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不但是积贫积弱,而且也是后世眼中被外族欺凌得最严重的王朝之二,第一个还是活该倒霉的晋朝,可是两宋之间的国祚保持了三百一十九年,在周朝八百年国祚的极限之下,宋朝又是仅次于汉朝,统治时间最长的了。
那既然是公认的“弱宋”,那宋朝又是如何打破王朝不过三百年的魔咒,成为我国历史上在群敌环绕之下还能延续三百多年的王朝的呢?我认为这主要要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三方面来说,总结出来就是:外部巨浪滔天,但内部安稳踏实。
政治:过度的重文轻武虽然使宋朝在对外战事中衰弱,可相对而言也维护了王朝内部的稳定
在宋朝以前的朝代基本上都有过边境游牧民族的威胁,可是导致这些朝代的最终灭亡原因都是起于内部,也就是所谓的农民起义,这是因为北方民族战力虽高,可是在文化、经济等方面无法统治农耕文化的中原汉族百姓,就算占据了中原最后还是被逼得退回草原去。所以对统治者来说更需要担忧的是内部,而不是外部,历代王朝都重视以儒家来教化百姓也是这个道理。
国家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奸邪共济为内患,深可惧也。
宋朝吸取了唐朝过度放权而导致藩镇作乱的教训,所以在对地方军权的问题上抓得很紧,在宋朝的地方政府中设立各种官职以分化地方权力,安抚使司主管地方军政、转运使司主管地方财政和漕运、提刑按察司主管司法和刑狱、提举常平使主管当地赈灾、市场、水利等等。这四个地方官职统称为“帅漕宪仓”,都是由中央派官下去,直接领导和监督当地州县的官吏,每年都必须回开封向皇帝报告当地的情况和汇报政绩。
除了地方行政之外,宋朝对中央机关的分化更加严重,将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立,在这之下再进行分权,例如:
- 行政机关有政事堂,主官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副官为参知政事,人数至少在都三人之上,以分散唐朝宰相之权;
- 军事机关有枢密院和三衙,各管调兵和练兵之权,到了要派遣军队时,朝廷再派出文官领兵,事罢兵归三衙,符还枢密院;
- 财政部门有三司和内库,三司为户部、盐铁、度支,各自管的事务都不同,地位略次于宰相和参知政事,但不受他们管辖,而内库则是皇帝的家当,连宰相都无权过问。
众所周知,宋朝官职是历史上最繁琐、最复杂的,经常是有官无职、有职无遣,《宋史.职官志》就指出:宋朝的职官们基本上都是形同虚设,每月拿一份粮饷混日子而已。
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不予朝政,侍郎、给事中不领省职,谏议无言职,起居不记注,中书常阙舍人,门下罕除常侍,司谏、正言非特旨供职,亦不谏诤。至于仆射、尚书、丞、郎、员外,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
如此一来势必造成行政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缓慢且束手束脚,王安石变法的第一项措施,就是在管理财政的三司之外,再设一个“制置三司条例司”,此举就是为了避开三司、户部对其变法行动的掣肘。而由于行政部门之间监督、互相制衡,同样也避免大臣得以一权独大的情况,所以虽然宋朝很多时候在各种势力的制衡之下,对外战事节节失利,可中央却是前所未有的安稳,没出现过权臣的情况。
此外在对于帝国的人事选举上,宋朝的科举也是历代最宽松,录取人数最多的,宋太宗时期一年就录取进士近两百人、诸科两百人、“特奏名”一百八十四人,人数比唐朝录取最顶峰的唐玄宗时期五十人,要多出十倍之多,到后来宋朝考试做官成了一条康庄大道,既好走(科举不严)也想走(考中了家族蒙恩),所以宋朝上至皇公子弟,下至平民百姓无一不想读书考试做官,在北宋时期,“以文为荣,以武为耻”的思想已经成为了社会主流。
加上宋朝厚待士大夫,以厚禄优养官员,大多数到期退休的官员也是被留在开封,给与宅邸和俸禄养起来,士大夫对宋朝的满意程度也是历朝最高的,这就决定了他们更倾心于安稳大宋江山,而不是和底层百姓一起反对朝廷,以北宋仁宗为例,这个号称北宋最强盛的时代,仅庆历三年就爆发了四次农民起义,但是由于没有士大夫阶层的加入,起义很快就失败了。
经济:所谓有钱好办事,宋朝的经济是公认最好的,强大的经济实力使得朝廷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但同时也是经济实力最强大的时代,这两句话并不矛盾,宋朝的积贫在于两方面:养官和养兵。养兵后面再讲,至于养官我们前面说过了,在大规模地收拢读书人的情况下,宋朝对于读书人的待遇十分优厚,国家大部分的财政支出,都是耗在了官、兵这两方面上。
不过花钱多不代表赚钱不多,宋朝时期已经出现了近代资本主义的雏形,甚至于开始成熟,宋朝商业之发达,取决于皇帝们对商业的宽松:
- 赵匡胤建国之后,放松了对民间商业的控制,将原本只限于县以上行政部门才能开放的集市,下降到县一下乡村地方,发展了基层贸易;
- 允许官员经商,宋朝为了保持文臣武将们耽于享乐的状态,所以允许他们插手商业,有时连军队都可以被武将们拿去作贩运之用;
- 对外贸易,宋朝虽然和辽金元夏等国战争不断,可彼此之间的贸易往来也络绎不绝,一句话:政治归政治,做生意归做生意,边境设有榷场,宋输入羊马等牲口和特产,辽金进口图书、茶叶、大米,西夏进口日用品等等;
- 垄断商业,实行国营,加收商业税,宋朝的商业税有两个特点:一是收取额度轻,二是收取种类多,一般以前的王朝收商业税,无非是从盐铁入手,但宋朝收商业税,盐铁、茶酒等都收,而且因为收得税率较少,商人们也乐得接受。
在宋朝大力发展商业的风口上,两宋时期的赋税收入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仅仁宗一年商业税共收入1975万贯,酒税收入1710万贯,茶税收入108万贯,盐税715万贯,对外贸易税53万贯,经济的发达带来了人口的井喷式增长和文化的大爆发,宋真宗时期,中国人口第一次超过一个亿。
为什么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会出现在宋朝,就是因为宋朝商业发达,每年铸造的钱币也无法供应上贸易运输的脚步,所以借着造纸术的便利发行纸币,强化货币市场,可既然如此,那宋朝为何还被说成是积贫呢?原因就在于,宋朝的贫并不是贫在百姓和皇帝,而是贫在了国家财政上,由于宋朝厚待功臣士大夫,允许他们兼并土地,绝大部分的农民都把土地偷偷摸摸地转移到有免税权力的大家族手里,以此来逃税。
这样一来,国家的税收自然减少,加上皇帝自己有皇田收入,以及每年从财政上拨出一部分存入内库,美其名曰“用钱收复燕云十六州”,导致了国家财政收入减少,而每年新增的官、新招的兵又是个硬性指标。宋朝财富大头一在地方豪强身上,一在皇家身上,而收上来的赋税十分之八九都得用来养官、养兵,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就会出现财政匮乏,入不敷出的情况了。
但是即使如此,宋朝内部还是十分稳定,虽然贫富悬殊,可农民们至少还有一口饭可以吃,而豪强们也不敢把事情做绝了,懂得适可而止,对兼并一事也是见好就收,不至于活活把农民逼反,而官员、士兵们,他们可以经商赚外快啊,光景好的话,外快都比正职赚得多,加上每月再领点额外的俸禄,日子过得滋润着呢,也就安于现状了不闹事了。
至于外敌们,给点岁币就可以解决了,虽然名声不好听,可真要打起战来,那国家的财政支出就哗哗如流水了,迟早会出现经济崩溃的局势,相比之下,每年用来示好的那点岁币,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所以说宋朝政府不是打不赢外敌,而是不想打,也不愿打,只是可怜了一腔热血为国捐躯的武将们了,北宋狄青是如此,南宋岳飞也是如此。
军事:宋朝政府对军权的控制力极强,有效地防止了地方拥兵自重的情况发生
宋朝的军制采取的是募兵制,分为四部:禁军、厢兵、乡兵和蕃兵:
- 禁军为中央正规军,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收天下兵权于中央,为四部之中战力最强者,方便皇帝讨伐地方,人数众多,开销巨大,仁宗时期一度达到了八十万禁军的额度,战力低下;
- 厢兵为地方正规军,只能服劳役,不允许参加训练,而且人数比不上禁军,神宗年间地方厢兵总数不过二十三万,仅仅是禁军的三分之一;
- 乡兵为地方非正规军,是北宋为了防备辽夏,而在河北、河东、陕西等边境,允许当地豪强招募农民自组护卫队而来,虽战力强劲可人数极少;
- 蕃兵,在宋夏交界之处招募的羌族百姓入伍为兵,由朝廷赐予驻地、钱粮和衣物,蕃兵的主要用处是为了打心理战和作为前线向导,人数在四部中最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可以看出,禁军是整个宋朝的顶天之柱,占据了人数和装备各种优势,一旦发生了内战,禁军就是宋朝可以安全渡过难关的基石,但是由于宋朝募兵的限制宽松,世家子弟、边境百姓、逃难灾民、获罪囚犯都能收入军中,所以禁军在平定农民起义的层面上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但一旦面对辽金这些虎狼之师,那就只能作鸟兽散了。
国初因之,或取土人,就所在团立;或取营伍子弟,听从本军;或募饥民,以补本城,或以有罪配隶给役。
当然为了控制住禁军,朝廷也制定了一连串的法律来管理,比较重要的有阶级法、更戍法等。阶级法就是制定各种等级的军官,各司其职,在军中有先斩后奏之权,这样使得各级军官都不敢轻举妄动,只能严格按照上司的指示行事,这是保证了两宋禁军安稳的基础。“太祖设阶级法,二百年军中不变乱,盖出于此”。
而据《武经总要》记载,用来限制禁军的军法足足有七十二条之多,包括打架斗殴、喝酒敛财、逃跑盗窃、传武结义等等,此外还有饮食服饰、移动换防、支取粮饷各种限制,这些严苛的军法,使得两宋禁军循规蹈矩,虽然被武人的豪迈与热血被抹杀了不少,可至少让这些身处天子身边的禁军不至于犯上作乱,为两宋三百年保证了军队的稳定。
总结:两宋之所以能在强敌环绕、积贫积弱的环境之下,维持了三百年的国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内部的安稳。
虽然两宋都采取了过度重文轻武的做法,衰弱边境士兵的战力和斗志,磨灭了士大夫们敢于尝试的改革之心,一切固步自封而已,可宋朝也是内部统治最为安稳的朝代之一,若是没有和清朝一样遇到外敌入侵的话,恐怕两宋的国祚加起来还不止三百年呢!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