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那是肯定的,谁摊上这差事谁倒霉。

古代发配犯人,即便是邻省发配也要走很久。当年没有汽车,没有轮船,没有火车,几乎全部靠双脚步行。

遇到有钱的犯人,也许还可以自己出资雇一个马车或者帆船之类。

但有钱人犯罪的毕竟是极少数,而且只要提前打点通常不会判得很重,所以基本犯人都是穷人。

于是,绝大部分流放都是要靠步行的。

如果是被流放到边疆,那么不但犯人苦不堪言,衙役也要惨透了。

自然,衙役干这行,每天是有补贴的,至少不愁食宿,还有少许奖金。

但古代旅行非常艰苦,爬山涉水,又没有今天这种到处都是的旅店、饭店,往往还要借宿甚至露宿。

即便有旅店、酒店,通常旅店也是条件恶劣,居住很不卫生。饭店的饮食卫生也很难保证,很容易得病,更别说风餐露宿的。

所以,这个差事是很差的。

那么,衙役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够敲诈犯人。

而犯人只要不是赤贫,一般都会想方设法打点差役。

比如宋江被发配江州,上来就打点了差役,宋江这一路几乎相当于旅行。

武松发配孟州,当地的大户也出钱打点了差役,所以差役对武松还是比较客气的。

武松第二次发配时,施恩也出面打点差役。施恩先是请两个公人持久,然后又给了10多两银子。在当年,十多两银子并不是小数目。

吴用请阮氏三雄大鱼大肉又是好酒吃了一顿,也用不了1两银子。

所以,通常这一路,差役除了政府的补贴以外,还可以通过受贿赚上一笔。

比如水浒里面这么写:这两个公人也交还了宋江包裹行李,千酬万谢, 相辞了入城来。两个自说道:“我们虽是吃了惊恐,却赚得许多银两。”自到州衙 府里伺候,讨了回文,两个取路往济州去了。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钱的事情自然是有人做的。

况且,流放发配是国家制度,差役作为狱警也只能服从。

真正倒霉的差役,是遇到赤贫的犯人,比如像被陷害的卢俊义那样,身无分文。

原则上,卢俊义作为犯人,一路的吃饭的钱(住店不需要钱)也是国家拨给的,但基本都被差役贪污了。所以差役见卢俊义没钱,不但虐待,连饭也不给吃: 董超、薛霸收了银子,相别归家,收拾包裹,连夜起身。卢俊义道:“小人今 日受刑,杖疮疼痛,容在明日上路。”薛霸骂道:“你便闭了鸟嘴!老爷自晦气, 撞着你这穷神!沙门岛往回六千里有余,费多少盘缠,你又没一文,教我们如何布 摆!”卢俊义忍气吞声,只得走动。行出东门,董超、薛霸把衣包雨伞,都挂在卢员外枷头上。 卢员外一生财主,今做了囚人,无计奈何。

做得饭熟, 两个都盛去了,卢俊义并不敢讨吃。两个自吃了一回,剩下些残汤冷饭,与卢俊义 吃了。薛霸又不住声骂了一回。吃了晚饭,又叫卢俊义去烧脚汤。等得汤滚,卢俊 义方敢去房里坐地。

最佳贡献者
2

衙役肯定是要同行押送的,没人监督犯人,那逃了谁去管,毕竟古代很多荒无人烟的地方,逃走不被抓的情况还是有的。

衙役在古代就是相当于现在很多部门里面的临时工,他们比吏员还低,处于最底层。

一般来说,他们工资也是最低的。清朝衙役一天也就大概几文钱,只能管饱一天的饭钱,工资来说,基本都没啥钱挣,一年大概也就几两银子。

衙役一般都是一些地方的地痞流氓才会去任职的,因为他们自己也是有上顿没下顿的。而且他们还能通过这个职位来敛财。衙役虽然工资低,但是可以通过犯人家属来求财。

被流放的犯人可以说是衙役最主要的敛财手段。押解流放的犯人是非常辛苦的,几千里的路途在古代来说是非常远的,一般如果比较近的话走路过去,如果被流放到偏远地区有钱人就可以出钱请马车,让自己的家人过得更好一点。一般他们也会打点好同行的衙役,例如《水浒传》中就有很多衙役押解的内容。诸如宋江等等,被流放过程中都是有人打点好了的。

衙役如果碰上好人家,那自然不说,生活还是过得挺滋润的。一旦遇到那种家徒四壁的犯人,那就惨了。沿途全靠走,这少说也有几百里路,多则达上千里。脚都被磨出了泡,还不能发牢骚不干。

这沿途一路,碰上刮风下雨,又没啥现在所谓的旅馆这种的。大多都是借宿在百姓家或者寺庙之类的,这要是碰上了荒无人烟的地方。只能靠大树遮风躲雨,晚上也一样的。

但是古代流放是除了死刑以外最重的罪行。这种刑法但是好处却是非常大的。一来这些犯人都是免费劳动力,为国家开地造产。

二来这些人远离人口聚集地,能够降低犯罪率。而且大都被流放的都是一路子人,你说谁都不是好惹的。

三来这些人在国家偏远地区能够给国家戍守边疆,对于国家的安全来说还是有一定好处的。

而对于这种国家重要刑法的掌控,当然是不存在出现诸如《水浒传》中所描写的那样。随便派两个衙役就上路的情况。地方官进行判罪以后,要向上通报,在发配之前都需要将先行和目的地及中途所经州府的衙门行文沟通,安排好犯人的去向、所经路途和行程时间等等。而在发配形式上,衙役有跟到底,也有只跟一部分路途的。

跟到底的称为长差,多是一些如杀人犯政治犯,重大杀人案之类的重要犯人,一般是少数衙役带着一两人上路,保证交割的准确清楚,以防出现意外。

另一类叫做短解,就是押解一大批犯人,由所经州府等地方治所派兵逐站排解,相对成本较低,用于统一押送一大批罪行较轻的犯人。这两种方式成为古代押解犯人最主要的两种形式。

3

可以很认真的说,是的。

按照规定发配边疆的犯人要求由衙役押送到边疆,虽说是公差有补助,但是大部分情况下是发不够的,甚至全部被扣掉。

另外,古代时的税务除了交钱、交物外,还要服徭役,其中有一种叫衙前,就是在免费在衙门当差,那种押送千里的苦累事基本都是这种临时的衙前去的,很多人就这么一趟就破产了,好多人为了避免摊上这种活,掏钱贿赂衙门管事的人。


4

方圆论坛在线

古代押送犯人到边关等地服刑的差役虽然干的是辛苦活,但说实话,争着抢着干的还真不少。原因很简单。首先古代的差役如果定点按时上下班的话薪水不是很高。而且干的活还非常多,也很累。但如果外派押送犯人的话,那就好像现在出公差一样。不仅油水足,而且还没什么活,非常的轻松。除此之外还有外快可以挣。何乐而不为呢?

比如《水浒传》这部经典的影视作品相比很多人都看过。在这部影视作品中涉及到很多公差押送犯人去外地服刑的事情。我们可以看到,公差的活是非常轻松的。只需要押送着犯人平安到达即可。即使死了的话随便找个借口也可以圆过去。当然了这一点有演义的成分。我们就不过多深究了。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押送犯人上路之前,犯人的亲人都会给差役一笔辛苦费。除此之外犯人路上的住宿餐饮费用都是自理的。犯人家人为了让犯人少受一点罪。基本山给的饭钱连差役的也算上了。所以说差役不仅拿着高工资,还能挣外快,一路吃香的喝辣的。好不快活。

千万别小看押送犯人所挣的外快。这笔钱甚至抵得上一个差役好几年的工资。要知道古代差役的地位十分的低。相对而言他们的薪水也低得可怜。如果不出公差的话,他们的薪水也就勉强度日罢了。但是出一趟公差就可以挣好几年的工资。何乐而不为呢。虽然辛苦一些,但还是有很多人会抢着干。

当然了也并不是每个朝代差役押送犯人的路上都很辛苦。明清时期都有囚车和马车,所以就少受了交通之苦。而为明清时期各地交通驿站已经算是建立的非常完善了。除了一些非常便宜的地方之外,投店住宿吃饭之类的都不成问题。所以在明清时期外派押送公差更像是公费旅游一般。


再比如秦朝也是一个例外。秦朝小吏押送囚犯不仅没有外快,而为也是非常辛苦的。除了自由一点之外基本上所有的待遇都和囚犯一样。比如刘邦不就是在押送囚犯到骊山修筑秦始皇陵墓的路上因为犯人逃跑才造的反嘛。而刘邦的职务也就是秦朝沛县官方的一个“零时工”。从史书记载上我们可以看出,刘邦押送囚犯已经不是一俩次了。但是刘邦生活还依旧困顿也是事实。所以说秦朝时期差役押送犯人不仅没有油水,反而还十分辛苦。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5

古代发配犯人到边关,衙役是不是也要同行押送?来回几千里衙役是不是也非常受罪?

当然要同行押送,否则犯人跑了怎么办?这些犯人大多数是犯事的达官贵人或者是被牵连之人,无论是哪一个身份皆是朝廷重视之人。若是中途出事,第一个问罪的便是这些衙役。所以来回几千里的路程,衙役是需要一直陪同的,且是全程护送。

虽说后期南方经济实力发展,但是北方才是中心地带。所以这犯人发配之地,一般都是远离中心地带,环境艰苦之地。像明朝时期选择了所谓瘴气之地――云贵,而清朝时期则是选择了早期根据地――东北。无论是云贵还是东北,都属于条件恶劣之地,而这些犯人被发配,就是参与当地的建设,开发新地方。

但是一批被发配之人,真正可以到达的却是少得可怜。这些发配之人大多数是锦衣玉食养出来的娇贵之人,自然是受不了长途跋涉,病死在路上也是正常。而衙役也是同样的道理,虽然说衙役也是办差,各个地方走访,脚力早已经胜于普通人。但是几千里的路程,衙役倒下的也是一批。但是这并未阻挡衙役对于押送犯人的热情,仍然是前仆后继,倒下一批立马补上一批。

来回几千里确实是受罪,但是这其中的好处却可以抵消苦难。

前面提到,一般被斩首的都是罪大恶极之人,而被发配的锦衣玉食的也不再少数。所以衙役完全可以从这里面捞一笔油水,甚至高过衙役好几年的收入。而犯人被发配之时,家里人也会暗中将衙役打点好,这打点自然就是给一笔可观的收入,差不多可以熬到目的地。

衙役平时也是东跑西跑,虽然是政府性的官职,但是却没有平级。说起来衙役是挺威风的,但是真正来说没有一点点地位。所以这种差事倒是无所谓在什么地方、在具体做什么样的事情。都是同样的任务,却领着不一样的工资,所以押送犯人自然成为了一件好事。

而且衙役们被上级长期压制,处处欺压。但是在押送犯人的途中就不一样了,犯人不仅要仰其鼻息,而且过路所住的旅店也得称呼一句官老爷,这待遇分分钟上涨。衙役们肯定乐意呀,而且就算是有灾难发生,衙役也会第一时间趋利避害,拉上犯人试险,所以危险一般是与他们无缘的。

若是有些懂得看清局势的衙役,那就捞得不只是油水了,很有可能是名利。被发配的人中并非全部是罪有应得,有一部分是被冤枉的。若是日后有人发难,很有可能会重新返回朝堂。所以,但凡是衙役在路上稍微照顾一些,日后若是东山再起,必定会感念恩德,辉煌腾达也是指日可待,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讲也是值得跑一趟的。

所以这来回几千里,一来能够捞点油水,够几年的生活;二来便是这名利,毕竟落难之时施舍之人必定会被铭记于心。所以,这趟差事何乐而不为呢?

6

很明显呀,答案一定的非常辛苦劳累的。记得高中毕业时看到过黑龙江作家阿城写的一篇清代驿站兵的故事,大体内容是一个满洲驿站兵小伙子某甲与一众清军从卜奎(齐齐哈尔)押送一批军用物资到漠河金矿。由于是冬天行走路线康熙朝时设立的古驿站,由牛拉着装载物资的雪爬犁,快到墨尔根时保镖的清兵一个一个病倒,由于没有医护兵和周围四周不是大荒草甸子就是原始森林。倒下的清兵就任由他自生自灭,这时候狼群出现了,它们上前就将倒地的人活活撕扯分食了……!就这样,队伍中不多久又有一个人倒下,狼群就再一次扑上来分食病倒的活人。

前行的队伍分成两拔,打头里的是押镖的清兵相隔五十米左右距离的是黑压压的狼群,始终保持着这五十米的距离……!

一千多里的押送路程终于结束了,快到漠河金矿时狼群散了,这一队清兵有三分之一的人永远的躺在了押镖的路上了。

满洲小伙某甲胜利完成任务,去见他漂亮的俄罗斯女友了。

从书中可以看出清代关外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的严苛限制,军队成建制远程押镖都是生死之行更何况更早朝代押送发配边疆的单个人犯呢。山高路远,到无人烟的地区没有旅店饭店,下雨刮风换谁都非常遭罪,而且还有生命危险。

以前看到宋朝警察对犯人押送沙门岛的记述,有些押送警察为了省事半途就将人犯弄死,或者眼看就到沙门岛了在船上就将犯人按在海水中淹死,所以有宋一代犯法的人最怕去沙门岛,到了那里就是到了森罗殿了。

另外,还有清代的宁古塔,所有发配宁古塔的人听了这几个字都谈虎色变。

7

徒流刑很早就有,就是一种发配到边远之地的刑罚,即流放。流放的出现实际上是一种刑罚的进步,慢慢的将本该执行死刑的罪犯转为流刑,延长了罪犯的生命长度,至于罪犯能活多久端看造化了。后来还出现了一种类似于流刑的充军,比流刑要重一些,但仍旧是被免了死刑的罪犯,被押送到边关服役,一般就是从军。

流放也好,充军也好,一般选择的地点都是比较偏远的或者孤立的岛屿,比如西北荒漠之地、岭南烟瘴之地、西南蛮荒之地、东北苦寒之地等等,比如著名的有宁古塔、沙门岛和岭南。

唐代著名的几个流放地有以下几个:唐中宗等所在的房州(今湖北省),唐高宗李治的长子李忠、长孙无忌等所在的黔州(今重庆)、章怀太子所在的巴州(今四川地区)以及李恪之子和长孙无忌之子等所在的岭南。

宋朝时期有个著名的沙门岛,即现在的烟台长岛,是一个孤立的岛屿。到了清朝,最著名的流放地莫过于宁古塔了。

这些地方除了岛屿可能离得近点,其他的流放地多在偏远的蛮荒之地。路途遥远,流放之路非常艰辛,很多人可能就会死在去的途中。

当犯人被定刑为流放或者充军的时候,就会在合适的时间被差役押着上路。流放必须要有差役陪同。他们要把犯人安全的送到流放地,然后与当地的官府交接,再回到自己的府衙。这期间短则月余,长则数月,甚至一两年,是非常辛苦的。不像现在坐汽车、火车、动车后者飞机等很容易到达。那时候就是徒流刑,徒步走着去。

现在的人可能觉得徒步是一件非常浪漫的事情。但是在古代却不一样,古代的交通并不好,很多地方都是人烟罕至,更不用提蛮荒之地,路是很难走的,不比现在的条条大道。很多时候都是经过大山,穿过草地的长途跋涉。

这样的工作事非常辛苦的,毕竟来回需要的时间很长。又一直在路上,也不可能吃得好,住的也不可能舒服。更重要的是,因为去的地方太远,很可能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所以差役的身体要好是必须的条件,要不很可能水土不服,或者被冻死,或者在烟瘴之地中了毒等等。

但是这样的长途出差还是有补贴的,算是公费吃住,虽然条件不会很好,但到底还是能满足基本的需求的。而且,犯人的家属也会贿赂差役一部分的财物,让他们能在路上对犯人多一些关照,安全送达。如果碰到那种穷得揭不开锅的犯人,差役也只能自认倒霉,这样的话,他们的押送之路就比较辛苦,赚不到几个钱,心里一烦躁就虐待犯人也说不定。不过这样的情况是很少的,流刑的话一般很多都是针对朝廷官员的,多多少少都会有点家底。

但是也有个限度,如果在路上接受了犯人很多贿赂的话,很可能会对犯人放松警惕,出现犯人逃跑的情况,这样就倒大霉了。

实际上这些差役也算不上官府的正规编制,而更多的像是临时工。穷苦之人、混混或者有前科的人都可能成为这种差役,他们比较大胆,并且会点拳脚,在押送的路上既能防止犯人逃跑,还能保护犯人的安全,万一遇到不长眼的劫匪,也好挡一挡。总之,这就是一个辛苦活,但至少还是能赚到一笔钱的,碰上财大气粗的还能赚不少,这比正正经经干活赚的要多。时间长了,押送犯人就不会觉得那么辛苦了。

8

既然是发配犯人前往边关,自然是要衙役同行押送的,不可能说让犯人自发的前往边远地区服流刑。

流刑一般都是对一些犯人实行流放的处理办法,让他们到边远地区服役,这种方法在很早的时候就出现了。

流放的地点一般也都是极北或者极南之地这种气候十分恶劣的地方,犯人到那里肯定都是去受罪的,虽然流放他们的地方条件非常恶劣,但是流放他们的这个过程本身就很不好受,数百里,乃至数千里的路程,全部都是用双腿走完的。

古代可不像现在,拥有这么多的交通工具,想要去那些地方,最快的几个小时就到了,古代衙役押送的这一路上,基本上都是靠着双腿,一步步走那么远的距离,很多犯人甚至还没有到流放的地方,单是在这一路上就因为受不了苦早早的离世了。

犯人前往那些流放之地会受苦,而押送他们的人自然也是要受苦的,押送犯人的这些衙役在朝廷中都算是一些平日里没有工资的人,平日里就只能赚到点微博的外快度日,让他们押送,自然也是会给他们好处的。

这么一路上,不知道有多么艰险,其中还需要从各镇各地经过,途中不知道要经历多少危险的事情,特别如果他们负责押送的犯人还有同伙,还可能遭遇劫犯人这样的事情,可以说先不说这些犯人能否安然度过这一路,衙役这一路都是要有生命危险的。

虽然这一路危险重重,但是却并不是说衙役就要平白无辜押送这一路,他们会获得朝廷给他们的补贴,一路上花费是不用愁的,甚至比起来他们的工资,这些补贴要高上太多太多。

但是比起这些,他们还能获得犯人家属给予的丰厚报酬,不管怎么说,这一路上最受苦的还是犯人,犯人的家属为了不让犯人在路上多受一些苦,自然会将自己的积蓄都拿出来交给衙役,让他们在路上多关照一下犯人。

衙役的这一路上虽说既艰苦又危险,但却也有着不错的报酬,不少底层的人或许也会想要去争取一下。

当然了,大部分对这种押送犯人的工作都是不屑一顾的,毕竟为了那些钱财要经受不知道多少危险,不知道受多少苦,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不划算的。

对于那些平日里不吃朝廷粮饷的衙役,自然是有工作就要接了,所以即使是再艰苦的活,都是有人要干的。

9

儿行千里母担忧,犯行千里衙役愁!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发配充军是历史上很多朝代都保留的一项对于犯人十分严重的惩罚措施。可以说是仅次于死刑的一种刑罚。因为发配充军意味着生死未卜。而能够获死刑的人往往都出身较好。基本上可以说是一种针对官员犯罪的刑法。但是身犯重罪的人发配充军到偏远的边关地区是罪有应得。那么一路上负责监管并且押送犯人的衙役则是苦不堪言。毕竟这份差事相比起其他事物显得十分的困难和劳神费力,甚至同样冒着生命的危险。

我们知道一个成语叫:车马劳顿,还有一个成语叫:接风洗尘。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交通不是十分的发达。大多数人的出行和远行都是依靠马、马车、驴、牛甚至双脚完成。而如此长距离的行走和路途意味着身体上的疲劳。因此我们创造了车马劳顿和接风洗尘两个成语。就是交通网络发达的今天,我们乘坐一天的火车或者高铁也会感觉到十分疲惫。由此我们可以想象的到古人在出远门的时候是要承担多么大的风险和身体上的疲劳。

而罪犯由于其身犯重罪,因此被发送的目的地一般都是边关饥寒疾苦地区。比如说唐宋时期主要是发配到岭南地区,明朝时期主要是发配到北部边关地区,而清朝主要的发配地则是东北的宁古塔和新疆地区。在当时这样的地方不仅人烟罕至而且交通更为不便,多数边关地区还有山川河流相阻隔。而且由于是罪犯,一般都是采用走路完成。而随行押送罪犯的衙役因此也只能靠走路完成这份差事。因此摊上这样的差事可以说是飞来之横祸。

尽管很多人会说,负责押送罪犯的衙役一般都会获得一定的官方金钱补贴。但是这样的补贴对于如此繁重的任务来说可以说是杯水车薪。倘若这几个衙役幸运的话,可能会遇到一些家庭殷实的罪犯或者罪犯的朋友家属。这些人一般为了让发配充军的罪犯路上少受一些苦难和刁难。会拿出一定的孝敬银子来讨好负责押送的衙役。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曾经位居要职的人身犯重罪之后发配边疆。而由于年老体衰且路途遥远,很多人没有抵达目的地就身患重病身亡或者不堪劳役之苦而亡。如果发生这样的事对于衙役来说并不是好事。这并不意味着衙役可以提前完成任务返回始发地,而是可能受到问责。而如果负责押送的罪犯出现逃跑或者被人救走的情况发生,则负责押送的衙役更要承担起看管不力的罪行。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发配充边的事情发生过许多次。可能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宋朝时期和清朝时期。清朝时期的抗清英雄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在投降清朝之后就曾经被发配到东北的宁古塔。清朝中晚期的销烟英雄林则徐在中央向西方列强妥协之后,先是被贬斥到浙江镇海,随后又被发配到新疆。从浙江镇海到新疆,可以想象林则徐在这样的途中遭遇了怎样的艰难险阻。同时心理上还要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负担。

而负责押送犯人的衙役也同样承担着种种艰难,并且还要在顺利抵达目的地之后,返回始发地。可以说是双倍的辛苦和艰险。

10

在电视剧《水浒传》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当人犯罪之后,罪犯的额头上会被刺上一个"囚"字,然后发配边疆,这个过程称为"刺配",罪犯带着厚重的枷锁,在两个衙役的陪同下步行几百公里前往边疆苦寒之地,宋江、武松、林冲、卢俊义都被刺配过,林冲和卢俊义一路上还受尽了衙役的百般折磨。

很多人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不直接把犯人关在牢里面,而要大费周章地安排两个衙役押送犯人去边关,既花钱又费力,不经济不环保。

在古代,发配边关的刑罚仅次于死刑,流放是对犯了重罪的人网开一面,以示皇帝的仁慈之心,发配边关的人要远离故土,前往环境极其恶劣的地方,一般情况下,流放的犯人都有去无回,而且流放之路艰难险阻,完全靠步行,有些犯人还没抵达终点就在中途病死了,到达边关的犯人也是充军、戍守边关、垦殖荒野,要历尽九死一生。

《水浒传》中,押送林冲的两个衙役被陆虞候买通,企图谋害林冲,可惜奸计未能得逞,还被鲁智深狠狠地教训了一顿,于是有了"大闹野猪林"这一段;卢俊义在流放的过程中被燕青所救,两个衙役被燕青杀死。由此可见,负责押送犯人的衙役不仅是个辛苦活儿,而且可能有性命之忧,说不定就遇到犯人的同伙搞事情,可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衙役会去争取这份差事。

这是为什么?

首先,别相信演义和小说,犯人在流放的过程中逃跑或者被同伙救走的可能性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很简单,因为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如果犯人逃跑了,那么家人肯定会受到牵连,除非你是孤家寡人一个,如果真的逃跑了,那么就会全国通缉逃犯,这时候就会罪加一等,等着你他的只有升格为死罪。所以说犯人逃跑的几率极小,押送犯人的风险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其次,衙役能从这份差事中捞到不少的好处,出差补助必然是少不了。一路上的吃喝用度都是公费支出,衙役可没道理自己垫资,习惯了这种颠沛流离的本职工作,其实这种小日子过得还算挺舒服的,押送犯人相当于出差,不仅能拿到自己原有的工资,而且还能获得一份额外的补贴,这份补贴相当于两年的工资,还是相当可观的。

除此之外,犯人的家属担心犯人在流放的过程中受罪,只要经济条件允许,都会给同行的衙役一笔丰厚的钱财,希望衙役能够善待犯人,让犯人少受点苦,衙役也会跟着沾点光揩点油水。

古代刑罚众多,发配边关是折磨人时间最长的一种刑罚,犯人基本上后半辈子就要在地狱一般的异域中度过,同行押送的衙役也要跟着受罪,虽然能挣些钱,但是来回要走上千里甚至几千里路,这也是很折磨人的历程。不过,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大多数时间中,生产力并不发达,民生多艰,钱是很难挣到的,衙役这种底层公务员属于贱籍,从事了这样一份有油水的差事,也可以衣食无忧,饱暖度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