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和19世纪是大英帝国傲视全球的时代。全盛时期大英帝国的统治面积约为3400万平方公里,占到了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有史以来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由于全球各地皆有其殖民地,因此号称“太阳永远不会从其国土上落下的帝国”。这一庞大辽阔的疆域面积不仅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所有帝国中空前绝后的。当今世界的200多个国家中仅有22个国家没有被英国侵略过。工业革命使英国以一国之力创造出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0%以上的工业产值。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日趋保守的英国资产阶级为维持垄断地位而对新技术的排斥使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被后起的美、德两国相继赶上并超过。1859-1899年期间美国的工业产值由18.8亿美元增至114.07亿美元。1860年美国的生铁产量只有84万吨,到1900年已猛增至1401万吨。1860年美国的钢产量只有1.2万吨,1900年则达到1035万吨,至此美国已取代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钢国。1860-1900年期间美国的煤炭开采量由1820万吨增加到2400万吨。
美国的机器制造业产值在20世纪初已相当于欧洲各国产值总和的一半。美国的石油开采量从1960年的50万桶一路增加到1900年6362万桶。1902年全美发电量已达到60亿千瓦时。19世纪末美国汽车工业的年产量不过几千辆,到了1914年已猛增至56万辆以上。到19世纪80年代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第一名的位置被美国取代。1783年美国只有三百万人口,到了1860年增加到3200万人口。从19世纪80年代起大量东南欧移民的涌入使美国人口一路增加到1890年的6300万。
1900年美军增加到100000人。美军除驻扎在本土的部队之外还有9500人驻古巴、61000人驻菲律宾。1884年美国海军在全球的排名增长到第12位。到了1914年美国人口增加到9800万,137亿美元的国民收入是英国的13倍多,377美元的人均收入也远高于英国的244美元。包括俄国在内的所有欧洲国家的国民收入总和只比美国多4美元。这时美国海军的全球排名也从第12位增长到第三位,仅次于英国和德国。然而这时的美国依然只是列强之一,还并未坐上世界老大的位置。
为什么说这时的美国还不是世界老大呢?这时的美国尽管在工业实力、人口规模上已超过了欧洲列强,但在海军实力、金融实力等方面仍与英、德等欧洲列强存在差距。这和如今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各领域均占据全球支配性地位的美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这时美国还并不能视为世界老大,只能说美国这时在发展势头上已超越英、法、德等欧洲列强。就在美国的工业产值超越老牌霸主英国之时欧洲大陆的德国也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
在19世纪最后30年间德国工业生产的增速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位。德国的工业生产总值从1870年至1900年增加了大约2.7倍。这一时期德国的煤炭开采量从3400万吨增加到了1.49亿吨,铁产量由139万吨增加到了852万吨。19世纪60年代德国的化学工业还几乎是空白,但在1870-1900年这30年间酸、碱等基本化学原料的产量增加了7倍,染料的产量增加了3倍。德国电气工业的总产值在1891-1913年间增加了28倍。1850-1900年德国的国民生产净产值从105亿马克增至365亿马克。
20世纪初德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名次超过英国。这时德国拥有几乎是全世界最强的陆军,但由于在海军、金融等领域与英国的差距使其在综合实力上还是稍逊于英国。这时英国尽管已失去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第一宝座,但在整体综合实力上依然是全球最强大的国家。德国则是当时综合实力仅次于英国的国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已具备了挑战英国的实力。至于大洋彼岸的美国这时尽管发展势头迅猛,但在综合国力上甚至可能还稍逊于法国,只能屈居于全球第四的位置。
这时作为老霸主的英国是纠结的,因为这时的英国同时面对美国和德国两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此时已在走下坡路的英国事实上是无力同时对抗这两个强大对手的,那么究竟该把主要精力用于应对谁呢?从后来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英国最终选择集中精力应对来自德国的挑战。当时美国和德国这两个新兴大国的发展路径是完全不同的:美国主要是通过贸易文化等手段扩张自己的影响力,而德国则是以暴力手段建立欧陆霸权和争夺海外殖民地。
在这种形势下德国对英国造成的直接威胁远远大于美国:德国大力发展海军、争夺海外殖民地的行为直接威胁到了大英帝国的根基,而一旦德国崛起成为独霸欧洲大陆的势力甚至可能对英国本土的安全构成威胁。相比之下美国的发展尽管也会对英国的全球霸主地位构成挑战,但尚不至于直接威胁到英国本身的安全。在这种形势下英国把德国锁定为主要打击对象也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德国的敌人还不只是英国:自从1870年的普法战争之后德国与法国的矛盾就异常尖锐。
沙俄也不愿看到德国在中欧的强势崛起对自己造成威胁。就这样英、法、俄三国形成了针对德国的三国协约集团,德国则把奥匈帝国、意大利拉到自己一边组成三国同盟。表面上看三对三也算公平,可实际上三国同盟之中只有作为主力德国有实力与英、法、俄三国中任何一国对抗,而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的实力则是相当羸弱的。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意大利临阵叛逃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德国只好又找了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土耳其作为帮手。
然而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实力比奥匈帝国、意大利更加羸弱,所以从战争一开始德国几乎就只能靠一己之力单挑英、法、俄三大强国。尽管德国有当时全球最强的陆军,尽管德国的综合实力仅次于英国,然而在三大强国的围殴下还是逐渐露出疲态。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一开始对欧洲的战火是冷眼旁观的:美国在一开始并没介入战争,而是通过同时与战争双方做生意大发横财。当局势出现明显对德国不利的局面之后美国趁机加入战局打败了德国。
一战结束之后美国的崛起已是势不可挡,不过老牌霸主英国仍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随着最主要的敌人德国被压制后英国实际上已把美国视为最大的竞争对手。1932年7~8月在渥太华召开的英国自治领经济会议上签订了实行特惠关税率制度的协定:在由英国及其自治领、殖民地共同组成的英镑区内实行特惠关税,同时对外一致提高关税。这主要就是为防止美国商品低价渗透到英国的市场范围。尽管英国采取了这样一些手段遏制美国的发展,然而这时的英国已越来越力不从心了。
英国试图拉拢自己的自治领、殖民地共同遏制美国,然而这时英国的各自治领、殖民地都已或多或少表现出独立倾向。1933年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上台德国的势力重新开始在欧洲大陆崛起,与此同时日本也逐渐开始威胁到英国在远东地区的利益。在这种形势下英国不再将美国视为主要的对手,恰恰相反英国在相当程度上已开始有求于美国了。希特勒上台后的五年间德国已发展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健康程度最好的经济体:失业率世界最低,增长速度达到了20%左右。
希特勒利用手里日渐充裕的资金大力扩充军备,最终走上了对外发动战争的道路。在这次战争中美国与英国、苏联等组成同盟彻底击垮了德国。1944年7月1日44个国家或政府的经济特使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正是这次会议确定了二战后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在这一体系下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世界上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作为国际交易的结算货币,由此奠定了美元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霸权地位,也奠定了美国在国际贸易金融领域的垄断地位。
1945年7月16日5时30分美国在新墨西哥州离阿拉木郭多50英里的一片广阔荒芜地区成功进行了首次核试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经济上的美元霸权和军事上的核霸权使美国在二战结束之后成为傲视全球的霸主。战争使英、法、德、日等传统列强遭到普遍削弱,然而另一个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崛起的大国苏联逐渐成为了美国新的对手。苏联尽管在二战中损失惨重,却并没丧失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战争期间拥有全世界最辽阔国土的苏联通过将自己的工业基地向东迁徙渡过了难关。
乌拉尔、中亚、远东等地并未遭到战火的洗礼,因此这些地区的工业基础得以保留下来。在苏联广袤的国土之下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这成为苏联战后工业建设的基础。与此同时尽管苏联在二战中伤亡2960万人,但战后的苏联仍是拥有1.67亿人口的大国,这为苏联的战后重建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事实上随着二战后期苏军逐渐收复失地的过程已使苏联的西部工业得以恢复重建,此时苏联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二战后世界格局呈现出明显的美苏两极对立的格局。
到了1964年至1982年的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发展到巅峰时期:苏联国民经济固定生产基金增长了2.42倍,这一增长速度高于同期美国的发展速度,社会生产总值增长了1.46倍。与此同时苏联将85%以上的工业投资用于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在这一指导理念下苏联军费从1965年的326亿卢布增加到1981年的1550亿卢布,一跃增长了3.75倍。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14%,约占财政支出的1/3以上。苏联由此一跃成为世界军费开支最高的国家,超过美国20%~30%。
这一时期苏军总兵力急剧膨胀到365.8万人,拥有1398枚洲际弹道导弹、1028枚潜射弹道导弹、50000辆坦克、55000辆装甲战斗车辆、40700门火炮、248艘大型水面舰艇(其中含九艘航母)、8479架作战飞机。当时的另一个超级大国美国的洲际弹道导弹数量为1054枚。在古巴导弹事件中赫鲁晓夫曾对肯尼迪做出重大让步,然而到了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巅峰时期苏联却摇身一变在世界范围内主动发起攻势,一时间美苏争霸的国际格局呈现出苏攻美守的状态。
这一时期苏联海军已由近海防御舰队扩建为一支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武装力量,苏联在华约组织各国、蒙古、越南、安哥拉等国都建立了自己的军事基地,在大西洋和印度洋沿岸、地中海、红海、南亚和东南亚等许多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获得了一批机场和港口的使用权。在越南战场上苏联扶植北越政权给予美国狠狠的教训,战后的越南表现出明显的亲苏倾向。1981年9月4日~11日苏联举行了为期八天的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军事演习”西方-81演习“。
这次演习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假想敌,出动了十个以上的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和近卫坦克军,超过五十万人参加了这次演习。光这次演习动用的坦克就有上万辆之多,这一数字超过了当年人数最多的中国陆军的所有坦克总和,而这还不到苏联总坦克数的四分之一。演习期间苏联累计模拟发动了141次战术核打击,每次模拟核打击的爆炸当量都超过万吨TNT。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是1949年8月29日在如今哈萨克斯坦东北部的塞米巴拉金斯克的草原上试爆成功的。
1953年8月12日苏联第一颗氢弹成功试爆。1956年苏联开始装备第一款真正具备可靠的洲际核轰炸能力的重型轰炸机。1957年10月4日苏联又抢在美国前面成功发射了全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尽管美国是率先发明原子弹和氢弹的国家,然而苏联却是全世界第一个成功把氢弹武器化的国家。1961年苏联成功引爆了当量高达5000万吨的“沙皇炸弹”——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引爆过的威力最大的爆炸品。事实上苏共政治局本来是打算试爆一枚1亿吨当量的氢弹。
然而苏联科学家经过仔细计算后发现:一枚1亿吨当量的氢弹的爆炸杀伤半径为1000公里,即使是幅员辽阔、地广人稀的苏联也找不出适合爆炸如此大当量的无人区做试验场,所以最后只好把当量减半并选择在荒无人烟的北极新地岛进行试验。当量减半后的“沙皇炸弹”在爆炸试验中仍释放出了惊人的能量。当时通红的蘑菇云高达70公里,爆炸后产生的电磁扰动传遍全球3次,爆心半径4000公里以内的所有飞机、导弹、雷达、通讯等设备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然而即使是这时在综合国力上美强苏弱的状态依然没改变。而苏联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更多得益于当时世界油价的飙升使苏联这个产油大国赚得钵满盆溢。问题在于:这样积攒起来的财富更多的是一种虚假繁荣,对完善苏联的工业体系和体制创新改革并没任何作用,甚至不仅仅是没有作用而且还有负面作用——由油价飙升带来的虚假繁荣暂时掩盖了苏联政治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当时的苏联决策层错误地以为改革并不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
事实上苏联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矛盾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只是被暂时掩盖了,在油价飙升带来的虚假繁荣下苏联决策层对这些隐藏的矛盾问题视而不见。与此同时在越战中严重受挫的美国进行了全面的战略收缩,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同苏联争夺全球霸权——恰恰相反的是:美国敏锐意识到苏联全球出击的争霸模式其实是一种透支后期资源的模式,也就是说苏联的整体综合国力根本不足以支撑起那么大的摊子。然而苏联通过无限透支后期发展的各种政治经济军事资源强行撑起了那么大的摊子。
这就注定了苏联的后期发展将是乏力的。这时美国适时推出星球大战计划:凭借自己更为强大的经济实力,通过太空武器竞争把苏联的经济彻底拖垮。苏联人自己并没意识到这点:1979年12月27日苏军入侵阿富汗,由此揭开了长达10年的阿富汗战争的序幕。苏联在阿富汗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却几乎一无所获。这就进一步加剧了苏联的国内矛盾,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导火索。这时美国适时推出星球大战计划:凭借自己更为强大的经济实力,通过太空武器竞争把苏联的经济彻底拖垮。
当苏联逐渐走向崩溃之时美国在经过1980年代中期的经济周期后逐渐走入低谷:住房金融产业出现危机,社会信用危机日益严重。此外经常性国际收支趋向平衡,但国内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也不断上升,财政赤字创下历史纪录。当美、苏两极都走上下坡路的时候日本经济却一路高歌猛进,日本人甚至在讨论买下整个美国的话题。这时出现了“日本是世界第一”的口号,全体国民预感到“日本的时代”即将到来。当时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近10%,被世人称之为“日本经济奇迹”。
1985年日本GDP总量达到了1.3万亿美元,同时期的美国是3万亿美元,这时日本作为国土面积只有30多万平方公里的二战战败国在经济总量上已超越了2200万平方公里的超级大国苏联,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与法国的GDP总量加起来才勉强接近日本。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日本占据了近一半,三菱、丰田、松下、日立、索尼、本田、日产、东芝等国际知名龙头企业全部进入世界企业前50,而在世界10大企业中日本就占了8家并席卷前三。
当时的东京是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最多的城市,东京的GDP总量是纽约的3倍,比我国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还高。手里拿着大把美元的日本人开始在美国大肆购买。这些挥舞着支票本的日本人好像对价格根本不屑一顾。他们似乎可以买下整个美国,以致于当年的美国媒体发出惊呼:“美国正在变成日本的第四十一个县”。80年代美国在政治军事领域仍需要对另一个超级大国苏联穷追猛打,同时在经济上美国则面对着来自日本的越来越明显的挑战。
然而日本经济当时这种繁荣在相当程度上是通过炒作带来的虚假繁荣,忽视实体劳动使日本经济实际上完全是靠提前透支后人财富来支撑的,当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注定将是缺乏后劲的。与此同时美国也不失时机对日本经济进行打压:1986年初美国以日本DRAM存储芯片存在倾销为由要征收100%的反倾销重税。此后美国以反倾销、反投资、反并购等手段进行贸易保护,对日本出口到美国的芯片产品进行价格管制。到1996年日本芯片产业在全球的份额已不足30%。
事实上美国对日本经济打压还可以追溯到更早:早在60年代日本经济还并没崛起到足以对美国的经济霸权构成挑战的地步,但随着日本战后的经济复兴已使越来越多的日本商品涌入美国市场。从那时起美国与日本展开了长达30多年的贸易战。1985年后美国通过《广场协议》、东芝事件、《日美构造协议》、日经认沽权证等一系列组合拳对日本经济进行打压。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进入了经济长期停滞阶段,日本媒体因此将其称为”失去的二十年“。
美国成为世界霸主是踩着老霸主英国上位的,同时在美国成为世界霸主的过程中还先后干掉了德国、苏联、日本三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如今美国正把中国视为一个日渐崛起的重要对手。当初苏联尽管军力强大,但在经济上乏善可陈;日本尽管经济势头发展迅猛,但在国际上缺乏政治军事应行了。如今的中国却是一个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领域全面发展的新兴大国,所以美国仿佛就像是看到了当年苏联和日本的合体升级版正在崛起一样。
如今中美关系正处于中美建交以来的最低谷:特朗普政府一方面用贸易战的形势遏制中国的发展,一方面借新冠疫情对中国进行肆意抹黑。从之前对华为的打压到近期对Tik Tok、微信所采取的行动都是美国有意识遏制中国发展的具体手段。事实上这些招数在当年日美贸易战中都是被美国玩得烂熟的,现在美国基本上是把当年用来对付日本的招数同样用在了中国身上。但美国似乎忘了今天的中国不是当年的日本,同时中国也完全可以从当年的日美贸易战中吸取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