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汉文帝前面有四任皇帝,高祖刘邦,孝惠帝刘盈,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

刘邦逝世后,吕后专权,刘盈、刘恭、刘弘只是陪衬而已。待到吕后去世,周勃、灌婴、陈平这些重臣立即动手,把吕氏势力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他就是汉文帝。

好女人旺三代。刘恒的母亲薄姬就是这样的人。她做事低调,谨言慎行,心态佛系,不与后宫争宠,不为自身争利,既保护了自己,又确保了儿子的平安。娘俩在代国时,生活的小心翼翼,把小小的代国治理的井井有条,赢得了好名声,为以后刘恒上位创造了条件。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第一个盛世,这个盛世的稳固基础是汉文帝打下的。我们看一下他的主要功绩。

“摘桃派”刘恒入京称帝后,并无雄厚的政治基础,他采用拉打结合的手段,恩威并施,迅速稳定住了局面。

汉文帝对自己很抠,但对待老百姓却很不错。他废除了一些极不人道的酷刑,兴修水利,长时间不收田赋,让百姓休养生息,通过一系列的政策调整,西汉的社会经济得取得了长足发展,国力日益强盛。

在稳定了国内的局势后,边疆的严峻形式就凸现了出来。北边的匈奴,南越的赵佗,都对国力不强的大汉朝形成了威胁。面对“胡强南劲”的局面,汉文帝采取了非常正确的策略,北拒匈奴,南抚赵佗,赢得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汉文帝,真是大汉子民的福星。

最佳贡献者
2

西汉政权建立后,西汉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统治方针和“文武并用"的统治手段,提倡黄老政治,推行“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农业生产逐步发展起来,社会矛盾趋于缓和。

文帝执政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诸侯王国的势力逐渐增强,“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各自割据一方,收租税,铸钱币,不服中央调遣,甚至寻衅叛乱。

针对这种情况,汉文帝采纳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把齐国土地分属七国,淮南国土地分属三国,以削弱诸侯,集权朝廷。文帝的“削藩"斗争为景帝的进一步“削藩"和平定“吴楚七国之乱"铺平了道路,朝廷收回了诸侯王的政治、经济权力,从此诸侯王其地位只能等同郡县,从而保证了政权的稳定。由于这一时期政治安定,经济发展,所以被史家称为“文景之治"。

3

汉文帝刚上位时,天下很乱。吕氏之乱后,各地缺乏管理人才。元老大臣帮助他夺得皇位后的骄纵。匈奴趁乱进攻中原,长城北部一变战乱。加上皇帝的皇位来源不正统。当时还有诸侯王齐王一系对其不满。

但是在他去世之后,留给后世却是文景之治,满满得钱粮,稳定得和平环境。

而他到底做了什么?这有很多。但是有几点很重要。


一,为了巩固皇位,他先是重用身边曾经从代国带来的亲信之臣宋昌、张武等人。然后在一番拉拢打压后,打压重臣。被打压得最惨的,就是周勃。就是那位“知狱吏之贵”的周勃。但是仍然重用了周勃的儿子,周亚夫。吕氏当政时,废除了很多刘氏王,立了很多吕氏王。汉文帝登基后,恢复了部分刘氏王的王位和汉朝元老的爵位。所以,他打出的标签就是:朕是个宽容大度的皇帝。这很吃香。加上一些好处,一下子就笼络了大部分官员的心。成功巩固皇位。

二,吕氏之乱后,天下一片狼藉。他为了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减轻徭役和赋税,与民休养生息。然后弛山泽之禁,使天下人可以在穷困潦倒之时,进山打猎,得以生存。而他本人也带头节俭(详见百度)。还让皇后带着宫内嫔妃和宫女织布匹,自己也亲自下田种地。皇宫里也让侍卫种些菜,自给自足。带头做了表率作用后,天下奢侈之风大减。社会经济重新繁荣。

三,面对匈奴,他深知现在汉军是守城有余而掠地不足。所以,在汉文帝时期,汉朝一共与匈奴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

我记得好像以前在哪里看过,说匈奴在白登之战后,一直不是很看得起汉朝。觉得汉朝比起秦朝差远了。甚至在吕后时,当时的老上单于想娶吕后为妻。但是汉文帝登基后,第三年就与匈奴打了一场战争。然后双方都没有占到什么大的便宜。这次战争的意义十分重大。让匈奴清楚了汉朝并不是那么好欺负的,也让汉朝清楚了自己与匈奴的差距有多大。然后,汉朝就开始在国内大规模养马,为后来汉武帝北击匈奴打下基础。随后又发生了两次大战,巩固了战果。

所以,汉文帝时期,汉朝与匈奴是相对于吕后时期要平等一点。而且,汉文帝还健全了当时的北方防御体系。所以,汉文帝在军事上也有一定成就。

总而言之,汉文帝能够在那种纷繁复杂的局势下,开创一片盛世。是很了不起的。虽然有贤臣的帮助,但最主要的还是汉文帝个人的本领。所以,汉文帝真的是一位伟大的皇帝。

4

我是白龙赤子,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迷人的时代,不仅仅在于其统治者的励精图治,还在于普通民众所达到的幸福程度高于大多数时代。随着岁月的变迁,人们越发的感到这个时代是西汉强盛奠基的时代,这么一说,大家心里大概已经有底了。对!这个时代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被后来的史家称为“文景之治”,为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达到强盛做出了重要的奠基作用。那么,作为“文景之治”开创者的汉文帝刘恒,有说不完的故事,本文就功绩方面略谈一下。

汉文帝刘恒,从其谥号来看就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谥法有言:“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等等,可见,谥号有文的帝王是牛人。

轻徭赋税的措施。汉文帝的勤俭节约历来被广为传颂,说他经常穿两三套衣服,用来换洗。可见他自己对生活有着很深的体验,所以他更了解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状况,所以他在位时期下过好几次的降税令,给老百姓带来了切实的优惠。前元二年,据史料记载: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田租之半。

汉文帝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老百姓靠它来养活,有的人追求商业而荒废了农业,因此而变得困顿不堪,他深深的担忧,因此带群臣观摩学习,并且降低了农业税的征收。后来,汉文帝刘恒又降了几次赋税,切切实实的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国家的好。

巩固西北边疆。汉武帝以前,匈奴始终是一个让汉朝统治者棘手的问题,文帝时期也一样。汉文帝在位的第十四个年头,匈奴又一次入侵西北边疆了,杀死了北地郡(今甘肃庆阳市附近)都尉,于是,文帝派了军队去镇守北地、陇西、上郡一带。同时,文帝亲自去了军队驻扎的地方,进行了慰问和阅兵,奖励了打仗的军人,文帝表示出亲征的想法,被随从大臣给阻止了。正是文帝对边疆事务这样的上心,东阳侯张相如带领的军队击败了匈奴,守卫了边疆的安全。

提倡约法省禁。这一治理思想在于“轻刑慎罚”,重视良好道德风气的培养,提倡“以德治国”,这样的治理方式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起到了较好的效应,改善了社会风气,减少的罪犯,增加了国家劳动力。为景帝时期“文景之治”的正式到来提供了一定的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汉文帝,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少有的帝王。他的独特性在于身居高位而始终保持个人生活的节俭,这是十分难得的。当然,他还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他将被人们永远所怀念。

5

汉文帝,在《史记》和《汉书》中,排在第四位。

第一位为汉高祖刘邦,第二位是汉惠帝刘盈,第三位为汉高后吕雉,第四位就是汉文帝刘恒。

可能有人会讲在吕后执政期间也有两位皇帝,可是这两位皇帝,一位连名字都没有记载,只是讲了他的一个故事,汉惠帝的皇后为吕后女儿鲁元公主的女儿,也就是吕后的外孙女(典型的近亲结婚),没有子女,假装怀孕,暗中将宫中的美人的儿子抢了过来,当自己的孩子。当惠帝死后,太子当上了皇帝,年幼,实际权利掌控者为吕后。四年后,小皇帝知道自己的身世,便口出怨言,说“后安能杀吾母而名我?我未壮,壮即为变。”什么意思呢?意思是母后怎么能杀死我的母亲而把我当儿子呢?我还没长大,等我长大了将要报仇。这句话让吕后有些不安,害怕小皇帝要闹出什么乱子,就把他幽禁在永巷,后来又以小皇帝身体不适,而将他秘密杀害了。后来又立了常山王刘义为帝,后来改名为刘宏,但是在吕后死后没多久,以陈平周勃为首的大臣铲除了吕氏集团,也将刘宏处死了。这两位皇帝在位期间真正的掌权者为吕后,其在位期间只是傀儡,吕后也没有为他们设置年号,所以两个人也并未单独列传。以实际掌权来讲,汉文帝为第四位皇帝。


那么汉文帝在位期间有哪些功绩呢?在汉文帝初登帝位的时候,中国可谓处在一个内外交困,百废待兴,国力积弱的情况下。他的功绩主要要从:

内政:

在司法方面,采取无为而治的理念,但是此理念也并非毫无边界,它的边界就是法律,所以汉朝的统治并非纯粹的黄老之学,而是糅杂了法家思想的。

在刑法方面,废除了连坐之法和肉刑。在废除肉刑上,史记中在《扁鹊仓公列传》中,也讲到了文帝废除肉刑的原因。因为太仓公淳于意非常喜欢医学,且跟着名师也是学有所成,远近闻名。因为其为人非常正直,因此得罪了人,而被人诬陷,被处以肉刑。当他即将绑缚到长安时,看到身边五个哭哭啼啼的女儿,生气的骂到:“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小女儿缇萦听到父亲的话,就随父亲一起去了长安,到了长安,便上书说:“我父亲当官,齐国人称赞他廉洁公正,现在犯法被处肉刑。我深切同喜那些死去的人不可复生,而受刑致残的人不能复原,他们纵然想改过自新,也无路可走,终究得不到自新的机会。女儿我愿意没入官府充当奴婢,以此赎父亲的罪好让我父亲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该书被汉文帝看到,深感缇萦的赤诚,赦免了淳于意,并且也在同一年废除了肉刑。

在农业方面,减轻税赋,减轻徭役,实行入粟买爵。在汉文帝执政期间,实行了三十税一的税赋。徭役变为成年男子每三年服徭役一次。实行入粟买爵,公开标价进行卖爵,短时间内解决了边塞得军粮囤积的问题。

在经济方面,1废除私铸钱令,这个法令的废除是因为此法令可有可无,中央政府无法有效的将铸币权收归国有,也无法真正禁止民间私铸钱币,所以只好废除,也是无奈之举,为以后的经济的崩溃埋下了隐患。2弛山泽之禁,就是开放国有的山林,允许私人开矿,私人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其后果就是使得“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外交:

对于汉朝威胁最大的莫过于匈奴,汉文帝坚持“和亲”政策,为“文景之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南越地区,汉文帝一改之前的强硬政策,改为安抚策略。汉文帝对周边少数民族不轻易用兵,尽力维持相安友好关系,以礼相待,兄弟相称,这对于加强中原人民与周边少数民族人民之间的团结,增进友谊,起了很好的作用,进一步促进了汉朝时期各个民族之间的融合,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刘恒是一生都注重简朴为世人称道的皇帝。文帝的政治方针和措施,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政权也得到了巩固。西汉初年,大侯封国不过万家,小的五六百户;到了刘恒和景帝时期,流民还归田园,使得人民得以休养生息,经济的到了空前的发展。

6

汉文帝刘恒是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因为母亲薄姬不受刘邦宠爱,所以躲过了吕后的注意,也因为他和母亲在朝中没有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最后被陈平、周勃等大臣迎立为皇帝。

汉文帝即位后,与民休息、勤政爱民,重视农桑,轻徭薄赋,使得大汉王朝天下安宁,仓禀充实,开启了著名的“文景之治”。我认为,汉文帝的功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汉文帝即位后采取减轻田租税率的办法, 他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即纳1∕30的土地税,吸引农民耕田务农,增加农民务农的积极性。

他还颁布 “丁男三年而一事”的政策,即成年男子的徭役减为每三年服役一次。这样的减免,在中国封建社会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汉文帝的这些重视、发展农业的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几年之内国库充盈,百姓富足。

第二、废除“肉刑”。“肉刑”作为一种刑罚措施,专以刺刻肌肤,残害身体为手段,残忍而野蛮。肉刑包括墨(刺面并着墨)、劓(割鼻)、刖(斩足)、宫、大辟(死刑)。肉刑始于夏,一直沿用至汉初,直到被汉文帝废除,以笞刑代替。

统治者为了威慑民众,苛刑峻法,滥施高压,致使民众一旦犯错,身体上的戕害便是终生而不可逆的。这种人为的伤残给民众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人民早已对此深恶痛绝。汉文帝废除肉刑的举措,被誉为“千古之仁政”,毫不过分,因为这一举措,维护了人民必要的尊严,使人类向文明又迈进了一步。

第三、弘扬了中国的孝文化。二十四孝故事中的“亲尝汤药”,讲的就是汉文帝在母亲生病后,每次母亲喝药汉文帝都是亲自喂药,有的时候担心汤药太烫、太苦,刘恒都是自己先尝过之后才会送到母亲的口中。在他的悉心照料下,母亲的病情有了好转。

作为一个皇帝,每天有很多政务要处理,也有许多专职侍候人员,但对于照顾母亲,他总是亲力亲为。在他的示范下,人们纷纷效仿,孝顺之风大行于天下,使我国的孝文化有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

汉文帝还有其他的历史功绩,例如厉行节约、准许私人开矿、民间铸币等,但我认为作为皇帝,让他的百姓更富足、让他的人民更有尊严、让家庭关系更加和谐,这才是真正的“治世”。

7

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从公元前140年到公元前87年,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汉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变得更为强大,也是封建制度下中华民族的一个蓬勃发展时期。

在政治上,汉武帝加强皇权,首创年号,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施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中央集权得到了大大的加强。

在文化上,废除了汉朝以“黄老学说、无为而治”治国的思想,积极治国。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

在军事上,积极对付汉朝的最大外患匈奴。首先是大幅提高军人的待遇,调动了军人的积极性。汉朝先后出现卫青、霍去病等天才将领,终于击败匈奴单于,使得“漠南无王庭”。又收复南越国和朝鲜,征服中亚大宛国,西域臣服,使中国成为亚洲第一霸主。

在外交上,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奠定了今天的中国版图,是汉朝疆域最大的时期,也是汉朝的极盛时期。这就是“汉武盛世”。汉朝疆域在汉武帝时,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南至日南郡,东至临屯郡,西至葱岭,面积广达600万平方千米。



8

汉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朝中重臣与皇族联手选出来的皇帝。西汉的真正方向性趋稳,实则是汉文帝所奠基和开启。王夫之称道:“汉兴至文帝而天下大定。”

西汉高后八年(前180年),吕后去世,刘邦的旧臣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朱虚侯刘章携手诛灭了吕氏势力,然后商议由谁来继承皇位。最后,他们相中了代王刘恒。于是派出使者去接刘恒到长安继承皇位。为什么会相中刘恒?

一、仁孝之名给刘恒带来了巨大的美誉度

刘邦去世后,刘恒的生母薄太后被吕后恩准前往代地。刘恒与母亲感情深厚,平日倾心侍母。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记载袁盎劝文帝时说:“陛下居代时,太后尝病,三年,陛下不交睫,不解衣,汤药非陛下口所尝弗进。”刘恒为母亲亲尝汤药一事后来被元人载入“二十四孝”,刘恒也成为帝国时代传颂最广的大孝子之一。所以,刘恒在功臣派的眼中是一位仁孝宽厚的人。

二、功臣派选刘恒为帝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要选一位弱势皇帝。

皇权弱则大臣的日子好过,皇权强则大臣的日子难过。皇权天生就凌驾于臣权之上,如果再遇上一位强势皇帝,皇权之威会成倍增大。

刘恒为什么能给大臣留下一个弱者的印象呢?身为刘邦的四子,刘恒从小在诸皇子中并不起眼。他的母亲,也备受刘邦冷落。汉文帝的身世、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只能韬光养晦,装呆、装傻、装弱。他的母亲薄姬不受刘邦宠幸,他不像赵王刘如意一样从小在父亲的怀中长大,也不可能得到父皇“如意类我”的赞赏。幼年时光正是在吕后执政的十五年中度过,稍不留神就会命丧黄泉。这样的经历让他学会了韬晦之术,将自己装扮成既无野心又无才干的庸人,在极为险恶的环境中获得了生存权。生活告诉他要学会装傻、装呆、装弱,加上代国远离政治中心,谁也没有注意到这位“弱势”皇子其实极富政治权术。薄姬、刘恒母子,像是被人遗忘的朝局隐士,在那个偏远的角落,远远的望着长安城中的纷纷扰扰,各派此起彼伏的斗争与变迁...

人们对他人的印象都是从事上得出来的,刘恒的弱者印象也是从事上为人所认知的。其中有两件事格外引人瞩目。

一是吕后让刘恒由代王调任赵王,他不干,以“愿守代边”为由辞不就任。吕后执政的十五年中,权势如日中天。刘恒任职的代地,辖境在今山西和河北省西北部,与匈奴交界,是典型的边疆地区、欠发达地区,而赵地呢,在当时远较代地富庶。在诛杀三任刘姓赵王之后,吕后曾有意让刘恒到赵地任赵王。但刘恒坚决不去当刘氏皇族的第四任赵王,而是听凭吕禄出任赵王,自己则扎根边疆、扎根基层,一干就是十七年。

二是吕后死后,刘恒毫不争夺皇位,安分守己。齐王刘襄率先起兵,渴望除掉吕氏集团后当皇帝。刘襄是刘邦的孙子,刘恒是刘邦的儿子。孙子都在做皇帝梦,儿子却无动于衷。他既不起兵,又不联络功臣派,稳稳当当地扎根边疆。如果不是天上掉下个皇冠刚好砸到刘恒的头上,刘恒还在边疆当他的代王。至于皇帝,谁当都可以,反正我不抢。

这两次机遇对刘恒来说都是改变命运的机会,但是,刘恒不予理睬。所以,大臣们都认为刘恒既无抱负,又无野心。特别是刘襄抢着当皇帝,刘恒却放着机会都不抢,此种反差给大臣的印象最深。所以,大臣们都认为刘恒是个弱者。

当吕后下世,刘邦的八个儿子中仅仅剩下了老四刘恒和老七刘长之时,刘恒的机会来了。任何英雄都是时势英雄。刘恒无意之中把他的三位哥哥全都熬死了,轮到他了。

谁活到最后谁就是赢家。生活中常常是这样:大师们都故去了,不是大师的人最终成了“大师”;英雄们都故去了,不是英雄的人最终成了“英雄”。

综上所述,功臣元老迎立文帝,主要是因为文帝不如诸王背景,却有辈分最高最长的宗法名义优势,且有持重贤名。

汉文帝具有极高明政治艺术。他以外藩入主九五之尊,在中央朝廷本无根基,而周勃、灌婴、陈平诸大臣,皆汉高祖手下重臣,资历老,功勋大,地位尊,人脉广,如何妥善处理君臣关系,积极而稳妥掌控最高权力,树立自己的崇高权威,是他所面临的一个挑战。汉文帝登基后执行的是内依代国旧臣,外靠汉初功臣的路线,三年基本掌握了有利于巩固自己权力的内外政治新平衡。他入京时仅带宋昌、张武等六人。入住未央宫的当夜就让自己带来的近臣宋昌和张武,接管京师和宫城的防卫兵权,从根本上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他对中央官场的布局以皇权扶持功勋系,来制衡丰沛系,适度提拔了张苍、张武、冯唐等有代系背景的官僚。虽然敲打丰沛系,甚至一度将周勃下狱,但并未打破既往的中央人事格局,仍保存着功臣集团的既得利益格局。他主要是在丰沛、功勋、代臣之间,取得一个自如驾驭的平衡。

刘恒为了解决功臣集团坐大的内部局面,以教化百姓为由,疏散京师功侯回到封地。文帝二年(前178年)十月,以列侯多居于长安离封邑很远,无机会去德化其封邑的百姓为理由,于是下诏让列侯都到自己的封邑去。其中有的身居高位要职与诏令恩准留京的由其太子到封邑去。文帝请周勃做归封表率,借此机会再次启用功勋系灌婴为相。此时,强势的丰沛系在皇权压制下,已处于下风。

为解决藩王坐大的外部局面,又从大国分割出土地,封予其国小宗的中央功侯,分化瓦解大国的领地,也最先以铜虎符、竹使符,名义上控制郡国的调兵权和外交权。很多人都认为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和武帝推恩令是汉初解决诸侯国问题的开始。其实真正给予削藩思路,定下分化瓦解诸侯国政策方针的,是汉文帝刘恒。这是历史的选择,最了解诸侯国独立发展政治逻辑的,正是出身诸侯国国王的代王刘恒。坐拥中央帝国资源后,他非常明白抑制诸侯国坐大的关节在哪里。在具体的措施推行上,汉文帝却能秉持“善后要稳”的原则,不急于求成,不仓促冒失,而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做得高明自然,炉火纯青。他一方面尽可能放低自己的身段,礼敬诸侯王,让其麻痹大意,放松警惕,千方百计稳住他们,如吴王刘濞对他不敬,“诈病不朝”,汉文帝隐忍不发,反而“赐几杖”,以示容让。另一方面,则采纳贾谊“众建诸侯以分其力”的建议,在齐国中又分出城阳、济北两个诸侯国,以削弱齐国的势力;到了文帝前元十六年(前164年),册立了原淮南王的三个儿子为王,将一个较大的淮南王国分割成三个较小的王国,这显然是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高明举措。事缓则圆,不同于后来的汉景帝采纳晁错之策急于“削藩”的冒进,汉文帝的做法有利于政局由分权到集权的平稳过渡,是政治大智慧的体现,如果能假以时日,就不至于发生“吴楚七国之乱”式的动荡。

汉文帝的一生,身体力行着一个圣君该有的德行和作为。读《史记·孝文本纪》,会有一个很直观的感受。就是汉文帝的一生,都在推崇“德”。汉文帝是一个极具反思精神,务实精神,悲悯精神,以及同理心的人。

他强调的“德”,并非强加给别人的行为准则,而是对自身的要求和鞭策。相反,他从未对他人的失德行为有过苛责,显得十分包容。汉文帝的每道诏令,几乎都有“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的自责和惭愧,还有“以眇眇之身获保宗庙”的惶恐和责任感。居于统治最顶端的皇帝,拥有生杀予夺的绝对权力,所谓“惟辟作威,惟辟作福”。在这种情况下,最容易发生的问题是文过饰非,独断专行,信谗拒谏,为所欲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汉文帝之所以为后人所肯定和颂扬,就在于在他的身上几乎看不到通常帝皇所容易犯的这些毛病。恰恰相反,他胸襟宽阔,拥有博大的包容心,能够虚心纳谏,听取臣下的合理意见与建议,闻过则改,集思广益。文帝即位后的第二年,他就下诏让臣下进谏:“天下治乱,在予一人,唯二三执政犹吾股肱也……令至,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之所不及,匄以启告朕,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在他的鼓励下,当时贾山、贾谊、晁错、张释之等人,纷纷上书条陈意见,有的甚至犯颜直谏,汉文帝大都能虚心采纳。并明确表示,上书者话说得最激烈尖锐,也绝对不算是“狂悖”,“今则不然,言者不狂,而择者不明,国之大患,固在于此”。东汉桓谭《新论》:“汉太宗文帝,有仁智通明之德,承汉初定,躬俭省约,以惠休百姓,救赡困乏,除肉刑,灭律法,薄葬埋,损舆服,所谓达於养生送终之实者也。”

汉文帝作为汉朝守成之君的典范,这一尚德自谦的风格,影响了西汉直到后期的君主自我要求和评价。

汉文帝捧读赞叹着贾谊《过秦论》,反思秦亡之教训。他深彻实践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以农为本,废刑宽法,开放矿泽的治国理念,自身勤俭慎政,将西汉帝国辖区的经济推向大发展时期。他一方面“归农著本”,提倡关注本业,发展经济,做大做强国家的经济基础,“始开籍田,躬耕以劝百姓”。另一方面,“让利于民”,尽量减轻农民的负担,让民众拥有基本的生存条件。汉文帝时代实行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是众所周知的史实,其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巨,超过了一般人的想象。公元前178年、公元前168年,汉文帝曾两次将租率由十五税一蠲减为三十税一。三十税一,遂成为了汉代的定制。公元前167年,他还一度宣布全部免去田租,这可能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举措了。也是在汉文帝时代,当时的算赋——也即人头税,也由每年一百二十钱锐减为四十钱。另外徭役的征发也有明显的减轻,一般民众的负担减少到每三年才服役一次。

这些举措,都让普通民众直接受惠,属于典型的“藏富于民”“为富安天下”,它实施的结果是正常的经济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社会财富迅速积累,粮价的低廉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文帝统治时期国家经济机器运转的正常与良好,据桓谭《新论》追叙,当时的谷价便宜到每石数十钱。而《史记·律书》更记载,每石“粟”的价格居然有贱“至十余钱”的状况。

与厚待民众相对应的,是汉文帝对自己生活享受上的节制自律,从其种意义上讲,他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节俭的皇帝了。《道德经》有云:“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作为遵行“黄老之道”的汉文帝,对民众做到了厚待关爱,是谓“慈”;在大政处理上,不折腾、不急于求成,稳妥沉着,以静制动,是谓“不敢为天下先”;在个人生活上,敦朴节俭,是谓“俭”。老子所推许的“三宝”,汉文帝都做到了,作为位居“九五之尊”的皇帝,这是难能可贵的。

史籍中有不少关于汉文帝节俭故事的记载。这些故事表明,汉文帝的“薄奉节俭”,不是虚有其表的作秀,而是不折不扣的身体力行: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等,无所增益;想建个“露台”,一看预算下来需要开销“百金”,立即中止计划,“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有人进献千里马,辞谢不受,并进而下诏,遍告天下自己不受献的立场:“朕不受献也。其令四方毋求来献。”

汉文帝不仅管住自己,同样,他也基本上管好了身边的人,所宠幸的慎夫人“衣不曳地、帐不文绣”,就是后人津津乐道的例子,“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他不仅生前约俭,甚至预先安排后事时一再强调丧事节办,厉行“薄葬”,严防浪费,避免扰民,“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汉文帝处处以律己节俭为先,以改善民生为务。他的形象,如同他一生对自己“谦逊”“贤德”“简朴”的要求,虽然几乎无暇,却并不夺目,远不如他的孙子汉武帝那般耀眼甚至刺眼。可是,仔细审视秦到唐的千年政治历史,汉文帝,堪称帝制时代第一个贤君典范,这一地位直到唐太宗的出现,才算有企及者。而这两个太宗的治国思想和自我要求中,其实具有颇多继承性质。唐太宗李世民言:“昔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谓为民父母之道也!”唐太宗为致敬汉文帝,明言效仿其因山为陵的从简陵葬制度。

汉文帝的经济改革,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帝制时代的盛世,是汉帝国中央后来消除分封,实现中央集权,攘除外患的基础。

文帝后六年(前158年),文帝下令,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所有山林川泽,准许私人开采矿产,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从而促进了农民的副业生产和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盐铁生产事业的发展。弛禁的结果,“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就连他的所谓男宠,邓通,都是他经济改革中的一员金融干将。邓通以汉文帝给予的巴蜀铜山开发权,不负文帝所望,大量铸造质地优良的邓通币,抵抗住了吴国的金融攻势。吴国,是关东最富强的国家。就是刘邦那位侄子刘濞的封国,也是后来七国之乱的领头国家。吴国占据渔盐之利和密集铜矿,十分富庶,利用铜矿多,铸币方面的优势,通过大量发行钱币,能够对全国经济进行暗中掇取。吴国钱以发行量大占优势,邓通钱以质地优良取胜。这一时期,吴国与邓通所铸的钱币流遍全国。这不得不说是汉文帝的一次成功的金融保卫战。可见汉文帝对经济基础之深刻认识,对经济改革力度之强。从某种意义上说,后来桑弘羊改革,是如何更巧妙的取经济存量,是当世之功。而汉文帝所奠基的,恰恰是如何做大经济增量,夯实经济基础,是多世之功。所以,桑弘羊改革需要时代条件,屡受争议,而汉文帝的文景之治,则备受后世推崇。汉文帝的窦皇后,也作为他经济政策理念的守护者,发挥作用直到汉武帝初期。

9

要说汉文帝的功绩,那就不得不提一下“文景之治”了,只要学过历史的人基本上都知道这个,其他的功绩还有镇压叛乱、废除肉刑等等。司马迁曾在他的《史记》里面这样评价汉文帝:“汉既初兴,继嗣不明,迎王践祚,天下归心;蠲除肉刑,开通关梁,广恩博施,厥称太宗。”

上图为汉文帝影视剧形象


吕后监国后上位的汉文帝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公元前196年,年仅八岁的汉文帝被封为代王,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里汉文帝就和其母亲一直留在了封地了,在这段时间里汉文帝就养成了谨慎沉静的性格,而且在封地了与民休息,发展生产,不得不说汉文帝后来能够成为一个好皇帝,与其母亲薄姬有着离不开的关系。

吕后当权的一段时间里刘氏子弟的下场可谓是凄惨无比,好在公元前180年的时候,吕后去世了,之后在大臣们挑选皇位继承人的时候,汉文帝刘恒凭借着宽厚仁慈、名声较好一举击溃了其他候选人,脱颖而出,之后成为皇帝的汉文帝开始巩固权力,治理国家。

上图为吕后

话说历史上能够成为有名皇帝的人,一般其出身都不简单,据《汉书》的记载,汉文帝的母亲在怀孕之前就对刘邦说:“昨夜我梦见有苍龙盘踞在我肚子上。”不得不说有一个好母亲真的是人生中的一大助力,下面我们说一说汉文帝的主要功绩。

镇压叛乱

汉文帝在刚上位没有几年的时候,就发生了一场叛乱,领头人正是同姓王中的济北王刘兴居,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在皇位继承人上的利益分配不均造成的,其实这都是朝中大臣背信弃义造成这样的。

当初平定吕后的时候济北王刘兴居的功劳不小,而且刚开始要立的皇帝并不是汉文帝,而是济北王刘兴居的大哥刘襄,可是群臣却背信弃义了,再加上汉文帝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就有意打压他们兄弟几人的功劳,结果就造成了刘襄没有当上皇帝,济北王刘兴居的大哥刘襄和二哥刘章对此心怀不满,先后郁郁而终。

这就导致了济北王刘兴居怀恨在心,这就导致了公元前177年,刘兴居趁着匈奴的进攻然后他起兵造反,没想到很快就被汉文帝镇压了,看来利益真的是导致战乱的真正原因,甚至亲人都可以反目成仇。

废除肉刑

汉文帝在位期间可以说是宽俭待民,因惜十家之财而罢建露台;因怜吏卒输送之劳而令列侯归于封国,不须留于长安奉朝请;又诏罢天下田租,并且还废除了肉刑。

这个刑罚可谓是十分的残忍,狭义的肉刑,指括黥(刺面并着墨)、劓(割鼻)、刖(斩足)、宫(割势)、大辟(即死刑)等五种刑罚,是夏商周时期常用的刑罚,而且秦朝和汉初一直要用这个刑罚,广泛的肉刑就是指除了这些之外的其他的残害犯人肉体的刑罚。

因缇萦救父而被废除的肉刑

《汉书·卷四·文帝纪第四》曾记载,到了汉文帝的时候,肉刑就被废除了,而汉文帝也被后人称之为:“千古之仁政”。

文景之治

要说汉文帝最大的功绩就是开创了“文景之治”,在这段时间汉文帝依旧是坚持着“黄老治术”,几次下令减免百姓的赋税,奉行轻徭薄赋的政策,而且尽可能的与周边国家友好相处,发展自身的实力。

经过汉文帝以及他的继承者汉景帝的治理,终于迎来了西汉前期的太平盛世,农民的负担轻,社会安定,西汉的国力也是提高的很多。《资治通鉴》曾评价说:“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

参考文献:

《史记》

《汉书》

《资治通鉴》

10

谢邀,我是专注历史的“呆到天然萌”

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3年-前157年),对当时的汉朝有以下几点功绩:

1、加强皇权。代王刘恒入京当皇帝,身边仅带宋昌、张武等人,第一件事就是要加强自己人的权力,分别赐宋昌为卫将军,张武为郎中令,相当于现在的京区警备司令和中央警卫连。随后对拥立他做皇帝的功臣都进行了封赏和赐爵,其中包括恢复被吕后贬罚的刘姓王公。同时,恩威并施有奖有惩,右丞相(左为陈平,当时右高过左)周勃因协龙有功,自恃过高,对汉文帝有很多越权的行为和举止,汉文帝多次敲打之后无果,便命人举报周勃谋反,周勃也因此深晓汉文帝的厉害,紧急公开表态绝无二心,后此事也不了了之,无人再提起。至此各大臣皆对汉文帝敬惧有加。

2、镇压叛乱。汉初施行的天下无为而治,因此各诸侯开始逐渐坐大,最后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同时其中也对刘恒继承皇位一事也产生不满,和汉文帝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济北王刘兴首先叛乱,举封地之力进攻,但实力相差过于悬殊,汉文帝派兵镇压便土崩瓦解,刘兴也死于两军之中,然后淮南王刘长又开始叛乱,但还没行动就被汉文帝发现,于是传召入京罢去王位,后刘长死于发配途中。

3、分割王权。请注意,是王权不是皇权。经过前两次诸侯王的叛乱,汉文帝也认识当时的制度下,诸侯王叛不叛乱完全看人品和心情,于是利用“人人都想当大王”的心态,把原先的一个诸侯封地,分为若干个。也就是说,你爸是诸侯王,你也是,你几个兄弟都是。这样,再想造反,一个人势单力薄,几个人也人心不齐。齐文王刘则死后,汉文帝就把最大的齐国分为六国,又将淮南国一分为三,至此,各诸侯再无力挑战中央皇权。

4、改善经济。没人造反了,百姓就休养生息。汉文帝十年的时间,两次减轻田租税率,租税由最初的十五税一,最终改为三十税一,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的生产。同时做了一件封建社会独一无二的事情,就是“丁男三年而一事”,就是成年男子可由原先的终身徭役改为每三年服役一次,让众多劳动力回到田间地头去生产。最后开放了山林川泽的开发,原来归属国家的大山河流,准许个人开采矿产和开发渔盐资源。这样的结果,最后形成了“富商走遍天下,百姓人人吃饱”。

5、对外军事。汉文帝继位之前的三年(公元前177年),匈奴右贤王就开始了对汉朝的侵略,打下了河南地(今天的内蒙伊昭盟),并袭扰上郡(今天的陕西绥德),威胁到长安的安危,汉文帝继位后,一直采取和亲的态度(也是没办法中的办法),匈奴一直没有进行大规模的进攻,让汉朝得以安心的发展经济,为后世的文景盛世奠定基础。

我是专注历史的“呆到天然萌”,欢迎各路大神评论。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