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汉朝与匈奴的纠葛从秦朝延续而来,秦朝统一六国,匈奴称雄草原。中原诞生了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匈奴诞生了第一位单于——挛鞮?头曼。一山不容二虎,因此也注定了二者的巅峰对决。不过,头曼单于显然不是秦始皇的对手。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出征匈奴,秦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将匈奴扫出河南地(河套平原)。

此后,秦始皇开始修筑长城,屯兵驻守。如果以秦国当时的国力衡量,彻底消灭匈奴不是没有可能,但秦始皇选择了保守。归根结底,秦始皇是一位胸怀宽广的国家主义者,而不是一个心胸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在他的眼中,匈奴人同六国子民一样,所以征服在先,杀伐其次。

秦始皇去世的第二年,头曼单于去世,秦国胡亥继位,国家陷入混乱,而匈奴冒顿继承单于之位,国家走向强盛。因此,汉朝建立后,又接过了对抗匈奴的接力棒。回顾汉朝高祖刘邦到武帝刘彻的六十多年间,汉、匈是不愉快的。尽管汉朝一味的低头示好,但是匈奴一如既往的盛气凌人。因此,汉武帝即位后,决定扭转被匈奴压制的局面。首先,汉武帝的开山之作便是出于试探性的策划了马邑之谋。

如果马邑之谋成功,将会是战国时期赵将李牧于雁门关围歼匈奴的翻版。但是,汉武帝的马邑之谋更像是一场演习,因为匈奴人没有上钩。其实,汉武帝的失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因为李牧为麻痹匈奴一直在做“诱耳”,十年磨一剑。而汉武帝一上来就打草惊蛇。因此,“只见羊群不见牧人”的现象马上引起匈奴的警惕。之后,匈奴部队从容撤退,汉武帝一脸忧伤。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总结失败、迅速走出困境的人。他认为与其守株待兔,不如主动出击。

公元前129年,汉朝与匈奴的全面战争爆发,卫青于龙城之战崭露头角。当时同时出征的李广部全军覆没,还差点做了匈奴的俘虏。而另一路人马由公孙敖率领,1万兵士则折损过半,同样以惨败收场。如此一来,汉武帝喜忧参半,因为卫青的胜利让他看到了战胜匈奴的希望。

此后,汉武帝总结失败的教训,及时作出战略调整,从“碰运气”的遭遇战转变为进攻匈奴人根据地的歼灭战。当时匈奴已经占据了河套平原,控制了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对汉朝形成了封锁之势。因此汉武帝针对性地发动了河南之战、河西之战。通过这两次精准投放,战败的匈奴开始向西北收缩。此刻,汉武帝更产生了一战便可定乾坤的信心,于是发动漠北之战。

漠北之战是汉匈战争的转折点,意义重大。此战过后,匈奴失去了主动进攻汉朝的信心和实力。因此得益于北疆的安宁,汉武帝又将战略调整到平定西南越族及辽东的开疆拓土上。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的匈奴并没有衰落,只不过是不敢如从前那样大张旗鼓地侵扰汉朝而已。

然而,随着名将李广、霍去病去等人的黯然离世,大将军卫青英雄迟暮,不甘示弱的汉武帝又发动了几次对匈奴的打击,结果损兵折将,无功而返。所以到了晚年,汉武帝开始寻求与匈奴妥协,总体而言外交要先于战争。而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才造就了囚禁于匈奴19年苏武的民族气节。

其实,汉武帝对漠北之战的期望很高,他希望漠北之战是一场与匈奴之间的收官之战。因为,毕竟从公元前129年的三将军(卫青、李广、公孙敖)主动出击,到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的十年里,汉军主导了高强度战争的频率。有得便有失,得是压倒了匈奴的嚣张气焰,失是致使汉朝消耗甚巨、民生疲弊,衰败迹象显露。

另外,汉朝已经通过河南之战、河西之战将匈奴势力赶出河套平原及河西走廊。致使匈奴势力不断往更西、更北的方向退缩。所以,汉武帝征调起一支由10万骑兵,预备战马数万匹,辎重粮秣无数,后勤保障人员十几万人组成的作战单元,杀向匈奴,准备给匈奴致命一击。

大军分两路,分别由卫青与霍去病率领。卫青出定襄出兵,目标直指匈奴单于,霍去病从代郡出兵,寻歼匈奴左部主力。

战争的结果是,霍去病超额完成任务,擒获匈奴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当户、相国、将军、都尉等八十三人,俘虏匈奴兵士七万余人。而卫青率领的由前将军李广、左将军公孙贺、右将军赵食其及后将军曹襄组成的一路人马发挥失常,虽然击溃单于主力,但分兵东路的李广、赵食其则一无所获。

本来,东路军的作用是迂回包抄败退的单于,结果主将带头迷路,单于残部逃脱。因此,被汉武帝视为收官之战的漠北之战以遗憾收场。事实上,汉朝虽然取得胜利,但同样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为,战争永远是一部烧钱的机器,它不分失败与胜利。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最佳贡献者
2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这个漠北大战是汉武帝对匈奴的雷霆一击,史学家对这场战斗的评价褒贬不一

我的观点是凡事都具有两面性,但是我更偏向认同漠北大战的积极作用

匈奴遭受了汉军的连续打击之后,单于接受了自次王赵信的建议退居漠北,以此借助浩瀚的沙漠来行成天然屏障对抗汉军,也是给了匈奴本身喘息的机会,休养生息以待佳机

汉武帝何尝不懂这个道理,在不顾一些大臣反对的情况下动用骑兵十几万,马匹三十万,步卒三十万,跨过大漠消灭匈奴,在卫青和霍去病两位战神的率领下对匈奴可谓是毁灭性的打击,让匈奴以后很少再大规模南犯了,匈奴也从此分裂,不再具备与汉朝分庭抗礼的实力了

但是汉朝本身的损失也非常大,除了人员伤亡,出塞的几十万马匹回来了几万匹,常年的战争和最后的漠北决战,钱粮耗费无数,百姓苦不堪言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也就是文景时期的休养生息的政策,攒下了老本,另外汉武帝有个理财大师桑弘羊,实行盐铁专制,最早的启动了国有企业模式,聚财于国,不然也不会有如此的财力支撑战争

晚年的汉武帝,也知道了自己杀伐太多,百姓生活疾苦,下了轮台罪己诏,检讨自己的罪过

但是我还是很认可漠北决战的,这一点很像几千年后的抗美援朝,毛主席的思想就是打的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要打就要把对手打的彻底怕了,不然以后会有不断的麻烦,如果不彻底解决匈奴问题,汉朝边境就得长年累月陈兵枕戈待战,这些耗费将是不断持续的,长痛不如短痛

武帝如此做也是为后世铺平了道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所以,我认可漠北大战,意义非凡




3

如何评价汉朝与匈奴的漠北之战,这要看从那个方向来看,但是就历史而言,我们知道漠北之战是汉朝胜利了,对大汉也意义非凡。

漠北之战发生在汉朝和匈奴之间的战争已经僵持了十多年,汉军虽然取得不少战役的胜利,但是并没有对匈奴产生严重影响。

也就是说战争止于此的话,匈奴对汉朝的威胁依然存在,而汉武帝要主动发起这场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匈奴隐患。

漠北之战是由卫青和霍去病各率领5万步兵深入匈奴的腹地,寻找匈奴主力部队。

战争的过程也是艰难的,卫青和霍去病领着大军在沙漠寻找了一个多月才找到匈奴主力,并将其歼灭。

这场战争的胜利意味着匈奴对汉朝的威胁解决了,为汉朝和匈奴边境带来了百年的和平。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漠北之战对汉朝老百姓的影响。

由于多年的跟匈奴的作战,国库亏空,财政紧张,老百姓的生活日益窘迫,早没有了当初的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这个时候还要发动一场更大的战争,需要的军费最终还是要从老百姓身上出。

这一次军费的筹集对已经苦不堪言的百姓更是雪上加霜,盐铁收归国有,鼓励老百姓举报商人偷税,漏税,没收商人资产,打击商人,都是由此发生。

这场倾国之力的战争给老百姓带来严重的影响。但是漠北之战胜利带来了百年和平,如果没有漠北之战,汉朝跟匈奴的战争会长期处于僵持状态,还是要时不时的跟匈奴作战,倒不如一劳永逸来的干脆,谁又能说打持续战代价就一定比这小呢?

4

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汉军作战指导明确,准备充分,汉武帝在取得漠南、河西两大战役的胜利的基础上,根据汉军经过实战的锻炼积累的运用骑兵集团进行长途奔袭与迂回包抄的作战经验,利用匈奴王廷北徒之后误以为汉军不敢深入漠北的麻痹心理,决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大胆地制订了远途奔袭、深入漠北、犁廷扫穴、寻歼匈奴主力的战略方针。

与此同时,他又细心进行战前的准备,除集中全国最精锐的骑兵和最优秀的战将投入战斗外,还调集大批马匹与步兵,运送粮草辐重,以解决远距离作战的补给问题。在作战中,汉军统帅又发挥了出色的指挥才能,充分利用大骑兵集团快速、机动与冲击力的特点,以优势兵力,分路出击,不仅敢于深入敌境,而且善于迂回包秒。

特别是霍去病,能够轻骑越大漠追杀敌人几千里,对后勤的要求很少,用以战养战的方式全歼残敌。所有这一切,都为汉军的胜利提供了保障。漠北之战最终以汉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给予匈奴前所未有的打击。经过这次大决战,危害汉朝百余年的匈奴边患已基本上得到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漠北之战实是汉武帝反击匈奴战争的最高峰。

漠北之战对汉朝的影响:

汉朝为这次胜利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汉朝军队损失了近80%的马匹,这其中既包括战斗损失,也包括非战斗因素,如长途奔袭中的损耗,以及由于匈奴人在水源中投毒造成的瘟疫。

汉朝中央政府在战后为了弥补战争损失而增税,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迫于重税和徭役而逃亡,很多人成为流民,使官府直接掌握的编户齐民大为减少。

西汉漠北决战的胜利,制止了匈奴奴隶主对汉边境的残暴掠夺,加速了我国北部地区的进一步统一和开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漠北之战对匈奴的影响:

匈奴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匈奴人在战争和瘟疫中损失了大量人力,与此同时,家畜的大量损失造成了食物的短缺。

而影响更为深远的是,由于失去了南部的大量肥沃草原,匈奴部落被迫北迁至贫瘠而寒冷的北部戈壁沙漠和西伯利亚地区,面对更大的生存压力。因此,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实质性停火只维持了短短七年,匈奴人就在前112年南下侵扰五原。而匈奴帝国在此战后再也没有恢复到往日的强大,数十年后就分裂为多个小部落。

武帝战胜匈奴,打通了到塔里木盆地及中亚的商路,匈奴控制的河西走廊归属于汉朝。从此,在从中原到中亚的丝绸之路上,西汉的外交使节和商人往来不断,丝绸之路逐渐成为中西交流的一座桥梁。

5

卫青、霍去病虽然先前多次出征匈奴,只是对匈奴的右贤王部造成了承重的打击,左贤王并没有受到重创,而漠北之战正好对匈奴的左贤王部给予了毁灭性的打击,自此匈奴左贤王、右贤王都受到严重重创,匈奴被迫往北迁移。

  匈奴的北边生活环境恶劣,常常发生干旱、暴雪等自然灾害,不利于游牧民族生存,而漠南地区水草丰富,适合放牧。匈奴北迁以后面临的是戈壁沙漠,恶劣的环境让他们更难生存。

  漠北之战是汉朝对匈奴发动的最大规模的远征战争,此战之后,匈奴多年不敢入侵汉朝,由于生活窘迫,匈奴内部多次发生内乱,促使匈奴帝国越来越衰弱,几十年后匈奴分裂成为多个部落,实力进一步衰弱。所以说漠北之战是汉匈战争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它转移了匈奴人的战略重心,大大减轻匈奴对汉朝北边的威胁。

然而漠北之战汉军虽然取得全胜,但是也损失不少兵力。打仗需要丰厚的财力作支撑,汉武帝跟匈奴打了四十多年的仗,由于连年用兵,使得老百姓赋税承重,生活艰难,当时就有很多流民居无定所,武帝晚年给自己下“罪己诏”,向人们悔过,并下令尔后但凡劳民伤财的事情一概不允许做,改变以往的尚武精神,转向“文治”,武帝此举为后来“”奠定了基础。

6

漠北之战是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汉朝在漠北地区与匈奴进行的一次大战役。


漠北之战示意图

公元前119年春,汉武帝派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5万骑兵及数万步兵分两路深入漠北,与匈奴伊稚斜单于率领的匈奴主力进行了一场毕其功于一役的战略大决战。这次战役是汉武帝向匈奴战略进攻的顶点。


关于漠北之战的影响,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终结了匈奴对汉朝边境长达百年的骚扰,从此中原内地获得了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


2、漠北之战后,匈奴战败西迁,漠南再无王庭,汉朝一举打通河西走廊,进而控制了西域诸国,开拓了疆域,拓展了战略空间。同时利用贯通的丝绸之路发展了东西方贸易,带动了汉朝经济的发展。


彻底击败匈奴同时也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3、漠北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中原王朝主动向北方游牧民族发起的战略大决战,而且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增强了汉民族的民族自信和凝聚力。

我是【柚子爱历史】,专注历史相关问题,解答历史疑惑,+关注了解更多内容。

7

此次战役是汉武帝时期,也是西汉时期对匈奴打击最为沉重的一次,从此以后匈奴再不敢贸然进犯,向北远遁“而幕南无王庭”(《汉书·匈奴传》)。持续百余年的匈奴为患,至此基本得到解决。

一、战争的经过

元狩三年(前120年),又有匈奴从右北平、定襄侵入,掠去千余人。作为草原民族,匈奴人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向南境农业地区索取其需要的物资、财富和奴隶,乃是势所必然的。

但以农业为基础的西汉王朝,则需要稳定、和平的环境,才能保障生产的正常进行。所以,汉、匈之间一场决战是无法避免的。



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十万骑兵击匈奴,加上步兵及辎重运输的部队共数十万人。因匈奴根据地已迁至漠北,所以此次出击也决定深入漠北。

卫青霍去病率军分别出定襄代郡长驱进击。卫青一路穿过戈壁在沙漠中行进千余里,才与匈奴单于伊稚斜所率主力相遇,一场鏖战就在茫茫大漠中展开,在暮色苍茫中“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书·卫青霍去病传》)。卫青以武刚车(兵车的种)自环为营,以五千兵同匈奴万骑对阵,而以重兵埋伏于两翼。

大战一日,汉兵两翼伏兵将匈奴团团围住。汉兵愈战愈勇“上马尚强”。匈奴力不能支,单于自度战不能与汉兵”(《汉书·匈奴传》),遂与数百名亲信卫向西北突围而逃。卫青率兵追之二百余里,边追边战,俘虏斩首匈奴达一万九千余。至窴颜山赵信城(今鄂尔浑河以南,系赵信所建)终未追到单于,而得到匈奴贮存在这里的粮食。

汉军在这里留一日,食其积粟后“悉烧其城余粟以归”(《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这次对匈奴的打击是沉重的,以至匈奴部众都以为单于伊稚斜已经被杀,其右谷蠡王竞自立为单于。后来,伊稚斜逃回后,才复其故位。

另一路由霍去病率的军队也取得很大胜利。大军出代郡二千余里,在狼居胥山瀚海沙漠(今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旗北)大败匈奴左贤王,俘七万余人。霍去病亲自到狼居胥山和姑衍山封禅,祭告天地表示将此地收归汉朝,然后班师回朝。



这次大战双方损失都不小,匈奴军队损失达八九万;汉朝损伤军队也达一万余,马匹十余万。而由卫青指挥的前将军李广,因所率部众迷路,未能参加战斗,获罪被迫自杀。

二、造成的影响

1.汉朝方面

从元光年间起,“汉兵深入穷追二十余年”到此基本结束,基本上将匈奴的势力逐出漠南,遏止了匈奴侵扰的势头,但为之付出了“海内虚耗,户口减半”的巨大代价,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来自民间的文学在盐铁会议上与坚决主张攻伐匈奴的御史大夫桑弘羊辩议时说:“王恢误谋马邑,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祸纷孥而不解,兵连而不息,边民不解甲弛弩,行数十年,介胄而耕耘,锄擾而候望,燧燔烽举,丁壮弧弦而出斗,老者超越而入葆。言之足以流涕寒心,则仁者不忍也。”



宣帝初即位时下诏陈述武帝“北征匈奴,单于远遁”之功,命群臣议立武帝庙乐。长信少府夏侯胜非议诏书,斥责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卒,竭民财力世德洋民不宜为立庙乐。”此时距武帝去世不过数年或十余年,武帝用兵四边、尤其是对匈奴的长期用兵,不仅在民间引起普遍的不满与怨恨,而旦在制廷上也遭到如此强烈的指摘,从一个侧面可以证明汉匈战争所造成的社会题是何等的严重。

2.匈奴方面

同样,在汉军凛冽的攻势下,匈奴损失也异常惨重,“孕重堕殪,罢极苦之”。因此汉匈双方都萌生了重议和亲的愿望。元狩四年,匈奴在战争爆发后首次遣使请求和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不过,在军事上占据优势的汉廷已经不肯再在“故约”的基础上与匈奴和亲,坚持要以匈奴为“外臣”,遣单于太子入汉为质子。由“兄弟”降为“外臣”,遣子为质,这也是为崇尚气力、自诩为“天之骄子”的匈奴单于所不能接受的。

因此,终武帝之世,汉匈曾数议和亲,却始终未果,但为其后社会心态由普遍主战向主张和亲方向的转化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在武帝晚年,对连年用兵“深陈既往之悔”,颁布著名的“轮台诏”宣布不再出兵匈奴,而以“力农”为本,休息百姓之后,这一变化就更为明显。然而此战之后,匈奴无力在北境进行大规模侵扰,而将争夺的焦点转向西域。至此到昭宣之世,汉匈围绕的都是西域的争夺。



四、历史评价

武帝时代汉与匈奴的战争,特别是终极决战——漠北之战,总的趋势是汉朝由失败转向胜利,在武帝末年匈奴势力虽又有抬头,但终未能恢复至汉初的形势。当然,对汉王朝说来,匈奴的问题远未能解决,武帝以后一直至西汉末,直至东汉,匈奴才最后不能为患。

不过,武帝时代匈奴和汉王朝之间的关系比起以前,则有一根本性的改变,即由屈辱、妥协变为征服,这是不能忽视的。

与此有关,历史上匈奴同汉王朝的关系及本次战争性质问题,曾长期为史学界讨论而不能得出一致看法。近年来绝大多数史学家认为:“历史上的所谓中国,不只是指在黄河中下游的中央王朝,同时也包括了那个中央王朝以外的、由少数民族先后在四面八方所建立的那些割据政权。”



既然如此,汉朝政府同匈奴乃是中国境内的两个政权,汉人同匈奴人同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这就不应将他们之间的战争视为“侵略”和“反侵略”性质,而应视为“中国内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农业民族对北方蒙古草原游牧民族间进行的战争”。

然而,这并不是说这样的战争不存在是非问题。如果根据历史评价准则来说:“这个战争具有什么样的阶级性,它是由什么引起的,它是由哪些阶级进行的,它是由什么样的历史条件和历更经济条件造成的”。

根据这原则,可以看出:汉代的匈奴是在奴隶主贵族统治下的级隶制国家,其向中原王朝的侵扰,对中原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地区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汉武帝要不是对匈奴进行反击的话,那历史就要倒退”,因此汉王朝对匈奴的战争是正义的,也是符合历史潮流的。

8

汉朝北征匈奴的战争是一场高投入,高成本的战争。

为了给北征匈奴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筹集经费,汉朝计划了各种税负政策,“算缗”,“算轺车”,可能是历史最早的车船税,人头税.汉武帝时成年男子缴纳120钱,作为军赋,赏官制度,每一级爵位明码标价17万钱,“入谷补官,郎至六百石”,儿童税,以皮币和白金币敛财,盐铁酒专卖,均输平准制度。

这一场战争汉朝投入了几乎超过国家极限的财力和人力!

汉代骑兵骑着花了很大力气由西域大宛马血统的战马,手执着由炒钢法研发成功的三十叠锻打的厚被薄锋环首刀,背囊里的是由水利灌溉,代田法种出来的每亩四石良田里的大米,汉朝人把最好的技术放在军事上。

河南河西之战,匈奴失去了河南河西两处战略要地,心有不甘。

伊稚斜单于六年(元狩三年、前120年)秋,匈奴骑兵兵分两路,突袭右北平、定襄二郡,杀掠千余人后退出边塞。

元狩四年(前119年)夏,武帝亲自召集诸将会议,筹划出击匈奴事宜。武帝与诸将都认为:匈奴伊稚斜单于听从赵信的计策,将主力撤往漠北,是以为汉军没有跨越大漠进行长途奔袭作战的能力。如果汉军能集中优势兵力,深入漠北,就可以攻其不备,一举歼灭其主力。

为了保证漠北之战的顺利进行,武帝从全国征发大批军需物资,调集了十万精锐的骑兵部队,负责转运辎重的步兵数十万人,又从民间征集马四万匹随军备用。

汉军原计划均由定襄出击,直赴大漠寻找伊稚斜单于的主力部队决战。就在大军将出之际,从捕获的匈奴俘虏口中听说单于已经东去,于是临时更改作战计划,命大将军卫青与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分别从定襄、代郡出击匈奴。

匈奴已探听到汉军即将大规模出击的消息,赵信又向伊稚斜单于献策说:“汉军远渡大漠,人马必然疲惫,我军可以坐收渔利。”单于采纳了他的意见,将妇孺老弱及牲畜财产往北远徙,仅留精兵在漠北等待与汉军决战。

大将军卫青指挥的西路军出定襄迎击单于主力。

卫青出定襄后不久,就从匈奴俘虏口中得知单于的准确驻地。卫青就命令前将军李广与左将军赵食其两部合并,从东路迂回到匈奴侧翼掩护主力部队,而自己则与公孙敖等率精兵从正面攻击单于。

卫青率主力向北推进一千多里后,突然发现伊稚斜单于的主力部队正在前方严阵以待。久经沙场的卫青临危不乱,一面下令用武刚车(长二丈,宽一丈四,车外侧绑长矛,内侧置大盾,是我国最早的装甲车)环绕为营,以防匈奴骑兵突袭;一面派出五千名骑兵冲击敌阵。

伊稚斜单于也出动万骑应战。

大漠之上顿时号角齐鸣,箭矢纷飞,一片刀光剑影。

傍晚时分,忽然间狂风骤起,沙砾飞扬,两军对面不能相见。

卫青趁此机会命令左右两翼汉军迅速出动,将匈奴军队围困在营阵之中。

伊稚斜单于见到汉军数量众多,兵强马壮,不敢再拖延下去,仓惶中骑上一匹壮螺,率数百名亲兵趁黄昏之时从西北方向突破汉军包围,急驰而去。

这时两军仍在激战,直至夜幕已深,卫青得知单于已经突围的消息,急令轻骑连夜追击,卫青率大军随后而行,被围困的匈奴骑兵趁机四处逃散。

天明之后,汉军已追击二百余里,但伊稚斜单于终于逃脱。

此役汉军共杀伤俘获匈奴一万九千多人,推进至位于阗颜山(约位于今蒙古杭爱山南端)的赵信城,用匈奴积蓄的粮秣补充军需,焚烧其城及余粮后班师而还。

东路汉军在骠骑将军霍去病的率领下,出代郡迎击匈奴左贤王。霍去病虽然也统帅五万骑兵,但所选的都是剽悍勇猛的年轻骑士,军中没有设置副将,而是以李广之子李敢这样年轻的将领与匈奴降将复陆支等为大校,代行副将职权,使军队指挥权高度集中。右北平太守路博德也归属霍去病指挥,从右北平出军配合主力部队行动。

霍去病率军北出代郡之后,命令全军将士轻装前进,跋山涉水,长趋直入二千多里,在大漠之上与左贤王的军队遭遇。经过数次激战之后,左贤王大败而逃,汉军斩首俘虏七万多人,俘获单于近臣章渠,以及匈奴屯头王、韩王等三人,相国、将军等八十三人,斩杀北车耆(匈奴王号),在狼居胥山(今蒙古克鲁伦河之北的都图龙山)姑衍山(博格多兀拉山)分祭天地(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南),兵临翰海(即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而还。

受此打击,匈奴则陷入一片混乱之中,伊稚斜单于逃跑后下落不明,右谷蠡王以为伊稚斜单于已经阵亡,见群龙无首,自立为单于。十几天后伊稚斜单于收拾残兵败将,回到漠北。右谷蠡王重新拥戴伊稚斜单于,自己去掉单于名号,恢复为王。

自此,匈奴被驱赶至漠北,“漠南无王庭”。汉朝越过黄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甘肃永登),通渠置田官,屯吏卒五六万人,并设置居令塞,以隔绝匈奴与羌的交通。








9

西汉与匈奴的漠北战役,是汉武帝向匈奴战略进攻的顶点.也是匈奴伊稚斜单于与西汉毕其功于一役的战略大决战。漠北之战后,匈奴主力被歼9万余人,内部大乱,单于伊稚斜失踪了十几天无法联系上,以至于右贤王认为单于战死了,自立为单于。过了些日子,伊稚斜又回来了,右贤王赶紧自己让位,搞得极度尴尬。此战之后,曾经不可一世的匈奴人,再无实力和汉朝抗衡,开始向西北和漠北边缘迁移,从此漠南无王庭。威胁汉朝北方的边患基本得到解决。汉朝打下河西走廊之后在西部稳住脚步,将势力扩展到西域,自此,东方大国的地位被奠定起来。漠北之战后的“漠南无王廷”则标志着匈奴势力大范围的退缩。此后,双方暂时休战,经过这次大决战,危害汉朝百余年的匈奴边患已基本得到解决。

(这是后话)后来匈奴被东汉军队打败后,不知去向,据说他们的后人在东方待不下去了,去了欧洲,并直接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10

匈奴一直以来都是汉朝的边境忧患的主要来源,汉朝的几个皇帝也都在这个问题上采取了很多措施。在汉武帝之前也有皇帝采取了和亲的政策,但是到了汉武帝,他十分反对和亲政策,采取了“铁腕”政策,与匈奴屡次交战,对匈奴造成了致命的打击,而漠北之战则是汉军与匈奴的交战中最艰苦也是涉足最远的一场战役。

漠北之战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调集了十万的兵马,派卫青和霍去病兵分两路深入漠北,对匈奴进行最后的攻势。卫青从定襄出发,穿过大沙漠,终于在漠北和匈奴单于的军队相遇。匈奴在此早有准备,但是卫青也看出乐匈奴的计谋于是沉着应战,从两路包抄,将匈奴给团团围住。最后单于就率领了一些精壮的兵马,突围出去,卫青派了五千精兵追击了两百多里地,但是没有抓住单于。这一战最后以卫青歼敌一万九千人,夺得匈奴大量的粮草而告终。

另一方面霍去病从代郡出发,从另一个方向进入漠北,穿过大沙漠,与匈奴左、右贤王的兵马碰了个正着。于是霍去病就和匈奴左、右贤王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争,因为汉军攻势凶猛,最后霍去病俘获了匈奴的屯头王、韩王等,以及匈奴的将军、相国等大官总计八十六人。另外霍去病自损一万,却歼敌七万多人。所以这两边的战绩加在一起,一共应该歼敌将近九万,而汉军方面的损失应该在一万人以上,但绝不会超过两万。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