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谁说关宁铁骑抵抗清军表现不行了,大明能和后金军队对抗也只有关宁铁骑。

关宁铁骑是明末组建的一支兵力不多但战斗力相当强的骑兵部队,是明末为数不多能与满清八旗正面交锋取胜的精锐部队。

虽然和人不能过万,过万无人敌的八旗各有胜负,但确实是八旗的劲敌。

这支军队不仅名气很大,而且战斗力强悍,装备有火器,虽然说不一定那么的好用,但是对当时的冷兵器也是一种冲击。

最后这支军队训练也很到位,是一支重骑兵。他们第一次参战是在天启七年的时候,参加的战役是宁锦之战。

这次战役了可以说充分展现他们的战斗力。

在宁远城外面,明军开出了城门之外,直面后金军队。

后金军也很厉害,直接就蜂拥而至,杀了过来。

关宁铁骑这边由大将满桂率领,他们首当其冲,宁愿战死也不退缩,连后金军队都怕了。

最后后金军战败而归。

在崇祯二年的时候,皇太极取道蒙古,南侵中原,企图围攻京师。袁崇焕派人率领四千精兵占领遵化,结果这四千精兵寡不敌众,全军覆没。

在收到战败的战报之后,袁又调派了九千关宁铁骑,前往京师救火,打算在后金军队赶到之前到达京师。最后真正到达京师的只有五千人,另外四千人因为速度问题还在后面赶路。

时不侍,袁当时就带着着五千人马,列阵开打,后金这边打头阵的是阿济格,这场战斗一直持续到黄昏,另外的四千人马在这个时候才到达战场。

这四千人马从后面进攻后金军队,后金军队顾不过来,最后被迫撤出战场。

这场京师保卫战,后金军失败,明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至可以力挽狂澜之人,那是袁崇焕的老师孙承宗了,著名的关宁防线就是他所缔造的,这点清朝的史官都提及他是一位力挽狂澜之人。

此之后,孙承宗带领关宁铁骑,收复了关内四城。

所以,关宁铁骑虽然说并不能挽救整个大明朝,但也非常值得肯定的一支军队,在大明未年那些不堪打的军队中绝对堪称一流。

可关宁铁骑在降金前,面对是善于野战强悍的满八骑,虽然也有赢的时候,但输的也一样有,就显得不那么讨喜了。

面对满八骑不是关宁铁骑不行,而是对手太强大,不是不行而是不能。

但降清后面对的是大顺军和南明军,本来就是明的最精锐的边防军,加上知根知底,当然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历害了!

所以打南明不是关宁铁骑神勇而是对手太弱!

最关宁铁骑刚开始和李自成打的第一仗就输了,吴三桂赶紧削发才让后金军队出手救他。

所以老有人奇怪为怎么明将一投清,为什么立马神勇?

是因为投降的本就是大明正规的武装,是大明的国家力量,和南明那些民间草草拉起的反清力量,那是天地之别。

还有降清后在打南明中,抢夺的财产女子全归自己,当然积极性大增,所以在南方屠城的全是这些降清的大明将士。

最后一点,在新主人面前卖好争功!

写个问答太辛苦了,看过的点个赞!

最佳贡献者
2

谢谢邀请! 明末军队中的所谓关宁铁骑,是指孙承宗、袁崇焕督师辽东期间,利用锦州、宁远、山海关一带的辽民,对后金奴隶主武装长期掠夺、杀戮而积累起的国仇家恨,在他们中间招募兵将,独立成军训练,并辅以一些投诚的蒙古骑兵,形成了一支规模不大,但战斗力超过普通明军的精锐部队。(一些文章中,把早期辽东总兵李成梁父子统辖的李家军,也称之为早期的关宁铁骑的说法,是明显错误的)。

关宁铁骑组建后,在与八旗军的屡次对阵中逐渐展露出了锐气,在袁崇焕取得的宁锦大捷中,就功不可没。其后,祖宽、祖大乐率少量关宁铁骑入关,协助剿杀农民军时,更是起到了摧城拔寨的关键作用,一时给当时的各支农民军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然而,自袁崇焕被冤杀后,关宁军也逐渐走向没落,在北京保卫战、大凌河战役、松锦战役等激战中,大量的关宁军出身的将领、士卒阵亡,到了明末,残余的关宁军主要集中于宁远守将吴三桂和山海关守将高弟手里,随着政治形势的急剧变化,这支军队最终成了吴三桂降清反顺的筹码。

降清后的关宁铁骑,在吴三桂的率领下,从山海关的一片石会战,到追击李自成大顺军的定州之战、远征陕北之战、九江之战,连破大顺军,是最终迫使其瓦解覆灭的主要力量。之后,清廷将南明作为重点打击对象,吴三桂、李国翰部与归化南明朝廷的大西军展开了殊死的搏杀,在打垮刘文秀,夺取四川后,吴三桂及关宁军成为清军三路出兵,攻伐南明永历政权的主力之一,并第一个打进昆明城。。。。。

永历政权覆灭后,关宁军中除部分将卒被分调他处,绝大部分均跟随吴三桂戍守云贵,最终在三藩之乱中充当了炮灰。

就上述对关宁铁骑战争历程的简述来看,其降清前后,并无多少质变,其战绩差距明显,原因很简单,对手的素质相差太大所致。

3

”关宁铁骑”和”八旗骑兵”共同的母版“辽东铁骑”。

自从李成梁培养家丁开始,辽东就出现了一直游离于明朝军事体制之外的特种部队,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辽东铁骑”。


辽东铁骑全盛时期,拥有骑兵4800余人,擅长突袭战,擅长夜战,擅打恶战。但是养活这支军队,代价也是相当惊人的。可以说,如果按照正常的明朝末期的军队的军饷,是根本养不活这只军队的。因为他不单单是双饷,而且拥有着战利品的分配权,拥有对军屯的股份,甚至还有很多的各种各样的福利以及丰厚的安家费,和伤残转业退伍费。

所以这支军队的规模一直都没有突破5000人。所以等到李如松死了之后,这支部队,人亡政息,就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特别是李成梁晚年受到弹劾,为了自证清白,捣毁了宽甸六堡,辽东铁骑最大的进项从此失去了。

后来孙承宗提出”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大名鼎鼎的关宁铁骑诞生。其制度建设其实就是秉承了辽东铁骑,但是福利因素等由于各种原因还是要远远落后于辽东铁骑的。


而事实上,努尔哈赤早期就是在辽东铁骑里面成长起来的。所以八旗骑兵制度上也是脱胎于辽东铁骑。因此”关宁铁骑”和“八旗骑兵”本质上都是同源于辽东铁骑。所不同的就是两者的阵营不同而已,本质上都是自负盈亏的两个军事集团。

”关宁铁骑”比“八旗骑兵”多条财路,才导致了他看起来比八旗骑兵有惰性。

当然,关宁铁骑相对于八旗骑兵,多少还是有一些惰性的。因为关宁铁骑他还有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那就是大明朝给予的军饷。而八旗军没有,一切都得靠自己抢。

自从袁崇焕死后,祖大寿基本上就是“听调不听宣”,事实上成为了独立于明王朝体军事体制之外的一个独立武装。影响到关宁铁骑利益的时候,祖大寿就跟明朝一致对后金,显得特别爱国。但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实力,他也可以宣布投降后金。但是归根到底到了那个阶段,祖大寿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关宁铁骑。


事实上袁崇焕的死,对“关宁铁骑”的影响特别大。关宁铁骑从一支原本仍然把自己视作明朝军队的武装力量,变成了一个只顾发展自身实力,在乱世求存的部队。

然而随着辽东经济的进一步的恶化,事实上,关宁铁骑越来越依靠明朝的军饷。但是由于内乱,明朝针对于辽东的军饷也越来越少。李自成打进北京的时候,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也已经好几个月没有领到军饷了。

在关键时刻,李自成的一个失策,把“关宁铁骑”推向了后金。

本来此刻谁给关宁铁骑军饷,吴三桂就会倾向于谁,辽东已经是负产出了。所以吴三桂甚至已经做好了投降李自成的准备。

但是李自成政治眼光实在就是个农民。一面不懂得去保护吴襄,另一面甚至还打算架空吴三桂军权。结果就把吴三桂彻底逼向了后金。


既然已经成了后金的臣子,进了山海关,对于关宁铁骑而言,那是一片硕大丰饶的市场。关宁铁骑再也不用挤在辽东抵御八旗骑兵,来换取狗粮了。此刻的关宁铁骑变成了一匹狼,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抢来的都是自己的。此刻对于关宁铁骑而言,他和八旗骑兵是没有太大区别的。所以关宁铁骑一路往南一直打到云南,甚至一直打到了缅甸。

当八旗骑兵已经马放南山的时候,关宁铁骑仍然是一支劲旅。

整个多尔衮时期和顺治朝,是康熙的前期,“三藩”(基础就是关宁铁骑)事实上就是独立的军政个体。清朝为了笼络他们,给了吴三桂亲王的待遇,招他的儿子为驸马,用清朝2/3的税收来养活三番。


直到康熙12年(1673年),康熙决定撤藩,战争爆发。而此间平叛“三藩之乱”的,已经是主力由汉人组成的绿营兵为主了,八旗骑兵大部分已经上不了马拉不开弓了。而这场战争持续了8年多,于康熙20年(1681年)冬,清军攻入昆明。”三藩之乱”才宣告彻底结束。

所以各位看官,你们还小看“关宁铁骑”吗?你们还觉得他比八旗骑兵弱吗?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4

说两点哈,第一是关宁铁骑在和清军作战时,并没有表现的不好,相反,这是当时明朝边军系统里面最强大的一支军队了。第二,关宁铁骑在对战南明的军队时也没有势如破竹,直到最后清王朝对李定国十分棘手时,顺治皇帝才让吴三桂出动。而且吴三桂也是和李定国进行了各种斗智斗勇的博弈,才最终凭借清廷强大的国力取得了胜利。

在整个关宁铁骑的建军史上,和清军八旗在野外硬碰硬的大规模作战只有两次,即广渠门之战和松锦大战,其他时候,关宁铁骑并没有说是一次出动有上万的记录。宁远大捷之后,袁崇焕为辽东巡抚,他为了能够和清军硬碰硬的野战,花了两年的时间训练出了一支五万人规模的重骑兵部队,这些人及其擅长野战,装备精良,有高质量40斤重的棉布铁甲,还有各种精致的马枪、可以当锤子使的三眼铳和眉间刀以及弓箭,其统兵将领为祖大寿。对于关宁铁骑之所以可以成军这么快,并且短短两年便可以如此善战,根源是崇祯元年三月前后,有约十万众蒙古部落归顺明廷,被时任辽抚安置在锦州附近,辽镇将领即从中招募大批精壮善战之夷人充做家丁,时锦州总兵祖大寿更直接将部分蒙古人整编为降夷左右营,以蒙古部落首领为将,成为了祖大寿直属指挥的一直精锐军队,人数约三千人左右。也就是说这五万骑兵部队中最善战的是三千人,而且具有鲜明的家丁特色。

那这关宁铁骑有多能打呢?根据广渠门作战的情况,祖大寿自带一军在城门南,那必然最精锐的三千人都在自己跟前。根据史料显示,莽古尔泰是率领左翼四旗并蒙古诸部,在到达广渠门之后率先和祖大寿交手,而激战之后,祖大寿力退敌军。四旗兵力理论上是3万人马,另外蒙古从军是2000,而祖大寿这边应该也是关宁军主力,人数上和清军相差不大,所以从这个战绩来看,关宁铁骑和清镶白旗以下的旗军战斗力是不相上下的。

再就是松锦大战中的情况,此时关宁铁骑已经被吴襄和祖大寿交给了吴三桂。在松锦大战中的乳峰山会战,吴三桂以两万铁骑军反复冲入清军阵中,直接将两万清军伏兵打的七零八落。

在这里我们必须要分开的是,关宁军和关宁铁骑这两个概念,单指望关宁军步营和车营的战斗力,是很难和清军的满八旗抗衡的,所以关宁军的胜战绩基本都是关宁铁骑哪下的,而原因就是这里面的组成人员除了民风剽悍的辽人还有骁勇善战的蒙古人,再加上五万铁骑军中有三千祖家的家丁部队,那战斗力自然就高了。这和万历年间李家的家丁部队辽东铁骑是一个道理。

而关宁铁骑在吴三桂和李东国的博弈中起到大作用了吗?并没有,一方面经过山海关大战,当年的关宁铁骑以及所剩不过几千,包括家丁部队也是损失惨重。所以吴三桂对他额这支残军是十分珍惜的,除了用作护卫,是不会让他们随便冲锋陷阵的。而在吴三桂的平西大军中,很多铁骑军成员都是以将领的身份出现,因此也犯不上冲锋陷阵这么惨。

5

实事求是说,关宁军在抗清的时候,已经是表现最好的部队了。“关宁铁骑”指的是哪支部队呢?《绥寇纪略》记载说,这支部队指的就是从关外调来的祖大乐和祖宽的部队。

祖宽是祖大寿的家仆,祖大乐是祖大寿的堂弟。也即是说,这是祖大寿的祖家兵。那么,这是只什么样的部队呢?这根本就是一直“缘边铁骑”,以夷人(蒙古人)为主的骑兵部队。 “两家所部皆缘边铁骑,又养曳落河为摧锋"。

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呢,《明季北略》,这里所述的是彝丁铁骑,依旧是夷人。关宁军就是关宁铁骑和步兵组成,他们在对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农民军的时候,可以说是百战百胜。

同时,也是唯一可以与八旗军进行野战,而不覆没的军队。《明季北略》记载:“(吴三桂) 部下有精兵四万,辽民七八万,皆耐搏战。而夷丁突骑数千, 尤为雄悍,敌望之辄遁。”就是不提袁崇焕,孙承宗,祖大寿他们,最后吴三桂在关外,对清军打了不少仗。

崇祯13年3月在塔山,吴三桂击退八旗军进攻,斩杀90多人。随后在松山,杀伤八旗军1000多人。4月,夜袭数千八旗军于子嶂。5月18日,吴三桂在杏山击退15000八旗军的进攻。19日,再次与清军大战,当时战斗非常激烈。明军损失很大,清军也遭到关宁军攒射,遭杀伤无算。

这样可以在野战对抗八旗军的部队,到了关内,根本就是无敌的存在。除了山海关一战,还算持平。其他战斗无论农民军,还是南明军队都无法对抗,特别是山海关一战以后,吴三桂以1万关宁军追着李自成打,九战九捷。

6

关宁铁骑的提法,普遍认为是袁崇焕在总督辽东时,以“辽人守辽土”所组建的部队,但根据一些史料记载,这支部队的兵源,亦有可能是出自祖大寿招募的蒙古人抑或一些其他部族所组建的家丁武装、
家丁武装是明代特色的军事力量,但凡武将,大多克扣卫所经制之兵的粮饷,其中一部分贪污所得,便拿来厚养家丁,使之成为武将征战的主要依仗。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当时的政治情势是分不开的。

李成梁纵横辽东所依仗的亦然是这样一支家丁部队,被称之为为“辽东铁骑”的便是了。当然,后来随着李成梁长子李如松的战死,这支队伍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所谓之“关宁铁骑”也极有可能是这样性质的一支部队,人数不可能太多,像辽东铁骑全胜时约莫也不过5000人的样子,毕竟既然号称“铁骑”,那么必然是一支及其费钱的部队,养骑兵自然不说,另外还加上给家丁的待遇是远远高过普通士兵粮饷的,起码已经到了一个小旗官粮饷的水平。

这支部队既有可能握在祖大寿和吴襄父子手中,祖大寿头像满清以后,大致就归属于了吴三桂。但这并不是整个辽东战场,或者说关宁防线上所有部队之集合,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

因为如果整个关宁地区的军队都是骑兵部队,这显然是不显示的,毕竟当初袁崇焕主持“关宁锦防线”的目的,并不是练一支能够与清军野战的部队,就当是明廷的内部情况而言,也是不显示的。所以关宁的部队,大致上主要是为了防守,而并非是进攻。

以明廷在崇祯时的军队战斗力而言。关宁地区辽东第一线的部队,是最能打的了,毕竟这一地区面对的是凶悍的满清八旗,此时九边的军队大抵都已经废弛掉了。到了松锦大战时,明廷最后能战的部队全部抽调去救援锦州,结果是除了吴三桂带着他的几千人跑回山海关外,7万大军全军覆没,而这一战发生在崇祯13年,距离明朝灭亡只有4年的时间。

吴三桂带回山海关的人马大致就是关宁军最后的基本盘,在此后的四年时间里,有所发展,规模大致维持在了7000人左右的样子,到了李自成打山海关的时候,其兵力加上唐通的2万人,大概就是此后吴三桂为满清征战天下的资本了。

老吴毕竟是跟清军长期交手的宿将,加上他关宁军的基本盘也是接受过清军战火洗练的,虽然战斗力不如清军,但面对明廷南方部队,以及闯军,献军余部,还是很有战斗力的。

南明的军队本身就是根本不能拉倒辽东战场的卫所军,空有规模而无任何战斗力,加上当时各个军头都有想要成为军阀的野心,自然就不可能团结,稍微遇到挫折,也就顺风而降了。

老吴能够成为清廷征伐天下的主力,一则是旗关宁军本身并不差,缺的是动力,也就是上升渠道,为什么关宁军能够势如破竹打到陕西,最后又下云贵川,很大程度上而言,是清廷给这支有点私人性质的部队,很大的自主权,以及可以期待的巨大利益,对于吴三桂本人而言,那就是成为藩王的诱惑,这是明廷所给不了的。

另外,清八旗的基本盘实力雄厚,特别是一年不到的时间击溃了北方的李自成,并且干掉了南明弘光朝廷,拿下了江南,这给关宁军极大的信心,以至于他们死心塌地地跟着清廷干,然而这些是明廷所不能给到的东西。

7

关宁铁骑一直是抵抗清军是主力啊。

讲三个证据:

一是关宁铁骑一但不抗清,清朝入主中原就是无人能挡。李自成挡不住关宁铁骑,最多平手。

二是关宁铁骑一直是清朝统一天下的主力军,其他军队没有能抵抗的。

第三是:李自成攻打过宁武,宁武就是关宁铁骑二线部队,守将是周遇吉。周遇吉带领五千关宁铁骑二线部队杀了李自成五万大军,这就是关宁铁骑战力!周遇吉之所以会败亡,因为李自成最后调来十余万大军,而周遇吉没有援军。

8

说白了就是制度原因,明末军制腐败,关宁军总兵、监军和各级军官贪污军饷,克扣普通卫所士兵口粮。把普通士兵当做奴隶和炮灰,平时作为农奴屯田种地,军饷一分都见不到。把克扣的部分钱用来养将官的私军——家丁,家丁能打仗,打仗时军官供养的家丁作为精锐压阵,普通炮灰士兵先上。家丁捡便宜立功劳,普通士兵自然毫无战力。一看形势不对,将官为保存实力,会带家丁先跑,把士兵丢下,反正明末有兵就是王,崇祯也只能拉拢他们。

崇祯杀文官跟杀鸡一样,对有兵武将的忌惮的很,总是安抚,所以武将日渐骄横、兵无战心。

到了满清又不一样了,满清收编了关宁军,军制相对于明朝,稍微公正些,普通士兵能拿到钱,有功也能赏。那些将官也不敢像糊弄崇祯一样糊弄满清大爷,崇祯管不住他们,满清可有自己武装,收拾他们还是比较轻松的。

然后跟随满清血洗江南各地,大家一起掠夺发财,才不管那些百姓是不是同文同种的汉族人(那时也没民族主义观念)。然后嘉定三屠、广州屠杀都是为了钱、女人,。说到底都是利益!如果崇祯有那能力能改革军制,让普通小兵也能晋升拿赏,早就没李自成和满清啥事了


9

真正的关宁铁骑在明末镇压李自成等农民军起义时中了埋伏全军覆没了。你说的这支关宁铁骑绝对不是那支。

10

关宁铁骑创建于明天启年,由帝师孙承宗一手建立。选用辽人守辽土的方法,从辽东难民中选拔。辽人被努尔哈赤的屠杀令杀得对大明离心离德,大明也无暇顾及这些难民。所以辽东难民对大明并无多少感激之心,就比如萨尔浒之战南军看到别人跑路自己也就跑路的原因。地无分南北是蒋光头说的,之前的都是各守各地,地域观很浓重,家国观很淡泊。再者关宁铁骑自从建立以来,并无什么大功,也并没有大家常说的所谓“唯一敢跟八旗野战的军队”。无脑督师袁崇焕上台后,嫉杀毛文龙后,后金老巢也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全力南下掠夺大明,而袁崇焕的关宁铁骑在干毛?一排排站在山海关上行注目礼呢!耗尽国家元气修建的几座坚城都丢给了后金。崇祯几次命关宁铁骑救援,就这,袁某人带着军队朝明朝大将满桂射箭。真的是误会么?为什么崇祯招袁某入城,袁崇焕却带着关宁铁骑逃回山海关,任由八旗军肆掠京城周边。

袁活该被凌迟,一只举国之力创建的军队,最终沦为祖,吴一家军阀之私兵。袁崇焕难辞其咎!罪大恶极!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