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雍正王朝》中,李绂面对科场舞弊自己却束手无策之际,只得去李卫府上求助李卫。

刚刚继位的雍正,为了给官员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培养一批能够忠于自己的新进官吏,以更好的推行新政,于是雍正组织了自己登基以来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并且任命了上书房首辅大臣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为正主考,清流代表、读书人的领袖李绂为副主考。

原本相安无事的局面,在李绂从伯伦楼花费70两纹银购买到考试的考题开始,彻底被打破了。李绂发现自己购买的考题与雍正亲自出的试题是一模一样,惊讶之余,他让张廷璐立马停止考试,进行调查,但是张廷璐对于此事是置若罔闻,不仅不同意停止考试,还与李绂发生了争执。

无奈之下的李绂,只得在考场自摘顶戴花翎,随后求助于一直赏识并且关照自己的三阿哥胤祉,可是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既无实权更无兵权的三爷也是无计可施,只得让李绂去求助于李卫。

三爷之所以让李绂去求助于李卫,是因为三爷非常清楚,这件事情只有李卫能做,并且也只有李卫敢做。

首先,李卫对于雍正皇帝是绝对的忠心耿耿,当听到有人危害考场纪律,进而影响雍正为国家遴选人才,影响推行新政时,必然是会挺身而出,一查到底的,并且这份嫉恶如仇的气魄和胆量是其他官员所没有的。

其次,李卫是雍正的宠臣,是从雍正府上走出来的奴才,即便是李卫闯了祸也会受到雍正皇帝的袒护,而同李卫一起办差,就是迁怒于雍正皇帝,也会因为李卫的关系不会受到重的惩罚。

再次,就是李卫手上有兵权,不管是清查考场,还是缉拿元凶,都要手中有兵才能执行,而此时的李卫手中有着自己的亲兵卫队,兼着兵部的堂官,同时也掌管一定的兵权,因而可以很好的执行调查和拿人的任务。

最后,就是李卫虽然自己大字不识,但是他对于读书人是非常的尊重,而李绂又是大清官、读书人的领袖,必然会让李卫另眼相看,积极支持李绂,而不会故意搪塞。

尽管与李卫这样的文盲打交道,李绂是极大的不乐意,但是李卫为了读书人的气节和公允,还是放下了心中的芥蒂,到李卫府上去求李卫出手,帮助彻查此事。


李绂到了李卫府上,李卫是受宠若惊,但是转眼间,又当着李绂的面掏耳朵。

李绂听从了三爷的建议,来到了李卫府上,尽管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是还是见到了李卫。而李卫见到李绂的时候,也表现出了受宠若惊,毕竟,应该就连李卫自己也没有想到,李绂这样有着极大学问的人会到自己的府上来拜访自己。

可是李绂在说出了自己到府上的原因,并且向李卫求助的时候,李卫却当着李绂的面套着耳朵,是李卫不尊重李绂的表现么?当然不是,李卫是从雍正潜邸出来的奴才,并且只是个下人,必然非常懂得与人相处的礼仪和礼节,这个行为必然不是出自于对于李绂的轻视和不尊重。

李卫当着李绂的面套耳朵究竟是为什么?我认为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来,李绂的观点是大错特错,不禁引得了李卫一些不屑。

在李绂看来,李卫应该迅速保卫伯伦楼,搜查贩卖考题之人,彻查舞弊真相。可是对于李绂这样的观点的看法,李卫随即表示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考试已经开始,再去贩卖考题依然无用,这个时候不应该去抓卖考题的,而是应该抓买了考题进而在考场中夹带作弊的。

很显然,李卫的观点是正确的,而李绂对于这件事情的思考明显不如李卫想的长远和全面,因而李卫用掏耳朵的方式,就是在向李绂说明,你的观点是错误的,听得我都耳朵起茧了,不愿意听了,而没有用直接说明的方式,多少给了李绂一点面子。

二来,李卫这也是在李绂这个大学者面前,给没有读过书的自己找回点面子。

李绂突然闯入自己的府上,并且又在自己的府中大声喧哗,也说了李卫不识字,尽管李卫没有动怒,并且给了李绂足够的尊重,但是面对长久以来,对于非常不屑与没文化的自己进行交往的李绂,李卫的心中多少是有些不快的。

而这次,面对着李绂主动上门来求自己,并且李绂的想法和观点在李卫看来又是打错特错,因而用当着李绂面掏耳朵的方式给自己找回点场子,同时也是在李绂面前给想李卫自己这样没有读过书的官员找点面子回来。原来饱读诗书的李绂也不过如此,对于这个问题还不如自己这样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进而拉平了心理上的感受,同时也是要杀一杀李绂的威风,让他对于自己,对于向他一样没有读过书的官员,都要另眼相看。

三来,李卫作为雍正皇帝的人,面对三爷门下的李绂,也要为自己的主子找回面子来。

李卫是雍正皇帝的人,李绂则是三爷门下的人,尽管同朝为臣,现在是共侍一主,但是归根结底,不管是心理上、还是行为上,双方还是两派的人,因而李卫也是借着这个机会,为自己的主子雍正争气。


最终,在李卫的帮助下,李绂处理考场舞弊事件。

李卫和李绂最终在追查考场舞弊事件的解决方案上达成了一致,并且由李卫带人、李绂带路,迅速控制了考场,而企图上前阻止的张廷璐,面对李卫时已经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更何况李卫从考场中的一些考生身上搜查到了考场舞弊的证据。张廷璐也被捉拿伏法,而他也成为了弘时的替罪羊,被雍正斩首示众。

张廷璐被撤职之后,李绂成为了正主考,主持了整个科举选拔工作,并且科举结束之后,被雍正委以湖北巡抚的重任。

最佳贡献者
2

看我杨角风的回答: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帝刚刚即位不久,就发生了震惊朝廷上下的科场舞弊案。

在这场科举考试中,主考官是张廷璐,副考官是李绂。李绂闲逛伯伦不归酒楼发现端倪,先找张廷璐商议停考被拒,随后找到了三王爷胤祉,再然后就找到了刚刚回京述职的李卫。

可是等二人进屋对话之时,李卫却坐姿吊儿郎当,还当着李绂的面掏起了耳朵,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一、

如果有人问,当今社会最公平的事情是什么?

我想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件事,那就是高考,这是唯一一场不靠权势,不靠金钱,不靠脸蛋,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跟那些二代们竞争,并有取胜机会的战争。

虽然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地域问题,比如考题问题,比如加分问题,但并不妨碍高考作为普通人翻身的一个最快,最有效途径。

同样,在中国近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考试中,维护制度的公平是历朝历代均十分关注的事情。据考证科举制是隋炀帝杨广,也是杨角风的本家皇帝开创的,取代了以前官员一直被世家大族所垄断的局面。

普通民众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科举,混个一官半职,光宗耀祖,实现阶层跳跃,正所谓: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而《雍正王朝》中,李绂跟李卫的关系,就类似于我们现在,一个是小学没毕业的小伙子,一个是博士毕业的老学究,俩人通过不同的路子,进入到了官员阶层。

李卫大字不识几个,自然无法融入到学问圈(清流),李绂自命清高,也必然不会瞧得上李卫这种野路子的人。其实不仅仅李卫,田文镜也非进士出身,是监生的身份,一步步做到河南总督、兵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务,李绂同样瞧不上。

既然瞧不上李卫,为什么还要求助于他呢?

二、

李绂是通过科举考试才进入到官员一列,因为读书好,好读书,所以对文学一块颇有造诣。在康熙朝因为编撰《古今图书集成》而受到康熙帝的表扬,在《雍正王朝》中,则给安排到老三胤祉手下了。

李绂有两大特点,一是保护读书人的利益,二是维护读书人的脸面。因为他就是受益于科举,所以对于科场舞弊痛恨至极,要维护公平,保证科举取士不掺假,以便保持清流派的纯正血脉。

这也是他执意要揭开科举舞弊案真相的原因之一!

后来他弹劾田文镜,其实也是出于考虑维护读书人阶层利益,虽然他嘴上说着是争口气,是要脸面,其实都是利益。还记得他在伯伦不归酒楼买的答案吗,那可是整整七十两银子,要知道一品大员一年的俸禄也不过一百多两。

后来他给三王爷送鸡血石,那可是至少价值二千两银子,三王爷还说那个士绅不亏:

“李绂的一篇墓志铭,换他这方鸡血石,他也不亏呀!”

这其实就是清流派的利益输送网,就像当今收藏某某人书画,你以为真的值那么多钱?他买的不过是画这幅画的人手中的权力罢了。

正是由于这种阶层利益原因,李绂跟其他派别的人沟通不多,比如八爷党,比如亲皇派。但是他要揭开科场舞弊案,自己不过是一个副主考,主考张廷璐又直接拒绝了他的停考建议。

无奈之下,他找到了三王爷胤祉,之所以找他,就是因为三王爷胤祉是实际上的清流派领袖,李绂的真正靠山。整条清流派利益输送链的最后一环,就是三王爷胤祉,这也是鸡血石最终进了他腰包的原因所在。

三、

三王爷胤祉等到李绂来找,知道大事不妙,如果不为清流派做主,不维护读书人的利益,那么自己读书人首领的地位就不保。当然,维护科举公正也是一个读书人的良知,况且科举舞弊历来是杀头的罪,一旦暴露,李绂作为副考官,小命不保,但如果自己出面,问题也比较大:

首先,自从雍正帝即位之后,他一直想明哲保身,隐藏自己是清流派幕后大佬的身份。在朝廷也没有具体的职务,更没有什么实权,自己想管,也力不从心。

其次,雍正帝多疑,自他即位之后就着力推行几件事,而前两件事,清缴户部欠款啊,铸造新钱啊,都闹了笑话。所以对科举取士非常重视,一切都是自己亲办,出了这么大的疏漏,必然是皇帝这边出了问题,直接去找他,或者自己去查舞弊案,无异于捅老虎屁股。

当然,更重要的是,三王爷胤祉没有兵啊,没有兵,又是这么大一个案子,背后还不知道是谁在主使,两眼一抹黑,搞不好自己都得栽下去。

万般权衡之下,三王爷胤祉立马就想到了一个合适人选,他就是李卫,为什么是李卫?

首先,李卫是雍亲王府出来的奴才,绝对忠诚,又深得雍正帝信赖,他来办,没有后顾之忧。

其次,李卫年轻,做事常不按套路出牌,但是雍正帝对他的容忍度高的多。连张廷玉这位重臣,就因为后来弹劾张廷璐的折子上的慢了,就被拉去看行刑,更何况李绂了。而李卫就不同了,夜访小媚仙,大牢里揍人等等,都没事,就像在单位里,年轻小伙子犯个错,都是可以原谅的,但是老人犯低级错误,这就难以接受了。

关键是什么呢?

关键是李卫刚好有兵,前面查封诺敏一案时,就是李卫出的兵,按照剧中说法,他应该是从布政使的任上到京述职,并赶赴江苏巡抚之前。

四、

翻了一下历史书,这时候的李卫应该是在江南缉拿私盐,还抓获并策反了大侠甘凤池:

“世宗即位,授直隶驿传道,未赴,改云南盐驿道。”

虽说这个官不大,算是个三品官吧,但权力大,至少李卫带着兵在江南转悠,江南的那些官员都得听他调遣。

此时的李绂已经是直隶总督了,是正二品大员,就算李卫此时是江苏巡抚,也不过是从二品,李绂大他半级。在过去那种等级观念很强的时代,李绂去求李卫,是非常不情愿的,也是掉面子的一件事。

这让杨角风想起了十八年前,韩寒的“光明顶之战”,韩寒,鼎鼎有名,当年通过新概念作文突围并退学。引起了众多学者不满,为了拯救这名少年,他们打着“替天行道,除魔卫道”的伟大旗帜,群起围攻韩寒。当时几乎判了韩寒死刑,谁曾想到2010年韩寒登上了《时代周刊》,2014年成为了一名导演,他还是一名赛车手……

言归正传,此时的李绂,就像当年的六大门派中的一派,却要求助于毛头小子张无忌,实在是不甘心。

但为了心中的正义,同时也为了自救,他不得不低下头求助李卫。

李绂为了见李卫,先是砸门,人家管家不认识他,不让他进,他就叫人拦住管家,硬闯。进到内院,兵士又拦住他,说李大人在写奏折,不能被打扰,李绂笑道:

“不识字,写什么折子?赐进士出身,内阁侍读大学士,现任副主考李绂来了!”

你猜李卫听出点什么来了没?

他猴精猴精的,尤其耳朵最灵,别忘了当年夜宿江夏镇,就是他救了四爷一伙人的命。李绂弄了这么多头衔挂在嘴上,生怕自己身份跟不识字的自己相同,他心里会舒服?

五、

所以,李卫出来后,马上就开始寒暄:

“李大人,哎哟,李大人,您怎么到这来了?”

不等李绂说话,又当着众人的面给戴高帽:

“认识这是谁吗?这是大清官啊,这是读书人的领袖啊,李大人,您到我这来,这是给我李卫面子……”

等到李绂说明来历之后,李卫突然就180度大转弯,收掉了笑容,反而悠闲悠闲地掏起耳朵来。作为从小在雍亲王府学规矩的李卫来讲,此举相当不礼貌,显然是刻意为之,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首先,李卫前面的话全都是讽刺,既然你是进士,又是什么大学士,还是副主考,怎么求我李卫这个大老粗了?

其次,他本以为李绂能说出什么高妙的方案来,结果发现就是一个读死书的人,圣人的书用来读的,拿来办事百无一用。等耳朵也掏好了,李绂也说得口干舌燥了,李卫悠悠地来一句:

“李大人,我觉得你的想法不对啊。”

再次,其实李卫掏耳朵的过程,就是动脑筋的过程,就像我们看《聪明的一休》,一休每次动脑筋前都要盘腿坐着划拉划拉脑袋,静坐。把他的古灵精怪都拍了出来,毕竟回伯伦不归酒楼抓人,人早跑了,肯定得去考场抓现行啊。

最后,李卫此举可以说是对李绂的一种态度体现,以表达对李绂无理闯门的回击。

正所谓“礼多人不怪”,这个“礼”不仅仅是指礼物,更是指礼貌。李绂的态度哪像是求人办事的态度啊,不带礼也就罢了,还跑进来大喊大叫,讽刺李卫不识字,不用写奏折,你倒是会写奏折,可是办不了正事啊!

果然,听完李卫的高论,李绂一拍大腿,对啊,是应该包围考场,惭愧啊,惭愧!

一听李绂说出了“惭愧”二字,等于是认同了自己,李卫高兴了,算是原谅了李绂,也是一拍大腿:

“把那些兔崽子们都叫起来,抄家伙,跟着老子我拿人去!”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3

在《雍正王朝》里,雍正恩科副主考李绂发现了恩科试题和伯伦楼在卖考题如出一辙,知道兹事体大,立刻出了考场直奔三爷胤祉府。


三爷允祉一直纵横驰骋在权力漩涡里,还能明哲保身,对问题的关键其实是看得非常透测的。

出于对天下仕子负责,三爷一面抱怨李绂多事,一面让李绂去找李卫,并且说只有这位爷能帮到你。

李卫虽说是只是一个准备赴任江苏巡抚的山西布政使,但是竟然有亲兵。


而且这些亲兵似乎还不是刚刚配备的,而是在李卫在山西的时候,就已经跟着李卫了。这种待遇完全是因为身后有雍正在撑腰。

事实上剧里没交代,都督级别的是有抚标的资格,但是李卫的这些亲兵似乎根本不是抚标。

这个问题我们在正史里可以找到答案。

“世宗即位,授直隶驿传道,未赴,改云南盐驿道。”——《清史稿·李卫传》

实际上李卫当时真正的职务不是陕西布政使,而是云南盐驿道。虽然只是个三品官,但是他又辑查私盐的营标。

在雍正元年,朝局未稳的情况下,李卫这支辑查私盐的军队,实际权力要远远超过它本身的意义。因为盐、茶在古代都是重要战略物资。他在云南盐驿道,实际上直接关系到年羹尧西北平叛时,粮草军饷的筹集及运送。


李卫的这支部队要是放到民国时期,就是宋子文的税警总团。

而且后来的李卫到了江南,以“辑查私盐”和“捕盗”的名义,江南七府五州的将吏“俱听节制”。

李绂求李卫,那是丟了天大的面子。而李绂此时为了对天下仕子负责,也顾不得了。

李绂从云南巡抚做到直隶总督。级别其实是要比李卫高一个级别的。而李卫不但低了一个级别,又是捐科出身。

在古代文官之间,论资排辈的风气十分严重。哪怕资历相近,都要分出来个哪年哪年的进士,偏要分一个高低出来。


更可况正史种的李绂心气之高,从云南到直隶赴任得时候,路过河南,田文镜对他可以说好酒好饭伺候,但是就因为田文镜队境内的读书人的嘴脸太差,李绂人未到任,就死参田文镜。

如果放到真实的历史场景当中,李卫这种花钱买的官,是要被李绂这样得大儒嗤之以鼻的,就更别提剧中李卫是个文盲,小乞丐出身了。

所以才有了李卫知道是李绂求见的时候,那种受宠若惊的表情了。因为如果放到真实历史场景中,这完全就是做梦。

但是李卫只跟李绂说了几句话之后,立马之前的拘谨全无。又回到了他的“粗人”状态。


李卫把两条腿都盘到了椅子上,一只手开始挖耳屎。这种状态就是一副没有外人,在自己家里状态,也是李卫平时“动坏脑筋”得状态。

这不能顺是李卫这人人品差,而是在于李绂自己空谈大于实干能力导致的被李卫“看不起”。

因为舞弊案已经发生了,那就要想办法解决问题,可是李绂光知道着急,让李卫带着亲兵去查伯伦楼。


可是,已经开考了,卖试题的还去伯伦楼干嘛呀?李绂刚直可嘉,但是遇事冷静不足,缺乏策略。这实际上也是大部分知识分子的毛病。

电视剧里设置这样得场景,实际上也是想表达任何时刻,实干总是比空想更能解决问题。

不过还好,雍正元年的恩科舞弊案只是艺术创作。主考并不是张廷璐,副考也不是李绂。而是乾隆的帝师,也是一代大儒朱轼。

而今年的高考在即,祝天下仕子“学以致用”,考出好成绩。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4

其实,李卫打心底里看不上他眼前的这个既酸腐又自命清高的李绂,尽管李绂这个恩科副主考并不比李卫这个准备到巡抚任上上任的布政使官衔小。

当然,李绂更是鄙视这个叫花子出身的文盲,他认为李卫不过是一个靠着雍正才当上巡抚的“不学无术”的奴才而已。

所以,这两个人见面必然是有暗地里的较量,不过“不学无术”的李卫完胜“饱读诗书”的李绂。李卫最终通过查封考场取得证据告诉李绂:我是没文化,但是不是“无术”,你饱读诗书,但百无一用。

我们看看究竟是什么事,让李卫有机会在号称“清流领袖”的李绂面前“挖耳屎”。

雍正继位不久,在很多问题上遭到八王爷允禩为首的八爷党的处处掣肘,他感到建立自己的人才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所以决定开恩科取士。但是这个恩科考试又出了问题。

恩科的副主考李绂,考试前在伯伦楼遇到了饭卖考题的,从这位考题贩子嘴里说出的这次恩科的一些本不为人知的秘密当中,李绂觉得这个卖考题的家伙手里的考题应该有很大的问题,他买下来考题,并找自己的主子三王爷允祉商量如何处理。

李绂的意思是立刻向雍正汇报,但三王爷允祉却阻止了李绂,意思是一旦汇报就会影响本次恩科的顺利进行,万一考题没有泄露,李绂就会很被动,还不如等待考试当天看看,如果确有考题泄露,再向雍正汇报不迟。

果不其然在考试当天,李绂发现考题和自己手里买的考题全部相同,李绂要求立刻停考,马上汇报并彻查。但是遭到了主考张廷璐的阻止甚至威胁。李绂愤然摔帽,离开考场,去找三王爷允祉汇报情况,请示如何处理,说白了就是找允祉出主意。李绂是胤祉的门人,出了问题只能找允祉。

但是,三王爷允祉对李绂的到来很是心烦,他埋怨李绂这是在给他找麻烦。

允祉的话应该是没有说完,这个找麻烦的背后,其实是暗藏凶险的。李绂摔帽离开考场,那么他手里的考题就成了一把双刃剑。李绂无法证明自己手里的考题是买来的,而考场内的局面李绂却自己放弃了控制权,一旦考试结束,张廷璐反咬一口,李绂就是浑身是嘴也说不清,而三王爷允祉趟了这趟浑水,也就脱不了干系。

眼下最要紧的就是“证据”。而无论是允祉还是李绂都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找到证据。三王爷允祉告诉李绂:为今之计,只有找李卫才能解决问题。

李绂觉得让他去求那个不学无术的叫花子很丢面子,这个允祉告诉他:收起你读书人的那一套清高,只有李卫能帮你!

这就是李绂去找李卫的背景。

李绂到李卫府上依然是“清流”那一套,听说李卫正在“写折子”,不能打扰,李绂气不打一处来:你识几个字啊!还写折子。读书人的傲气又来了,大呼小叫把自己的出身官衔喊的山响。

李卫见到李绂,嘴里是十分的恭敬:这是李大人,是个读书人,有大学问!但是在行为举止上却是充满了不在乎和随意。

在听李绂叙述事情的过程的时候,李卫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在那里挖耳屎,大概是告诉李绂:我在“洗耳恭听”。估计李绂就是生气,也得忍着。而李卫的意思更明确:你不是看不起我吗,这不也来求我了吗?就别端着你那清高的架子了。我不吃你那一套!

而当他听到李绂要他到伯伦楼抓人的时候,李卫更是不屑:啥时候了?都开考了,卖考题的还会在伯伦楼等着让你抓?早跑了!

李绂一听就急了:那可咋办啊?看着李绂焦急的神情,李卫的心里倒是很舒坦:你个书呆子,还是看我的吧!

他马上大喊一声:把人都给我集合起来,跟我走!李绂问:干什么去啊!

李卫得意的说:封考场,拿人!

这个情节其实预示了一件事,那就是在推行新政这个问题上,不走寻常路的李卫,比书呆子一根筋的李绂要强的多。

5

不得不说李卫的这个举动十分没有礼貌。但是实情远远比你看到的复杂,李卫虽然出身卑微,读书不多,但是在老四胤禛府上熏陶多年,基本的礼仪还是知晓一二的,所以,此时的李卫的举动,定有他的寓意。

1.事发背景。

李绂,三爷胤祉的门人,朝中清流党的领袖,读书人的楷模,在朝野还是有很大的影响力的,因为长期帮助老三胤祉编纂著书而深受康熙器重。雍正登基以后,受命开恩科,任当期恩科的副主考,主考则是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

然而,雍正朝第一期恩科就发生了试题泄露事件,李绂在伯伦楼花了七十两银子购买小贩兜售的恩科试题结果和当日考试的试题一模一样。李绂大惊,要求停止考试,并上报雍正皇帝,但是张廷璐则力劝,二人发生争执。李绂则跑到老三胤祉处,告诉他试题泄露的事件。

老三胤祉想来想去给李绂出了个主意,为什么出这个主意,网络上很多分析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在此不赘述。胤祉让李绂前去回京述职的江苏巡抚李卫府上,让李卫出面解决这件事。

遇事沉不住气的李绂匆匆忙忙跑到李卫府上,先是门子给拦着,然后直闯入户,大呼:

赐进士出身李绂求见李卫。

这话说得,谁不知道你李绂是赐进士,估计这赐进士比考中的进士更加光荣一些,分量更大一些,所以李绂喊得很妖娆。不排除李绂当时因为事情紧急情非得已,但是可见这位清流领袖的礼仪和情商有多低了。

谁都知道李卫是老四从江南捡回来的一个小乞丐,全仗着聪明机灵,办事能力强才受到雍正的重用。李卫读书不多,其出身决定了自己与李绂终究不是一个档次和级别的人,但是凡事涉及到了雍正皇帝的事,他却政治敏感性高得吓人,绝不会袖手旁观,所以,这也是雍正器重他的地方。

在李绂面前,李卫的内心实际上是有些小九九的。到底是自渐形秽,是无奈还是要扫扫李绂的面子呢?李卫当着他掏耳屎,是在回避自己的内心吗?

2.李卫掏耳屎的含义。

李绂之所以敢直接冲撞李卫府,一方面是读书人的自傲性格罢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很简单,因为他到老三胤祉的府上也是这么火急火燎的,老三是王爷,李卫还只是个外放的官员,所以说这很正常。但是另一方面,李绂可能的确也看不起李卫,觉得李卫读书少,不是根正苗红的读书人,出身卑微,内心也的确是瞧不上他。这两种性格心理交织,要不是碰上李卫,估计李绂的行为也难受人待见。

李绂的到来让李卫大惊不止,还夸耀了李绂一番,我想这是李卫的心里话,读书少的人崇拜读书人的领袖这是自然而然的事,再加上李绂的“赐进士”出身,李卫自然也很重视。

但是李卫大小也是个巡抚了,是封疆大吏,一品官员,你李绂再怎么令人尊敬,起码的官场礼数还是必不可少的,这在官场上是一条亘古不变的交往沟通法则。

毕竟,李卫已经不是那个小混混李卫了。所以,这也让李卫很恼火,我认为,他当着李绂的面掏耳屎,有这么几层意思。

一是可能真的有掏耳屎的习惯,舒服。这些小习惯在普通人那里一样受用。

二是对李绂横闯自己府邸的一种回礼。礼尚往来嘛,既然你李绂用这种缺少礼仪的方式对我(不管你是不是瞧不上我),我也不能完全受你的摆布啊,所以,我不管你高兴不高兴,掏掏耳屎先,回敬一下李绂。

三是在想办法。毕竟李绂反映的问题太大,李卫很快就意识到了,面对李绂提出的解决方案,李卫心里很好笑。包围伯伦楼,捉拿贩卖考题的人,李绂这不是又犯了书呆子气了吗?待李卫提出解决方案,李绂才一拍脑袋,算是对李卫的认可。可惜啊,李绂始终没说自己糊涂啊。这再一次反映了李绂的低情商水平。

但是我想李卫的这个举动主要还是对李绂“无礼”的回击。一个人无论是在何地何时何种场所,做到彬彬有礼,正所谓“礼多人不怪”,总是有助于自身发展和关系融通的,千万不要做一个毫无礼仪的人。

6

俗话说得好: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李绂作为清流领袖,一直以名士派头自居,对出生于王爷潜邸的一些下人们上位的,一般都瞧不上眼。古代士农工商的等级划分,在读书人中,一直根深蒂固,很多读书人一直自视甚高端着架子生活。所以雍正后来推行新政的时候,李绂,谢济世,陆生楠为代表的一大批读书人就认为“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是对读书人的侮辱,而不是什么有助于朝廷的大计。

遇到科考舞弊案的时候,李绂去找三爷允祉帮忙,三爷让他去找李卫的时候,李绂满脸不情愿,如果不是自己的主子三爷提出来,我想这辈子李绂也不会主动与李卫打交道。因为李绂是文宗,天下文人的领袖,如果自己主动和一个没读过书的人打交道,岂不是掉了自己的身价。所以李绂去找李卫的时候,一点也没有平级见面的礼节,反而是直接闯入人家的大院,在院子里吆五喝六的,说自己要拜见。

首先李卫和李绂的关系并不密切,甚至基本上没什么交流,李绂这样做基本上就没把李卫放在眼里。所以李卫出来反而抬举了李绂一番,给自己的手下介绍,“哎,你们都看着,这可是鼎鼎大名的大清官。”一方面李卫是满足了李绂的虚荣心,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在讽刺这些名士们其实也不过如此。你是直隶总督,我是江苏巡抚都是朝廷一品,你来找我,吆五喝六的,丢了脸面的是你李绂。李卫在四爷身边跟了那么就,现在又当上了巡抚,官场谁是什么样,人精一样的李卫怎么能够不清楚。

我们最后来说一说李卫掏耳朵,你对我不尊敬,那我在你面前也不用太礼让,而且李卫对李绂说的事情接下来要怎么办已经成竹在胸。所以李卫闲庭信步掏耳朵等李绂来说自己的想法,李绂让李卫去包围伯伦楼,捉拿泄题的人。(不过话说回来掏耳朵是真舒服)李卫听完一番话就说败了这个圣贤书读了很多,处事经验少的李绂。那就是去考场直接捉拿作弊的,伯伦楼卖考题的早就已经无影无踪了。

李绂一听这话,心里才表现出了惭愧,自己心机则乱。李绂或许这时候才意识到自己的唐突,对李卫的称呼也从李卫变成了李大人,声音也恭敬了很多。

李卫最后带上自己的士兵们包围了考场,这件事后,李绂估计脸被打的也很疼。

文/红雨说历史

7

李卫掏耳朵,无非是对“高分低能”的读书人的轻蔑而已。这边考生已经进场,那边李绂却要去抓卖考题的,这明显是逻辑混乱,说不好听的就是本末倒置,典型的读书读坏了脑袋。难不成卖考题的人是傻子,已经开考了他还在卖题?

《雍正王朝》中的李卫,是雍正皇帝的潜邸奴才,大字不识几个,但却跟随着胤禛、胤祥等人办了不少差事,而在办差过程中,所用的手段在那些文人士大夫看来,却是邪门歪道缺少堂堂正气。比如说为了查抄《百官行述》,他加班山西富二代,去当铺典当财物,然后转身胤祥等人便去查抄当铺取证。这样的行事手段,李绂等读书人便万万做不出来。

在说到科举考试弊案的本身。李绂在伯伦楼发现有人卖考题,身为副主考的他买下了一份,等到考生入场之后公布了考题,他发现居然和自己买的考题内容一样。雍正元年的恩科(皇上登基,给读书人的恩典,所以特加试一场)居然出现了考题泄漏之事,简直不可思议。李绂身为清流领袖,读书人的翘首,自然不能坐视不理,他出了贡院(考场)便要揭发弊案。

但他需要证据,便在三阿哥胤祉的指点下找到了李卫。话说这皇帝的儿子没一个是草包,胤祉这招也是十分毒辣,他明知道李卫和雍正的关系,所以此举既帮了李绂的忙,又把包袱推到了雍正的手里,自己落个片叶不沾身。李绂见李卫之后,书呆子毛病便发作了,居然想着去伯伦楼抓卖考题的人,以此来获得证据。

这个时候,李卫陶起了自己的耳朵。我相信他在掏耳朵的同时,对李卫这个两榜进士、清流领袖兼读书人的楷模,心中充满了鄙夷:看啊,这就是大清国最有才华的读书人,满肚子的学问,却一点落地实操经验都没有,还真是百无一用是书生啊!

逻辑很简单,考试已经开始了,当初卖试题的人必然不会再出现,因为他手中的考题已经失去了价值。这个时候最好的收集证据之处,就在考场之内。买了考题的人,必然会将作弊的东西带进考场。

而李绂还没有领悟的一点,胤祉让他找李卫,是因为只有李卫这样的雍正私臣,才敢进入神圣的贡院去收集证据。整个过程中,李绂的表现的确很LOW.

古人有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上的知识必然要经过转换,才能发挥威力,这个转换的过程就是实践。在这一点上,那些所谓才高八斗的清流们,却是远远不及李卫这个官场混混了!

原创不易欢迎关注,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8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继位后的第一次恩科考试便爆出舞弊丑闻。副主考李绂在伯伦楼发现有人在考前卖考题,他买了一份,待开考时却发现自己买的考题与考场下发的考题竟然完全一致,这意味着考题已经泄露了。

李绂提议立即中止考试,但主考官张廷璐拒绝了他的提议,因为张廷璐不仅夹带了考生,还伙同弘时参与了这次泄题事件。气愤不已的李绂找到三爷胤祉拿主意,胤祉想了想,让他去找李卫,说这个问题只有李卫能处理好。



李绂惊讶不已,他一个读书人的领袖,竟然要屈尊去求李卫这个叫花子出身的粗人,内心的不屑简直要溢出来。但事已至此,他也只好压下自己的情绪,来到李卫的府上。

此时李卫正在京述职,李绂狠狠敲门,却被管家拒绝,理由竟然是我家老爷在写奏折。李绂顿时不耐烦地喊道:“认字吗?还写奏折!赐进士出身,内阁侍读学士李绂求见!”然后不由分说闯了进去。

李卫连忙一路小跑出来,看到是李绂登门,惊喜之情溢于言表:“哎哟,李大人,您可是读书人的领袖啊!”

李绂反倒显得更加不耐烦:“行了,行了,我有事找你,李大人!”

按说面对着以前从不登门的大名士李绂,又赶上如此严肃重要的舞弊案,李卫肯定应该是毕恭毕敬,正襟危坐。可没想到,他却一边听李绂陈述事情经过,一边心不在焉地掏耳屎。等到李绂口干舌燥地说完,李卫才慢悠悠地吹了吹挖耳勺,气定神闲地说:“李大人,我觉得你的想法不对啊。”



在这里,李卫之所以做出一副掏耳屎的不敬姿态,恐怕并非是不懂规矩。虽说李卫是个没读过书的粗人,但他早年出入雍王府,后来又累迁外任高官,场面上的礼仪再怎么着也是门儿清的。所以,李卫这种掏耳屎的动作肯定是有深意的。

个人看来,对于科考舞弊案,他本以为李绂会有什么更加高明的分析,结果却发现李绂的想法完全是在缘木求鱼。李卫应该是突然从内心觉得自己之前有点太高看这个所谓的读书人的领袖了,由此他对李绂可能产生了一点小小的轻视感。

估计此时李卫内心的想法应该是:哎呀,原来读书人也不过如此,虽然书读的多,想问题竟然也那么简单!

然后呢,他就一边听,一边掏起了耳屎,同时也利用这段时间快速思考一系列问题;这事儿到底该不该管、管应该怎么管……



等李绂说完,李卫也思考得差不多了,随后便将自己的想法对李绂说明。搞得李绂这个读书人也心服口服,低下了高傲的头,大呼:惭愧啊,惭愧!

9

我觉得科场舞弊案发生,李绂求助于李卫,李卫为何当着李绂的面掏耳屎?我觉得这主要是李卫借掏耳屎的功夫考虑怎么办。李卫是基于这几个方面在考虑。1李绂是三阿哥的人,李绂轻易不来找自己,来找自己是不是受三阿哥指使,里面有没有什么阴谋!不会拿自己当枪使?2科场舞弊案这件事自己该管不该管?本来这件事和李卫的职责没任何关系,不管也可以。但是李卫想这次科举是雍正登基后第一次举办科举,发生这么大的事,李绂又找到自己,现在自己不插手,今后如果科场舞弊案主要证据抓不到,自己也难逃干系。3李绂是朝廷“清流”的领袖,过去一直瞧不起自己这种包衣奴才出身的官员,现在找到自己,帮他也是帮自己,以后也方便和这些清流打交道。考虑这些功夫,李卫想好了,耳屎也掏完了。

10

雍正登基之初,就爆发了科考舞弊案。发现者正是副考官李绂,他怀疑泄露考题一定和主考官张廷璐有关系,身为一个读书人,自然是义愤填膺。但他没有权力去查张廷璐,只好找到自己的旧主子老三。按理说,老三是雍正的哥哥,有能力、有责任彻查此事,出乎意料的是老三让他去找李卫解决此事。老三不是不想管,是因为他有难言的苦衷。

如果老三直接插手此事,不管咋说,都是管了自己不该管的事,属于越权干政,有和大臣结党营私之嫌,这不是在引火烧身吗,雍正岂能容得下他!老三此举实属明哲保身。他之所以让李绂去找李卫,一:李卫是雍正的亲信,即使他大闹考场,雍正也不会怪罪。二:李卫手里有兵,有兵才能保围伯伦楼 ,人赃俱获。主要的是李卫办事果断,敢作敢当。

做为朝廷的清流,读书人的领袖,能来到李卫府上,让李卫这个“文盲”受宠若惊,心花怒放。他之所以当着李绂面,又是盘腿坐,又是掏耳屎,不是他对李绂不尊敬,是因为他不是儒生出身,不懂的读书人的礼仪,更不会装腔作势,这正是他真性的流露。

当李绂让他带人保围伯伦楼,搜查泄露考题的证据时,李卫一针见血指出:卖考题未必跟伯伦楼有关系,再说,现在科考已开始,卖考题的人也不会在伯伦楼坐等你去搜查!买考题者就是为了照抄,现在一定把考题带进考场,如今只有带兵包围考场,才能人赃俱获。在这里不得不佩服李卫的机敏与聪明,这也雍正喜欢他的一个重要原因。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