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邦是大汉王朝的创建者,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缔造者。两人都起于布衣而夺取天下,成为开国皇帝,完成了惊世骇俗的人生逆袭,驰骋在权力地位的最高峰。

(刘邦剧照)

刘邦也好,朱元璋也罢,得天下都不容易。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刘邦和朱元璋的天下,都是靠着一群生死兄弟和大批文臣武将一点一点打下来的。他们两人身上有很多共同之处,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善识人、善揽人、善用人、善御人。所以天下人才均纷纷归心依附,就连自己那帮出身草莽的兄弟也能快速成长,成为栋梁之材,成为开国元勋。

(朱元璋剧照)

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分析对比一下,看看刘邦和朱元璋怎么识人用人的?看看他们都有哪些功勋卓著的人才?

首先看看他们的那帮草莽兄弟。

刘邦最初的“狐朋狗友”和“酒肉兄弟”有:萧何、樊哙、曹参、卢绾、周勃、灌婴、夏侯婴等,这些人在起义的战争中迅速成长,成为刘邦的左膀右臂。开国后,萧何封酂侯,官拜丞相。樊哙封舞阳侯,拜大将军。曹参封平阳侯,官拜左丞相。卢绾封燕王,官至太尉。周勃封威武侯,拜太尉,后两度为相。灌婴封潁阴侯,官拜车骑将军。夏侯婴封汝阴侯,官拜太仆。

(朱元璋剧照)

朱元璋的凤阳班底和草根兄弟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冯胜等人。这些都是他的凤阳老乡,号称淮西集团,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战功卓越,为建立大明朝立下盖世奇功。徐达封魏国公,官拜太傅、中书右丞相,死后追封中山王。常遇春封鄂国公,官拜太保、中书右丞相。死后追封开平王。邓愈封卫国公,官拜荣禄大夫,死后追封宁河王。冯胜封宋国公,禁卫军都指挥使。

小结: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重要的现象级特点:无论是刘邦的沛县班底还是朱元璋的淮西集团,这些人都有类似相同的际遇,出身草莽,崛起于战火之中,建立了不朽的功业。因此可以说:英雄不问出处,时势造就英雄。王侯将相无种,成功全靠奋斗。

(刘邦剧照)

再看看后期投奔招揽的人才。

不可否认,刘邦和朱元璋身上都有非凡的英雄气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不然他们也不会在众多起义部队中异军突起。在有了一定基础后,各路英雄和天下人才纷纷前来投靠。

我们先看投靠刘邦的人才主要有哪些:张良,韩信,陈平 ,郦食其等。在进军关中灭秦前得张良辅佐,在反项羽出汉中前拜韩信为将。自从有了这一文一武旷世奇才的辅佐,刘邦迅速强大起来,最终打败项羽,问鼎天下。当然还有陈平屡次用计救刘邦脱困。郦食其充当使臣游说于各诸侯之间。刘邦极善用人,总能把他人的才干发挥到极致,总能用对的人做对的事,多次化腐朽为神奇。这些人为刘邦夺取江山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再来看看朱元璋招揽的人才主要有哪些:刘伯温,朱升,李善长,胡惟庸,宋濂等。这些人中,刘伯温通经史,精兵法,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与张良、诸葛亮并称千古谋圣。朱升为朱元璋定九言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李善长、胡惟庸等为朱元璋料理军需,和睦军民,安抚民生,起到了大管家、大后方的作用。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朱元璋用人十分精准,出手十分大方,为人又带有英雄豪气,心中有大智慧而表面看起耿直憨厚,故而吸引天下人才归附。

小结:独木难成林,单丝不成线。古往今来成大事者,都是依靠集体、团体的力量,都是得人才者得天下。良臣择明主而侍,良禽择良木而栖。强者,能者,德者,自然吸引群贤毕至,进而天下归心,江山一统。

(朱元璋剧照)

刘邦和朱元璋还出奇的相似,夺取江山前对人才对兄弟非常信任非常友善。而夺取天下之后却齐刷刷地拿功臣开刀毫不留情。而刘邦和朱元璋能吸引人才,也与出身草莽有关系,没架子,接地气,不重门第,唯才是举。事实上他们屠杀功臣,也与自己的出身有关系,他们起事前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一天当上皇帝、坐拥天下。所以内心极度没有安全感,于是把屠刀举向了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功臣。

最佳贡献者
2

呵呵,这个问题不错。

刘邦和朱元璋能吸引这么多人在他身边卖命,自然有他们的人格魅力。就像如今网络上,为什么会有大V,我有没见过你的面,我为什么要当你的粉丝?

第一:观点上的认同感。

我能成为你的粉丝,说明我认同你的文章观点,你有让我佩服的地方,所以我会特别关注你。这与慕名去追随刘邦和朱元璋的人一样,高阳酒徒郦食其,他谁都不服,只服刘邦。常遇春也是慕名前往追随朱元璋。

第二:发小、好朋友和老乡

刘邦的沛县有一帮发小、老乡和好朋友,萧何、曹参、周勃、樊哙、卢绾、灌婴。

朱元璋的徐达、汤和等淮西二十四将。

这些人能追随他们,也是因为刘邦和朱元璋身上有独特的领导气质。

夏侯婴在刘邦还是亭长的时候,闲暇无事的时候,就经常去找刘邦聊天,而且一聊就是大半天。

第三:对手阵营中,或被说降或被迫投靠

典型人物是韩信、英布,这都是项羽阵营中的。韩信因为在项羽那边得不到重用,转投刘邦,没想到还是得不到重用还差点丢了性命,多亏了夏侯婴和萧何,韩信才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英布是被说降的。

朱元璋手下的傅友德,原来属于陈友谅阵营。

综合来说,这些人能围绕在刘邦和朱元璋身边,绝非偶然。能作为这些能人们的首领,刘邦和朱元璋又异于常人的高情商,才能让这些能人们为他们卖命。

我是抱影无眠夜归人,如果您认为我的回答有一点道理,请关注我,谢谢!

3

刘邦、朱元璋打天下的人才不是找来的,而是自动投过来的,可分为两部分:

1、第一部分是原班人马。刘邦的原班人马有卢绾、樊哙、周勃、萧何、曹参以及要送到骊山的囚徒里的一部分,因为逃跑了一部分,按照秦律,杀头的罪,必须跟着刘邦干了,这是刘邦的家底。

朱元璋的家底是从郭子兴那里挑选的24人,包括汤和等人,这些有很多是从小的弟兄们,还有就是认为朱元璋能成就大事,就跟着他走了。

2、第二部分,是后来投靠他的。“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随着事业越做越大,投奔的人就越来越多。

投奔刘邦的人有张良、韩信、郦食其等。韩信就是在项羽那儿是言不听计不从,报负难以实现,就投靠刘邦了。还有很多是项羽任人唯亲,有功吝惜赏赐,没有前途,就投奔刘邦了。

还有一部分是项羽当了西楚霸王之后,感觉天下太平了,无仗可打了,就开始裁员,比如窦马童,原来在项羽帐前听用,在裁员的范围之内,多次请求项羽把他留下,项羽就是不听,发了一笔抚恤金给开走了。窦马童一想,回家能干什么呢?除了打仗什么也不会,一跺脚投奔刘邦了。最后砍下项羽脑袋的就是他了。

投奔朱元璋的人就更多了,侄子朱文正,外甥李文忠,徐达、常遇春、胡大海,还有就是自己的结义弟兄,再有就是自己所收的养子、义子们,而且很多都具有将才。文官有李善长、刘基、朱升等。随着事业越做越好,投奔的人就越多。

4

我是天晴爱睡觉,我来回答:

他们并没有刻意的寻找人才,只是尽可能的任用身边有能力的人,信任他们,培养他们。

慢慢的基业做得大了,就有人才主动来投奔!

而人才随着经历的增长,能力也不停的在增长,整个团队的能力呈指数级上涨。

其实,谁不是从一个一无所知的小卒成长起来的呢!

5

俗话说,插起招军旗,定有吃粮人。任何时代,只要有需求,就会有供应,人才也不例外。我认为,刘邦和朱元璋之所以能找来那么多打天下的人才,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供求关系决定了大部分的人力来源。不管那个时代,每个社会阶层都会有很多人,同一阶层的个体所面临的情形基本是一样的。比如,刘邦是因为自己在押送囚犯过程中,逃走的囚犯太多,眼看无法完成任务,便放走了其他囚犯,其中有十几个人便死心塌地的跟随刘邦。刘邦从此也走上了反抗朝廷的道路,当时象刘邦这样的人很多,著名的如陈胜吴广等,所以在当时那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只要你敢振臂一呼,就会有有人大胆响应。

这种供求关系是天然存在的。再看朱元璋,当时也是和尚当不下去才跟随郭子兴起义,结果象他那样的人当时有很多,就像现代社会经济萧条时候找工作,只要有口吃的就跟着混了。所以,由于供求关系的天然存在,解决了大部分的人力供应。

第二、共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不同阵营的划分。每个大型团队都会有相同或近似的价值观,拥有共同价值观的那部分人就会自然的走在一起。比如,刘邦时代那些起义者们,都是以反对秦朝的暴政为目的,他们的共同目标就是推翻秦朝政府。朱元璋的情形也差不多,在元朝的统治下,大家都无法或者不好生存,所以便走到一起,共同去做他们认为正确的事。

第三、领袖的个人魅力是吸引优秀人才的重要因素。既然大家都有共同的目标,都愿意去做同样的事,但同时代会出现很多有影响力的领头人。在这种情形之下,领头人的个人魅力就成了招揽优秀人才的法宝。比如,刚开始刘邦和项羽比较下来,项羽的实力要大的多。但刘邦这个人比较义气豪爽,与人同利,虽然脾气有些大,但许多优秀的人才还是愿意跟随他。

例如萧何,在刘邦做亭长的时候,萧何就是县丞,是正经的官员,但他始终看好刘邦,还有樊哙,张良等。朱元璋当时要离开郭子兴单干的时候,只带了十几个人,但后来徐达、汤和等都追随朱元璋而去。这些都是领袖个人魅力吸引的结果。

所以,定好目标,修炼好个人魅力,勇敢的去创业,不要担心没有人帮你,只要你将招军旗树起来,让别人能看得到未来,自然就会有人才追随。不论刘邦还是朱元璋,在他们选择创业之初,哪能想到会有那么多的人才去追随他们。

6

刘邦、朱元璋都是历史上白手起家的皇帝,在他们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不断的壮大自己的队伍,涌现了许多的人才,这些人才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领导者个人能力的展现,吸引了许多志同道合的的人。

刘邦、朱元璋个人的能力毋庸置疑的,不然也不可能成为开国皇帝。他们能成就一番事业,一定有自己的目标和决心。有句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能够和刘邦和朱元璋站在一个队伍的人,那么一定是敢打敢拼的人,心中已经放下一切只想干出一番事业的人,有志之士中一定有打天下的人才,所以人才的出现是必然。

队伍的壮大,是人才涌现的一大原因。

在打天下的过程中,自身的队伍不断的壮大,军队基数的增多也说明人才不断的加入其中。加上长期战争的优胜劣汰,军功的积累,有能力的人自然而然的脱颖而出,成为队伍的领军人物,帅才、将才也因此层出不穷。

人才不是找来的,是靠影响力吸引的。

人才往往不是依靠自己去找来的,而是靠自己的影响力吸引而来的。真正有能力的人,也一定有看人的眼光,选择为谁效力他们的心中也一定有数,刘邦、朱元璋的个人魅力及能力就是最大的吸引力。

一个团队没有自己的团队建设、没有规章制度、没有一位合格的领导,即便是去寻找人才,也无法找到真正的人才,所以这些帝王身边能有许多的人才,并不是他们一个个去找的,而是被影响力吸引而来的。

7

靠周围的人啊!

俗话说,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其实还可以加上一句:一郡之内,必有治世之才!你身边、你的朋友圈、你的老乡,人才多的是,就看你有没有慧眼识别,有没有能力知人善任!

刘邦,沛郡丰邑人(今江苏丰县和沛县一带)。汉朝的开国功臣中,刘邦的老乡帮 — “丰沛集团”占了大多数。萧何、曹参、周渤、卢绾、樊哙、夏侯婴等,都是其老乡。要说刘邦,能用人才是其最大的本事。就拿樊哙来说吧,本来就是一屠夫卖肉的,跟从了刘邦,硬是成长为大将军和左丞相。

再说朱元璋。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他取得天下,基本上也是依靠老乡的力量 — “淮西集团”,包括许达、汤和、李善长、常遇春、李文忠等。著名的淮西二十四将,也都是其老乡。

最后举个现在的例子。马云在创业之初,能网罗到的也不都是顶尖人才。据马云自己讲,在阿里巴巴几度遇到困难的时期,有本事跳槽的人都走了,没路子的只能留下来。可留下来的人,现在都是亿万富翁,且个个身居要职、独当一面。你能说他们不是人才吗?

有一句话说的好:时势造英雄。大部分的人才,由于没有时机、没有运气,就生生地埋没了,一辈子寂寂无名。




8

刘邦与朱元璋手下大将如云,人才济济。甚至连满腹才华,饱学之士萧何、张良、刘伯温、李善才都为他们所用,很早就跟着他们打打天下了。这些人才有些看起来甚至比刘邦、朱元璋本人还厉害。韩信能管千军万马比刘邦能干,常遇春汤和等人已经当上军官了朱元璋还是个马夫,最终却还是刘邦与朱元璋得了天下?这是为何?百思不得其解?我来给你揭晓答案。

刘邦如何走向革命的道路?

48岁的刘邦,在一个小小的派出所(亭长)当了多年的所长了。一直以来,在秦朝稳定的岁月里,吃吃喝喝甚至连老婆都没有娶。他的工作就是每天帮政府押送徭役,小小的公务员过的心安理得衣食无忧,这个时候他连娶老婆的问题都没有思考过,更别提远大志向。这种日子,使得他结交了很多酒肉朋友,花钱请酒自然朋友多。更实在的是他居然很讲义气,朋友借钱肯定借不还也不追。此时他自己结识了像樊哙、灌婴、周勃、萧何、曹参等人。这些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并且都不属于同一性格的人,刘邦都能很好相处。改变命运的是,秦国风云突变陈胜吴广起义,刘邦很不幸押送徭役迟到按大秦律法也是死。死谁不怕,死不如去拼命。恰好刘邦杀死了一条白蛇就有了“赤帝之子杀死了白帝之子”,刘邦名正言顺的抢的先机成了神的代言人,这在古代几乎是不可侵犯的。刘邦凭着代言人的身份,和酒肉朋友一路打打杀杀不断的做大。最后吸收了,特别多优秀的人才。刘邦集团中的人物,大抵有两类。一是其嫡系丰沛功臣集团,如萧何、曹参、周勃、灌婴、樊哙等。二是逐渐从对手吸收到的优秀人才,如张良、陈平、韩信、英布、彭越等。这类人又分为三类,一类是因为“士为知己者死”而对刘邦效忠的张良、陈平等人;第二类是既对刘邦的知遇之恩心怀感激,又有投机心理的韩信等人;第三类是完全是投机分子的英布、彭越之流。其实,刘邦的嫡系完全是靠打怪升级拉经验,并没有多大的文化和本事。(这就是实践的重要性)

刘邦能让别人死心塌地跟着他,而且愿意跟着他。是因为刘邦有在起义时候,曾经这样:《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刘季,欲以为沛令。季曰:“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最后都退让给刘邦,因为大家都怕失败怕死,只有刘邦不怕愿意承担,并且刘邦对人特别好很会用人。后来的刘邦经过努力奋斗,终于成就了霸业。刘邦的故事告诉我们年龄不是问题只要肯奋斗。

朱元璋是如何走向革命的?

作为同为布衣天子的朱元璋,命运和刘邦是不同的。首先出身上,朱元璋是纯正的农民加文盲,连书都读不起。读书还是出家当和尚的事,不过朱元璋非常勤奋好学,有了李善才和刘伯温等人之后经常向他们“请教”,当上皇帝也是满腹经纶。元朝的暴政导致天下民不聊生,朱元璋一样是活不下去了才被逼起义。

说朱元璋起义并不正确,其实他是参军,为了吃饱饭而已。真正走运的是郭子兴的义女看上了他,让他磅上了大款有机会崭露头角。朱元璋最早是也是靠着他的小玩伴汤和、徐达、常遇春,不过朱元璋喜欢结拜兄弟和收义子。朱元璋被郭子兴夺权逼走的时候,就带走了十八兄弟。这些人与朱元璋肝胆相照又是同乡,关系非常好。朱元璋就靠着这些同乡,才建立起大明朝的。甚至建国以后,朝廷里淮西集团势力很大,这也是朱元璋要杀功臣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刘邦、朱元璋创业都离不开一个定律。乡党兄弟朋友是最早的打天下帮手。直到前几年农村里还流行大,兄弟多不被欺负。中国朝代的革命,分两种一种是门阀贵族斗争。如春秋战国,隋唐就是门阀贵族之间权力交换。另一种就是,光脚不怕死的靠乡党朋友靠拉人头不断壮大实力,吸收优秀人才。只要你不断的壮大实力,就会越来越多的人过来追随你或者被你吸纳。当然同时期其他人也非常优秀,手下也一样聚集着大批人才。比如项羽、陈友谅、张士诚等人,一样也有大批人才打天下。最后赢得天下的根本原因,就是领导人知人善用,建立威信令人信服敬畏。

9

自古以来,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才。有道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才不缺,缺的是能够发现人才,并且善于利用人才的人。

刘邦和朱元璋两位基本上都是布衣天子。刘邦出生还稍微好一点,好歹是个派出所所长,而朱元璋则是彻头彻尾的平头百姓。

两人帝王都是能够知人善任之人。刘邦在得到天下之后,分析自己和项羽的得失,就曾自我评价说自己善于将人才笼络在身边的人。

朱元璋更是如此。虽然得到天下之后,为了孙子建文帝朱允炆能够顺利接班,更为了后代能够坐稳天下,对文臣武将采取了比较残忍的手段,但是在创业初期,朱元璋是个不折不扣的善于用人的主子。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拖着一个磁铁在大街上走一圈,总能吸引到一些铁钴镍。铁钴镍就好比人才,没有磁铁的吸引说不定还窝在那犄角旮旯呢。

古今成大事者,无不是善于发现千里马的伯乐,无不是愿得天下英才而用之。

10

人才和平台的关系,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寻找。

刘邦、朱元璋,包括各朝各代的开国帝王,以及各路草莽英雄,都是一个实现抱负的平台,就像公司的老板一样。

而打天下的人才,就是各公司的职员。他们有一定的才华,要“待价而沽”,等着变现,来养家糊口、来鲜衣怒马、来娇妻美妾——好吧,我们假装真的相信,现代社会已经没有“娇妻美妾”这一项了。

专业人才不足以支撑起一个职业。领导、或者叫作管理人才,需要统筹各种专业人士,共同打造平台。这是现代企业的模式,也是古代各政治集团的模式。

帝王在寻找人才,人才也在寻找帝王。正如各种招聘网站、猎头公司十分火爆,是一样的道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