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好,很高兴来探讨这个问题,以下一点拙见,欢迎讨论。

甲午海战是近代中国与日本于1894年在黄海大东沟海域的一场海战,此次海战以清政府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结束,所产生的影响对中日双方都是巨大的,有史学家甚至认为清政府的灭亡不是因为辛亥革命,而是亡于甲午海战。

对于清政府为什么在拥有当时亚洲数一数二的海军装备情况下还会失败,各路观史者是众说纷纭,让我们一起回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坐而论之。

一、交战双方武力值

1.北洋水师

北洋水师成立于1888年,是当时中国唯一一支近代化的军事力量,其人才配置上都是接受过新式学堂教育的近代人才,有着先进的理念和西式素养的将官团体。

同时,北洋水师的硬核装备在当时的亚洲,甚至在欧洲都是首屈一指。典型的“定远号”战舰吨位在亚洲是第一,欧洲第八。

2.日本水师

当时的日本水师经历了“明治维新”后开始了转变,甲午海战之前已拥有了一支近代化的海军,其主力舰“吉野号”可是日本天皇卖了家当建造起来的,虽然在吨位上欠缺,但是胜在速度快,发炮远。

从表面来看,中日双方水师各有千秋,看起来北洋水师更甚一筹,但这只是表面的。

对比双方,当时的北洋水师军舰大多为旧船舰,很多都是组建之初购买的,老旧且长时间没有维修,同时也缺少快炮弹;而当时的日本水师大多装备新船,配有速射炮,战争胜利的天平已不在同一水平线。

二、交战双方领导层

经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从最高首脑天皇到政府幕僚,都在为日本的强盛贡献自己的力量,天皇为了强大海军,卖掉首饰买装备,政府幕僚们甚至制定了著名的“大陆政策”,将目标早早瞄向了大清朝。

而反观清政府,统治集团派系斗争,慈禧与光绪争夺最高统治权,面和心不和。下属官员贪污腐败,大臣们忙着争权夺利。

恰逢此时,即将迎来慈禧老佛爷的大寿,为了筹备大寿,将为数不多的海军军费挪用,重建圆明园,来讨取慈禧的欢心,根本没有意识到海军的重要性以及一触即发的大战。

一方积极备战,一方积极备寿,以有心算无心,清政府焉能不败。

三、交战双方进行时

甲午海战爆发后,在黄海海战上,日本挑起战事,北洋水师将官奋勇杀敌,但由于失去先机,遭到日本海军重创,只能退守。

而此时,李鸿章又出昏招,下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不许出海迎敌,日军乘机夺取了制海权。

虽然黄海一战损失惨重,但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可失去制海权,只能被动挨打,最终于1895年初,日本海军进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纵览以上,可见甲午海战清朝战败,不在于其他,关键还是统治集团的问题。反观现当今,中国已经拥有了强大的海军实力,无论是维和行动还是保家卫国,都已不再是清末那个卑微的时代。

最佳贡献者
2

什么叫“炮弹都是真的”?你确定假的炮弹能打的出去?中国有句话叫败军之将,不敢言勇,但这不意味着什么可笑的谣言脏水就都可以往失败者身上泼。你说的清政府腐败,炮弹缺乏,这都是事实,但所谓的北洋海军使用假炮弹,这个真的就有点异想天开了。说炮弹是假的其实不就是两个说法吗,一个是北洋海军往炮弹里掺沙子,一个是说北洋海军用的都是实心弹没有开花弹。

北洋海军用的都是实心弹,没有开花弹?假的

有人拿甲午海战日本没有一艘军舰被击沉,来说明北洋海军开花弹极少,大多数都是实心弹。其实这种说法站不住脚。所谓的实心弹其实指的就是穿甲弹,而穿甲弹并不是我们以为的实心,而是有少量装药的。但在北洋海军那个时候,全世界的穿甲弹都不怎么靠谱,经常出现不炸的情况,而不炸的时候就跟实心弹没什么区别。北洋水师使用的穿甲弹,是德国克虏伯生产的,也就是下面这张图里的穿甲弹:


你要是眼尖的话,就会发现,这枚炮弹的居然连引信都没有,而那个时候的穿甲弹可是没有什么风帽的,就是一体的钢壳。只是那穿甲弹靠什么引爆呢?靠的是黑火药自己摩擦出火花来爆炸。但是黑火药摩擦生火,那得是多么苛刻的要求?所以这种炮弹是极为不靠谱,炸不炸都得看心情。而且黑火药的爆炸效果并不好,爆速只有500m/s,这种程度的爆炸对装甲巡洋舰也构不成太大威胁。穿甲弹所需要的引信要有比较好的延时效果,而且延时精度要求很高(否则不是早炸就是过穿),而当时德国人也搞不定这个技术。难道这也要赖到北洋水师头上?

不要说北洋海军,就是到1916年日德兰海战那会儿,英国有一大半的穿甲弹也都不靠谱,未能有效击穿德国军舰的装甲就炸了,结果德国的损失远远小于英国。事后英国人分析,如果这些炮弹的延迟引信没有问题,当时至少能击沉德国6艘军舰。

炮弹掺沙是各国海军的正常操作

至于说北洋海军的炮弹里掺沙子,糊弄自己人,其实这是各国海军的基本操作。不是为了糊弄人,目的是为炮弹进行配重。我这手上有一份过去美国战争部年度报告,上面就有提到给海军炮弹填充沙子,以达到固定的180磅重量。这是因为炮弹的重量和重心要求有较高的一致性,如果一致性较差,打出去的炮弹弹道就不一样,那么已经调整好的射击诸元就失去意义了。所以北洋海军的炮弹里掺沙子当然也就没什么问题,更不是什么假炮弹。

3

题主问的问题描述有点奇怪,估计是想问炮弹是否足够。北洋水师确实有部分军舰的炮弹数量不足,不过即使炮弹数量多一些,也很难打败日本。

在甲午战争的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损失了“致远”、“经远”等五艘军舰,实力大损。日本海军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在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很多官兵和洋员都批评炮弹不足,而且炮弹的质量有问题,严重影响了北洋水师的发挥。

这个批评当然并非空穴来风,北洋水师在当时的炮弹供应确实有问题,而炮弹威力不足更是海战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过这两个问题对海战结果的影响需要具体分析。

首先,北洋水师即使炮弹充足,也不会改变海战结果

在北洋水师所装备的主炮和副炮中,数量最多的210毫米克虏伯炮和150毫米克虏伯炮因为在陆路炮台上也装备了不少。因此在天津军械局的库存中,这两种炮弹储存非常充足。北洋水师这两种炮弹自然不会数量不够。

北洋水师炮弹不足的,首先是“定远”、“镇远”所需的305毫米开花弹,其次是“平远”主炮的260毫米炮弹。

由于当时的北洋水师所用的旧式穿甲弹不装引信,有些干脆是实心弹,在击中目标时经常不会爆炸,只能在对方舰体上打个洞,杀伤力有限。加上日本军舰大多是装甲薄弱的巡洋舰,所以当时认为对付日本海军最有效的炮弹是开花弹。

“定远”、“镇远”当时共有305毫米开花弹217发,按照每门炮备弹50发看,“定远”、“镇远”的开花弹配备数量只有一半多一点,显然数量不足。“平远”的260毫米主炮则更糟糕,总共只有45发260毫米穿甲弹,开花弹一发都没有。

在海战中,日本军舰“比叡”曾经中了305毫米穿甲弹、开花弹各一发。其中开花弹在舰尾爆炸,17人被击毙,30多人受伤,后部部分结构受损。“比叡”一时岌岌可危,不过随后击中“比叡”的305毫米穿甲弹没有爆炸,“比叡”得以脱身。

因此开花弹数量不足,确实对海战结果有一定的影响。不过毕竟北洋水师真正缺炮弹的只有“定远”、“镇远”、“平远”,并非北洋水师所有军舰,因此其影响不具备决定意义。

所以即使北洋水师所有军舰的开花弹数量都充足,最多也就是能击沉一两艘日本军舰,对于海战结果不会有太大改变。

其次,北洋水师缺的不止是炮弹

在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除了弹药补给不足外,还有一个问题是维修跟不上。在筹建北洋水师时,李鸿章在旅顺建立了一个船坞,以方便北洋水师日常维护、保养。不过由于经费有限,旅顺船坞的规模和工人数量有限,因此不具备同时抢修大量军舰的需要。

在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受伤各舰只有伤势最重的“来远”可以进坞修理,其他各舰只能在泊位上由工人进行简单的处理,把一些受损的部件拆除。至于受损的炮械、打坏的装甲和其他部件根本无力处理,只能等以后再说。

因此在黄海海战一个月以后,北洋水师的“定远”等舰才勉强具备出海能力。而日本海军则在海战后的第三天,大部分军舰就已经恢复了作战能力,双方的维修能力差距可见一斑。

很显然,即使北洋水师炮弹充足,在黄海海战后还会有很长一段时间失去战斗力。此时日本海军可以自由行动。

而在北洋水师恢复出海能力以后,由于所受损伤没有完全修复好,战斗力肯定比之前更差。加上损失了五艘军舰,此时的北洋水师一样无法和日本海军决战,自然也不可能改变战争结果。

所以北洋水师炮弹充足,最多也不过是多击沉一些日本军舰,但是对于海战结果和甲午战争的结果不会有决定性影响。

4

提到的这个问题本身是有问题的,甲午战争包括海战和陆战,甲午海战还包括了丰岛海战、大东沟海战、威海卫之战。你想提的问题应该是这样的:要是炮弹都是真的,大东沟海战可以打败日本海军吗?


首先大东沟海战,北洋海军的炮弹都是真的。其次,弹药的数量和效能有保障的前提下,北洋海军确实可以战胜至少战平联合舰队。其实当时在附近观战的西方观察员,给这场海战结果的定义就是平局。

很多人受《甲午风云》这部老电影的影响,认为清政府腐败,北洋海军缺乏军费,炮弹里边没有火药而是掺沙子。这种填装砂石的炮弹叫做实心弹,实际上是克虏伯公司的标准的弹种之一。当时克虏伯公司并没有研制出可靠稳定的弹底引信,克虏伯穿甲弹通过击中击物体后,产生巨大的振动、摩擦引爆里边的黑火药。这样往往是穿透目标却不能爆炸,所以从经济实惠的角度考虑,把里边的黑火药改为了砂土,以此来增加炮弹的势能。


你所说的弹药缺乏,应该是指的开花弹。这种榴弹跟穿甲弹是不同的弹种,穿甲弹的目的是穿破敌舰的防护装甲,而开花弹是击中敌舰后爆炸、燃烧来破坏敌舰。北洋海军确实严重缺乏这样的炮弹,由于1891年海军外购禁令的出台,北洋海军无法外购这种炮弹,国内厂家又没有能力生产这种开花弹。甲午战争爆发前,北洋海军向天津机器局订购了360枚开花弹,最终天津机器局只做出了48枚。加上之前存储的64枚榴弹,定远级就这样参加了黄海之战。而且国产榴弹质量差了一些,弹箍和引信质量不过关。

在大东沟海战结束后,北洋海军总查汉纳根在海战报告中提到,“如果天津军械局能供应‘定远’、‘镇远’二舰所需的开花弹,我确信不疑的是,我们将击沉这7艘日本军舰。


更要命的是日本海军不仅有足够的开花弹,而且里面还内置了黄火药。黄火药学名“苦味酸”。日本海军工程师下濑雅允通过多次艰苦的实验,克隆成功了法国人最早发明的黄火药,这是一种极为烈性、敏感度极高的火药。它可以在水上燃烧,还可以在钢铁上燃烧,产生3000度的高温,释放出黄色有毒的气体,爆炸效力是黑火药的75倍。

综合的分析,北洋海军在黄海之战中表现得其实还不错。如果能提供数量和质量都有保障的开花弹,在军舰的机动性和火炮与敌人存在代差的情况下,北洋海军仍有可能战胜日本海军,至少战平日本海军。

5

炮弹当然是真的,但是北洋水师缺少开花弹,若是弹药充足,北洋水师或许不会败。

很多人受《甲午风云》这部老电影的影响,认为清政府腐败,北洋海军缺乏军费,炮弹里边没有火药而是掺沙子。

这种填装砂石的炮弹叫做实心弹,实际上是克虏伯公司的标准弹种之一。

日本在甲午海战之前已拥有了一支近代化的海军,与北洋水师相比,胜在航速快、射速快、发炮远。

更要命的是日本海军不仅有足够的开花弹,而且里面还内置了黄火药。

6

甲午海战要是炮弹不参假,也许邓世昌不会死,也许会打贏一两场战争,因为在当时清政府北洋舰队先进于日本战舰,当时人国力也强于日本,但最终的结局还是失去。

战争的失败,炮弹参假是一个方面,但最为关键的是两国政治制度比评,腐朽封建没落的清王朝,虽然有泱泱大国做后盾,奈何病入膏肓,怎么能和具有欣欣资本主义制度朝气蓬勃的狼子野心相比呢。

战争的胜败决定不了国家的输赢。也许当时扙能打胜,但最终的嬴家绝对不郐是清政府,原因很简单,即使你打胜了也要鉴签字赔偿,等于输,是永远的输家,你说你怎么嬴。

炮舰先进与否,战斗力强大与否从来不是一场战争胜败的最关因素。一场战争的胜败从来不是决定一个国家前途命运的最关键因素,政治制度才是一切的决定因素。




7

炸弹无所谓真假,关键是能不能炸。

甲午海战以清朝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清政府,尤其是北洋水师的惨败很是让人意外。要知道,当时北洋水师的规模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九,怎么会败给蕞尔小国日本呢?

于是,一种观点浮出水面。北洋水师的炮弹不行。从史实看,的确如此。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面激战正酣,北洋军舰的炮弹屡屡击中日本军舰,但都没有造成致命伤害;相反,北洋军舰损失惨重,最终4沉2逃,其余6艘得到重创。当然,镇远击中日本松岛舰除外。

这次局部战役的溃败很大一部分是炮弹造成的,因为北洋水师军舰装备的大部分是砂子装填的实心弹。炸弹分两种,一种是开花弹,也叫爆破弹,击中目标后会爆炸;另一种是实心弹,里面填满了砂子,击中目标最多会戳一个大洞。

毫无疑问,开花弹威力更大,傻子都知道这一点。那么,北洋水师为什么不大量装备开花弹呢?

很简单,两个原因。一是没钱,制作开花弹需要黑火药,而黑火药价格昂贵,当时朝中质疑李鸿章的声音很大,北洋海军不得不紧缩开支;二是没技术,我国可以生产黑火药,但不能制造军舰用开花弹,所以一直以来依赖进口。当时,清廷已经下达了停止购买外洋军械的禁令。所以,北洋水师只能装备大量的实心弹。

北洋水师拥有世界一流的军舰,却没有充足而又合格的弹药,这好比你武艺再高,却没有一件趁手的兵器。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据史料记载,北洋旗舰定远舰装备的55颗普通开花弹,仅一个半小时就全部打光了。剩下的时间里,只能发射不会爆炸的实心弹。相反,日本的吉野舰在海战结束时,还剩余7000多枚的开花弹。差距一目了然。

开花弹与实心弹都是炮弹,无所谓真假。但如果北洋水师装备的都是开花弹,战况或可有所改变。

以上是战术层面的分析。但甲午海战的背后是甲午中日战争,日本能够打败清政府,其原因则要复杂得多。

一方面,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走向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国力越来越强盛,最终进入了近代化进程。而清政府在战争之后才极为艰难地搞起了变法,但最终也是不了了之。这是制度优势,制度的背后就是财力的支撑和军队的建设。

另一方面,战争的背后考验的是一国的动员能力。战争前夕,日本举全国之力购买军舰,支援前线,而反观清政府,大战在即,海军还要为慈禧六十大寿压缩开支。战时,北洋水师落败后,国内并无可以支援的力量,即便南洋水师也只是瞪一只眼闭一眼。甲午海战最后演变成了一国与一只海军的战斗。

如上分析,北洋水师打不出开花弹不是偶然,清政府落败也不是偶然。

8

甲午海战清政府的炮弹并非是假的而是质量不过关。

当时主流炮弹有两种分别是开花弹和实心弹。开花弹装的是火药,击中目标后会爆炸,而实心弹装填沙石目的是为了击穿敌方战舰致使漏水。清政府使用的开花弹都是买军舰配套赠送的,数量稀少,自己制造的质量又不过关,所以打完了开花弹只能打实心弹,不过这种弹药即使打中也收效甚微。而且当时日本开花弹也比中国的强,中国装的是传统的黑火药,而日本填充的是一种名叫“下濑火药”的烈性火药。


如果两国炮弹一样,清政府就能打赢这场仗吗?我看未必,且听我慢慢分析。

中日甲午海战实质就是清政府洋务运动的日本明治维新两个改革成果的较量。

日本和清政府开始着手建办近代海军的时间上都是19世纪60年代。清廷洋务运动最早时间是1961年1月11日,而日本明治天皇开始明治维新时间是1968年1月3日,洋务运动只早了几年而已,时间上并不具有太大优势。从性质上看,日本改革却是更加的彻底;两种改革都是由上而下的自救运动,可是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属于地主阶级改良派,而日本明治政府是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清政府的改革口号是“自强、求富”,目标决定了改革的内容,所以洋务运动的改革内容仅仅只有军事和经济两方面;而日本明治维新更加全面,除了上述之外,明治维新内容还有教育,社会司法……教育上日本开始了新式教育,这一期间建成了8所大学,200多所中学和上万所的小学,而清廷到1905年才取消科举;社会司法上日本在这期间修建了7000多公里铁路,并订立了刑法、民事法和商法,清政府当时却只有几条洋人修的铁路,每条也只有几十公里长,至于制定法律更是不可能了,慈禧太后一直坚持着祖宗之法不可变。

关于清政府海军实力排名问题

1884年初,清朝水师排世界第六,可是后来爆发了中法战争,中马尾海战一役,清朝四大水师,福建和南洋水师损失惨重,再也没有恢复元气。后来北洋水师购买了致远舰等先进战舰,但是整体实力发展速度一直很慢,到整体实力已经稍逊于日本海军了。

在看清政府的内部问题:

首先水师被拖欠军费已经不是个别问题,而是一个积累已久的问题。慈禧太后本人是过得逍遥快活,可是水师平时训练自费都成难题,平日努力训练,到了战场给你最先进的武器又如何?

甲午中日海战之前,广东水师确实有心支援,但是三个问题阻挡了支援的步伐。首先我国海域辽阔,广东水师需要照顾本地海防;即使不顾一切北上支援,可是广东距离渤海实在太远,战舰开过去也需要很长时间,实在是有心无力,最后就是广东水师当时只有三艘巡洋舰有战斗力,其余炮舰皆是海对陆作战时运用的。

甲午战争战败李鸿章本人绝对出现了指挥失误,日本远道而来,在我国自己熟悉的海域打仗,可以想到清军会战败,但是竟然被打得全军覆没。伤亡率和战损比皆远高于日军,作为常人来看简直无法理解,战略指挥上绝对有缺陷。所谓一将无能害死千军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经过以上分析,你还认为甲午海战清政府能获胜吗?

9

【甲午海战即便炮弹都是真的,也不一定打败日本】

战争的胜负是多方面综合因素造成的,炮弹的质量只是其中一方面。甲午海战清朝战败主要在于以下原因。

一、缺乏整体战略部署。

清朝在甲午海战中处于被动状态,是在和日本海军遭遇中仓促应战的。朝廷在全面开战之时,并没有从国家战略层面做好准备,是打着看着的状态。这和日本举国上下,必赢此战的状态相比明显处于劣势。

二、朝内党争严重。

满朝文武皆主张开战,而掌握北洋水师的统帅李鸿章却并不主战。一个被强令上战场的统帅要面临战场上的敌人和朝堂的上对手两个战场,他又怎能安心打仗?甚至朝中李鸿章的一些政治对手还处处设置障碍,希望北洋水师战败。

三、后勤、粮饷供应不足。

由于清廷的财政制度问题,北洋水师的后勤保障不畅通,致使军队缺粮、缺饷、却弹药。一个没有充足后勤保障的部队很难最终取得胜利。

四、没有进行动员调动所有力量进行决战。

当时北洋水师的整体实力和日本海军不差向下。日本动员了全国的力量,包括天皇和皇妃们都都投入到了战争之中去,而大清却只是把这场战争当成一次海战仅有北洋水师在和日本海军战斗。而大清当时一共成立了四支近代海军——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广东水师与福建水师,如果清廷调动所有力量决战胜算还是很大的。

五、朝廷信心不足。

清朝的整体国力是强于日本的,即便是海战失利,如果有坚定的信心打下去也不一定满盘皆输。战争之初,因为势力悬殊,全世界都认为日本必败,如果获得欧洲列强的支持及时补充装备也是可以的。

总之,甲午海战的失败并非一发炮弹所能决定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各方面已经朝着现代化国家发展了,而大清虽然开战了洋务运动,但制度和思想都比较落后这才是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10

北洋水师当时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海军,海军的规模确实要强于日本,但是一场战争的胜负有很多的必然性和偶然性,首先,满清政府已经处在风雨飘摇,日暮西山的大背景下,官员大都腐朽不堪,醉生梦死,,都想着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更别提什么强国强军富民了,慈禧老佛爷过大寿竟然花掉了购买军舰的预算,而日本这时已然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中兴的快速车道,日本国内民众也异常兴奋,全民都处在为天皇效忠,干掉中国,称霸亚洲的狂热之中,倾全国之力购买军舰,(就是满清花掉预算没有买成的那艘军舰,后来成为在甲午海战中为日本立下赫赫战功的吉野号,可叹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皇室带头捐出金银首饰,日本天皇为了支援前线,也勒紧裤腰带,一天只吃一顿饭,日本商人和民众也纷纷解囊,最后募捐到的银两竟然可以买到三艘吉野号,可见日本上下一心为战争做好了准备,中日海战战未起,满清以先输三分。

其次,海军的日常训练,战术战法的演练,指挥官的临阵指挥能力,都与日本有着一定的差距,虽然北洋水师中有悍不畏死,以身殉国的诸多英雄,但也有贪生怕死见利忘义的孬种,甲午海战中有着太多的如果,如果不是海战开始指挥失误,如果不是旗舰受损舰队失去指挥,如果“致远”能够撞沉“吉野”,如果“济远”“广甲”没有临阵脱逃,如果北洋水师的炮速够快,如果弹药能充足,如果……可惜如果已没有如果,海战结束后,满清竟然命令北洋水师龟缩威海卫军港,闭门不战,丧失制海权,被日本海军堵住家门,鱼雷偷袭,军舰炮火狂轰乱炸,终使北洋水师全军覆灭,迫使满清签订《马关条约》赔偿日本白银二亿两,日本凭借满清的巨额战争赔款,得以称霸亚洲,并与西方列强瓜分中国。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