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严格的说,慈禧并没有挪用北洋水师的经费,但是修建颐和园用银数千万两,还有光绪大婚用银500万两,这些开支都对财政造成了很大压力,影响到了北洋水师的建设。

慈禧在重修颐和园时,为了筹措修园经费,奕譞和奕劻曾经从海军衙门的经费里调拨了部分款项,但是这部分款项并不是北洋水师的经费。

北洋水师经费包括两块,一是日常经费,用于水师将士的军饷开支和舰船的日常维护,这一块按照定额拨付。二是购买军舰和军火的经费,这一块经费并没有预算,而是根据实际需求,购买前再单独申请筹款。

这两块费用里,前者每年基本都是正常拨付的,并无拖欠,而后者,由于财政紧张,在1888年北洋水师成军以后,就没有大宗的购买开支,未单独申请过,所以并未列支。到后来因为清政府财政紧张,还规定两年不再外购军火,那就更谈不上发展水师了。

而在同一时期,日本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设海军,使得日本海军在甲午战争前超过了北洋水师,对甲午战争的后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说慈禧虽然没有直接挪用北洋水师的经费,但是还是对北洋水师的建设产生了影响。



最佳贡献者
2

甲午战争爆发前,清政府挪用海军经费的有颐和园工程和三海工程(南海、中海、北海),都是为了归政后的慈禧颐养天年之用。其中颐和园工程总计经费1100万两,其中挪用海防经费达860万两;三海工程工程挪用海军经费430万两;也就是说清政府挪用了整整1300万两的海防经费用以修筑宫廷园林。

要知道当时北洋水师的7艘主力舰(定远、镇远、济远、经远、来远、致远、靖远)总共才花费778万两。而被挪用的这1300万两足足可以再组建两个北洋水师了,假使有如此强大的水师,相信甲午战争一定有着不一样的结局。

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挪用,并非占有,清政府之后会从其他地方给海军找回来。要知道海军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舰船的技术也是日新月异,所以挪用海军的经费必然导致其在一段时间内难以紧跟时代改革军舰。尤其是对于用260万海军经费进行生息以用于颐和园修筑,导致这笔巨款存于银行无法取出用于发展海军,最终使得北洋水师成军之后没有再购买一艘新舰,更新一门火炮。

举一个例子,即1904年3月,水师提督丁汝昌提出在定远、镇远、济远、经远等战舰上配置克虏伯快炮18门以及新式后膛炮3门,共需银两61万两。而李鸿章以筹款困难唯由,仅同意购置12门快炮先行装于镇、定二舰,等有钱了再给其他舰只配置。然而直到甲午海战爆发,北洋水师也没有等到哪怕是一门快炮。而在黄海海战中的日军联合舰队几乎所有的军舰都配备了新式的速射炮,火力强度大大超过北洋水师的老式火炮。假使北洋水师能在战前配齐这21门新式速射火炮或许会有不一定的结局。

可见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极大的影响了北洋水师的后续发展,不仅使北洋水师无力在购置新式军舰,而且连为既有军舰更换新式火炮等的基本更新也陷入停顿,最终让日军舰队后来赶上,实力超过北洋水师,使北洋水师最终全军覆没!

北洋水师之败,慈禧难逃其咎!

3

此问题应该这么看:是否挪用海军军费有三种说法,一,醇亲王奕譞(光绪亲父,慈禧姝夫),与慈禧专权的辛酉之变(杀辅政大臣)有大功,为更好巴结慈禧,他以海军军费名义召捐,用以建颐和园。二,他的用意是让其光绪不受太后干政,而修园让其享乐。而钱与海军费无关,是另外加捐的一笔专款,不是一回事。三,太后建园实用银七百多万兩,末用完的一百五十余万兩命令给海军购军火。(有另帐说用了三百多万两,而不是捐得的二百六十万两),也说不只是用的海军军费。终上所讲,我认为实質是慈禧知道修颐和园,且知道其中含有假以海军名义召捐了钱,这就是等于用夲耒扩大海军军费的钱用在修园上,夲耒用个人享乐的钱不该花,与实际挪用与否无关!所以慈禧之堕落腐化,及乱政,是导致失败的禍首。

4

说慈禧挪用北洋水师的经费,是指修建颐和园经费来源这件事。这是晚清史上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今天的人们很倾向于慈禧挪用过,而且是挪用很多那种,因为这样会彰显慈禧的昏聩和腐朽。

但严格地说,慈禧并没有挪用北洋的经费,而是使了一个障眼法,以兴办海军的名义,由各省督抚认捐“报效”,筹集了260万两银子,用于颐和园的修建。当然,这是搜刮而来的民脂民膏,并不是督抚私人的钱。

之所以会有慈禧挪用大笔经费修颐和园这个说法,是源自康有为写给李提莫太的信。戊戌变法中,康有为是帝党的领袖,与荣禄和李鸿章为首的后党势同水火,所以有诸多抹黑慈禧的行为。康有为在给李提莫太的第一封信中就持诛心之论,说慈禧挪用了海军和铁路经费,总共六千万两用于修建颐和园。他的弟子梁启超更是推波助澜,在文章里多次提到,以至于成为定论。那时慈禧已经作古,没有人出面替她辩白。而自民国始,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就已经意识形态化了,人们习惯了忽略细节,先定一个结论然后再去演绎故事。

六千万两肯定没有,就连康有为本人后来也改口了。目前我们查阅清廷所有档案,没有任何慈禧挪用六千万两的记载。我们今天看到的颐和园规模宏大,美轮美奂,猜想建造这样一个园子肯定要靡费巨帑。但有个细节被大家忽略了,那就是在慈禧的时代,颐和园并不是万丈高楼平地起,而是对原来圆明园三大园之一的清漪园的恢复,新建的内容并不是很多。当初之所以选择清漪园重建,就是因为清漪园破坏较少,恢复起来省钱。六千万在当时是巨款,相当于今天的万亿水平,如果只建一个颐和园根本用不完。

但后世有挪用这种说法,慈禧自己的确要付主要责任。

慈禧修园子最大的阻力是言官的反对。清朝的言官与明朝有很大不同。明朝的言官都是东林党人一路的,虽然也批评朝政但根本上是小圈子的利益之争。而清朝的言官大都讲情怀,以风骨自诩,爱名大于爱利,为此他们往往不顾一切,只要找到好题材,哪怕是太后也敢参上一本,极端的时候连性命都不顾。光绪初年御史吴可渎就曾为了一个微不足道的穆宗续统问题甚至上吊尸谏。

而太后或皇帝修园子是最容易招致御史和言官攻击的问题。同治七年和同治十一年,都发生过圆明园重修参案,每一次都是大动干戈,震动朝野。动议的内务府官员被充军流放,甚至间接导致安德海被诛和恭亲王奕訢第二次被罢黜。所以,不到迫不得已,修园子一事不会拿到正式的场合下讨论。

另一个问题是谁来主办其事。清廷的皇家园林修建按例是由内务府负责的,其经费也应该由内务府出,实际上是皇帝自己掏钱。咸丰朝以前,内务府的经费来源很充足,除了各地皇庄的收入,还有关外皮毛、人参等土特产的垄断收入,各地官营房地产租金收入,尤其是粤海关的收入,最多时甚至堪比户部的岁入。但两次鸦片战争和洪杨军兴以来,朝廷花钱的地方太多,各地的厘金变成了地方大员的军费,关税成了洋债的担保,加上道路断绝,内务府的收入几乎不够日常皇宫内的开销,所以修建颐和园必须另外想辙。

慈禧想到的办法就是假手醇亲王奕譞。

在醇亲王奕譞之前,当国的是恭亲王奕訢。奕訢的身份很特殊,他是辛酉政变时慈禧的合作者。“太后垂帘、亲王秉政”的体制,加上奕訢的治国理念,决定了他不可能放任慈禧的腐败行为。而这也恰恰是慈禧的心中隐痛。于是在1883年,光绪九年,慈禧借口中法战争失利,罢黜恭亲王奕訢和全班军机大臣,换上了听话而容易控制的醇亲王奕譞。

奕譞是个志大才疏的人,他的毕生心愿就是掌军,为清廷练出一支能与开国入关时相媲美的八旗劲旅。这后来几乎成了笑话,因为醇王掌控多年的神机营实际上是摆设,花费巨帑却没有派上任何用场。但达成慈禧修园子的心愿实际上是启用奕譞的前提,而这个摆不上台面的事也成了一个难题。

当时醇亲王奕譞的军机处可以说是清朝自有军机处以来最差的一届。领班军机是没有任何主意的礼亲王世铎,下面的张之万、额勒和布二位都是尸位素餐,唯一一个称职的是户部尚书阎敬铭,而阎敬铭为人耿介方正,恰恰是最不可能在此事上合作的人。所以奕譞在军机处里安插了一个工部侍郎孙毓汶。这个孙毓汶本来是资历最浅的“打帘子军机”,但却成了军机处的核心人物。他很像咸丰年间的肃门六子之一的陈浮恩,是个把三十六计当饭吃的家伙,常常死棋肚里出仙着,专门干那些踢寡妇门的勾当。

以筹集海军经费为名向各省私募修颐和园经费的主意就是孙毓汶出的。不仅如此,他还一石二鸟,借中法战争事端,将当时的清流领袖、张爱玲的祖父张佩伦派到福建马尾督师,同时又借宝廷的江山船娘事件挑动清流内讧。

晚清清流中的人除了一个张之洞,都是些能说不能干的。张佩伦在马尾一役中抱头鼠窜,丢尽了李鸿章的脸面。加上清流健将宝廷自劾、盛昱闭门思过,整个清流可以说是羞愧难当,再也没有高谈阔论的勇气了。孙毓汶借刀杀人,三下五除二就把清流收拾了。可以说,晚清文人的最后一点气节是毁于孙毓汶之手。

所以,1885年,光绪十一年九月,清廷成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醇亲王奕譞在兹念兹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颐和园经费。无奈,各省督抚以光绪大婚交办事务过多为由,并不配合。但这个时候清流已经被孙毓汶收拾殆尽,没有人出面唱反调。拖到1888年光绪十四年,终于有了“正当理由”:慈禧归政,要找个地方颐养天年。于是各省督抚“踊跃”认捐,整修颐和园的经费算是有着落了。

这个时候,北洋水师实际上已经成军了,几乎所有的军舰都已进入服役序列,只剩下李鸿章亲自策划的两艘军舰还在德国伏尔坚船厂设计中,没有交付。不过这两艘军舰后来因为翁同龢的百般阻挠而被日本抢去,成为甲午海战中日本的主力舰只吉野号和高砂号。

由于醇亲王奕譞主管海军衙门,所以颐和园修建工程也由海军衙门负责,这就成了问题的焦点: 国家的最高军事主管部门居然给太后修园子,这是裤裆里粘黄泥,不是屎也是屎了。醇亲王奕譞是个甩手大掌柜,圆明园工程他只是担个名,实际上是由庆亲王奕劻具体负责。奕劻其人极其贪财,比和珅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上下其手,大肆贪污,修颐和园的经费很大一部分进了他的腰包。

慈禧当时共筹了260万两银子,她没有一次性把这些钱都花光,而是将其存在天津的外资银行中,做了一个投资理财,用这笔钱的收益来维持颐和园经费。慈禧内心当时是忐忑的,她不止一次对李莲英和荣寿公主说过,这笔钱来之不易,要省着花,而且还要保密,怕那些御史和言官知道。为此,她还特别下令在颐和园的昆明湖旁建造海军学堂,让大清国的海军战士在她眼皮底下练习划船。这一点,放眼全世界,也只有当今蒙古国的海军才堪有一比。

5

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建成。同时清政府承诺:每年拨出400万两白银给予海军建设,在大量真金白银的投入下,舰队实力很快成为亚洲第一,但是让人疑惑的是不久之后,清政府就停止了海军建设,北洋水师的军费也一减再减。



维护统治

有人说,这是因为慈禧要修颐和园,从而挪用了军费。其实则不然,颐和园工程虽然是海军衙口主持修建,但动用的是“海防捐”,不属于北洋水师军费。其实清政府停止海军建设,是为了“维护统治”。

饿狼崛起

在清政府看来,海军只是维护君权,用于海防的一面盾牌,能够做到“远东第一”已经完全足够了,再强的话反而容易威胁统治。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一旦停止军事建设,后面还有一个虎视眈眈的国家如饿狼一般在盯着他们,很快就被一个狼子野心的国家所超越。

6

光绪十四年(1888),慈禧老太太为了给自己找个安乐窝,于是打算重修在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烧毁的清漪园(颐和园),但修园的经费从何而出?光绪十一年(1885)年年成立的海军衙门,给了慈禧解决修园经费的机会。

当然,不能太过名明目张胆地挪用海军经费满足慈禧的私欲,于是醇亲王奕譞心生一计,在他总理海军衙门事务的第二年,也就是光绪十二年八月十七日,他上了一道折子,即著名的《奏请复昆明湖水操旧制折》:

查健锐营、外火器营本有昆明水操之例,后经裁撤。相应请旨仍复旧制,改隶神机营,海军衙门会同办理。

一个小胡里面能放多少舰船?明显就是为了修园子从海军衙门的账上划拨款项的计量,慈禧看完折子后立马批准。但是为了保险起见,奕譞又上了一道意图更加昭然若揭的折子:

因见沿湖一带殿宇亭台半就颓圮 ,若不稍加修葺,诚恐恭备阅操时难昭敬谨 ……拟将万寿山及广润灵雨祠旧有殿宇台榭并沿湖各桥座 、牌楼酌加保 护修补 ,以供临幸。

于是乎老太太开始了浩大的修园工程,哪怕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颐和园再遭洗劫,慈禧西逃回京后,依然再动用巨款继续修复此园。

事实上,慈禧挪用的经费并不仅仅只有北洋海军军费,而是整个海军衙门的经费。在海军衙门成立之后,所谓的海军经费应该主要由四类款项构成:

其一是海防专款,清廷每年中央财政份例是400万两;其二是临时指拨之款,主要是指1885年所指拨的广东余存洋款42万余两等款项;三是海防捐输;四十鸦片税厘。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款项来源,比如《清代野史》中提及的各地督抚的“报效”款。

那么,慈禧究竟挪用了多少海军经费呢?

首先,颐和园的修建要挪用海防专款一项是不可能的,因为自海军衙门成立后,清廷按例拨给北洋和南洋的经费是每年四百万两,却从来没有全部兑现过,有的时候“仅及原意拨四分之一”,有时“大半无着,岁各仅得银数十万。”

由此可知,清廷中央财政拨付给北洋和南洋两支水师的总经费,好的年月,一年总计也就100万两,从100万两扣出钱来修园子,这太过明目张胆,肆无忌惮了。所以被挪用的经费多半是来自新增的海防捐输和鸦片税厘以及各地督抚的报效等巨款利息。

1891年奕劻早奏折中上表:“每年拨工(颐和园工程)之款原属无夺,各省认筹银两,亦非一时所能解齐,。钦工紧要 ,需款益急。思维至再 ,祗有腾挪新捐,暂作权宜之计 。所有工程用款 ,即由新海防捐输项下暂行挪 垫。一俟津存生息集有成数 ,陆续提解臣衙门分别归款 。

这份奏折中已经明确地提到颐和园工程的款项来源就是在挪用海防新捐。奕劻还在奏折中明确写道:“颐和园自开工以来,每岁暂由海军经费内腾挪三十万两,拨给工程处应用。

但历来对慈禧挪用的海军经费说法不一,自梁启超起,说起挪用三千万两之多,但这明显不太可能。如果奕劻所说的挪用三十万两属实,那么颐和园工程总计挪用大致为210万两,(从1888年到1894年)。

而在《颐和园工程与北洋海军》一文中的计算,从18887年到1894年的8年时间里,北洋海军在1894年的经费不计,共拨银约1000万两,扣除“平余”为库平银两;南洋海军拨银共400万两,扣除“平余”为库平银24万两;东三省练兵共拨银800万两,扣除“平余”48万两,这三项加在一起的库平银就有132万两之数。

1981年颐和园工程款吃紧,经慈禧懿旨,又从海军经费中垫出100万两,这笔款项由存在天津洋行的海军巨款的生息来还清。后关东铁路的修筑被废止后,200万两的修路费也归入了颐和园工程中,而同时还有所谓的昆明湖水师操练的经费,其实也被抽调部分用于颐和园修建,经此算来总共挪用的海军经费在800万两左右。

那么北洋水师真的就只是单纯因为慈禧挪用海军经费而毫无战斗力的么?其实在笔者看来,慈禧只是海军经费运转过程中吃掉的其中一个大头而已,虽然名义上是“挪用”,但实际上是还不上了,或者就没想着还。而海军的经费,算下来养两支海军,一年如果全额拨付,保守估计怎么都会过500万的银子,然而实际上呢,八年两军合计也就1400万两,另外的2600万,抛掉慈禧挪用的800万,还有1800万去哪里了?

同时,实际拨付的1400万,就真的全数用在了海军建设维护,军饷支出,舰艇弹药支出上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说到底,整个大清朝已经烂到根子上了,贪腐已经司空见惯,北洋打成那个样子,其实结局早已注定。

7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以清王朝的财政制度来说,慈禧太后并没有“挪用北洋水师军费”,但也正因如此,说慈禧是北洋水师战败的头号罪人,却是丝毫不冤。

所谓“慈禧太后挪用北洋水师军费”的说法,通常是指慈禧太后用北洋水师的军费修造颐和园。但事实上,修造颐和园花费的二百六十万两白银,本来就不是北洋水师的固定军费,而是打着“海军”的名义,由两江两广湖广各督抚联合买单的。唯一能和北洋水师搭点关系的,就是修颐和园“恭备皇太后阅看水操”的目的。既然这笔钱,本身就没准备用在北洋水师身上,那么说慈禧“挪用北洋水师军费”,确实是冤枉。

可是,也正因如此,该为北洋水师战败,乃至甲午战争负责的罪人,首先跑不了的,就是这位“含冤”的慈禧太后——作为大清王朝当时实际的掌舵者,正是她昏聩的国防建设眼光,为北洋水师的悲情战败,结结实实挖了大坑。

首先一个慈禧太后跑不了的责任,就是甲午战争爆发前,北洋水师惨淡的家底。从1891年起,清政府就停止了海军舰队的军火采购。于是账面实力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放在这个军事科技日新月异的年代里,装备迅速落伍。当时的北洋水师,虽然拥有“定远”“致远”“镇远”等强大军舰,却缺乏十九世纪90年代时新涌现的速射炮等装备。日军“吉野号”那样拥有23节航速的快速战舰,更与北洋水师无缘。仅看账面装备实力,北洋水师就已被甩在后面。

虽然现代依然有不少“专家”,为清政府停止军火采购,罗列出种种理论,却也逃避不了铁一样的事实:慈禧太后修颐和园的时候,有的是钱,怎么打造海军,偏偏就没钱了?

而能与这件事比昏聩的,更是甲午爆发前,清朝军备触目惊心的腐败。就以北洋水师来说,天津机器局等清朝军工企业,提供给北洋水师的炮弹,却是严重的不合格。以北洋水师军官们的愤怒斥责说:“有铁质不佳,弹面皆孔,难保其未出口先炸者”。用这样的炮弹去和日军血拼?就是拿生命开玩笑!

最“开玩笑”的,就是北洋水师的用煤,为北洋水师提供燃煤的开平煤矿,自从慈禧太后的宠臣张翼担任总办后,就是越发偷工减料。大战在即,北洋水师锅炉烧的,却还是动力不足的劣质煤。黄海大战开打前,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曾经两次愤怒致信,怒斥开平煤矿的劣质煤坑爹,大清朝堂呢?却是各个装聋作哑,反而死催着北洋水师出战。可怜北洋水师将士,就是烧着这样的煤,踏上生死战场的。

这一系列的问题,自然会有很复杂的原因,但对比之前左宗棠收复新疆战争,乃至中法战争。那时的清军作战,尚没有出现过类似奇葩事,却在甲午战争中,桩桩都成了司空见惯。由此可见,洋务运动的那些年里,大清王朝的腐败,其实就是加速度。而这个罪魁,首先没有争议的,就是慈禧太后。

这样昏聩且腐败的清王朝,能够打赢甲午战争,可能性实在太低。只可怜了,浴血到最后的,北洋水师将士们!

参考资料:陈悦 《沉没的甲午》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8

没有关系,也没有挪用。即使挪用了,颐和园那点费用和海军建设的费用相比,实在是太小太小了。甲午战争的失败,主要是国家意志和军队执行力的全面失败,是落后的生产力和政治制度的结果,大清国自乾隆之后就一路衰退,全凭慈禧在那勉强维持,甚至还一度“同治中兴”,已属不易,作为一个老政治家,慈禧不可能傻到去挪海军的钱。

事实上那时大清国到处都缺钱,北洋水师每年的预算约为200万两银子,可朝廷每年只给得出100万,差不多相当于当时的20万英镑,在北洋水师的20年时间里,几乎年年都缺钱。至于那些年修的颐和园,差不多花费了500多万两银子,相当于100万英镑。

这点钱能干嘛呢?买军舰?当时中日双方的主力战舰,定远镇远吉野等等,大约都在30-40万英镑的价格,就算把颐和园的费用全部转到海军上,也就是多买2-3艘战舰的费用,但是这样就能扭转战局吗?

不能!

在甲午战争前2个月,日本政府已经准备6千万日元的战争特别预算,相当于4千万两左右银子或800多万英镑。为了筹集更多的战费,日本还在国内发行政府公债,可以说日本举国上下都在积极备战一赌国运。

而大清国呢,李鸿章磨破了嘴皮子才要到了150万两银子的费用,但还要很长的时间才能逐步拨付,最后李鸿章不得不找汇丰银行借款2800万两白银,不然,李鸿章根本支持不了战争进行,但就这点钱,比起日本前后8千万两银子的战争费用实在太少了。

到了近代,战争越来越烧钱,甲午战争,不仅仅是体制的原因,缺钱也是主因,海军更是烧钱的大户,就修园子那点钱,就和孩子买个玩具一样,不值一提。

9

1895年,清朝与日本的甲午战争结束,清朝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在战争结束以后,出现了慈禧太后挪用北洋水师军费,修建颐和园和庆祝60岁生日,导致了北洋水师缺枪少炮最终失败的传闻。



我们可以从颐和园的修建历史中寻找一点真相。

清朝乾隆(1735年至1796年)初年,北京西郊海淀一带的园林增多,大量的园林用水使得耗水量与日俱增。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60岁生日,在改善北京水务系统的名义下,动用448万两白银改建,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颐和园的建造于1764年完成,最初被命名为“ 清漪园”。

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

同治皇帝在1873年至1875年的短暂统治期间做出了重修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摧毁的颐和园的决定,理由是送给慈禧和慈安的礼物。历史学家认为,这是企图将慈禧从紫禁城赶走,以便皇帝可以在不干涉政策或私人事务的情况下统治。当时国库银两紧张,同治皇帝鼓励贵族和高级官员从个人资源中捐款。重建开始,同治皇帝每月检查一次进展情况,并经常度过几天,沉迷于紫禁城以外的乐趣。



光绪十四年(1888年)再次重建,改称颐和园。光绪皇帝的生父醇亲王为表示对慈禧的坚定忠诚,建议重新修建颐和园,给慈禧太后居住,慈禧表示不反对颐和园的重建。颐和园重建挪用了海军衙门的资金重建。同样,重建颐和园的目的也是希望慈禧不干涉成年后的光绪皇帝的事务。

1894年慈禧为庆祝她的60岁生日,决定效仿乾隆皇帝的母亲70周年和80岁生日庆祝活动。然而,中国和日本之间的甲午战争爆发,迫使皇太后取消她计划的奢侈庆祝活动,1894年11月7日(即阴历十月初十),慈禧的60岁生日,只是在宁寿宫中黯然度过。

答案就是最高统治者的慈禧太后,没有直接挪用北洋水师的经费。

10

慈禧太后挪用了北洋海军的军费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慈禧太后挪用的绝对没可能让北洋海军伤筋动骨的水平,其实真正对北洋海军造成毁灭性伤害的是另外两个人。

众所周知,北洋舰队的军费所有权并不是海军衙门,其调拨权力是由户部管理。清王朝创建北洋海军的主要经费是从海关关税和各个省份的厘税杂捐中拨调出来的。这些北洋舰队经费是由各个地方各自上解于海军衙门,然后由户部再统一划拨给北洋海军。

而这里面有两个环节关键人物在克扣,挪用北洋海军军费。

第一个是庆亲王奕匡

醇亲王奕譞一直主管海军衙门,而醇亲王奕譞也负责修慈禧太后的颐和园,这也是清王朝的一道“风景”,一国的海军最高军事长官居然修园子去了。古代版“不管混的多好,搬砖是天生就注定了的”。

但是醇亲王奕譞是个甩手掌柜,颐和园工程他只是挂了个名,实际上是由庆亲王奕劻具体负责。奕劻其人极其贪财,来者不拒,比和珅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上下其手,大肆贪污,修颐和园的经费很大一部分进了他的腰包。奕劻到底贪污了多少钱?有学者计算过,奕劻的一生通过受贿索贿聚敛的家产折合白银上亿两,而当时大清帝国一年的财政收入不过八千多万两。虽然没有奕匡贪污的具体数量,但是庆亲王奕匡在海军衙门里面贪了肯定只多不少,在汉人实权总督李鸿章管辖的北洋海军的军费上肯定做更多的手脚。。



第二个是户部尚书翁同龢

北洋舰队的军费其实调拨权力并不在海军衙门,而是由户部管理,户部不下令,钱就算在海军衙门,也没人敢用。但是此时的户部尚书是翁同龢。翁同龢不仅仅是光绪皇帝的老师,还是清朝清流的领袖人物。当时的清流根本不顾及军事技术革新的浪潮,对李鸿章提出的北洋舰队更新方案横加阻拦,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北洋舰队的实力已居世界第八,亚洲第一,保卫海疆绰绰有余,日本撮尔小国,不足挂齿, 由此,海军军费被大量削减。

此外,还有一个阴暗的私人原因。当年,翁同龢的大哥翁同书,在对太平天国的战争中不战而逃,曾国藩弹劾翁同书,李鸿章亲自替老师曾国藩写的奏疏,直接让翁同书被流放边疆客死他乡,翁同龢认为李鸿章不顾情面害死他的兄长父亲,从此记恨上了李鸿章。



翁同龢当上户部尚书之后,对于财政情况窘困的北洋海军那是处处刁难,对于李鸿章请求拨款购买军火的要求诸多嘲讽与搪塞。要是中央财政真的紧张或困难,那也没什么,但是慈禧太后修颐和园的钱,户部的银钱供应却从未中断过。


清流夸夸奇谈,小人掌权,贪官横行,干实事的买单。

如此打仗,焉能不败?

如此政府,焉能不垮?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