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因为三国时逢乱世,乱世出枭雄,枭雄需要谋士辅佐。历史在不断的演化进程中,在其他朝代也会有不同的人才需求,新的朝代会应运而生一些新的职业。

一、时世所需,乱世对谋士这一职业有需求。

东汉末,各地方官员拥兵自重,久而久之形成地方势力,诸侯割据,相互征战,都想扩张兼并其他诸侯,一统天下。于是各家诸侯需要很多谋士为他们献计献策,决胜于千里之外。

二、有识之士们,只有择明主依附,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常言道:“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天下大乱之际,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为己任。一些有人生志向的有识之士,怀揣梦想,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民族使命感,满腔热情的积极投身于谋士行列,想成为一名治世能臣,复兴家国。于是,谋士们纷纷依附于有共识的明主,建功立业。

三国中各有一位首席谋士和功臣:诸葛亮、荀彧、鲁肃,他们三人都选择了和自己有共同理想的主公,并且初心不改,毕生辅佐,他们是历史上公认的王佐之才,治世之良臣。

第一位蜀国诸葛亮:

诸葛亮和刘备共同的理想是匡扶汉室,刘备能够给诸葛亮施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因此诸葛亮选择了刘备这个明主。

第二位魏国荀彧:

荀彧选择了曹操做主公,是因为他和曹操一样为统一天下、为匡扶汉室而战,当他得知,曹操想要代汉自立时,他的理想便随之破灭了。他义正言辞的质问曹操为何违背誓言,早已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可野心勃勃的曹操又怎么可能听取他的劝谏,荀彧最终带着遗憾和怨愤郁郁而终。

第三位吴国鲁肃:

鲁肃做为孙权身边的谋士,他的理想是孙刘联盟共同抗曹,他的运气要比荀彧和诸葛亮要好些,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也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含恨而终,鲁肃至少在有生之年没有看到孙刘两国的彻底决裂,他的理想至少成功了一半。

三、择己所利,为了谋生而做谋士。

谋士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其目的建立在创造名利的基础上,目的是为了实现理想的收入、社会地位、事业成就,谋士生涯以收益最大化为原则。

以下这三位做为三国谋士中,择己所利的谋士代表人物,他们的谋士生涯为了谋利、谋生,做尽了不忠不义之事。

第一位贾诩:

贾诩在三国中被称作“毒士”,他自私自利,就是他怂恿李傕带着董卓挟持汉献帝,致使东汉从此大乱。董卓死后,他指使李傕、郭汜起兵祸乱长安,烧杀抢掠,致使百姓生灵涂炭,之后他为了个人利益,丢下李傕,投靠张绣,后又易主曹操。贾诩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势力小人。

第二位许攸:

许攸原为袁绍的手下,投靠曹操后,许攸为曹操谋策,害死了对他有知遇之恩的旧主袁术。

第三位张松:

杨松是张鲁麾下的谋士,他视财如命,多次卖主求荣,他出卖过马超,又出卖了庞德,最终因贪财葬送了性命。

四、善于揣测洞察主公心思,见机行事,没有个人立场,唯命是从的谋士。

这类谋士没有信仰、没有理想,只想人生过得幸福安稳,凭着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集权中心谋求合适的位置,服从集权领导,明哲保身,任何政权形式下都能保全自己。这类谋士自然是毫无建树,历史上也不会留下他们的名字。

由此可见,谋士有层次之分,高层次的谋士才是真正的谋士,他们不但有经天纬地之才,同时还具备高尚的品质,他们胸怀天下,济世苍生,只有这样的谋士才是最高境界的谋士。

最佳贡献者
2

因为三国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三国时期的人才的数量是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相比的,后再加上罗贯中加了很多的虚构内容,把三国神话了。

依照我们现在来看三国,整个历史过程就是一部兵书,三个国家的相对立的激战情况用到了现实社会的各个方面的计谋、勤王图霸计,即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计属于典型的政治计谋。提出此计的有荀彧、许攸,成功的是荀彧。



汉献帝即位后,接连遭受董卓、李榷、郭汜乱政。

在政局不稳、战事不断的年代,汉献帝过着颠沛流离、东躲西藏的苦难生活。

尽管汉献帝如此狼狈,可皇帝毕竟是一面颇有号召力的旗帜。对于这点,荀彧看得很清楚,听说汉献帝移驾洛阳,马上向曹操进言。举晋文公纳周襄王、汉高祖为义帝发丧的例子,说明勤王的重要性。还提醒曹操,若不早图,别人将先我为之。

曹操何等人物,岂肯错过这样的好事,立即兴师勤王。可以说曹操之所以能够扫平群雄、称霸中原,与此计的成功有密切的关系。 、扼喉待变计,此计属于军事计谋。

官渡之战,曹袁兵戈相向。很快曹军粮草用尽,曹操意欲退兵。荀彧闻之,献此计。先挑明官渡之战的重要性,胜则消灭袁绍、一统北方,乃天下之机。



又举楚汉相争的例子,说明兵少粮尽并不可怕,只要画地而守、扼喉待变,一定能以少胜多取得这场关键战役的胜利。试想如果曹操官渡失败,不仅很难统一北方,而且曹操统一大业将受到严重的打击。所以此计对于官渡之战的胜利,以及最后统一北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仗义招才计,此计属于政治计谋。

刘备被吕布打败后,只好投奔曹操。对于刘备去留,曹操内部意见不一。

荀彧、程昱认为刘备乃英雄,不杀终为后患。而郭嘉却认为杀一人而阻天下志士之望,谁肯共谋天下呢。曹操也觉得杀刘备不利于招揽人才,故不杀,并表刘备领豫州牧。观曹操此举乃真英雄也!是故英雄对决,不应施以小人招数,而应正大光明地分出高下。



相反,纵然杀掉刘备,势必会招来更多的敌人,况且刘备当时并没有显露出英雄本色。因此留着刘备未尝不是好事,后来无数智谋之士投奔曹操,足以证明郭嘉有相当远见。 、借刀杀人计,此计属于军事计谋。

曹操平定北方四州,袁尚兄弟被迫逃亡辽东。表面上看若袁氏与公孙康联合会对曹操构成很大威胁,所以曹操大部分手下主张趁胜一举歼灭袁氏与公孙康。他们没想到还有一个对曹军更为有利的隐藏条件,即是让袁氏与公孙康火并,而曹操能坐收渔翁之利。

此时郭嘉尽管已留易州养病,远离战场,但局势的发展尽在他的掌握之中。他劝曹操不可出兵追击。若出兵,二者必并力抵抗,急不可下;若缓之,使公孙康、袁氏相拼,其势然也。曹操从其计,果然袁氏兄弟被公孙康杀死。



可以说曹操能最终消灭袁绍势力,进而统一北方,与此计有着重要的关联。 、声东击西计,属于军事计谋。曹操兴兵讨伐张绣,久攻南阳城不下。于是曹操命士兵做好继续攻城准备,自己却骑马绕城三日(见东南角砖土新旧不等,多半毁坏,容易攻城),然后假装从西北角入城。这一切贾诩在城上看得清楚,便欲将计就计,为张绣献此计。

先说明曹操去西北角积草,看上去想从西北入城,不过是虚张声势,实则想从东南角攻城。然后劝张绣把百姓假扮士兵守西北角,令主力埋伏在东南角。果然不出贾诩所料,曹操被杀得大败而归,从而南阳之困得以解除。



离间计,属于军事计谋。曹操与韩遂、马超对峙,双方互有胜负,相持不下。然而双方实力毕竟悬殊,韩遂很快支撑不住,于是想与曹操讲和。怎样才能毫不费力、一食二鸟呢?既然韩遂有讲和之意,贾诩马上想到了离间计。先让曹操次日与韩遂交谈良久,使马超心疑。然后让曹操亲作一信与韩遂,故意将信中关键处涂抹不清,让韩遂、马超互相猜疑,进而发生火并,使其两败俱伤。事情果然不出贾诩所料。

翁中捉鳖计,此计属于政治计谋。赤壁之战后,曹操一直在寻找机会消灭孙刘,只是怕马腾偷袭许都。于是荀攸献计,要曹操用汉献帝名义加马腾为征南将军,使其讨伐孙权,诱其入京师,然后除掉他。此计为计中计,是远攻近交计中的子计。



以逸待劳计,此计属于军事计谋。蜀军攻打定军山不下,法正及时提出此计。他仔细观察地形,发现定军山以西有座宝剑峰,比定军山还高。就劝黄忠抢先夺此山,这样定军山之虚实一目了然,将给魏军带来很大威胁。然后根据当时的敌情我情,让黄忠守在半山,自己居山顶。待夏侯渊兵至,举白旗,黄忠按兵不动;待到敌人倦怠无备,举红旗,黄忠立刻下山击之,必当全胜。后来形势果然如法正所料,黄忠不仅夺了定军山,还杀了曹操大将夏侯渊。此计为蜀国的全盛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趁火打劫计,属于政治计谋。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争斗,引起宫廷内乱。这时,远在西凉的董卓收到何进命其进京救驾的密令,犹豫不决。谋士李儒对当时的局面看得很明白,于是力劝董卓以“奉诏救驾”为名,趁机进京夺取政权。董卓听从李儒的计谋,率领西凉大军迅速进入京城,在李儒、吕布的帮助下,先铲除了丁原等异己,接着废少帝立献帝,从而把持了朝政大权。 、顺手牵羊计,属于军事计谋。关羽死后,蜀吴之间的矛盾达到白热化,按理说魏国处于十分有利的位置。



曹丕完全可以联合蜀国灭掉吴国。可是刚刚称帝的曹丕只顾铲除异己巩固政权,却失去了这样的好机会。当时,谋士刘晔曾提出此计:蜀吴交兵,天亡也。若遣一上将提兵数万,渡江袭之,魏蜀联合,吴国不出半月可亡矣!或者让蜀吴争斗,魏国也可坐收渔翁之利。当然曹丕并没有听从,等到吴国大胜蜀国后,他却错误地出师伐吴,结果一战败北。

调虎离山计,属于军事计谋。曹操打败张绣后,矛头指向徐州吕布。如果正面与吕布交手即使取胜也会损失惨重。这时早已投降曹操的陈登成功运用此计,达到兵不血刃的目的。一是诱吕布将妻小与钱粮移屯下祁,从而为后来占领徐州清除障碍。二是骗吕布说泰山孙观等谋反,结果让吕布与陈宫夜间厮杀起来,杀到天明,方知中计。



吕布急忙赶回徐州,陈登父亲早已占领此城。三是伪传将令,对高顺、张辽说吕布被围,让高、张率兵营救。在陈登策应下,曹操很快拿下小沛。此计使得吕布短时间内丢了大部分领地,只剩下下祁一块不大的地方了。 、攻心计,属于政治计谋。

三国后期,诸葛亮为伐魏,想先解决南蛮以解除后患。马谡及时献此计。大意是南蛮地处偏僻,即使武力攻下,也很难真正征服。不如以军事为辅、政治为主,以攻心达到武力不能解决的目的。后来诸葛亮成功的运用了此计,七擒孟获,使得南蛮纳入蜀国版图,也为后来的伐魏解除了后患。 、笑里藏刀计,属于政治计谋。讨伐董卓失败后,袁绍回到渤海,军中缺粮,冀州韩馥遣人送粮。谋士逢纪献计。



先与公孙瓒相约夹攻冀州,事后平分其地。同时派人密报韩馥,韩馥必然请袁绍共同御敌。然后从中取利。果然韩馥请袁绍营救冀州,并让出冀州给袁绍。

等到袁绍夺了冀州,马上与公孙瓒撕破面皮,自己独占冀州,为袁绍统一北方四州打下基矗 。

美人计,属于政治计谋。董卓把持朝政以后,弄得上下怨声载道,各地盗贼猖獗。司徒王允看到董卓、吕布皆是好色之徒,于是巧使美人计,让貂蝉离间董卓吕布,从而让其父子两人火并。最后王允、吕布联手杀死董卓,使汉朝天下得以暂时的安宁。

苦肉计,属于军事计谋。蒋干到东吴说周瑜,被周瑜将计就计,使曹操杀死蔡瑁张允水军两都督,为自己除去了后患,但曹操水军实力乃就很强大。周瑜于是与老将黄盖演出一场苦肉计来。这事几乎瞒了东吴所有人(包括孙权都以为周瑜是真的想杀黄盖),只有黄盖的老友阚泽与孔明清楚。结果曹操中了计,苦肉计的成功为后来的火烧曹船立下汗马功劳。



连环计,属于军事计谋。赤壁之战的胜利与诸多计谋密切相关。如草船借箭、借东风、连环计、离间计、苦肉计、火攻等等。其中连环计是其中最关键的一计。当时蒋干在东吴遇上庞统,并极力推荐庞统去见曹操。庞统有心让东吴与刘备取胜,于是献此计。看上去,联环能让船上的曹兵如屡平地,很管用。

其实一旦联环,与到紧急事情(如火攻等)后就变成大患了。曹操及其谋士都没有想到这点,因此遭到火攻是必然的。

一.随机应变——曹操应急佯献刀

二.金蝉脱壳——孙坚换帻脱险境

三.乘火打劫——袁绍诈取冀州城

四.连环计——王允巧使连环计

五.欲擒故纵——刘备三让徐州城

六.嫁祸于人——曹操借头息众怨

七.韬光养晦——刘备借雷巧掩饰

八.兵不厌诈——张飞诈醉擒刘岱

九.借刀杀人——曹操借刀杀祢衡

十.釜底抽薪——曹操乌巢烧粮草

十一.隔岸观火——曹操袖手除二袁

十二.无中生有——程昱用计诳徐庶

十三.上楼抽梯——刘琦上楼抽梯问计

十四.虚虚实实——张飞沉着退敌兵

十五.激将法——诸葛亮计激周瑜

十六.反间计——周瑜假书赚蒋干

十七.草船借箭——诸葛亮草船借箭

十八.苦肉计——周瑜导演苦肉计

十九.美人计——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二十.利而诱之——丁斐牛马救曹操

二一.围魏救赵——孔明一纸救江东

二二.混水摸鱼——庞德设计下长安

二三.十面埋伏——孔明设伏擒张任

二四.出其不意——甘宁百骑劫魏营

二五.以逸待劳——黄忠疲敌定军山

二六.疑兵之计——孔明设疑胜曹操

二七.攻心为上——吕蒙攻心胜关羽

二八.将计就计——曹操盛葬关羽头

二九.火战计——陆逊火烧蜀连营

三十.各个击破——孔明安居平五路

三一.先发制人——司马懿出兵破孟达

三二.空城计——孔明智设空城计

三三.诱敌深入——木门道张郃中计

三四.忍辱负重——司马懿忍辱取胜

三五.缓兵之计——司马懿缓战破辽东

三六.假痴不癫——司马懿诈病赚曹爽

三七.背水一战——姜维背水破王经

三八.走为上——姜维求计避祸

三九.暗渡陈仓——邓艾奇兵度阴

四十.一箭双雕——司马昭一石三鸟

四一.以柔克刚——羊祜怀柔服陆抗 正因为计谋用的出神入化,让后人记忆深刻,才能流芳千古。

3

这个要感谢罗贯中,他的《三国演义》写得太精彩了,后来又被反复拍成影视剧,再加上三国题材的游戏层出不穷,让人不管是看书,还是看电视,或者是玩游戏,都血脉喷张,欲罢不能!

所以,大家对三国里面的谋士耳熟能详,就算没有读过正史的人,也可以说出很多三国里面的人物。

其实,其它朝代也有很多著名的谋士,而且能力和贡献都不比三国时期的差。比如,像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只是,关于其它朝代的小说和影视剧没有三国那么多,所以大家不注意罢了!

4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同理“乱世也出谋士”。

英雄和谋士每个时代都有,只不过乱世更容易得到锻炼,更有机会成长起来。三国正是因为是乱世,才凸显出了很多英雄和谋士。


乱世的变数大,机遇和挑战并存,所以有才华的人容易崭露头角。

三国刚开始,刘备曾对关张二人说:乱世出英雄,而英雄也造时势。不如我们三兄弟揭竿而起,组建一支为国为民的正义之军。

刘备的成功一直被有志青年做为奋斗的楷模,可如果刘备生在和平盛世,他还有机会建立蜀国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一代枭雄曹操手下有两个谋士郭嘉和戏志才,他们才华横溢、智慧超群,但也非常有特点,都好酒,每天无酒不欢。同样,如果生在和平盛世,有那个老板能容忍他们每日醉酒。


同样是战乱的春秋战国时期也出现了很多谋士。

春秋战国是一个动荡、群雄纷争、战乱不休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很多谋士。管仲、晏婴、百里奚、文仲、范盖、孙膑、庞涓、商鞅、范蠡等他们都是当时的佼佼者。

在乱世的时候,大到国家民族、小到家族企业,最看重的就是能够解决眼前危机的人物了,这个时候已经顾不上什么人品、出身、经历、等等因素了。

谋士和英雄只有在乱世中才能充分展示他的雄才谋略,而不会受到什么太大的限制。盛世里人们往往都很安逸,不肯创新,因为他们活的“很好”。有才华的人要脱颖而出就没那么容易,因为受到诸如条件或者资历等等的限制。


和平时代的谋士大多都成了政治家,还有很多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

打个比方,千里马在田中拉车,谁知道他有日行千里的本事? 清平世界里,大家各干各的,循序渐进,缺的是机遇。比如:唐朝的房玄龄和狄仁杰;宋朝的范仲淹、王安石。

总结:各朝各代其实都有能人谋士,不过在乱世更有机会展示自己,有本事你就行,而盛世肯定要掺加入更多人为因素,遇到明君给你机会发挥一下,遇不到的只能默默的等待了。

5

经过两汉400年的发展,世家大族以治经家学垄断了官僚系统和教育资源,所以当时的人才基本上都是出自于各个世家大族那里,如曹操依赖的颖川荀氏,孙权拉拢的吴中四家等。

由于技术和生产力的原因,古代的受教育成本很高,普通的平民百姓是没机会接受教育的,他们只能机械地做着份内的生产工作,类似于农奴一样的活着。世家大族则依靠着剥削他们的劳动成果,能够气定神闲地学习知识,参与政治。为了拉拢这些世家大族的智力资源和经济实力,政治强人也要给他们让渡不少政治和经济特权,这就更让世家大族的势力膨胀了起来。

可是世家大族与中央集权的皇帝制度设计的初衷是相反的,皇帝们一逮到机会,就要想方设法削弱世家大族的实力,皇帝们的做法是提拔寒族进入朝堂分享权力。这样的做法的效果是缓慢的,因为教育成本的问题,皇帝们可选的政治盟友对象其实不太多。

到了唐朝时期,由于造纸术、印刷术等科技的进步,以及连年的战乱造成的世家大族子弟流落民间充当教授,平民百姓受教育的机会增多了起来,这给科举制度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世家大族彻底被边缘化了,皇权也得到了稳固。

既然皇帝们的位子稳固了,那些社会上的智力资源自然就会被各种方式吸纳进朝廷,流落在民间的遗贤就更少了。由于地方势力的衰弱,在宋代之后,也再难出现三国这样的乱世了,王朝统一的难度降低了,很多地方都是传檄而定,谋士们还没找到效忠的对象,乱世就结束了。

何况,平民百姓中产生的谋士的质量,与家学渊源的世家大族中产生的还存在很大的区别。

6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独三国时期谋士众多,其他朝代谋士鲜有?不知道题主是哪来的勇气提出这样的问题。

中国历史上谋士众多,你之所以会觉得三国谋士众多而其他朝代鲜有,是因为你只读了三国演义,把演义小说当做正史看待了。

春秋战国有孙武、孙膑、伍子胥、管仲、苏秦、张仪、范蠡、韩非、商鞅、李斯等,汉朝有张良、萧何、韩信,东晋有谢玄,唐朝有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宋朝有赵普,元有耶律楚材,明有刘基、李善长,清有范文程等等。

可以说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出名而且有很多谋士,尤其适逢如东西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乱世,谋士更是众多,甚至超过三国时期,又何来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独三国时期谋士众多,其他朝代谋士鲜有一说?

建议还是多读书多看报,少吃零食多睡觉,多了解了解真正的历史,不要拿演义小说当正史。

7

您好我是怪哉书虫,我来回答一下您的问题。

这个问题,我觉得和“时势造英雄”有异曲同工之妙。

社会形态导致谋士不可或缺

我们知道三国时期是很典型的战乱时代,而提起战乱时代,我们最先想到的是:战将。接着就是:谋士。

毕竟在当时的社会形态下,无论是曹魏、孙吴还是蜀汉,想要夺得天下并非只靠一主君的智慧,和一帮将军就可以打下来的。

这时候,掌权者迫切需要一个头脑清晰、深谋远虑,最好是能运筹帷幄之中,而决胜千里的人物。

所以才有了三顾茅庐、迎许攸、拜周瑜,这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写尽了三国时期的谋士风采,以及各国君主对谋士的看重与爱护。

乱世争霸,谋士的定义太过于模糊

第二点,就是因为当时各国都在努力的抢夺底盘,那么对谋士过于看重。


所以有那么一点本事,嘴皮子再厉害一点,就可以在三国之中抱住一棵大树。

我觉得这里比较典型的就是那位:许攸。

且不说他和诸葛亮没法比,就是对照徐庶、庞统,甚至曹操自己,许攸那点计策都不能算是厉害,若是把他放在其余朝代,分分钟被诸如:萧何、张良、韩信,抬手就能碾死他。

但是他生了个好时候,各位君主求贤若渴,只要能献出一计,那就是帐下谋士。

所以说啊,那时候对谋士的定义太过于笼统,只要能说出一个计策来,哪怕再也没有其余建树,也能成为谋士。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渲染

很多人对三国谋士的了解和认知,几乎都来自这两本书。

尤其是《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自然是有非一般的地位。

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随便拉一个人出来,都能讲一段三国里的经典故事,所以这书里的故事广为流传,那么里面的谋士自然也让人了解了。

我们都听说过名人效应,这就是“名书效应”。

感谢您的阅读,我是怪哉书虫,欢迎关注和留言,期待和您再次遇见。

8

因为三国时期是一个特殊的bai时期,du三国时期的人才的数量是任何zhi一个时代都无法相比的,后再加上罗贯中dao加了很多的虚构内容,把三国神话了。依照我们现在来看三国,整个历史过程就是一部兵书,三个国家的相对立的激战情况用到了现实社会的各个方面的计谋

、勤王图霸计,即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计属于典型的政治计谋。提出此计的有荀彧、沮授,成功的是荀彧。汉献帝即位后,接连遭受董卓、李榷、郭汜乱政。在政局不稳、战事不断的年代,汉献帝过着颠沛流离、东躲西藏的苦难生活。尽管汉献帝如此狼狈,可皇帝毕竟是一面颇有号召力的旗帜。对于这点,荀彧看得很清楚,听说汉献帝移驾洛阳,马上向曹操进言。举晋文公纳周襄王、汉高祖为义帝发丧的例子,说明勤王的重要性。还提醒曹操,若不早图,别人将先我为之。曹操何等人物,岂肯错过这样的好事,立即兴师勤王。可以说曹操之所以能够扫平群雄、称霸中原,与此计的成功有密切的关系。

、扼喉待变计,此计属于军事计谋。官渡之战,曹袁兵戈相向。很快曹军粮草用尽,曹操意欲退兵。荀彧闻之,献此计。先挑明官渡之战的重要性,胜则消灭袁绍、一统北方,乃天下之机。又举楚汉相争的例子,说明兵少粮尽并不可怕,只要画地而守、扼喉待变,一定能以少胜多取得这场关键战役的胜利。试想如果曹操官渡失败,不仅很难统一北方,而且曹操统一大业将受到严重的打击。所以此计对于官渡之战的胜利,以及最后统一北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仗义招才计,此计属于政治计谋。刘备被吕布打败后,只好投奔曹操。对于刘备去留,曹操内部意见不一。荀彧、程昱认为刘备乃英雄,不杀终为后患。而郭嘉却认为杀一人而阻天下志士之望,谁肯共谋天下呢。曹操也觉得杀刘备不利于招揽人才,故不杀,并表刘备领豫州牧。观曹操此举乃真英雄也!是故英雄对决,不应施以小人招数,而应正大光明地分出高下。相反,纵然杀掉刘备,势必会招来更多的敌人,况且刘备当时并没有显露出英雄本色。因此留着刘备未尝不是好事,后来无数智谋之士投奔曹操,足以证明郭嘉有相当远见。

、借刀杀人计,此计属于军事计谋。曹操平定北方四州,袁尚兄弟被迫逃亡辽东。表面上看若袁氏与公孙康联合会对曹操构成很大威胁,所以曹操大部分手下主张趁胜一举歼灭袁氏与公孙康。他们没想到还有一个对曹军更为有利的隐藏条件,即是让袁氏与公孙康火并,而曹操能坐收渔翁之利。此时郭嘉尽管已留易州养病,远离战场,但局势的发展尽在他的掌握之中。他劝曹操不可出兵追击。若出兵,二者必并力抵抗,急不可下;若缓之,使公孙康、袁氏相拼,其势然也。曹操从其计,果然袁氏兄弟被公孙康杀死。可以说曹操能最终消灭袁绍势力,进而统一北方,与此计有着重要的关联。

、声东击西计,属于军事计谋。曹操兴兵讨伐张绣,久攻南阳城不下。于是曹操命士兵做好继续攻城准备,自己却骑马绕城三日(见东南角砖土新旧不等,多半毁坏,容易攻城),然后假装从西北角入城。这一切贾诩在城上看得清楚,便欲将计就计,为张绣献此计。先说明曹操去西北角积草,看上去想从西北入城,不过是虚张声势,实则想从东南角攻城。然后劝张绣把百姓假扮士兵守西北角,令主力埋伏在东南角。果然不出贾诩所料,曹操被杀得大败而归,从而南阳之困得以解除。

、离间计,属于军事计谋。曹操与韩遂、马超对峙,双方互有胜负,相持不下。然而双方实力毕竟悬殊,韩遂很快支撑不住,于是想与曹操讲和。怎样才能毫不费力、一食二鸟呢?既然韩遂有讲和之意,贾诩马上想到了离间计。先让曹操次日与韩遂交谈良久,使马超心疑。然后让曹操亲作一信与韩遂,故意将信中关键处涂抹不清,让韩遂、马超互相猜疑,进而发生火并,使其两败俱伤。事情果然不出贾诩所料。

7、翁中捉鳖计,此计属于政治计谋。赤壁之战后,曹操一直在寻找机会消灭孙刘,只是怕马腾偷袭许都。于是荀攸献计,要曹操用汉献帝名义加马腾为征南将军,使其讨伐孙权,诱其入京师,然后除掉他。此计为计中计,是远攻近交计中的子计。

8、以逸待劳计,此计属于军事计谋。蜀军攻打定军山不下,法正及时提出此计。他仔细观察地形,发现定军山以西有座宝剑峰,比定军山还高。就劝黄忠抢先夺此山,这样定军山之虚实一目了然,将给魏军带来很大威胁。然后根据当时的敌情我情,让黄忠守在半山,自己居山顶。待夏侯渊兵至,举白旗,黄忠按兵不动;待到敌人倦怠无备,举红旗,黄忠立刻下山击之,必当全胜。后来形势果然如法正所料,黄忠不仅夺了定军山,还杀了曹操大将夏侯渊。此计为蜀国的全盛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9、趁火打劫计,属于政治计谋。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争斗,引起宫廷内乱。这时,远在西凉的董卓收到何进命其进京救驾的密令,犹豫不决。谋士李儒对当时的局面看得很明白,于是力劝董卓以“奉诏救驾”为名,趁机进京夺取政权。董卓听从李儒的计谋,率领西凉大军迅速进入京城,在李儒、吕布的帮助下,先铲除了丁原等异己,接着废少帝立献帝,从而把持了朝政大权。

10、顺手牵羊计,属于军事计谋。关羽死后,蜀吴之间的矛盾达到白热化,按理说魏国处于十分有利的位置。曹丕完全可以联合蜀国灭掉吴国。可是刚刚称帝的曹丕只顾铲除异己巩固政权,却失去了这样的好机会。当时,谋士刘晔曾提出此计:蜀吴交兵,天亡也。若遣一上将提兵数万,渡江袭之,魏蜀联合,吴国不出半月可亡矣!或者让蜀吴争斗,魏国也可坐收渔翁之利。当然曹丕并没有听从,等到吴国大胜蜀国后,他却错误地出师伐吴,结果一战败北。

11、调虎离山计,属于军事计谋。曹操打败张绣后,矛头指向徐州吕布。如果正面与吕布交手即使取胜也会损失惨重。这时早已投降曹操的陈登成功运用此计,达到兵不血刃的目的。一是诱吕布将妻小与钱粮移屯下祁,从而为后来占领徐州清除障碍。二是骗吕布说泰山孙观等谋反,结果让吕布与陈宫夜间厮杀起来,杀到天明,方知中计。吕布急忙赶回徐州,陈登父亲早已占领此城。三是伪传将令,对高顺、张辽说吕布被围,让高、张率兵营救。在陈登策应下,曹操很快拿下小沛。此计使得吕布短时间内丢了大部分领地,只剩下下祁一块不大的地方了。

12、攻心计,属于政治计谋。三国后期,诸葛亮为伐魏,想先解决南蛮以解除后患。马谡及时献此计。大意是南蛮地处偏僻,即使武力攻下,也很难真正征服。不如以军事为辅、政治为主,以攻心达到武力不能解决的目的。后来诸葛亮成功的运用了此计,七擒孟获,使得南蛮纳入蜀国版图,也为后来的伐魏解除了后患。

13、笑里藏刀计,属于政治计谋。讨伐董卓失败后,袁绍回到渤海,军中缺粮,冀州韩馥遣人送粮。谋士逢纪献计。先与公孙瓒相约夹攻冀州,事后平分其地。同时派人密报韩馥,韩馥必然请袁绍共同御敌。然后从中取利。果然韩馥请袁绍营救冀州,并让出冀州给袁绍。等到袁绍夺了冀州,马上与公孙瓒撕破面皮,自己独占冀州,为袁绍统一北方四州打下基矗

14、美人计,属于政治计谋。董卓把持朝政以后,弄得上下怨声载道,各地盗贼猖獗。司徒王允看到董卓、吕布皆是好色之徒,于是巧使美人计,让貂蝉离间董卓吕布,从而让其父子两人火并。最后王允、吕布联手杀死董卓,使汉朝天下得以暂时的安宁。

15、苦肉计,属于军事计谋。蒋干到东吴说周瑜,被周瑜将计就计,使曹操杀死蔡瑁张允水军两都督,为自己除去了后患,但曹操水军实力乃就很强大。周瑜于是与老将黄盖演出一场苦肉计来。这事几乎瞒了东吴所有人(包括孙权都以为周瑜是真的想杀黄盖),只有黄盖的老友阚泽与孔明清楚。结果曹操中了计,苦肉计的成功为后来的火烧曹船立下汗马功劳。

16、连环计,属于军事计谋。赤壁之战的胜利与诸多计谋密切相关。如草船借箭、借东风、连环计、离间计、苦肉计、火攻等等。其中连环计是其中最关键的一计。当时蒋干在东吴遇上庞统,并极力推荐庞统去见曹操。庞统有心让东吴与刘备取胜,于是献此计。看上去,联环能让船上的曹兵如屡平地,很管用。其实一旦联环,与到紧急事情(如火攻等)后就变成大患了。曹操及其谋士都没有想到这点,因此遭到火攻是必然的。

一.随机应变——曹操应急佯献刀

二.金蝉脱壳——孙坚换帻脱险境

三.乘火打劫——袁绍诈取冀州城

四.连环计——王允巧使连环计

五.欲擒故纵——刘备三让徐州城

六.嫁祸于人——曹操借头息众怨

七.韬光养晦——刘备借雷巧掩饰

八.兵不厌诈——张飞诈醉擒刘岱

九.借刀杀人——曹操借刀杀祢衡

十.釜底抽薪——曹操乌巢烧粮草

十一.隔岸观火——曹操袖手除二袁

十二.无中生有——程昱用计诳徐庶

十三.上楼抽梯——刘琦上楼抽梯问计

十四.虚虚实实——张飞沉着退敌兵

十五.激将法——诸葛亮计激周瑜

十六.反间计——周瑜假书赚蒋干

十七.草船借箭——诸葛亮草船借箭

十八.苦肉计——周瑜导演苦肉计

十九.美人计——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二十.利而诱之——丁斐牛马救曹操

二一.围魏救赵——孔明一纸救江东

二二.混水摸鱼——庞德设计下长安

二三.十面埋伏——孔明设伏擒张任

二四.出其不意——甘宁百骑劫魏营

二五.以逸待劳——黄忠疲敌定军山

二六.疑兵之计——孔明设疑胜曹操

二七.攻心为上——吕蒙攻心胜关羽

二八.将计就计——曹操盛葬关羽头

二九.火战计——陆逊火烧蜀连营

三十.各个击破——孔明安居平五路

三一.先发制人——司马懿出兵破孟达

三二.空城计——孔明智设空城计

三三.诱敌深入——木门道张郃中计

三四.忍辱负重——司马懿忍辱取胜

三五.缓兵之计——司马懿缓战破辽东

三六.假痴不癫——司马懿诈病赚曹爽

三七.背水一战——姜维背水破王经

三八.走为上——姜维求计避祸

三九.暗渡陈仓——邓艾奇兵度阴

四十.一箭双雕——司马昭一石三鸟

四一.以柔克刚——羊祜怀柔服陆抗

正因为计谋用的出神入化,让后人记忆深刻,才能流芳千古。

我觉得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三国的时候出现了很多的人才,就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他非常的厉害,他不仅仅是一个乱世之奸雄,而且也是一个雄才伟略的人,其实曹操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坏,只是在当时的那个社会,没有办法才必须要那么做,如果在那个社会里面没有这样的一个方式,是没有办法进行自我保护的。

那个时代出现了很多的英雄人物,就像三英战吕布,吕布非常的厉害,但是吕布这个人情商又非常的低,所以最终武力是没有办法解决任何问题的,即使自己武艺再高强,最终难免也会被时代所淘汰,然后一个人的人品太差的话,肯定也不会受人重视。

那个时候的故事也非常的多,就像草船借箭,就像借东风,就像赤壁之战,官渡之战之类的战役都是非常的精彩,所以这样的事情,被写成故事之后,反而大家更加的喜欢了。

9

原因:谋士评名的高峰期,谋士高风亮节排名的高峰期,推荐谋士的政治环境,上层领导的高文化素质的顶峰,领导与谋士最好的“蜜月期”

10

因为三国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三国时期的人才的数量是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相比的,后再加上罗贯中加了很多的虚构内容,把三国神话了。

依照我们现在来看三国,整个历史过程就是一部兵书,三个国家的相对立的激战情况用到了现实社会的各个方面的计谋、勤王图霸计,即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计属于典型的政治计谋。提出此计的有荀彧、许攸,成功的是荀彧。

汉献帝即位后,接连遭受董卓、李榷、郭汜乱政。

在政局不稳、战事不断的年代,汉献帝过着颠沛流离、东躲西藏的苦难生活。

尽管汉献帝如此狼狈,可皇帝毕竟是一面颇有号召力的旗帜。对于这点,荀彧看得很清楚,听说汉献帝移驾洛阳,马上向曹操进言。举晋文公纳周襄王、汉高祖为义帝发丧的例子,说明勤王的重要性。还提醒曹操,若不早图,别人将先我为之。

曹操何等人物,岂肯错过这样的好事,立即兴师勤王。可以说曹操之所以能够扫平群雄、称霸中原,与此计的成功有密切的关系。 、扼喉待变计,此计属于军事计谋。

官渡之战,曹袁兵戈相向。很快曹军粮草用尽,曹操意欲退兵。荀彧闻之,献此计。先挑明官渡之战的重要性,胜则消灭袁绍、一统北方,乃天下之机。

又举楚汉相争的例子,说明兵少粮尽并不可怕,只要画地而守、扼喉待变,一定能以少胜多取得这场关键战役的胜利。试想如果曹操官渡失败,不仅很难统一北方,而且曹操统一大业将受到严重的打击。所以此计对于官渡之战的胜利,以及最后统一北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仗义招才计,此计属于政治计谋。

刘备被吕布打败后,只好投奔曹操。对于刘备去留,曹操内部意见不一。

荀彧、程昱认为刘备乃英雄,不杀终为后患。而郭嘉却认为杀一人而阻天下志士之望,谁肯共谋天下呢。曹操也觉得杀刘备不利于招揽人才,故不杀,并表刘备领豫州牧。观曹操此举乃真英雄也!是故英雄对决,不应施以小人招数,而应正大光明地分出高下。

相反,纵然杀掉刘备,势必会招来更多的敌人,况且刘备当时并没有显露出英雄本色。因此留着刘备未尝不是好事,后来无数智谋之士投奔曹操,足以证明郭嘉有相当远见。 、借刀杀人计,此计属于军事计谋。

曹操平定北方四州,袁尚兄弟被迫逃亡辽东。表面上看若袁氏与公孙康联合会对曹操构成很大威胁,所以曹操大部分手下主张趁胜一举歼灭袁氏与公孙康。他们没想到还有一个对曹军更为有利的隐藏条件,即是让袁氏与公孙康火并,而曹操能坐收渔翁之利。

此时郭嘉尽管已留易州养病,远离战场,但局势的发展尽在他的掌握之中。他劝曹操不可出兵追击。若出兵,二者必并力抵抗,急不可下;若缓之,使公孙康、袁氏相拼,其势然也。曹操从其计,果然袁氏兄弟被公孙康杀死。

可以说曹操能最终消灭袁绍势力,进而统一北方,与此计有着重要的关联。 、声东击西计,属于军事计谋。曹操兴兵讨伐张绣,久攻南阳城不下。于是曹操命士兵做好继续攻城准备,自己却骑马绕城三日(见东南角砖土新旧不等,多半毁坏,容易攻城),然后假装从西北角入城。这一切贾诩在城上看得清楚,便欲将计就计,为张绣献此计。

先说明曹操去西北角积草,看上去想从西北入城,不过是虚张声势,实则想从东南角攻城。然后劝张绣把百姓假扮士兵守西北角,令主力埋伏在东南角。果然不出贾诩所料,曹操被杀得大败而归,从而南阳之困得以解除

离间计,属于军事计谋。曹操与韩遂、马超对峙,双方互有胜负,相持不下。然而双方实力毕竟悬殊,韩遂很快支撑不住,于是想与曹操讲和。怎样才能毫不费力、一食二鸟呢?既然韩遂有讲和之意,贾诩马上想到了离间计。先让曹操次日与韩遂交谈良久,使马超心疑。然后让曹操亲作一信与韩遂,故意将信中关键处涂抹不清,让韩遂、马超互相猜疑,进而发生火并,使其两败俱伤。事情果然不出贾诩所料。

翁中捉鳖计,此计属于政治计谋。赤壁之战后,曹操一直在寻找机会消灭孙刘,只是怕马腾偷袭许都。于是荀攸献计,要曹操用汉献帝名义加马腾为征南将军,使其讨伐孙权,诱其入京师,然后除掉他。此计为计中计,是远攻近交计中的子计。

以逸待劳计,此计属于军事计谋。蜀军攻打定军山不下,法正及时提出此计。他仔细观察地形,发现定军山以西有座宝剑峰,比定军山还高。就劝黄忠抢先夺此山,这样定军山之虚实一目了然,将给魏军带来很大威胁。然后根据当时的敌情我情,让黄忠守在半山,自己居山顶。待夏侯渊兵至,举白旗,黄忠按兵不动;待到敌人倦怠无备,举红旗,黄忠立刻下山击之,必当全胜。后来形势果然如法正所料,黄忠不仅夺了定军山,还杀了曹操大将夏侯渊。此计为蜀国的全盛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趁火打劫计,属于政治计谋。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争斗,引起宫廷内乱。这时,远在西凉的董卓收到何进命其进京救驾的密令,犹豫不决。谋士李儒对当时的局面看得很明白,于是力劝董卓以“奉诏救驾”为名,趁机进京夺取政权。董卓听从李儒的计谋,率领西凉大军迅速进入京城,在李儒、吕布的帮助下,先铲除了丁原等异己,接着废少帝立献帝,从而把持了朝政大权。 、顺手牵羊计,属于军事计谋。关羽死后,蜀吴之间的矛盾达到白热化,按理说魏国处于十分有利的位置。

曹丕完全可以联合蜀国灭掉吴国。可是刚刚称帝的曹丕只顾铲除异己巩固政权,却失去了这样的好机会。当时,谋士刘晔曾提出此计:蜀吴交兵,天亡也。若遣一上将提兵数万,渡江袭之,魏蜀联合,吴国不出半月可亡矣!或者让蜀吴争斗,魏国也可坐收渔翁之利。当然曹丕并没有听从,等到吴国大胜蜀国后,他却错误地出师伐吴,结果一战败北。

调虎离山计,属于军事计谋。曹操打败张绣后,矛头指向徐州吕布。如果正面与吕布交手即使取胜也会损失惨重。这时早已投降曹操的陈登成功运用此计,达到兵不血刃的目的。一是诱吕布将妻小与钱粮移屯下祁,从而为后来占领徐州清除障碍。二是骗吕布说泰山孙观等谋反,结果让吕布与陈宫夜间厮杀起来,杀到天明,方知中计。

英雄和谋士每个时代都有,只不过乱世更容易得到锻炼,更有机会成长起来。三国正是因为是乱世,才凸显出了很多英雄和谋士。

乱世的变数大,机遇和挑战并存,所以有才华的人容易崭露头角。

三国刚开始,刘备曾对关张二人说:乱世出英雄,而英雄也造时势。不如我们三兄弟揭竿而起,组建一支为国为民的正义之军。

刘备的成功一直被有志青年做为奋斗的楷模,可如果刘备生在和平盛世,他还有机会建立蜀国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一代枭雄曹操手下有两个谋士郭嘉和戏志才,他们才华横溢、智慧超群,但也非常有特点,都好酒,每天无酒不欢。同样,如果生在和平盛世,有那个老板能容忍他们每日醉酒。

同样是战乱的春秋战国时期也出现了很多谋士。

春秋战国是一个动荡、群雄纷争、战乱不休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很多谋士。管仲、晏婴、百里奚、文仲、范盖、孙膑、庞涓、商鞅、范蠡等他们都是当时的佼佼者。

在乱世的时候,大到国家民族、小到家族企业,最看重的就是能够解决眼前危机的人物了,这个时候已经顾不上什么人品、出身、经历、等等因素了。

谋士和英雄只有在乱世中才能充分展示他的雄才谋略,而不会受到什么太大的限制。盛世里人们往往都很安逸,不肯创新,因为他们活的“很好”。有才华的人要脱颖而出就没那么容易,因为受到诸如条件或者资历等等的限制。

和平时代的谋士大多都成了政治家,还有很多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

打个比方,千里马在田中拉车,谁知道他有日行千里的本事? 清平世界里,大家各干各的,循序渐进,缺的是机遇。比如:唐朝的房玄龄和狄仁杰;宋朝的范仲淹、王安石。

总结:各朝各代其实都有能人谋士,不过在乱世更有机会展示自己,有本事你就行,而盛世肯定要掺加入更多人为因素,遇到明君给你机会发挥一下,遇不到的只能默默的等待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