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是《三国演义》的说法,在正史中并无此说,但讨伐董卓的诸侯的确不在少数。不过参加这次行动的,有后将军、州牧、太守、国相,曹操作为主要发起人之一,自立代理奋武将军。

根据题主的意思,究竟有多少路诸侯参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的官职最大。

这就需要比较一下后将军、州牧、太守、国相、奋武将军,谁的官职大一些。

从品秩来看,都是二千石的官吏,虽然汉末朝廷不再发放俸禄,但有这个标准,基本还是能够反映职位的高低。国相相当于郡守,而州牧应该是郡守的长官。也就是说州牧要高于郡守和国相。

至于后将军与州牧究竟谁更大一些,看一下具体情况吧。

东汉的将军,一般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以及前、后、左、右四将军。这是正儿八经的将军,但一般不常设。其中的前后左右将军,位在九卿之下。

由此可知,后将军已经进入将军行列,属于高级军官。

随着汉末诸侯势力具备了带兵权,一般是中郎将的职衔。

中郎将品秩二千石,低于诸将军,介于将军与校尉之间。其职位、品秩、权力差异很大。

从这里看来,作为后将军一般不常设置,一旦设置,就是进入战时状态。在战时状态,将军的权力就很大。尽管州牧、郡守的权力很大,但在战时状态,一般是中郎将,这就比将军差了一些。

因此,在豹眼看来,后将军还是要高于州牧与郡守、国相。

也就是说,作为后将军的袁术是讨伐董卓的诸侯势力中,官职最高的。不仅曹操那个自封的杂号将军无法与之相比,就是那些州牧、郡守、国相,也无法相比。

虽然冀州牧袁绍被推举为盟主,但其职级还是比不上袁术。

最佳贡献者
2

十八路诸侯的说法来自于《三国演义》,正史上讨伐董卓的时候肯定是没有这么多诸侯的。这些所谓的诸侯名义上是讨伐国贼董卓,但更多的却是各怀鬼胎,为了保存实力以及希望能从讨伐董卓的战争中分一杯羹,大多都是出工不出力,真正打过董卓的也就孙坚和曹操(顺便说一句,华雄就是孙坚斩的),最终讨董也是草草收场。这里小祁就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十八路诸侯!

(讨伐董卓十八路诸侯)

第一路,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

袁术(生年不详-199),字公路,今河南商水人。袁术和袁绍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都是司空袁逢的亲儿子,只是袁术是嫡出,袁绍是庶出,而且因为袁绍被过继给了伯父袁成,因此史书多称他们二人为堂兄弟。

袁术举孝廉出身,历任河南尹、虎贲中郎将,后来董卓入京以后为了拉拢“四世三公”的袁术,表袁术为后将军。别看将军带个后字,就以为不咋地,其实这个董卓给的后将军恰恰是十八路诸侯中的最高官职!后将军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位列第六,秩中二千石,也就是月俸一百八十斛!


(袁术影视形象)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术率先僭越称帝,这使得他成为了众矢之的,先后被吕布和曹操击败。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众叛亲离、走投无路的袁术吐血而死!

第二路、冀州刺史韩馥

韩馥,字文节,今河南禹县人。韩馥是袁氏门生,担任过御史中丞,后来也是被董卓任命为冀州牧。后来韩馥在袁绍的进攻下投靠了张邈,最后因为害怕而自杀了!

第三路、豫州刺史孔伷

孔伷,字公绪,今河南开封人。他也是被董卓任命的官员,为豫州刺史!在反董之后病死。

第四路、兖州刺史刘岱

刘岱,字公山,今山东福山人。刘岱与其他诸侯不一样,他是汉室宗亲,先后担任过侍中、兖州刺史。后来他在攻打黄巾军时兵败被杀。

第五路、河内太守王匡

王匡,字公节,今山东泰安人。王匡早年跟随大将军何进,何进死后,被朝廷任命为河内太守。

第六路、陈留太守张邈

张邈,字孟卓。年少时家里比较富裕,且爱结交朋友。他初任骑都尉,后升为陈留太守。在讨伐董卓失败后先后跟随曹操、吕布、刘备,最后在投奔袁术的路上被部下所杀。

(张邈漫画形象)

第七路、东郡太守乔瑁

乔瑁,字元伟。初任兖州刺史,后迁为东郡太守。《三国演义》中说是曹操矫诏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但是实际上这个人是乔瑁(真实历史上叫桥瑁)假借三公的名义要求各州郡出兵讨伐董卓的!后为刘岱所杀。

第八路、山阳太守袁遗

袁遗,字伯业。他是袁绍的堂兄,当然也是出于汝南袁氏!初为长安令,后任山阳太守。最后被自己的士兵所杀。

第九路、济北相鲍信

鲍信,字允诚。初任后军校尉,后任济北相。后在攻打黄巾军时被黄巾军所杀。

第十路、北海太守孔融

孔融,字文举,从小就学习的孔融让梨的故事中的孔融就是他。他年轻时多次辞官不仕,后来曾先后出任过中军候、虎贲中郎将、议郎,最后逃到北海郡为相。后因为触怒曹操而在55岁时被曹操所杀。

(孔融影视形象)

真实历史上此时的孔融此时担任的应该是北海相,当时北海国境内黄巾军猖獗,而孔融作为北海相也一直疲于应付黄巾军,根本无暇前去讨伐董卓!

第十一路、广陵太守张超

张超字孟高,是陈留太守张邈的弟弟。最终被曹操所杀。

第十二路、徐州刺史陶谦

陶谦,字恭祖。他举孝廉入仕,历任舒、卢二县的县令,后升迁为幽州刺史、议郎,黄巾之乱后,被任命为徐州刺史。公元194年,六十三岁的陶谦病死。

(陶谦影视形象)

真实历史上陶谦非但没有举兵讨伐董卓,反而还派遣使者去给朝廷进贡。陶谦和其他地方势力对待朝廷截然不同的态度因此赢得了董卓的好感,陶谦因此被朝廷加封为安东将军、徐州牧,而且还封了侯爵-溧阳侯!

第十三路、西凉太守马腾

马腾,字寿成,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马腾初任军从事,逐渐升迁到偏将军。但是后来马腾联合韩遂等人占据凉州,反抗朝廷。直到公元192年才和韩遂一起进长安,被朝廷任命为征西将军。公元212年,马腾和两个儿子均被曹操杀死,并被夷灭三族!

因为当时的马腾属于叛军,所以也不可能举兵伐董!

第十四路、北平太守公孙瓒

公孙瓒,字伯圭。公孙瓒也是举孝廉出身,初任辽东属国长史,历任涿县县令、骑都尉、中郎将降虏校尉。

公元189年,公孙瓒被朝廷封为奋武将军、蓟侯。之后公孙瓒因为打破黄巾军而名声大噪,后来公孙瓒因为和袁绍争斗中失败而引火自焚。

(公孙瓒漫画形象)

在历史上,公孙瓒当时因为以奋武将军的身份防守北方少数民族,因此也没有参加伐董之战。

第十五路、上党太守张杨

张杨,字稚叔。张杨虽然参加了伐董联盟,但是他当时并不是上党太守,而是在伐董联盟解散以后才被董卓封为河内太守。而且此时的张杨漂泊不定,手下也仅有数千人,是否能够作为一路诸侯还需商榷!

第十六路、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

孙坚,字文台,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坚是真正的猛将,诸侯之中唯有孙坚斩杀华雄、大破董卓,亲率大军攻破洛阳。在所有讨伐董卓的诸侯中,孙坚所率领的军队也是唯一一支多次与董卓军队正面交锋且能取得大胜的!但是当时其他诸侯只为争夺地盘,无暇攻打董卓,浪费了孙坚的一番努力!


(孙坚影视形象)

虽然孙坚作战勇猛,但是孙坚是否作为一路诸侯也有待商榷。因为当时孙坚是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附于袁术的。但是无论如何,孙坚都是这些诸侯中最为勇猛之人!

第十七路、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

袁绍,字本初。虽然出身名门,但是因为是庶出,所以年少的袁绍过的并不容易,而且就因为这也一直被嫡出的袁术所看不起。袁绍在二十岁前就做到了濮阳县令,后来依附大将军何进。公元188年,袁绍被任命为中军校尉。

(袁绍影视形象)

董卓入京以后,面对董卓的专横跋扈,袁绍极为愤怒,为此曾当面指责董卓。后袁绍因不肯与董卓合作,不得已逃出京城。而董卓为了安抚袁绍,就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邟乡侯。讨董联盟解散以后,袁绍就致力于扩张地盘,他先占领冀州,又先后占领青州、并州和幽州,成为了汉末势力最大的诸侯。然而后来在与曹操争雄北方的时候失败,于公元202年病死。

第十八路、典军校尉曹操

曹操,字孟德。同样是举孝廉入仕。在曹操名声大噪之前,曹操的官场生涯也是比较坎坷,数次被罢官降职,又数次被启用。公元188年,曹操被任命为“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典军校尉。在董卓入京后,曹操同样不与董卓合作从而逃出京城。

袁绍讨伐董卓时,曹操以代理奋武将军参加了联军。诸侯联军惧怕董卓而不敢出兵,唯有曹操独自率兵和董卓决战,最后因为实力悬殊而大败而归。

此后曹操击败黄巾军,获降兵三十万人,他收编这些人的精锐,组成青州兵,而这成了之后曹操纵横天下的根本力量!他先后击败袁术、吕布、张绣、袁绍、刘表、张鲁、马腾等人,统一了北方,成为了当时最大的势力。只是在他想击败孙权、进而统一中国时在赤壁一败涂地,从此失去了统一全国的力量与机会。

(曹操影视形象)

公元220年,六十六岁的曹操病逝。

在这所谓的十八路诸侯中,出现了刺史、太守和相三种主要官职,下面分别介绍一下这三个官职并加以比较。

东汉时期的官员等级称秩,以“石”区分,而另以斛计算各级的俸禄米谷!东汉将官员等级共分为秩万石、秩中二千石、秩二千石、秩比二千石、秩千石、秩比千石、秩六百石、秩比六百石、秩四百石、秩比四百石、秩三百石、秩比三百石、秩二百石、秩比二百石、秩一百石共十六级!

东汉将全国除京师以外的地区划分为十二个州,每个州的长官即为刺史(或州牧),秩二千石,也即月奉一百五十斛。刺史和州牧经过多次更改,但都是一州的最高长官,只是州牧兼领军政、因此权力更大!

在州以下又设郡国(东汉是郡县和封国并存制),郡的最高长官即为太守,秩二千石,和刺史一样!封国的最高长官名义上是国王,而相则是封国实际主持政务的人,秩二千石,类似于郡的太守!

因此这三个官职在等级上是一致的,都是秩二千石,只是在管辖范围上有所区别。而袁术的后将军则位比九卿,秩中二千石,是这十八路诸侯中最大的官职!

3

东汉末年参与讨伐董卓的诸侯,并没有十八路之多。根据《三国志》和《后汉书》的相关记载,当时参与讨伐董卓的州郡长官应该只有十一家。分别是:

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

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

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

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

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

广陵太守张超(陈留太守张邈之弟);

在正式名单中,没有曹操和孙坚。

曹操因为当时被通缉,职务被撸了,只能是附属在陈留太守张邈名下参加会盟。

孙坚因为当时也被通缉了(因杀荆州刺史王叡而被通缉),长沙太守一职被撸,而且他参加讨董的时间也晚,所以正式会盟名单当中也没他。(孙坚参加讨董战争时,酸枣盟军已经解散了。他整整晚去了九个月)

当然,加上曹操、孙坚也无妨。

曹操会盟时,袁绍表举他为“行奋武将军”。

孙坚会盟时,袁术表举他为“行破虏将军”。

两人都有临时代理职务,而且两人也都有兵马助战,事实上是一路诸侯。加上他俩,就是十三家。

PS:“行”的意思是代理,曹操和孙坚当时的奋武将军和破虏将军都属于诸侯自封,并不是朝廷正式任命的。

至于所谓的十八路诸侯,这只是演义小说杜撰的产物。罗贯中在以上十三家之外,额外又加上了五路:北海太守孔融、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以及上党太守杨。


在这几个人中,陶谦没参加任何行动,公孙瓒在幽州打匈奴人,马腾在造反,孔融在镇压黄巾军。这四位都没参加会盟。

当时只有上党太守张扬真正参加了讨伐董卓这一事件,但是张扬也没有参加十三路反董诸侯的会盟。因为他跟袁绍抢地盘失利,与联军闹掰,后来又转而投靠了董卓。

值得一提的是,张扬还是当时第一个站出来号召群雄讨伐董卓的人。结果他前脚号召大家反董,后脚就投靠了董卓。从他的行事作风便可看出,联军其实都是稀烂货。

另外还有一点要说清楚的是,历史上的群雄会盟,并不如《三国演义》中的那样,关东十八路诸侯合兵于洛阳城外,共同出兵讨董卓。真实历史上,讨董联军是各自起兵,比如袁绍在河内,袁术、孙坚在荆州南阳郡的鲁阳县,曹操、张邈等人在酸枣,韩馥和孔伷分别在邺城和颍川。

他们并没有会合于一处。

没有会合,也就意味这些诸侯,打起旗号反董的人很多,但是真正出兵跟董卓开战的人并不多。大家都在观望,想让别人跟董卓打个两败俱伤了,他们再去捡便宜。

至于这些人谁的官职最高,其实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陈寿对此已经有排序了。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袁术因为是后将军,所以陈寿把他排到了联军的第一位;韩馥因为是州牧,所以被排到了第二位;孔伷、刘岱二位因为是刺史,所以被排到了三四位;剩下的王匡、张邈等人都是太守或国相(相当于太守),所以排序就靠后了。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有两个疑问。

①,袁术的后将军职务有这么高级吗?甚至比州牧都要高?

②,既然袁术职务这么高,为何大家都拥立袁绍做盟主呢?

这两个问题,逐一来说。

东汉官员的等级,从高到底,分别是:

万石、中二千石、真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千石、比千石、六百石、四百石、比四百石、三百石、比三百石、二百石、百石以及斗食和佐史。

其中,袁术的后将军属于“中二千石”,也就是工资级别的第二级,每个月领180斛粮食的工资。而韩馥的州牧属于“二千石”,也就是第四级,每个月领120斛粮食。

所以这一对比,差距就出来了。虽然,州牧的实际权力要大于后将军,但实际权力是实际权力,政治地位是政治地位,这是两码子事,不能混为一谈了。

后将军和州牧若在站在一起,一定是后将军站在高位。这是规矩。

袁绍估计也懂这个规矩,也知道自己渤海太守级别太低了,担任盟主不太合适。所以他就自封为车骑将军,压了袁术一头,以方便自己统领诸侯。(车骑将军比前后左右四方将军高一级)

绍自号车骑将军,主盟。——《三国志·袁绍传》

PS:所谓“二千石”、“真二千石”、“中二千石”的区别,就在于工资打不打折。“二千石”虽然名义上称为两千石,但是发工资的时候要打七二折,朝廷仅实发1440石俸禄。而“中两千石”是不用打折的,可实领2160石。后将军与九卿一样,都是“中两千石”。州牧与郡守一样,都是“两千石”。



再说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大家都捧袁绍,却不捧袁术。

这其中的缘由,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袁绍早年通过对自己的炒作,已是名满天下之人。董卓进京后,他又适时得跟董卓死磕,横刀长揖而去,闹得天下人皆知。

董卓呼绍,议欲废帝,立陈留王。是时绍叔父隗为太傅,绍伪许之,曰:"此大事,出当与太傅议。"卓曰:"刘氏种不足复遗。"绍不应,横刀长揖而去。——《三国志·袁绍传》



再加上他四世三公的出身,威望巨大。所以东郡太守桥瑁发布矫诏,通知各州郡搞事情后,袁绍自然而然就被推举为了盟主。

他做盟主,也算是世人对他实力和威望的一种认可。

相比于袁绍,袁术跟他最大的差距就是威望不够,炒作不够,天下认识他的人远没有认识袁绍的多。

当然,袁术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袁绍当盟主是对自己最大的侮辱。所以讨董战争开始后,他与孙坚单独行动,并未与袁绍和酸枣盟军有任何互动。后来更是因为这件事,跟袁绍闹了很长一段时间矛盾。

第二,袁绍的盟主是酸枣盟军抬举的。袁术距离枣盟军太远,袁绍较近,所以大家就顺势推举了袁绍。

讨董联军中,势力最大的一拨是曹操等人组成的酸枣盟军。这帮人地位都不高,最高的人也只是兖州刺史刘岱。剩下的人都只是太守、国相一级的地方中级官员。这些人讨伐董卓,声望不够,必须要有袁绍或袁术这样的人撑场面才行。

当时袁术在荆州鲁阳,袁绍在河内,盟军在兖州酸枣。看地图就知道了,酸枣盟军与袁绍形成互动,明显比袁术要方便。

事实上,当时也确实是如此。酸枣盟军举旗会盟后,袁绍很快就有了反应,而袁术那边则晚了很多。他在鲁阳待了九个月,一直都没有行动,直到孙坚率军抵达南阳后,两人才一拍即合,开始讨伐董卓。但这个时候已经第二年的事情了。

4

谢谢邀请,我是以史为鉴。

所谓的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只不过是三国演义中的小说家言。

在三国演义当中,这十八路诸侯聚盟曹操是主要牵头者。剧情是曹操先假传圣旨,讨伐董卓,然后袁绍袁术等人纷纷响应。等十八路诸侯聚齐之后,在一起开会商量,共同推举袁绍为盟主,由此开始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大戏。这个情节大家都很熟悉了。

如果说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曹操是牵头者,袁绍是盟主,是不是曹操或者袁绍就是官职最大?

其实三国演义里也说了不是,三国演义把十八路诸侯全列在了一起,并且以第一、第二、第三一直到第十八等顺序排序。

排名第一位的是后将军袁术。

操发檄文去后,各镇诸侯皆起兵相应: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三国演义》


通过这个情节,我们可以看出,罗贯中对于历史还原还是很清楚的。

因为在《三国志》里记载,当时并没有十八路诸侯,而是十一路诸侯。这十一路诸侯之中,曹操也是以奋武将军的职位勉强名列诸侯。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fù)、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

其实三国志里面的这个顺序,已经非常明显的是按照官职高低排序。

后将军是朝廷中央重臣,官职最大,所以后将军袁术排名第一。

然后是冀州牧韩馥(fù)、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汉代的官职是一州负责人叫州牧或者刺史,州牧在黄巾之乱后权力稍高于刺史。但无论州牧还是州刺史,都是一州军政负责人,担得起诸侯二字了。

州牧刺史之后才算是各地的太守,这又低一级了。

可以看到三国志里面讨伐董卓的十一路诸侯,四世三公的袁家就占了三路,分别是:后将军袁术,渤海太守袁绍,山阳太守袁遗。

这个时候的袁家真是尽显豪门本色啊,可惜,可惜。

5

感谢邀请。

说起东汉末年十八路诸侯会盟,是为了讨伐国贼董卓一事,这是属于《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在《三国志》的记载中,没有那么多的诸侯。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觽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

而且他们没有如小说中全部来到酸枣这个地方。这是附近的几个诸侯过来了。其他诸侯只是摇鼓呐喊,声讨董卓。真正打过董卓的只有曹操和孙坚。

是时绍屯河内,邈、岱、瑁、遗屯酸枣,术屯南阳,伷屯颍川,馥在邺。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

那么我们就先说一下《三国演义》中的十八路诸侯好了,《三国演义》这样写道:

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第九镇,济北相鲍信。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瓚。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

最后一路把刘备也算了上去。

接着我们说一样汉朝的官制。

将军职位从大到小排列为:一品大将军,二品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抚军大将军、中军大将军、上军大将军、镇军大将军、镇国大将军、南中大将军,前后左右四方将军,接下来是四征将军,再是四镇将军,三品中领军,四安将军,四平将军,接着是一系列带品级的杂号将军。

汉朝在地方上采用郡县制度,也就是天下分成几十个郡国,每个郡国又分治数个县,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为太守,而国的行政长官为相,都由中央直接任命,秩“两千石”。因为太守权重,朝廷于是又把数郡合成一州,把天下划分成十三个州。每个州派一个监察官,专门来监督这些官员是否有不法的事情。这个官员就是刺史。但是秩“六百石”。后来,刺史的权力逐渐扩展,开始有了行政的权利,还设置州刺史府,并且有的直接侵夺太守的权力,让治下的太守出钱出兵。渐渐的成为了太守的直接上级。

到了东汉末年,汉灵帝还进一步将刺史权利加大,使其变为州牧。

因此,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从武将官职来看,袁术官职最高,为后将军。从地方官职来看,州刺史官职最大,因此是韩馥、孔伷、刘岱、陶谦官职最高。从爵位上看,袁绍和孙坚都是县侯。

如果从《三国志》记载的来看,是韩馥这个冀州牧官职最大。

6

讨董十八路诸侯是《演义》的说法,历史上根本没有十八路。总体说来,演义出于抬高刘备的想法,把根本没有参加过讨董的刘备,以及和刘备关系好的诸侯们都抬进了讨董中。

一、首先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1、陶谦、马腾、公孙瓒、孔融等人都没有讨董,那时还在公孙瓒帐下的刘备就更不可能讨董了。陶谦、马腾不但不讨董,甚至还和董卓掌控的朝廷保持的良好关系,陶谦向董卓的朝廷进贡,马腾和董卓结盟。公孙瓒没有参加盟会,表面扬言讨董,实则南下和冀州韩馥争夺地盘。孔融被黄巾余部围着,自顾还不暇,根本无力讨董。至于刘备,此时在公孙瓒手下混日子,谈何讨董?

2、为什么演义里上面这些人都讨董了?因为《三国演义》核心思想是尊刘的,于是但凡和刘备关系好的诸侯,都给上了荣誉榜。

3、其余的诸侯,应该大多参加过讨董,主体是兖州的官员。譬如刘岱、张邈、桥瑁、袁遗、鲍信等人,都是兖州的官员,张邈之弟张超、张邈好友曹操等人,此时也都在兖州。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讨董原本就是兖州官员发起的。

4、讨董真的是曹操最先发起的吗?这点恐怕连贬曹的《三国演义》都给搞错了,因为做为胜利者的曹魏政权很可能连最初历史事实也给掩盖了。星火辰认为,讨董最先是张邈、张超兄弟号召的,发端者是张超的僚佐臧洪。曹操行奋武将军这个官号,根本不是朝廷的任命,而是他自称的,他甚至连盟书都没有上。当时的曹操,应该是附属张邈麾下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后来曹操在袁绍推荐下当了兖州刺史,张邈会如此不服气,还接受了陈宫引吕布入兖州反曹的建议。

5、盟主袁绍此时在河内郡,他弟弟袁术此时在南阳,孙坚和袁术结盟着,他们很可能都没有到过盟会现场。盟会现场在哪里?在兖州地界内,而后来被曹操痛骂的每日饮酒高会、无心讨董的列位诸侯,正是驻扎在酸枣的兖州诸将,他们甚至讨董没出州界。曹操被徐荣打败后,便跑到河内郡去投奔袁绍。因此,演义中演曹操在盟帐中骂袁绍,这是很成问题的。

6、真正讨董的只有孙坚、曹操吗?和董卓军直接交锋的,按照演义中表述的,只有孙坚和曹操,三国志中还有王匡。事实上,王匡是袁家故吏,相当于袁军。由此可见,三国原本的事实,已经在后来曹魏的历史记载中被掩盖过一次了。

二、说明了以上问题,再说十八路诸侯谁的官职大

因为三国的历史在原本的历史记载中被遮掩过一次,《三国演义》再刻意改动一次,失实就更远了。朋友们需要知道,三国演义中的有些官爵,原本就有问题,对证不了历史,因此此处只是大概言之。

1、演义中袁术、马腾、公孙瓒、张杨的官职都大有问题。袁术只是占据南阳,根本没有当过什么南阳太守。马腾这个西凉太守是怎么来的?东汉有西凉郡吗?汉末的马腾最初是东汉朝廷的造反者,即便他和董卓结盟获得朝廷的任命,也不该是这么一个不伦不类的官职。对照公孙瓒的传记,北平太守也属于演义生造的。至于张杨,只是在上党活动过,此时还到了河内活动,被袁绍招抚,上党太守也是强加上去的。

2、总体来说,曹操的行奋武将军,是个自称的官号,又是杂牌将军,可以忽略不计。马腾、公孙瓒、张杨的官职生造得大多不妥,可以不比。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虽然那时候马腾、公孙瓒、张杨等人官职不大明确,但是他们确实是有实力的诸侯,因为手下都兵力强大,在一方有很大影响。至于当时的曹操,虽然有一点兵,但真是寄人篱下。

3、剩下的诸侯,应该以袁术的后将军、韩馥的冀州牧官职为大,但剩下那些人的官职也比他们小不了多少。袁术的后将军,排位只是在九卿之后,应该是中二千石的高官。韩馥的冀州牧,本来来源于冀州刺史,但是汉灵帝实行州牧制后,把州牧也抬到了中二千石。因此,袁术、韩馥二人的官职应该是相当的。从实力上论,袁术、韩馥也差不多,韩馥虽然是冀州一州之主,看起来比袁术一个南阳牛逼得多,但是袁术的南阳那是帝乡,在东汉应该有特区的性质,而且人口极为繁盛,比韩馥不差。至于剩下的刺史、太守、国相(诸侯国)之类的,都是二千石的官员,比他们官职只小一点点。只是吧,汉末的刺史,似乎已经有一州之长的意思,看似比只管理郡国的太守、国相要大。最初,刺史只是汉廷临时派往地方的监察官,只是个六百石的小官,但是到了汉末,这种情况已经不一样了。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于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7

肯定不是袁绍


所谓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历史上是有这事情的,不过罗贯中先生将其搬到《三国演义》中是做了一些改变的,首先,历史上关东诸侯确实联合起来讨伐过董卓,但是没有十八路那么多

《三国志》提到的起义诸侯有11个,《后汉书》提到的是12家。而且伪造汉帝诏书,倡导首义的也不是曹操,是东郡太守桥瑁。至于刘备,这个时候只是个小兵,连军官可能都算不上,至于三英战吕布,那更是虚构的

不管如何,既然《三国演义》中写了十八路诸侯,我们就拿这十八路诸侯来比较

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骁骑校尉曹操、西凉太守马腾、徐州刺史陶谦。

按照官职来看,这些人大多都是郡一级的太守,而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还有冀州牧韩馥、徐州刺史陶谦。这些是州牧一级,地位显然高一级,而袁术官位虽然只是南阳太守,但是他有后将军的官职,地位较州牧要高半级。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8

《三国演义》中,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逃回陈留举起义旗,并向关东地区发出檄文,共有十八路诸侯响应起兵讨伐董卓,这十八路诸侯分别是:

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骁骑校尉曹操、西凉太守马腾、徐州刺史陶谦。

那么这其中谁的官职最大呢?

仔细观察可以看出,这十八诸侯的官职是略有不同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各州刺史、州牧,有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徐州刺史陶谦等四人。

东汉末年的地方行政机构演变为州-郡-县三级。从权力来说,刺史和州牧是州一级(全国分为十三个州)的最高军政长官。其中州牧是从各州资深刺史演变而来的,也就是资历和能力较为突出的州刺史,差别仅此而已。

从品级来说,东汉的刺史和州牧均为两千石的高官,不过还是有差别的。东汉的两千石分为三个等级,从高到低为中两千石真两千石比两千石。州牧为中两千石,刺史为真两千石,州牧比刺史高一级。

所以州牧的官职要大于刺史。这四人官职最高的为冀州牧韩馥,其他三人平级。

第二类为郡太守、郡国相,有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西凉太守马腾等12人。

东汉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郡就是常说的郡,国指的是封国(宗亲诸侯国),两者是平级的。郡的长官叫太守,处理封国事务的为相,两者在级别上也是平级的。这12人当中只有一个郡国相——济北相鲍信,他就是济北国的国相。另外,无论郡守还是郡国相的品秩和刺史是一样的,所以这些人的官职小于冀州牧韩馥。

这里还有几个杜撰的官职,分别为北平太守公孙瓒和西凉太守马腾。东汉末年没有北平郡和西凉郡。历史上公孙瓒驻军在右北平郡,当时的官职是奋武将军、爵位是蓟侯,并没有记载他是右北平太守。而马腾当时还在西凉作乱,朝廷给他的官职是偏将军,他自称为“合众将军”,是等级最低的将军。

第三类是军职。有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骁骑校尉曹操2人。袁术的官职比较特殊,是东汉的后将军再加上南阳郡太守。按《后汉书》记载,东汉的后将军品秩为中两千石,和州牧是一样的。

骁骑校尉是董卓赐予曹操的官职,但曹操受职后很快就出逃了,具体品秩不详。但曹操曾担任过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典军校尉,推测越骑校尉应该不低于此。而典军校尉的品秩是低于后将军的。

所以这十八路诸侯中官职最高的是袁术,其次是韩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也是按这个次序排列的。不过历史上,只有13路诸侯,孔融、公孙瓒、马腾、陶谦、张扬这5人都是罗贯中自己加进去的。

9

东汉末年,各路诸侯逐鹿中原,与其说是尽最后一点臣子之心,倒不如说各怀鬼胎来的贴切,那么在这些诸侯中谁的官职大些,今天不妨一起分析下。

先弄清楚(讨伐董卓)诸侯的数量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一]豫州刺史孔伷、[二]兖州刺史刘岱、[三]河内太守王匡、[四]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五]山阳太守袁遗、[六]济北相鲍信[七]同时俱起兵,觽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

这是《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关于诸侯的概述,可以清楚的数得出不是所谓的十八路诸侯,加上曹操也才十一路而已,至于十八路诸侯的由来,是《三国演义》里面的说法,演义里面的陶谦,公孙瓒等,在三国志中算得上是一方诸侯,只是并没有题主所的提及的名单当中,因为此二人不在讨伐董卓之列,所以真正参与讨伐董卓的诸侯应该在十三家(包括长沙太守孙坚)。

东汉诸侯的官职有哪些?

来看看参加讨伐董卓的这些诸侯都是什么身份?后将军、冀州牧、豫州刺史、兖州刺史、河内太守、济北相、奋武将军等,听上去个个都是牛人,那么他们究竟谁更牛些?(见下图),可见刺史与州牧应该是相当的,而郡下面有太守,而相呢,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丞相,只是分封诸侯国的相,只不过相较于其他的级别,这里的相级别已经很高了,他的俸禄2千石,与州牧相当。由此可见这些诸侯当中官职最大是后将军袁术。

10

后将军袁术最高。

袁术因为嫡子身份,得到叔叔袁隗重视,之前已经担任过河南尹,虎贲中郎将这样的重要职务。董卓进京之后,为了拉拢袁家,正式以朝廷名义任命袁术为后将军。



后将军,中二千石,待遇最高。同时,后将军也是天下第五军职,仅次于车骑、骠骑、卫将军、前将军(大将军非常设将军)。



至于袁绍,正式的官职只有渤海太守。诸侯会盟推荐为行车骑将军,也就是自封的大汉朝代理陆军总司令。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