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帝王中,死后谥号有个“大”字的,寥寥无几。
在谥号的含义中,“大”的意思是:则天法尧曰大。意思就是根据上天法则,如尧帝一般做事。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
这是谥法之始。《周礼》说:
“小丧赐谥。”小丧,死后一段时间。《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出于人。”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
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
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古代为皇帝选择谥号是一件严肃的事,是非常谨慎的,特别是隋唐之前,不会出现如同明朝嘉靖“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这样动辄十几个字的谥号。
在历史上的所有帝王中,孙权的谥号独一无二,他是唯一的拥有“大”字这个谥号的人。
提起“大帝”,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汉武大帝、康熙大帝等,他们都是封建统一王朝雄才大略的君主。
按理说,孙权建立的东吴,是三国中比较弱小的一方,他既没有一统天下,也没有威震四海,为什么敢用“大帝”这个谥号呢?
孙权:
孙权一生又有哪些功绩可以称得上“则天法尧”呢? 三国时代的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
那时候的江南地区地广人稀,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孙权改变了这一现象。
他吸收了北方流民,又同化土著的山越人,他在江南兴修水利,开凿运河,开垦屯田,设置郡县,促进了江南的发展。
孙权曾派军队到达台湾,将台湾划归版图,又派人南下海南岛,是一个不引人注意的开疆拓土的帝王。
三国时期三大战役,孙权参与了其中的两个,并且都取胜了,说明文治之外,他在武功方面也是大有作为的。
孙权不但善于发现人才,还善于培养人才。鲁肃、吕蒙、陆逊都是在他手上培养出来的文武双全的统帅。
他用人不疑,赤壁之战前夕果断听取周瑜、鲁肃的意见最终获胜。
任用世仇陆家书生陆逊,获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正是因为孙权知人善用,孙吴一直人才济济,保证了江南的安定局面。
虽然孙权晚年做了几件错事,导致国力由盛转衰,但人无完人,我们还是要客观的看待他。
谥号是对一个人生前的所作所为的大致评价,特别是隋唐之前,用一两个字评价一个人的一生,很难不失偏颇。
曹操和辛弃疾都称赞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就是对他的肯定。
《谥法》将谥号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曹操梦寐以求想在死后获得“文”这个表示 “经天纬地”的才能、“道德博后”、品德的谥号。
但曹丕根据曹操一生的功绩,认为他“克定祸乱,刑民克服”,所以谥之为“武”。
同样,孙吴政府根据孙权的一生功绩,认为他“则天法尧”,将孙权谥号定为“大”。
“大”虽然是美谥,但与“文”、“武”这样的美谥相比,还是差了一点点。
这也是后世开国皇帝喜欢用“文”、“武”而不用“大“的原因吧。
作者:歪眼小史工作室 ——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