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答:

维生素在清洗、整理、烫漂、沥滤、冷冻、干燥、加热、辐射、贮存、精加工过程中,都有一定程度的损失和破坏。其损失条件为:氧化(在空气中)、加热(包括温度和时间)、金属离子的影响、pH值、酶的作用、水分、照射(光或电离辐射),以及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

维生素的损失除了原料加工因素的影响之外,还受加工前原料的品种、成熟度、气候、水分、采收以及动物的饲养管理和宰后处理等因素影响。现就烹饪过程中保护维生素的方法介绍如下:

一、先洗后切

注意防止挤压和碰撞,以免引起酶促褐变和损害;也应尽量先洗后切,防止水溶性维生素丢失。

二、控制烫漂时间与温度

水果和蔬菜在炒制、冷冻和脱水前大都需要烫漂。烫漂时维生素的损失可能很大,并受下述因素所影响:1.原料的表面面积。例如菠菜在烫漂时所含维生素的损失就较大,豌豆烫漂时的损失就较小。2.原料的成熟度。青豆的成熟度越高,烫漂时维生素C和维生素B1的保存越好。3.烫漂类型。烫漂可有沸水、蒸汽和微波烫漂之不同。维生素的损失顺序为:沸水>蒸汽>微波。4.烫漂时间和温度。通常短时间高温烫漂较好;烫漂的时间越长,损失越大。例如将豌豆在77℃—82℃和93℃分别烫漂2.5分钟,其维生素C和维生素B1的保存率分别为86%和91%,若在上述温度下烫漂8分钟则仅分别保存65%和64%。此外,在用青豆进行烫漂的试验中,发现维生素C在99℃烫漂2分钟的保存率最好。

三、控制冷冻温度

冻藏期间原料所含维生素可有大量损失。损失的多少取决于不同的制品、预冻结处理(特别是烫漂)和贮藏条件等。冻藏温度对维生素C的损失影响很大。冻藏温度在-7—-18℃范围以外,大大降低维生素C的损失。

四、原料多保鲜,少脱水

脱水是原料保藏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原理是脱除原料水分、抑制微生物的腐败作用。脱水时最不稳定的维生素似乎是维生素C,损失量为10%一50%。B族维生素中硫胺素通常对温度最敏感。蔬菜烫漂后进行干燥时维生素B5的平均损失,冷冻干燥的鸡、猪肉和牛肉的维生素B1损失平均约5%。

五、防止高温加热

热加工是延长原料保藏期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原料加工中应用最多的一种方法。烹调时烧、烤、煎、炸、蒸、煮等方法有利于制品的感官性状(改善色、香、味等),以及增加消化、吸收等。但是,不管具体的加热方法如何,热加工期间均可有维生素的损失。原料种类不同,其所含维生素在原料加工中的损失可不相同。菠菜的表面积较大,其维生素的损失亦较多;不同维生素在原料热加工中的损失亦不相同,损失范围可从0—100%。其中维生素C和维生素B5对热最不稳定。维生素B5、烟酸、生物素、维生素K等通常较稳定,但也可能有一定损失。目前,人们多采用高温短时间加热和降低容器的含氧量等,尽量仍然是导致原料维生素损失的最重要因素。

六、合理选用食品添加剂

在原料加工中为了防止原料的腐败变质和提高其感官性状等,常常添加一定的原料添加剂,其中有的对维生素也有一定影响。例如氧化剂通常对维生素A、维生素C和维生素E有破坏作用。有的原料添加剂对某些维生素有保护作用,而对另一种维生素可具有破坏作用。例如亚硫酸盐常用来防止水果、蔬菜的酶促褐变和非酶褐变。它作为还原剂可保护维生素C,但是作为亲核试剂,则对维生素B1有害。

七、避免辐射

维生素C对辐射很敏感,其损害程度随辐射剂量的增大而加剧。维生素B1是B族维生素中对辐射最不稳定的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对辐射也敏感,其中以维生素E最为显著。它们对辐射敏感性的大小依次排列如下:维生素E>胡萝卜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K。

八、密封包装

众所周知,维生素C对光和空气都很敏感,易受损失,因而采用真空遮光包装对防止原料中维生素C的损失颇为有效。其它对光和氧敏感的维生素也如此。

九、低温贮存

贮存时影响原料营养价值的最重要条件是温度。其它因素如空气、光照和包装等对某些原料也挺重要。

十、避免加工精度过高

稻谷、小麦的加工程度与维生素的存留率也密切相关。加工程度越精,维生素的含量越低。例如稻谷的出米率以糙米为100%,其余两种为94.3%和90.2%时,其维生素B1的含量(微克/克)分别为4.02、2.46和1.42。碾磨对米粒中蛋白质、氨基酸的含量也有影响。因此,面点中适当搭配粗粮,用利于B族维生素的补充。

总之,原料加工期间维生素将受到一定损失。特别是那些对加工因素很敏感的水溶性维生素易丢失,易破坏。所以,这些维生素在厨师对原料加工中,应该好好保护并合理利用。

最佳贡献者
2

生拌和清蒸??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