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答:冤在何处?早就该弄死他!

其一、袁崇焕擅自杀害镇边大将毛文龙,这等罪行早就该死。毛文龙是压制后金的重要将领,对于扼制后金西征的作用要比袁崇焕重要的多,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将军,竟然只因为几句拌嘴,就被袁崇焕擅自杀害,直接导致后金西征没有后顾之忧,皇太极顺利的拿下蒙古诸部,此时的后金才成为真正的威胁。

其二、袁崇焕吹牛过度,导致国库空虚。崇祯帝一上台,袁崇焕跑到他面前吹牛说什么五年复辽,这样的话袁崇焕也跟天启帝说过,天启帝认为他言过其实,并批评他多做事少吹牛,但是崇祯帝毕竟政治能力差,竟然相信了他的话,把全国绝大多数财政收入都投入到了袁崇焕关宁防线麾下,最终换来的是什么?满清寇边。

其三、袁崇焕私自与皇太极议和。不管他是出租什么样的目的,什么样的想法,作为大明朝的臣子,竟然私自跟敌人议和,古往今来,除了汪精卫敢这么做以外,谁还敢这样搞?汪精卫如果像袁崇焕一样被常凯申杀了,是不是汪精卫也成了现如今的民族英雄了?

其四、满清寇边不为所动。皇太极南下最严重的一次是打到了北京城,此时的袁崇焕在干什么?调离支援北京的辽东军士,等到北京城士兵与皇太极打的筋疲力尽的时候,他才慢悠悠的出现,然后搞了个所谓的宁远大捷,对于满清来说根本没有伤筋动骨,对于袁崇焕来说,此战救不了他的命,对于后世来说,却成了把他吹成民族英雄的唯一案例了,可笑至极。

综上所述,袁崇焕这样的人早就该被杀,北京的老百姓不是瞎子也不是傻子,就因为袁崇焕故意拖延不来救援,导致他们的家人子女牺牲,难道不该分吃他的肉么?

最佳贡献者
2

千古奇冤!

袁崇焕以通兵略、晓边事被荐为兵部知方主事。闻后金(清)军进占广宁,单骑出山海关考察形势,还朝自请戍辽,超擢兵部佥事,监关外军。1623年,筑关外重镇宁远城,抚恤将士,招集流民守垣护土。继又修锦州、松山、杏山等城,开疆二百里。1626年后金军攻犯宁远,誓死坚守,炮伤努尔哈赤,致其兵败北归。1627年兴屯田,且战且守,且筑且屯,以坚壁清野、乘间击暇之策,败皇太极,获宁(远)锦(州)大捷。时魏忠贤专权,为其党所劾去职。1628年,复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之职,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重镇宁远。次年皇太极率军避宁远西逼京师,其星夜引兵驰援,重创后金军于广渠门外。皇太极无奈,施离间计,崇祯听信阉党谣言,以谋叛罪将其冤杀于京。临刑遗言:“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云卜论袁崇焕》 邓林(四川)书

本人认为:袁崇焕胸怀大志,胆略过人,正大刚直,乃良将忠臣。书生跃马,效命疆场,为民族脊梁,中华之魂。大清两代皇帝无奈其何,崇祯一念之差,长城毁损。英雄蒙冤,惨绝人寰,磔刑西市,痛彻云天。然百年后仍遭非难,冤!莫过此案!

3

导语

明朝经万历、天启两朝的折腾,已经命悬一线。朱由检接手这个老大摊子时有一种难以为继的感觉。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使朱由检时而清醒;时而昏庸。正如一位史学家的评论:“苛察自用,无知人之明。”典型案例就是诛杀袁崇煥。请继续阅读。

一,闽南邵武知县关注辽东战事

袁崇焕,号自如。广东东莞人,也有广西藤县(捂州辖)一说。生于万历12年(1584)。35岁中进士。步入仕途的地方就是偏僻的福建邵武任知县。这时是1619年。作为一个典型的文人官员,却对千里之外的辽东战事十分敏感和关注,凡是辽东士卒退伍回当地者,他总是亲自拜访,了解敌情。也许他的一生注定要与辽东结下不解之缘,他开始潜心钻研兵书,议论古今用兵之道。

袁崇煥任了两年知县后的万历44年(1616)建真女真在努尔哈赤带领下,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西老城)登基称汗,建立与大明对抗的后金政权。一时间,辽东半岛风云变幻,战局揪心,大明上下朝野关心。

天启二年(1622),怯意十足如初涉江湖的小白、袁崇焕用浓重南音的京腔到北京述职,在这里他遇上“伯乐”,御史侯恂,见他对辽东战事了如指掌,且熟悉兵事,于是举荐为兵部六品主事,他的工作就是研究几任辽东大臣战守方略的得失。

其实,辽东战略的根本症结在于朝廷不放心镇守的经略大臣,又用阉党任巡抚牵制,如熊廷弼接杨镐主辽,袁崇煥报告肯定了熊廷弼“以守为战,坚守渐逼”的八字总结,但是,依附阉党的巡抚王化真坚决要求出战。努尔哈赤利用明军战和的犹豫,攻占辽西重镇广宁,朝廷震动,兵部的研究人员袁崇煥却单独潜入辽东半岛,考察敌我双方态势,研究当地地形地貌.......

二,给我部队,我一人可守住山海关!

袁崇煥与大明朝的许多文职官员如孙承宗、杨??昌、卢象升、熊廷弼一样,由书生而督军,这一干就是五年半。他的军旅生涯是由关外监军开始,朝廷同时十分放心的支付他二十五万两白银,由他招募士兵,扼守山海关。

对官场已经颇有了解的袁崇煥时年38岁,岳元帅的“滿江红”诗词激励着他,他没有过多的看身后拖长的阴影,永远向着阳光前进。

辽东战局依然如故,战与和犹如阳光和阴影,同时存在,袁崇煥积极的主战态度得到兵部尚书孙承宗的赏识,在改任职辽东镇守职后的孙承宗,以锦州为中心。大小凌河、松山、杏山、老屯环绕组建防御中心,到了天启五年(1625),锦州、宁远二镇成为后金的关坎,他们的铁骑始终无法逾越。但是,主帅孙承宗仍然受到魏忠贤阉党攻击,一气之下不干了。

1. 宁远大?

天启六年(1626)五月二十三日,努尔哈赤进攻袁崇煥镇守的宁远城。袁崇焕与总兵满桂、赵率教、袓大寿等会集全军校卒,滳血为盟,誓与城市共存亡。此战大胜努尔哈赤,毙敌数千,努尔哈赤赞叹:“余自25岁起兵,大小百余战,全部胜利,今日却输给袁蛮子(金人对南方人的惯称),于是抑郁不欢,七月痈疽发背身亡。

2. 宁锦大捷

天启七年(1627),后金入侵东亚某邻国,由于袁崇煥深陷阉党王之臣的掣肘,于是上书朝廷,在这危急时刻,朝廷终于同意召王之臣回京,袁崇煥统帅关內外大军。此时的后金金主为皇太极。他战胜那个某邻国后回身攻击锦州、中左、大凌河、宁远防线。

袁崇煥这位书生督帅,毫无畏惧,与皇太极展开激烈的攻防大战,这场战争没有什么绝妙高招,就是一场实打实的拼杀,比的是斗志和耐力,鼓动力十足的袁督师那南粤口音的北方话,激励着大明战士的斗志。皇太极惨败退回沈阳。此次大战的胜利,引起魏忠贤的攻击,反而责怪袁崇煥救锦州不力,袁崇焕和前任孙承宗一样,愤而辞职!

3. 关于二次议和

第一次议和是派员吊唁努尔哈赤,窥探后金虚实,有议和缓压的动机,为此事曾三次报告朝廷,中枢指示可以与后金议和,全权行事。

第二次议和是皇太极失败后,深知无法控制局面,但是,没有与大明的贸易后金政权无法生存,于是他作为了较大让步:“奉明为正朔,去天聪年号.....”

但此时年轻的崇祯皇帝正沉浸在除魏后的胜利喜悦中,血气方刚的皇帝的词典里尽是豪言壮志,弄得袁崇焕只有冷漠对待议和之事,这就是天命的具体表现,假如朝廷允许议和,去除后金国号,编减军队,抽调皇太极到京城任职,后金不可能“尾大不掉”,大明尚有可为!

4. 杀毛文龙

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我同样持不可杀毛文龙的态度。理由如下:

毛文龙长期镇守东江,岛上军民四万七千人,可以牵制后金政权,虽然毛文龙有走私,吃空缺的习惯,但是,孤悬辽东一隅的毛文龙只要不降金,则可以容忍,虽然他对袁崇焕大不敬,袁督师大可不必计较,即使要怎样,也要等“秋后算账”,岂可临阵杀将,而且不先奏朝廷得知,这是袁崇煥的大错误。

三,寒冬的悲剧

崇祯二年十月,皇太极议和不成,女真部落冻饿交加,这些靠抢掠为生的落后政权,避开山海关,绕道蒙古,从长城喜峰口入关,长驱直入,兵临北京城下,袁崇焕飞兵勤王,皇太极长叹一口气:“袁蛮子在一日,我愁一日,一定要设法除去此人。”......

守德胜门的士兵检到滿州兵留下的信件,上面写着:“滿洲国主致袁督帅麾下”。崇祯皇帝看了内容,无非是前二次议和的往事,没有词语上的问题。于是派两个太监出城探访,但被金兵抓获,却受到汉人军官的优待,吃饭喝酒中,隐约听见往来人员频繁,行动陒秘,似乎有同意议和的声音。

头脑发热简单的崇祯皇帝于十二月一日,将袁崇煥、祖大寿逮捕入狱。

皇太极听到此消息,连声称赞范文程:“老范,你娃智多星呵,袁蛮子一除,实乃我国一大幸事!”

崇祯三年(1630)八月十六号(应该是农历),北京天气秋高气爽,城中西市法场挤滿围观秋决的士绅百姓。

今天处决的是“太子太保,督帅辽东的封疆大吏袁崇焕。五花大绑的袁崇煥昂首挺胸,凝目远视,咬紧牙关,旁若无人,一脸威武不屈的浩然之气。他突然挣脱士兵的押解,用尽力气仰天长啸!这亡命的狂吼,压住所有喧嚣,似乎向天地后世发出“寃枉”的表白!......

后面略去一万字。

结束语

滿清入关后修纂巜清太宗实录》与编修巜明史》中,皇太极的反间计公布于世,袁崇煥沉寃大白。

4

百姓并不痛恨袁崇焕,更多的人,可能连袁崇焕是谁都不知道。但是百姓们痛恨“汉奸”,而袁崇焕正是被朝廷,以“汉奸”的罪名被凌迟处死。


百姓们肯定相信朝廷的官方说法,也就自然而然的认为,袁崇焕就是“汉奸”。由于百姓都受过后金的欺凌,所以对“汉奸”才极为痛恨,恨不得分食其肉。



说白了,这就是一种信息的不对等,由于百姓没有真实信息的来源,也就容易被朝廷所蒙蔽。再加上中国人骨子里的忠君思想,和对官府的天然惧怕心理。也就使得他们,不会对朝廷的决定,产生丝毫怀疑。这也是中国人看客心理的来源,不是愚昧,而是接收不到正确信息。


其实袁崇焕的死,也是党争的必然结果。早年间,袁崇焕以贿赂魏忠贤为代价,换取了他在北方军事上的绝对权利。这也是袁崇焕,能在抗击后金的行动中,有所成就的原因。



就是因为他和魏忠贤关系过于密切,也就导致他身上,深深的被刻上了“阉党”的烙印。在魏忠贤势力被清算的时候,东林党自然不愿意放过袁崇焕。


对于东林党这些文人而言,打仗就像过家家一样简单,随便派一个大将上去,都可以解决问题,所以他们也就轻易的杀害了袁崇焕。党争是明朝末年最大的内耗,直接导致明朝的灭亡。



要说袁崇焕冤,他确实很冤,一代名将,在小人的污蔑下,走向消亡。但在明朝末年,那个特定的历史情况下,袁崇焕的死也是必然。在残酷的党争面前,任何个人,都是渺小的。面对大趋势,谁也不可能逃脱。


而广大的民众,也只是充分的发挥了,他们看客的身份。分食其肉,也只是百姓,被上层阶级所愚弄的一个表象而已。

5

你好,我是小殷说历史,很高兴回答您的这个问题。我认为袁崇焕本人是个忠臣没错,只可惜用错了地方,也看不清楚局势。之所以被凌迟处死,肉都被老百姓分食品,可以说对他恨之入骨。最后的罪名是通敌谋反,后面根据史料考证不仅仅如此,崇祯皇帝怀疑袁和钱龙锡结成朋党,遭到严厉酷刑。

第一:五年复辽基本上可断定不可能,一直欺骗皇帝

1:袁崇焕说五年复辽,其实在吹牛

崇祯元年,明思宗朱由检登基一举铲除了为患多年的阉党政权。同年在平台召见袁崇焕,问他收复辽东有什么策略?他直接回答说道:“只要陛下给我便宜权利,五年全辽可复。”好家伙,人家后金努尔哈赤父子经营几十年的辽东,他说只要五年就可以收复整个辽东。

2:崇祯皇帝把袁崇焕这句话当真,承诺给他封侯

崇祯皇帝才十七岁,各方面的经验明显不足。听到袁崇焕这句话,崇祯皇帝欣喜若狂。并且承诺如果五年收复整个辽东,就给他封侯。要知道明朝异姓不能封侯,除非有特殊的功绩。

3:曾经想方设法想延长期限,无奈崇祯不给面子

袁崇焕要什么崇祯皇帝都给他,可以说应有尽有。可他这会却后悔了自己的话,一直赖在京城不走。后面给皇帝上疏暗中想延长收复辽东的期限,要知道一言九鼎。皇帝说过的话覆水难收,态度很坚决。仅仅过了几年后皇太极避开关宁锦防线,绕道蒙古直接攻打北京,让远在北京城的崇祯皇帝如坐针毡。

第二:斩杀毛文龙,可以说斩断一臂,最终被杀的重要原因之一

1:袁崇焕想要跟毛文龙谈判,让其听从他的指挥安排

袁崇焕被崇祯皇帝任命为蓟辽督师,他把目光放到了远在海外的皮岛。他知道皮岛守将毛文龙很重要,有了他足可以牵制后金。可是他对皮岛的情况有所了解,军队大部分都吃空饷,不怎么归朝廷掌控。虽然经常打游击战骚扰后金,可是也有滥竽充数杀良冒功的事情。

2:袁崇焕做事果断聪明,眼看毛文龙不听从安排,于是杀了他

袁这个人做事情很果断聪明,不允许有这个私人武装。借着到皮岛跟毛文龙谈判的机会,心想你毛文龙可用则用之,不能用则杀之。那时候已经做好了杀人的准备,跟他谈了十几个条件,无奈他都不答应。大怒之下的他控制其身边人,用崇祯皇帝赐给他的尚方宝剑斩杀了他。

3:负面影响是袁崇焕所料未及的,许多部将纷纷投降了清朝

这么做的负面影响是他所料未及的,那些比如说孔有德,耿精忠那些部将纷纷投降了后金,给予了明朝沉重打击。

第三:偷偷倒卖后金粮草,帮助他们度过危机

要知道当时和明朝最主要的敌对势力是后金,蒙古则是以不断招抚为主。这一点袁崇焕也想到了,为了拉拢蒙古,他选择倒卖粮草给蒙古。不知道当时后金闹了灾荒,可是和蒙古部落要好。等粮草一到蒙古的手里,很快转交到了后金手里,帮助他们渡过了危机。

以上三点原因是导致袁崇焕被杀的主要原因,有不同意见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以上是小殷说历史的原创回答,杜绝搬运!

6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袁崇焕的死的确是冤,是崇祯自毁长城之举,至于百姓为什么会恨之如骨,一方面袁崇焕方略失措导致满清横行杀戮,引起勋贵和百姓的不满,而满清皇太极利用这种舆论氛围行“离间”之计——他们大肆宣传制造舆论说袁崇焕投降满清要和满清里应外合攻破北京城;另一方面,朝中奸臣和崇祯帝此时也是对于袁崇焕半信半疑,甚至有政敌故意造谣生事诋毁袁崇焕(袁崇焕之前有投靠魏忠贤的门下),这也加重了百姓的仇恨。

下面我就分析一下袁崇焕的死到底冤不冤?

一、己巳之变——袁崇焕的催命符

袁崇焕杀毛文龙,为后金军队大举南下解除了后顾之忧,终于导致兵临京都城下的己巳之变。

崇祯初年,明朝的北方边防形势颇为吃紧,除了要对付辽东的后金,还要对付漠南的蒙古,他们的铁骑随时可以从山海关到居庸关一线威胁北京。

因为这个缘故,思宗在任命袁崇焕为督师出山海关处理辽东军务的同时,根据袁崇焕的推荐,任命三朝元老王象乾以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督师行边,抚驭漠南蒙古,总督宣大(宣府、大同)。

当时漠南蒙古的插汉虎墩兔攻掠哈喇慎、白黄台吉、卜失兔诸部,危及宣府、大同。思宗在平台召见王象乾时,讨论了这一形势。思宗隔着御案对近在咫尺老臣说:卿三朝元老,忠猷素著,见卿矍铄,知督师袁崇焕荐举不差,有何方略可面陈来?王象乾以他多年之经验,力主招抚插汉虎墩兔,建议皇上把他们安插在蓟镇沿边住牧,为我藩篱,东拥关门以断右臂,则永无边患。



思宗不无拒忧地问:插汉如不愿受抚怎么办?王象乾答:从容联络,抚亦可成。思宗仍感疑惑,在一旁的阁臣刘鸿训插话:虎酋(即插汉)知道王象乾到来,立即后退六百里。思宗又问:倘款事不成如何?王象乾便向皇上悄声密语一番。思宗听了很高兴地说:卿抚插酋于西,袁崇焕御敌于东恢复成功皆赖卿等之力。

显然他对于任用袁、王两位督师是很满意的,对他们寄予很大的期望。为此他特地叮嘱王象乾去和袁崇焕共同协商边防大计。袁、王两督师计议的结果不谋而合,英雄所见略问:抚西以拒东。这个道理很简单:“西靖东自宁,虎(墩兔)不款,而东西并急。”

抚西以拒东的战略方针自有可取之处,使明朝可以集中兵力于辽东。但是也透露出袁、王两人对边防缺乏信心的内心世界,不得已退而求其次。文秉的评论是有道理的:“崇焕原知辽不可复,冀以款羁縻岁月耳。观其举荐象乾意可知矣。盖象乾专主抚也。”

后来的事实表明,他们的方略并未奏效,因为皇太极也深知漠南蒙古地位的重要性,极力拉拢,又是联姻,又是盟誓,又是封赏,力图为其南下寻找更多的突破口。在双方争夺漠南蒙古的竟争中,皇太极的抚驭手段略占上风。这就使明朝北方边防出现了隐患,后金武装随时都可能乘虚而入。

当时这种迹象已经十分明显。确实,漠南蒙古勾结后金,为后金南下让出通道,是不可忽视的隐患。辽东明军内部同室操戈,袁崇焕杀毛文龙,为皇太极发兵南下提供了一个极佳时机。

崇祯二年十月下旬,皇太极率后金兵与蒙古兵约十万之众,避开袁崇焕在宁远、锦州一线的重兵,绕道辽西,经由哈喇慎部地面,选择明朝边防薄弱环节下手。他们早已侦知蓟门一带“兵马瘦弱,钱粮不敷,边堡空虚,戈甲朽坏”。因此很快突破喜峰口以西的长城边隘:大安口、龙井关、马兰屿,乘虚而入,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有效阻击,就兵临长城南面的军事重镇遵化城下。

遵化县城距离北京不过二三百里,满洲铁骑已经威胁京师。这种突然袭击让紫禁城大吃一惊,十一月初一日京师宜布戒严。



面对这种局面,袁崇焕是责无旁贷的。长城以南遵化至蓟州线,属于蓟辽总理刘策的防区,关内防守疏虞,刘策负有直接责任是无可置疑的。袁崇焕此时“治兵关外,日夕拮据”(思宗语),自顾不暇,但他毕竟是蓟辽督师,负有分兵成守蓟州镇的重任,从广义上讲,整个顺天府都在蓟州镇的防务辖区之内,在这一地区出了问题,他脱不了干系。

于是他立即派总兵赵率教前往救援。赵率教原任蓟镇总兵,现已调任山海关总兵,是一员骁将。他接到命令后,火速驰援,行年三昼夜抵达三屯营(蓟州镇的驻地),总兵朱国彦不让他的部队入内,只得策马西向。十一月初四日,赵率教在遵化城下与满蒙骑兵激战,身中流矢阵亡,全军覆没。赵率教为将廉勇,与满桂并称良将。

他的解围失利使京师外围顿时陷于危急之中。次日,敌兵包围遵化县城,城中起火,守军崩溃,巡抚王元雅自缢,三屯营副总兵朱来同等弃城逃跑。总兵朱国彦愤怒之极,把逃跑将领姓名张榜公布,然后偕妻子张氏上吊自杀。思宗得报后十分气愤,立即在平台召见廷臣责备边防无效,询问御敌方略。

在这种形势下,袁崇焕不得不亲自出马,十一月初五日他督率副总兵张弘谟、参将张存仁、游击于永绶、张外嘉、曹文诏等,进入山海关内增援。次日,又调参将郑一麟、王承胤、游击刘应国以及总兵祖大寿接应。

十一月初十日,刚入阁办事的大学士成基命鉴于形势的严峻,向皇上极力推荐原任内阁辅臣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兼中极殿大学士,督理兵马钱粮驻通州(今通县)以控驭东陲,确保京师安全。

思宗不但接受了这一推荐,而且特地召见刚刚履任的孙承宗,与他磋商京师防务大计。孙承宗是老资格的军事家,久历战争,对袁崇焕过于收缩防线于京师外围的消极部署有不同看法,他只赞成守蓟州、顺义、三河一线,而不赞成退守昌平、通州一线。

他对皇上说:“臣闻袁崇焕驻蓟州,满桂驻顺义,侯世禄驻三河此为得策。又闻尤世威回昌平,世禄驻通州,似未合宜。”思宗问:“卿欲守三河何意?”孙承宗答:“守三河可以狙(敌)西奔,遏(敌)南下。”三河位于蓟州与通州之间,守住三河可以挫败敌军进犯通州逼近京师的企图,也可以防其南下香河武清,包抄京师南翼。

思宗一听点头称是,进而问道:“若何为朕保护京师?”孙承宗提出了诸如整器械、厚犒劳、固人心等具体措施,颇为思宗赞赏。思宗见孙承宗对京师防务胸有成竹,便改变对他的任命,说:“卿不须住通(州),其为朕总督京城内外守御事务,仍参帷幄。”这样孙承宗就不必前往通州去督理兵马钱粮,而是留在京师担负总督京城内外防务的重任。他出宫时已是深夜,披星戴月巡视了都城的防务。殊不知到了次日半夜,思宗又改变主意传旨孙承宗驻守通州。

当时战火已经逼近京师四郊,孙承宗从东便门出城,率二十七骑冒着烽烟疾驶通州。赶到通州立即与保定巡抚解经传、御史方大任、总兵杨国栋登城固守。



二、京师舆论汹汹与满清的“反间计”

此次虏变,暴露了兵部对于军事情报的反应过于迟钝,闻警后又惊慌失措。其实,之所以“连日不见动静”,是敌军正在准备直捣北京的计划,东袭永平、关宁只不过是一个幌子而已。袁崇焕奉旨侦察后发现,敌兵已经越过蓟州向西进发,便率兵跟蹑。这是一招错着,理应狙击,而非跟蹑。于是乎敌兵毫无阻挡地连陷京城东面屏障玉田、三河、香河、顺义等城。

十一月十五日,袁崇焕赶到河西务,与诸将计议前往北京。副总兵周文郁极力反对,他认为:大兵宜迎击敌军,不宜入都。况且敌军在通州,我屯张家湾,离通州十五里,粮饷取给于河西务,理应在此战守。外镇之兵未奉明旨面轻易进至京师城下,断断不可。

袁崇焕不听,固执己见:君父有急,顾不了这些,倘能济事虽死无憾。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率师直奔北京,于次日晚抵达广渠门外。这一决策铸成大错。

本来应该把来犯之敌阻挡于蓟州至通州一线,展开决战,以确保京师安全。现在他舍弃了这个上策,先是跟蹑敌军,后又退保京城,无异于纵敌深人,把战火引到京城之下,此其一。

其二,袁崇焕的这种消极战略引起了住在北京城外的皇亲国戚与太监的极大不满,他们纷纷向朝廷控告袁崇焕听任敌军劫掠焚烧民舍,不敢一矢相加,城外戚畹中贵的别墅庄园被敌军蹂躏殆尽。当时民谣说:“投了袁崇焕,东人跑一半。”

其三,在京城民众对袁崇焕普遍不满的情况下,皇太极施离间计散布谣言说:后金与袁崇焕有密约在先,故意引建州兵进入内地。袁崇焕的上述部署恰恰印证了这种谣言,更加激起公愤。



这一切袁崇焕全然不知,他在前往京城的途中,向皇上上疏对指挥不力引咎自责。思宗下旨安慰:“卿治兵关外,日夕拮据而已,分兵戍蓟,早见周防,责有分任。既统兵前来,其一意调度,务收全胜,不必引咎。”十七日晚,袁崇焕率军抵达广渠门外。

当时京城戒严,塘报无法送入,到半夜才奏报朝廷:“建虏薄城下。”次日,消息传开后,舆论哗然,京城民众纷纷指责袁崇焕“召敌。赵吉士《寄园寄所寄》说:“时督师袁崇焕握重兵壁城平,疑其有外心,大司马募士能入袁营探实者…公(沈文学)慨然应募……公说:天子能践祚,即不次擢公,可谓公知己,固知必不忍负朝廷。但公列营城外,而不入朝,天下何从识公忠诚哉?台省含沙,明主投抒,公族无噍类矣。且公往杀毛文龙,人已疑公,方冀公立功自赎,稍不尽节,天下争脔公,可不畏乎!袁崇焕的悲剧终于酿成。

文震孟在他的日记中记录了这几天北京城中的动态和反应:“(十一月)十八日,闻袁督师至城下。又云是奴囚奸细伪为袁者,忧惶殊甚。十九日,至朝中,汹汹而已。二十日,虏薄城六百,袁师杀相当。至德胜门,满桂总兵战败,城上放炮不能及虏,杀伤残兵殆尽。晚刻,复至朝房会议,余以军旅未学,不敢为金声之见……半夜闻警甚,举家惊骇,坐以待旦”。可见“已已之变”的震动之大,使得朝廷上下陷入惶惶不可终日的非常状态之中。

实际情况确实如此。二十日,宣府总兵侯世禄、大同总兵满桂屯兵德胜门,与来犯之敌展开血战。城上守兵发炮助战,误伤满桂所部将士,满桂本人也负伤,率败兵百余人退入关帝庙中,以后又避入德胜门瓮城。

与此同时,袁崇焕率总兵祖大寿在广渠门与敌军展开场殊死战,身先士卒的袁崇焕差一点被敌刀砍中,终于取得开战后的一场大胜,迫使皇太极退兵南海子。

二十三日,思宗在平台召见了袁崇焕、满桂、祖大寿、黑云龙等将领,以及新任兵部尚书申用懋。根据推断,这时思宗已经得知关于袁崇焕与皇太极有密约的谣言,但是为了稳定军心,驱逐来犯之敌,也为了嘉奖德胜门、广渠门之战的有功人员,他以若无其事的姿态召见这些手握重兵的臣下。

袁崇焕虽然还不知道皇太极的离间计,但鉴于自已曾在皇帝面前夸下海口,如今平辽不仅未见成效,反而导致兵临城下的危局,颇感自咎,心中志忑不安。

他甚至向朝臣扬言:“东人此来要做皇帝,已卜某日登极矣!”举朝一片疑惑,户部尚书毕自严吃惊得舌头伸出久久不能缩回。见了皇上,他又强调局势危急,思宗则顾左右而言他,拒不表态,只是对袁崇焕等人加以慰劳,把他自己身上的貂裘大衣解下来给袁崇焕披上,随即向他征询战守策略。

袁崇焕在回答皇上的征询时,始终不敢提及议和之事。当他向皇上提出连日征战士马疲惫不堪,请求援引满柱进入德胜门瓮城的先例准许军队入城休整时,思宗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的请求。看来思宗对袁崇焕已经有戒备之心,而袁崇焕却毫无察觉。

十七日,袁崇焕派出五百人的特遣队,手持火炮潜往南海子附近,炮击皇太极的军营,迫使皇太极逃遁。此后几日京城外围局势渐趋平静。

三、对于袁崇焕的不信任和解职下狱

十二月初一日,思宗作了一系列布置,任命司礼监太监沈良佐、内官监太监吕直提督九门及皇城门;任命司礼监太监李凤翔总督忠勇营、提督京营。很明显,此举是把京城及皇城的警卫置于自己的直接控制之下,以应付不测事件。



作好这一切布置后,他下令在平台召见袁崇焕。此时的袁崇焕正在指挥副总兵张弘谟等追踪敌军。听到来使传旨:皇上召见议饷,立即丢下军务赶往宫中。由于有前几天召见是皇上仍一如既往信赖,因此没有上次召见时那种惶恐心情。

殊不知皇上召对并非议饷,而是宣布将他逮捕,这是他万万没有料到的。当袁崇焕进宫后,便有一名太监出来对他说:“万岁爷在平台,速入!”他疾步趋入平台时,见应召前来的满桂、祖大寿、黑云龙等已经先到,预感警沮。

见面后,思宗直截了当地问袁崇焕杀毛文龙、导致敌军犯阙、射伤满桂三件事情。思宗得到杨太监窃听来的袁崇焕与皇太极有密约的传言,把先前杀毛文龙与今日带兵逗留京城之事联系起来。袁崇焕其实并没有与皇太极“密约”,当然摸不着头脑,一时语塞,无言以对。

思宗以为他默认了,便命满桂脱去衣服验示所受之伤,那意思是指责袁崇焕蓄意而为。其实当时满桂战于城北,袁崇焕战于城南,互不相干,满桂所受之伤乃城上守军发炮误伤。思宗不分青红皂白地厉声下令:“着锦衣(卫)拿掷殿下!”锦衣卫的校尉们一拥而上把袁崇焕的朝服脱去,扭解到西长安门外的锦衣卫大堂,发南镇抚司监候。

这当然是天大的冤枉。袁崇焕的爱将祖大寿在旁目睹他所敬仰的督师被逮的情景,大为惊讶以至战栗失措,这对于一名血战沙场多年的骁将而言,实在是非同寻常的。

在一旁的大学士成基命观察到了祖大寿的“心悸状”,立即顿首请皇上慎重慎重再慎重,并说:“敌在城下,非他时比”,思宗不听。阁臣们极力劝谏:“临敌易将,兵家所忌。”思宗回答:“势已至此,不得不然。”看得出来,他是有不得已的苦衷的,但又不能把“密约”的传言放到桌面上,所以他在与孙承宗谈及此次处分袁崇焕时,只是追究他作为督师的失职:“朕以东事付袁崇焕,乃胡骑狂逞,崇焕身任督师,不先行侦防,致敌深入内地。虽兼程赴援,又钳制将士,坐视淫掠,功罪难掩暂解任听勘。理由固然冠冕堂皇,但他没有考虑后果将会多么严重。

四、袁崇焕下狱对于辽东局势的影响

辽东的各路将领平素对袁崇焕十分感戴,祖大寿又与代袁崇焕的满桂互相抵牾,袁督师被逮,又要祖大寿听满桂节制,激起辽兵不满。祖大寿唯恐遭到皇上惩处,于十二月初四日清晨悍然率部东行欲归宁远。这一突发事件引起朝廷上下震惊:敌兵还未退去,一支最有战斗力的劲旅撤走形势堪忧。

兵部尚书梁廷栋建议皇上召见余大成,谋求对策。奉命前来召对的余大成对皇上说:“(祖大)寿非敢反朝廷也,特因崇焕而惧罪,欲召寿还,非得崇焕手书不可。”思宗觉得有理,便责成在场的大臣:“事有可行,宜急图无级。”于是阁部九卿一行入等赶忙来到狱中,对袁崇焕多方开导。



袁崇焕执意不肯:“寿所以听焕者,督师也,今罪人耳,岂尚能得之于寿哉?”袁崇焕始终以为“不敢以缧臣与国事”。余大成对他晓以大义:“公孤忠请俎,只手擒辽,生死唯命,捐之久矣!天下之人莫不服公之义,而谅公之心。臣子之义,生死明君,苟利于国,不惜发肤,且死于敌于死于法孰得耶?明旨虽未及公业已示意,公其图焉。”

袁崇焕这才欣然从命,当即写了致祖大寿的蜡书,言辞极其诚恳地要他顾全大局。思宗根据廷臣的建议,派专人持袁崇焕蜡书前往召回祖大寿,同时又要督师大学士孙承宗以个人影响安抚祖大寿。

这几方面的措施果然发生了效力。手持袁崇焕蜡书的信使终于在距锦州一日路程的地方追上了祖大寿一行人等。祖大寿下马捧读袁督师手书,泣不成声,一军尽哭,但还是犹豫不决。在军中同行的八十多岁的祖大寿老母果断地说:“所以致此,为失督师耳。今未死,尔何不立功为赅,后从主上乞督师命耶?”将士们听了无不踊跃,祖大寿这才下令回师入关,收复永平、遵化一带。

思宗闻讯大喜过望,他原本对袁崇焕疑虑重重,及至听说辽兵收复不少地方,顿时又闪现出重新起用袁崇焕的意念,甚至还说“守辽非蛮子不可”。所谓“蛮子”,是思宗对广西人袁崇焕的一种昵称。事情似乎有了转机。

五、朝臣的党争让袁崇焕不得不死

然而事情的复杂性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由袁祟焕被逮入狱引起的政局动荡,一些别有用心的入唯恐天下不乱,乘机制造事端,阁党余孽上窜下跳,掀起钦定逆案以来第一次翻案风波,并且由袁崇焕牵连到内阁辅臣钱龙锡,终于使袁崇焕的罪状层层加码,丧失了转寰的可能。

原先思宗下令速捕袁崇焕时,并没有要把他处死的意思,只是“暂解任听勘”而已。当时朝廷大臣为袁崇焕鸣冤者十有六七,惮于皇上震怒,而未敢轻易进谏。独有兵科给事中钱家修冒险进言,说袁崇焕“义气贯天,忠心捧日”,“身居大将未尝为子弟求乞一官……自握兵以来,第宅萧然,衣食如故”,因此他希望皇上“超释袁祟焕,照资拔用”。

思宗接到这份奏疏,并无丝毫反感冷静地批示:“览卿奏具见忠爱。袁崇焕鞠问明白,即着前去边塞立功,另议擢用。”从中可以窥见思宗仍想起用袁崇焕“边塞立功”的心情。这与他获悉祖大寿收复永平遵化带后,“复欲用焕于辽,又有“守辽非蛮子不可之语”,可以互相印证。

由于朝廷中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把袁崇焕与党争纠缠在一起,使事情复杂化以致无法收拾。山东道御史在这方面起了极坏的作用。他在崇祯三年八月初六日的奏疏中,捏造事实诬蔑已经辞官的钱龙锡“主张袁崇焕斩帅致兵,倡为款议,以信五年成功之说,卖国欺君,秦桧莫过”。




与袁崇焕商量平辽方略,是一个内阁辅臣分内之事,居然被扣上“卖国欺君”的大帽子,并与千古罪人秦桧相提并论,居心叵测。思宗接到这份火上浇油的奏疏,怒不可遏,没有核实就草率下旨:“崇焕擅杀逞私,谋款致敌,欺藐君父,失误封疆,限刑部五日内具奏。龙锡职任辅弼,私结边臣,商嘱情谋,互谋不举,下听臣会议其罪。”

显然,他已经把袁崇焕“暂解任听勘”,逐步升级到“欺藐君父,失误封疆”,袁崇焕的命运岌岌可危了。

已故前内阁首辅徐阶之长孙锦衣卫左都督徐本高与钱龙锡同为松江人,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联姻,当时一个是锦衣卫千户,一个是翰林院庶吉士,都是卑冷之官原无攀附党缘的意图。

现在受到御史的无端诬陷——钱龙锡曾接受袁崇焕贿赂几万两银子寄存于姻亲徐本高家,钱龙锡寄存银两数万云云实属无稽之谈。当时钱龙锡以大学士致仕,皇上钦赐驰驿而归,恩礼优容,何必把细软银两寄存与他人?思宗对这位历事四朝侍卫之臣的辩词表示理解,以为是“风闻”,不必追究。

不过事已至此,袁崇焕是否贿赂钱龙锡,钱龙锡是否把财产转移,已经无关紧要,思宗要处决袁崇焕的决心已经下定。

八月十六日下午,思宗先是在乾清宫暖阁召见内阁辅臣成基命等大臣,商议处决袁崇焕之事;然后又在平台召见内阁、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翰林院等文武大臣,共同商议对袁崇焕的处决事宜。

思宗先定基调“袁祟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在列举了袁崇焕该杀的各种所谓“罪状”后,思宗以咨询的口问道:“卿等已知之,今法司罪案云何?”

对于如此重大事件,诸臣都不敢造次,如果为袁崇焕辩护则得罪皇上,如果赞成处死袁崇焕则于心不忍,因此一味顿首,听凭皇上发落。思宗以为大家并无异议,便宜布他的决定:“依律磔之!”

所谓磔,乃是一种酷刑,即寸寸割肉致死。至于袁崇焕的家属,思宗说: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流放二千里以外,其余不加追究。内阁辅臣听了立即顿首称谢。思宗又叮问一句:“诸臣更何言?”辅臣说:“其罪不囿。”思宗马上命令刑部侍郎涂国鼎前往监刑。袁崇焕这位战功显赫的大帅就这样被他所效忠的皇帝处死了。

六、袁崇焕的冤死

袁崇焕的死令人惨不忍睹。据当时人记载,在西市处磔刑时,“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膛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颊间,犹唾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袁崇焕的死比熊廷弼要惨多了。呜呼,难道那个时代为国家献身的忠臣都要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么?

崇焕的功过是非自有公论。《明史?袁崇焕传》说“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资,天下冤之。”又说“初,崇焕妄杀文龙;至是,帝误杀崇焕。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这段议论堪称公正持平之见。



如果说袁崇焕杀毛文龙是妄杀,是一大错误,那么思宗杀袁崇焕便是误杀,错上加错。两者均为亲者痛仇者快使皇太极不费吹灰之力而除去两员难以对付的大帅。大敌当前,本当以大局为重,捐弃前嫌,而不应该自相残杀。

对思宗而言,杀袁崇焕无异于自斩手脚,自毁长城,此后再难谋求足以克敌制胜的帅才,辽事更加难以收拾。杨士聪说:“袁既被执,辽东兵溃数多,皆言以督师之忠尚不能自免我辈在此何为……封疆之事自此不可问矣。”

令人遗感的是,思宗对此浑然不觉处死袁崇焕后还振振有辞地说:“袁崇焕通虏谋叛,罪不容诛。尔廷臣习为蒙蔽,未见指摘。今后有朋比行私,欺君罔上者,三尺具在。”说袁崇焕“通虏谋叛”实在是冤枉!

(正文完)

7

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秦侩是奸臣,但对于高宗皇帝来说,秦侩是一个胜过岳飞的能臣。

8

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其实是挺冤的,肉被百姓分食,就更是冤上加冤了。

袁崇焕被处死有两个理由:擅杀毛文龙和私通后金、叛国。

一,擅杀毛文龙。

1.毛文龙(1576一1629),“少不喜读书,不事生产,游手好闲",可以看出,毛文龙年青时并不是一个中规中矩的人,倒象是混社会的不良青年。

I605年,毛文龙开始辽东军事生涯。1621年,突袭镇江,打出威名,振动辽地,后攻陷东江,在皮岛建立根据地,给后金军以很大的牵制。1626年,晋升平辽总兵,加左都督,赐尚方剑,得到朝中重臣孙承宗的支持,成为权倾一方的实力派人物。

但是,在军功上颇有建树的毛文龙却名利熏心,贪财好利。他私营黑市,冒领空晌,屡犯朝庭禁令,对上巴结魏忠贤,对下欺瞒骄狂,唯我独尊,总之,战功累累,却也劣迹斑斑。

2、袁崇焕(1584一1630),于万历十四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孙承宗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后金的战争中取得宁远大捷(致努尔哈赤受炮伤,后不治而亡)、宁锦大捷,一时名声显赫,因不得魏忠贤欢心而辞职还乡。

1627年,明思宗朱由检即位。这个怀揣梦想,立志中兴大明的年青的皇帝,一眼就看中了袁崇焕(也许对袁的功绩早就了然于胸),于是在平台招见了他。

袁崇焕慷慨激昂,信誓旦旦:给我五年,还一个风清河晏的辽东。这正与血气方刚的朱由检(17岁)的心理相契合,遂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督御使,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事务,赐尚方宝剑,成为东北地区和渤海湾部分地区的最高指挥官。

以上是两个人的基本履历,比较一下。

1、毛比袁大八岁。

2、毛于16O5年(29岁)入伍辽东,1621年(45岁)建功立业;袁162O年(36岁)左右入伍辽东,高位起步,不久取得两次大捷。二人都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都取得了骄人业绩。

袁与毛在军事生涯中有过交集,在同一阵营下,两名争相建功立业的将军,是否有过意见相左或不愉快的经历呢?

3、毛于1626年(50岁)达到事业顶峰;袁于1627年(43岁)达到事业顶峰。袁崇焕职务比毛大,岁数比毛年轻。

1627年是分界年一一朱由检继皇位,也就是说,毛文龙属于前朝遗老,袁崇焕属于本朝新秀。

此时43岁的袁崇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感,他的后台是皇帝,他在辽东这片土上是顶级一哥,他有杀伐予夺的权力,他掌控的部队必须令行禁止,军纪严明。

也许袁崇焕对毛文龙那糟糕的为人处事的作风早就忿然于胸,也许五、六年前的和毛文龙的不愉快的经历始终让人耿耿于怀,也许是在部队调配布署中,毛文龙作为一地领主骄蛮惯了,不大买他的帐,真让人受够了,袁崇焕决定收拾他!

袁崇焕借巡视军备之名登上皮岛,在貌合神离地例行公事中,与毛文龙进行着有意无意的交谈。第二天,在受到毛文龙傲慢地顶撞之后,他将毛文龙当场拿下。袁崇焕痛斥其十二条大罪,用尚方宝剑将毛文龙斩杀。

太突然了,这件事情让所有人震惊!

受震动最大的应该是最高领导崇祯皇帝。

给你了尚方宝剑只是一种荣誉,谁让你真的用它杀人了,而且是不经请示,而且杀的是朝廷一品武将。你到底是几个意思?太过分了吧。

朱由检在"袁崇焕"后边打了个"?"。

袁崇焕的形象不再完美。

这样的行事作风确实让人很难理解,包括孙承宗,包括朱由检,包括每个人。

二资敌、叛国。

1,资敌。

在和后金对峙的艰难时期,袁崇焕曾和皇太极和谈,为表善意,资助了一些粮草。皇太极也曾表示,如果条件合适,可以"去帝称汗"。

但是,一向对外刚烈的大明皇帝,怎么能"屈尊"对敌和谈呢?象南宋皇帝一样和敌人订立盟约,简直就是"丢份“,那是对自己的侮辱。

2,叛国

擅杀毛文龙确实是袁崇焕的败笔。

因为毛文龙在皮岛的军事存在,给后金军以极大的掣肘,使后金军不能大规模向西展开军事行动。

当毛文龙被杀以后,皮岛的守军基本上失去了战斗能力,很快被皇太极收复,没有了后顾之忧的后金军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全力一搏了。

这样看来,在当时条件下,杀毛文龙应该是不明智的举动。

很快,这个不明智就得到的证实。

毛文龙被杀三个月后,皇太极亲率大军长途奔袭,撇开袁崇焕防线,绕道内蒙,突破大安口,占领遵化,直逼都城北京,史称"己巳之变"。

袁崇焕得讯后,迅速带领骑兵回援京师,星夜赶至蓟州作迎敌准备,闻听京城有敌情时,又挥军直至北京城下。(这里要说的是,这是犯了大忌的,明朝严禁戍边大将没有诏令,私自带兵回京。)

袁崇焕部在北京广渠门外与皇太极部展开激烈的厮杀,最后将其击退。

皇太极撤离时,实施了一个反间计。他制造机会,将两个被俘的太监放走,又故意让他们听到"与袁共谋大事“的话。

听到太监带回来的"情报",崇祯皇帝的怒火冲到了脑门。这段时间,一个一个的重大事件纷沓而至,让朱由检有些应接不暇,脑力透支。他回忆了一下这段时间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包括袁崇焕做的、皇太极做的,还真能串联到一起。

A,与皇太极私下议和一一有罪;

B,擅杀大将毛文龙(是不是讨好皇太极呢?)一一有罪!

C,杀了毛文龙,致使皇太极大军可以西进;作为戍边统帅没有防住敌军,使战火燃至京城之下一一大罪;

D,戍边将领没有诏令,私自带兵回京(虽然是在紧急情况下)一一大罪;

E,欲投靠敌军谋反(不确定)一一极大罪。

还能怎样,袁崇焕,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通敌、叛国成立吗?

任何事情都怕胡乱猜想,当深居大内的崇祯皇帝"运筹帷幄"之中推断出袁崇焕的"真面目"时,他心中的那颗雷终于炸了。

袁崇焕就在城外,立即诏入城内,逮捕下狱。

对于如何处理这个曾经倚为柱石的人物,崇祯帝还是挺谨慎的,经过半年的仔细斟酌和反复搓商,终于痛下结论:袁崇焕与外敌勾结,擅杀边关大将,私自带兵抵进京城,将敌军引至城下,与敌合谋叛国,袁崇焕罪大恶极,处凌迟!

有没有搞错,是不是哪里不对呢?这不直接把人表述为彻头彻尾的大汉奸、大国贼、大特务吗。

这个结论在坊间该怎样流传一一难怪敌军可以打到天子脚下,原来有这种"败类“。

那些在战火中饱受疾苦的流众难民是怎样的心情一一恨得牙根疼,生啖其肉过份吗?

由是,历史上罕见的悲惨的一幕出现了:行刑中,刽子手在袁崇焕身上每割一片肉,都会被围观民众争相抢购,购得者放入嘴中大嚼而食,嘴里还嘟嘟囔囔,发泄着不知怎样的愤怒。

此刻的袁崇焕会怎样呢,他还能怎样呢?透过一阵阵颤栗的躯体,肉被刀割的锐痛直戳心底,而在更幽深的心灵深处,不时地涌出更大的痛,更大的酸,更大的苦……。

袁崇焕有错,但错不致死,更不应背负内奸的污名,成为人们对这混乱的年代发泄不满的出气筒。

如果认为袁崇焕在辽东前线不合适,可将他改放别位、用作他途,也许他还能励精图治、建功立业,为巩固明朝大厦添砖加瓦。

即便是处死,也不能搞成那么大场面,给人那么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袁崇焕从备受推崇、极尽荣耀,到深陷囫囵、千刀万剐只用了短短的三年时间。

当朝的同僚会怎么想,会从袁崇焕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哪个愿落得袁崇焕那般的下场呢。

于是,每个人都学会了明哲保身、虚以委蛇,不想建功立业,只求不犯错误。因为顶层领导反复无常、翻脸不认人。

从此,文官不文,武将不武。

袁崇焕之死是崇祯一朝的分界点,"崇祯中兴"的势头戛然而止,大明朝廷开始左支右绌、后继乏力,整个系统熵增加剧,土崩瓦解之象日显。

9

袁崇焕,明末清初不可多得的一员将才,虽然历史将其评为民族英雄,但从他的事迹来看,袁崇焕的死是他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

万历四十七年,袁崇焕三十五岁,这哥们考上进士,任福建邵武知县,常读兵书,关注塞外战事,经常与退伍老兵讨论塞外战局,以为自己有大将之能。

天启二年,袁崇焕上京面见木工皇帝朱由校,正直广宁被金军撸掉,朝廷派其去勘察地形,回来后这哥们对木工皇帝说只要给他足够的兵马钱粮,他可以一个人镇守山海关。

朱由校许之。袁崇焕开始经营他的军事生涯。

天启六年正月,努尔哈赤得知主持辽东防务的孙承宪被罢免,大喜,乃率领大军西渡辽河强撸宁远,经略高第和总兵杨麟拥重兵山海关,不敢去救宁远,袁崇焕写下血书与部下死守,在西洋大炮的狂轰下努尔哈赤败退。

事后高第及杨麟被罢免,袁崇焕一炮走红!

三月,袁崇焕官升辽东巡抚也从此骄傲起来。

袁崇焕借努尔哈赤驾崩与皇太极接触想议和,天启七年正月,皇太极同意议和发兵撸朝鲜,朝鲜在得不到大明救援倒向皇太极,发生了丁卯之役,成就毛文龙大将之名。

皇太极兵退朝鲜,五月撸锦州攻守双方僵持一个月,双方损失惨重,六月皇太极在西洋大炮的威力下死伤惨重,无奈退兵。

大捷之后袁崇焕桀骜不驯,得罪魏忠贤,使得其只官升一级与自己的功劳不配,怒罢官回家。

天启七年,木工皇帝驾崩,崇祯继位,魏忠贤与木工皇帝的奶妈客印月被削,袁崇焕被请回明廷。

崇祯二年,袁崇焕重回辽东,与毛文龙对眼不爽,请出尚方宝剑砍了毛文龙,开始了作死之路。

十一月,皇太极率领十万大军攻入龙井关,大安口,直逼京师,袁崇焕回兵勤王,在兵马劳累申请入京修整,崇祯不许,乃在城外与皇太极大军鏖战。袁崇焕部下奋勇杀敌,击退皇太极。

史称己巳之变。

袁崇焕本以为勤王有功,谁知十二月却锒铛入狱,魏忠贤遗党趁机发难说是袁崇焕私自放金兵入关,这是一出袁崇焕自导自演的戏,皇太极也借机除掉眼中钉说袁崇焕与自己却有交易,想当年正是袁崇焕私自与皇太极和谈。

崇祯疑心病重,越想越心里发毛,崇祯三年八月,朱由检下旨剐了袁崇焕并抄家家人流放三千里。但袁崇焕实际穷得叮当响,并无家产。

观其事迹,我们不难看出,袁崇焕功不可没,但其行事作风真是自取灭亡。

其一,好大喜功是重病,两战大捷后声名雀跃不假,却忘记了为官初衷,好逐名利。毛文龙一员武将,读书不多,言语轻浮,但也是大明为数不多的良将,对眼不爽就妄杀大将,袁崇焕这哥们真的以为自己吊炸天了。

其二,四处树敌,一战成名之后就不可一世,弹劾大将满桂,驱赶魏忠贤派来镀金的党羽,不知道与别的官员和睦,甚至不惜得罪那些人背后的大山,常言道为官之道与虎狼为伴,桀骜不驯的资本有了,却不知道在当朝为官的人才是官道上的保命符。得罪了魏忠贤与其党羽,也就是自寻死路。

其三,不会揣摩上级心思,就连十分器重他的孙承宪也对好大喜功的袁崇焕愤怒不已,敌人兵临城下,袁崇焕却不知道帝王心思,想带兵入城修整,这就是犯了帝王之大忌。也正是如此,崇祯才会觉得袁崇焕是不是有了不臣之心。加上魏忠贤党羽的诽谤,皇太极的离间计。

袁崇焕自己为自己敲响了丧钟。

综上所述,袁崇焕死得不怨,就是死得可惜。也正因为袁崇焕之死,无人能对抗皇太极的大军。

10

袁崇焕被凌迟处死肯定冤了。

1.袁崇焕的悲剧在于碰到了一个刚愎自用的皇帝,崇祯之所以会失去天下,其实和他的性格有很大关系,他在位17年,死于他手里的督抚太多了,搞到最后上位的首辅都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2.崇祯太急于求成,袁崇焕也说过五年复辽的豪言,不知道袁崇焕是安慰还是给皇帝台阶下,但是崇祯自己是当真了,最后感觉自己被欺骗了,把袁崇焕给杀了。

3.袁崇焕擅自杀死同级别的毛文龙,可是犯了大忌。

4.皇太极绕道进攻北京,袁崇焕带兵护驾居然想进城,让崇祯非常生气,觉得袁崇焕和皇太极内外勾结,以崇祯的性格不杀崇祯才怪呢。

5.袁崇焕没皇帝诏命私自和皇太极协议,多疑的崇祯不多想才怪。

6.袁崇焕的悲剧,结果就是辽东痛失主心骨,让局势更加恶化。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