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诸葛亮的儿子和孙子都战死沙场,为何在城破之时,让士兵站在沟里

诸葛亮的儿子和孙子都战死沙场,为何在城破之时,让士兵站在沟里

2020-08-14 09:32阅读(72)

诸葛亮的儿子和孙子都战死沙场,为何在城破之时,让士兵站在沟里把腿埋起来?:公元263年,司马昭派三路大军南下伐蜀,征西将军邓艾率兵3万,自狄道向沓中;雍州

1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三路大军南下伐蜀,征西将军邓艾率兵3万,自狄道向沓中;雍州刺史诸葛绪率兵3万,自祁山向武都、阴平桥头;镇西将军钟会率主力10余万人,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军汉中。

结果,钟会不费吹灰之力就攻破汉中,并与姜维率领的蜀军主力在剑门关对峙。与此同时,邓艾则抵达了阴平路口。而诸葛绪的3万部队则被钟会给兼并掉。

在当时的情形下,钟会的13万主力部队被“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阁挡住,进退两难,粮草也很快殆尽,钟会都一度想要退兵。于是,邓艾大胆的提出“偷渡阴平”,然后从涪城走左儋道直取成都。



冬十月,邓艾率领三千余人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开道,造作桥阁,经过二十余人的艰难行走,终于抵达涪城,但此时的邓艾大军已经精疲力竭,腹中无食。如果涪城城据城死守,那么邓艾的这数千疲师将成为瓮中之鳖。但如果城城失守,邓艾的精兵将得到补充,恢复战斗力,进而直取成都。

然后,在这关键时刻,涪城守将马邈直接开城投降。这一来,蜀汉形势急转直下,邓艾部队从死地中恢复,很快便剑指成都。而当涪城失陷的消息传入到成都后,蜀汉朝廷一片惊慌。要知道,从公元214年刘备攻克成都后,五十年来还从没有人能够攻入益州腹地,但邓艾却做到了?

眼看邓艾就快要兵临城下,蜀汉朝廷急忙调遣成都仅剩下的一万军队奔赴涪城,迎战邓艾,为蜀汉的存亡尽最后的一搏。应该说,尽管蜀军此前已经多路增援前线,但考虑到一般朝廷多有后备,外加存亡之际,蜀汉此次迎战邓艾的军队虽然不会很强,但是也不至于很弱,只可惜此次领军人物却大有问题。



当时蜀汉大军的主帅,是诸葛亮的长子,卫将军诸葛瞻;大军前锋是张飞的孙子,尚书张遵;参军是黄权之子,尚书郎黄崇。乍看之下倒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但问题是,这些人的官职其实多得以父辈,他们自身并多没有经历战事考验,甚至在后方负责后勤的经验也少。

就说诸葛瞻吧,按理说蜀汉虽小,但是战事频繁,不说姜维的北面,南面也有战事,但是在之前的记载中,并没有看到有诸葛瞻指挥或者参与任何一次战役。所以,对于他们这些二代来说,上来就让他们打这种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大战,实在勉强。

但问题是,蜀汉仅存的能战之辈如张翼、廖化、姜维等人都在剑门关御敌,而霍戈还在南方没回来,这样的情形下,也只有叫诸葛瞻上阵。

经过五天的连续行军,诸葛瞻的大军来到了距涪城只有三四十里的地方,此时黄崇认为邓艾大军锐气正盛,而且战斗力又胜于蜀军,所以建议诸葛瞻不与邓艾正面交锋,而是连夜赶往涪关北面的山地,在那里安营扎寨,据险以守,慢慢消耗邓艾大军。

但是,诸葛瞻却认为应当趁邓艾大军立足未稳之际,果断将其击败。因为,如果选择据险以守,就相当于把涪城一线全部交给邓艾,到时邓艾就可以安心此发展根据地,扩充兵力,这样他实力只会越来越强,蜀军的人数优势很快就会慢慢失去,到时就更难将其打败。



客观来说,在不知道最后的结果之前,黄崇和诸葛瞻都有道理。当时,黄崇再三劝说诸葛瞻快速进兵险要,据险以守,不要和敌人在平原决战,甚至到最后他跪在诸葛瞻的面前叩头流血,痛哭失声。

但最后,诸葛瞻还是决定和邓艾正面交战,凭借着人数优势直接将其击溃。于是,两军正式在涪县北部展开血战。当时的邓艾大军,是在远离家乡的敌国内地作战,对他们来说,失败就意味死。不想死,就只能背水一战。反观蜀汉军队,如果失败,大不了逃跑就行,反正是在自己的地盘,逃命的地方太多。

也正是因为这种心态,邓艾的士兵就如一群不要命的疯子一般,追着蜀军玩命地砍死;再加上邓艾出色的指挥能力,蜀军很快被打得溃不成军。诸葛瞻也是第一次体会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痛苦滋味,这次的会战很快演变成一场绝望的追歼屠杀,蜀军狼狈而逃。

诸葛瞻只能带着剩余的部队撤退到绵竹,那里是一个据点,他打算这次好好休整部队,然后再和邓艾决战!然而,诸葛瞻再次失算,当他率军退回绵竹的第二天,邓艾的大军就杀了过来。兵贵神速,深谙用兵之道的邓艾又怎会给诸葛瞻喘息的机会。



在这场绵竹战役中,诸葛瞻也算是血战到底,他亲自披甲上阵,骑着战马在士兵中间不停的穿梭,激励着全体将士血战到底,而蜀军将士更是“埋人脚步而战”。当然,这个埋人脚步并不是真正的把脚埋在土里面,而是抓一把黄土洒在自己的鞋子上,以示死战不退之决心,这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就如同对天起誓一样。

最后,在这种拼死一战的决心之下,诸葛瞻的大军先后多次击退邓艾的军队,更是打得邓艾的儿子邓忠和行军司马师纂都萌生退意,逼得邓艾差点把他们两人直接就地正法。但是,在邓艾后退则死的军令下,邓艾大军也杀红了眼,彻底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最终经过一天的战斗,随着蜀军先锋张遵的战死,蜀军开始全线崩溃。

诸葛瞻眼看大势已去,叹息着说道:“我对内没有决心除掉奸臣黄皓,对外又没能很好的节制姜维,带兵迎敌却不能守备国土,我有这样三大罪,还有什么面目见皇上和臣民呢?”说罢骑马冲入敌阵战死,享年37岁。

2

诸葛亮神机妙算,天下皆知,最后含恨而终,死前没有看到蜀国一统,实在是终身遗憾,那么诸葛亮的儿子呢?



诸葛瞻,诸葛亮唯一的儿子,自幼聪敏好学,诸葛亮担心诸葛瞻虽然很聪明,但是过早成熟,恐怕以后难成大器。诸葛亮死后,诸葛瞻袭爵,然而刘禅却宠信宦官,朝廷乌烟瘴气,贪腐成风,诸葛瞻被慢慢排挤,赋闲在家,后来魏国南进,邓艾率大军进攻蜀国,刘禅这时候才想起诸葛瞻来。




诸葛瞻临危受命,率军带领赶到涪县,同行的还有黄权的儿子黄崇,张飞的孙子张遵,没想到涪县却早已被邓艾大军占领,只得率军折返绵竹,(还有一说是黄崇劝说诸葛瞻要趁早占据险要位置,结果诸葛瞻犹豫不决以至于丢了涪县,黄崇难过的大哭。)这是蜀国的最后一道屏障,邓艾进攻了几次都以失败告终,他很害怕东吴会派兵援蜀,自己腹背受敌,所以想要速战速决。邓艾身边的谋士出了个主意,让邓艾写信给诸葛瞻,许以高官厚禄,不怕他不投降。

结果诸葛瞻收到信后勃然大怒,他把信撕的粉碎,把邓艾的使者杀掉,人头挂在城墙上以示警告。在绵阳城城破之前,他下令让人在城门前挖了一条到膝盖的沟,然后让人跳到坑里,把腿埋起来,以示和绵阳城共存亡的决心,然后士兵们就被邓艾大军砍掉了头颅,场面十分震撼惨烈。



诸葛瞻在保卫绵阳城时战死,他的儿子诸葛尚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叹息说道,自己祖孙三代,受了国家那么多恩惠,但是却没有早点杀了黄皓这个弄权的宦官,以至于蜀国到了如今的地步,最后也杀入敌阵为国捐躯。



其实那个时候的蜀国破国,因为连年征战,士兵也多是残兵弱将,而且重要的是军民粮食最多能维持半年,即便诸葛亮在世,到了这个程度,也难再改变局面,况且蜀国原本就是三国之中最弱的国家,面积小,自然环境恶劣,一直积贫积弱,刘备在时只能勉强维持,刘禅不是盛世明君,又信任宦官,所以蜀汉国破不能怪到诸葛瞻身上,最后祖孙三代为国捐躯,也是一门忠烈。

3

这是诸葛亮的儿子办的傻缺事,让士兵站在沟里把腿埋起来,这不是明摆着送死吗?说起这事我就有气,诸葛亮咋生了个如猪如狗的蠢儿子呢?

说起这事是在邓艾灭蜀国兵之时,当时刘禅的女婿,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表现的还不错。决心和邓艾死战到底。


▲(邓艾)

当邓艾从阴平小路突袭成都时,朝中大臣都蹿跶刘禅投降,尤其是\"汉奸\"谯周,为了家族利益而不顾国家安危,在关键时刻怂恿刘禅投降。而诸葛瞻力排众议,请求一战,这给了刘禅莫大的勇气。于是把成都仅有的三万兵马拨给诸葛瞻带领前去绵竹迎敌。

话说诸葛瞻带着尚书张遵(张飞之子)、尚书黄崇(黄权之子)、羽林右都督李球(李恢之侄)和他的儿子诸葛尚出发了,看看吧,这些人都是官二代,平时养尊处优,现在是硬着头皮上。

还没到达绵竹,诸葛瞻一行人到达涪(fu)县时,诸葛瞻命令大军驻扎待命,当时也不知道诸葛瞻咋想的,难不成他是讲仁义让邓艾军队到齐再战?尚书郎黄崇多次劝诸葛瞻要乘机抢占有利地形,劝他快速进军绵竹,堵住邓艾,不让邓艾进入平原地带。这样就可以把邓艾赶回山地。但诸葛瞻犹豫不决,错失良机,邓艾大军长驱直入,诸葛瞻的前锋被打败,黄崇见大势已去而失声痛哭。

虽然诸葛瞻指挥蜀兵誓死不降,但失败大局已定,诸葛瞻无力回天,正可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诸葛瞻虽然忠勇,但智慧比之父亲诸葛亮差之远矣。这时诸葛瞻责备自己,他说自己有三罪:\"于内不能除掉黄浩,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现在说什么也晚了。



这几个官二代表现还不错,黄崇激励战士们决一死战,诸葛瞻为了表示绝不逃跑,他让士兵挖了一条沟,大约有膝盖那么深,让士兵站在沟里,用土埋到膝盖处,上身可以拿着刀枪左右乱砍乱刺,但就是下身不能动弹,诸葛瞻本意是不让士兵临阵脱逃,这个办法实在蠢到家了,士兵是跑不掉了,但战斗力下降了。

魏兵冲上来很快杀死了蜀国士兵,诸葛瞻和这些官二代都做了无头鬼。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也战死了。正可谓:\"将帅无能累及千军。\"诸葛瞻把保卫国都仅有的军队都葬送了。蜀国灭亡已成定局。(诸葛瞻怎么是邓艾的对手呢!)

撰文/秉烛读春秋

4

在我们心中一直都以一个疑问:神一般的诸葛亮竟然有一个猪一般的儿子,不仅导致自己丧身破家,还间接导致国家的灭亡呢?特别是在邓艾奇袭蜀国的时候,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与邓艾大战于绵竹,在最后时刻诸葛瞻命士兵挖沟将双腿埋在土中,成为了活靶子,被魏军砍杀,诸葛瞻为何这么做,难道他真的就是一个蠢猪吗?事情的真相并非如此,这一切都是一个小人的阴谋,我们被骗了好多年呀!

据陈寿的《三国志》记载:公元263年冬天,魏国征西将军邓艾奇袭阴平(今甘肃文县),自景谷道攻入,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带领尚书张遵(张飞之孙)、尚书郎黄崇(黄权之子)、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之侄)督率军队前往抵抗,到达涪县后盘桓不前;尚书郎黄崇多次劝他迅速抢占险要地势,不让敌人进入平原,诸葛瞻犹豫不决,没有采纳他的意见,黄崇因为诸葛瞻的失策而痛哭。邓艾长驱直入,蜀军前锋被打败,诸葛瞻退守锦竹。

邓艾派人对诸葛瞻诱降,诸葛瞻勃然大怒,斩杀邓艾使者,率军出战。在绵竹之战的最后时刻,蜀军大败,诸葛瞻命士兵挖沟将双腿埋在土中,与魏军作战,最后蜀军成了活靶子,包括诸葛瞻在内的全部蜀军战死。那么,诸葛瞻为何让士兵站在沟里把腿埋起来呢?

按陈寿的解释说:是因为当时蜀军溃败,诸葛瞻为了避免士兵逃跑,才让士兵站在沟里把腿埋起来,决心死战到底。虽然士兵是跑不了了,但也成了活靶子,只能任人宰割,总之一句话就是说诸葛瞻就是蠢笨如猪。陈寿为了进一步说明诸葛瞻就是一个蠢蛋,特地还借诸葛亮之口说出了对自己儿子诸葛瞻的评价:“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我们普通人都知道让士兵站在沟里把腿埋起来就是一个愚蠢至极的方法,难道诸葛瞻就不知道吗?显然,这一切都是假的,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有意抹黑和诬陷的。那么,为何陈寿要 诬陷诸葛瞻呢?据史官常璩(《华阳国志》的作者)向西蜀长老考证,听说陈寿曾经在诸葛瞻手下任职时受辱,所以在《三国志》中诬陷诸葛瞻,有意抹黑诸葛瞻。

总之,虽然说诸葛瞻跟他的父亲诸葛亮相差十万八千里,没什么大才,但也不至于是一个蠢猪。显然,正如史官常璩所说是陈寿有意抹黑。各位,你们认为呢?

5

埋腿这是哪来的故事?拿土埋腿这不是把自己当靶子让对方随便射么?《华阳国志》里面记载“埋人脚步而战”明明是指的战斗壮烈,尸体堆在地上把人的脚步都埋住了,哪来的天才少年会认为是自己拿土埋腿?

6

整个蜀汉帝国的大臣们都是出身下阶层,虽然官一代都很牛逼,但却都是土豪暴发户,都不善于教育,对下一代都是以宠为主,又因为常年没有在身边督导,导致养出来的儿子都是废物。我们从蜀汉政权系统里竟然找不出一个有用的人出来,这是蜀汉到了后期无人可用的主因!反之,我们看到魏国,司马懿父子,陈群父子,贾達父子等等,都很是牛叉得一逼。这就是土豪与贵族的区别。

诸葛瞻就是头猪!邓艾本身轻兵而来,缺粮缺大型攻城器械,这么一支军队攻到绵竹城根本对城防无碍,只要拖住他他就会在粮草耗尽前撤军。最不济也可以等到姜维的回军救援。

但是诸葛瞻在当时犯了跟马谡一样的错误,那就是高估了自己手里的兵力,他竟然受不住邓艾的激将法,见着邓艾兵少竟然派兵出城与邓艾打野战,却不知这些军队常年待在深宫大院里的养尊处优怎么比得上邓艾那几千名破釜沉舟的敢死队。

邓艾在野战中消灭了诸葛瞻的部队,乘势攻下绵竹城,并意外获得大量器械粮草。这是他能够进攻城防更加坚固的成都城的主因!诸葛瞻就是蜀汉的罪人!

7

闲话少说,直接步入正题。

这个记载只出自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并没有收录于《三国志》《资治通鉴》中,原文是这样的“(诸葛瞻)进屯绵竹,埋人脚步而战,父子死焉。 ”

如果直译的话,埋人脚步而战可以理解成题目所说的那样“诸葛瞻命令士兵把脚埋起来作战”。不过细想想,这样理解明显是不对的。诸葛瞻即便再没有实战经验,也不会蠢到让士兵像木棍一样插在地上让魏军当活靶子砍杀。

所以我认为“埋人脚步而战”这句话中埋人脚步用的是比喻修辞手法,指的是蜀汉士兵在战场上坚守不退,就像把脚定在沙场上一样,代表着誓死坚守的决心。

当然,这句话也可以断句为“埋人脚,步而战”。指的是蜀汉士兵放置陷阱让魏军陷入土中不得动弹,然后蜀汉步兵冲入敌阵(脑洞ing)。不过参考《三国志》、《资治通鉴》关于绵竹之战的相关记载,诸葛瞻是急急忙忙从涪城撤回绵竹的,根本没有时间布置陷阱,所以我这个脑洞理解是站不住脚的。

关于诸葛瞻和绵竹之战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独子,绵竹之战时担任蜀汉代理都护、卫将军、平尚书事,是蜀汉的重臣。不过诸葛瞻虽然担任军职,但从来没有领兵实战的经验。

263年秋,曹魏兵分三路大举伐蜀。姜维从沓中退守剑阁关,钟会一筹莫展,准备退兵。这时邓艾兵走偏锋,率领所部兵马从阴平山道绕过剑阁关直逼成都。

邓艾的行踪并不是隐秘的,蜀汉掌握了邓艾的动向。但蜀汉主力都驻守在剑阁关,唯有成都的御林军可以调动,所以御林军的最高统帅——卫将军诸葛瞻便临危受命,率军奔赴涪城阻截邓艾。

诸葛瞻到达涪城后,黄崇建议诸葛瞻趁邓艾还在大山之中时迅速强占山口,把邓艾困死。但诸葛瞻迟疑不决,丧失良机,邓艾一口气走出了大山,进入平原,进逼成都。

探子传来信息,诸葛瞻便急忙带着部队从涪城南下绵竹,走了好长的弯路。

到达绵竹后,诸葛瞻坚守不出。邓艾所部兵马困乏,只求速战。

于是邓艾派使者挑衅诸葛瞻说,只要你肯投降,我一定保举你为“琅琊王(琅琊是诸葛瞻的老家)”。

年轻气盛(37岁了,也不小了)的诸葛瞻被邓艾激怒,斩杀了前来送信的使者,然后率军出城和邓艾野战。

初,战况对诸葛瞻有利。但在邓艾的鼓噪下,魏军很快稳住了阵脚,蜀汉御林军最终溃败,诸葛瞻含泪冲入敌阵。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仰天长叹“父子荷恩,不早斩黄皓,以致败国殄民,用生何为。”随父亲冲入敌阵,双双殉国,以死明志。

战后,邓艾用阵亡蜀军的首级筑成京观,以彰其军功。

诸葛瞻父子战死的消息传到成都后,刘禅就彻底崩溃了。他本想到南中继续抵抗,但在谯周的劝说下放弃了这个念头,向邓艾投降。

邓艾于是创造了一战灭一国的战绩,事后被封为太尉,增加封邑两万户。

不过邓艾的下场却很讽刺。因为居功自傲,邓艾被钟会构陷,很快被收监,押送洛阳受审。264年正月十五刚过,当邓艾的囚车走到绵竹的时候,被赶上来的追兵就地砍杀。

邓艾用蜀军将士首级筑成的京观就在此处,看着邓艾父子身首异处,诸葛瞻父子终于可以瞑目了。

8


诸葛瞻为何将士兵的腿埋在土中?

父自耕田母自桑,受任天命与汉同亡。诸葛瞻字思远,诸葛亮之子,蜀汉重臣,自幼聪明伶俐,为人机智,深受诸葛亮和刘禅的喜爱。诸葛瞻出生时,其父诸葛亮已经四十五岁,刘禅也十分器重诸葛瞻,诸葛瞻十七岁的时候,就做了刘禅的驸马,诸葛亮死时,诸葛瞻只有八岁。


诸葛亮死后,大权旁落,诸葛瞻被任命为军师将军,景耀四年(261)年,诸葛瞻被封为卫将军,统领御林军。景耀六年,司马昭分三路大军伐蜀,其中邓艾偷渡阴平,攻占绵阳,刘禅惊慌失措,命诸葛瞻父子前往绵竹地区抵抗,然而诸葛瞻却让士兵把腿埋在土里,最终也是战败,这究竟是为何,以下笔者做简要分析。


首先分析绵竹之战。诸葛瞻父子奉命前往抵御邓艾,其实邓艾部队翻越摩天岭之后,只剩下了两千多人,诸葛瞻在人数上是占有绝对的优势,他却犹豫不决,没有及时狙击,让诸葛瞻顺利进入绵竹地区,邓艾占领涪县,诸葛瞻不得不退守绵竹。邓艾遣使说服诸葛瞻投降,并许给他高官厚禄,诸葛瞻不为所动,斩杀来使。


诸葛瞻在绵竹精心布防,蜀将黄崇、李球等请求决一死战。邓艾听说来使被斩,勃然大怒,誓要与诸葛瞻决一死战,邓艾命令邓忠从右翼进攻,又令师纂从左翼进攻,但却都被诸葛瞻击退,邓艾想出奇谋,诱使诸葛瞻进入伏击圈,诸葛瞻自知上当受骗,于是命令部队将腿埋在土中,与邓艾决一死战。


其次分析诸葛瞻为何让士兵将双腿埋在土中。诸葛瞻中埋伏退守城中,并命令将士将腿埋在土中, 其用意就是防止士兵逃跑,达到破釜沉舟的效果,目的虽然达到了,但蜀军双脚被埋起来,只有双手能懂,最主要人也必须在原地,因此蜀军很被动,邓艾率全军冲杀,蜀军被撞死踩死者不计其数。


幸存的都被魏军砍掉头颅,场面非常惨烈,蜀军大败,诸葛瞻父子也相继战死,诸葛亮祖孙三代都为国捐躯,也算是一门忠烈。但将帅无能累及三军,诸葛瞻错误的指挥也白白葬送了很多蜀军的生命。

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9

对于三国非常熟悉的大家来说,提到这个时期最为有名的人物,大家能够说出的有诸葛亮和曹操这一类人。然而让我们印象深刻的,除了他们身上的这些让我们惊叹的军事谋略之外,更让我们感到难以释怀的是,诸葛亮始终没有完成他收复整个北方的这样一个心愿。两个人之间的较量最终变成两个国家之间的较量,而在诸葛亮死后,整个国家又呈现出了一个新的颓废之势。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诸葛亮的儿子,他的名字叫做诸葛瞻。之所以要说到这个人,是因为他在自己战死之前做了一件事情,让世人骂了他好多年。这到底是何原因?

我们能够理解,一个人在自己父亲的光环之下成长起来有多么的不容易,我们见过太多的人都是因为自己的父母光环太过强大,以至于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之中,始终笼罩在他们的阴影之下。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个人的成长会非常的缓慢,而且很有可能会误入歧途。

但是诸葛瞻却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这种人,他不仅在自己父亲的影响之下变得越发优秀,而且在自己父亲死后也主动承担起了救国大业。要说诸葛亮也是诸葛亮最为喜欢的儿子,毕竟是唯一的儿子,而且他从小到大都不要诸葛亮太过操心,在各方面表现的也非常优秀,但是这也是诸葛亮所担心的一个方面。

虽然自己的儿子在各个方面非常的优秀,但是过早的成熟很有可能会为自己的人生带来更大的坎坷,而这种坎坷是诸葛亮在未来的一段时间没有办法帮他的。由于诸葛亮在生前做的很多事情,让自己积累下了很多的政治财富,所以诸葛瞻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官二代。但是但他当官的时候并没有自己父亲那般的顺畅,自己的君主信任的居然是一些小人,而他这样刚正不阿的性格,自然也是受到了朝廷的排挤。受人排挤的他,在家里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渐渐放下了自己想要复兴整个国家的这样一个心愿。

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机会总是在不经意间向他袭来,当时为国为了能够进一步扩大自己国家的势力,选择了向南突进,而这样一个举措对于流产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在举国无措的情况之下,他想到了曾经,帮助整个国家运转了很长时间的诸葛亮,自然而然的也就想到了他的儿子,诸葛瞻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刘禅重新启用了诸葛瞻,让他来保卫整个国家的安全。在某一方面来说,是刘禅被逼无奈的举措,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在这样的时刻领兵出战无异于面临两个结果,要么战胜要么战死。

我们都知道两军对垒最重要的就是士气,在某一些方面来说,蜀国的军队在看到对方是如此强大的魏国军队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信心。而这个时刻想要稳定军心,没有别的办法只有用最为原始的加油打气的办法,让大家相信自己能够战胜。

根据当时的传言,有人说诸葛瞻为了防止大家临阵逃脱,让人在战壕里面挖出了一个过膝左右的深沟,让士兵站在沟里用土掩埋自己的膝盖。这样一来大家不能够逃跑,也就只能够跟对方决一死战,正所谓背水一战也是这个道理。正是这样一个举措使得他备受争议,很多人骂他蠢笨如猪,居然用这样的方式来减少自己的战斗力。

相信有一点历史分辨能力的人就能够知道,这是万万不可能出现的诸葛瞻再怎么没用,也不可能会用这样的方式来断送自己和战士们的性命。据更准确可靠的一些推测来看,当时应该是让士兵抓了一把黄沙洒在了自己的脚上,用这样的方式来鼓励大家积极的去作战,而不是像后来说的那样,用挖战壕的方式强迫自己去作战。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历史真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10

提起诸葛亮大家都不陌生,他的空城计、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祭七星坛借东风、巧布八阵图等等那智商真的令人赞叹!他和他的子孙后代对蜀国的满腔爱国热情更令人敬佩!

诸葛亮的儿子后来怎么样了?

诸葛丞相之子诸葛瞻,字2113思5261远,227年出生。这时的诸葛亮已经是46岁了,可4102以说是1653老来得子。诸葛瞻从小就记忆力强,才思敏捷,而且还精通书法和绘画。诸葛亮在给哥哥诸葛谨的信中曾说:瞻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诸葛瞻袭爵武乡侯。在诸葛瞻17岁的时候迎娶蜀汉的公主刘氏为妻,授于骑都尉。244年,先后担任羽林中郎将,射声校尉,侍中。261年,与辅国大将军董厥一同执掌尚书事务,统领国事。

因蜀汉人对诸葛亮非常的怀念,所以,蜀汉人也非常喜欢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以至于,每当朝廷有好的政令施行时,虽然这不是诸葛瞻制定或根本就没有参与制定,但蜀民都深信这一定是他倡导的。其实,诸葛瞻名不副其实,甚至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绣花枕头”。

263年,魏国征西将军邓艾奇袭阴平,诸葛瞻率军队前往抵抗,因为失策没有采纳黄崇的意见抢占险要地势,致使邓艾大军长驱直入,蜀军大败,诸葛瞻退守锦竹。邓艾派使送信诱降被诸葛瞻斩杀,率军出战邓艾大军。

至此,汉魏之争的最后一战:绵竹之战爆发。结果诸葛瞻战死沙场,当诸葛瞻之子诸葛尚知道军败之后,也冲入阵中,最终也战死于乱军之中,绵竹失守。后主刘禅出降,至此,蜀国灭亡。

在出战之前,诸葛瞻曾悲愤地说:“我有三罪,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还有何面目回去?”誓死坚守阵地。现如今,在绵竹建有诸葛双忠祠,展示了诸葛亮祖孙三代忠贞无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高风亮节。

诸葛亮的儿子和孙子都战死沙场,为何在城破之时,让士兵站在沟里把腿埋起来?

邓艾派遣使者让诸葛瞻投降,诸葛瞻感到屈辱,于是斩杀了来送信的人,然后带着军队与邓艾作战。在绵竹之战的关键时刻,蜀军被打的落花流水,诸葛瞻命令士兵挖沟将双腿埋在土中,然后决一死战,最后蜀军成了活靶子,包括诸葛瞻在内的全部蜀军几乎全军覆灭

那么,诸葛瞻为何让士兵站在沟里把腿埋起来呢,这让很多人都不解。陈寿的三国志解释是因为当时蜀军眼看就要打不赢了,于是有很多人起了退却之意然后就想跑,诸葛瞻就下令让士兵把腿埋在土中不许跑,要死战到底,于是最后死伤无数,诸葛瞻也被称为蠢笨如猪,不如诸葛亮聪明,但是有的正史记载这个行为不是真的让士兵把脚埋在土里,而是抓一把黄土洒在自己的鞋子上,以表示决一死战不放弃的决心,这更多的是一种激励士气的行为,就如同对天起誓一样。最后,在这种拼死一战的决心之下,诸葛瞻的大军先后多次打败邓艾的军队,

更是打得邓艾的儿子邓忠和行军司马师纂都想跑掉了,逼得邓艾差点把他们两人直接就地正法。但是,邓艾命令不许退却否则就军法处置的情况下,邓艾军队彻底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最终经过一天的战斗,最后蜀军失败了。诸葛亮子孙还是战死沙场,反正解释有很多种但是诸葛亮子孙并不是那么蠢笨如猪。

总结:刘禅出城投降,蜀国彻底沦陷。诸葛瞻的死也是自己造成的,黄崇一直劝他抢占险要之地,他却总是犹豫不决,以至于被邓艾打败退守绵竹。最终,在镇守绵竹,出了这么个馊主意,挖坑自埋,真的为将士们感到憋屈,诸葛瞻战死,年仅37岁,他儿子年仅19岁。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