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躬耕地的争论中,“襄阳说”经常拿“隆中”“隆中山”来证明自己。例如“躬耕南阳如果不在隆中,为什么叫《隆中对》啊?”。笑话,且不说《隆中对》的名称清代才出现,以前都是叫《草庐对》,就是“隆中”“隆山”的地名最早也不是襄阳的啊!史书最早出现“隆山”的记载是东晋李兴的《祭诸葛丞相碣文》里的“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这个隆山毫无疑问位于文中所言的“沔之阳”,《水经注》则具体记载为今河南唐河县湖阳镇的蓼山。该山坡道平缓,马车可直上山顶,几十公里外的卧龙岗历历在目,与李兴所述丝丝入扣。而“隆中”之名则是王隐的《蜀记》引用李兴碣文的加注,由隆山变为“至隆中”,这是“隆中”地名的第一次出现,但并未言明此“隆中”在何处,如果仍指碣文中的“隆山”,应该还在沔之阳的湖阳。而此时汉水南岸襄阳西则根本没有“隆中山”、“隆中”的任何记载。100余年的襄阳人习凿齿才“号曰”了一个“隆中”。何谓“号曰”?就是“给它安个名”的意思,今天襄阳不也把泥嘴镇“号曰”成了“卧龙镇”了吗?“号曰”毕竟是嘴说,实地考察一下湖阳隆山和襄阳隆中山大家就明白了。今隆中就在隆中山脚下,登隆中山必先至隆中村,刘弘费那么大劲爬隆中山去“远望”什么?“远望”哪里的“亮宅”?刘弘为什么非要先去登山“远望”才能回过头来到山下隆中亮家“立碣表闾”?有这么笨的人吗?现在的隆中山峰峦陡峭,荆棘密布,牛车、马车能上去吗?可见,此“隆中山”必定不是李兴所言之“隆山”。各位看官如果不信,可以让隆中风景区弄一辆马车试试登上隆中山远望一下,必定是一场闹剧啊! 二十三,对于“隆中”这个地名,“襄阳说”有近乎于疯狂的宠爱,这我们可以理解,因为习凿齿之后一提“隆中”多数指的都是襄阳。但是,襄阳对“隆中”不分青红皂白的宠爱就不对了,有时候就会闹笑话,丢人品。因为在历史上,卧龙岗因“地势四面稍下,惟中岗隆起,故曰隆中,盖南阳伟观也。”(明叶桂章《武侯记》)“登其顶可瞰南阳,因势隆然,蜿而起伏,其为隆起之中,故名隆中。”(明赵均《金石林时地考》)南阳武侯祠明代《敕赐忠武侯庙规祭文祭品檄文》碑文也记载:“此亦隆中地。”另明代徐学谟《游隆中记》也有:“跨汉江南北不三百里而近,盖有两隆中云。”这些记载说明,“隆中”地名南阳卧龙岗也曾经拥有。当然,明代以后,南阳人可能更喜欢“卧龙岗”这个名称,故而“隆中”逐步为襄阳所有。当然,襄阳人现在占有“隆中”地名我们不反对,但一股脑把历史上的“隆中”都收入自己名下就有点“卑鄙”了。例如:《隆中志》第125页所收录的《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四百六十一,亦见《诸葛忠武侯集》卷一五的明代杨士奇《武侯祠记》有:“当汉之际,诸葛武侯隐于隆中,躬耕陇亩,讴歌梁浦,去南阳城七里,有冈焉,曰卧龙。”在诗词方面,《隆中志》第194页收录有明代薛瑄《望诸葛草庐》:“晓出南阳门,马渡消河急。举目眺西冈,林木半苍碧。及来隆中耕,日以老所益,贤哉刘豫州,三顾何汲汲。”另《隆中志》第214页收录还有清代樊王俊《谒武侯祠》:“千秋王业想英风,此日登临一拜公。数里平岗横野出,半椽茅屋坐隆中。乾坤鼎足胸先立,鱼水君臣志竟同。一去南阳耕钓少,白云流尽淯河东。”另外,清代戴上遴《谒武侯祠》诗:“隆中莘野皆三顾,淯水磻溪第一师。从容细看平沙处,可有先主旧马蹄?”(见于襄生《隆中志》第216页)“襄阳说”编者将这些古文、诗词收入《隆中志》就是认定此文写的是襄阳隆中,但稍有文字功底的人都能很明白的看出来这写的都是“南阳隆中”,“襄阳说”张冠李戴的收入《隆中志》,不是自讨没趣吗?这就是襄阳“文化名人”理解史料的水平?真不知道该怎么寒碜这些“主编”了。当然,看不出来只是水平问题,而偷梁换柱,肆意篡改就是道德问题了。有个襄阳丁先生曾经在《隆中志》中收录了唐代诗人胡曾的两首诗,冠名《隆中山》,其一:“乱世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蜀主不自垂三顾,安得先生出草庐。”其二:“岸草青青渭水流,子牙曾此独垂钓。当时未入非熊兆,几向斜阳叹白头。”(见《隆中志》第101页)咋一看,这两首诗应该是在隆中所作,但第一首诗南阳《卧龙岗志》也有,名称为《咏史诗?南阳》。这就针尖对麦芒了,同一首诗,同一个人,两个名称,两个地点,肯定是一个真,一个假,孰是孰非?查查这首诗的来源《全唐诗》一切就都清楚了。《全唐诗》卷六百七十四第二十八首为《咏史诗?南阳》,第三十首为《咏史诗?渭滨》,正是《隆中志》所收入的两首胡曾的诗,但名称不是“隆中山”。显然,《隆中志》在胡曾诗的收录上采用了“移花接木”、“指鹿为马”的错误手法,误导了读者。这些行径除了笑话就是人品了。在2002年的汉中诸葛亮研究会上,北师大博士生导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王子今先生把“卧龙岗亦为隆中”的论据一经提出,襄阳方面便“拍案而起,怒而无言”。而王子今教授幽默地说:“怎么,只许南阳在隆中,而不许隆中在南阳吗?”一席话说得会场中一片哄笑!

最佳贡献者
2

史料那么多,我列举过很多,自己也可以购买正版历代关于三国史书,和在网上查看未被南阳删减的史书,你会明白一切。

南阳方面为抢走诸葛亮躬耕地,说了很多慌,一个不行就换另一个,可以没有一个成功的。一会说诸葛亮没去过襄阳隆中,就在今南阳躬耕;一会又说诸葛亮在襄阳住,在南阳躬耕,谎言太多,但不可能成真

南阳武侯祠本来是唐宋以后祭祀诸葛亮的地方,和很多地方的武侯祠都一样,但是南阳方面谎称诸葛亮躬耕地就是这个地方,最开始把南阳的八里岗改名卧龙岗,因为孔明号卧龙,想借此抢诸葛亮,但可惜的是,南阳县志写的很清楚,卧龙岗为假。

明万历乙丑年间四月刻立的《重修卧龙冈草庐碑》,碑文上写着:“草庐在襄阳者为真,在南阳者赝哉!玄德屯军新野三顾孔明者,实在隆中,非今所称在南阳西七里(卧龙冈)者,故曰赝也。”清代以前的其他一些版本的《南阳府志》、《南阳县志》中也有许多与上述南阳卧龙冈武侯祠碑文的相同记载。如明、清多部《南阳县志》中,均记载《李东阳重修诸葛武侯祠记》说:“汉史称侯躬耕南阳,又曰寓居襄阳隆中,盖秦南阳郡即今邓州,而襄阳实在其界故也。”

3

谢邀。西晋陈寿之《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南朝宋裴松之注引王隐《蜀记》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从王隐叙述不难理解:①隆山、隆中同指一地,是对亮故宅所在地的差异化描述,此处的隆中是隆山的泛区域化表述;③隆中位于‘’沔之阳‘’,在汉水北岸,与做为地名的襄阳隆中(1893年改名古隆中)无关。古隆中位于湖北襄阳西13.5公里的泥咀镇(2010年改名卧龙镇)山区。

王隐《蜀记》成书之后近百年,东晋襄阳人习凿齿在其所著民史《汉晋春秋》里以转述传言(号曰)的方式把‘’隆中‘’做为‘’亮家‘’所在地放在了‘’襄阳城西二十里‘’的‘’南阳之邓县‘’,这与正史反复印证及习凿齿本人所著《襄阳耆旧记》里复述的南阳、南郡界汉水明显矛盾(‘’自汉以北为南阳,自汉以南为南郡‘’,汉水流经两汉南郡和南阳郡时唯一一段东西走向且做为两郡界河的河段,为汉水之茨河—东津段,古隆中位于此段汉水南岸,为南郡属地)。但隆中变成‘’亮家‘’专属地名则肇始于习氏的这个‘’号曰‘’。


此后上千年间,典籍中出现数处‘’隆中‘’记述,位于汉水南北的不同地方,有实景存世的只有两处,一是始于魏晋、屹立近1800年的南阳卧龙岗,二是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893年改现名的襄阳古隆中。宋末元初大学者元好问写《丰山怀古》,有‘’炎精昔季兴,卧龙起隆中‘’之句,句中的隆中即指南阳卧龙岗(丰山位于南阳北郊白河畔,为南阳九架孤山之首、文化名山)。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入口‘’
千古人龙‘’牌坊)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指的是东汉末年诸葛亮结草为庐躬耕于南阳宛城西卧龙岗(亦称南阳隆中);著名的《草庐对》(《隆中对》)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汉
之南都,时势英雄》史学大家史念海、王子今、刘庆祝、王震中认为东汉南都宛城——今河南南阳,具备产生一代名相诸葛亮的政治土壤)

襄阳人说襄阳隆中是躬耕地,是因为后世襄阳说者把习凿齿‘’号曰‘’的亮家隆中秃噜(附会)成诸葛亮躬耕地,与南阳卧龙岗打起了嘴皮官司,无休无止,争扯数百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的第23课和第24课分别是《隆中对》和《出师表》。所收《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课文对“隆中”的注释由“隆中,山名,在现在的湖北襄樊。”修改为:“地名,一说在现在湖北襄樊,一说在河南南阳”;而《出师表》对“南阳”的解释也由最初的“南阳,郡名,在现在的湖北襄樊一带”修改为“地名,诸葛亮隐居地隆中当时属南阳郡。‘’——换言之,这个“隆中”新注释也是两地说,并不特指今襄阳隆中。而北师大版语文课本对‘’南阳‘’的注释始终为‘’南阳,地名。今河南南阳。‘’

综合两家出版社中学课文对‘’南阳‘’、‘’隆中‘’的注释,今河南南阳权重已占到3/4。个别襄樊网友无视此明确事实,仍拿上世纪90年代某地运作勾兑的‘’专家结论意见‘’误导网友,其行猥琐、其心可诛。

(川大博导吕一飞应邀撰文力挺诸葛亮‘’躬耕‘’襄阳隆中,妄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自《隆中对》,张冠李戴,堪称学界经典)

某地在躬耕地争议中吃相难看‘’捞过界‘’,被公关、‘’充值‘’已变成某些支持襄阳说学者挥之不去的负面标签。现在在网上为古隆中摇旗呐喊的只剩下被丁潘之流过度洗脑、抱残守缺的某地吃瓜群众。

(诸葛躬耕地,山水南阳城)

探讨历史,关注望峰鸢,谢谢大家。

4

首先,说说叫隆中的地方,从古到今,只有一个。到目前,还没听说过有另外一个叫隆中的地方。即为现在湖北省襄阳市,史记为诸葛亮隐居地,2019年秋季新版教科书亦有注解。

另外,依“躬耕於南阳”,河南南阳市也有一个与诸葛亮有关的地方,叫卧龙岗。

隆中与卧龙岗在地理上并无异意。但总有些历史文化学者将两个地方混为一谈。

我不知道你问的是湖北襄阳隆中,还是河南南阳卧龙岗。

这两个地方,作为山东瑯玡人的诸葛亮都曾到访过,呆过一阵子;另外其还去过荆州、赤壁等多个中国城市。

诸葛亮也被后人尊称为智圣。

5

南阳卧龙岗的沫黑文人们,在“南阳宛城卧龙岗”这一纪念性建筑,无法憾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古南阳邓县隆中”--是诸葛亮故居,这一国家层面认定,史学界共识,铁打的史实之后,又打起歪主意。要把“古隆中”从襄阳城西搬迁驾接南阳卧龙岗身上,说“南阳卧龙岗”就是襄阳的古隆中。见过脸厚的没见过这么厚,真是应了那句话,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这些喷子们大概是忘记了,“隆中”是在汉水边。

这些喷子们大概是忘了,汉末战乱年代,年少的诸葛亮是随他叔父诸葛玄、千里迢迢、专程去襄阳城 投靠刘表这一史实!而并不是去宛城(南阳郡治)投靠张绣或曹操这一浅显、基本事实!《汉晋春秋》、《咨资通鉴》等众多史籍明确(记住!是明确记载)记载,诸葛亮到襄阳之后,其家在“南阳郡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叫做)隆中。”因辖地变迁,今“隆中”已不属于南阳而属于襄阳,喷子们就开始乱喷了?!

如果“隆中”在宛城,喷子们,是不是诸葛亮在荆州治所--襄阳城见完刘表之后,再北行三百里,跨过刘表、曹操的军事分界线,一个人无依无靠回到战乱频频的 曹操 的地盘--宛城(南阳郡治)来种一块地?诸葛亮即然到襄阳城后,却不住在襄阳城附近(南阳邓县、隆中)的家,却要去曹操的地盘宛城住?历史依据在哪?

到底是诸葛亮脑子有问题,还是喷子们为了争赢,已经不择手段在胡扯了?

6

诸葛亮在哪里躬耕,谁说了都不如他自己说了算!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诸葛亮又说“操...困于南阳”,难道诸葛亮眼里有两个南阳吗?毫无疑问,襄阳隆中根本就不是诸葛亮躬耕地!

7

古隆中到底在那里,要说清楚它的来龙去脉还是回到躬耕地上来,是先有躬耕地后有隆中,诸葛亮出师表叙述(躬耕南阳三顾茅庐)到晋朝才有隆中记载,隆中是隆起的地方,南阳卧龙岗是平原隆起的高岗才适合隆中面貌,襄阳本来是山,隆什么,在后来襄阳人习凿齿叙述(亮家在南阳邓县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真隆中何用号曰,此后才有争议,也就是隆中对,以后有人说(草庐对)也就是(隆中对)内容一样,但是(草庐对)是诸葛亮自己叙述,而(隆中对)是后人叙述的起码把诸葛亮叙述改了,后人不管怎么记载历史,只要是记载诸葛亮的应以诸葛亮叙述为主,不应另起炉灶把诸葛亮叙述更改。后人叙述在多也不如诸葛亮自己叙述。

8

整天吵球的啥?诸葛亮自已都说在南阳种地了,你们都木看见?难道活人像你们一样都是憨家伙。争死人的地盘,别吵了,看把你们能的。

9

自古以来史书中明确记载诸葛亮躬耕地“古隆中”就是今天的襄阳隆中。

  • 正史《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呤,注《汉晋春秋》云:“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可见史书中关于隆中的位置有明确的地理标记,那就是“襄阳城西二十里”。此后这一表述被所有历史学家接受并广泛引用。

  • 南北朝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沔水又东径隆中,经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车骑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云: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鞞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后六十余年,永平之五年,习凿齿又为其宅铭。(沔水)又东径襄阳县北。”

这里北魏的地理学家进一步明确了隆中的方位,即在汉水以南,襄阳县以西。
  • 南北朝萧梁鲍至《南雍州记》曰:“隆中诸葛亮故宅有旧井一,今涸无水。盛弘之记云宅西有三间屋,基址极高,云是孔明避水台。先有人姓董居之,灭门后,无复敢有住者。齐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髙一尺二寸,长九寸,献晋安王。习凿齿又为宅铭。今宅院见在。“

南梁鲍至的记录再一次表明诸葛亮故宅所在地隆中,就是习凿齿为宅铭的"襄阳城西二十里的南阳邓县隆中。"

  • 唐《晋书·习凿齿传》记载,习凿齿从荥阳太守任上回襄阳后,给桓温之弟醒桓的秘信中说:“西望隆中,想卧龙之吟;东眺白沙,思风雏之声……

正史《晋书》收录习凿齿的诗文,提到隆中在襄阳城西,所以才有“西望隆中,想卧龙之吟”。可见正史中所记载的隆中都是指“襄阳城西二十里的南阳邓县隆中。”

  •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21《山南道》):“万山,一名汉皋山,在(襄阳)县西十一里。与南阳郡邓县分界处,古谚曰:‘襄阳无西’,言其界促近”…… 诸葛亮宅在县西北二十里。

唐代宰相亲自编撰的中国第一部全国地理总志,证实了万山为南郡和南阳郡的西部分界。虽然这里没有提到“隆中"这个名词,但是提到“诸葛亮宅”在“(襄阳)县西北二十里”,其实就是正史中“隆中”的所在地。


唐代以后“隆中”多次被各种史料记载,并有都有明确的地理标识。

  •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山南东道四?襄州》)说:“又曰襄阳西北十余里,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襄沔记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襄阳郡守刘弘,于隆中诸葛故宅立碑表庐,使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诸葛亮宅,按蜀志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即此宅也。今有井,深四丈,广尺五寸,迄今垒砌如初”。

  • 北宋王钦若等辑《册府元龟》:“蜀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先主诣亮,凡三往,乃见”。“蜀诸葛亮居隆中躬耕,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 北宋王洙撰《分门集注杜工部诗》注引“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 北宋庄绰撰《鸡肋编》“今州城(襄阳)在岘、万两山之间,刘景升墓在城中,盖非古所治也。岘山在东,上有羊叔子庙。万山在西,元凯祠在焉。去三顾门四里山下乃王粲井,石栏有古篆刻,今移在州宅后圃。过山十余里,即隆中孔明故居之地,亦有祠,其前小山名作乐,相传躬耕歌梁甫吟于此。

  • 郭知达注《九家集注杜詩》“遗庙丹青古,空山草木长。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注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 南宋郑樵《通志》说:“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遂家于南阳之邓县,相距襄阳城西二十余里,号曰隆中,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 南宋萧常《续后汉书.诸葛亮传》:“玄卒,遂家于南阳隆中。”“始亮在隆中,以管乐自许。”“南阳隆中,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隆中。”

  • 元代《大元一统志》记载:“隆中,汉晋春秋云:诸葛亮家南阳,在襄阳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葛井,在襄阳路,荆州记:诸葛亮宅有井……三顾门,在襄阳路,诸葛亮云: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自此门出故也。”

  • 《大明一统志》襄阳府《山川》条说:“隆中山,在府城西北二十五里,下有隆中书院,汉诸葛亮尝隐于此……隆中书院,在隆中山。蜀汉诸葛亮尝寓此,后人因建庙祀亮,元改为书院。”又《古迹》条云:“诸葛亮宅,在府城西二十二里隆中山下,蜀汉诸葛亮所居。宅西有避暑台。因昭烈三顾亮于草庐,有三顾门。”

  • 《读史方舆纪要》《襄阳府·襄阳县》下云:“隆中山,府西北二十五里,诸葛武侯隐此。”

  • 《大清一统志》襄阳府《古迹》条:“诸葛亮宅,在襄阳县西隆中山东。刘备三顾亮于草庐之中,即此宅也……隆中山,在襄阳县西二十里。诸葛亮家于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县志:山畔为草庐山,半为抱膝石,隆起如墩可坐十数人,下为躬耕田。”


除了史料记载外,历代还有许多官方、民间到隆中祭祀、参观、凭吊的记载。

  • 晋永兴年间(公元304年――公元306年),驻守襄阳的镇南将军刘弘来到隆中凭吊诸葛亮故宅,触景生情,遂命陪他一起到隆中的镇南参军李兴写了一篇《祭诸葛丞相文》,这便是有史记载以来襄阳隆中第一块纪念诸葛亮的碑文。正史《三国志》记载:“《蜀记》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诸葛)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椽李兴为文。”

  • 东晋时期,隆中诸葛亮故居已得到重修,并兴建了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东晋升平五年(公元361年),荆州刺史别驾、史学家习凿齿来到隆中,撰写了一篇《诸葛武侯故宅铭》,并明确记载“诸葛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 唐宣宗大中年间,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在襄阳)李景逊维修隆中武侯祠,并立“蜀丞相諸葛公碑”,碑文由李景逊撰,无名氏篆额、碑的背面刻有唐代进士、中书舍人(朝廷内负责撰拟诏旨的高级属官)孙樵写的《刻武侯碑阴》碑文。南宋《輿地碑記目》记载:“唐蜀丞相諸葛公碑,大中三年李景逊撰,今在隆中。”
  • 唐代末年,唐昭宗李晔将诸葛亮从武侯改封为武灵王,改隆中武侯祠为武灵王庙。南宋《舆地碑记目》记载:“改封诸葛亮武侯灵王庙记,唐光化五年封诸葛孔明为武灵王,碑今在隆中。”
  • 五代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隆中武灵王学业堂竣工,并刻碑纪其事。碑文由天福间襄州节度使安从进的观察判官李光图撰写。《复斋碑录》载:“《卧龙山武灵王学业堂记》,李光图撰天福三年记碑,在于襄阳之伏龙冈”。
  • 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学家曾巩在襄州(襄阳)为官时,去隆中拜祭诸葛亮,写了《隆中》诗“孔明方微时,息驾隆中田。”
  • 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在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从湖北荆门去开封,路经襄阳游隆中,写下了著名诗篇《万山》:“西行度连山,北出临汉水。汉水蹙成潭,旋转山之趾。禅房久已坏,古甃含清泚。下有仲宣栏,绠刻深容指。回头望西北,隐隐龟背起。传云古隆中,万树桑柘美。月炯转山曲,山上见洲尾。绿水带平沙,盘盘如抱珥。山川近且秀,不到懒成耻。问之安能详,画地费簪箠。”从此“古隆中”之名就流传开来。

  • 南宋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南宋朝庭赐隆中诸葛亮庙“英惠庙额并加仁济号”。据南宋《舆地纪胜》记载:“诸葛威烈武灵仁济王庙,在襄阳县伏龙山,唐光化五年封武灵王。乾道四年被旨以感应,赐英惠庙额加号仁济。李廌有诗云:夘金运徂徃,孔明隐隆中。又云:向非三顾重,自首田舍翁。”
  • 南宋淳熙年间(公元1174年―公元1189年),四川阳安进士、显谟阁直学士刘光祖奉诏从四川到临安(浙江杭州),专程绕道襄阳,拜谒隆中诸葛故居,撰写了《祭诸葛亮文》。
  • 金朝李俊民在《庄靖集》中记载“隆中,诸葛亮宅在襄阳县西二十里......三顾门,世传襄阳水西门为三顾门。先主自此三往见武侯。”
  • 元朝至正年间(公元1341年—公元1368年),广德寺书院迁至隆中称隆中书院。
  • 明代成化年间(公元1465年—公元1487年)隆中十景”形成。成化初年,荆南道观察使吴绶维修隆中,增建了供有刘备、关羽、张飞塑像的“三顾堂”。吴绶和大将王越先后作过“隆中十景诗”,并收录于《明万历襄阳府志》和《黎阳王太傅诗文集》。
  • 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明武宗朱厚照批准重建隆中武侯庙,并御赐庙额“忠武”及春秋祭祀。
  •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蒋中正到访隆中,举行祭祀仪式并拔款维修古迹,新建中正亭、中正堂,重修荷花池、铜鼓台等并立碑。


  • 1964年,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政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郭沫若,为襄阳古隆中题词:“诸葛草庐”“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诸葛隐居隆中时,躬耕自食,足与陶渊明先后媲美。然陶令隐逸终身,而武侯则以功业自见,盖时会使然。苟陶令际遇风云,未必不能例桃花源实现于世。如武侯终身隐逸致力于诗,谅亦不逊于陶令也。”

  • 1965年1月,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董必武,为襄阳古隆中题写楹联:“卧龙遗址”“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三顾频频天下计,一番吾对古今情。

  • 1986年12月8日,《国务院批转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文化部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报告的通知》“国发[1986]104号” 认定了襄阳“隆中诸葛亮故居”。

  • 1999年5月27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亲临襄阳隆中参观,并题写的“古隆中诸葛亮故居”碑文,现碑就在隆中。


南阳历代地方志也认定诸葛亮躬耕地“隆中”在今天的襄阳。

  • 明嘉靖《邓州志》说“十二年,备三顾诸葛孔明于隆中。本传徐庶见备于新野,备器之。庶荐诸葛孔明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

  • 清乾隆《新野县志》说“建安十二年……是年(刘备)三顾诸葛亮于隆中……诸葛亮字孔明,本琅琊人,寓居襄阳隆中….”

  • 清光绪《南阳县志》 说:“考三国志亮随其叔父依荆州牧刘表,是时表军襄阳,亮宅在襄阳为信。水经注谓沔水经亮旧宅是也……然汉荆州八郡南阳居首襄阳(隆中)是为邓县实隶南阳,故侯自表谓‘躬耕南阳’……南阳府城西五里,卧龙冈草庐旧址。汉史称侯躬耕南阳又曰寓居襄阳隆中,盖秦南阳郡即今邓州而襄阳(隆中)实在其界故也。”

  • 《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说:“汉荆州刺史治襄阳,所领有南阳郡。亮家于襄阳城西二十里属南阳郡邓县,故亮自称躬耕南阳……盖秦以襄阳隆中为南阳郡也。”

  • 1985年由河南省政府组织编纂的地方志《河南风物志》说:“(诸葛亮)在襄阳西隆中结茅隐居,他躬耕垄亩,攻读史籍……汉室后裔刘备三顾茅庐于隆中……孔明遂离开隆中,佐刘备攻伐中原……人们知道,湖北襄阳古隆中为孔明隐居躬耕之所……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很明显,这里所说的南阳系南阳郡,并非今日之南阳市。后人出于仰幕,于今日南阳建祠以祀。”

  • 1976年5月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编写的《诸葛亮小传》一书指出:“隆中在襄阳城西北二十里,当时属南阳郡邓城管辖……诸葛亮在这里度过了十个寒暑……小小的隆中实际上成了他的第二故乡,所以他自称‘躬耕于南阳’。”

  • 1979年南阳市博物馆在卧龙岗武侯祠门前出售的导游性小册子《武侯祠简介》说:“诸葛亮隐居在南阳的隆中(今湖北襄阳附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从此他就离开隆中辅佐刘备……(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后部的茅庐……等,是后人根据诸葛亮生活起居而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


综上可知,以上各种史料都明确记载诸葛亮躬耕地“古隆中"就是襄阳城西二十里的南阳邓县隆中,即今襄阳隆中。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