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慈禧挪用北洋水师的经费,是指修建颐和园经费来源这件事。这是晚清史上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今天的人们很倾向于慈禧挪用过,而且是挪用很多那种,因为这样会彰显慈禧的昏聩和腐朽。
但严格地说,慈禧并没有挪用北洋的经费,而是使了一个障眼法,以兴办海军的名义,由各省督抚认捐“报效”,筹集了260万两银子,用于颐和园的修建。当然,这是搜刮而来的民脂民膏,并不是督抚私人的钱。
之所以会有慈禧挪用大笔经费修颐和园这个说法,是源自康有为写给李提莫太的信。戊戌变法中,康有为是帝党的领袖,与荣禄和李鸿章为首的后党势同水火,所以有诸多抹黑慈禧的行为。康有为在给李提莫太的第一封信中就持诛心之论,说慈禧挪用了海军和铁路经费,总共六千万两用于修建颐和园。他的弟子梁启超更是推波助澜,在文章里多次提到,以至于成为定论。那时慈禧已经作古,没有人出面替她辩白。而自民国始,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就已经意识形态化了,人们习惯了忽略细节,先定一个结论然后再去演绎故事。
六千万两肯定没有,就连康有为本人后来也改口了。目前我们查阅清廷所有档案,没有任何慈禧挪用六千万两的记载。我们今天看到的颐和园规模宏大,美轮美奂,猜想建造这样一个园子肯定要靡费巨帑。但有个细节被大家忽略了,那就是在慈禧的时代,颐和园并不是万丈高楼平地起,而是对原来圆明园三大园之一的清漪园的恢复,新建的内容并不是很多。当初之所以选择清漪园重建,就是因为清漪园破坏较少,恢复起来省钱。六千万在当时是巨款,相当于今天的万亿水平,如果只建一个颐和园根本用不完。
但后世有挪用这种说法,慈禧自己的确要付主要责任。
慈禧修园子最大的阻力是言官的反对。清朝的言官与明朝有很大不同。明朝的言官都是东林党人一路的,虽然也批评朝政但根本上是小圈子的利益之争。而清朝的言官大都讲情怀,以风骨自诩,爱名大于爱利,为此他们往往不顾一切,只要找到好题材,哪怕是太后也敢参上一本,极端的时候连性命都不顾。光绪初年御史吴可渎就曾为了一个微不足道的穆宗续统问题甚至上吊尸谏。
而太后或皇帝修园子是最容易招致御史和言官攻击的问题。同治七年和同治十一年,都发生过圆明园重修参案,每一次都是大动干戈,震动朝野。动议的内务府官员被充军流放,甚至间接导致安德海被诛和恭亲王奕訢第二次被罢黜。所以,不到迫不得已,修园子一事不会拿到正式的场合下讨论。
另一个问题是谁来主办其事。清廷的皇家园林修建按例是由内务府负责的,其经费也应该由内务府出,实际上是皇帝自己掏钱。咸丰朝以前,内务府的经费来源很充足,除了各地皇庄的收入,还有关外皮毛、人参等土特产的垄断收入,各地官营房地产租金收入,尤其是粤海关的收入,最多时甚至堪比户部的岁入。但两次鸦片战争和洪杨军兴以来,朝廷花钱的地方太多,各地的厘金变成了地方大员的军费,关税成了洋债的担保,加上道路断绝,内务府的收入几乎不够日常皇宫内的开销,所以修建颐和园必须另外想辙。
慈禧想到的办法就是假手醇亲王奕譞。
在醇亲王奕譞之前,当国的是恭亲王奕訢。奕訢的身份很特殊,他是辛酉政变时慈禧的合作者。“太后垂帘、亲王秉政”的体制,加上奕訢的治国理念,决定了他不可能放任慈禧的腐败行为。而这也恰恰是慈禧的心中隐痛。于是在1883年,光绪九年,慈禧借口中法战争失利,罢黜恭亲王奕訢和全班军机大臣,换上了听话而容易控制的醇亲王奕譞。
奕譞是个志大才疏的人,他的毕生心愿就是掌军,为清廷练出一支能与开国入关时相媲美的八旗劲旅。这后来几乎成了笑话,因为醇王掌控多年的神机营实际上是摆设,花费巨帑却没有派上任何用场。但达成慈禧修园子的心愿实际上是启用奕譞的前提,而这个摆不上台面的事也成了一个难题。
当时醇亲王奕譞的军机处可以说是清朝自有军机处以来最差的一届。领班军机是没有任何主意的礼亲王世铎,下面的张之万、额勒和布二位都是尸位素餐,唯一一个称职的是户部尚书阎敬铭,而阎敬铭为人耿介方正,恰恰是最不可能在此事上合作的人。所以奕譞在军机处里安插了一个工部侍郎孙毓汶。这个孙毓汶本来是资历最浅的“打帘子军机”,但却成了军机处的核心人物。他很像咸丰年间的肃门六子之一的陈浮恩,是个把三十六计当饭吃的家伙,常常死棋肚里出仙着,专门干那些踢寡妇门的勾当。
以筹集海军经费为名向各省私募修颐和园经费的主意就是孙毓汶出的。不仅如此,他还一石二鸟,借中法战争事端,将当时的清流领袖、张爱玲的祖父张佩伦派到福建马尾督师,同时又借宝廷的江山船娘事件挑动清流内讧。
晚清清流中的人除了一个张之洞,都是些能说不能干的。张佩伦在马尾一役中抱头鼠窜,丢尽了李鸿章的脸面。加上清流健将宝廷自劾、盛昱闭门思过,整个清流可以说是羞愧难当,再也没有高谈阔论的勇气了。孙毓汶借刀杀人,三下五除二就把清流收拾了。可以说,晚清文人的最后一点气节是毁于孙毓汶之手。
所以,1885年,光绪十一年九月,清廷成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醇亲王奕譞在兹念兹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颐和园经费。无奈,各省督抚以光绪大婚交办事务过多为由,并不配合。但这个时候清流已经被孙毓汶收拾殆尽,没有人出面唱反调。拖到1888年光绪十四年,终于有了“正当理由”:慈禧归政,要找个地方颐养天年。于是各省督抚“踊跃”认捐,整修颐和园的经费算是有着落了。
这个时候,北洋水师实际上已经成军了,几乎所有的军舰都已进入服役序列,只剩下李鸿章亲自策划的两艘军舰还在德国伏尔坚船厂设计中,没有交付。不过这两艘军舰后来因为翁同龢的百般阻挠而被日本抢去,成为甲午海战中日本的主力舰只吉野号和高砂号。
由于醇亲王奕譞主管海军衙门,所以颐和园修建工程也由海军衙门负责,这就成了问题的焦点: 国家的最高军事主管部门居然给太后修园子,这是裤裆里粘黄泥,不是屎也是屎了。醇亲王奕譞是个甩手大掌柜,圆明园工程他只是担个名,实际上是由庆亲王奕劻具体负责。奕劻其人极其贪财,比和珅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上下其手,大肆贪污,修颐和园的经费很大一部分进了他的腰包。
慈禧当时共筹了260万两银子,她没有一次性把这些钱都花光,而是将其存在天津的外资银行中,做了一个投资理财,用这笔钱的收益来维持颐和园经费。慈禧内心当时是忐忑的,她不止一次对李莲英和荣寿公主说过,这笔钱来之不易,要省着花,而且还要保密,怕那些御史和言官知道。为此,她还特别下令在颐和园的昆明湖旁建造海军学堂,让大清国的海军战士在她眼皮底下练习划船。这一点,放眼全世界,也只有当今蒙古国的海军才堪有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