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最晚独立的国家,南苏丹是位于非洲东部的内陆国家,北部与苏丹接壤,东部跟埃塞俄比亚毗连,南部同刚果(金)、肯尼亚、乌干达为邻,西部和中非共和国交界,面积约6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190万,目前首都为朱巴(未来将迁往拉姆塞尔)。南苏丹是个多民族混居的国家,分属尼罗特、尼罗哈姆、班图、努巴等4大族群,居民大多信奉原始部落宗教,官方语言为英语。
南苏丹文明开化很晚,直到19世纪之前,都没有成文的历史。一般认为,丁卡族、努维尔族和希鲁克族在10世纪左右迁入南苏丹,16-18世纪时,阿赞德人、阿凡加拉人相继征服该地,但并没能建立起稳固的统治。从18世纪初开始,欧洲殖民者在阿拉伯人协助下,开始在南苏丹境内猎奴,因此造成当地黑人族群与阿拉伯人之间极深的民族矛盾,并成为后来双方间一系列冲突的根源。
19世纪初,埃及先后吞并苏丹、南苏丹,但不久连同它本身在内,都成为英国的“保护国”。在英国统治期间,苏丹、南苏丹作为两个自治实体,在名义上接受英国与埃及的共同管辖,但实际上却由英国单独管辖。1956年,苏丹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而独立,并强行吞并南苏丹,将其划分为10个州进行直辖,但此举却遭到南苏丹境内民众的普遍反对。
为争取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在1955-1972年、1983-2005年,南苏丹境内的黑人抵抗组织先后在著名领袖阿古、加朗的领导下,两次发动大规模的起义。经过长达数十年的艰辛战斗,南苏丹终于在2005年赢得高度自治权,并于2011年7月9日宣布独立,由此成为全球最年轻的国家。为争取独立,南苏丹付出惨重代价,仅在1983-2005年间,便有200多万人丧生,约占当地总人口的1/5,可见代价之高。
然而独立后的南苏丹并不宁静,因为族群矛盾和对权力分配的不满,属于努尔人的副总统马沙尔,在被出身丁卡人的总统基尔解职后,率领支持者在2013年发动大规模的叛乱,南苏丹内战就此爆发。内战持续5年时间,在导致数万人丧生后,才于2018年停火并签署和平协议。
长年累月的战乱,导致南苏丹经济凋敝、人口锐减,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周边国家。根据世界银行2017年的统计数据,南苏丹人均GDP仅有237美元(约合1682元人民币),是全球最不发达国家之一。极端贫困的国情限制了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的投入,导致南苏丹教育水平相当落后、文盲率居高不下、医疗设施落后,人均寿命仅有57.3岁,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平心而论,南苏丹具备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境内拥有大片肥沃的土地,并且水力资源丰富,很适合发展农业。除此之外,南苏丹自然资源种类繁多、储备丰富,其中,最重要的资源-石油,已探明储量高达47亿桶,约占原苏丹石油储量的75%。如果这些资源能得到合理、有效开发的话,南苏丹完全能摆脱一穷二白的窘境,并有可能跻身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但理论并不等于现实,丰富的石油资源并没有帮助南苏丹“脱贫”,除战乱的破坏因素外,还与南苏丹、苏丹之间关系不和有很大关系。原来,南苏丹的石油资源尽管很丰富,但由于加工提炼的设施、对外运输石油的港口(苏丹港)都在苏丹境内,在双方关系长期不和的大背景下,其“变现”能力自然要大打折扣,并且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
比如,在2012年初,由于南苏丹、苏丹在石油收益分配问题上的分歧严重,始终难以达成令双方满意的妥协(问题的关键是,苏丹期望获得石油收益的大部分,以弥补南苏丹分离给它造成的经济损失),苏丹政府遂宣布对南苏丹实施制裁,导致后者被迫全面关井停产。2013年4月,在国际社会的艰苦斡旋下,苏丹、南苏丹经过多轮谈判后终于达成协议,南苏丹开始有限度的恢复石油生产。
但“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南苏丹好不容易恢复原油生产后,大规模的内战却开始爆发,导致石油生产再度受到严重影响,到目前为止,仅有1/3的油区能维持低水平生产。由于南苏丹的经济严重依赖石油资源,其收入约占财政收入的98%,若石油生产迟迟恢复不到战前状态,势必严重影响到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正是由于苏丹的限制和内战的影响,拥有丰富石油资源的南苏丹始终无法将它充分“变现”,用于发展经济,真好比“守着金饭碗讨饭吃”。南苏丹该怎样破除目前的困局、走向小康,不仅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和耐心,也是整个国际社会需要认真对待的大问题。
史料来源:《苏丹史》、《南苏丹分离的历史原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