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玄武门之变,不是没有军队过来。其实确实是有几支军队过来的。

首先玄武门之变发生的时间很短,也就一个早上,所以全国各地的军队不可能过来,过来的都是京城的驻军。

首先,李世民是买通了玄武门的守将。李世民自己就带来几个人来了玄武门。控制了玄武门,而杀太子和齐王的时候,秦王府又来了三十多骑的武将精锐。因为能过玄武门的最多只能带几个护卫随从,这是朝廷法度。所以李世民和太子齐王在刚开始进入玄武门的时候,都只是带了几个人而已。而外面等候的太子和齐王的护卫大军知道玄武门出事之后就立刻攻打玄武门。此时太子和齐王的军队有几千人呢,而此时李世民这一边主要兵力就是提前收买的玄武门官兵。

甚至一度太子和齐王的军队占据了很大的优势,因为人数众多。被李世民收买的玄武门守将都当场战死了,关键时刻是张公瑾一个人跑去把玄武门的大门关了起来,挡住了太子和齐王的军队。然后李世民站在城头,把太子和齐王的首级给下面的士兵看,才让太子和齐王的军队彻底崩溃。

当时京城的几支驻军都接到报告,也都纷纷带着兵马过来。但是都被李世民派去的人忽悠住了,理由很简单,这是秦王和太子齐王的争斗。这种事情不是你们一个外姓将领好参与的。这些将领也都纷纷犹豫不决了,因为这个事情确实不好弄,不去吧失职。去吧,怕没有好下场。

然后高士廉还组织了一批囚犯分发武器去助阵李世民,但是好像没起到多少作用玄武门之变就结束了。

其实现在想想,玄武门之变就是一场暗杀。李世民有心算无心之下太子和齐王被暗杀的可能性非常高。但是杀了太子和齐王之后,李世民自己被杀的可能性也非常高。假设那几路将领没有被忽悠住,和太子齐王的军队一起强行攻打玄武门。或者张公瑾没有及时关上玄武门,李世民被杀的可能性非常的高。所以这里面确实很有运气的成分在。

而太子和齐王的军队一看攻打玄武门无望,直接掉头去攻打秦王府为太子和齐王报仇。

李世民首先派尉迟恭进宫控制了李渊,要来了京城的管辖权,这才调动了部队清除了太子和齐王的残余势力。

所以,如果前期势力对比。明刀明枪的硬刚,李世民没有一点儿机会。有点儿类似后世日本的织田信长,带领四千人去暗杀今川义元,先把今川义元砍了,今川的两万军队就彻底崩溃了。

所以,不是没军队来,是被李世民忽悠住了。将领们犹豫不决给了李世民时间。

最佳贡献者
2

玄武门之变,固然除了时地相宜的雷霆一击,还有多重内核的事前策划、收买、布局,但如果要给予其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那么还是说是一个斩首行动比较合适。

另一方面,这个斩首行动和纯阴柔的宫廷政变又有所不同。

从刘渊死后开始,五胡帝王交接过程中,宫廷流血几乎从不间断,这其实是草原可汗关于继承的习惯法——上一代可汗去世之后,新可汗必须通过对外的掠夺和内战来赢得众多部落长老的归心,其中畏威甚于怀德,也是理所固然。

唐朝皇室母系是鲜卑贵族,本身又受到鲜卑文化的影响,所以这个在儒家伦理视野中的伦常惨变,在其政治文化的潜规则中又有其内在的合理性。

我们注意到,李建成和李元吉也有自己忠诚的部属。

即使在听到太子和齐王的死讯之后,时为齐王府副护军薛万彻(对应尉迟恭的秦王府左二副护军可知其身份地位以及与李元吉的关系)和东宫翊卫车骑将军冯立等率东宫、齐府精兵2000人赶来,猛攻玄武门,守门兵拼死力守,薛万彻见久攻不下,便想率军攻打秦府,秦府将士闻讯十分恐惧。此时,尉迟敬德持李建成、李元吉首级赶到示众,东宫、齐府士卒遂溃散。薛万彻只得率数十骑逃到终南山。

薛万彻躲避起来后,李世民多次派人安抚,薛万彻这才出来谢罪。李世民说:“此皆忠于所事,义士也。”对其既往不咎。

(薛万彻剧照)

东宫翊卫车骑将军冯立的情况与薛万彻类似。

李世民一方面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亲信论功行赏,另一方面对秉承原则反对自己(甚至杀死敬君弘等李世民部将)的李建成李元吉的亲信既往不咎,固然是一代明君政治家的气度胸怀,但究其根本,也和前述草原习惯法有关——强者居之本身硬币的另一面是这个强者不能以私心反攻倒算过程中反对他的人。

要之,李建成、李元杰既死,从大义名分上其支持者无从凭借,此所以战斗力爆棚的东宫、齐王府军队一见首级就自行溃散。

再加上玄武门本身就是斩首行动,尘埃落定,“新可汗”理论上已经出现(即使李渊肉身尚在),外地勤王救驾已经没有丝毫意义,也不会发生了。

(李世民剧照)

(长安城复原模型)

李世民以其成功本身获得了合法性——从儒家传统角度还需要粉饰背书,但在鲜卑习惯法意义上已经毫无疑义。

国王已死,国王万岁,东海西海,心理攸同。

3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清晨,唐高祖召集大臣们,一起商议如何处理皇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的矛盾。李世民率领自己的亲信,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

整个玄武门政变的设计与实施,十分精妙,堪称经典。

我们关注这次政变,一般把注意力放在了玄武门和太极宫。实际上,当政变发生的过程中,在别处也有过战斗。

据《旧唐书》记载,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之后,长安城里许多地方依然有战斗:“南衙、北门兵马及二宫左右犹相拒战”。

那么,这些战斗都是谁和谁在打呢?这也涉及到我们这个问题本身:为什么没有外地勤王救驾的军队?李世民有没有控制天下兵权?

《旧唐书》的那句话中,“二宫左右”是指东宫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部队。我们下面要说的是“南衙、北门兵马”。

这些兵马都属于皇宫的卫士,按照《新唐书·兵志》的说法,唐朝宫廷的守卫分为两个部分,分别称为“南衙”和“北衙”。

其中的南衙主要是各地的府兵,轮番进京,担任京城的守卫,是流动性的,定期轮换,不是常驻。

只有北衙的兵马,才是专门的宫廷禁卫军。这部分士兵的数量,在唐朝建立初期,大约三万多人。到了李世民发动政变时,数量和质量都要打些折扣。

当太极宫和玄武门发生战斗时,南衙和北衙的将士们肯定要有所行动,他们既抗击李世民的人马,也抗击东宫和齐王府的人马,所以当时的局面非常复杂。

一个典型人物就是守卫玄武门的骠骑将军敬君弘,他掌管着玄武门的屯营兵,率领士兵抗击三位皇子的人马,最后和中郎将吕世衡一起战死。

李世民在南衙、北衙当中当中肯定发展了自己的亲信,这让局面更加复杂,对李世民一伙也是非常危险的。

也因此,在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后,尉迟敬德立刻带着满身的血迹,匆匆赶到唐高祖身边,名义上是要保护皇帝,实际上是把他控制在自己手中,逼迫他发出一道手诏,命令各处人马听从秦王李世民的号令。

从这一刻开始,李世民算是控制了天下兵权。可以说,这一份手诏抵得上千军万马。

至此,整个政变迅速宣告结束。长安之外的军队此时连政变的消息都不知道。等到各地得到消息时,局势早已经掌握在李世民的手中。这时候,没有哪个将领敢于擅自带兵前往长安的。

4

这个问题苍茫大地依据《资治通鉴》来回答:大唐江山多半是李世民打下来,他的党羽能征惯战且手下拥有重兵,如政变前张亮镇洛阳,李靖任灵州大都督、李世勣是行军总管……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以快打慢,一天一夜功夫突袭灭了太子李建成、李元吉,建成元吉的旧部冯立等都逃到荒野,李世民仍奉李渊为傀儡皇帝,同时又诛杀了建成、元吉家所有男丁,又借李渊圣旨诏告天下:建成、元吉为叛逆元凶,天下事由世民裁决。地方诸臣再勤王,就是助纣为虐,形同造反。


我历来主张点评历史,应依据史料,但不囿于史料,下面我介绍一下玄武门事变及其善后事宜,问题的答案就包含在里面。

李世民是个大政治家、军事家,当然政治家也是阴谋家的代名词,太原首义,就出自他和刘文静的谋划,大唐大半个天下是李世民打下来,这是史实,我不赘述。李建成也能打,也是个军政双修的角色,当年他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剿抚结合,平定河东就是个明证。但李建成是太子,好长时间他要协助老爹处理朝政,镇守长安,这对他来说是既幸福又痛苦的事,他在长安党羽遍布,他有强大的东宫卫队,但常年在外征战的是李世民,多年的征讨使李世民秦王府战将如云,地方上也死党遍布,给李建成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在全国也极具人脉。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已在布棋。派陕东道大行台工部尚书温大雅镇守洛阳,派秦王府车骑将军张亮携大量金银珠宝并率千人到洛阳,暗中结纳崤山、函谷关以东的豪杰。

李建成的策略是以静制动,见招拆招,他的想法很幼稚,熬字诀熬死老爹,他作为太子自然上位,你二弟世民岂不是乖乖称臣?

建成、元吉合谋,诬告张亮想造反(造反是真,只不过张亮是想为世民造反打前站),李渊把张亮逮捕审讯,但张亮死不认罪,又放回洛阳。打草惊蛇了!

建成又在夜间召见李世民喝酒,把毒药下在酒里,李世民命大,吐了很多血,淮安王李神通扶他回弘义宫,惊动李渊来慰问。这是司马光先生轻信唐史了,老头人品一流,但这个段子存疑,估计参考的唐朝史料已经世民修改,估计世民酒喝多了,胃受不了,出血了,酗酒的朋友都懂的。唐朝初年那时,还没多少假药,建成要直接动杀机,在长安,权在手,名为兄弟,君臣名分初定,又在太子宫,要灭世民易如反掌。但这一下又授人口实啦。

李渊见兄弟关系不睦(正常),准备以陕州为界,陕州以东属世民,授以天子旌旗,仿汉景帝弟弟梁孝王故事。

但李世民野心大大的,不愿意只拥有半璧江山,而建成也不甘世民坐大,尾大不掉。

于是,建成元吉日夜谋划到秦王府扒墙扒墙再扒墙。用一车金银收买左二副护军猛将尉迟敬德,但世民对敬德有救命之恩、知遇之恩,没用;又利诱右二护军段志玄,没用。再使招,把房玄龄、杜如晦调离,再借突厥郁射设率几万铁骑屯兵黄河以南,包围乌城之际,建成荐元吉为帅,想乘机会调尉迟恭、程咬金、段志玄、秦王府右三统军秦叔宝出征,还要挑选秦王手下精锐士兵充实元吉军队。

太子宫中的率更丞王晊秘密告知李世民,李世民和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主张立马政变,房玄龄、杜如晦、张公瑾等都看法一致。

我以为:世民反意已决,找文武下属,不是商量干与不干,而是在试探他们的态度!因为造反这个营生,风险极高,李靖、李世勣就没下水。不然,提早往建成太子掺王晊这颗沙子干啥,下文还要提到玄武门的守将常何,又是世民布下的好棋。所以,世民想上位是早就定下的事情,可谓蓄谋已久,不像史书里说的被建成、元吉逼的!相反,太子的心还是太软,还是太自信,早听魏征的,世民早玩完了。

秦王府的一帮人继续出牌,当六月初三,金星在白天出现在上空,上下午都能见到。傅奕密奏:太白星出现在秦地的分野,秦王应主宰天下。老爹起疑,秦王见机会来了,把写了多时的奏折呈给父亲,密告建成、元吉在后宫同张婕妤、尹德妃乱搞之罪,同时一脸无辜地说大哥、四弟要合谋杀他,说他们要替王世充、窦建德报仇(暗中表功,潜台词你下手,就是个杀大功臣儿子的昏君!),同时为杀大哥、四哥打下了良好基础,世民当之无愧的厚黑专家。

于是,剧情就按照世民导演的安排上演:友情主演李渊召建成、元吉对质。初四日,世民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等几十人埋伏在兄、弟必经之路玄武门。小故障一:张婕妤偷听了世民父子谈话,并派人告知建成。小故障二:主角元吉劝兄长推病不上朝,静以待变。但主角建成信心满满,他以为玄武门的守将常何也是自己人,戒备森严,自己与弟弟应该去找父亲解释,心底无私天地宽嘛!于是骑马奔玄武门,谁料常何本就是世民的人,他成了世民的杀手锏,秦王预伏几十人拿着他。建成、元吉来到临湖殿,发觉异样,调转马身,向东准备逃归东宫、齐王府。世民拦住他们,元吉拉弓射十世民,因心情太紧张,两三次都没有拉开弓弦,世民弯弓搭箭射死建成,关键时刻,皮厚心黑的总能成事。故障三:世民的马在树林里被树枝绊住,世民倒在地下爬不起来。元吉纵马冲来,夺过了想要扼死世民,尉迟大喊一声,纵马过来,元吉想走,被杀。

这时东宫卫队车骑将军冯立听说建成已死,仍和东宫副护军薛万彻、屈咥、谢叔方率东宫、齐王府精兵二千人奔赴玄武门,攻打皇宫,大力士张公瑾独自关上大门抵御,敬君弘率皇宫卫队死战,战死。薛万彻见攻打皇宫不胜,又扬言要攻打秦王府,尉迟恭急中生智,拎出建成、元吉的人头,太子、齐王的手下斗志全消,冯立杀敬君弘后解散士兵,逃到荒野去了;薛万彻率数十骑逃亡终南山。

可见,玄武门之变是厚黑专家李世民带手下心腹精心策划的阴谋。

再看李世民的善后处置,你就会进一步明白为什么没有勤王兵到啦!

世民派敬德入宫,控制宫中的戒备和警卫工作,黑炭头向李渊报告玄武门的结果:(李渊成年儿子四人,三子玄霸夭亡)建成、元吉被杀,陛下成年儿子仅剩世民一人!现在怕惊动陛下,派我来负责保卫(囚禁陛下)。萧瑀、陈叔达见不是头,赶快进言:世民功大无边,建成、元吉搞阴谋也失败,陛下快快交权,保住老脑袋。被胁迫的李渊只得下令让各军受秦王指挥,同时令黄门侍郎裴矩到东宫做说服工作,自此李世民谋反已合法化。李渊召见世民,用手摸头,假意认错说:朕听信谣言,动摇了对你的信任。李世民跪下来吮皇帝爸爸乳头,大哭了很久。(真哭!是不是为自己死里逃生而哭就不知了?)

李世民诛杀了建成、元吉家所有男丁(世民的亲侄),勤王大军连旗帜也被烧了。

李渊皇帝又下诏,赦免全国罪犯,罪在建成、元吉,余党无罪,天下大事均由李世民裁决。

皇帝还在位,李渊尽管成了摆设,但毕竟像菩萨一样供着;建成、元吉及他们家的嫡系男丁全部被诛杀,秦王的部下个个久经沙场,谁还敢勤王?谁又有合法的大旗?

望斧正!

5

玄武门之变,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明明自信得一百分,成绩下来却是零分的感觉。

玄武门之变前日,李渊确定在玄武门之变当日召集裴寂、萧瑀、陈叔达等大臣处置李世民和太子争位的问题。虽然会议第二天才开,但事态已经很明确:李世民要被废——因为被任命征讨突厥的大元帅是李元吉,而不是功名赫赫的李世民,另外还要把亲王府精锐将领,如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秦叔宝等,调出,加入到讨伐突厥的大军中,脱离李世民的管辖。这就表明了李渊的态度——太子是李建成的,李世民战功再高再培植势力也不行。

各位大臣的态度,是支持李建成还是李世民,都没有明确的说法。但裴寂是李渊的心腹,和刘文静是死对头,而刘文静是李世民的私党,因此裴寂肯定不会支持李世民。

萧瑀,资治通鉴说他是“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宋公萧瑀,性狷介,与同寮多不合,尝言于上曰:"房玄龄与中书门下众臣,朋党不忠,执权胶固。陛下不详知,但未反耳。"上曰:"卿言得无太甚!人君选贤才以为股肱心膂,当推诚任之。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朕虽不能聪明,何至顿迷臧否,乃至于是!"瑀内不自得,既数忤旨,上亦衔之,但以其忠直居多,未忍废也。”

这里可以看出:萧瑀和房玄龄等亲王府出身的大臣不和,李世民也不喜欢他,但有不得不重用他。不朋不党,自负狂傲,就是萧瑀的性格。因此萧瑀在玄武门之变前的态度应当是中立,但稍微偏向李建成。

陈叔达,“庚寅,以左光禄大夫陈叔达为礼部尚书。帝谓叔达曰:"卿武德中有谠言,故以此官相报。"对曰:"臣见隋室父子相残,以取乱亡,当日之言,非为陛下,乃社稷之计耳。"”

可以看出,陈叔达是支持李世民的。日后李世民以礼部尚书的官位来回报他的支持。

陈叔达和萧瑀不和。

到这里,就可以看出玄武门之变当日会议的结果:李渊、裴寂支持李建成,萧瑀中立,陈叔达支持李世民。在只有1个人反对的情况下,结果自然是支持李建成,废除李世民的军权。

因此对于李建成来说,太子之位非常的稳固。形势危险的是李世民。因此李建成根本不需要去让李世民喝毒酒——满朝文武多数都站在李建成这边。


玄武门之变,就是李建成信心满满的在去开会的路上,突然被李世民冲出来给杀了。为了太子之位必得,连弟弟李元吉也不放过——因为李元吉还活着的话,玄武门之变后的结果就会是,李建成死 李世民被废为庶人,李元吉成为太子。

在杀了哥哥和弟弟后,李渊只能让李世民做太子,其他人都不是窦氏所生的。


最后回到问题上来,李建成被杀时,有没有救驾的?还真的有。“翊卫车骑将军冯翊冯立闻建成死,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乎!"乃与副护军薛万彻、屈咥直府左车骑万年谢叔方帅东宫、齐府精兵二千驰趣玄武门。张公谨多力,独闭关以拒之,不得入。云麾将军敬君弘掌宿卫后,屯玄武门,挺身出战,所亲止之曰:"事未可知,且徐观变,俟兵集,成列而战,未晚也。"君弘不从,与中郎将吕世衡大呼而进,皆死之。君弘,显俊之曾孙也。守门兵与万彻等力战良久,万彻鼓噪欲攻秦府,将士大惧;尉迟敬德持建成、元吉首示之,宫府兵遂溃,万彻与数十骑亡入终南山。冯立既杀敬君弘,谓其徒曰:"亦足以少报太子矣!"遂解兵,逃于野。”

这就是为李建成而救驾的兵马。

6

李世民之所以能一箭射杀太子,而没有外援军队救驾,不是李世民掌管了天下兵权,恰恰相反,李世民逐渐感觉到兵权和得力干将要被太子和李元吉分化和支开。

纵观历史,能调动外面的部队只有皇帝一人,或者由皇帝授权兵符的将领,其他人无权调动。包括当时的太子李建成。我们都知道汉武帝“巫蛊事件”逼反太子之事吧,太子刘据如果有权调动军队就不会下场如此悲惨了。

在玄武门之变这件事情上,唯一能调动外援军队李渊实际被李世民软禁了起来了,也许李世民以诛杀李渊妃子和幼子为要挟,使李渊不敢投鼠忌器。即使李渊有心调动军队,但此时也无能为力。

那么李建成为什么不调动军队呢?首先他能否调动还打个问号呢,况且李建成实际上是个忠厚仁慈之人,当初李元吉出谋划策要暗杀李世民,是李建成及时制止的,再一个就是从魏征始终辅佐太子之事,可以看出,建成也不是个猥琐小人,魏征曾说过,建成如果听我之言,也不会落到如此地步,侧面反映出建成是没有任何准备的。没有时间考虑就一切结束了。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打的一个闪击战,瞬间结束了,打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一个措手不及,这从当时李元吉拉了好几次弓都未拉开看出惊慌失措的样子,双方都没有请外援的思想准备,没有惊动任何人,可能是,上朝后,大臣才知道,但到一切都归于平静。谁当皇帝,大臣们不是一样上班挣薪水吗?况且这是李家的家事,李渊迫于无奈,退位禅位于李世民,作为一个父亲,手心手背都是肉,失去一个大儿子,难道他还要调外援杀死李世民吗?他最好的选择是沉默。

7

玄武门之变确实没有外地军队勤王救驾,但这根本没必要,因为京城长安的太子府、齐王府里就有大量的军队,他们也确实来救驾了,一度还差得做翻李世民的部队,改写历史。

玄武门之变的本质是李世民计划周密的一场豪赌。李世民的秦王府是有大量士兵的,太子李建成的东宫、齐王李元吉的齐王府也有兵。在这之前,李渊与李建成、李元吉一起打击李世民,将秦王府大量精兵强将外调,给东宫和李元吉大量增兵,到玄武门之变前夕,秦王府的部队只剩800多人,而太子府和齐王府总计有数千兵士,如果李世民不趁着还有点部队有所行动,那么就只能束手待毙,被李渊废黜王位,之后能否善终也就难讲了。

如果要发动兵变,硬拼的话兵力相差太过悬殊,显然是没有胜算的。所以李世民采用釜底抽薪的办法,买通了玄武门守将常何,将几乎全部兵力埋伏在玄武门附近。另外少量兵力则去挟持李渊,让太极宫的禁卫军无法加入李建成、李元吉一方。

这样的话,李世民就是以几百人对付来早朝的李建成、李元吉的几十百来个随从而已,这是兵法中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极高境界。果然,第二天李建成、李元吉毫无防备的早朝,被李世民来了个一锅端。

但是李建成、李元吉的随从逃出去后通知了东宫和齐王府的将士,东宫和齐王府的士兵赶来救援。东宫兵的将领冯立和齐王府的将领薛万彻带领数千兵马猛攻玄武门,李世民只有数百兵马、常何的少量玄武门守军、高士廉释放的一些囚徒守城,玄武门一度差点被攻克,最后是尉迟敬德割下李建成、李元吉的脑袋给东宫和齐王府的士兵看,他们才就地解散。

8

首先,感谢邀请作答。

玄武门之变,就像笼罩在历史的迷雾中一般,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波云诡谲,也给人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不解与疑惑。就像这个问题一样,朝廷兵变、皇帝被禁,但为何没有外地的军队赶来勤王护驾、清君侧呢?原因可能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秦王李世民权利过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节制军队的权利。

先来看一下秦王李世民获封的头衔。在当时作为一个臣子,他所获封的官职头衔爵位串在一起,是这样的:天策上将太尉尚书令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益州道行台尚书令雍州牧蒲州都督领十二卫大将军中书令上柱国秦王。头衔确实非常之长(让人读起来也极为拗口),但从这一长串的头衔之中可以看出,基本上唐王朝所有的事情,无论是从朝廷到地方,还是从行政到军事,都少不了李世民的参与或者说是决断,尤其在军事方面,甚至赋予了李世民都督天下诸军事的权利。

也许有人会说,这仅仅只是皇帝御赐的权利,如果离开了那些真正手握重兵、历经无数征伐终九死一生的的将军们的衷心拥戴,也许这些可能都仅仅只是一个虚职,无法调动一兵一卒。那我们再来看一下,李世民手下到底都凝聚了哪些将帅之材(排名不分先后),可真心为其所用,名单大致如下:李孝恭、尉迟恭、李靖、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世绩、秦叔宝、郑仁泰、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李孟尝......看看这些跟随者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们,便览满朝将士,还有谁能与之争锋!

二、事发突然,准备充分,故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完成兵变,外界来不及反应。秦王李世民在前一天向其父皇李渊哭诉,随即准备停当之后,第二天上午便有了血溅玄武门的惨案,而且策划之周祥、行动之迅速,在那个所有消息、命令都需要靠人口口相传的时代,等消息真正为外界所知,也许都已经是个把月之后的事情了。所以在外界根本来不及做出任何有效反应之前,这边大势已定。

三、唐高祖李渊的态度。姑且不论李渊当时的真实想法是什么,但就在秦王李世民及其部下射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后,同日,唐高祖下诏,承认太子、齐王所犯凶逆之罪,与此同时,宣布将朝政事务全部交由秦王李世民处理。三天后,也就是六月七日,唐高祖下诏,正式册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并再次昭告天下:“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两个月后,也就是同年八月初九甲子日(公元626年9月4日),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连当朝的皇帝李渊都已经默认并接受了兵变的结果,就算有些心怀不满、有意出头的将军,又有什么正当理由来率兵勤王护驾呢?

四、屠戮太子、齐王家眷所起到的震慑效果。在李建成、李元吉毙命后,秦王府的飞骑对太子东宫和齐王府中那些惊魂未定的、李唐王族的亲属家眷们的,展开了血腥的屠戮,太子李建成五个年轻的儿子(李建成死时三十八岁)、齐王李元吉五个年幼的儿子(李元吉死时年仅二十四岁),也一并死于其亲叔伯的屠刀之下。对外臣而言,连自己亲兄弟的家眷都不放过,硬是做到了赶尽杀绝、斩草除根,这是怎样一种强烈的心理震撼和心理威慑。试想在当时的情况下,又有几个将军,敢拿自己和亲眷的身家性命做赌注,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起兵“清君侧”呢。

五、对太子、齐王党羽亲信的宽赦。为了尽快的稳定局势、安定人心,防止出现建成、元吉的亲信做出任何“困兽犹斗”之举,在尉迟恭的建议下,秦王府的将领们停止了对其亲信的诛杀,同时唐高祖李渊所颁布大赦天下的诏书中,明确只将罪责加在建成、元吉二人身上,对其党羽亲信医改不予追究,这样无疑就给了之前效忠太子、齐王的那些部属们一线生存的希望,试想主帅已经战死,在自己有没有非常坚定的、一心要为其报仇雪恨的心理作用及其本能的、强烈的求生欲望的支配下,又有几个人会真正站出来,哪怕为太子和齐王多说一句话呢?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头条号“悠然南山”。

9

这问题问的很傻啊!玄武门之变在一天之内发生,准确的说一个早上就结束了。事起肘腋之间,属于突发事件。之后李世民立刻派尉迟恭“卫宿宫禁”,迅速控制了李渊,然后李渊“下诏”,由李世民节制天下兵马,同时宣布建成、元吉作乱被诛。至此李世民“名正言顺”的实际控制了朝廷。这又不像李自成攻入北京、八国联军侵华耗需时日,有时间让你下诏给各地方起步亲勤王;也不像文天祥以卫国的正义“名分”起兵勤王,彼时李世民名分已定,建成已死,群龙无首!

10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初年皇室内部的最大事件,直接改变了唐朝政坛的格局。如果没有这场政变,皇太子李建成将担任下一任大唐皇帝,李世民在历史中的记录只会是一个有军功的藩王。

但剧变的发生,让新生的唐帝国在这里拐了个大弯,走上另一条路。

可能有朋友想问,玄武门之变中,为什么只看到三兄弟窝里斗,却没有任何外地勤王救驾的军队?难道整个唐朝的军队都被李世民掌握了吗?并非如此。

虽然唐朝史料一再淡化李建成的存在感,但实际上他才是名正言顺的国之储君,拥护他的人远远多过拥护李世民的,李世民在军中是有很多支持者,可支持李建成的同样大有人在。

如果军方已被李世民控制,李建成还拿什么和他斗?早麻溜让出太子之位了。正是因为手中有筹码,李建成才不惧李世民,并在争斗中占据上风。

李世民会发动玄武门之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通过正常手段实在斗不赢李建成,才会领着800来号人兵行险着。杀兄杀弟不是什么好名声,李世民要不是没了办法,绝不会这么做,免得留下污名。

也就是说,如果外地军队得知李世民会在玄武门狙杀太子,铁定要进京勤王救驾,挣一份擎天保驾的大功。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公告莫如救驾嘛。

但问题在于,谁都不知道啊!别说外地的军队,就连同在京中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甚至是李渊的禁卫军,事先也都没有发现一丝动乱的迹象。这是一次谋划周全的“斩首行动”,贵在隐秘、迅速。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一,长安天空出现“太白经天”这种异象,按照古人的认知,这代表着即将发生影响皇权的大事。

恰好此时突厥犯边,李建成便推荐李元吉都督各路军马前去抗击,李渊答应了。这类事情以前多是由李世民去处理,这次换成李元吉,代表着李建成想要削弱李世民的兵权。

李元吉还请求李渊调派李世民麾下的尉迟恭、程咬金、段志玄以及秦琼等人一同前往。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李建成摆明了要分化瓦解李世民的势力,尤其是兵权,让他无力再争太子之位。

李渊什么态度呢?应该也是同意的。到了此时,他也看出李世民真的要和李建成争位,不能再假装听不到看不见和稀泥下去了。

那李世民会认命吗?显然不会。

他的应对措施很绝,他告诉府中众将,李元吉出征时,李建成打算在昆明池为他饯行,并安排刺客刺杀自己,之后诛杀尉迟恭等将领。凡是和自己交好的,一个也不放过。

众将一听立刻怒了,这是不给活路啊!没说的,必须和他们干到底。经过一番密谋,决定先下手为强。

这里得说一句,李世民这番话,存在很大疑点,真实度不高。为啥?因为这是他埋在东宫的内线王晊跑来告诉他的。但王晊只是一个主管计时的小官,无足轻重,平日根本到不了李建成身边。杀秦王这种大事,李建成怎会让他有机会探知?

因而这很可能是李世民自编自导的一出戏,为的是激怒众将,助他发动政变。那他的目的达到了吗?达到了。府中众将已把李建成、李元吉视为死敌,必除之而后快。

六月初三,再一次出现太白经天。

据《资治通鉴》记载,天文学家傅奕密报李渊,说金星出现在秦地的分野上,秦王当有天下。李渊便召李世民入宫,把傅奕的密奏给李世民看,意在试探。李世民趁机告李建成、李元吉与后宫的嫔妃淫乱,还想害自己。

看到这里,大家有没有觉得很违和?仿佛李世民和李渊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一个说东一个说西。李渊试探李世民,李世民却不但不惶恐地解释,反而告兄弟们的状,一点都不像个被皇帝怀疑的皇子。

这也许是因为,李世民已经下定了武力夺权的决心,压根不在乎李渊什么意思,只顾着诉说李建成和李元吉的罪行以及自己的冤屈,目的在于先把水搅浑,为自己的兵变行动争取时间。

李渊听完他的话十分惊奇,没跟上他的思路,愣了好一会儿才说明天审理此事,让他早点来。

第二天,也就是六月初四,玄武门之变发生了。

大家看一下时间线,六月初一有了初步的想法,六月初四实施,中间只隔了三天。计划的时间短,就减少了泄密的可能性。这不是蓄谋已久,而是处于下风的孤注一掷,玩的就是“出其不意”四个字。

李建成既然不知道李世民要在玄武门下杀自己,也就不会有防备,更不会调兵进京勤王。等到李建成和李元吉被关进玄武门,太子府武将薛万彻带着大部队围着城墙攻打,因为事起仓促没有攻城器械,楞是只能干着急。

李渊也一样,什么都不知道,才会被打个措手不及,可他身边的禁卫军哪去了呢?近些年,史学家们推断玄武门之变是两线作战,也就是说李世民把李渊也给控制住了!

《资治通鉴》说当天李渊正在和亲信大臣游湖,这哪里是游湖啊!分明是皇帝和核心大臣被来了个一锅端,全部软禁在了湖面上的游船里。如此一来,禁卫军那边也就稳住了。

要说东宫的猛将薛万彻,也是个有勇有谋之辈,眼看玄武门突不进去,干脆来了一招围魏救赵,奔着防守薄弱的李世民老窝秦王府杀去。

只可惜为时已晚,没过多久玄武门城楼上的尉迟敬德,就祭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两颗头颅。等尘埃落定,一切已经来不及了,所以不是没有军队进京救驾,而是事情发生得太突然,来不及反应。但就这,李世民也是险胜,不是稳赢。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