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回答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自己作为一名园长,每天给自己的任务就是要挨班、逐个地去观察孩子们在课堂上、吃饭、以及户外活动时的状态。像国学内容,我是把它放在平时的环境熏陶中,即随时播放国学诵读的内容,但不强迫孩子们去记诵。
郑渊洁老师的观点有其道理,尤其是对于专门让去背诵的那些家长、老师们来说。但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孩子从出生开始,他们的世界观就不断地和周围事物产生关联,世界呈现给他们什么,他们就会潜意识对哪些事物产生深刻印象,而这就像我们常听到到的一句话:“孩子是一张白纸,你给他什么样的内容,他就会接纳什么样的内容。”
这种白纸原则在物理学上也是解释的通,如果就量子力学中的“波函数坍缩原理”而言,孩子们在接触国学内容之前,是不知道自己是否感兴趣的,但究竟能否感兴趣,得先让孩子们接触再说,那么在接触的那一瞬间,我们给孩子以什么样的启发(物理学上讲叫“观测”)就十分关键了。
而这也是郑渊洁老师所谓的一种观点倾向即:如果这种启发是机械性的,那么孩子们对于像古诗词这类内容会产生“免疫”,即他们会认为古诗词我只要把它背下来就可以得到一些夸赞或者奖励。但这样的过程是一柄双刃剑,你的兴趣会因此衰减。
所以在学前教育阶段到小学三年级前,园长拓叔建议:应该像构建英语学习氛围那样构建家校国学环境,即我们不强制他们背诵,但是要经常播给他们听,这样的原理就像很多歌,咱们并没有系统地学过、练过,但伴奏一出,我们就有印象甚至会唱......诸如此类。
我们说,教育是贯彻孩子们一生的,而学前教育阶段大家往往不那么重视,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在于我们被所谓的分数蒙蔽了双眼,但这也难免,毕竟社会上的竞争压力太大,让我们不得不在所谓的“起跑线”上大作文章。
但作文章,并不代表会作或作的好,这里就涉及到了教育的专业性。
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5g时代都已到来,我们获取任何信息都可以在一瞬间完成,所以我们每天会收到大量的信息。
但所有的信息对你都有用吗?像教育这个领域,我们作为家长要学习、要重点学习的,是孩子们在成长阶段的不同心理特征和状态以及出现问题时如何最优化解决。
也就是说,我们教育一定要“得法”。
(1)对于学龄前儿童,大胆让他们去探索
在这个阶段,父母一定要配合学校完成对孩子们的观察,即要了解孩子们对于事物喜好的心理趋向。
他可能会喜欢音乐、美术、数学、国学、舞蹈、讲故事、玩游戏......
这个时候,结合我们自己的经济现状,合理地为他们搭建合适的成长氛围。现在各种类别的 App的研发无疑是我们的一种福音。我们可以下载一些合适的软件来激发兴趣、辅助孩子们进行探索。
(2)探索时,不要轻易打断他们
切记不要在他们快完成时,说“差不多就行了”等等类似的话,因为他们在听到后会瞬间失去专注力。我们要知道,孩子在一生的成长过程中,专注力有多么重要!
(3)不强制性要求去记诵一些内容
我们知道,孩子们的语言敏感度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的,在过了学前教育阶段时,会渐渐趋平。机械记忆确实有助于孩子们大脑纤维的增粗,有助于大脑成长,但在学前阶段,更重要的时培养孩子们对周围事物的连接,只有孩子们的心理、生理、思维力都趋于稳定的时候(即学前教育结束,脑发育第一阶段结束),再去给他们输送一些所谓机械记忆的东西,这个时候,他们呢不仅记得快而且还能加深理解。
所以像学前阶段就要以启发、激趣为主!
不要在乎由分数引发的记忆焦虑!当孩子们各项智力、心理因素都发育正常的时候,好记性和好习惯的形成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所有的问题都不单单是机械记忆、背诵的事儿,而是多种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的综合结果。
最后,希望您可以配合学校为孩子营造一个这样的氛围,在不断熏陶中,加强潜意识的力量!
我是园长拓叔—在教育行业坚持做音乐的园长叔叔。
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