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其实姜维的评价已经不低了,只是诸葛亮的历史地位太高了,整个中国历史能与诸葛亮相比的千古一相都不多,何况姜维乎?

姜维在北伐战略的执着上,与诸葛亮相差无几,诸葛亮五次北伐,姜维前后十一次北伐,论执着精神,姜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但诸葛亮的北伐与姜维的北伐又有所不同,诸葛亮的北伐是他本人主导并全力支持,当时的诸葛亮,作为蜀汉一手遮天的权臣,蜀汉整个资源都被诸葛亮调动用于北伐。

而姜维北伐,支持他的人少的可怜,在蒋琬和费祎时代,姜维的北伐均受制于两人,尤其是费祎,姜维每次北伐的兵力都被费祎控制,士兵人数不得超过一万人,而姜维真正主导蜀汉的军事,是在姜维于256年被刘禅封为大将军开始。



即便是成为大将军,姜维北伐的支持者也是很少的,朝中除了皇帝刘禅和尚书令陈衹之外,再无人支持,哪怕是诸葛亮唯一的亲儿子诸葛瞻都不支持姜维北伐,打仗可不仅仅是拼军事,还有一系列的后勤动员及物资补给,缺少支持的姜维不仅在朝中没有话语权,而且也处处受到肘制。

诸葛亮时代的北伐确实是有机会成功的,并给曹魏造成了相当大的威胁和损失,诸葛亮北伐战绩未有一败,三平两胜



第一次北伐是马谡失败导致败退,但诸葛亮抢劫了陇右两千户人口,算平;第二次没攻下陈仓,但斩了魏将王双,算平;第三次夺取武都、阴平二郡,大胜;第四次卤城之战大败司马懿,射杀张郃,大胜;第五次对峙,病死五丈原,平局。

而姜维十一次北伐的战绩是:大胜两次,小胜三次,平局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



姜维的那次大败造成的影响很大,也就是发生于公元256年的段谷之战,此战蜀军伤亡数千,数十名将官被杀,数千名士兵被斩首,损失很大,由此导致蜀汉朝廷一片反对之声,姜维不得不自贬为卫将军,但也难以平息众怒。

按道理来说,姜维的北伐战绩不算太难看,毕竟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是蜀汉朝廷之所以反对姜维北伐的人很多,其主要原因是诸葛亮时代的蜀汉与姜维时代的蜀汉完全不同了,这也是导致姜维北伐评价是贬多褒少,评价很低。



诸葛亮时代,蜀汉尚处于稳定期,由于诸葛亮善于治国,精于内政,蜀汉在诸葛亮主导期间,算是国力最稳定的时期,而且诸葛亮一生唯谨慎,北伐也什么大损失,唯有第一次北伐因为马谡的失误而损失一些士兵。

姜维时代,蜀汉已经走下坡路了,在蒋琬和费祎相继去世后,蜀汉的政坛开始乌烟障气了,包括刘禅也开始任用小人了,政治上的衰败导致整个国家的衰弱,姜维再北伐就真有点穷兵黩武的味道了。



如果姜维北伐没啥损失,可能还好点,但是姜维北伐一是没有建立功勋,二是有比较大的损失,才导致各方的一致反对,除了皇帝刘禅和尚书令陈衹之外,朝廷之上再没人支持姜维,掌管尚书台的诸葛瞻和董厥明确反对北伐,黄皓反对北伐,就连军队中的廖化、张翼也反对北伐。

姜维得不到支持,也是其北伐评价不高的原因所在,虽然姜维位至大将军,但是并不掌握朝政,长年在外带兵,就导致朝中对姜维的一致反对。况且姜维的影响力远远不及诸葛亮,他的北伐自然不能与诸葛亮的北伐相比。

最佳贡献者
2

在三国时期,蜀国两颗耀眼的明星诸葛亮和姜维一直致力于北伐中原、兴复汉室,是蜀汉的大忠臣和擎天之柱。诸葛亮号称“卧龙\

3

我是青史回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诸葛亮与姜维都坚持北伐且忠于蜀汉,为何后者得到的评价却低得多?

那是因为诸葛亮的光芒太耀眼了,以至于大家都忽视了姜维的北伐。一直以来,大家对姜维的评价呈两极分化:

一部分人认为姜维是诸葛亮的继承者,继承了其衣钵、学识以及忠贞,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是其悲情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千百年来令人不仅感叹。

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姜维不顾蜀汉自身国力,非要一意孤行北伐,连年征战,导致蜀汉国力大损,最终以致灭国。

虽然说姜维也有着跟诸葛亮一样的北伐心愿,但两者相比较,姜维的北伐成果却泛善可陈。

打仗追求的是什么?当然是胜利。反之最害怕的就是失败。你看诸葛亮每一次北伐都十分小心警慎,每走一步棋都想了很久,因为他知道他所掌握的资源远比魏国的司马懿少,所以他必须格外珍惜自己手中的筹码,否则一着不慎就满盘皆输。

第一次北伐之时,因为马谡街亭失守;第四次北伐因为李严运粮不济;第六次北伐因为自己意外病逝。而这几次,诸葛亮都作出了明智的选择,就是及时撤兵,生怕遭受损失。

之所以诸葛亮害怕失败,原因无他,就是因为蜀国的实力实在不济。他每次出征,都是蜀国所能动员的最大兵力。一旦遭受重创,则不仅会拖垮北伐大计,就连蜀国是否还能存在都是个未知数。所以诸葛亮宁愿放弃战机也不能置全军于险地。

而姜维呢?诸葛亮面临的约束条件,姜维时代仍然存在。费祎曾经阻止过姜维,“若不如志,悔之无及”。可是姜维一意孤行,并没有把这句话放在心里,先后八次北伐,都因为各种惨遭失败。

在姜维的数次北伐中,经常出现由于粮尽而退兵的局面。也就是说,姜维北伐准备不足,难以扩大战果。这种没有准备充分的战争,最后只能变成一种骚扰。到最后由于骚扰次数过于频繁,以至于连“扰”的效果都没有。

蜀军每次都是带兵出征,粮尽而返;而魏军则坐守城池之利,以逸待劳。这种作战方法,最终演变成蜀国对自身国力的消耗。因此,从表面上看,姜维和诸葛亮都是进行北伐,甚至姜维更为积极,但仔细发现,却有不同。

4

1诸葛亮事迹比较多,容易被神化。姜维事迹少,没有办法被宣传,没有办法被宣传就没有办法被神化,没有办法被神化就没有办法被崇拜。

2姜维是降将。中国历来只歌颂忠臣,像岳飞,像文天祥。

而李陵、吴三桂这样的降将历来都是被世人唾骂的。

姜维还算好吧,并没有见过有人骂他,可能是因为大家都觉的曹操是个奸雄吧。

5

悦读文史,我是子彧。

这么说吧,诸葛亮知道他为什么而北伐,二姜维却只是为了北伐而北伐。

或许作为将帅,姜维能与诸葛亮比肩;但作为政治家,姜维比诸葛亮差远了。


一、诸葛亮的北伐

后人评价诸葛亮北伐最著名的一句话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然而,事实上,并不尽然。

首先,诸葛亮的北伐,有着明确的政治纲领:收复中原。

由于此时掌握蜀汉政权的,大多是从东汉末年的建安时代随刘备拼杀的老臣,或者随刘备血战过曹操的蜀中旧将。总之,他们的心志在中原,不在小小的蜀地。

因此,当诸葛亮振聋发聩的提出“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的时候,他们心中的豪情被点燃了,从而自愿自发的参与到这场战争中去。

其次,诸葛亮的北伐是有着清晰的战战略目标和战略规划的。

光有口号是不够的,一旦看不到成功的希望,特别是蜀汉本土士族,就不会支持诸葛亮的北伐事业。

因此,诸葛亮提出了高瞻远瞩的战略目标和切实的战略规划。

战略目标:整个中原。

战略规划:1、先取陇右,切断凉州与曹魏本土的联系,也为蜀汉争取到战略物资马匹;

2、凭借陇右的地利和组建的骑兵,占据关中地区;

3、以关中+蜀地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物资,逐步平定天下。

这是当年汉高祖走过的路线,有着成功的先例。因此诸葛亮的战略目标和规划,很有说服力,赢得了很多新附的士族百姓的认可和参与。

而且,从留下的书文和一些证据表明,诸葛亮向蜀汉政权决策层、乃至于中下层官吏、将军们反复宣传他的这些主张,并得到了非常良好的反馈。

这种情况下,他又制定严厉的蜀科,规范蜀中百姓的行为,创造安定的后方。

从天时地利人和的角度来说,诸葛亮已经占了两个。

在此之下,虽然还是有一些反对的声音,特别是蜀汉本土百姓,但比起正面的声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诸葛亮的北伐,并不是盲目的军事行动,而是得到蜀汉实权阶层普遍同意的国家战略,是坚定不可动摇的蜀汉国策。

这才是为什么,诸葛亮的北伐,能够得到蜀汉倾全国之力的支持。

可惜的是,诸葛亮在军事上只能是差强人意而已。本来蜀汉容错率就低,曹魏又谨慎防守国中没有大的变故,诸葛亮无隙可乘,因此诸葛亮时代,蜀汉北伐一直没能成功。


二、北伐的变质和蜀汉的本土化

历来偏安政权,都很容易被本土化而丧失进取心。这也是尽管机会不好,诸葛亮还要不断北伐的原因之一。

然而,诸葛亮死后,北伐的国策逐渐变质,而蜀汉的本土化,也不可避免的到来了。

公元234年,诸葛亮死后,蒋琬执军政大权。

诸葛亮的威望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蒋琬并不敢直接不执行诸葛亮的北伐国策。

只不过,他执行的很消极。

他先是说,从汉中到关中路不好走、运输艰难,我们尝试下从汉沔水路进攻上庸地区吧,修了几年船,没有什么军事动作,蒋琬却病了。

这时朝中反对者的声音逐渐冒出来了,说水路容易回不来。并派来费祎和姜维劝阻。

蒋琬趁势更加消极的退回到涪城,而把姜维推到了西北前线。

不久,蒋琬去世,费祎接掌大权,姜维单独在西北扑腾。

费祎当政后,对诸葛亮的北伐国策提出了明确的反对:

"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三国志 姜维传》引汉晋春秋

正是在费祎时代,诸葛亮的北伐国策得到了根本改变,成了保境安民,以待能者。姜维坚持北伐,费祎就从军队、物资上去制约他。

然而,军事上,费祎是短视的。他当政的这几年,曹魏先是高平陵政变、再是淮南之叛乱,曹魏政权交替,司马懿手忙脚乱。

如果说,魏蜀对峙的几十年里,蜀汉想要打败魏国的话,费祎执政这几年正是最好的机会。

然而,蒋琬的消极执行和费祎的政策转变,不仅没有抓住机会,反而磨灭了蜀汉政权对中原的进取心、加速了蜀汉政权的本土化。

253年,费祎死了,但姜维接手的,却已经是一个不一样的蜀汉。


三、孤独的姜维北伐

科学家曾做过一个试验。

将六只猴子进行电击,让他们记住这种感觉。

然后,把六只猴子关在一起,并在他们头上悬挂一支香蕉。只要有一只猴子尝试去触碰香蕉,所有的猴子都会被电击。

经过了多次被电击,六只猴子终于都明白了,那支香蕉不能碰,一碰就要被电击。

这时,科学家替换进一只没有被电击过的猴子。它一看有香蕉,心想,他们怎么那么傻呢?

然而,只要它尝试去触碰香蕉,他就会被其他五只猴子群殴。反复了很多次,它终于明白了,那支香蕉不能碰。

但是,因为没被电击过,它只知道香蕉不能碰,却并不知道为什么。

然后,又换进去第二只猴子,这时,换进去的第一只也会加入打新猴子的行列。很快,第二只猴子也明白了,但同样它也不明白为什么。

如此循环,当原来的六只猴子全部被替换出来之后,屋子里的六只猴子都没被电击过。

尽管如此,仍旧没有猴子敢去碰那支香蕉,因为其他五个猴子都会打他。

但是,这群没被电击过的猴子,内心并真正不明白,它们为什么不能去碰那支香蕉呢。

而没有经历建安岁月的蜀汉功二代们,也不明白,为什么我们要北伐呢?

这就是253年费祎死后,姜维接手的蜀汉政权的现状。

此时距离诸葛亮去世已过了20年,刘备诸葛亮时代的功臣元老们已经全部故去,掌握蜀汉政权的已全部是功二代,或者是早年就迁居蜀地的蜀二代。他们在蜀地长大,又经过蒋琬费祎时代20年的本土化,他们已经不懂老一代人的中原情结。

这是姜维时代的蜀汉,和诸葛亮时代的最大不同。

好歹,费祎死了,接替执政的陈祗等人威望完全不能跟姜维比肩,姜维说怎么做,他们基本不敢在明面上反对。所以姜维得以有九伐中原的壮举。

然而,有了强权的姜维,并没有继承诸葛亮的政治纲领,也没有提出新的符合时代的政治纲领。他没有告诉蜀汉人民和官吏们:他为什么要不断的北伐。

或许姜维自己也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要一直北伐,所以,他无法继承或更新诸葛亮的政治纲领。也或许,他知道,只是不能合理的表达出来。

总之,姜维的北伐,很孤独。

蜀汉中层官僚和底层百姓,怨他掏空了蜀汉的家底;蜀汉朝廷的掌权者,怨他穷兵黩武;他手下的少壮派军官中,也有相当的人对北伐持反对的态度。

这才是为什么,姜维屡屡被黄皓等人进谗,躲在沓中连成都也不敢回。

针对蜀汉末年的内部形势,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曾遗憾的说,吾内不能抑黄皓,外不能制姜维。

或许这能更大程度上代表功二代们的真实想法,黄皓固然是奸臣,但姜维的做法同样得不到他们的认可。尽管姜维的确是忠于蜀汉政权的。

这是姜维和诸葛亮的第一个差距:尽管姜维兢兢业业,鞠躬尽瘁,但他并没有得到诸葛亮时的举国一心。相反,蜀汉朝中,几乎没有任何人真正理解和支持他的北伐。

三个建筑工人在砌墙,有人问他们在干什么。

A说,我在砌墙;B说,我在修房子;C却说,我在建一幢漂亮的大别墅。

诸葛亮是那个C,而姜维只是A。

从姜维与邓艾等人的对战、灭蜀之战中姜维成功防守的表现来看,姜维堪称名将,军事素养十分了得。

然而,姜维的战役打的很出色,并不代表他有着清晰的战略规划。

他屡屡与曹魏纠结于陇南的山谷之中,比之陇右已经逊色。同时,他也没有重申原来的,或创出新的更高明的战略规划。

这就导致了,姜维带领下的蜀汉将士,已经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了,现在还不知道要去打哪里。

诸葛亮北伐,背后是一个嗷嗷叫的蜀汉;姜维北伐,背后是一个迷茫的蜀汉。

这是姜维和诸葛亮的第二个差距。

尽管姜维在军事上比诸葛亮出色,但这两个差距决定了,姜维的北伐成果比之诸葛亮,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子彧说

因为策略得当、百姓信服,诸葛亮的背后是一个团结一心、澎湃激昂的蜀汉;而相反,姜维的背后,却是一个军政离心、百姓怨苦、疲惫不堪的蜀汉。

诸葛亮是为了克复中原而北伐,而姜维纯粹是为了北伐而北伐。

所以,姜维同样赤忠于蜀汉,同样执着于北伐,但评价却远远不如诸葛亮。

文/子彧

6

首先诸葛亮北伐的目的不纯,不是真的想要兴复汉室,因为他那么聪明,绝对清楚以蜀汉的势力不可能打败曹魏,所以他北伐只是掌握军权,压制内部矛盾!顺便向曹魏“借点”人口和资源!

历史上诸葛亮多次北伐,都是很容易就放弃了打下的地盘,要说死守完全可以守住,毕竟曹魏在凉州的实力也很弱小,不足以发动长期战争,但是曹魏一旦反击,诸葛亮就会带着人口物资撤退,退回蜀中!

姜维是真心实意想要兴复汉室,北伐,结果越打越穷,而且朝廷无论哪股势力都不支持北伐,连诸葛亮的继任者费祎也是如此!

到最后姜维为了筹措军粮,不得不带兵在沓中屯田,他可是大将军,皇帝下面第一人,结果混到这部田地,可以说完全没有把握诸葛亮的精髓!自然评价也低!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