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41年9月14日,当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和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群的前锋部队即将完成会师之时,苏军西南方面军司令部其实已经意识到了危险。根据德国空军第四航空队的空中侦察报告,大批苏军正从第聂伯河防线撤下来,朝着合围圈仅存约50公里宽的缺口蜂拥而来。


(克莱斯特将军)


在合围圈缺口地区的上空,苏军派来的侦察机正指引从西方撤下来的部队抓紧突围,铁木辛哥仓促组织起来的一支装甲部队负责突破,大批满载兵员和物资的车队正随后跟进,如果德军不能扎紧这个“袋口”,则苏军被围部队就可以通过缺口逃之夭夭,铁木辛哥元帅在军事指挥上并不是菜鸟。


甚至德军第24摩托化军的军长施彭韦堡将军(后来的西线装甲集群司令),都因为跟随先头部队前进,差点被忙着突围的苏军所俘。不过德军一南一北两个先头装甲师挺进的非常坚决,莫德尔第3装甲师和克莱斯特集群的第9装甲师9月15日终于会师,彻底封闭了基辅合围圈,此时苏军西南方面军的主力部队,距离封闭口还有约90公里。


(第3装甲师莫德尔)


在德军的两只装甲铁钳合拢后,苏西南方面军当然不甘坐以待毙,开始更加猛烈地攻击行动,试图重新打开缺口。而莫斯科紧急调动而来的四个预备师(一时只有这么多部队了),也正从包围圈外向内进攻。也就是说,负责封闭合围圈的德军那是腹背受敌,但是,迅速增援上来的德军第10摩托化师等步兵部队,最终还是顶住了里外夹攻。


苏军没有及时突围出去,一方面是1941年的德军战斗力确实很强,另外一个方面也确实是高级将领指挥不力,苏军的突围和解围作战,都始终没能集中到一个点上。所以尽管给德军造成了许多麻烦,部分地段出现危急情况,却最终没能完成事实突破,


(德军进入基辅)


在古德里安装甲集群负责的240公里侧翼战线上,没有一点最后漏风,其它战线上也差不多如此。因此,德军两大“集团军群”的有力部队,最终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个合围圈:宽约300公里、纵深达800公里,总计有方圆1800000平方公里。


被围苏军有西南方面军的第5、第21、第26、第37、第38等五个集团军,包括基辅城内临时动员参战的20万工人和民兵武装,总数量达到100万人。德军从9月18日起开始压缩包围圈并歼击苏军各部,那么,战斗中为什么会出现大批苏军投降的情况呢?


(苏军士兵投降)


1、苏军百万人马处于无粮无弹的局面。

这就是大纵深突破和大合围战法的可怕之处,一旦重兵集团被敌人合围,则意味着与后方的联系完全中断,百万大军所需的粮草和弹药耗尽后将再也得不到补充,必然处在非常危险的境地。我们举个例子,在未来的斯大林格勒包围圈中,保卢斯第6集团军的20万残军,每日所需的物资最低量也有400吨,那么铁木辛哥的百万大军每日所需呢?至少2000吨。


但是苏军被合围之后,几乎一点物资也得不到了,由于德军当时掌握着制空权,苏联空军对大规模空投也无能为力,那么很快,西南方面军的部队将面临枪里无弹、炮里无弹、战车没油、战士饿肚子的情况,在现代化战争中,这将成为一边倒的屠杀。苏军部分部队也在无燃料无弹药的情况下,端起刺刀整团整营地向德军的战车、大炮和机枪阵地发起勇猛冲锋,企图突破合围圈向东撤退,然而血肉之躯终究不敌钢铁和炸药。


(铁木辛哥元帅)


2、苏军在1941年的战斗意志很不坚决。

德军的“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曾经在斯摩棱斯克、明斯克、乌曼等战役中俘获大批苏军,一方面是德军的闪电战与合围战攻击凌厉,另一方面就是缺乏准备的苏军完全陷入混乱,大清洗的后遗症、失败之下的恐慌和指挥不力,以及大量基层官兵缺乏实战经验,都造成形势绝望的情况下投降者众。敢于突围的苏军部队在德军的炮击、扫射和碾压下,则成千成万地死伤,用“尸横遍野”毫不夸张,那么后面的许多苏军部队就此丧失了继续突围的勇气。


自1941年9月20日以后,德军更多的部队加入到围歼作战中,在敌人的空中和地面轰炸、战车和大炮的轰击和地面部队的射击下,大批苏军已经心理崩溃,纷纷缴械投降,所谓兵败如山倒啊。莫斯科之所以发布严格的第270号命令,就是试图增强苏军官兵的抵抗意志:投降就是叛国,家属亲人一律遭殃,后来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现象。


(古德里安)


3、苏军被分割包围失去整体抵抗能力。

德国人在战术上是很娴熟的,他们不会一口吃掉这百万大军,而是通过装甲部队的穿插分割,将西南方面军的各部再行围困到六个“小包围圈”里,然后再集中兵力逐一歼灭,遂在一个小包围圈内可以形成绝对的兵力和火力优势,迫使苏军各作战分队一个个放下武器投降,否则就是无谓的被屠杀了。苏军各部放弃抵抗的顺序是:第37和集团军在基辅东南坚守到9月23日;第21集团军坚守到9月23日;第5集团军坚守到1941年9月23日;第26集团军在奥尔日察地区坚守到9月24日;第37集团军坚守到1941年9月26日。


在德军的围歼下,最终只有少量苏军分成小股部队向东突围成功,大约有2万人左右,这就属于抵抗意志比较坚决的队伍,而大规模成建制的突围是不可想像的,很快就会被德军发觉和围歼。战至最后,苏军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上将、参谋长图皮科夫少将中阵亡,第5集团军司令波塔波夫少将等人被俘,至1941年9月26日,西南方面军基本被歼。


再加上一部被歼灭的苏军第40和第38集团军,基辅会战德军共粉碎了七个苏军集团军,俘虏苏军662000到665000人,成为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合围战役,而所有这些俘虏中大部分是成建制投降的,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未能活到二战结束。


最佳贡献者
2

首先在基辅战役中,苏军的损失远没有现在宣传的那么多。表面上看被包围了7个集团军,但是看看这些集团军的组成你就明白了。第21集团军是由布良斯克方面军转隶属的。当时兵力已经很薄弱。第40集团军是从第26集团军中抽调部分部队组成的,兵力不大。第37集团军是由基辅筑垒地域部队和民兵临时组建的,而第38集团军则是由第八机械化军改编而成的。所以真正的原西南方军主力只有第5集团军和第26集团军。被包围的兵力远远没有100万人。在后来的战斗中,第21集团军后来冲出了包围,在戈尔多夫将军的指挥下,依然坚守着西南防线。第26集团军主力在司令员科斯坚科中将的指挥下,冲出了重围。第40集团军也有相当一部分部队冲出了重围。所以基辅战役,苏军真正受到重大损失的,是第5集团军,第37集团军和第38集团军。即便这三个集团军,也有部分部队突围。在基辅战役后,苏军的西南战线并没有崩溃。突围部队和回来加强的部队一起,依然坚守着西南战线。更让人崇敬的是,在一个多月后,他们竟然在罗斯托夫反击战中,击溃了克莱斯特的坦克第一集群。详细材料可以参看巴格拉米扬的,“战争是这样开始的”

3

客观地说,苏军在二战中并没有表现出太多令人称奇的战术思想,它绝大多数都是靠在物资和兵力上形成碾压后,将对手击溃。而这种人海战术一旦陷入敌人的包围圈,就会体现出大有大的难处。

基辅会战中,德军穿越位于喀尔巴阡山脉的苏军防线,德军的第17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向东南方推进,克莱斯特的第一装甲集群为主导,转身向南包围苏军部队,形成铁钳攻势的一半。而另一半则由德军第11集团军从普鲁特河和德涅斯特河一路向东,在苏军拥有一百万的布琼尼部队后方封闭成包围圈。

(克莱斯特)

而在乌曼战役后,德军眼看着100多万的苏军有被围歼的机会,但是南方集团军群只有1个装甲集群,无法对苏军形成大包围圈。希特勒更看重的是克里米亚的战略地位,以及乌克兰的煤矿和丰富的农作物,于是希特勒命令原本攻打莫斯科的古德里安第二装甲集群南下支援。

当1941年9月14日,古德里安与克莱斯特在基辅以东240千米的洛赫维察成功会师时,苏军的西南方面军全部落入德军的包围圈中,被吞掉已经是时间问题。


乌曼战役后苏军失去战略主动性

乌曼战役僵持20多天后,希特勒命令克莱斯特的装甲集群化整为零,分成三个单独的战斗群,以构成几个小的包围圈,以各个击破突围的苏军。这个战术后来被证明是有效的,就一直在基辅会战中沿用。

苏军突围时的天气状况并没有让它占到便宜,德军的装甲部队可以在平原上驰骋。克莱斯特准确击中了后撤的苏军,并与第17和第11集团军麾下的步兵师会合,封闭了被包围在乌曼地区的苏军部队包围圈。


苏军的第6,第12,第18集团军被德军歼灭,第6和第12集团军的司令员投降。此役德军共俘虏了10.3万名苏军。而且德军在此役后打开了战略格局,向东可以进入克里沃罗格的铁矿区,黑海的敖德萨港以及尼古拉耶夫的道路也敞开了。而且克莱斯特的装甲部队可以直达下第聂伯河,获得在切尔卡瑟到扎波罗热的第聂伯河西岸阵地。从而打开了通向基辅的道路,为基辅包围战奠定了基础。也正是机会一片大好,让德军进攻基辅的决定非常坚决,与苏军是战是撤形成鲜明对比。

苏军丧失了突围的时机

在古德里安掉头南下时,布琼尼已经意识到基辅可能会被合围。他曾在基尔波诺斯等将领的强烈建议下,向斯大林提出撤退的建议,但是被其拒绝了。相反,苏军还往原本被填满的第聂伯河何曲部又增加了28支部队,更让阵地被挤得水泄不通。

而早在1941年7月底,朱可夫就已经识破了德军的合围基辅的战略意图,他建议斯大林从莫斯科抽调兵力去增援西乌克兰,不过斯大林出于这会削弱莫斯科的防御而拒绝。此后朱可夫曾试图说服斯大林放弃基辅,但是也被拒绝,而且朱可夫在与斯大林争执时,被解职,被贬职到叶利尼亚打游击。

战后古德里安问被俘的苏军将领波塔波夫为何不及时撤离,波塔波夫透露西南方面军在9月9日就下达了准备撤离的命令。但是斯大林让其不许后退,这道命令让苏军彻底失去了突围的时机。

直到9月17日,苏军最高统帅部才下达向东撤离的命令。而此时距离9月19日基辅失守只有不到3天的时间。苏军只有不到3千人冲出包围圈,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政委布尔米斯坚科,参谋长图皮科夫等高级将领战死。布琼尼乘坐飞机逃离了包围圈。

(基尔波诺斯)

德军兵锋正盛

苏军已经不止一次被德军包围,在哈尔科夫反击战中,苏军拥有8倍的优势还是被德军包围。不过哈尔科夫反击战战中,苏联俘虏只有不到1万人。苏军之所以能够逃脱,这是因为德军缺乏足够的兵力在困难的地形上彻底封闭庞大的包围圈。而且此时寒冷的天气迫使德军在村落和隐蔽处生火过夜,暴露了目标,并且使得包围圈出现缺口。

而基辅会战中德军在获得古德里安驰援后,德军在基辅会战中的兵力达到了50万,兵力比为1比2。尽管苏军拥有兵力优势,但是此时的德军的战斗力还是处于巅峰期。而在基辅会战时正值秋天,基辅周围全是以平原为主,有利于德军装甲部队的行进。天气因素,地形因素,德军兵员素质和数量还保持水平下,在基辅会战中让苏军投降的俘虏达到了惊人的66.5万人。


早在7月初,别尔季切夫和日托米尔接连沦陷后,西南方面军已经没有多余的兵力来救援了。外围苏军的四个师曾在9月18日,在罗姆内附近试图进攻德军侧翼解围,但是都被古德里安给打了回去。随后西南方面军被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人人自危。而原本人数占优的苏军,反而会因为被切断补给后变成劣势,弹尽粮绝只是时间问题。一旦这种心理预期形成,苏军军心势必涣散。

在心理层面上,被围的一方一般都会心理崩溃,而布琼尼在撤退后,把最高指挥权交给了年轻的基尔波诺斯,主帅的撤退让苏军更加恐慌,在各自突围时,不受外部和内部指挥体系控制时投降已经成为最后的选择。在包围战中,被包围的一方往往是前期犯的错误太多,积重难返后若在后期如果不及时割肉止损,往往都是损失惨重。

4

苏军在基辅会战中的失利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苏军统帅部和前线指挥员在战役指挥和对战场形势判断上出现失误是重要因素之一。

一方面,斯大林和前线指挥员对德军闪击战的破坏程度估计不足。有些资料认为,苏军在苏德战争上半场的失利,是由于准备不足和疏忽大意所致,只说对了一半。因为苏德在1939年8月23日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客观上使苏联放松了警惕,但这决不是战争开始一路溃败的借口。重要的还是苏军从上到下没有对闪击战打击能力的正确认识。虽然德军在闪击苏联之前,曾闪击波兰和占领法国,闪击战得到一定的发挥,但苏联并没意识到德军敢在苏联使用这个战术,因为苏联地大物博,即使德军想进攻,也不会使用三路大军同时进攻,而且还是使用闪击战术。


另一方面,苏军依然固守传统进攻打法,想通过强大的兵力优势抵消德军的进攻。有些人一直疑惑为什么德军闪击战开始,苏军就展开大规模的进攻,这是造成苏军大量伤亡的原因之一。实际上,面对德军的三路进攻,哪个国家都会第一时间反击的,这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苏军在遭受西部军区重大损失以后,仍然在基辅战役重蹈覆辙,这是不应该的。原因就是斯大林坚决不让撤退,还有前线指挥员片面执行死守命令,将几个集团军集中在突出部狭长地带,给德军包饺子创造了条件。

至于苏军为什么那么多人投降,这也是有客观原因的。虽然可以死战到底,但意义是一样的。因为苏军缺乏强有力防御德军装甲打击力量的条件,战争初期,不仅有的士兵不能人手一枪,甚至坦克和飞机都带弹不足。原因就是德军闪击苏联之前,将苏军大量的机场和飞机,包括许多装备仓库摧毁。加上苏军前期体制原因,许多战备仓库必须国防委员会同意才能打开,使前线指挥员没有战场临机处置权利。一方面是不准撤退,一方面是缺乏兵力和装备打击优势,而德军两支装甲铁钳又同时南北夹击,进攻打不赢,退守不准撤,苏军就只有一条路,投降了。

5

基辅会战时期,纳粹兵锋正盛,苏军在基辅虽有近100万人但装备补给不足,而当时纳粹在这个方向的兵力更为庞大,还有机械化装甲部队做支撑后盾!朱可夫此时的意思是不撤离基辅就会必然被德军包围,而斯大林的想法是与其撤出基辅不如让他们拖延纳粹的脚步,使莫斯科方向的防线有时间做好加固!从战役结果看,纳粹虽然赢得了世界战争史上最大的战术胜利,却丢掉了最大的战略目标,白白拖延了两个月,让莫斯科得到充足的准备,而纳粹打到莫斯科城下已经是冬季,兵锋已成强弩之末,纳粹又一次重蹈拿破仑大军惨败莫斯科的覆辙!

6

巴巴罗萨计划之后,德国军队不断突入,古德里踌躇满志,拟向莫斯科进军。不料此时,希特勒决定推迟莫斯科战役,命令古德里安南下,协助伦斯德的南方集团军群消灭基辅的苏军重兵集团。1941年8月25日,古德里安率领第2装甲集团军群突然调头南下,次日突进到杰斯纳河北岸。苏军统帅部错误地认为,古德里安意在包围和消灭铁木辛哥的西方方面军和大本营预备队方面军,命令部队在8月底向罗斯拉夫尔和塔斯罗布方向出击,进攻德军的侧翼。


8月31日,德军第24装甲军的第4装甲师突破杰斯纳河,在南岸建立了桥头阵地。右翼的第10摩托化师虽也渡过杰斯纳河,却因苏军顽强反击又退回了北岸。苏军被迫退守第聂伯河东岸的乌克兰首府基辅,建立了新的防线。第聂伯河由北向南弯曲注入黑海,与其上游的支流杰斯纳河构成了一个大S形,基辅则位于杰斯纳河和第聂伯河的交汇处。

第聂伯河是一条宽阔的大河,无桥难以通过横跨第聂伯河的奥库尼诺沃大桥轻易地落入德军之手,这是苏军的一次重大失误。原来,警卫大桥的是苏军两个高射炮营和克格勃部队。在德军夺占大桥的头一天夜晚,苏军第37集团军司令竟然撤走一个高射炮营,本来在大桥的两侧都挖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当德军坦克冲向大桥时工事里却空无一人。更为荒唐的是,守桥的苏军对德军坦克未使用穿甲弹,而是使用了对装甲毫无杀伤力的“雾弹”。于是,德军坦克肆无忌惮地碾压南岸的高炮阵地。此后,德军坦克驶上大桥。本来,苏军已埋好炸药,一旦情况紧急就炸桥。

不料,实施炸桥的工兵要请示方面军司令部,偏偏这时电报又出了故障。守桥的苏军眼睁睁地看着德军坦克驶过大桥,夺占大桥左岸的阵地,在基辅苏军的背上狠狠地戳了一刀。失去了奥库尼诺沃大桥,基尔波诺斯大为震怒下令不惜一切代价炸毁该桥,消灭左岸阵地的德军。为了炸毁大桥,苏军采取了一些办法:一是用舰艇装载炸药起爆,因德军火力猛烈,几次出动舰艇都无功而返;二是用水雷顺水漂向桥墩起爆,因德军早已防范,水雷尚未漂到桥下就被拦住捞了起来;三是用飞机轰炸,飞行员冒着被地面炮火击落的危险贴近桥面投放炸弹,也未达到目的。

必须夺回左岸阵地,苏军先使用炮兵和航空兵,再让步兵冲锋,仍无济于事,不能除掉这个毒瘤。现在,因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已突入苏联内地,直接威胁苏军西南方面军的后方。若德军掉头南下,西南方面军就会被合围西、南、北三面都有德军重兵集团,苏军只有面向西部的防线比较坚固—这是第聂伯河大弧线的突出部,阵地都是钢筋混凝土永久性工事。这个筑垒地域的火炮密密麻麻,机枪火力点像蛛网,还有可观的纵深配备。

基辅筑垒地域只能防住一面进攻,大量部队和兵器不能机动。德军若使用小部分兵力牵制基辅筑垒地域的苏军,把大部分兵力转攻其他方向,就会使苏军大难临头。对于这个危险,苏军西南方面军总司令部不是未看到,多次请求抽调基辅筑垒地域兵力转用其他战场,都被统帅部拒绝了。因苏军反应迟钝,德军获得可乘之机。

古德里安的装甲集团军群昼夜兼程赶赴南线。执行外圈包围的一路是装甲第3师,由德军最强悍的将军莫德尔率领。在杰斯纳河和谢伊姆河,德军遇到苏军西南方面军第40集团军阻截。古德里安原来准备用一两天时间打开通往杰斯纳河的通道,因苏军死战不退,德军损失惨重。苏军第40集团军第379炮团第2营阵地处于杰斯纳河防线西侧,是捍卫主阵地的支柱之一。每当德军对主阵地发起攻击时,第2营加农炮准确致命的炮火总是能遏制其冲锋势头。德军装甲第3师第6团利用黄昏从侧面冲入苏军的阵地,88毫米速射炮以密集火力摧毁了苏军炮兵第2营炮群苏军炮兵虽击毁德军8辆坦克,官兵却几乎全部阵亡。

此时,命运再次青睐古德里安,因为苏军指挥官犯错误了。最初,因苏军第40集团军战果辉煌,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决定抽调第135步兵师援救处境困难的第5集团军;但经过几天恶战,苏军第40集团军3个师的战斗力已急剧下降,调走主力师必然损伤元气。当晚,古德里安的装甲第3师趁苏军第135步兵师调走之机,突破苏军第40集团军的防线,迅速冲向大桥。杰斯纳河大桥本来早就埋了炸药,只等敌人上钩;但人算不如天算,当德军坦克在大桥上飞驶时,河对岸的苏军竟然误认为是自己的队伍,就未引爆炸药,致使敌人得逞。

9月6日拂晓,古德里安装甲集团军群所属“帝国”师强渡杰斯纳河,被苏军重坦克挡住了去路。德军不计代价反复冲击,才突破防线攻入马科斯欣城内。此时,苏军的俯冲轰炸机赶到,猛烈地轰炸扫射,城内一片火海,德军死伤惨重。与此同时,德军夺取了城南的杰斯纳河大桥的桥头堡。苏军一边用火炮轰击,一边争夺,毕竟大势已去,最后丢掉了天险杰斯纳河。对于苏军一退再退一败再败的表现,斯大林大为不满。7月29日,总参谋长朱可夫大将汇报战况:

“西南方面军事形势严峻,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分出部队从后面包围,基辅守军就有可能陷于绝境。”

“你说怎么办?”斯大林的声音尖厉起来。“我们必须放弃基辅。”

“什么?放弃基辅,把基辅交给德军,简直是胡说八道,亏你想得出来。”

斯大林怒不可遏,暴跳如雷,“我们把莫斯科的门户斯摩棱斯克丢给了德军,要丢掉基辅,全世界将会怎么评价我们,我们又怎么向全国人民交待?!”

朱可夫也冲动起来:“这是没办法的事,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同志,若你认为我只会胡说八道,就请求解除总参谋长职务,派我上前线。”

正当用人之际,斯大林未发火:“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同志,请冷静一些,我们要给你分配新的工作。你当然不应只指挥1个师、1个军、1个集团军,应指挥1个方面军。这样吧,你刚才谈到可以在耶尔尼亚地区组织一次反击,就请你负责此事,担任预备役方面军司令。”

1小时后,朱可夫到任;但此事西南方面军尚不知情,只知道沙波什尼科夫取代了朱可夫。为了防止德军合围,西南方面军的部队开始东撤。8月30日,斯大林下令,要求西南方面军死守基辅,已撤离的部队要重返阵地。

德军大喜过望,拼命缩小合围圈。这是一个方圆280公里的大圈,苏军只要集中兵力,就容易从尚未扎紧的口袋缺口处冲出去。苏军指挥员一误再误,终于丧失了宝贵的时间。莫德尔奉古德里安之命,率领装甲第3师冒着倾盆大雨,昼夜兼程。经过几天几夜急行军,在9月10日赶到了与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团军群会师的地点罗姆内。当德军坦克和摩托车辆穿行在罗姆内市区时,苏军大吃一惊:“难道敌人从天而降?”虽不停地反攻,企图夺回阵地,却徒劳无益,终于丢掉了罗姆内。

9月10日,苏军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上将不顾“不准撤退”的指示,再次向统帅部发电报:“敌军装甲部队已突入罗姆内和格赖沃龙,第40和第21集团军无法消灭他们,需要立即由基辅筑垒地域调派部队到行进路上阻截,方面军需要实行总退却,请批准。”直到夜晚10时,基上将才接到莫斯科回电。时任统帅部总参谋长的沙波什尼科夫说:“必须继续在西南方面军各部队占领的阵地上奋战。”他强调,即使一个师也不许从基辅筑垒地域9月11日,基上将与布琼尼元帅联系,请他向总参谋长解释,西南方面军当前处于千钧一发的状态,撤退稍有延误,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此时,西南方面军参谋长冒出一个念头:利用斯大林的指示,立即把5至6个师和大量炮兵撤退到普肖尔河地区,为西南方面军的退却作预备;但统帅的一句话使大家都惊呆了:“应停止寻找退却的地区研究抵抗的途径。”最后,斯大林命令:“未经统帅部许可,不得放弃基辅和炸桥。再见。”

基上将满头大汗,声音颤抖地说:“同志们,你们要说什么吗?”众人缄默。于是,他转过身来,对电报员果断地说:“坚决贯彻统帅的指示。”次日,布琼尼被解除西南方面军司令的职务由国防部长铁木辛哥元帅9月12日,古德里安赶到罗姆内,从侦察飞机的报告得知:苏军东撤的部队正潮水般涌来,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团军群的先头部队因大雨阻隔,距离罗姆内尚有90公里。他果断地命令莫德尔率领装甲第3师剩下的20多辆坦克,向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群方向前进。

9月13日凌晨,德军再次强攻,占领洛赫维察的制高点。苏军不敌,弃城撤出。9月14日,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群与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团军群会师,基辅包围圈至此合拢。9月16日,德军“帝国”师攻占交通重镇——乌代河畔的普里卢基,切断了苏军的后撤通道。当天,铁元帅和政委扎波罗热茨召见副参谋长巴格拉米扬中将,要求他返回司令部传达口头指示:立即组织突围,冲向罗姆内和卢布内。随后,巴中将乘坐小飞机返回包围圈内。

次日夜晚,基尔波诺斯上将请示如何行动,莫斯科回电:“准许放弃基辅筑垒地域,把第37集团军转移到第聂伯河左岸。”因大本营对西南方面军撤往后方一事只字未提,基上将只得自作主张,下令全军撤退以保全几十万官兵的性命,但有组织的撤退已来不及了。德军把包围圈内的苏军分割为一些小块。苏军建制混乱,官兵分离,各自为战,像没头苍蝇胡撞乱碰。大批苏军惊慌失措,无路可走,只得放下武器投降。

一些部队冒险突围,九死一生。9月18日凌晨,第21集团军司令库兹涅佐夫中将下令向罗姆内撤退。先头部队冲破古德里安的一个摩托化步兵师,强渡乌代河,向奥洋里亚急进。不料,又遇到一支德军。苏军不敢硬拼,遂抢占有利地形就地阻击。坚持到天黑,上万苏军呐喊着一齐冲杀。德军施放照明弹,大地亮如白昼,各种轻重武器组成密不透风的火墙。苏军猝不及防,纷纷栽倒在地。

虽如此,苏军为求生欲望所驱使,却仍前赴后继,踩着尸体前进。库兹涅佐夫中将满身血迹,冲了出来,身后只剩下1000多人。他边走边打,收容大批战友。途中不停地与德军激战,队伍由大变小又由小变大,反反复复,终于回到后方。

9月19日,防守基辅市区的苏军第37集团军得到撤退的命令,沿着基辅一皮里亚非京公路退却。不料,他们正中以逸待劳的德军计。苏军的坦克和汽车队伍刚出城,就陷入了坦克、火炮和轰炸机的火网中,公路一带变成了地狱。硝烟弥漫,汽油呛鼻,人喊马嘶,血流成河。残存的苏军成群结队地向前冲,脱离了险境。

苏军第40集团军经过苦战,只剩下500多人,武器装备大部被毁,弹药几乎耗尽。他们趁夜突围,第348团7营营长基可连采夫组织敢死队,冒着弹雨冲进德军阵地,夺过重机枪,向德军猛扫。大部队冲出了重围,基营长及其敢死队无一生还。苏军第26集团军有10万人,在司令科斯坚科中将的指挥下,撤退到乌克兰的奥尔日察市。9月21日,科中将下令强渡奥尔日察河德军待苏军泅渡时,轻重武器一齐开火,苏军无处躲避,纷纷中弹,尸体随同河水漂浮。只有少数苏军侥幸泅渡上岸,夺取了一小块滩头阵地

在炮火的支援下,对岸的苏军大部队趁机渡河。德军调来坦克,先消灭在滩头的苏军,再猛烈轰击渡河的大部队。于是,苏军第26集团军渡河失败,官兵大半伤亡。9月22日9时,科中将率领部下再次强渡奥尔日察河,仍遭到失败。此时,传来德军进攻后方奥尔日察市的消息。科中将腹背受敌,命令骑兵旅袭击德军的侧翼。骑兵旅正待出发,德军坦克部队已接近集团军司令部。科中将见状,迅速拿起冲锋枪,跨上战马,对司令部的官兵大喊一声:“同志们,冲啊!”在骑兵旅的护卫下,科中将一行且战且退,从拦河坝冲过苏拉河。

部队被打散后,第26集团军仅存1000多人,在骑兵第5军控制区内活动。西南方面军司令部是9月17日夜晚出发的,决定经过洛赫维察突围。直属部队分为两个梯队,从上亚洛夫卡村取道皮里亚京,横跨乌代河。部队过河时遭到德军坦克拦截,被迫改变方向,沿着乌代河左岸的乡间小路前行。一路上,苏军凭借人多势众,虽冲垮几支德军小部队,却丢掉了大部分运载粮食武器弹药的随军车辆。

9月19日凌晨,西南方面军司令部及其直属部队来到乌代河与姆诺加河交汇处的戈罗季希村。基上将命令停止前进,以便整顿秩序、查明敌情和制订新的行动计划。休整时调查,尚有3000官兵,另有警卫团的6辆装甲汽车、两门反坦克炮和5挺四连装高射机枪,但因无线电台被炸坏,两个联系中断。

9月20日拂晓,司令部来到德留科夫镇洛赫维查西南的舒麦伊科沃小树林中休息,准备夜间行动。这个战斗群有1000多人,其中800多人是军官,包括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大将、政委布尔米什坚科中将、参谋长图皮科夫少将和第5集团军司令波塔波夫少将等高级军官。波少将曾在粮弹俱缺众寡悬殊的条件下抵抗德军,坚守基辅两个多月,奇功骄人。基上将等人久经战阵,竟然麻痹大意,跑到镇上洗漱和购买食物,与当地居民闲聊。

此时,德军搜索部队追踪而至。上午10时,德留科夫镇的北边、东边和西南边开来大批德军坦克和摩托车。在激战中,苏军炸毁3辆德军坦克。不料,一发迫击炮弹爆炸,基上将倒下了。入夜,残存的苏军杀开血路冲了出去,但图参谋长牺牲了,布少将和波少将受伤被俘。


9月24日,一切都寂静下来,德军也走了集体农庄庄员们走近发生过战斗的地方,看到的是:紧握武器的苏军官兵的尸体,手枪和步枪的弹匣中无一颗子弹,“这是我们的子弟兵啊!”无不潸然泪下。

苏军在基辅战斗了71个日夜,以惨重的代价阻滞了德军向莫斯科进攻。9月26日,基辅会战正式结束。这是二战中最大的围歼战,参战苏军第5、第21、第37、第26集团军大部,第40、第38集团军一部被歼灭,67个师成建制地消失,被俘官兵高达66.5万人,德军缴获和摧毁火炮3718门坦克884辆、摩托化车辆3500辆,其他军用物资不计其数。


苏军俘虏每10个人为一排,用粗钢丝穿连肩胛骨每100排为一队,长长的队伍一眼望不到边,个个垂头丧气,脸色灰暗,在德军坦克、装甲车和全副武装的德军夹道押送下,沿着弥漫着血腥和硝烟的大平原走向空旷的集中营。


基尔波诺斯是一个火箭式军官,苏芬战争时是师长。因为紧跟斯大林,事事早请示晚汇报,一下子被提拔为西南方面军司令。然而,他无经验,不会协同指挥作战,部下也只会听命令办事情。大战一开始就失去与司令部的联系,几十万人处于混乱状态,几乎未作抵抗就投降了。

基辅被包围后,以赫鲁晓夫为首的乌克兰军政领导者立即坐飞机逃跑了。基辅陷落,德军开始向莫斯科进军。苏军到了最危险时,除了远东留守的苏军,几乎所有的现役部队都被歼灭,剩下的大都是新动员起来的后备役和学生军,不仅缺乏训练,更缺乏武器虽编制番号众多,真正能派上用场的部队却很少杀人三千,自损八百。

基辅会战,对德军而言得失参半:占据富饶的乌克兰平原和顿涅茨盆地,在战术上无疑是一次成功的杰作,战略上南翼免去苏军反攻的威胁,为进攻莫斯科创造条件;但20多万精锐丢掉性命,失去了夏末秋初这段最好的光阴,接着就是在尚无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兵临莫斯科,在秋季的泥泞和严寒的冰雪中挣扎,最后不得不退回原地。对苏军而言则得大于失:虽打乱德军的计划,保全了首都,却损失了100多万官兵和大量武器弹药。

7

当时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围歼战,苏军司令基尔波诺斯是一年内从上校升到上将,军事能力团长级别,慌乱无章。基辅从41年7月至9月19日被德军占领,俘虏了65万多苏军。德军也损失了25万人。

8

德军在基辅合围了苏军西南方面军,德军为了消灭西南方面军付出了10万的伤亡,苏军伤亡人数与德军大致相当,问题是苏军被俘获的人员实在是太多了,这些人被包围后逃不出去,被俘获的人当中超过一半以上是后勤人员,现代化军队一线战斗人员比例很小,占比最多40%,后勤人员被俘获的人数太多了。

9

标题就不对,66.5万苏军不是主动投降,而是弹尽粮绝,被俘而已!

10

提起基辅会战,这绝对是苏联的“伤心之战”,在这场世界军事史上最大的合围战中,苏联红军损失超过70万人,其中有66万人被俘,直接使苏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丧失了反攻的能力,影响深远,今天我们来聊聊为何有如此多的苏军投降,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苏联领导层对德国的突然进攻准备不充分

(硝烟弥漫的基辅城)

德国在二战前期凭借“闪电战”势如破竹,很快便占领了中欧、西欧、北欧和巴尔干半岛,至1941年底整个欧洲只有英国凭借海上优势,在与轴心国孤军作战。为了避免与德军正面交锋,苏联积极与德国和谈,同时只在边境地区部署少量兵力,避免刺激德国,斯大林更是坚信德军在占领英国前,不会进攻苏联。在德军“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实施后,苏军因为疏于备战,被德军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军队指挥系统迅速陷入混乱,一支军队强大与否,并不是依靠人数,而是依靠高效有力的指挥,没有了指挥的军队,人数再多也白搭。

(2)技术装备的差距

德军开始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后,派遣了146个师,3850辆坦克和4980架飞机的庞大部队。由于德军率先进攻苏联的北部和南部,为了抵挡德军的进攻,苏联统帅部从西南方面军抽调了大量技术性装备,支援北部和中部作战。没有了机械化装备,面对德军的机械化部队,西南方面军很快就陷入了被动,而德军依靠自身机动能力强的优势,很快将西南方面军分割包围,各个击破。

3)德军战略调整

(苏联士兵无助的望着天上的德国战

机)

在1941年7月16日德军第二装甲集群攻占斯摩棱斯克后,希特勒转变了战略目标,暂时放弃了进攻莫斯科,而以乌克兰和列宁格勒为主要目标,这就让本就处于劣势的西南方面军雪上加霜。德国南方集团军在得到中央集团军装甲部队的配合后,对西南方面军发起了合围,虽然苏军也派出增援部队,但均被德军击退,战至9月西南方面军被德军彻底包围,失去了逃出生天的机会。

(4)斯大林判断失误

(苏联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

在西南方面军彻底被德军合围前,司令官基尔波诺夫曾向朱可夫请求突围,朱可夫也向斯大林提议放弃基辅,将西南方面军撤往第聂伯河对岸,以防德军合围。但斯大林以扰乱军心的名义,将朱可夫从总参谋长的位置上撤换,坚持要求死守基辅。至9月11日,西南方面总司令布琼尼也向斯大林提议突围,仍被拒绝,等到德国第一装甲集群扎紧口袋,并将西南方面军分割包围,斯大林慌了神,命令西南方面军突围。但此时西南方面军已没有了退路,只能分散突围,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夫也在突围途中被流弹击中,壮烈牺牲。

至此苏联西南方面军彻底陷入绝境,司令官牺牲后,更是群龙无首,且当时苏军因为人手紧缺,招募了大量平民补充进军队,这些人大都没有经历过实战,没有了指挥官的指挥,再加上面对德军绝对的优势,很少有人能够发起有效的抵抗,纷纷向德军投降。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