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仔细数数历史上有几个名将有外号的?又有那个名将外号比“人屠”更渗人?

毛主席评价白起说:“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白起可以说是历史上歼灭战的第一人,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白起天生残暴吗?我谈谈我的看法。

秦朝的军功爵位制度

商鞅变法秦国设立了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公士 、上造 、簪袅 、不更 、大夫 、官大夫 、公大夫 、公乘 、五大夫 、左庶长 、右庶长 、左更 、中更 、右更 、少上造 、大上造 、驷车 、大庶长 、关内候 、彻候。

这就好比一个打怪升级的游戏,想要级别高,就得去战场上砍人头。所以秦国人才被称为“虎狼之师”,因为敌人在他们眼里不是人,是一级级的爵位,是向上爬的阶梯。

《韩非子·初见秦》这样说秦国人:“ 出自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耳。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炉炭,断死于前者皆是也。”可见因为这种制度,连秦国的孩子都不怕死,想要去战场博取功名利禄。所以说不是白起嗜杀,而是整个秦国人都嗜杀,是秦国的制度造就了一群疯狂的人。

在这种制度下,白起想要升官只能杀敌;手下的将军和士兵要升官,也只能杀敌。所以说白起不杀也得杀,不杀就是挡人财路。

白起的战术思想

因为秦国的制度,所以白起的战术思想和许许多多名将都不相同。别人都以攻城略地为主,而白起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

白起尤其擅长野战、围歼;为了达到歼灭的目的对敌人穷追猛打,“穷寇勿追”在他眼里就是个笑话。这点从长平之战后,他几次要求趁机灭掉赵国就可以看出。

白起虽然以歼灭为主,但他的战斗充满了艺术。司马迁评价白起说:“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

总结

所以我认为正是在秦国的这种制度下,白起才会如此重视歼灭战。这不光是为了他自己,也跟随他的属下。

白起为将30余年,攻城70余座;大小70余战,从来没有失败过。据梁启超先生考证,整个战国200余年期间共战死200余万人,而白起一人就占了一半。古今未有之,“人屠”之名当之无愧。

最佳贡献者
2

毛泽东主席曾评价白起说:“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

历史上,武安君白起指挥了大小70多场战役,从没有败绩,可以说是历史上少有的长胜将军,因此被人称为“战神”;但由于杀伐太重,因此也被人称为“人屠”。

现在,让我们一起回顾白起指挥的4次大型歼灭战。

一、伊阙之战。前294年~前293年,韩、魏联军扼守崤函天堑,阻击秦军东进。白起受命率军攻打韩、魏联军。他采取“避实击虚、先弱后强”的战术,率秦军主力深入到韩、魏联军后方,首先击破韩魏联军后方部队,然后将韩、魏联军主力包围于伊阙,最终消灭韩魏联军24万人,扫平了秦军东进之路。

二、鄢郢之战。前279年~前278年,白起率军讨伐楚国。白起采用“长驱直入、自断后援”的掏心战术,攻克了楚国别都鄢城,随后又攻占了楚国都城郢,先后消灭楚军35人,楚国被迫迁都,国力受到极大削弱。秦国以郢为南郡,封白起为武安君。

三、华阳之战。前275年~前273年,赵、魏国联军进攻韩国的华阳,韩国向秦国求救,秦国派白起等率军救援韩国。白起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术,以平均每天百里的行军速度长途奔袭,突然出现在华阳的战场上,消灭魏军主力13万人,并将赵军俘虏2万人沉入黄河,秦国占领魏、赵两国大片领土。

四、长平之战。前262年~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为争夺上党郡,爆发长平之战。白起采用“佯败诱敌,断赵粮道、分割包围”的战术,迫使赵军突围,射杀了主帅赵括,并将被迫投降的赵军40万人阬杀,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歼灭战先例。

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各诸侯国共战死200多万人,而白起就占据了二分之一。

综合上述,白起是名副其实的古代史歼灭战的“天花板”。


3

白起,战国时期秦国名将,一生功勋赫赫,是继中国历史上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白起一生征战沙场,担任秦军主将30余年,打了七十多次战役,無一敗績,共攻城70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一生歼灭六国军队一百三十多万,被称为中古历史上的“千古杀神”。其中,最有名的两起战争,也是杀人最多的两次战争是韩伊阙之战和长平之战。

1、韩伊阙之战

韩伊阙,又名龙门,今河南洛阳市以南。楚襄王六年,秦国以白起为将攻打韩伊阙,最后,斩杀楚军24万取得胜利。

在取得战争胜利的同时,秦昭王写信给楚襄王,要率领诸侯与楚“争一旦之命”。楚襄王无法只得同秦讲和,并从秦国娶秦女为妇。

在以后的十四年、十五年间,楚襄王都与秦昭王相会,并且表示愿意臣服于秦。

2、长平之战

提起长平之战,相信好多人都知道,也是因此一役,白起坐实杀神之名。

此战发生在公元前262年间,赵军由赵括率领,秦军由白起率领。

白起先以二万五千人断绝赵军后路,五千骑分割赵军,而后以轻兵猛攻,迫使赵军陷入死地。

赵军断粮至46天,饥饿难耐,甚至自相惨杀,分而食之。最终,赵括走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赵军大败,四十万赵兵投降。

到这里按理说,此一战役应当结束了,但事情并没有结束。

赵军投降后,白起与人商量说:“先前秦已攻陷上党,上党的百姓不愿归附秦却归顺了赵国。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日后会成为灾乱。”

于是使诈,把赵降卒40万全部坑杀,只留下240个年纪小的士兵回赵国报信。

秦军先后斩杀和俘获赵军共45万人,赵国上下为之震惊。从此赵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只此两场战役,就坑杀敌军60余万,何况一生征战无数,白起当得起“杀神”之名,一度成为古战场的天花板,无人出其右!

4

武安君白起,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歼灭战军事家。秦昭襄王赢稷时代杰出军事将领之一。武安者,以武功治世、威信安邦誉名。故白起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的成名史就是一场场血淋淋的屠杀史。



...其明年,白起为左更,攻韩、魏於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伊阙之战)

...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而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沈其卒二万人於河中。(秦魏华阳之战)

...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陉城,拔五城,斩首五万。(秦韩陉城之战)

...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人。(秦赵长平之战)


翻开《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对于白起的描述只有一场接着一场的战争,长平之战则是太史公司马迁浓墨重彩的一笔。面对这些冰冷的文字,我们或许体会不到白起之强悍,但在分析对比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这一场场战争脚下流淌着多少鲜血。




“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毛泽东评点古今人物》

梁启超曾经推算,整个战国时代阵亡将士总数在200万左右,通过史记记载,我们可以算出,白起率领秦国将士明文杀戮的敌国士兵就高达87万,接近二分之一。其中还不包括攻城掠池中击杀的守军。所以,有历史学家估算,白起实际杀戮将士应该要接近百万。

白起为将,善于打歼灭战。所谓歼灭战,就会死要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白起为帅,每战必胜,胜则必屠,山东六国无不惊骇,故送外号“人屠”



拿长平之战来说,赵括战死之后,赵军群龙无首,一盘散沙,四十万赵军投降白起,而白起的回答是:

“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


白起之将二百四十年幼士兵放回赵国,其余四十万大军全部坑杀。消息传到赵国,举国震惊。

面对文字,我们或许没有太大感触,举个例子,美国向广岛投放原子弹,直接死亡人数约为10万,而白起长平一战,诛灭赵军共计45万。所以有网友戏称白起为“人形核弹”。

白起能被毛主席评价为歼灭战之最,有自身原因,也有客观背景。

自身原因:



白起的出生并不好,《史记》中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按照太史公一贯的文风,若是有显赫身世,必定会陈述清楚。对于白起的出生,太史公只用了六个字“白起者,郿人也。”可见白起并没有豪门大族的背景,很有可能是市井乡民出生。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昭王十三年,而白起为左庶长,将而击韩之新城。

白起熟读兵书,善于用兵,于秦昭襄王时期发迹。至于如何发迹,《史记》并没有给出答案,我们只知道在昭王十三年,白起出任左庶长,统兵攻打韩国新城。按照秦国军功爵制的规定,位列第十级的左庶长白起,在此之前在战场上应该有十个人头的战绩。也可以说,白起是从士卒一步步爬升上去的,而且作战英勇,为其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客观原因:



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国力日渐强盛,这是白起能够叱咤风云的根本原因也是基本保证。没有一个强大的帝国支持,再有能力的将领也是英雄无所用武。而且,白起深受秦昭襄王信任,君臣之间关系融洽,这位白起能够大展拳脚提供了帮助。

其次,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实行“军功爵制度”。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甲士” 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田一顷。宅一处和仆人一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这一政策将杀敌立功与财富地位直接挂钩,秦军将士全部是杀人机器,为了财富、地位、土地而大肆杀戮,这样一支军队的战斗力是十分可怕的,所以秦军又被称之为“虎狼之师”。



另外,战国末期,杀伐没有任何道德障碍。孔子曾说东周是“礼崩乐坏”,用我们今人表述就是人心不古。战国初期的战争还有“退避三舍”的道德壮举,而到了战国末期,国家之间的战争变成了你死我活、无所不用其极的政治工具,没有丝毫道德约束。

在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与保障之下,白起成为千古第一歼灭战大家。在冷兵器时代能够身背百万人命的白起,在被赐死的前一刻都在感叹“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这样的战神已经不具备血肉之躯所配套的心灵,他是名副其实的“人屠”。


参考:

《史记》

《喋血长平》

5

因为杀人太多!他一生征战,杀了100多万敌兵,应该是世界军事史上当之无愧的“天花板”,单凭数字已经无人能够超越了。然而他的惊艳之处不止于此。他还有一项军事能力是古代冷兵器时代的世界第一!

秦国武安君白起,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的战功只有王翦可以与之相比。

他一生为秦国征战,最著名的有三大战役。攻楚,攻下楚国首都,烧毁楚王祖先陵墓。攻韩,干净利索的消灭韩魏联军。攻赵,长平之战歼灭赵军,创下单次战役消灭敌军人数的记录。

他一生杀人太多,留下了“人屠”这个邪恶的称号!

白起是位经验丰富的战术家,他打出过很多以少胜多的战例。但这也不算什么惊艳,因为后世的中华战争史中,以少胜多的军事家比比皆是。

他在长平之战中打出了唯一一次只在兵法理论上能见到的战例。

长平之战。赵军总人数四十五万,秦军总人数四十万左右。

长平之战中最精彩的“三步走”:

第一步:赵括主动出击,白起诱敌深入。第二步:白起分割赵军,派兵截断赵军粮道。赵括奋力攻打秦军本营未果。

第三步:赵括退兵,被白起包围在长平山谷中。坚持四十六天,投降。白起把赵军全部坑杀。

《孙子兵法》上讲:“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就是说:我军十倍于敌人的话,最好围困他。我军和敌军人数相当的话,全力攻击他。我军少于敌军的话,就要分割他,然后各个击破。

《孙子兵法》自从问世以来,一直都是军事家的用兵准则。无人不把它奉为宝典。军事家不熟读《孙子兵法》根本不能算合格的军事家。

兵法上讲:十则围之。十倍敌人的野战才能围困敌人。

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之战中打出了“以一围一”的野战战例。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史绝无仅有。

赵国,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始,重视军力。称为当时唯一一个可以和秦国抗衡的国家。军队素质,武器装备都不比秦国差。

白起的这个“以一围一”的军事壮举,是建立在两军数量,战力几乎对等的情况下。虽然是依托了地形优势,但已经算神乎其技了!毕竟不是围困了一时一刻,而是围困了四十六天!后世再也没有一位将领能够打出这样的成绩!

武安君白起这样的军事才能,这样的辉煌战例,必然成为冷兵器战争史上的天花板。为后世兵家所敬仰!

6

战国时期死的两百万,白起占一半!长平一战40万赵军。。。。。。

7

白起,秦国人士,兵家代表人士,人称杀神,杀神就是打歼灭战打出来的,在火器和现代武器没有大规模横行的古代,他是唯一一个因为坑杀降军而毁誉参半的将军,战国时期伤亡两百万,有半数与之相关,是为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首。

第一,白起担任主将三十余年,攻城七十多座,与各路大家都交过手,具有时间长,范围广,地域跨度大的的作战特点,这也是为何白起能坑杀如此多的降军的原因,所以能成为杀神的第一个原因就是杀敌数量。

第二,这和白起的作战理念有关,白起的作战理念十分先进,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的理念在抗日战争期间依然大放光彩,无比正确,就拿长平之战来说,这场杀神的成名之战降军占据了大多数(暂且如此说,众说纷纭降军二十万到四十万不等),在这场秦国和赵国的作战中,白起深知自己跨地域作战,降军绝对是个拖累,降军也无法转变为自己的拳头,于是选择坑杀。所以,第二个原因就是白起作战理念是纯粹的歼灭战理念,在此之前,很多人都认为应该投降不杀,但却忘记了战争本来就不是有情的。

第三,如果说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总纲的话,尽管白起虽然没有理论知识框架,但白起将理论发挥的淋漓尽致,白起的作战简直就像艺术,史书中白起一生征战三十余年,从未有过败绩,这是一颗璀璨的明星,避实击虚,先弱后强,一点点蚕食着对手,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君。

所以,之所以白起称为古代歼灭战天花板,有时势造英雄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他那天生的歼灭作战直觉和勇断的行动,不过归根结底,人们还是喜欢用事实说话,战国死伤两百万,唯白起屠得半数,足否?

8

因为史书记载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