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头条!关于对一个皇帝是否对是明君的问题,我认为不在于他是否杀过谁,而在于他在这个位置上为民族干过多少好事、做过多大贡献,这才是最重要的。在皇帝这个位置上,不得罪人、不杀人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正常的。李世民为了民族大义,为了唐朝不再走隋朝的老路,不让天下百姓再饱受战乱之苦,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杀了兄长和兄弟,不正说明了李世民是一个有道明君吗?

李世民是有道明君,还表现在他深刻懂得民众是水,皇帝是船,船和水是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上。这个思想,在中国自秦始皇以来,总共408位皇帝当中,只有李世民才具有。李世民之所以能善待功臣,体恤子民,在于他非常明白船和水互相依存的道理,所以他把民生问题作为天下长治久安的大事来抓,而不是用杀人和刑罚来巩固李唐江山。

李世民是有道明君,还表现在他完善和发展了中国封建社会旨在制约各种特权的"三省六部"政治制度。基于对隋朝最终灭亡的认识,李世民认为隋朝之所以灭亡,在于隋炀帝的政治腐败和残暴统治,最根本的原因是杨广破坏了隋文帝杨坚建立的大臣议政政治制度,搞个人专治和滥杀无辜所致。为了限制皇权,一方面,他在隋朝"三省六部"制度基础上,完善和建立了唐朝的"三省六部"政治制度。根据这个制度,由中书省负责拟旨和草令,门下省进行审核签署,尔后交皇帝审批,再由尚书省下到六部执行,三省制极大的制约了皇帝的权利,避免了因皇权得不到有效制约产生的各种滥用职权和腐败。另一方面,李世民鼓励大臣向皇帝提意见和建议,当面指出皇帝的问题和错误,从而减少了皇帝在处理朝政上出现的弊端和过失,很好地制约了皇帝的特权。李世民建立的"三省六部制",比西方国家标榜的"三权分立"整整早了一千多年,为贞观之治和大唐盛世夯实了政治基础。

李世民是有道明君,还在于他招贤纳谏,以身作则。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李世民从隋朝的灭亡知道了如何治理天下,他广招贤良为国家所用,他鼓励大家评论朝政,提醒他不可妄为,他严格要求自己,不让上行下效的事情发生,由于他模范带头,使唐初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使大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鼎盛时期,这不正是一个有道明君的所作所为吗?

李世民在历史上曾干过杀兄杀弟的事情,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历史对他的评价和肯定,一些人老拿玄武门事变来否定和贬低他,这不仅仅是对李世民个人的挑衅,更是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的严重挑战和考验。李世民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作为的帝王,也是受中华民族世代尊重的有道明君,他的一生,应该受到尊重和肯定,贬低和诋毁他显然是不对的。

最佳贡献者
2

你好,我是姐聊历史,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客观的讲,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也是逼不得已,李世民不杀亲兄弟,就会被亲兄弟所杀,这是皇室家族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进程中,至高无上的皇位,引发了无数次腥风血雨的争斗,为了争夺皇位,手足相残、父子反目,屡见不鲜。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广施仁政,功绩卓著。对于百姓而言,能让他们生活在太平盛世里,不被压迫和剥削,可以衣食无忧,安稳的过日子,这样的皇帝便是一代明君。

“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7月2日,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皇宫中发动的政变。

唐史记载,公元626年,太子李建成,魏王元吉,名义上是进宫面圣,实则欲发动政变,秦王李世民,进宫护驾,进至玄武门,秦王制止太子不轨行为,太子反杀秦王,太子被秦王部下所杀。

唐史的记录明显存在漏洞,李建成已经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一直很支持他,他没有理由发动政变。李世民弑兄逼父,夺取皇位,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李世民为何要要这么做呢?

一、父子同心,建立唐王朝。

在起兵反隋时,李渊父子“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齐心协力,并肩作战,共同开创建立了唐王朝,李世民的贡献尤为突出。

唐高宗李渊即位后,长子李建成被立为太子,常驻宫中处理朝中事物。次子李世民封为秦王,继续统领军队平定天下。渐渐的便形成了两个集团,一个是以太子为首的文官集团,另一个是李世民领导的武官集团。

二、李世民功高盖主,威胁到了皇帝李渊和太子李建成的统治地位。

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第一功臣,因此身兼多职,秦王、太尉,并且兼尚书令,“天策上将”。李世民智勇双全,位高权重,最主要的是兵权在握,因此很具影响和号召力,身边聚拢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发展成朝中最强大的势力。

太子李建成忌惮李世民的实力和威信,于是两个集团开始了长期的明争暗斗,太子李建成联合齐王李元吉多次陷害李世民,李渊也有意打压李世民集团,最终引发了玄武门政变。

三、李世民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1.起兵打隋朝,为唐王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开放国门,发展经济,合理的外交政策,促进了商业和文化的兴盛。

3、对外开疆拓土,设立安西四镇,并处理好复杂的各民族关系,被少数民族奉为“天可汗

4、完善科举制度,不拘一格降人才,虚心纳谏,创立三权分立的管理制度。

5、厉行节约,劝科农桑,百姓安居乐业。

《贞观政要》中记载: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

大意是:唐太宗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在兴国富民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很多君主做不到的,但可惜的是,他在正心修身方面不足,有愧于先帝们,辱没了皇室。

结束语

历史对唐太宗的评价,有褒有贬,客观公正而又真实。我觉得,对于帝王们一味的歌功颂德,只会失去人性的本真,我们从历史的呈现方式中解读历史,一直在不停的追求和探索着它的本来面目。

3

我觉得李世民之所以有“千古明君”的美誉,主要是因为他带着开阔的胸襟,开拓出世风清明和社会繁荣的大局面。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下了一步先手棋。他杀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废了父亲李渊精心枸建的大唐蓝图,从而让父亲在一阵又一阵的叹息声中交出了权柄。

一个人的胸襟有多大,他的成就便会有多大。李世民用宽广的胸怀容纳了一批各有秋的拥趸者。长期的作战历练,让李世民血性与仁性并存,胆识与胸怀兼长。他深知仁义和人才的重要。他用了杜如晦,房玄龄等一批旧臣,团结了魏徴等一批从前的反对者。他虚心纳谏,包容有不同意见的人。胸襟成就了他的开明和格局。

吏治清明让世风清朗。李世民整饬吏治,减省冗员,正风肃纪,垂询民苦,倡导节俭,为政谨慎。建立了有效的官员奖惩升降,交流使用机制。好办法的使用释放了官员队伍的效能。真是吏治清明让世风逐渐清朗。

百姓安居,社稷安稳是李世民最大的贡献。他实行轻役薄赋的政策,最大限度地释放了社会生产力。贞观年间,经济发展,百姓富足,社会稳定,人口日增,人称“贞观盛世”。

当然,人们对李世民杀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逼父亲下台这件事颇有微词。充满血色的玄武门之变成了李世民洗不掉的劣迹。

历史浩浩汤汤,一篇贞观大文章足以让李世民戴上“千古名君”的光环。

4

李世民杀兄逼父,最终夺得皇位,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招揽各路人才,虚心纳谏,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赋税劳役,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社会上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唐太宗常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告诫众人,可见唐太宗是深知百姓的重要性的。

一个国家,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老百姓。

从老百姓的角度,对于帝王,只要能够以百姓为重,让百姓过上安逸的生活,就是个好帝王,是个明君。



李世民杀兄逼父,刘邦,朱元璋诛杀功臣,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干了这些为人所诟病的事情,但是他们并没有残害百姓,都能为百姓带来安稳的生活。所以他们都是明军。

他们干的那些事跟百姓又有什么关系呢?并没影响到百姓的利益,那些事也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一代明君。



与唐太宗形成鲜明的对比就是隋炀帝。无论别人对他的功绩怎么去无脑的吹捧,但他视百姓生命如草芥是不争的事实。作为普通老百姓,在我眼里,隋炀帝就是个暴君而已。

一个连当代治下的百姓都不知道爱护君王,难道还指望他能想到千秋万代?挖运河也不过是以无数白骨为代价,劳民伤财,去稳固他的统治而已。

5

美国总统尼克松说过一句名言,政治家不需要道德,套用这句话。皇帝也同样不需要道德。他需要的是父传子家天下。江山永固

历朝历代的地位传承都有父子相残,兄弟反目的,我们又何必紧紧捉住李世民不放?对比之下。杨广,赵光义,朱棣,胤禛,也一样啊。难道因为李世民做皇帝优秀才如此的。评价一位君王主要看什么,是看他的文治武功,治理天下的能力。至于如何登基,那是皇帝的家事。隔壁老王是个好大夫,不代表他不养小三,王二是个好厨子,不代表他天天打媳妇。评价一个人看他的‘’主业‘’尤其是干大事的人。后世评价宋仁宗啥都不会,就会做官家。宋徽宗啥都会,就是不会做官家。就在于此。


至于百姓来说,谁当皇帝都无所谓,他们需要的就是吃饭穿衣。对于高官来说。只要当官,给谁磕头都一样。至于宗室。只要不涉及到我那就行。李世民在位的时候。大唐繁荣富强。国家蒸蒸日上。这是他最大的荣耀和赞许。如果对华夏时代442位帝王进行点评的话。无论如何评价,李世民都会进前五。至于他如如何登基,实在是不叫事。换言之,李建成登基,李世民会平安?政治永远都是血腥的,钢铁般无情。这是必然的。

随着儒家思想的深入,后世儒家对李世民的诟病就越大,而当代‘’现实‘’原因又让我们对李世民大家赞赏。也就是说我们的道德观影响着对李世民的评价。欧洲《君主论》的作者马基亚维利同样认为,帝位的争夺没有亲情可言。中外同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6

关于玄武门的问答,苍茫大地写了不少,下面我来回答:为什么弑兄杀弟的李世民还是明君。



一、检验一个君主是不是明君的标准,不是看这个君主的人品,是看其执政时国家是否安宁、百姓是否幸福。



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逼父、杀十个侄儿、睡弟媳杨氏,这是无论怎么洗也洗不白的。但衡量君主是昏庸还是明智的标准不在于君主的人品。他可以像后世的朱元璋、朱棣一样不是好人,但是个好皇帝。



李世民创立了贞观盛世,百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最少时全国一年才杀十几人。这是写进历史的。

李世民还有个轶事足以载入史册。某年春节,世民让所有重刑囚犯回家约定时间自觉返监,大臣们目瞪口呆,结果罪犯们信守诺言,按时返监,再次让大臣们目瞪口呆。

平定了突厥、吐谷浑、高昌……开疆拓土,李世民成为天可汗。

世民一朝,国泰民安,他开创了一个盛世,足慰平生。

二、与秦王府的功臣们一生和睦共处。

能做到这一点,相当不易。李世民从未想到“狡兔死、走狗烹",和凌烟阁的绝大多数功臣们共富贵,你对照大明屠夫朱元璋,自己姓朱,却把开国功臣当猪杀,有比较就有鉴别啦!

开国功臣、玄武门立下首功的尉迟恭忠诚但为人粗犷、恃功而骄,一次在世民举办的宴会上,竟然为座次拳砸王爷李道宗,差点打瞎李道宗的眼睛,世民只是严厉指责、旁敲侧击,并未下杀手。即便侯君集因贪污,征高昌朝廷不赏,后竟和女婿、太子李承乾等一起谋反,被擒后,世民仍下忍杀之。

三、求贤若渴,从谏如流,从不徇私。

他对来自前太子建成阵营的文臣魏征、王珪,武将薛万彻均委以重任。

尤其是魏征,谏议从不讲情面,世民始终把他当镜子,明自己得失。一次,李世民曾得到一只极好的鹞鹰,自己就把它架在臂上,正好望见魏征来了,连忙把鹞鹰藏在怀里。谁知魏征要报告的事情特别多,持续了很久不停止,最后这只鹞鹰竟闷死在李世民怀里。

兵部郎中戴胄为人忠诚、清廉、公正、耿直,被提拔为大理寺副长官,世民听说应选入官的人很多是假冒上代余萌取得做官资格的,下诏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要处死刑。后来有人被查出,世民为了体现天子的金口玉言,坚决要杀,戴胄秉公犯颜执意判罪犯充军,后来又多次犯颜维护法律,世民全部采纳,天下无冤狱。

濮州刺史庞相寿犯贪污罪被撤职,他曾在秦王府干事。李世民想让他复职,后经魏征规劝,李世民叫人拿出一些帛送给他,打发他走了。

他和文臣武将们创立了一个盛世,能是昏君吗?

7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哥哥和弟弟,逼迫父亲退位。事件如此恶劣,手段如此残忍。但是,在历史上,李世民却被评为千古明君。一般对历史不太了解的人,说到历史上的好皇帝,都不会遗漏李世民。就算是资深历史学家,在对李世民做评价时,也很少提及他做的这个恶性事件。司马光甚至认为,幸亏有“玄武门政变”,才会出一个千古明君,出一个大唐盛世。

很显然,在“玄武门政变”发生后,李世民做了足够重要的事情,有效地消除了“玄武门政变”带来的负面影响。那么,李世民做了哪些事情呢?

(李世民剧照)

一、善待众人。

李世民当时对李建成和李元吉是毫不留情的。不但杀掉他们,还杀了他们两人的所有儿子。但是仅此而已。他没有追根究底,而是立刻转变态度,尽量地善待众人。他善待了哪些人呢?

一是善待自己的功臣。他对开国功臣非常优待,没有擅杀过任何一个人。就算功臣中有人想造反,比如侯君集、张亮等人,他也是一再饶恕他们。逼不得已的时候,才杀他们。而且,他还专门修了一座凌烟阁,把二十四开国功臣的画像摆在里面。这样做,和历史上的许多开国皇帝的做法都是不一样的。这为他积攒了不少人气。

二是善待曾经的敌人。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李建成贴心谋士魏征的重用和表扬。其实,如果他不用魏征,谁也不会说他不对。更何况魏征直来直去的性格,谁也受不住。他要是不用,所有的人都会表示理解。但是他坚决用,让他赢得了非常好的名声。

三是善待兄弟的妻妾。有人说,李世民娶李元吉的老婆齐王妃,是男人霸权主义的表现。我认为恰恰相反。李世民这样做,就是要传达一个信息:我能包容一切,我能善待一切。

四是善待普通的百姓。历史上曾发生过李世民在过年前,为了让囚徒也能够回家和家里人过一个团圆年,把他们放回去,让他们在年后规定的时间内返回监狱的做法。这个事例,极好地表明了李世民想要做一个尧舜之君,善待天下百姓的心思。这种别出心裁的做法,显然比那些普通皇帝“大赦天下”的做法,更容易让人记忆深刻。

(魏征剧照)

二、善于纳谏。

纳谏是古代皇帝的死穴。

因为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说一不二。因此,古代皇帝中,善于纳谏的,基本上称得上是凤毛麟角。

而皇帝自以为是,不善于纳谏,很容易让大臣们心生不满,史学家对这样的皇帝,评价都不会很高。

但是皇帝自己又是不容易纳谏的。就是普通人,总被别人批评,心里都可能不舒服,何况是皇帝。也因为如此,我才说纳谏是皇帝的死穴。

但李世民偏偏在“死穴”上下功夫,让人猛点。他总是认真地听取众大臣的意见。最应景的还在于,批评李世民最狠的人,竟然曾经是李世民敌对阵营里的魏征。李世民能够听从魏征的话,这就让他纳谏的形象,得到了更加鲜明的表现。

(贞观之治)

三、善于治世。

众所周知,李世民一生都非常努力。也因为他的努力,他创建了“贞观之治”,开创了大唐的盛世前景。

古代的皇帝,在一段时间里励精图治,出现一个风清气明的局面,并不难。难的是在他当皇帝一生的时间里,都能“不忘初心”,一如既往地坚持之前的正确做法。比如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晋武帝的“太康之治”,都只是昙花一现。李世民能够把他的开明政治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结束,这使得后世不得不对他进行大加表扬。

四、善于修史。

当“玄武门政变”发生后,当世人对李世民肯定腹诽不少。不过,就算有很多腹诽,他们也不敢说出来(何况李世民对众大臣很好,大家也不愿意腹诽他)。而李世民在那个时候,又对当时的史料进行了严格的审定,留下来的,都是对他有利的那一面。那些对他不利的,都消散在了历史的烟尘中。再加上李世民一生确实可圈可点。因此,我们后人看到的,也就是李世民最为光鲜的一面,李世民也因此彻底消除了负面影响。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唐会要》)

8

以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让人们淡化改变对他的看法及消除影响?

9

杀兄弑弟以及逼父退位,是李世民一生抹不去的污点。这点他自己也清楚,所以绞尽脑汁篡改历史,结果再添诟病。而真相隐现后,当初的聪明又给他贴上了虚伪的标签。

但是——

一、杀兄弑弟诚然混蛋,但相较其他更混蛋的帝王似乎也不算什么。钩沉厚黑遮掩的血腥原罪,又有几个帝王禁得住历史拷问呢;

二、杀兄弑弟是家事也是国事,但被控制在家事范围,没有演变成大的社会动荡。下探底线、挑战公义的冲击波很快被另一种光芒――即言论的相对自由和更加开明的政策,以及全民受益的治世局面所掩盖;

三、欲盖弥彰的利令智昏,也说明他底线之下良心未泯、是非犹存。也许正是这一丝尚存的良知和自责的倒逼,让他克制欲望而勤于政事,并在执政期内表现得低调和包容——比如崇尚节俭和特赦囚徒,促使他向明君靠拢。

李世民归为英主,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不容忽视,就是他死得早。50出头撒手人寰对他来说既是憾事也是好事,壮年离世犹如急流勇退,也就没有复制多数帝王晚年的丧心病狂——他最后几年已经有了类似苗头——从而维护了形象。

10

这个问题如果反过来思考一下,假设李世民没有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而是被这两兄弟给害死了,那么李世民还能算上是个有才能的君主么?只会让大家觉得李世民打打仗还可以,但是政治能力却比较低下。

从汉代“独尊儒术”以来,杀害亲人的行为,在道德上的确是让人无法接受的。这件事,也成了李世民人生中一个最大的瑕疵。但是李世民作为一个大有作为的政治人物,单纯从道德上判断,是不合适的,更多是要看他治理国家的作为。

李世民具有历代明君的共同特点,知人善任,看一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文臣武将,随便拉出来一个,都是才华横溢,能力过人的贤臣良将。

李世民一朝的“房谋杜断”,为刚开国不久的大唐王朝制定了完善的规章法典,让国家快速进入了有序状态,使国家平稳的向前发展。

李世民对魏征的“从谏如流”,也被广泛的传为佳话,甚至都有了“畏惧”魏征的传闻。一个皇帝还害怕臣子么?当然不是,只说明李世民有较强自我认知和自我约束能力。

李世民曾经想“封禅泰山”,但是最终听从了魏征的谏言,以民生社稷为重,让百姓休养生息为重,没有去泰山封禅。他与那些劳民伤财,只为加强自己统治的帝王相比,优秀了多少倍,不言自明。

经历了隋末战乱,当时唐朝人口只有二百九十万户,而经过李世民一朝的整饬吏治,薄赋税,尚节俭,与民休养生息,人口迅速上升到了三百八十余万户,成就了有名的“贞观之治”。

李世民不仅文治厉害,武功也了得。他在位期间,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征服了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促进了民族融洽,被尊称为“天可汗”。这些成就足可以与秦始皇和汉武帝相媲美了。

正是由于李世民在政治、经济、军事等等方面建立的丰功功绩,才被后世称为了“明君”,也是当之无愧,实至名归了。

如果您有不同的想法,欢迎留言评论指正。

本人闲来爱读历史相关书籍,欢迎大家点我账号旁边的关注按钮,关注我,大家一起来读历史,品人生。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