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稍微读过一点点明史,所以尝试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朱元璋让刘伯温举荐宰相的对话,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呢?开始之前,咱先看看当时的历史背景。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彻底废除了相制,但这是后来的事,明朝刚建立的时候,还是有宰相的。
朝廷宰相分为左相和右相,其中左丞相主管政治工作,由开国元勋李善长同志担任;右丞相基本就是个摆设,由徐达同志担任。(此人虽是一介武夫,但是跟朱元璋是穿同一条裤子长大的,对他是非常了解的,所以一直戍边在外,不问朝事。)
很显然,左丞相就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但偏偏朱元璋是出了名的劳模和小心眼。随着以李善长为首的淮泗集团在朝政中话语权越来越大,朱元璋逐渐觉得再这么下去自己的位置可能就不稳了,得找个机会压压这帮人了。
其实李善长也不傻,感觉再这么下去自己挺危险,于是很懂事得告病回家避避风头,这下左宰相的位置空了出来,于是才有了朱元璋找刘伯温举荐宰相的事情。
其实朱元璋那点小心思,刘伯温还是拿捏得住的,举荐新的宰相,不就为了扶持一下新势力(浙东集团)制衡一下淮泗集团么。
朱元璋首先问刘伯温:你觉得杨宪这个人怎么样?
杨宪何许人也,和刘伯温一样属于浙东集团,和淮泗集团那帮人本来就是死对头。
刘伯温答:杨宪有宰相之才,无宰相之量,不可大用。
刘伯温的意思是杨宪这人长期从事特务工作 为人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扶他上台恐怕会引发剧烈的朝堂斗争,不妥。
朱元璋又问:那你觉得汪广洋怎样?
刘伯温的回答也很简单明了,汪广洋比杨宪还心胸狭窄,不能用,其实主要是汪广洋这人没什么背景,上去肯定也斗不过淮泗帮。
朱元璋再问,那胡惟庸呢?
刘伯温的评价很精辟:譬之驾,惧其愤辕也。意思是胡惟庸才干不怎样,太幼稚,他上台这宰相制度估计要玩完。
说了三个刘伯温都觉得不行,朱元璋使出了最后的杀招:那宰相职位非先生不可了。
你听听这话,透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杀气。
刘伯温连忙说:我这人嫉恶如仇,你还是另外找个处事稳重一点的人担任吧。其实他暗地里早就明白朱元璋废除相制的想法,这时候谁去当宰相不是明摆着找死嘛。
问了半天,啥主意都没有,朱元璋显然很不开心,此后慢慢疏远冷落了刘伯温,刘伯温也就回家疗养去了。
后来宰相谁当了呢?结果是刘伯温提议的三个人都轮流当了一遍,但当宰相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惨死!
首先上台的是杨宪,果不出所料,上台后充当了皇帝打手的角色,做事风风火火,睚眦必报,但他显然选错了对手—强大的淮泗集团,最后引发众怒,不明不白被杀了。
第二个上台的汪广洋可不傻,自己没背景没靠山,前面杨同学的惨痛教训已经告诉他淮泗集团是不好惹的,那索性就啥都不干好了, 来个“无为而治”。但朱元璋就不高兴了,光领钱不干事,就把他给流放了,最后汪同学也不得善终。
最后上台的胡惟庸,本来就是淮泗集团的,借着原本的势力就更霸道嚣张了,于是开始不断作死,不断培植势力,拉帮结派,最后胡惟庸案发,胡惟庸跟着淮泗集团一同被铲除了。
最可怜的是刘伯温,因为得罪了胡惟庸,被架空被迫害,最后被毒死了(正史上对这个问题还有争议,但是本人觉得基本就是这么一回事了)。
这就是朱元璋找刘伯温荐相的前因后果。
这段对话看似随意但背地里暗流汹涌,暗藏杀机,所以有很多人认为,这次谈话让朱元璋对刘伯温彻底失去了信任,也因为这次对话,刘伯温给自己引来了杀身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