吏,是不能够世袭的,至尊的权力掌握在天皇手里。但在实际上,至强的实力却掌握在将军手中。将军和武士阶层的结合,垄断了日本政权。他们世袭罔替,成为了日本的贵族。这种封建制度执行的太久,以至于影响到现在,日本依然是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一个普通的贫民百姓,要想能在日本出人头地,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大约在明王朝的“土木堡之变”发生的同时,日本也发生了“应仁之乱”,出现了南北朝,起因是皇室内部的争权夺利,使得日本大名纷纷站队。打了几十年后,谁也没有灭掉谁,却把日本延续了500年的封建制度给搅扰混乱起来了。
战争是打破旧制度的最有效的手段,因为凭借着战争胜负和军功,原有的世禄体系不得不稍作让步,留给底层百姓一个依靠军功上升的通道。日本的一些“守护大名”子孙不肖,在纷乱的世道中,不能守住祖宗的家业,一些地方豪强趁势崛起。在短时间内,这些地方豪强要么杀死了原来了“守护”,要么驱逐了他们,然后自领一国之政。
礼崩乐坏,即使大名们的“家法”也难以遏制这样的趋势,室町幕府也就坡下驴,承认这些个既成事实。由于这些新崛起的豪强没有贵族的血统,因此他们被称为“守护代”,意思是“代理守护”。
如果以中国东周时期的政治经验来看,这种情形如同“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样的权臣凌主的现象,昭示着原有的社会秩序即将全面崩毁,一个更大的乱世呼之欲出。然而,不管怎么乱,世道最终还是会安静下来,形成一个新的平衡。这个新形成的平衡的基础,必然是武力作为后盾,文治作为内核。
(织田信长上洛时版图)
然而,在1530年代,这样的局势并不明朗,战国天下纷纷攘攘,越来越多的贵族世家在战乱中一战灭国。由于这些世家们世代联姻,彼此打断骨头连着筋,因此也有很多世家在失国之后,托庇于其他大名。这样的情形,在织田信长崛起成为最强的大名后,发生了改变。因为织田信长攻灭了其他大名后通常会为了杜绝这些世家的政治影响力东山再起而发布斩草除根的命令,让他手下家臣去执行。
织田家族是尾张国的守护代,原本是当地的豪强。这个尾张国,实在太小,是一个临近海边的小国,在他的北边是一个比尾张国大2倍的美浓国。当时的日本也流行一句谶言“得美浓者得天下”。因此,织田信长在20多岁继承家主后就将他的侵略目标瞄准了美浓国,先是政治联姻,然后趁着美浓领主去世,起兵攻打,一番苦战之后,才得偿所愿。织田信长得到了美浓国,喜不自胜,立刻把大本营从尾张国迁移到了美浓国,修了一个新城“岐阜”,刻了一块印章“天下布武”。
(织田信长信奉日本传统的物哀文化)
岐阜,是借指周文王迁都岐山最终攻灭殷商而有天下;天下布武,则是要以武力争夺天下,建立武人政权。织田信长的野心勃勃,显露无疑。
在一场与朝仓军的战斗中,织田信长几乎要被朝仓军反杀。在紧要关头,织田信长遍询诸将,有谁可为殿后?没有一个人敢留下来殿后。因为只有500人的殿后士兵,却要面对盛怒而来的3万朝仓士兵。这几乎是有死无生的战斗,因此没有人愿意去。
织田信长的盟友松平家康站出来说,既然没有人愿意留下来,就让他来舍生取义吧。这个松平家康就是后来的德川家康。
织田信长很是愠怒,因为松平家康与织田信长是平等的盟友关系,这等于是在盟友面前出糗了。这时,木下藤吉郎站出来,表示愿意为主公分忧,承担这样的任务。这场战斗结束后,木下藤吉郎没有死,由此被织田信长看重,逐渐成为领军作战的重要将领。后来,织田信长给他取了“羽柴”的姓,他又开始叫做“羽柴秀吉”。
(姓木下时的丰臣秀吉)
此后,织田信长南征北战,纵横捭阖,势力越来越大,连在京都坐镇的幕府将军足利义昭都要借助他的势力来维持统治。此时的织田信长的政治理想有点像曹操在邺城建立的“霸府”政治,织田信长平时的作为也颇为霸道,这也为织田信长的悲剧落幕——本能寺兵变埋下了伏笔。
羽柴秀吉在织田信长被害于本能寺后,带兵回援,用了三年时间逐渐压服了各地不服从的织田家臣,并建立起了自己的大本营——伏见城。当时的基督教传教士看到了羽柴秀吉的城市后,大为感叹,说在欧洲也没有出现过这样宏大规模的城市。这个伏见城又被称为“伏见桃山城”,织田信长的大本营被称为“安土城”,因此,日本历史上的织丰时代又被称为“安土桃山时代”。
羽柴秀吉在1585年当上主公,其后一年,他要求天皇赐给“丰臣”的姓,此后才被称作“丰臣秀吉”。他基本延续了织田信长的“天下布武”政策,经过6年奋战,终于在1591年基本统一了日本。丰臣秀吉从22岁追随织田信长转战日本,经过30多年奋战,到54岁这年,终于功成名就,成了日本最有权势的人。"丰臣氏"也由此成为继"藤原氏"、"源氏"、"平氏"、"橘氏"四大姓氏之后的第五大姓氏。
丰臣秀吉志得意满,他以自己的施政理想治理日本。
首先,他下达了“刀狩令”,禁止百姓拥有长短刀、长枪、火枪等武器。虽然在这之前,也有其他的武将实施刀狩令,但不像丰臣秀吉的刀狩令那么彻底,而且是属于全国性的。日本当时执行的“兵民合一”的制度,很多农民都有武器。由于农民掌握有武力,所以在当时的日本的战国时代,还有一个宗教同样建立了国家——一向宗建立的一向一揆。“一揆”在日语里是“起义”的意思。由于农民们不堪大名的盘剥,因此在佛教一向宗的组织下,举行了暴动,驱逐了原来的大名,由国人代表和寺院主持领政。一向宗在关东平原一度势力强大,织田信长在有生之年,与一向宗长期敌对。一向宗的强大武力,让丰臣秀吉感到如芒在背,因此收缴民间武器,让日本农民从此失去反抗暴政的力量,用以维护日本封建领主的统治。可见,虽然丰臣秀吉出身贫民,但是他已经称为了日本封建领土阶级的利益代言人了,这与朱元璋称帝后惩治贪官污吏的狠劲儿不一样。
(日本武士当年也是农民)
其次,他还进行了太阁检地,对全国土地及物产进行了量化管理,使得政府对地方的掌控力度更强。太阁是丰臣秀吉给自己选定的官名。经过丰臣秀吉的严格检地之后,每块田地的收获都统计得很清楚,农民具有耕作权,同时必须担负缴纳年贡的义务,农民与政府之间的剥削阶级(豪农)从此消失。这在中国汉代就已经完成的“编民齐户”的工作,在日本直到1583年才算开始。
再次,丰臣秀吉改革了兵制,将兵民不分的兵役制度改革为常备军制,同时把武士阶层全都聚集起来,都居住在桃山城,使他们脱离土地。这种改革,在日本史上被称为兵农分离。这也只有在丰臣秀吉手中才能实现,因为此时丰臣秀吉的一元化统治达到极致,对其属下将领拥有转移封地的绝对权力,从而使相当多武士与他们世代居住的土地剥离开来。丰臣秀吉进而在入住桃山城以后,要求大量武士离开封地,统一居住在桃山城下町中。从此以后,武士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终于变成了职业军人或者封建官僚。
(丰臣秀吉让武士都住进伏见城)
最后,丰臣秀吉还颇有商业头脑,当多数的大名领主还不懂得重视商业与礼遇商人的时候,丰臣秀吉便懂得"算盘优于武器"的道理,丰臣秀吉已经看出以一把枪便能闯天关的时代将不复存在。他在领地内,不断录用一些善于理财的家臣,相对于靠枪闯天下的武功派,这些人则被视为是吏僚派、或是奉行派,在丰臣秀吉的领导团队中自然也会进而带动充满近江商人性格的决策。
丰臣秀吉的这一系列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不管是削弱民间武力、增强中央财力,都使日本的封建专制制度更为稳固。但是作为一个以盛大的军功为背书的改革家,丰臣秀吉不得不为自己的身后之事预做谋划。如同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对太子进行“荆棘之教”,丰臣秀吉也在尽力削弱臣下的反抗实力——把武士聚集到城中居住,按月领取俸禄即丰臣秀吉最大尺度的改革,也最容易造成内乱。
在使武士成为职业军人以后,虽然解除了广大农民的兵役负担,把他们牢固束缚在土地上,只要为领主生产耕种、服劳役,但是大批在乡武士不甘于只以耕种为生,他们以其世代跟随领主出征的功勋为名,强要挤进武士阶层中去,武士数目既多,却又无仗可打,没有更多的俸禄可给,没有新的知行地可分,很多统一政权下的大名藩主为此捉襟见肘,濒临破产边缘。
(数量众多的武士让政府颇为头疼)
丰臣秀吉的改革,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放任武士回乡,等于又陷入了此前战国时代频繁出现的“下克上”的局面,作为最大领主的丰臣家,必然无法接受这样的局面。因此,丰臣秀吉必须要给这些武士提供一条出路。此时的朝鲜,尽管经济与日本不相上下,军事实力却孱弱许多,是最佳的抢劫对象。因此,如果说丰臣秀吉利令智昏,在晚年发动的朝鲜战争是错误的决策,也有失偏颇。这样一个从底层穷苦百姓爬上来的日本第一人,向来以善于吸收众人的智慧著称,不但是盟友的,连敌人的智慧他也吸收,而且他还有很多商人盟友,他怎么可能会做亏本的生意呢?丰臣秀吉的盘算有以下几点:
一,散落各地的武士对新政的不满会形成地方上的乱源,有必要进行一次战争,逐渐消耗掉这些武士。对于逐渐结束战国时代的日本而言,这些拥有武力的武士阶层已经成了治理日本的障碍了。因此,让这些武士在发挥人生最后一点光和热,为日本再去获取国外的利益,因此丰臣秀吉发动了文禄庆长之役,在中国史书中称作万历朝鲜战争。
(明军出兵朝鲜)
二,征服朝鲜是丰臣秀吉建立更为稳固的统治急需建立的盛大军功。丰臣秀吉继承了织田信长统一日本的事业,但是并没有遵循他的路线,而是改变策略,先与敌手德川家康和解,并与朝廷接近,以朝廷的名义征讨“逆贼”。丰臣秀吉更倾向于结盟,利用新结盟的大名来冲淡织田家旧臣的影响力。因此,虽然丰臣秀吉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却仍有很多大名掌握有很强的实力,丰臣秀吉的中央集权程度很低,实际上是一个松散的军阀联盟共治体,他需要用更强有力的军功来证明自己有能力掌控日本朝局。
最让丰臣秀吉放心不下的是德川家康,这个跟丰臣秀吉的旧主织田信长称兄道弟的大名(德川家康在19岁时与28岁的织田信长建立的清州之盟是德川家康一辈子的政治资源),在织丰政权内部的政治地位、军事实力、号召力和影响力都非同寻常。因此,丰臣秀吉即使成为了日本最有权势的人,也不敢对德川家康下手,反而把妹妹嫁给了他,并派了母亲过去做人质,换取了德川家康的臣服。
(德川家康在日本很不讨喜)
丰臣秀吉需要一场更大的胜利,来掩盖住德川家康在织田信长时代的元从之功。但是,丰臣秀吉却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将自己更多的嫡系部队投入到了一场毫无意义的战争,反而削弱了自己的实力。丰臣秀吉借助战争整顿内部统治秩序的表现之一是在大战发生之前,把立下功劳的德川家康移封到荒凉的关八州,并在周边立了众多的嫡系大名来监视。虽然德川家康以新迁领地,内政事繁为由,拒绝出兵朝鲜,但这对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都是一个能够接受的结局。丰臣秀吉实现了削弱德川家的目的,而德川家康不去朝鲜,那么征服朝鲜的功劳就会是丰臣秀吉的了。对德川家康而言,免于远征朝鲜,则是保存了实力,以待将来翻盘。
其三,借助侵朝战争,可以让这些表面臣服于他,但实则保存了实力的大名投入到对外战争中去,维持联盟统治的政体的同时,还可以一方面削弱非嫡系大名的实力,减少对自身的威胁。丰臣秀吉从大名中最有势力者中联盟组成"五大老"(德川家康、前田利家、毛利辉元、宇喜多秀家、小早川隆景)帮助管理国家事务,就是与这些大名们所作出的妥协。
(文禄庆长之役)
丰臣秀吉发动战争,自己都把不少嫡系都派去了,其他大名没有理由不派兵助战。虽然计算失误,丰臣秀吉在朝鲜战场损失惨重,但实力还是保留不少,但其他的大名已经完全构不成对他的威胁。可如前所述,丰臣秀吉算千算万,却唯独漏掉了德川家康——可能是德川家康执行的“韬光养晦”的政策骗过了丰臣家的吧。毕竟是三代联姻的关系,而且丰臣秀吉也确实没有想到德川家康竟然能活那么久,在丰臣秀吉去世后,还活了18年。
其四,丰臣秀吉出身寒微,一生都在拼命地证明自己,在完成日本的统一,并在短时间内恢复了经济之后,他对自己建立不世功业的自信心膨胀。当时的日本百战之余,不管是军事技术和战列战阵,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尤其是在火枪方面,日本已经走在明帝国的前面。明军能够在野战中多次获取胜利,多赖火炮之威。这给了丰臣秀吉极大的侵略信心,尤其是朝鲜人的孱弱,让日本人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打到了平壤城,也再一次验证了丰臣秀吉对日本士兵战斗力的判断。
在战争爆发前的1590年11月,朝鲜使节黄允吉曾出使日本,向丰臣秀吉递交了国书。丰臣秀吉在复函中告知朝鲜方面:
1、统一天下和异域是上天赋予丰臣秀吉的使命;
2、要求朝鲜与日本共同征伐明朝并担任“征明向导”;
3、要求朝鲜服属、入贡。
由此可见,丰臣秀吉并非狂妄,任何一个社会底层的人向上攀爬到了如此高的地位,都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自信以至于自负的心态。1591年6月,接受明皇帝册封、奉大明为宗主国的朝鲜正式拒绝了日本“假道入明”,即向朝鲜借道入侵中国的要求。于是,日本开始加速备战进程,于1592年至1598年两次发动侵朝战争。
(碧蹄馆战斗是双方战斗意志的体现)
从以上的各种内外因,即使侵明不成,丰臣秀吉也不会一无所得。他能够将短暂的军阀联合通过战争维持下去,并且将这种汇报关系形成事实上的上下级臣属关系;同时,大量的闲散武士的丧生,也让日本断绝了再次武装叛乱的根源。从丰臣秀吉家的统治来说,众多大名们实力大损,已经不能够威胁到丰臣家的统治了。
除此之外,日本也不是贸然发动侵朝战争的,他们做过情报调查,认为朝鲜武备不修,明帝国内患严重,在东南、东北、西北、西南都面临着平叛的压力。因此,他可能会认为明帝国即使有心援助朝鲜,也无力在朝鲜有所作为。
有此内外部的情报、信息,丰臣秀吉在发动侵朝战争前,是真的相信自己拥有天命统一寰宇的,这也是日本的“大陆政策”的起源。万历皇帝接到朝鲜人急请天兵入朝抗倭,万历皇帝以“勿遗子孙(边)疆患”,力排众议,派遣大军入朝,与日军鏖战经年,终于将日本的“战国精英”打回了原型。
(丰臣秀吉死后的日本封建领主)
文禄庆长之役成为对丰臣秀吉一生功业的致命打击,使得他一生功业化为乌有,身死而族衰。丰臣本可以成为日本五大姓氏之一,却二代而终,至今在全国不过40人姓“丰臣”,与其他大姓不能同日而语。而这40人也没有与他有多少血缘关系,他的这一支人,最终彻底没落——他也因此成为了一个悲剧英雄。他的嫡系在大阪城被德川家康一次收割了14000个首级,连年仅8岁的孙子国松丸都没放过。
丰臣秀吉死后曾被赐予丰国大明神,但家康灭了丰臣家后收回了大明神封号还不算,还派人爬上京都的东山阿弥陀峰,摧毁了丰臣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