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事基本靠谱,事实上最早记载这件事的并非李秀成,而且也并不是孤证。

由曾国藩幕府中微员张德坚领衔编纂的《贼情汇纂》中提到太平军壬子二年(1852年)攻占岳州时,意外从窖藏中挖到康熙十八年(1679年)吴三桂时留下的火炮、弹丸和火药,并因此极大改善了装备;湖南安化人李汝昭在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天国天京失陷前一年)撰写的《镜山野史》中也说”初五陷岳州,初七日祭起吴王炮、药,从岳州启程“,可见太平军在岳州获得大量窖藏的吴三桂军火,且这些军火主要为炮和药(火药)是得到敌对双方和湖南民间共同验证的,太平军在出岳州前后火器威力判若两军,也会给“敌我友”三方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当时应该只是个挂着“职同两司马”之类空衔小兵的李秀成,同样会对此印象深刻。

清代火器近代化之前,至康熙年间达到巅峰,由南怀仁等监造重炮,又斟酌损益,制造了适宜驮马携带的轻炮,但此后长期承平,加上清朝又实行御用火器最好,京营八旗次之,驻防八旗又次之,绿营最差的体制,造成咸丰初年大多数清军的火炮性能还不如清初甚至明末的,鸦片战争时多位督抚提镇都曾奏及,乍浦驻防八旗新造的鸟枪居然不如康熙年间的旧枪。至于火炮,道光、咸丰年间广州、厦门、宁波、上海、镇江、南京都有沿用明代火炮的实例,太平军得到吴三桂时期的火炮不会不堪用。

吴三桂守岳州经历过长期艰苦的困守战,又曾在临资口等地驻扎强大水军,所以其炮位应该既有适合防守的重炮,又有适合水战的佛郎机等轻便炮,不论轻重都是太平军所急需的,且很可能还能压制因循守旧、陈陈相因且被前述“差异装备体制”坑苦的清军现役火炮。

至于火药,长期窖藏且未翻晒的火药会板结、脱硫不堪用,但只要经过翻晒、加硫和筛制等程序就可以重新使用,同时代的清军自己也是这样处理窖藏火药的,性能会有所下降,但不会比太平军自制“少磺多硝”,且硝也多为老砖熬出的土硝的“红粉”更差,认为“过期火药应销毁淘汰”,是把工业化时代之后对待制式弹药的原则,套用到靠老经验办事的清中叶火器上了。

最佳贡献者
2

当然不靠谱。

发生在一个半世纪之前的太平天国早已烟消云散,但是关于太平天国的故事却经久不衰。

在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后,一路高歌猛进, 迅速进入湖南,席卷长江流域。在太平军途径岳州时,在一处地窖中发现了康熙年间吴三桂留下的武器库。然后,太平军直接顺手牵羊,用吴三桂的武器迅速装备太平军,极大的提升了太平军的战斗力!进而攻占武昌,直下南京!

太平天国失败后,根据其忠王李秀成的自述,太平军确实发现了吴三桂的武器库。民间也有很多人对太平军发现吴三桂武器库一事进行了记录,看起来应该是板上钉钉了。

而且太平军在转战岳州前后判若两军,更佐证了这一事件的真实性!

那么问题来了,埋藏了将近200年的火炮火药真的可以用吗?静夜史认为绝对不可能!原因如下:

1、气候潮湿武器难保存

岳州地区处于长江流域,降雨量大,气候潮湿,每年夏季,这里都会有长达数月的梅雨季节,在这阴雨连绵的地方,空气湿度自然大,能让火药不受潮,火炮不生锈几乎不可能!

当然,能让火炮不生锈,火药不受潮的办法也不是没有,隔绝空气就行。但是在清朝时期,基本只有墓葬才花大工夫隔绝空气,意在保存尸体。让火药库隔绝空气,实在是难以办到!再加上因为雨水较多,岳州地区的地下水位较高,如果窖藏条件稍有疏忽,进水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所以,在当时的条件下,火药历经近200年不受潮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同样火炮火枪不生锈的可能性也几乎没有!

不是所有的大炮,都有油包纸防锈!

在宝岛拍摄的电影《赛德克·巴莱》中,主角莫那鲁道时隔30年想要重新举事反抗日本殖民者同志,当他挖出年轻时埋藏在地下的长枪时,发现这些武器因为长时间的潮湿环境已经腐朽不堪。

即使武器库被掩埋,土里的武器也一样会生锈!

我国古代基本都是黑火药,这种火药需要木炭、硫磺和硝石混合而成!随着时间的推移,硝石会因为受潮等原因受损,这种情况下会导致火药威力不足。所以在下一次使用时必须重新添加硝石才能使用。

设想,过了近200年的火药,到底还有多少威力可言。

2、明朝火器并不先进

话说左宗棠在西征新疆的途中,在陝西凤翔挖出了200多年前的一尊明朝火炮,拿来一试,居然是清朝都不曾有的落地开花弹。此景让左宗棠大为惊叹:“利器之入中国三百余年矣,使那时有人把稳于此,何至岛族纵横海上,数十年挟此傲我?”

但问题是明朝中期以后,火炮技术就落后于西方,不得不从嘉靖年间开始大量仿制西方的佛郎机炮。当时的西方都不曾有开花弹,而全部是实心铁弹,不知道明朝的科学家是如何达到这一成就的?

而且,有这样先进的、如此好上手的东西,清朝的八旗居然主动捡起大刀长矛对着明朝的火器做人肉冲锋!

步子迈大了,容易扯淡。海口夸大了,容易闪腰!

事实是,这个故事是假的!明朝火器没有那么先进,清朝也没有如此愚昧!

要知道,雍正之所以不断强调要“弓马骑射”,并不是因为八旗子弟沉迷于弓马骑射无法自拔,都沉迷了还强调个啥?正是因为八旗子弟都去摆弄火器导致上不得马,拉不开弓,所以才去重拾技艺!

所以,清朝的火器是完全强于明朝的火器的!

吴三桂时期,明朝灭亡不久,火器相比于明朝火器,不会先进太久。而明朝火器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必定要远远超过吴三桂时期。说太平军装备了吴三桂的火器然后实力大增的说法,实在是站不住脚!

那么,实际情况是太平军确实在岳州之后实力大增,如果不是吴三桂武器的帮忙,那是什么原因呢?静夜史认为这可能是清军的武器,而且是同时期的清军武器。

一种可能就是这里虽然曾经是吴三桂的武器库,但是随着吴三桂的败亡,这里被清军重新占领,然后成为清军的武器库!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军的武器也在不断更新,在这种情况下,太平军抢夺清军的武器然后战斗力迅速提升也就不难理解了!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3

当然非常靠谱。

这桩“吴三桂军火助攻太平军”的奇事,看上去不可思议,却有十分靠谱的出处:曾国藩幕僚张德坚的《贼情汇纂》。

作为太平天国战争的现场第一手资料,《贼情汇纂》对这桩奇事的记录,也是十分详细:1852年12月12日,攻击长沙受挫的太平军,正陷入清军数路大军合围中,可谁知驻守岳州的清朝博勒恭将军是个怂包,竟扔下岳州城撒腿就跑,“神助攻”太平军兵不血刃拿下岳州。

接着太平军又在岳州地窖里,挖到了一百七十多年前,平西王吴三桂造反时储存在此地的火药火器。这下更是捡了大礼包。摆弄着这些装备的太平军,十天后就杀出重围,揍得清军稀里哗啦,一口气连扫汉口汉阳,把太平天国战争推向顶峰。

虽说出处靠谱,但这桩典故,也引起了不少人怀疑。其中一个质疑就是:埋了快二百年的黑火药,居然还能挖出来打仗?

事实上,这就是一个中国古代黑火药的常识问题,黑火药不同于近代战争的炸药,虽然储藏久了会板结,但只要认真翻晒加硫,照样可以正常使用。而且太平军的将士,好些都是矿工出身,造反前的工作就是爆破开矿,翻晒火药也就轻车熟路。加工好火药后狠揍清军,当然没问题。

不过比起火药来,这记载里另一个事,也常引来怀疑:就算火药能用,可挖出来的“吴三桂军队火器”,都是明末清初时的老式军火,就算是还能用,战斗力又能有多强?

事实是,这些堪称“老古董”的军火,拿来对付清军,效果真不是一般的强——因为清军手里的火器,比这些“老古董”还烂。

当年吴三桂扯旗造反,发起“三藩之乱”时,岳州就是吴三桂精锐与清军拉锯的主战场。所以储存在这里的军火,都是吴三桂军中的最好装备,包括大型的火炮和犀利的鸟铳,就算放在同时期全世界,也是世界先进水平。

而到了太平天国战争爆发时的1852年,别看已经过去了一百七十多年,但清军的火器水平,这近二百年里,却是每况愈下。

就以鸟枪来说,清军前线绿营军队用的鸟枪,经常老化严重,以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里的考证,当时清军投入鸦片战争的部队,有些军队竟然一百五十多年没有更换过鸟枪,更不堪的是火炮。《清实录》记载,嘉庆年间时,清朝曾把许多明朝火炮改装重铸,谁知改装后的“清朝升级火炮”,威力却比明朝火炮差得远。《英国对华征战录》还记载,鸦片战争时,清军浙江沿海抗击英军的火炮,竟还是崇祯年间的“文物”。

不夸张的说,到了太平天国战争时,开国已经二百多年的清军,火器装备还不如十七世纪,就是不折不扣的事实。这样战备水平的军队,被补充了吴三桂精锐火器的太平军打惨,真是一点不奇怪。

换句话说,就是当时清军极度不靠谱的战斗力,才成就了这桩罕见的奇事。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4

有关太平天国在湖南岳阳得到神秘宝藏,即吴三桂在康熙年间留下的军火,第一次知道这个故事还是在已故艺术家单田芳的评书中,在讲述太平天国评书时所提到的一则故事。

评书中说道,太平天国起义初期,太平军从广西突围,北上进入湖南,在攻打湖南岳阳的时候,石达开偶然遇到一个老人,老人提到他们一家祖上几代人都在看护着吴三桂遗留下来的宝藏,石达开得知这一消息后,在老人的指点下,率领官兵进入到岳阳城外一个大山的地下洞穴之中,找到了库存接近两百年的大量火枪火炮和火药,从此实力大增,太平军借此从两湖区域杀进杀出,所向无敌!

但当年听到这一段的时候,估计很多听众都是半信半疑,100多年的军火?这还能用吗?

不过后来再看历史资料的时候,才发现评书中的这段内容并不是空穴来风,在一些历史资料中,的确有过相关记载,在太平天国时期,曾有清朝地方官员书写有关太平天国的文件和记录中,有多人提到太平军在岳阳作战时得到的吴三桂在三藩之乱时秘密窖藏的军火,从此实力大增,但现实中真的存在这样的历史吗?个人认为恐怕要打折扣。

由于当时的文献记录中的确记录了此事,相信太平军从岳阳得到军火这件事并不是虚构,但在细节上,恐怕没有文献记录或者评书上说的那么夸张,原因就在于,军火如何存放上百年而不受损坏?

明清时期的火器,无非那三大类:火药、火枪、火炮!

首先火药就难以过关,作为特殊的化学物品,火药如果长期存放必须经过特殊环境和时间上的限制,放在潮湿的山洞里根本无法保证火药的质量,火枪火炮也是如此,上百年的洞穴存放,这些金属武器也必然锈迹斑斑,甚至大量木质材料恐怕早已经腐朽。

例如1935年红军长征时期,在贵州、四川一带作战时曾多次缴获大量枪械,但由于缺乏弹药或弹药不匹配,大量枪支无法使用,只能就地寻找地点埋藏。近些年,历史研究小组曾多次在长征路线上挖掘出部分隐藏的军火,但这些武器早已经腐朽成金属破烂,才半个多世纪就如此,吴三桂留下的百年军火,难道“保质期”会那么良好?

相信百年的时间,传统的火枪枪管早已不堪大用,也就是火炮经过维护和修整后有重复利用的可能,毕竟早期的前膛火炮并不是现在的精密火炮,说粗俗一点就是个大型铁管和铜管,经过修复和再加工,还是有再利用的可能的,但指望这些上百年的武器大批量装备到太平军军队中,并形成显著的战斗力量,恐怕还是不现实。

因此个人的看法,当年太平军的确在岳阳找到了康熙年间三藩之乱时,吴三桂遗留的军火,并且进行了一定的整理和修复,甚至不排除重新扔到回归炉中去打造,但数量应该有限,没有形成太过于显著的杀伤力,事实上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清军也曾使用过明朝的火炮,只是威力有限形成不了太大的作用。只是清朝方面在这一时期节节败退,地方的清朝官员为了夸大太平军的强大,以此给自己的失职开脱,就得寻找借口去强调太平军武器装备的先进。

事实上在整个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并不缺乏军火,甚至在发动起义的初期,地主出身的北王韦昌辉家族就出资秘密打造火器,在金田起义的初始阶段,清军的奏报上也多次反馈自己缴获了大量太平军自制的火枪火炮,加上清军节节败退之下所丢失的军火,在整个太平天国时期,单纯就火器来说,太平军并不缺乏,只是质量上对照清朝政府军而言相差太大,毕竟太平军的火药武器杂七杂八,既有自制武器也有缴获的武器,而清朝政府军的武器通常都是制式装备,尤其在湘军成立之后又利用国家途径进口了大量西洋火炮,从技术层面来说,已经胜出太平军一筹。

所以在太平天国的历史上,虽然是农民起义军,但在热兵器方面,虽然有一定的代差,但却并没有制约太平天国的发展,太平天国的失败并非毁于武器的落后。

5

我感觉不可能 太平军找到的只会是清军的军火 吴三桂当年战败后 清军不可能不打扫战场 哪里会有大量军火藏着找不到? 而且吴三桂离太平天国时期都有两百年了 什么材质的枪炮弹药也早已变质的不能使用了 所以吴三桂所藏军火只会是缺乏知识文化的太平军的臆想

6

这是太平军的宣传战。陈胜,吴广起义就弄出一个\"大楚兴,陈胜王。\",黄巾起义的口号是“苍天巳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刘福通起义的口号是“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太平军就想利用吴三桂反清来号召人们起来反抗。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