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韩非子在《亡征》里写道:夫两尧不能相王,两桀不能相亡;亡王之机,必其治乱,其强弱相踦者也。木之折也必通蠹,墙之坏也必通隙。然木虽蠹,无疾风不折;墙虽隙,无大雨不坏。二战过后,英国衰落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的崛起,没有美国的强势,英国还能保持一定的影响力。另外一个原因则是二战后兴起民族解放运动,许多殖民地都独立了,英国的影响力进一步降低。

1688年,英国发生政变,君主制变为君主立宪制,时至今日英国仍然是君主立宪制。英国作为一个质深老牌大国过于垂暮,因此缺乏活力。1776年,美国宣布成立,并通过独立战争从英国统治中解放,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年轻人就有冲劲,在一战、二战中美国强势参与,成为战争的最大受益者。英国的衰败不是一天造成的,在德国的崛起中,英国采用了靖绥政策,而采用这种政策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英国衰败了,打不起仗了。

苏联的主体俄罗斯虽然历史悠久,但是经过十月革命后,俄罗斯已经浴火重生,沙俄的皇室已被苏联清除,一个崭新的国家正式形成。在二战期间,苏联的潜力被大大的开发,加上美国的援助,苏联确实崛起了。德国其实比美国更加年轻,1871年才完成统一,在二战前期,德皇也被事实上废除。因此英国作为一个垂暮的老人,他实在缺乏跟年轻的美国、德国、苏联争长斗短的精神。

二战过后,美国领导世界,因为美国在经济上、军事上全方位超越了英国,有钱又有力的美国小弟升级为大哥,英国就甘当小弟,追随美国的步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英国的日不落帝国终成历史,在世界的潮流中,英国只能随波逐流,没有力挽狂澜的实力与勇气!

最佳贡献者
2

大英帝国这个雄霸了世界近两百年的帝国终究还是要走向衰落的,只不过他的衰落因为一战的进程而不得不加速了。

事实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的英国就显露出了疲态,在对战德国军队的时候英国人的损失太重了,况且由于承平已久的英国也不服往昔的进取,经济的制高点逐渐转移到了美国,而科技的制高点却也转移到了德国。

英国在失去科技和经济的前提下更德国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虽然说最后赢了,但是也把自己陷入到了危机之中,再有由于美国的一场金融风暴,使得这个曾经的帝国雪上加霜。

而二战时英国都一直是出于一种失落的状态,相反美国和苏联为何突然变得强大,那是应为美国和苏联没有被一战卷入到泥潭中去,得已保存自己的实力。

而德国就完全是得益于科技的发展,并且疯狂的的掠夺了犹太人的财富以后,国家实力急剧增长,很快就成为欧洲的强国。

然而没有恢复元气的英国就紧接着在德国人的逼迫下开启了二次大战,这次比上一次的战争规模更大,造成的伤害也更大,这下英国就再也撑不住了,还是与他的殖民地签订协议,允许其战后独立的地位。

所以英国的崛起几乎就再也没有机会,经济衰落,科技优势不在,而且连海外殖民地都失去了,所以英国也基本上失去了崛起的希望了,最后只能是跟随美国的脚步了。

3

英国没有在二战时期呈现出美苏等国的战时繁荣,表现的极为不堪,其实和英国当时的经济特点有着紧密的关系。

一战后,虽然英国赢得了战争,并在战争当中获得了新的殖民地。但是,一战对经济的破坏性太大。虽然一战时期,英国本土并没有遭受战火的波及,但是天量的开支,还是使得英国无法继续维系一个庞大帝国所需要的资金。使得其对殖民的控制和影响都进一步减弱。

除此之外,为了在战争中获取胜利,英国大力举贷,而贷款的对象则是美国这个没有参与到一战当中来的国家。所以美国依靠一战大发横财,并最终奠定了世界头号强混国的基础。

债台高筑的英国,在战后陷入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和混乱。

新老殖民地一方面因为民族主义的兴起,独立倾向越来越浓厚。另一方面,英国实力的减弱,对殖民地的管控能力相应减弱。最终导致英国失去了相当多的殖民地。而严重依赖殖民地经济的英国,此时更是雪上加霜。

除此之外,一战后英国的工业发展似乎陷入了某种困境。英国人不再站立世界科技力量的潮头,甚至只能算作一个勉强的跟随者。对于英国而言,因为有着世界上最广阔的殖民地,所以他们拥有着世界其他国家完全不具有的贸易优势。英国商人生产的产品不管质量好坏,完全可以倾销到殖民地,而不用担心来自德美等国的竞争。

久而久之,使得英国工厂主们对于提升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完全失去了兴趣。世界工业科技的中心开始从英国转移到欧洲大陆和美国。

在和美国、苏联等国的工业科技的竞争中,逐渐落后的英国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困境。而到了1929年的那场风靡世界的大萧条到来时,英国自然承受了比其他国家更为深重的灾难。

除了这些,战后英国的国内工人运动同样如火如荼。仅仅去1918年的大罢工,就令本来就不景气的英国经济元气大伤。而进入到20世纪30年代,因为经济危机的爆发,英国工人的罢工行为几乎成为了家常便饭。

总结:

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虽然打赢了战争,但是却失掉了一个帝国。在一战期间内积蓄其力量的殖民地开始要求取得与“母国”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导致英国的经济利益大为受损。

4

英国经历了两百年的兴盛,二战后,也是油尽灯枯了。

1793年,大英帝国特使马戛尔尼在乾隆面前底气十足,拒不接受三跪九叩的礼节,只给乾隆来个了单膝下跪。

1984年,失魂落魄的“铁娘子”撒切尔摔倒在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据说,她把包都给扔了出去,高跟鞋的跟也掉了。

如果用一个成语形容英国,我觉得“尾大不掉”这个词最贴切。

作为老牌的殖民国家,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很“粗暴”。他不需要公平和自由贸易,只要明抢和倾销就行了。因此,英国“挣钱”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都要轻松。这就导致一个问题,英国变得懒散了。

首先,英国是靠第一次工业革命起家的。在这之后,英国因为有庞大的殖民地倾销市场,在工业革新上追求不大。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在德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家的工业,在1913年,就完成了对英国的超越。而英国,还在固步自封的享受殖民地带给他的垄断市场。

(曾经的大英帝国)

其次,因为英镑居高不下,让英国的产品在世界自由市场上没有竞争力!这就导致,英国制造业外流和萎缩。再加上二战对英国的破坏,不仅让英国制造业更加衰败,金融上也成了美国的附庸。

二战结束后,如果没有美国37.5亿美元贷款,英国早就破产了。而这笔贷款,也让英镑和美元挂钩。英镑世界货币的地位开始被美元取代。

尤其是1956年开始的殖民地独立狂潮,英国海外殖民地纷纷独立,让英国更是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海外市场。于是,大英帝国一蹶不振!

于是,就有了铁娘子摔倒的事。

(文|勇战王聊历史)

5

同样是二战,为何英国没有出现美国、苏联、德国那样的战时繁荣?这个问题如果是指战时的繁荣,其实挺简单的,因为英国在二战期间本土遭遇了很严重的空袭和导弹袭击,而没有哪个国家在本土发生战事时还能保持繁荣,特别是对于英国这种本土非常狭小的国家。如果是指战后英国为何没有出现繁荣,那么就需要多费些笔墨说明一下了。概括一下就是英国在二战中其实只是名义上的战胜国,而在实际上却是损失最大的国家之一,所以它在战后不但没有迅速恢复战前的繁荣,相反还迅速衰落……


英国在二战前后的对比

桃花石杂谈在这里说英国在二战之后迅速衰落可能有些朋友是不认同的,毕竟英国在二战之后仍然是世界上排名前列的发达国家之一,而且还成为了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但如果把英国在二战前后各个方面的变化做一下对比,其实是不难得出英国在二战期间和二战之后出现了显著衰落这个结论的。

1920年鼎盛时期的英帝国疆域

在二战之前,尽管建立在全球殖民地基础上的英帝国已经初步出现了解体的迹象,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纽芬兰(今天的加拿大西北部)和南非等几个相对比较发达的殖民地已经获得了自治领(半自治)的地位,爱尔兰更是经过几年战争在1922年成为了事实上独立的自由邦,但总体上英帝国还基本保持了完整,英帝国在其所有的殖民地,还基本都保持了实际的控制权,各个自治领也基本上都是在英国许可的范围内自行管辖内部事务。所以当时全球陆地面积30%左右的领土和全球25%左右的人口都还处于英帝国的实际管辖之下。英国不但可以从当地征税,而且可以从当地征兵,可以说在二战之前的英国,尽管已经有了衰落的迹象,但仍然是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帝国。

战后英国实际控制的领土主要都在这两个岛上了

但在二战之后的1947年,在英帝国内部经济总量占到40%左右,和英国本土不相上下的英属印度殖民地(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缅甸)宣告独立,两年之后英帝国正式解体,被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英联邦所取代。英国和其前殖民地之间仅仅维持了传统上的经济联系,而不再对其拥有实质性的控制权。英国的领土几乎是在几年之间就从遍布全球各地,超过3300万平方公里萎缩到了本土和十几个面积非常有限的海外领地,所以无论从经济规模,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实力方面来看,英国的衰落都是极其迅速而且巨大的,甚至可以说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遭到惨败的德国在政治经济方面的衰落都没有达到英国这样大的程度。但英国可是不折不扣的二战战胜国,甚至可以说是最主要的战胜国之一,那么在战胜之后不但没有开疆拓土,反而丢失了超过95%以上的领土,这又是为什么呢?

英帝国的缘何强盛一时

要探究英帝国为何在二战胜利之后反而迅速解体,就必须要从英帝国本身的性质和它曾经强盛一时的原因说起。可以说英帝国是一个最典型的殖民帝国,因为在英帝国的发展模式之中,殖民地多少可以说与财富数量和国力强弱都是划等号的。为了让大家直观地了解为什么殖民地数量对于英帝国来说如此重要,我们可以从英帝国建立早期曾经实行过100多年的一项重要政策说起。

公元165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项被称为《航海法案》的法律,而这项法案在英国和它的殖民地之间建立起了一个封闭式的经济体系。这项法案规定,英国殖民地出口的商品,只要在英国政府的指定品种内,都必须通过英国籍船只运送到英国本土或其它殖民地,而所有英国殖民地的进口商品,都必须经由英格兰本土中转。同时限制英国的各个殖民地发展可对其本土形成竞争的产业,比如纺织业等。

英国籍船只在英帝国的全球霸业中也扮演着重要作用

这项法案使英国在全球的殖民地都成为了英格兰的原材料来源地,同时也使英格兰获得了垄断其资源的权利。再进一步说,这项法案是英国在全球的殖民地都成为了供养英国本土的资源供应地,所以在这套体系之内英国所占有的殖民地越多,其本土所能够获得的资源供应也就越丰富,相应的英国本土能够赚得的财富也就越多,综合国力也就越强大。

当然谁都能看出来,这一套体系是穷尽殖民地的资源,保证英国本土的绝对强势地位和经济优势。所以一旦殖民地自己本身具有比较好的发展前景,肯定是不愿意接受这套体制的。事实也确实如此,可以说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就与英国实施《航海法案》对北美殖民地自身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阻碍作用有着直接联系。而在阻止美国独立失败之后,英国也意识到对殖民地进行如此严苛的盘剥不可能长久,所以在公元19世纪上半叶逐渐废除了《航海法案》,允许其殖民地与其他国家直接开展贸易,进行商品和物资的进出口。

一定程度上北美独立也是《航海法案》逼的

不过虽然这一套由殖民地供养英国本土的体制在官方层面被废除了,英帝国的基本国体却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在由英国完全控制的英帝国境内,各个殖民地所出产的各种物资仍然会优先供英国本土和其他殖民地利用,英帝国本身消化不了的资源才会通过贸易让其他国家使用。所以对于英帝国来说,殖民地始终是其最为核心的资源,也是其国力和财富的根本。

英帝国的致命缺陷

所以英国才会在长达二三百年的时间内痴迷于在全球各地开疆拓土,以至于最后在全球各地建立起了领土面积超过3300万平方公里的庞大帝国。而这庞大的国土反过来又成为了英国国力持续增强的保证,因为英国殖民地庞大的人口基数,英国可以在全球各地都维持数量庞大的军队,以保持其殖民地统治的稳固。一旦某地发生叛乱,则还可以从其它殖民地调集优势兵力去扑灭叛乱。比如在二战期间,全球的英军总数最高时曾经达到1500万人,而其中绝大多数兵源都来自英国的各个殖民地。

但建立在这种体制之上的英帝国,虽然长期维持了全球第一的综合国力,其弱点也是非常明显的,也就是它的实力虽强,但在全球的分布却过于分散,而且因为其国力来自于其超级庞大的领土面积和人口,这也就意味着在真正的战争爆发时,它要守卫的地域也极其庞大分散,这时原本是其财富的各个殖民地就会全部变成其负担。这一点在一战之后各国军事技术突飞猛进,军队质量的重要性相对于数量不断提升之后就体现的更为明显了。

不列颠空战虽然保全了英国本土,却难掩二战早期英国全球失利的局面

所以在二战之中,英国虽然通过不列颠空战,使希特勒吞并英国本土的企图遭到挫败,而且在二战末期通过协同美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反攻德国而成为了二战的主要战胜国之一,但通过前面的介绍,了解了英帝国在当时是一个什么概念之后,大家恐怕也就能够意识到欧洲战场其实只是英国在二战期间整体战局的一个部分,甚至只是一个相对比较小的部分。

而在欧洲以外的二战战事,除了北非战场英军协同美军比较快地赢得了胜利之外,在其它战场英军的表现就乏善可陈了,特别是在对于英帝国来说具有致命地位的亚洲殖民地。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英军很短时间内就在亚洲遭遇了一连串惨败,最终的结果是除了印度之外,其亚洲殖民地几乎全部丢失。特别是在1942 年1月31日到1942年2月15日之间进行的新加坡之战,英军在短短16天内就完全失败,多达8万英军集体投降。而新加坡在当时被称为“亚洲的直布罗陀”,拥有英国在亚洲最大的军事基地,是英国东南亚殖民地的核心。而英国的速败凸显了其维持亚洲殖民地力不从心的现实,严重打击了英帝国在东南亚人心里的威信。因此新加坡的失守也被丘吉尔称为是英国历史上“最大的灾难”和“最大规模的投降”。对英国来说更加严重的是,在英军投降之后,东南亚当地人却没有完全放弃抵抗,而是通过游击战等方式组建了不同的武装力量,而这些武装力量的存在,使英国战后在东南亚重建统治几乎成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新加坡投降的英军被日军士兵带走

不过真正使英帝国完全无以为继的还不是东南亚的惨败,而是印度的变故。印度虽然在192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不合作运动”,但总体来说在二战之前,这些运动都还处于英国殖民当局可控的范围之内。但在二战爆发之后,英国殖民当局开始在印度大量征兵,希望用印度海量的人口,支持自己在全球各地的战事。在整个二战期间,英国总共从印度征召了超过200万军人。但这种做法却遭到了印度人的强烈反对,印度独立运动再次高涨。虽然这些印度军队帮助英国赢得了二战的胜利,却也使印度的独立变得难以避免。

印度媒体在印度独立当天的报道:印度独立,英国统治结束

而此时给了英帝国最致命一击的则是其在二战中最大的盟友美国。因为美国竟然也公开表示支持印度独立,而且这种意见还是来自美国总统罗斯福。美国支持印度独立的理由也很简单:美国虽然支持英国,却不支持英帝国继续存在。因为英帝国的存在就意味着美国无法直接进入英帝国统治之下的许多市场,所以肢解英帝国其实也是美国在二战时和二战后的利益所在。因此当英国在战后需要重建其经济但自己却无力筹集重建资金,必须要依靠美国的援助时,也就只能无奈同意印度独立。在英帝国中经济占比高达40%左右的印度独立之后,英帝国也就被宣判了死刑。


在二战快要结束的时候,看似带领英国赢得了二战的丘吉尔也在英国大选中失败。除了英国本土在战争期间遭受德国长期的空袭和导弹轰炸,导致本土严重的食物和基本生活物质短缺,使英国人普遍厌战之外,部分原因恐怕也和当时英国人已经看到英国虽然成为了名义上的战胜国,但在实际上却成为了二战中实际损失最大的国家之一有着密切的关系。(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告知删除)

6

大英帝国靠工业革命发家,靠广大海外殖民地繁荣。″英伦三岛″在面积几十倍于它的殖民地的供养下当然富得流油。二战中英国本土损失不是很严重,别听它吹″考文垂″被炸得如何如何,我国重庆挨炸比这厉害得多。可是其殖民地几乎一下子全没了,最后只有死抱住HK不放。本土又只余下″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这么个巴掌大的地方,没人供养了。不能和昔日的儿子比哦。

7

战时苏联繁荣?没有美国从面包牛奶棉衣棉裤袜子手套到飞机大炮坦克军舰武器的海量援助,早喝西亚风和用哆嗦去打德国了。

战时德国繁荣?他那战时纳粹体制控制占有国家一切资源及人进行的战事生产叫繁荣?

8

二战后德国最惨,到处一片废物,整个欧洲都被打烂了。丘吉尔悲伤的说,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

英国当然也很悲惨,本来一战就花光了维多利亚女王几十年积攒的家底,还没恢复一战元气,二战就来临了。

二战后,美苏是最大受益者,尤其美国。

战后,美国执行马歇尔计划,大力扶持西欧,两百多亿美元,几乎免费送给西欧,英法德等迅速崛起。

很多人以为英国已经没落,以为大英帝国不复存在,这是一种错觉,至今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大量殖民地没有独立,仍臣属于英王名下,在法律上仍一个国家。查尔斯王子曾先后做过加拿大澳大利亚总督。

这些人的注意力似乎只看到了英国本土,而英国本土始终那么大,只是爱尔兰独立了出来。他的实力仍不可小觑。

可能在某些方面,英国被当时的美国苏联的光环遮挡住了。

9

你好,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二次世界大战英国之所以没有取得战时繁荣,我想最大的可能应该是因为英国本土面积不大(24.41万平方公里,人口4700万),重工业相对集中造成的。英国是由大不列颠岛(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岛东北部和一些小岛组成,隔北海、多佛尔海峡、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孤悬于欧洲以外。二战中,德国很快占领了欧洲大部分领土,并对英国实施海上封锁(狼群战术)和大规模轰炸,基础设施损毁严重,物质供给非常困难。后期,欧洲的反抗力量大部分汇聚到了英国,无形中也加重了英国经济负担。这是英国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战时经济的根本原因。

再说说其他国家。

美国自然不必说,二战期间本土没有遭到任何直接的破坏(除夏威夷等外岛以外),长期做为盟军最大的后方基地存在,发了不少战争财。

德国,作为发动二次世界大战的一方,闪电战奠定了德国快速占领欧洲,殖民欧洲的目的,同时,迫害犹太人,侵占犹太人财产也为德国蓄积了不少财富,能维持战争机器高速运转。

苏联在二战前期,斯大林感觉强大的德国必然会威胁到苏联的国家安全,便将苏联的重工业和军工有计划地迁移到乌拉尔山以东,保存了实力。同时,与德日都签订得有互不侵犯条约,避免了两线作战。最后,苏联有广袤的土地和纵深,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拖慢了德军的进攻,使战时经济得以发展。

10

英国是二战的导火索。英国是2战前的国际老大。靠工业革命和发战争财。得名国老大。后来德国看出发战争财的便宜。当时国际情况要想发战争财必须。先打英法。在拿下苏联。日本计划拿下中国。若这四国没有变化被拿下。远在西方的美国会锤手而得。日本德国由于变化而失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