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耀武作战还是比较猴精的,1947年2月19日,当他判明南线欧震兵团所谓的“临沂大捷”明显是吹牛皮的时候,综合空军的侦察报告,未经请示老蒋和陈诚,毫不犹豫地下达了李仙洲兵团立即收缩的命令。如此,担任李兵团后卫的霍守义第12军一昼夜狂奔百余里,硬是逃出了华东野战军正在形成的合围圈。




粟裕将军后来也坦承,没想到王耀武会如此果断,否则是准备将李仙洲兵团70000多人一勺烩了的。结果不但第12军溜掉了,李仙洲带着两个主力军也就近缩进了莱芜城,所以莱芜战役开局很是不顺,不仅溜掉了三分之一的敌人,另外三分之二也无法在野战中加以围歼,搞不好就得进行艰苦的城市攻坚战。而关键时刻,王耀武却走出一招蠢棋,反而帮了华野大忙。


至2月20日的黄昏,华野已经完成了对莱芜城的战役合围,王耀武眼见李仙洲兵团主力处于孤立无援的窘境。他考虑南线蒋军大部队距离太远,自己手头又没有足够的力量解围,为了防止华野顺势进攻济南,他决心让李仙洲冒险突围,以加强济南的防守兵力。为此,王耀武特派副参谋长携亲笔信飞赴南京,以便征得老蒋的同意,后者无可奈何也只能答应了。




突围的电令21日发到莱芜后,蒋军将领们吵成了一锅粥,黄埔一期的李仙洲久经战阵,认为“敌前撤退”是非常愚蠢的行动,主张就地坚守待援。然而第73军军长韩浚和46军军长韩练成均表示反对,尤以王耀武嫡系韩浚的嗓门最高,他认为莱芜城池太小,50000多人拥挤不堪,粮草也大成问题,不如遵令突围,大家一嚷嚷,李仙洲最后也动摇了,下达了突围的命令,结果又被另外一位韩军长借故耽搁了一天。


1947年2月23日,李仙洲带着50000多人向30里外的吐丝口镇进发,敌空军副总司令王叔铭亲率20多架飞机实施掩护,而华野前指一俟敌人全部离开莱芜城,即令四纵以一个师入城断敌归路,主力5个纵队外加六纵18师共20万大军,从公路两侧的埋伏区一起杀出,以排山倒海之势发起攻击,将敌人包围在长20里宽5里的狭窄地域,分割之后进行围歼。




由于地下党员韩练成将军故意放弃指挥,位于第73军右翼的桂系第46军首先陷入混乱,20000多官兵大部分扔掉武器争先逃命,纷纷涌进第73军的行军队列,瞬间也把该军的指挥系统和部队建制完全打乱,韩浚以下军长找不到师长、师长找不到团长,一时间那真是兵败如山倒。最好笑的是李仙洲和韩浚被乱兵裹胁,一会碰面,一会冲散,两人也无话可说惟有相对唏嘘。


粟裕命令各纵勇敢地与敌人进行近战肉搏,遂使敌空军完全失去作用,蒋军的辎重、车辆和人员被挤成一团,根本无力组织有效的抵抗,许多士兵因为东跑西逃疲惫不堪干脆坐在地上:“老子不跑了,被打死好了”,还有的气得大叫:“从来没有打过这么窝囊的仗,不打了,缴枪”。李仙洲麾下共56000余人,最终死伤不足万人,共有46805人成为了俘虏,其中还包括17名将官,创造了华野一次“捉大官”的空前记录。


(隐形将军剧照)


韩浚后来回忆道:“人们在混乱中争相逃命,看着那种凄惨现象,我们的内心是极其痛苦的,当时我气急败坏地向乱兵大声呼喊:同志们(注意啊蒋军确实也是这么叫的),我们一定要突破这个包围,大家跟着我攻击前进,到了吐丝口我们就有办法了!当我带着一部分人冲到吐丝口附近,迎面一排枪射来,乱兵中又倒下一批,我判断华野已攻占吐丝口”。


韩浚仍然不死心,继续率兵转道博山,此时身边只剩下3000多人了,并且是一路走一路少,终于在博山外围的青石关兵败被俘。而失散的第二绥靖区中将副司令李仙洲也带着卫队向吐丝口逃命,结果在途中腿部中枪,因失血过多坠马摔进沟里,比韩浚提前一步被活捉,两位黄埔一期的同学,最后相会于华野“解放军官教导团”和后来的功德林。


莱芜战役,华野以围三阙一的战法诱使敌军出逃,然后在野战中加以围歼,遂成大捷。而蒋军部队缺乏组织性的弱点在野战中暴露无遗,形势稍一恶劣即全军崩溃四散逃命,各级指挥官根本无法掌握部队,李仙洲和韩浚都深刻品尝到“兵败如山倒”的滋味,结果24日老蒋秘密飞到济南痛骂王耀武:“遇到这样大的损失,你是不能辞其咎的,这次你选派的将领也不恰当,李仙洲的指挥能力差,你不知道吗?撤退时他连后卫都不派,这是什么部署”?


王耀武不服又不敢还嘴,事后怒骂:“五万多人,不知不觉在三天就被消灭了,老子就是放五万头猪在那里,叫共军抓,三天也抓不完呀”!



最佳贡献者
2

兵败如山倒是什么体验?这一点蒋介石最了解

解放战争初期,解放军只有100万人,只有陆军装备还很差,而国民党军队却有430万人,拥有海陆空三军和美国支援。可是,仅仅三年时间,解放军就歼敌800多万,愈战愈强,掌握了全国的政权。


当然,单纯从军事上讲,1949年一整年的战争,蒋介石都不能负主要责任,毕竟,蒋介石并没有名义上的最高军事指挥权。

1949年元旦,蒋介石在兵败如山倒的局势下、全国人民的骂声下、美帝的挤兑下,终于下野了。

让蒋介石兵败如山倒的,恰恰是三大战役。

而三大战役的开端,其实是济南战役。1948年,解放军攻克拥有10万重兵、工事坚固的山东省会城市济南。毙伤国民党军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


济南战役,是在国军强而我军弱的基本局势下展开的。当时解放军方面的部署是14万攻坚集团,对付王耀武第二绥靖区山东省会济南的12万人;另一部则是18万兵力布置在济南与徐州之间,用来隔离邱清泉和黄百韬两个兵团支援。

令人感到失望而又庆幸的是,邱清泉和黄百韬,华东野战军最凶恶的敌人,竟然坐视济南陷落,没有背上增援。当时负责阻援邱清泉和黄百韬的正是华野主力粟裕兵团,他说“我西兵团之七个纵队,除三、八纵队比较完整外(该两纵队每纵亦只二万三至二万五),其余各纵既不充实,也不完整”。这说明,1948年6月豫东战役,华野伤亡不小损耗不小,不修整不行。

可是,邱清泉和黄百韬为代表的国军增援集团,胆气已经彻底失去,华野阻援兵团18万人,获得了难得的修整训练的机会。

蒋介石眼睁睁看着济南被解放军攻克,被山东籍的“国大代表”一再催逼,不停对前线第二兵团、第7兵团、第13兵团发布命令。可是,当解放军攻克济南时,这三大兵团竟然还在原住地。济南解放后,他们正好顺水推舟南下撤走。

1952年,主席到济南视察,他对许世友将军说,“济南战役打得那么迅速、彻底,天下恐怕只有两个人想不到,一个是本人毛泽东,一个是蒋介石。”

以济南战役作为开端,一发入魂的国军,再也不能抵挡解放军的凌厉攻势了。对此,美国人说 “自今而后,共产党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没有什么阻挡了。”

这种背景下,三大战役就轰轰烈烈的开始了。

首先开始的是解放军优势最大的东北战场,1948年8月,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已控制了东北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 。国军虽然在东北有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加上地方保安团队共约55万人,却被分割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孤城之中。再加上,我军不仅兵力超过国军还拥有了东北强大的军工能力,不仅满足自用,还能通过海运支持华东野战军。

辽沈战役,经过52天激战,终于在10月28日落下帷幕,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1万余人。唯一遗憾的是,国军52军两个师成建制在营口逃跑。

辽沈战役期间,蒋介石多次飞沈阳直接指挥,还派出飞机长春空投手令给郑洞国。可是,这些微操也没有什么用。国军就在蒋介石的指挥之下,一个一个钻进了解放军的圈套之中,最终全军覆没。

接下来是淮海战役,作为济南战役的延续,国军和解放军一样不约而同准备了这场大会战。不同的是,我军叫做淮海战役,而国军叫做徐蚌会战。我军一开始打算对黄百韬和两淮海州的国军聚而歼之,结果国军徐蚌会战计划一出,我军按照国军计划来作战,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蒋介石要求徐州周边军队向徐州靠拢,可是远路的还在路上,近路的已经回了徐州。这样混乱的部署,很快被我军抓住了。邱清泉李弥兵团留下徐东地区,正好让华野做阻击黄百韬的阵地。

蒋介石严词命令邱清泉李弥去救援黄百韬,华野正好设下包围圈准备聚而歼之。幸好邱清泉比较胆小,宣告徐东大捷后就缩回徐州了。

蒋介石又严词命令黄维从河南蒙城出发,到蚌埠和徐州去。黄维就在当年蒋介石制造的黄泛区陷入了包围圈,第二个兵团又要被聚而歼之。

蒋介石一看形势不对,要求徐州30万军队南撤,还是六神无主,一会要求救援黄维,一会要求快速南撤,一会还要求改变撤退线路。

最终,淮海战役和济南战役一样,陷入解放军包围圈的都没跑掉,外围救援的被打了一顿都不敢上前了。

平津战役也是差不多,国军只要敢出城,就会被聚而歼之,国军如果不敢出城,那就更好了,要么就地接受改编,要么困守孤城被歼灭。

短短半年时间,蒋介石精锐几乎全部被消灭,国民党失去了淮河以北几乎所有的平原地区。自此,蒋介石在大陆的势力,算是灰飞烟灭了。

蒋介石的失败,说白了还是老话说得好“得民心者得天下”“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3

兵败如山倒的战例并不鲜见,古今中外都不少,我来简单的说几个。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大家熟悉的这个成语就是典型案例!

383年北方强大的前秦国主苻坚,率八十万大军进攻偏安一隅的东晋。有人提醒苻坚,东晋实力不可小觑,苻坚信心满满地说:我有百万大军,把马鞭扔到河里,河水都会断流,克敌指日可待。

东晋方面派谢安谢玄率八万大军迎战,双方隔淝水对峙。苻坚想以百万大军的声势压垮晋军,派朱序前去劝降,朱序却为谢玄谢安等人出主意说:”晋军应主动出击,挫伤秦军锐气,不然等秦军全部到达,这仗晋军就没有打赢的希望了。”其实这时淝水岸边苻坚只带着二十五万先锋部队。

苻坚见晋军拒不投降,便沿淝水河列阵,打算晋军进攻时来他个半渡而击。谢安坐在山头上,摆好棋盘命令部队进攻,苻坚正待迎敌,突然阵后有人大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前秦大军人心慌慌,阵形大乱。东晋军队趁势渡河一个猛冲,秦军溃不成军四散奔逃。

苻坚拔转马头带着亲兵赶紧逃命,跑到八公山,山上冬季的衰草被风一吹,唦唦作响,苻坚还以为东晋在此设有伏兵呢!

一仗下来,前秦八十万大军死走逃亡,所剩无几,从此前秦帝国一蹶不振。

海湾战争也是如是,萨达姆有五千多辆坦克,几十万装备精良的国防军,由于被美国人打掉了情报指挥系统,很快溃败。

自己也被手下人出卖,被美国人绞死了,这些大家都熟悉,我就没必要啰嗦了。

  • 辽沈战役中东野歼灭廖耀湘集团也是如此。

48年10月四野围了锦州,完成了毛泽东“关门打狗”的战略构想。蒋介石也急了眼,因为四野一旦攻下锦州,他的五十五万国军就扔的东北回不来了,而且华北也处在了林彪的炮口下。因此不顾东北剿总卫立煌的反对,严令廖耀湘带十万蒋嫡系中的王牌,出辽西驰援锦州。出乎蒋总统的预料,廖耀湘还远没走到锦州呢!林彪仅用三十来个小时就拿下了锦州,活捉锦州的范汉杰。这时在辽西原野上的廖耀湘的去处就成了个问题。

蒋介石坚持要廖耀湘行军路线不变去夺回锦州,卫立煌认为夺回锦州无异于痴人说梦,打算让廖耀湘撤回沈阳保存实力,廖耀湘则建议攻锦也好,东撤也罢,无论下步怎么行动,先拿下黑山至关重要。卫回电要他等和总裁在北平开完会再说。

林彪的四野可不等着他,拿下锦州后,经毛主席同意,五十万大军迅速向廖耀湘围扰过来。廖耀湘的恶运来了。

廖耀湘是黄埔高才生,抗日名将,他的十万部队也是王牌中的王牌,嫡系中的嫡系。经过三天的讨论,蒋介石舍不得廖耀湘集团,同意其撤往营口方向,以便经海路撤往江南。廖耀湘也不白给,立即组织部队猛攻黑山大虎山一线;梁兴初给阻击部队下的命令是:死守三天,绝不能放一个敌人过去。

三昼夜的鏖战,廖耀湘未能突破十纵防线。就这三天,四野完成了对廖耀湘的合围,林彪是不给这位学长喘息机会的。立即发起总攻,三小时后廖耀湘集团指挥系统被打乱。林彪命令以乱对乱,告诉参战部队那儿有敌人就往那儿打!那儿有枪声就往那儿冲!

在东野大军奋勇冲杀下,廖耀湘集团兵找不着将,将找不着兵,彻底乱了套。廖耀湘晕头转向地逃到了一个叫二道岗子的地方,这位将军竟用慌乱地明语呼叫手下的军长师长们:向二道岗子靠扰!四野大军循声也就顺利地捉住了廖耀湘这帮国军高级将领,廖耀湘集团全军覆灭。

战争的胜负是多重因素决定,但最终是有道伐无道,是得人心者得天下!

4

文小山,国民党军第9兵团新1军副军长兼30师师长,于辽沈战役中被东北人民解放军俘虏。当第5纵队司令员万毅问他“有何感想”时,他神情沮丧的说:“还有什么好说的,我们好比楚汉战争时被打败的项羽,前有乌江,后有追兵,到了山穷水尽的末路,全军覆灭的命运是不可挽回的了。”

文小山讲述的正是1948年10月25日至27日国民党军第9兵团(又叫廖耀湘兵团、廖兵团)被解放军全歼于辽西平原时兵败如山倒的真实写照!

1948年10月15日,东北人民解放军在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等人指挥下以雷霆万钧之势攻克东北和华北之间的陆上咽喉要地锦州,几十万国民党军完全被封锁在了东北大地上,海陆通道基本中断,唯一能够与外界取得联系的只有空中了。

可是,仅仅依靠空中力量给几十万大军提供后勤补给,即便是在航空业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更不用说连几架像样的运输机都没有的蒋介石。

深知锦州重要性的蒋介石,早在锦州之战开始前就动员两路大军从东、西两个方向救援锦州。不过不管哪个方向的国军都不卖力。从华北来的东进兵团一开始有海空军配合,再加上蒋介石督战,打得还算卖力,一度将解放军的塔山防线突破几处。但是到后来就不行了,蒋介石一走,军兵种之间矛盾很快激化,除了个别师、团还死打硬冲外,大部分部队躲在一边看热闹。

至于从沈阳出动的廖耀湘第9兵团10万人马,本来就对救援锦州信心不足,到了彰武以后就原地不动,眼睁睁看着锦州12万守军在解放军上千门大炮轰击之下灰飞烟灭。

锦州的失陷以及不久之后的长春不战而降,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国民党军一下子损失了20万兵力,气得蒋介石大骂手下将领:“你们对共军作战都丧失了信心!”

兵败如山倒的气氛已经开始笼罩在国民党军高层之中了。

骂归骂,他还是要坚决夺回锦州。锦州失守的第二天,蒋介石来到沈阳召开作战会议,再次要求廖耀湘兵团向锦州方向攻击,并且命令杜聿明全权指挥。可是由于多数将领的反对,一连磨蹭了5天,廖耀湘才接到行动命令。

而一直被蒋介石认为“强攻锦州、伤亡惨重”的解放军几十万大军在结束锦州作战后仅仅休整了三天,于18日兵分多路向无险可守的辽西平原猛扑了过来。准备彻底消灭廖耀湘兵团,打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

具体部署就是:第10纵队在黑山、大虎山一带挡住廖兵团去锦州的道路,原先监视沈阳敌人的第6纵队切断廖兵团退往沈阳的道路,参加攻打锦州的第1、2、3、7、8、9纵队和炮兵纵队从锦州北上实施攻击。

廖耀湘兵团于22日向黑山发起攻击,10纵拼死抵抗。双方激战3天,廖兵团损失万余人,愣是没能前进一步。不得不于25日黄昏掉头向东南方向前进,准备开赴滨海城市——营口,准备与占领营口的国民党军会合,从海上撤出东北。

对于廖耀湘这个算计,林彪也成竹在胸,在部署辽西会战时就命令独立第2师奔赴营口。只不过徒步开进的独立2师没能赶上从葫芦岛由军舰运送的国民党军,营口失守。不过独立2师却于26日凌晨在大虎山以东的台安与南撤的廖兵团先头部队遭遇,一阵痛击又让廖耀湘误以为碰到了解放军主力,赶忙又掉头向沈阳方向逃窜,最终一头扎进了解放军的包围圈。

事实上,对解放军的行动廖耀湘并非毫无察觉。25日,国民党空军侦察到在彰武以南发现长达5华里的解放军行军纵队。可是这个重要的情报直到了兵团参谋长杨焜然后传达到殿后的新3军龙天武,就是没有传达给廖耀湘,而龙天武也没有太当回事。殊不知,解放军的围歼战就在这个时候打响了,而廖兵团上上下下浑然不觉。

而廖兵团5个军,在遭到攻击后几乎就是一触即溃。最先遭到攻击的新3军军长龙天武扔下部队,只带着卫兵和参谋各一人坐上吉普车逃窜。途中碰到一条小河,车子过不去,只好下车步行,踏着没膝的河水狼狈逃命。10月的东北大地的早已是酷寒无比,龙天武一行冻得瑟瑟发抖。

逃跑的军长不仅仅是龙天武一个,号称“五大主力”之一的新1军,军长潘裕昆跑的比龙天武还快。两个军长一泡,不管主力不主力,两个军便是一盘散沙。廖耀湘呼叫不到两个军,急忙向新6军军部赶来。此时的新6军也准备溃逃,廖耀湘到来后相对好一点,不过该军还是有两个师失去了联系。

就在廖兵团混乱不堪时,从四面八方冲来的解放军开始发动进攻。此时的廖耀湘已经没有办法通过正常方式与各军取得联系,情急之下用起了明语。这一下就暴露他本人和各军的具体位置。事实上,解放军各部行军迅速、敌军混乱而使得自身建制混乱。林彪一时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要求“抓住廖耀湘就行”。于是,解放军各部见敌就打,各自为战。如果廖耀湘兵团能够镇定一些,趁乱从几十万解放军的包围圈中夺路而逃完全有可能。

但是大势已去,多数官兵早就哀莫大于心死,只顾各自逃命,谁还管得了建制不建制、命令不命令。

仅仅3天,廖耀湘兵团这支当时国民党军实力最强的机动兵团(“五大主力”有两个在其中)就在混乱中被解放军歼灭了。

和文小山一样,大批国民党军高级将领除了最早逃跑的潘裕昆、龙天武外,全被解放军俘虏。兵团司令廖耀湘、新6军军长李涛在逃亡了半个月之后直到辽沈战役结束后才被我军俘虏的。在此期间,这两位赫赫有名的国军高级将领化妆成逃难的乞丐,在天寒地冻的环境下东躲西藏、忍饥受冻,可谓狼狈至极。

5

毫无疑问,抗战时期,中国是东方反法西斯阵营的主战场,在二战爆发以前,就开始独立抵抗侵华日军的疯狂进攻,让日本少壮派军官“三个月灭掉中国”狂妄成南柯一梦。

最终,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但却为此付出了军民死伤数千万人的巨大代价,仅正面抗战的国军就阵亡380万,尚不包括其他抗日武装,倘若再加上被俘、投降、失踪、逃逸、负伤等减员,损失将更为巨大。

抗战军民的武器装备,明显是要偏弱于侵华日军,特别是缺乏坦克、榴弹炮、战轰机等陆战主战装备,两军的总体实力非常悬殊,因此,在正面战场上抵抗时,国军损兵折将,都在侵华日军之上,且由此丢失了大片的国土。

但事实上,国军战损最严重的,似乎在正面抵抗阶段,反倒是在撤退时,往往组织不好,当官的丢下士兵率先逃逸,而导致的大溃败,也即常说的兵败如山倒。

此时,群龙无首,军无斗志,只知道逃命,只恨爹妈少生了两条腿。据此,国军大部分的损失,不是在正面战斗中,而是在溃败阶段。

抗战时期,国军有些正面作战,先期打得不差的很多,但打到后来,高层指挥朝令夕改,有的直接指挥到军、师,甚至旅级作战单位,这让战区司令长官非常郁闷。

此外,由于军中派系倾轧,有的为了保存实力,不打招呼,就率先跑路;其他部队见状,也都纷纷效法,凭什么让老子耗着,都拔腿跑路,因此,战前精心部署,开战以后,打得不错的战役,焉有不败之理。

豫湘桂战役,是日本陆军于1944年4月至12月期间,贯穿河南、湖南和广西三地进行的大规模进攻战役,目的保障大陆交通线畅通,东北直至越南河内的大陆交通线,果然被侵华日军所打通,国民党军则溃退入贵州。

为此,日军冈村宁次大将投入了40万兵力发动了攻击行动,国军则以陈诚上将坐镇指挥130万大军迎敌,对日军的进攻予以了阻击。

主战场设在中原腹地,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的河南,进行了豫中会战,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上将指挥8个集团军1个兵团共17个军约40万人,在第八战区和空军飞156架战机的支援下作战,却被日军第37师团独立混成第7旅团从中牟新黄河东岸打开第28集团军暂编第15军的防御阵地缺口,在洛阳失守以后,国军防线就全线崩溃。

此役,国军竟然在37天时间内,连续丢失了38座城,这种溃败发生在1944年,侵华日军许多甲种师团,早就抽调到太平洋战场,与美军展开残酷的夺岛战役,日军作战能力锐减的前提下,那么多的国军正规野战部队,却只知道逃跑,在逃跑中就把自己的战斗力给废掉了。

长衡会战,也是以日军攻占长沙,衡阳守军抗击多日,在伤亡惨重,且孤军无援的背景下,方先觉所部第10军被迫放下武器投降,以衡阳城陷落而告结束。

战争中就怕撤退时,组织协调不好,一但军队兵败如山倒,都是挡都挡不住的;此时,军队溃败,就像山倒塌一样,可谓一败涂地。

6

1949年8月29日 蒋介石在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拒共于川境之外,以陇南、陕南为决战的地带;全力固守西南,使之成为“复兴”基地。

1949年11月1日 人民解放军第2野战军主力和第4野战军一部开始向川、黔进军作战。

====================

1949年12月:

11日

12日

国军在西南拼凑的10个兵团45万人,一个月以内,起义了6个,投诚了1个,连一场像样的仗都没打就灰飞烟灭了。

所谓“兵败如山倒”,就是这种画风。

7

所谓中印战争,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追着漫山遍野的印度士兵狂揍。

印度人不一定知晓兵败如山倒的意思,但他们曾经一定有过这种体验。

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前夕,《印度斯坦报》便大口气地称道:“还要等多久,忍辱多久,印度才会为它的尊严而战斗呢?”。民族主义怒火的煽动下,印度对我国边境地区发动了大规模进攻,我们也发起了自卫反击战。

关于这场战争的描述文章数不胜数,笔者单从战果方面给读着做一个客观的展现。

一、伤亡最高将领:印军方面被击杀的最高军官是印度陆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在逃跑过程中);而我军牺牲的最高将领是一名营长,名为李白石(在追击印军中被印度增援部队围堵,不幸牺牲)。

二、双方伤亡人数:

印方:在整个自卫反击作战中,我军共歼灭印军3个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歼灭印军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击毙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4885人,俘印军第7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

中方:边防部队阵亡722人(其中军官82名、士兵640名),负伤1697人(其中军官173名、士兵1524名)。

战后,美国大使发往华盛顿的紧急报告中是这样描述的:新德里出现了极度的惊慌,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一个民族士气的瓦解。这应该是兵败如山倒的最真切体验了吧。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