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岳飞被杀冤不冤?

冤!是真的冤!

岳飞该不该杀?

该!是真的该!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专门查阅了《宋史·岳飞传》。

该传对岳飞抗金及被陷害屈死,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事情的起因是岳飞太年轻,然而战功赫赫,这令一干将领很没有面子。

韩世忠、张俊等人都感到很不爽。

之后,岳飞与韩世忠的关系得到缓和,但张俊却更加不满。

特别是张俊企图与岳飞联合吃掉韩世忠的兵力,岳飞没有答应,更加剧了二人的矛盾。

由此看来,岳飞是抗金的英雄,但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受到尊敬和爱戴。

反而是因为夺取了别人的风头,得罪了许多的人。

岳飞与臣僚的关系并不好。

秦桧为了陷害岳飞,就利用了将领之间的矛盾。

但这还不是最要命的。

根本而言,还是以岳飞为主的主战派与以秦桧为主的主和派之间的矛盾。

绍兴十一年(1141年),当金兀术大兵进攻庐州,南宋朝廷岌岌可危。

宋高宗催促岳飞策应援助,得知岳飞患风寒咳嗽,依然竭力支撑带病而行。

高宗非常高兴,此时宋高宗赵构是坚定地站在支持岳飞抗金这一边。

但金兵的危机解除后,岳飞要继续率兵直捣黄龙府,迎接会徽钦二帝,赵构就不那么爽了。

从《岳飞传》看不出,在除掉岳飞这件事上,赵构有什么具体、明确的态度。

现在史学界争论最大的也在于除掉岳飞是不是赵构的意图,秦桧是否仅仅是一个执行者。

“莫须有”是真的,的确找不到岳飞谋反的证据。

但岳飞在外带领重兵,要想谋反,谁也阻拦不住,这是高宗和秦桧最惧怕的事。

何况岳飞带领的是岳家军,几乎就是私人武装,就只听岳飞一个人调遣。

说岳飞谋反,的确是冤枉岳飞,他真没有。

岳飞的确冤枉的很。

但岳飞该不该杀哪?

何铸审讯岳飞时,岳飞笑着撕开衣服把后背给他看,上面有“尽忠报国”四个大字。

从这里就可以看明白了,岳飞尽忠是要报国,而不仅仅是忠君报君。

在岳飞心里,高宗赵构是君,徽钦二帝也是君。

岳飞立志要恢复中原,迎回二帝,报效国家。

问题是岳飞可以不管迎回徽钦二帝以后如何安排,但赵构必须要考虑迎回二帝后,谁做老大的问题。

格局决定境界,赵构就是偏安一隅的小朝廷,也就决定了他不会真心希望迎回二帝。

有人会说,那可是他的父亲和兄弟啊?

是啊,为了争这个位置,把父亲、兄弟杀死的有多少?

好端端的皇帝坐上了,还会再让给别人吗?

但这也不是赵构坚决支持秦桧除掉岳飞的原因。

赵构也害怕秦桧议和后,金朝把徽钦二帝送回来,赵构一样尴尬。

这或许就是赵构模棱两可,不公开支持秦桧的原因吧。

但是岳飞带重兵在外,每时都存在最大的威胁,除掉也就除掉了。

如果岳飞想避免这个灾祸,那他就应该坚定地站在赵构一边,并且极力主张,即便迎回二帝,也不能改变现有的体制,赵构还是你做皇帝,徽钦二帝即便回来也让他们在一边呆着。

只有这样,高宗心里才踏实。

就是赵构不想再战,力主求和也不会对岳飞不放心。

他会留着岳飞牵制秦桧,保持对金朝的威慑。

只有得到赵构的完全信任和支持,岳飞才能避免被陷害的命运。

但是,岳飞没有,他让帝王担忧,时时睡不好觉。

在封建社会,违背了皇帝的意志,那就是不忠。

从这个角度,不能与皇帝保持绝对一致,岳飞被杀也是应该的。

帝王的意志是没有对错的标准的,只有服从与违背之说。

封建社会就只有这一条规则,不按照帝王的意志行事,那就是谋反。

不需要证据,也不管是否事实。

岳飞的确死的很怨,但站在宋高宗和秦桧的立场,岳飞也就该杀。

谁做皇帝都会如此。

最佳贡献者
2

不会站在老板立场上考虑问题的人,既使本领再高强、道德再高尚,也只有死路一条!“非卿不忠,非朕不明”就是宋高宗在岳飞死后,说出心里话的真实反映!

认真研读了几本史料,细细查阅过《宋史.岳飞传》,小编来此班门弄斧。实事求是地说,秦桧和岳飞都是宋高宗的肱股大臣,只有宋高宗才杀得了岳飞,秦桧充其量只是一个帮凶!

在古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何况,岳飞已严重挑战了宋高宗的心理底线,死已成定局,具体有如下四方面原因。

第一,岳家军规模太大挑战皇权。

皇帝的军队却称为“岳家军”就是岳飞犯的大忌!岳家军规模太大,当时的岳家军的数量占到了南宋总兵力的七分之四,是高宗皇帝最仰仗的一支武装力量。岳家军战斗力太强,岳飞在战场上连战连捷、直捣黄龙的时候,最睡不着觉的不是金国人,而是宋高宗。

宋高宗心想:你岳飞连金国军队都能打过,岳家军不就是你的私人武装吗?如果调转枪头对着我,怎么办?即便他再相信岳飞的人品他也不可能不考虑这点,“黄袍加身”的典故对于宋朝的皇帝来说,那再熟悉不过,所以他对岳飞戒备心很重。

第二,政治幼稚干预皇帝立太子。

本来宋高宗因为仓促逃跑导致不能生育,这种超级隐私谁提起来都让人愤怒。可岳飞偏哪壶不开提哪壶,建议高宗选择皇室宗亲立为太子,这让正值壮年的皇帝非常生气,于是气哼哼地跟岳飞说:“此事卿不当与闻”,意思是你都不该知道这个事。

立太子千古以来是皇帝家事,干预者没有一人能得以善终,作为大臣避之还惟恐不及。所以高宗皇帝一向很忌讳这个话题,但岳飞的想法是,现在立了储君,一旦金国人打过来,皇帝和太子分头跑,最起码不被一锅端。岳飞出于对国家安全的考虑,提了这个建议,却在皇帝心中留下了仇恨的种子,更加不信任岳飞了。

第三,执意北伐幻想迎二帝还京。

金国掌权派大臣完颜宗弼临死前为了防备岳飞北图中原,曾留下遗言,如果中原丢失,就把徽钦二帝送回南宋,这是宋高宗最担心的。因为他的皇位是在父亲和哥哥被掠走的情况下被拥立的,父兄不在,他是合法的,一旦父兄回来,怎么安排?这个皇位还得让出去,也正是这个原因,他才连下十二道金牌命岳飞班师。

其实在这一点上,岳飞的想法还真是单纯。你想啊,你的功名利禄都是高宗皇帝给的,不到三十岁就是总兵了,三十五岁就是一方封疆大吏,掌握全国近一半军队,提升速度堪比火箭速度。应该说,高宗皇帝最初是给了岳飞极大信任的,也在他身上寄予厚望。高宗皇帝曾咨询岳飞治国之道,岳飞答道:“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惜命,天下可定矣!”高宗皇帝甚为褒奖。但岳飞不认真思考如何迎合高宗皇帝以报答知遇之恩,却真的天天想着恭迎二帝还京,喊喊口号也就罢了,这事岂能当真?这是想把高宗皇帝置于何地?我估计高宗皇帝有苦难言,心里泛起一万个“草泥马”!

第四,功高震主还不会自污求保。

岳飞没有缺点,但宋高宗的心思满朝文武谁都能看得出来。皇帝为了拉拢腐蚀他,给他置地买房,岳飞肯定知道皇帝的心思,他竟然选择了拒绝,把赏赐分给了部下,并且依然准备时刻北伐。皇帝这时候才意识到,岳飞你功高盖主还品行高洁,你想干什么?乱世登高一呼大家不都跟你走了吗?真的不能留了,他跟自己不是一条心。

其实岳飞完全可以躲过这场灾难。那就是效仿萧何自污,往自己身上泼脏水,当初萧何为了让刘邦解除对自己的警惕,命令自己的家人去大街上强抢民女、欺行霸市,自己开始拼命敛财,故意留一个把柄给刘邦,这下刘邦高兴了,从此不再怀疑萧何。同为大将的韩世忠就是这么做的,所以最后得以善终。

总而言之,岳飞是一个忠义耿直的人,他最看重的是忠孝节义,冻死迎风站,饿死不低头。因此,他不愿意和秦桧张浚等一班文武大臣同流合污,以卑躬屈膝的方式来延续自己的生命,这也正是我最崇敬岳王爷的原因。




3

宋朝的江山是怎么来的,宋高宗赵构怕岳飞学他祖先宋太祖,岳飞必须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4

现在还有岳飞吗?秦桧到是特别多,因为你不当秦桧你就得死,过去是秦桧对岳飞,现在是秦桧对秦桧,一大一小上下级。

5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精忠岳飞一首《满江红》千古传唱,激励着后世无数民族英雄为救国图存而奔走呼号。如此一位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终究难逃“英雄气短”的厄运,被南宋“满朝文武”迫害致死。

岳飞的结局不是不可以避免,只是岳飞的性格太过于倔犟,军事才能有余,政治谋略不足。时常与南宋朝廷叫板,做事只会按照自己想的去办,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其一只知有朝廷,不知有高宗,调整行动口号

岳飞确实值得敬佩,宋高宗赵构也甚为喜爱,如此一名干将为自己出力,宋高宗虽是庸主,但他绝对不昏。对于岳飞的功劳,宋高宗完完全全都看在眼里。君臣之间最初的关系十分亲密,宋高宗经常召见岳飞到宫中饮酒畅谈,纵论天下大计,国家大事,大有一番明君贤臣的风范。但是随着天下时局的变化和性格多方面的不和,君臣之间逐渐出现矛盾。

最主要的矛盾是岳飞恰恰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口号存在很大的问题“收复幽云十六州,迎回二圣”。试想一下如果宋徽宗和宋钦宗前两任宋朝皇帝被迎回来,宋高宗赵构该去哪,宋朝的天子位置应该由谁来做。从这一点考虑,岳飞要想防止被迫害应该调整自己的行动口号。

其二不要跟皇帝说掏心窝的话

岳飞所犯的第二个错误是过于耿直,绍兴七年(1137),岳飞奉命回朝论政事。朝堂之上岳飞公然向宋高宗建议早早地立储,立储也是皇家的正常事务,问题就出在宋高宗没有生育,膝下无子。要想立储,必然要从众多旁系皇族中过继一个皇子。

当时宋高宗听后,面如死灰,冷冷地说了一句,此是文臣的分内事,武将不要干预了。

如果正常情况下,这种事也无所谓。可在赵构的眼里就不同,立储君是别人家的孩子,岳飞到底想干嘛,是效忠我,还是效忠新君。

岳飞应该懂得谨言慎行,做好本职工作,而不是越职向宋高宗提出不该提的问题,方能不引起宋高宗的怀疑。

其三抗上不尊,不听调令

岳飞母亲病逝以后,岳飞主动请求暂时辞掉军政职务回老家为母亲守孝。宋高宗赵构念及以孝治国的道理,同意岳飞回家守丧。岳飞从前线撤下来,宋金边境战事对峙开始不利于南宋政权。宋高宗焦急万分赶紧给岳飞下诏令,请岳飞回到前线督战。

岳飞接到宋高宗赵构的亲笔书信后,居然婉言回绝。宋高宗压住心中的火,再次写信召回岳飞,岳飞才十分不情愿地骑马上路。

岳飞的抗上行为实在有太多,这只是其中的一个片段。一国之君居然委屈到哀求大将出山抗敌,这也就是在宋朝,换成别的朝代,岳飞早就提前被害。

我们常说,精忠岳飞是令万世景仰的英雄人物,他身上那股誓死保卫家国的情怀值得中华儿女学习。但是岳飞身上的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作为南宋名将原本可以像韩世忠那样解甲归田、颐养天年,岳飞却在人生最好的年龄被同僚迫害致死,回看这段历史,真替岳飞感到不应该。

6

岳飞忠肝义胆,谋勇兼具,战功赫赫,是了不起的大功臣、大忠臣,可以说,从古至今,人们都不希望看到岳飞这样的大忠臣却落得个被自己人所杀的悲惨结果。

假如岳飞生在一个开明、清朗的好时代,有一位气度恢廓、从谏如流的好领导,有一群公忠体国、恪尽职守的好同事,他只能是一个骨鲠坚贞、中规中矩的好大臣而已,老子曰:“国家昏乱有忠臣”,意思是皇帝昏昧不明、国家秩序崩坏时才会有忠臣挺身而出,匡扶社稷,力挽狂澜,但我们大都希望有类似岳飞这样坚韧忠贞的能臣,却不希望国家昏乱。

岳飞的功绩自不必说,假以时日,或许他真的能实现“恢复中原,直捣黄龙府,迎回二圣”的宏伟目标。但他上有宋高宗赵构这样是非不分的领导,下有秦桧、张俊、万俟卨这样心怀歹意的同事,其理想注定无法实现,甚至随时还会有性命之忧。岳飞被杀,实乃万古奇冤,这已是公认的事实。但他本人也有过失,和所有功高震主的大臣一样,他“只善谋国,不善谋身”,说话做事只凭一腔忠心,却不会揣摩领导真实的内心所想,更不会注意同事阴狠嫉妒的眼光,最终以“莫须有”的罪名丢了性命。

假如我是岳飞,只需注意两点就可以保全自己,命好的话或许还能建立更大的功业。

一个国家有好大臣、忠臣,是因为有坏大臣、奸臣作比较,好与坏一对比,才能显现出来。因此,绝大多数英明的帝王都懂这个道理,他领导并驾驭臣下,第一要求就是忠,可这个忠是有前提的——只能在你的职权范围内尽忠,不要超越你的职务范围以外,若那样你就“ 僭越”了。

岳飞军事才能出众,且是一位公认的大忠臣,岳飞的冤枉确实惊天动地,其实被定性为大奸臣的秦桧内心又何尝没有委屈呢?虽然岳飞是秦桧出面害死的,而事实上秦桧也是奉旨才这样做的,因为按大宋开基帝王太祖赵匡胤定下的规矩,不得擅杀大臣,尤其是文臣,按岳飞的级别,秦桧就是想杀也杀不了啊,能杀他的只有一个人——宋高宗赵构。

这可不是本人有意替秦桧洗白。检索史料得知,秦桧与岳飞并无过节,而且兴起岳飞大狱后他还曾上书请求保留岳飞之子岳云,被宋高宗严词驳回,由此可见,必欲将岳飞置之死地而后快的并非秦桧,而是高宗皇帝。

宋高宗对岳飞早已不满,岳飞所犯的错误无非就是忠过头了,超出了他的职务范围,第一是他提出的抗金口号:“直捣黄龙,迎回二圣” 。直捣金都黄龙府也便罢了,迎回徽、钦二圣,特别是哥哥宋钦宗本是大宋“合法”皇帝,你把他迎回来,我这个高宗皇帝还干不干了呢?试想想赵构听了这口号内心是何滋味?皇帝也是人,这倒也是人之常情。

我要是岳飞,就只管闷头打仗,恢复中原,直捣黄龙都可以,至于什么迎回二圣,提都不会提,因为那是老赵家的家事 ,外臣尤其是军人不得干预内事,这个规矩必须谨守。

第二个错误,岳飞常年在前线统兵作战,却硬要干涉皇帝的家务事,他明明知道高宗唯一的儿子早夭,后来再无子嗣,却哪壶不开提哪壶,不厌其烦的劝高宗尽快立太子,皇帝的尴尬与恼怒可想而知。岳飞提这些建议本无私心,都是出于忠义,完全是为国家社稷考虑的好意,可却远远超出了他的职权范围,使气量偏狭的宋高宗觉得受不了,无法忍受。大概正是因为这两件事,宋高宗才动了杀机,唆使秦桧罗织罪名将其毒死。

所以忠心本无错,错在管了不该管的事,即便是好的建议也不要超过职务范围帐外,万不要干涉领导的私事,忠过了头是要适得其反的,这是历史的经验教训。只要注意这两点,保护自己不被小人侵害还是可以做到的。当然了,岳飞顶天立地,光明磊落,本就不是看人眼色行事、患得患失之人, 假如似我等蝇营狗苟的俗人 ,他也永远也成不了被后人千古凭吊的“武穆王” 了。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7

岳飞的死是自己的原因,他不救老皇上啥事没有,他的死不能归罪于秦桧,他把新皇上置于尴尬境地所以说:岳飞是南宋政治的牺牲品!

8

秦桧官居极品,位高权重,君王受蒙骗,自古奸巨卖国,误国,假传圣旨,十六道召令,谋害忠良。

在封建时代,而岳飞自幼尊母训,精忠报国,实奈是人之本分,谁敢抗旨不遵,只好收兵回师,途中遇父子遇害,这是悲惨的事实,也是宋朝留下可耻的历史,忠巨遇害,英雄受死。

出师未捷帅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古人有云,父不正子奔它乡,君不正臣投异国。若是名君忠巨,爱国英雄岳飞就不会受悲惨枉死,实不容秦桧卖国,屈死忠良。古人又云,昏君无道民不安,变有道伐无道,是历史演变的发展规律。伟大领袖毛泽东说过,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苍桑。

9

岳母刺字,家喻户晓。那四个字不仅是刻在了岳飞的背上,更印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岳飞深深知道这四个字的重量,一刻都不敢忘怀,因此他的心里装的全是国家。而他又过于倔强,不够圆滑,才会导致后来被奸人陷害,一世英名万古枯,虽然他的事迹一直流传至今,受到众人的传颂,但他终归死的太冤,令人扼腕叹息。

倘若我们将历史颠倒过来看,岳飞能够知道自己的结局,他是否还会被秦桧等人所害,我们无从知晓。但据史料记载,岳飞遭陷害有一部分原因都是自己造成的:

不能洞察君心

岳飞是靠着行军打仗才成为一代名将,后来成立岳家军,而他们的行动口号是:“收复幽云十六州,迎回二圣”。这口号听起来似乎没什么问题,但对于当时的皇帝宋高宗赵构来说,却如坐针毡,赵构清楚,二圣一旦被接回宫,他该何去何从,这皇位又该谁来做。因此口号成了致命的第一导火索;

不懂拐弯抹角

岳飞奉命回朝谈论正事,朝堂之上,他向皇帝提出立储之事,这本是件无可厚非的事,每个朝代都会经历,可是宋高宗不能生育,膝下无子,要想立储只能从皇族中过继一位皇子,这对一国之君来说,是难以启齿的事。岳飞却偏偏往枪口上撞;

不会阿谀奉承

岳母病故,岳飞请辞为母守孝。后因前线战事吃紧,遂下诏书请岳飞回军督战,却被岳飞婉言拒绝,宋高宗强忍怒火,再次写信召回,岳飞才心不甘情不愿的应允。

类似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如果岳飞能够改掉这种性格,可能也不会被陷害致死,可是历史始终无法更改,往前走才是最正确的道路。

10

害死岳飞的是主谋是宋高宗,至于秦桧,他只是个执行人罢了。岳飞要想避免被杀,他要做的,不是防备秦桧,而是如何让宋高宗对他放心。

岳飞之所以被杀,根本原因在于宋高宗对他不信任,和秦桧没有太大关系。当然秦桧也是难辞其咎,他在接到宋高宗要他搞死岳飞的指令后,并没有为岳飞开罪,而是想办法执行宋高宗的旨意,使用一切下作手段,一定要弄死岳飞。

所以,关键在宋高宗,而非秦桧。如果岳飞搞定了宋高宗,让宋高宗重新信任他,那么他自然就能安全无虞,秦桧根本动不了他。

岳飞怎么让宋高宗再次信任他呢?自然是要在思想和行动上和宋高宗保持一致,坚决贯彻宋高宗“偏安一隅”的理念,坚决反对北伐,坚决和提倡北伐的人作斗争。

岳飞如果能做得这些,他自然就安全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