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白龙赤子,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背景介绍

明朝末年,土地兼并严重、政治败坏、宦官专权是其时代特征。李自成就出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李自成,陕西米脂人,幼年在地主家打工,磨练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随着明末农民起义的此起彼伏,李自成投奔了和他家乡较近的“闯王”高迎祥。

在崇祯九年(1636),高迎祥不幸被捕,随后牺牲。接着,李自成当上了高迎祥部的领袖,成为新一代的“闯王”。李自成领导军队在渭南(今陕西南部)、四川一带活动。

此时的明朝政府正在镇压张献忠部,李自成借此良机拿下了河南部分地区。此时的河南是一个灾难多发的地区,人们连饭都吃不饱,听“闯王”来了,大家齐声喊道:“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可见,此时李自成的威望还是很高的。

崇约祯十七年(1644)正月,李自成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大顺,以西安为首都,称西京。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拿下北京,崇祯吊死煤山,明朝灭亡,享国276年。

那么,李自成很容易地拿下了明王朝的首都,为什么后来被清朝统一全国了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即吴三桂的反复无常、大清的建立与李自成统治集团自身的弱点,下面将逐一介绍:

一、吴三桂的反复无常

(一)吴三桂的家世

吴三桂(1612—1678),字长伯,江苏高邮(今江苏高邮)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父亲是吴襄,吴襄于天启二年(1622)中武进士,随后一直在辽东的军政系统担任要职,历任辽东兵参将、副将、总兵。天启二年(1622),吴襄经历了人生中的大事,那就是迎娶了祖大寿的妹妹吴祖氏为妻。

祖大寿何许人也?他历任平辽将军、先锋总兵,其家族也是辽东的宁远望族。吴三桂正是在这样家庭环境中成长,政治军事背景雄厚。

(二)吴三桂的政治生涯(不包括与本题无关的“三藩之乱”)

他以父亲的门荫而入仕,20岁起开始任游击、前锋右营参将等职。到27岁的崇祯十二年(1639),吴三桂已经成为了宁远团练总兵。从当时辽东部队的最底层爬到权力的顶端,吴三桂只用了七年时间,可见其有着高超的谋略,但远远不是造福劳苦大众的政治才能。

此时大明朝已经名存实亡,但仍然控制着辽东,辽东的所有官员都还是大明的官员。崇祯十六年(1643),对于吴三桂而言是不平凡的的一年。(提醒:这一年李自成已经拿下了洛阳、西安等地)这年投降清朝的洪承畴给吴三桂写了信,劝说吴三桂投降大清。由于吴三桂的回信没有保留下来已经不知道其中的内容,但从清太宗皇太极对吴三桂的回信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那就是吴三桂对大明朝的忠心已经有了一些动摇,资料如下:

尔遣使遗尔舅祖总兵书,朕已洞悉。将军之心,犹豫未决。朕恐将军失此机会,殊可惜耳。

皇太极表示,将军(指吴三桂)给你舅舅祖总兵(指祖大寿)的信函我已经看过了。将军的心怎么还在犹豫不决啊,这样下去,我害怕将军会失去投降的最佳时机。可以想到,此时的吴三桂占据着主动性,不管他投不投降,他已经处于动摇之中了。

也是在这一年,吴三桂在国丈田弘遇的院子见到了陈圆圆。

崇祯十七年(1644),大顺军从西安出发,兵分三路直指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见大势已去,遂吊死煤山。

全国形势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吴三桂的人生也到了选择的十字路口,摆在其面前总共有三条路,如下:

1.自己在宁远拥兵自立,成为称霸一方的诸侯;

2.依附李自成的大顺起义军,共同抵抗皇太极的大清。

3.投降皇太极的大清对付李自成的大顺政权。

至于该做什么样的选择,吴三桂始终处于徘徊不定的状态,李自成和皇太极都在等着吴三桂的回话。吴三桂与自己的智囊团商量了许久,分析了当时的种种局势,最后决定:

三桂乃报使于自成,卷甲入朝(指在北京的大顺政权)

于是,走上了“入朝”的道路。但是,事情发生了转折。在去往北京的路上,吴三桂听到了两条让他改变此时想法的消息,如下:

1.自己的父亲吴襄被李自成的部下所刑掠;

2.陈圆圆被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所霸占。

听到这两条消息后,吴三桂改变了自己的初衷,开始改变主意。

关于吴三桂转而投降大清的原因,后人大多采用“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说法。他们把吴三桂降清的原因归于爱妾陈圆圆的被霸占,这种说法太过于感性。在我看来,还有其他原因。如下:

1.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被大顺政权所控制,而在吴三桂出人头地的道路上,家庭环境给了他最重要的资源,他对自己的亲人有着很深的感情;

2.另外,吴三桂作为辽东地区的重要人物,是军政方面的能手,不会因为一个爱妾的原因让自己做出影响其一生的重大决策。

崇祯十七年(1644)四月初八,吴三桂率兵进攻不远的山海关,此时山海关的守将唐通,是一无用之人,被吴三桂三下五除二就打败了。从此,吴三桂有了更大的政治资本,那就是占据了东北地区与华北地区重要的军事分界点———山海关。这下惹怒了“闯王”李自成,决定率领六万大军,征伐叛贼吴三桂。

此时的吴三桂陷入了沉思当中。他在想,自己的兵力不足以对抗大清大顺中的任何一方。如果还去投降李自成肯定会让李自成不信任自己,这样一来很可能让皇太极更加恨自己。他还想,如果去投降大清,会稍微好点,前面和皇太极也通过信,表示接纳我;清军此时的发展仍然处于上升期,如果清军赢了,我还能继续拥有巨大的军政权力。所以,权衡再三,吴三桂打开了山海关的大门。

(三)山海关大战

山海关大战对于吴三桂的一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正是这一次战役让吴三桂有了统兵征伐西南和西北的砝码。另外,吴三桂也被封王,镇守云南,为以后的清王朝留下了很大的麻烦(此处不赘述)。

二、女真崛起与大清的建立

(一)女真的崛起

1.明末的东北边疆

1368年,明朝建立,朱元璋设置“九边”,管理帝国的北部边疆,“辽东镇”就是其中的一“边”。明代中后期的万历年间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张居正变法”,国力大振,有效地遏制了自明朝建立以来就很强大的蒙古势力。但是,令辽东总兵李成梁万万没有料到的是,随着蒙古势力的削弱,原先被蒙古势力所抑制的女真势力却慢慢抬头,开始动摇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

2.李成梁对海西女真的打压

女真,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据民族史学家王钟翰先生的研究:

女真族出现于10世纪初,至1635年(清天聪九年)清太宗皇太极以“满洲”族称诏告中外,前后活动于历史舞台凡700余年。大体说来,其间经历了发展(辽代)、兴盛(金朝)、衰弱(元至明初)和再度兴起(明中叶以后)四个时期。

本文的重点为“女真再度兴起时期”。这一时期,女真划分为了四个主要的分支,分别是:建州女真、东海女真、海西女真和黑龙江女真。而影响明代中后期东北边疆重要的两支为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在万历时期对明朝的威胁最大,时任辽东总兵的李成梁通过设“市圈计”、“打击叶赫”和“削弱哈达”(叶赫和哈达均为海西女真的分支,威胁最大)的方法对海西女真进行了严厉的打击,一蹶不振。不料,没有其他部族威胁的建州女真势力壮大起来了。

3.建州女真中的强人与大明的结怨

此时,建州女真的实力大增,而建州女真则以王杲的实力最强,而王杲正是努尔哈赤的外祖父。明王朝打压海西女真的那一套在王杲这儿一概不管用。万历二年(1574),王杲以明王朝关闭贸易口岸为借口,进攻明王朝的军事据点辽阳、沈阳。李成梁带兵镇压,王杲在对抗明军的时候表现出了少有的勇气和胆量。后来王杲与李成梁又多次交手,但是王杲还是由于寡不敌众被李成梁所杀。王杲死后,其主要残余势力依然反抗明王朝,明王朝先后杀死的主要人物有阿台、觉昌安和塔克世。他们分别是努尔哈赤的舅舅、祖父和父亲。随后,努尔哈赤开始了他精密的复仇计划。

4.努尔哈赤的少年时代

努尔哈赤听到自己亲人们被明朝残害的时候,悲痛万分。他知道,他是强者,是替家族复仇的强者。由于亲人的离去,这也让努尔哈赤很早就表现出了成熟的一面,他每个月都要和伙伴们去山里采集药材,还要拿到抚顺的马市进行交易,在这里努尔哈赤能遇到三教九流的人。几年下来,这样的经历让努尔哈赤更加的老练成熟。另外,努尔哈赤还喜欢看《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等书籍,在这些书里面学到了更多的军事和政治才能

5.“七大恨”和努尔哈赤的胜利

努尔哈赤在统一建州女真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包括创立文字、创立八旗和建立基地。通过这些基础工作的完成,努尔哈赤罗列了攻打明朝的正当理由,即“七大恨”,大概是关于祖、父被杀、拘留使臣和分裂女真族等理由。

于是,努尔哈赤与明朝正式拉开了战争的序幕。努尔哈赤先后攻陷了抚顺、清河、开原、铁岭等重要的军事据点。

在明朝极力打击蒙古的时候,海西女真的实力大增。同样,在李成梁征服海西女真的过程中建州女真的势力起来了。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啊!努尔哈赤的成功在于其在少年时代就培养出来的果敢与勇猛。另外,其巨大的意志力则是由巨大的悲痛所激发出来的。

(二)大清的建立

1.努尔哈赤的“滑铁卢”

天启六年(1626),努尔哈赤统领军队六万,开始了他攻打辽东重镇宁远的征程。此时富有军事才华的袁崇焕抱着“誓与城共存亡”的信念迎接努尔哈赤的挑战。袁崇焕通过“凭城固守,分城负责”、“布设大炮,城炮结合”、“坚壁清野,严防奸细”和“兵民联防,重金赏勇”的措施取得了宁远大捷。此役,努尔哈赤被炮击中,于九月三十日去世。然而,明朝还是没有阻止“大清”的建立。

2.明朝的腐败

明王朝经过“宁锦大捷”,士气大振。然而最大的功臣袁崇焕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奖励,反而遭到排挤,这是让人悲痛的地方!此时的明王朝,基本上被宦官魏忠贤所把控。魏忠贤(1568~1627),北直隶肃宁县人。他目不识丁,却吃喝嫖赌样样通。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当时的明王朝却拥有了至高无上的特权,国家的悲哀啊!

3.大清的建立

1616年,努尔哈赤就建立了后金政权。经过一系列的征伐和胜利,后金在政治、经济、军事等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虽然是努尔哈赤用命换来的)。皇太极于1626年继位后有采取多种巩固政权的措施,例如将族名由原来的不统一改为“满族”、扩充原来的八旗军、废除“与三贝勒俱南面坐受”的制度,有效的加强了后金的统治。1636年,正式改“后金”为“清”,清朝建立。

大清的建立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包括王杲、觉昌安和努尔哈赤等等。从他们创业之初算起,也才半个世纪前后,比起腐败的明朝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对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是当时最大的一股威胁力量。

三、李自成统治集团自身的弱点

(一)明朝地主的反抗

大顺军进京,把严厉打击明王朝的地主阶层的任务放在了首位,就连刘宗敏这样的大将都把工作的重心放在这类事情上。仅三月二十四日一天的时间就杀了500多人。地主官僚作为每个地方有实力的阶层,他们的实力不光体现在其拥有的财富的。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当地还有着特殊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不会随着他们财富的没收而消失,可能会转化为更加严重的暴力事件。

这样,对于地主阶层采取积力打压的措施,就像南怀瑾先生对“五四”的评价一样,泼洗澡水把孩子也给泼掉了。苏联第二任领导人赫鲁晓夫上台之后全盘否定斯大林时期的所有政策,也是一个例子,最后导致了赫鲁晓夫的匆匆离场。

果然,在听到山海关大战李自成失败的消息之后,各地的官僚士绅纷纷掀起了反抗的大旗,据资料记载:

凡逆闯政令一切革去;

榜闯大逆无道罪状。

凡是“闯王”所下的政令全部废除,把“闯王”大逆不道的罪状要标榜出来。可见,这些士绅对李自成的统治已经是深痛恶绝了。

(二)对所得地区统治的失策

大顺军政权拿下山西后,没有派可靠人员在山西镇守,对山西的轻视是致命的错误。同时,北京失守后大顺军在西撤的过程中也没有留下相应的军事力量在山西。最后,即使他们到达了西安仍然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战略屏障。另外,在大多数情况下攻陷一个地方后大顺军会派大将镇守。但是这些大将对于所把守的地区采取极其暴力的措施。对于反抗的士绅毫不留情的处以死刑,这样的方式只会引起更多的反抗事件。

(三)乌托邦

李自成还在河南解救灾民的时候就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这在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史上也是一个划时代的壮举。它和宋代王小波起义中“均贫富”的口号相类似,有着解放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美好理想。但当李自成拿下北京后,这个政策没有得到良好的实施,也就付之东流了。当然,这种政策有着很大程度的空想性。从世界历史的范围来看,农民和地主两种对抗阶层的的人实现绝对的公平是没有出现过的。

(四)缺乏敏锐的洞察力

关于李自成大顺军的失败,我觉得他们的统治集团缺乏敏锐的洞察力,体现在两个时间点。

1.建都北京后;

2.丢失北京后。

建都北京后的大顺军,达到了他们统治的巅峰,无论是控制的地域还是获得的财富都是最强盛的时期。但这时候的大顺军放松了对形势的观察,据史料记载:

安福衚衕,一夜妇女死者三百七十余人,惨不忍睹。

可见其军纪之涣散。

另外,在大顺军丢失北京后,逃到了陕西。他们到达陕西的时候,其实还控制着广阔的地区。可是此时李自成统治集团决定“全面停止追脏助饷”。这样就彻底的断了财路,该停的时候不停,不该停的时候停了,导致政权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五)满招损,谦受益

大顺军建都北京后产生了骄傲的心态,以为可以一劳永逸了。他们还天真地认为吴三桂是一个可靠的人士,认为吴三桂能投降自己。可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反复无常就是吴三桂的本来面目。等到李自成军队赶到山海关的时候,李自成万万没有想到迎接他的敌人会有清朝的君主皇太极,慌乱之中只会导致山海关大战的失败。

结语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起步于明末赋税徭役沉重的“三边四镇”地区,后经陕南、山西、河南、金乡一带,实力大增,然后称雄于关中,拿下了北京。其成功的速度如同火箭一般,可谓声势浩天矣。但是,大顺军的失败也是接踵而至。首先,吴三桂从小就是一个富有权谋的政客,在阻碍李自成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在攻陷一个地方之后,大顺军没有做好妥善的后续工作,生了放纵之心。最后,李自成的大顺军没有统一全国的原因还在于没有克服自身的缺点,如没有处理好与明朝士绅的关系、土地政策没有贯彻到底等等,导致了胜利果实的丧失。

最佳贡献者
2

这个问题比较好理解,可以变相的对比一下李自成和皇太极的格局出身就一目了然。

先说李自成,人称闯王,清末比较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有勇有谋。出身贫苦人家,于苦难中长大,说白了就是自己一手打天下,白手起家,没有家底没有靠,基础很差。起义前期确实前景很好,可是后期,尤其攻进北京城后,暴发户的本性彻底爆发出来,骄傲自满,成迷酒色,手下兵将更是肆无忌惮,抄家强抢民女,北京城一顿霍霍,民生怨道。本身也格局太小,眼光太浅。不能像朱元璋刘邦那样,善待人民拥抱人心。

再说皇太极,清朝入住中原建立大清的奠基者,出身就是贝勒,文武双全,从小就是官宦人家,家族熏陶胸怀天下,格局远大,志在天下。在位时,对内一系列的措施稳固政权,对外手下八旗军更是骁勇善战,一步步蚕食大明的有生力量,虽然最后一次入关前猝逝,但基本为后来者夺取天下铺好了路。

大体就是这样,自古以来成者王败者寇,时势造英雄。闯王不能统一天下还有很多原因,我只是从人物本身的角度出发分析。

3

李自成的农民军长期流动作战,没有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入北京,明崇祯帝自缢身死,明朝灭亡。

李自成军的部属多出身于社会底层,长年征战生活困苦,进占北京后都在急于享受荣华富贵而快速腐败了,战斗精神和意志减弱。

为解决军费或是榨取钱财,李自成采取了错误的“拷饷”之策。也就是严刑拷打明朝王公贵族和官吏,逼迫他们交纳金银财物。

“拷饷”等错误政策,使李自成失去了明朝旧臣的支持,特别是使原已归降的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反叛,并投降清朝引清军入关。

李自成缺少总览全局的政治远见,率军亲征吴三桂时,对关外的清军入关参战估计和准备不足。在一片石李自成被吴三桂与清军联合击败。战败后,李自成回京匆忙登基,随后撤出北京一路败逃,没有组织有效的抵抗。

清军入关后,清朝采取“甩锅”的策略,宣称灭明的是李闯,清军是入关平定战乱的,有一定的欺骗性。同时,清朝重用明朝降将,注意拢络汉族地主阶级。最终,清朝统一了全国。

4

中华历史是一部中原与游牧民族斗争的历史,从五胡到匈奴,再到契丹,蒙古,后金。总体上中原输多赢少。原因很多,其中重要一条就是骑兵对步兵是升维打击,好比战斗机对坦克。

再回过头来看下李自成与后金对比。

后金骑兵战斗力无需多言,李自成军队以农民军为主,无论单兵作战还是大兵团都不如后金骑兵。除此之外,吴三桂投降,清军轻易入关,此后吴三桂投名状以马前卒身份帮助清朝积极剿灭各地起义军。值得注意的是,吴三桂的军队就是著名军团之一-关宁铁骑,孙承宗和袁崇焕一生心血栽培的关宁铁骑。

另外,明末灾害频繁也是李自成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只能说历史车轮滚滚,风水轮流转,后金坐庄。

5

兴,亡百姓苦,任何农民起义,都是压迫和反抗的博弈,明末农民起义也是如此,只不过是李自成凭借自己的勇敢和智慧顺应当时农民起义的潮流,推到潮头上!把农民吃饭问题和土地问题没有解决好,是因为李自成流寇成性,政治结构松弛涣散,被强拳一重击,马上做鸟寇散!在山海关一片石决战时,好多义军战士腰里缠着抢来的财务,决战一败马上连夜跑回老家,隐姓埋名,买地娶妻生子过日子,连一个信念都没有,这帮人怎么能坐天下治理国家?


6

千里杀将风云起,皇图霸业一场空。

李自成起于卒伍,于明末之际竖起了起兵反明的大旗,在民不聊生、流民遍地的明末,席卷了明朝大地,自举事之后,李自成势如破竹,挟百万之兵,攻破了北京城,成为压垮大明的最后一根稻草。

按照正常的历史剧本,李自成下一步应该是登基为帝、君临天下、安抚四海,揭开一个新王朝的序幕,从此名留青史!诡异的是,仅仅一个多月后,李自成就被迫离开北京,从此江湖日下,最后兵败身死。

那么,李自成为何溃败地如何之快呢?这里面既有队伍结构的原因,也有方针大政的失策,更因为对手实在太强!

一、李自成的队伍人才严重匮乏

李自成能够一路北上攻破北京,在大明掀起了农民起义的浪潮,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运气。明朝后期,官员贪腐成性,军队战力低下,武备极度废驰,国力几近耗空,李自成才得以崛起。

李自成的军队,战斗力谈不上彪悍,碰到稍微强劲一点的对手,也只有望风而逃的份。偏偏整个大明最为厉害的、最能打的兵的将领,却都被后金牵制在了边关,导致李自成越战越强,最终一发不可收拾,让李自成成了气候。但这并不代表李自成就很强,李自成的队伍最大的问题是人才的极度缺乏。

  1. 李自成的农民军主力,就是土地兼并和大饥荒导致的流民,这些流民经历了残酷的战争,在极高的淘汰率之下,,最终成为了李自太麾下最精锐的部队,这部分人也是李自成队伍的核心。问题是:这些人作战能力虽然提升了,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的胸襟、见识也提升了。
  2. 打天下容易,坐天下却极难。打天下可以依靠精兵强将来强推,坐天下却需要富有理政才能大量的官吏,这些官吏产生的土壤,就是数量庞大的士绅阶层。他们自小就的就是治理天下的知识和本领,可李自成的队伍里有这样的人才吗?
  3. 李自成进北京之后,有相当一部分文官主动投靠李自成,这些人具有丰富的治理经验,是一个帝国正常运转的重要一环,可李自成是如何对待这些士族的呢?他对这些士族严刑拷打、日夜逼捐,硬是从这些文官身上榨取了八千万两白银。

李自成的行为让这帮士族算是看明白了:李自成根本没有夺取天下的气概,更没有坐稳天下的能力和胸襟。李自成并非没有认识到自己队伍的弱点,可他已经无力改变现状了。他倚重的大将袁宗第、李来亨、刘宗敏、田见秀、贺锦等,眼睛里只看见白花花的银子!李自成如何去约束和命令自己手下这帮大将?

武将如此,文臣也好不到哪去,他手下的谋士牛金星、李岩、宋献策、顾君恩等,有的心胸狭隘、有的难得信任,有的才具有限,他们没有能力提出一个完整的施治纲领和定国大策,最终只能随李自成败走。

手下无能人,导致整支队伍水平低下、缺乏长远目标,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是李自成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二、缺乏奋斗目标和大政方针,注定了李自成无法走得更远

如果让明朝的老百姓、士族在李自成和多尔衮之间选一个,大多数人一定会选李自成。不管怎么说,李自成好歹是“族类”。明朝在崇祯吊死煤山那一刻,就注定要成为过去式了。

那么,为什么拥兵百万、占据北京、占领了大半个中国的李自成,仅止步于此?仅仅月余便黯然离开了北京?天时、地利、人和皆占,最终败走麦城、江河日下,究竟是什么决定了农民军的衰败?缺乏信仰、缺乏奋斗目标是根源所在。

  1. 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你要去奋斗的目标。李自成的农民军,参加起义的目标很单纯,那就是有饭吃,不会饿死。在起义前期,这种朴素的愿望,可以在短时间内聚起一支大军,只要有军粮就足够了,饥饿的流民,能吃一顿饱饭就是非常幸福的事情了!
  2. 当吃饱饭不再是奢望时,他们有了更高的追求,那就是银子、女人。攻破北京之后,这一切就唾手可得了!那么,此时靠什么去约束他们?如何激起他们的斗志?李自成并没有给他们一个目标,因为连他自己都处在迷茫当中。历史的局限性和历史规律,不是任何人能够打破的。
  3. 更为严重的是,李自成的农民军,缺乏长期经营的思想准备。占领一座城市后,最重要的就是恢复农业生产、安抚人心、施行良政,用十年以上的时间把这个城市“消化”掉,真正成为自己的大本营,可是一群“流民”思想严重的农民军,哪里会想得这么长远?

没有长期经营的思想,队伍就无法扎得下根,打顺风仗的时候还看不出缺陷,一旦打了败仗,这些隐忧就会爆发。没有根据地、没有补给,就没有退路,结果只能连败、再败,最终败亡!

历史上这样的正反例子非常多。例如楚汉争霸时的萧何,没有打过一天仗,为什么成为西汉功臣之首,就是因为他给刘邦建造了一个稳固的大后方,将粮草、兵员源源不断送到前线。很显然,李自成的队伍既没有远大的目标,也缺乏能够踏踏实实去做这些事的人,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三、李自成的对手异常强劲

李自成的一生有许多对手,但是实力最强劲、将他赶得走投无路的,却是多尔衮。从一个比较长的历史尺度来看,后金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生机勃勃、战力彪悍,是一个处于上升期的“势力”。

打破北京之后的李自成,是他兵力最盛、战力最强的鼎盛时期,此时李自成对未来充满了自信,区区一个后金有何可怕?然而现实狠狠给了李自成几个耳光,等他明白过来之后已经回天无力了。

  1. 明朝晚期,并非没有能打的将军,但这些武将最终的下场都如出一辙,被崇祯自己杀得干干净净。自毁长城?焉能不败!此消彼长之下,后金的优势越来越大。而李自成与明朝长年作战,又严重消耗了明王朝的实力,明朝提前出局。
  2. 多尔衮在入关前,并没有占领江山的打算,他已经做好的撤退的打算。实质上多尔衮已经把李自成视为“中原之主”了!如果李自成过于强劲,屁股一拍出关避走就是了,后金不是一直这么干的吗?
  3. 最初与李自成战斗的,并不是清兵,而是投降后金的吴三桂。吴三桂以仅有的五万人,与李自成的十余万大军打得旗鼓相当。多尔衮这才发现,大明已经没有能够与他抗衡的军事集团了!

当多尔衮正确判断出当前的形势之后,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碍后金入主中原了!当清军全数压上之后,李自成兵败如溃堤,最终被后金赶尽杀绝,一个曾经席卷大半个中国的起义就这样走向了末路。

李自成逃出北京之后,清军在背后紧逼不舍,他被迫逃往西安。清军追到山西时,山西守将竟然未战而降。随后,清军调集主力进攻西安,三下五除二就把陕西也丢了。这时候李自成终于明白了,此前自己之所以能够纵横天下,不是他有多能打,而是碰到的对手都不堪一击!


综述:李自成没有能够建立起一个稳固的政权,导致中原为后金所据,原因是多方面。

首先,明朝后期的腐败,耗尽了中原地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农业生产严重破坏、人口锐减,连年征战之下,早已经腐朽不堪,一碰即倒。

其次,李自成的团队能力低下,缺乏远大的目标和理想,导致部队缺乏身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而李自成又无法得到士族的支持,吸收其中的优秀分子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

最后,崛起的后金是一支充满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政权,在缺乏强劲对手的情况下,只要没有大的战略性失误,入主中原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文/脂肪故事

参考资料/《明史》《清史稿》

7

李自成其实挺尴尬的,简直就是报了个团参加了北京一月游,游完以后,大顺军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李自成并没有成为天下之主。

同时,多尔衮左手拥抱着孝庄太后,右手提溜着顺治小皇帝,策马奔腾浩浩荡荡地进入北京城,坐镇北京,君临天下。

李自成好歹号称拥兵百万,战将千员,为什么就被赶出了北京城呢?多尔衮有什么异于常人的地方?凭什么他能够夺取天下?

李自成得不到士族集团的心。

李自成是个二愣子,打陕西那会儿,在代州遇到了周遇吉,结果被周遇吉给打残了,差点放弃进军北京的想法。

这个时候明军那边大同总兵姜瓖和宣府总兵王承胤主动投降,这才让李自成得以顺风顺水地杀到了紫禁城。所以李自成应该能意识到,这些明朝降臣的重要性。

降将们可以帮李自成打天下,而文官则可以帮李自成治理天下。可是李自成自己不要天下,这也就没办法了。

至三月,都城陷,景文死之,藻德、岳贡、瑜并被执,幽刘宗敏所。贼下令勒内阁十万金,京卿、锦衣七万,或五三万,给事、御史、吏部、翰林五万至一万有差,部曹数千,勋戚无定数。藻德输万金,贼以为少,酷刑五日夜,脑裂而死。复逮其子追征,诉言:“家已罄尽。父在,犹可丐诸门生故旧。今已死,复何所贷?”贼挥刃斩之。---《明史》

李自成进了北京以后,二话不说,把这帮投降的文官吊着胖揍了一顿,活生生从这些吝啬鬼嘴里敲诈到了8000万两白银。

这些文官被敲诈了以后,南方那些本打算投降的文武官员,立刻缩紧了脖子,表示要跟李自成决一死战,哪怕是为了明朝献身也行。

其实他们真的是为了给明朝报仇雪恨吗?当然不是,他们是担心,即使投降了李自成,那也会遭到相同的待遇。

如果李自成对那些文官态度好一点,再稍微孝顺一点,或许南方这帮士族大臣们,一个个就会把李自成当成个乖儿子,主动到乖儿子那边养老去了。

李自成打不过多尔衮。

这个是硬伤,多尔衮当时也没有想到,李自成如此不堪一击。他打算入关的时候,还在揣测,李自成是不是可以一举消灭吴三桂。

如果一片石大战中,吴三桂一开始就顶不住,那说明李自成的军力十分强大。这么一来,多尔衮压根就不会入关,他可不想把父兄留下来的那点基业,全都给毁了。

可是吴三桂和李自成从早打到晚,一直不分胜负,要知道李自成可是有10万大军,而吴三桂不过5万关宁铁骑,实力悬殊之下,依旧不分胜负,这只能说明一点,李自成太菜了。

既然纵横天下的大顺军如此不堪一击,那多尔衮又何必跟他客气呢?一股脑所有清军杀向山海关,李自成兵败如山倒,仓皇逃入了北京城。

五月二日,我大清兵入京师,下令安辑百姓,为帝后发丧,议谥号,遣将偕三桂追自成。时福王已监国南京,大学士史可法督师讨贼。自成至定州,我兵追之,与战,斩谷可成,左光先伤足,贼负而逃。自成西走真定,益发众来攻,我兵复击之。自成中流矢创甚,西逾故关,入山西。会我兵东返,自成乃鸠合溃散,走平阳。---《明史》

他根本就不是多尔衮的对手,这时候他的部下们劝他留守北京,再调援军过来助战。可是李自成内心已经被多尔衮给击垮了,他根本就不敢在北京驻守。

所以不等多尔衮的大军杀来,李自成就亲手把北京城让给了多尔衮。此后李自成一路败逃前往西安,也不把山西地区的布防任务给安排好。

当阿济格带着吴三桂杀来的时候,山西地区的守将们望风而降,压根就没人愿意为李自成卖命。一眨眼的功夫,李自成已经丢了半壁江山,只能固守陕西。

可惜多尔衮可不想给他任何机会,北边有阿济格大军进军陕北,南边有多铎大军猛攻潼关,他们手里有红衣大炮,火力强劲,李自成索性连陕西都给丢了。

这种青铜等级的战斗力,也就只能吓唬吓唬腐败无能的明朝军队。一旦遇到战斗力强悍的八旗大军,哪里还有争夺天下的可能呢?

多尔衮战略构想比较优秀。

满清能够入关夺取天下,必须要感谢一个人,那就是后来被他们挖出来准备鞭尸的多尔衮。多尔衮这大兄弟是个人才,可以说在战略上是个天才。

原来他只是想要到中原抢掠一番,就回到关外,可是没曾想,明军和大顺军都如此不堪一击,而且投降派那么多,从此多尔衮野心膨胀,他有了夺取天下的想法。

坐镇北京以后,一方面,他令阿济格直奔陕西,剿灭李自成余部,另一方面他令多铎带领大军南下,直奔南明小朝廷。

自成兵三百骑冲我师,贝勒尼堪、贝子尚善等跃马夹击,屡破敌垒,尸满壕堑,械胄弥山野,自成精锐略尽,遁归西安,其将马世尧率七千人降。入潼关,获世尧所遣致自成书,斩以徇。进次西安,自成先五日毁室庐,挈子女辎重,出蓝田口,窜商州,南走湖广。---《清史稿》

后来阿济格打不下陕西,而南明小朝廷的使者北上表示要和满清划江而治。看到南明如此惰性,多尔衮放心大胆地将多铎大军抽调到了陕西。

在多铎和阿济格的双重打击之下,李自成自然是吃不消。这一战略的转变,需要非常锐利的眼光,可见多尔衮已经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对手并不是南明,而是大顺。

只有灭了大顺军,那么一统天下的路才会一帆风顺。为此多尔衮将所有堵住都押在了李自成身上,结果多尔衮赌赢了。

李自成被消灭以后,北方全境落入了多尔衮手里,而南明弘光小朝廷的四镇军阀也是望风而降。此后满清大军更是一路南下,南明其他小政权,根本就没办法跟满清大军相提并论。

多尔衮可不想饮马长江,他要的是一统江山。他不想偏安一隅,他要的是天下臣民都臣服于满清铁蹄之下。

总结:李自成身边缺少一个诸葛亮式的人物。

李自成本身是一位还算优秀的军事统帅,否则也不会两起两落,带领百万大军。可是他身边真的都是酒囊饭袋。

大将刘宗敏带头拷打明朝文臣,军师牛金星事后居然投降了满清。这两位都是大顺集团的高级人才,这是不可想象的。

李自成身边缺少一个诸葛亮,既能够帮助李自成安邦定国,又对李自成忠心不二。可惜他身边没有,而多尔衮身边却有,而且不止一个。

多尔衮身边的诸葛亮就是范文程,他给多尔衮出了若干主意。还有一个洪承畴,他虽然是投降过来的,但是能力没话说,在他手里,招降了太多明朝和大顺的文臣武将。

参考资料:

《明史》

《清史稿》

8

李自成起义进京尚未成功,为什么被多尔衮清军赶跑?

。伟人毛泽東主席进北京,告戒全党全军:‘’我们不做李自成‘’,一语道破玄机。李自成进京后,他的军队(称大顺军)都是底层百姓,农民和无业子民(起义到进入北京经历繁多且不说)。

。下面只说进京和覆灭: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率军五十万东征北京,二月初二(三月十日),在沙涡口造船三千渡过黄河,一路攻关斩将,节节胜利,势似破竹,明廷各处守将死的死,降的降。三月十七日半夜,守城太监曹化淳首先打开外城西则的广宁门,大顺军进入今复兴门南效一带,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监杜勋入城与崇祯帝秘密谈判,李自成提出的条件为:‘’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国王,并髙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

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又能以劲兵另剿辽藩,但不奉召于觐耳‘’,双方谈判破裂,三月二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刘宗明所部军,中午,李自成由太监王德化引导,由德胜门入,继承天门步入内殿,此時崇桢带着太监王承恩,上煤山瞭望,又反回干清宫大臣皆已逃散,最后崇祯前往景山自缢,史称:甲申之变,李自成下令将崇祯‘’礼葬‘’,葬于田贵妃墓中。

。李自成入紫禁城,封宫女窦美仪为妃。大顺军入京之初,兵不满二万,李自成下令:‘’敢于伤人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京城秩序尚好,店铺营业正常。但从二十七日起:大顺军开始拷掠明官,四处抄家,规定助响额为:‘’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以下各以千计‘’。城中恐怖气愤,逐步严重,人心惶惶。‘’凡拷夾百官大扺家资万金者,过逼二三万,数稍不满,再行严比,夾打炮烙,备及惨毒,不死不许‘’。称:死者有1600余人。(这是李自成的处置不当,惹民冤)。

。李自成手下抢掠,臣将骄奢,‘’杀人无虚日,大抵兵丁抢掠民财者也‘’

,大顺军于占领区皆设官治事,首为追响。

。三十日,李自成亲率十万大军奔赴三海关,征讨吳三桂,镇守北京者有刘亮,李侔。

。椐说,李自成入燕京后,从宫中搜出内帑:‘’银三千七百万绽,金一千万绽‘’,‘’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万锭,绽皆五百(十?)两,镌有永乐字‘’。载《明季北略,卷二十》。

。。。李自成覆灭,

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率军六万,与驻三海的明将吴三桂进行一片石战役,战至四月二十二日吳军渐渐不支,吳三桂乃降由清摄政王多尔哀,二军联手击溃李自成,主将刘宗敏受伤,急令撒退。二十六日(5日3|日),李自成逃到京城,仅三万余人,怒杀吴三桂大小34口。二十九日(6月3日),李自成在北京武英殿称帝,以李继迁为大祖,追尊七代考妣皆为帝后,立高氏为皇后,,使牛金里代行郊天礼,李自成,次日逃往西安,由山西,河南二路沏退,临行前火烧紫禁城和北京部份建筑,多尔衮命吳三桂不得入北京,直接追杀李自成军,在保定以南的望都一战,大顺军一度重创清军,五月初二日在定州清水河,李自成再次大败,大将谷可成牺牲,五月初三(6月7日)多尔兗军入主北京城,立即派出二路大军:一路有多铎率领南下攻打南明;一路由阿济格率领攻打李自成军,七月李自成渡黄河败归西安,不久,弃西安,经蓝田,商州,走武关,由于南明弘光帝朝廷的建立和大顺军的节节败退,很多原投降大顺的原明朝将领复投南明和清朝,李自成有是疑心日盛,终于妄杀李岩等人,致使人心离散。

。清顺治元年(1644年)二月,清军出击潼关,大顺军立阵迎战,请军因主力大炮尚未到达,坚守不战,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以红衣大炮攻破潼关,李自成采取避战的方式流窜,经邓州,襄阳,入湖北,‘’声称欲取南京,水陆并进‘’,五月在江西再败,后在湖北通山县南九宫山被忠于明朝的程九伯地方武装所杀,尸首不知何处,李自成死后,大顺军悲怒交集,立即扫荡九宫山区,对当地团练予以报复性打击,《明史》也有记载,李自成死于湖北通城。大顺军余部称李自成先帝,其妻髙氏为太后,李锦推举李自成三弟李自敬为首领。

。明,李,清逐鹿中原,塘蛳捕蝉,黄雀在后,弘光一現,顺治十八年。

9

李自成由始至终都是“流寇”作风,怎么可能统一天下。虽然李自成手下有着百万雄兵,但是没有一个稳定的后方来支持这百万大军的供给调度,大军所有粮草都靠沿途抢劫。另外,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以后,也没有将长安城当成自己的根据地来建设,反而在长安城内进行大规模的破坏。他的军队由精锐部队裹挟百姓而成,裹挟的百姓没有什么战力,精锐部队是长期被明军追剿磨炼出来的。这样的部队打顺风仗一切都好,一旦遭遇失败,就会一溃千里。

李自成没有一个统筹全局的观念,没有与之地位相匹配的智慧,没有与时俱进的政治觉悟。李自成在对待降官问题上,不甚明智。“成国公朱纯臣、大学士魏藻德率文武百官入贺,皆素服坐殿前。自成不出,群贼争戏侮,为椎背、脱帽,或举足加颈,相笑乐,百官慑伏不敢动。”这群官员被农民军这般侮辱,却“慑伏不敢动”,哪里还有什么尊严。李自成大概根本瞧不起他们,但是要成就帝业,是离不开这群降官的。可以马上得天下,可以马上坐天下吗?想当初刘邦也是瞧不起读书人,接见郦食其时竟然坐在床上让两个女子给他洗脚,郦食其对他说:“你要是想诛灭暴秦,就不应该这样见一位长者。”刘邦听了之后,马上站起来整理衣服,请郦食其上坐。在这方面,李自成的表现要差一些。对群臣大肆侮辱之后,李自成仍不罢休,又将他们押到刘宗敏府里,拷打索要钱财,交不出的人要受到惩罚。为此,刘宗敏制作了五千具夹棍,“木皆生棱,用钉相连,以夹人无不骨碎。”夹棍之下收获倒是很可观。“凡拷夹百官,大抵家资万金者,过逼二三万,数稍不满,再行严比,夹打炮烙,备极惨毒,不死不休”,哭号哀鸣之声响彻街坊。群臣不但没有在李自成那里获得官爵,反而备受荼毒,甚至家破人亡,自然人人心怀异志,只盼大顺政权垮台。李自成向富贵豪权追饷的同时,对富商居民也极刑追逼,酷刑之下死者千余。大顺军在北京的四十二天里,史上记载共计掠银七千万两,实际掠银要高出七千万两许多。史家评述其事曰:“幽囚士大夫,用夹棍逼取金钱,此古今未经见之事,亦古今所未有之惨”;“古来亡国之俘,诛窜者有之,至于刑拷迫资,予未之闻也。”

进入北京,让李自成的军队彻底迷失,将士们耽于享乐、沉湎酒色,士兵们目无法纪,肆意而为。李自成自己也是享受得不亦乐乎。“自成与刘、李诸贼分宫嫔各三十人,牛、宋诸贼臣亦各数人”,而且平日里“刘宗敏、李过、田见秀等归所据第,呼莲子胡同优伶、娈童各数十,分佐酒,高踞几上,环而歌舞。喜则劳以大钱,怒即杀之。诸伶含泪而歌,或犯闯字,手斩其头,血流筵上”。见到这样残暴的军队,城内居民自然苦不堪言,想逃跑的人越来越多。大顺军为防止居民逃匿,竟然用上了连坐之法。他们“先令十家一保,如有一家逃亡者,十家同斩。十家之内有富户者,闯贼自行点取籍没,其中下之家,听各贼分掠。又民间马骡铜器,俱责令输营,于是满城百姓,家家倾竭”。这种大肆劫掠行为,居民称为“淘物”。“刘宗敏、李过等大索京官,严刑拷掠,罄衣币金银诸器。未几,株连乡戚知交、典肄市贾,搜索寄顿,逮及菜佣、卖酱家、僧房、饭肆。”而“各铺有同乡株连者、有无故牵扯者,货物立尽,民不堪命,一时罢市”。大顺军挖空心思地搜索财物,中饱私囊。他们将各衙门衙役或长班抓来审问,让他们供出某官绅的金银密藏在哪里,随后就去掠夺一番。一时间,城内混乱不堪。“贼兵满路,手揣麻索,见面稍魁肥,即疑有财,系颈征贿”,甚至“青衿白户,稍立门墙,无幸脱者”。从三月二十二日开始行拷掠之刑起,不过十数日,在大顺占领区,京城内外,已经乱如鼎沸,无法收拾。

当初,大顺军每次想要攻下某个地方,就四处传唱自编歌谣,如“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北略》在引此类歌谣时就说他们“假行仁义”。的确如此,大顺军文告中也写过“均田免粮”文字,但从未施行过均田、免粮政策或举措,大顺“建国”或进京后,更没有制定以农为本的国策,而是以乌托邦式口号来赚取民众的拥戴,所以,当人民最基本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必然会人心背离。民心是可怕又可爱的东西,忽略了它,一个王朝最终会走向灭亡,而李自成始终没有悟透其间的真理。

在李自成向北京进发时,吴三桂奉诏从宁远入京支援。但因为随行百姓过多,每日行走路程不过几十里,等赶到山海关安置好百姓后,李自成已经攻下北京了。吴三桂思量再三,决定投降李自成,三月二十二日率兵前往北京。此时的李自成等人早已经飘飘然了,觉得天下都在自己的掌握中,他没有意识到吴三桂的重要性。一边招吴三桂前来,一边又对吴府索要钱财,同时又不阻止大将刘宗敏抢去吴三桂的爱姬陈沅(陈圆圆)。终于吴三桂看清了李自成,知其不能成事,且又不重视自己,随即回攻山海关。“接到吴三桂叛变的消息后,李自成大怒,“亲部贼十余万,执吴襄于军,东攻山海关。”吴三桂自知不敌,最终决定引清兵入关。身处边关,李自成竟然没有考虑到满清这个因素,这一仗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失策,足以致命。

清军大举入关,席卷中原,仅仅用了一年左右时间,就相继攻灭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和明朝余部组建的南明弘光政权。

清军在这么短时间内就顺利攻占了半个中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在进军过程中没有遇到激烈抵抗,大部分地方都是望风而降,甚至出现了老百姓夹道欢迎清军到来的场面。满清入关后,为了能使自己迅速站稳脚跟,就采取了一系列安抚民心的举措。清朝统治者对外宣称之所以举兵入关是为了帮助大明王朝平定“闯贼”。虽然这话听上去有点自欺欺人的感觉,但对于已茫然无措的北方士绅和百姓来说,也只好相信满清的“诚意”了,因此出现夹道欢迎场面也是寄希望于满清能遵守承诺。

加之清廷的怀柔政策让饱受战乱之苦的北方百姓重新有了安稳生活的希望,人心思定,所以也就没有那么高的抵抗热情。此外,在接连经历了政权更迭后,北方地区的人心已经是一片散沙,大家无法形成一个共同目标,自然也就谈不上扛起抗清大旗了。

当清军兵不血刃地攻克南京后,清朝统治者认为一统天下已经完全不是问题了。于是便撕下伪装,颁布了一些极不得人心的政策,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剃发令。原本就已经深受亡国之耻的汉人在剃发令的刺激下,终于彻底爆发了。江南地区的抗清义军如雨后春笋般四处涌现,反清的共同事业把许多原本水火不容的各方势力团结到了一起。但当时满清大势已成,在关内根基已立,且吸纳了众多汉族精英,而这些反清势力盘根错节没有一个核心政权不仅不能通力合作还互相攻击。最终满清凭借铁血武力镇压诸多不服一统天下。

10

李自成推翻明朝的统治基本大功告成,进驻京城之后,农民军的局限性就暴露无遗,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连镇守山海关的统帅吴三桂的红颜知己陈圆圆也不放过,挡在关外的清军于是说服吴三桂反水,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至此,中国的历史为之改变。所以,要问为什么李自成没有统一中国而是清朝的天下,都是因为这个秦淮名妓陈圆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