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渗透迂回也许是各国军队都曾实行过的一种较为普遍的战术。它可能还有胡蒂尔战术,风暴突击群战术等其他名字……

但是!!!

穿插战术!看清楚了,穿插战术,无论在美系还是苏系的步兵战术手册里,都看不到"穿插"的概念,只能找到类似但是不同的"渗透""迂回"。

可以这么说,穿插战术是独有的概念,在解放军出版的《战术学》里有明确定义:"穿插分为强行穿插,秘密穿插及两者结合穿插,目的在于突破敌人薄弱间隙,夺占纵深要点,袭击重要目标,阻敌增援,断敌退路",其他的大部分官方定义都差距不大。

穿插战术与其他各国大同小异的"渗透"战术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这个"强行穿插"上。在其他国家的定义里,渗透战术永远是正面战场的配合,属于战术层面的活动,目的以侦查和破袭为主,就算有分割敌人的任务,层次也低的多,以小队或者部分部队为主。

而穿插在我军地位很高,常常在战役乃至战略级别里占据战场主要而不是配合作用,其分割包围,阻敌增援,断后阻击很多时候都是整个战场歼敌的关键,从事穿插的往往是我军拳头部队,主力部队,比如强穿三所里的38军一一三师。

所以我军在穿插行动时,并没有像其他军队那种"被发现即失败"的特种部队式偷偷摸摸,而是穿的过就穿,穿不过就打着强行穿的暴力模式,一次穿插活动很有可能要与被穿插之敌军反复交战,属于阳谋。

渗透部队在敌后可以化整为零,隐蔽性保证了渗透部队的兵力分割可以非常灵活,但是穿插部队在敌后只能整体行动,一旦分兵必然遭受重大损失。渗透部队一般不与敌军主力接触,主要从事侦查,破袭,扩大突破口,为后续主力打开缺口创造条件。

穿插部队自己就是主力,往往主动分割包围敌人。目的就是打包围歼灭战。

所以可以看出,穿插与渗透虽然很相像,但仍然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战术。至于你问为什么外军学不会穿插战术。原因非常简单,大规模的敌后穿插意味着基本失去后勤和火力支援。而在现代大国军队中,能够习惯零火力支援的部队只有那么一个。

事实上,这也是穿插战术最大的缺点,抗美援朝后期被美军掐住了这个点的志愿军,穿插战术的成效便没有前期辉煌了。

最佳贡献者
2

1950年10月的“第一次战役”,原四野王牌第38军奉命担负战役迂回任务,负责穿插敌后断其退路。初战中由于38军行动不够迅速坚决,只配合主力另外五个军兜歼了美韩军15500余人,虽然给了麦克阿瑟当头一棒,但是战果不够辉煌,彭老总战后是骂了娘的。



第二次战役是从1950年11月6日打响的,这一次我军实施了更加大胆的“双层战役迂回”,以第38军、第42军分两路向敌后之德川地区穿插,占领预定地域后构设阻击阵地。尔后主力在正面发起大规模进攻,如此南逃的美韩军迎头撞上了我穿插部队,第38军知耻而后勇,浴血阻击南逃之敌,涌现了“松骨峰战斗”等光辉战例,截住了相当一部分敌人,最终歼其36000余人,彭总大喜,亲电谓之“万岁军”。


而在1950年最后一天打响的第三次战役,我军仍然以穿插迂回配合正面攻击,一举推进到“三七线”附近,歼敌19000余人,彻底扭转战局。美韩军丢盔弃甲全线撤退,一边跑路一边还得担心,不知道哪座山中会突然冒出我穿插部队,基本上快被这种迂回战法打神经了,你说他们能不害怕吗?吃亏了就肯定要研究,研究完了就是推崇,因为他们确实很难做到。




穿插迂回战术是我军大打“歼灭战”的重要手段,特别适合于狭长作战地域和山地作战环境,也就是不跟敌人进行简单的正面平推,而是先以有力之一部,利用夜暗条件或者山地环境隐蔽插入敌后,占领其撤退必经之路上的城镇、山峰或者桥梁等要点。及至穿插部队基本就位后,主力再从正面发起进攻,前堵后追,完成对当面之敌的战役合围,再一举歼之。


说起来简单,操作起来却颇不容易,主要是对穿插部队的考验非常巨大,穿插兵力如果太多,则容易被敌人发现过早暴露战役企图;如果穿插兵力过少,又可能在战役打响后,虽然占据了敌后要点,却因力量薄弱无法阻击大批逃窜之敌。就好像第二次战役中,第38军113师要硬堵美第八集团军主力,还要坚持到主力到达,因此战斗非常惨烈。



同时穿插部队在深入敌后过程中,还要克服道路和环境不熟悉、携带的物资弹药不足、以及随时可能跟敌人后方警戒部队遭遇等各种困难,既要按时到达穿插指定位置,又不能打草惊蛇引发敌人警惕,所以对指挥员和部队素质要求甚高。尤其是半岛那冰天雪地零下30多度的北部山区,稍微想想都清楚秘密行军之困难,因为行军是不可能走被敌人控制的主要公路。


所以在历次战争中,“打穿插”都是我军最光荣最艰难最危险的任务,选拔来执行任务的也肯定是最精锐最有战斗力的部队,因为事关战役成败,同时也意味着将面临许多困难或者重大牺牲,没两把刷子是绝难胜任的。笔者个人看法,最经典最成功的穿插迂回战例,当属1949年10月二野陈赓兵团的千里大迂回。



在解放中南地区的作战中,二野四兵团临时划归第四野战军指挥,陈赓司令员率部从江西赣州秘密出动,在地图上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从江西入广东,再从广东经广西直插云南,彻底封闭了中南地区所有蒋军、桂军、粤军的出海和出境退路,然后林彪的四野大军再从北向南掩杀而来,前后夹击的结果,就是该地区的所有敌建制部队,全部灰飞烟灭。


这是一次大手笔的战略级穿插迂回,也是我军集中兵力大打歼灭战的精彩呈现,而从蒋氏到白氏,乃至于粤军的薛岳、余汉谋等将领,都对这样的战法缺乏足够和清醒的认识,眼睛里只有林彪,却不想被陈赓抄了后路。等到如梦初醒时,大势已去也,几十万军队陷入庞大的合围圈当中,再无生路。



所以作为我军军事思想中的重要篇章,穿插迂回被传承下来成为经典作战手段,并且屡试不爽。无论是1962年还是1979年的自卫反击战中,我边防部队都经常使用这一战术,以完成对当面之敌某一战役集团的合围,再一举加以围歼,这方面的战例非常之多,就不赘述了。实际上,对此战法研究比较透彻和最为推崇的,当属美军将领李奇微。


这家伙在第五次战役中,也在反攻阶段首次使用了装甲支队的穿插战术,给我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3

什么叫迂回穿插?

迂回是,不让敌人发现,绕着弯子 插到敌人后面 切断敌人的供给 包抄敌人。如祖国解放战争,山东胶东口袋战争。比如:1947年7月,山东胶东半岛口袋战。国民党军队用12个旅,约20多万人,由连云港、临沂、诸城、潍坊市将山东半岛的出口堵住,再由潍坊向东北方向,昌邑、平度、掖县、招远,手拉手得围剿山东半岛的八路军,逼着由许世友领导的我军九纵和十三纵部队(现在的27军)以及地方部队约四万多人,从山东半岛的西部向东部后撤。国民党的口号是,要把土八路赶到北海里 去喝海水。(这时青岛、烟台都驻有国民党军队)。

这时我军九纵部队偷偷得迂回到敌人后面,直奔昌邑县的三合山,那里有国民党军的45师师部、后勤供给部,还有少量的警卫部队,他们战斗力很差,都被我军九纵和十三纵部队很快消灭了,我军缴获了大批的美式的武器和弹药。国民党失败了。

关于穿插。就是打开个突破口,大部队冲进去,再向两侧扩展。目的是 不让敌人的大炮 发挥威力,进行近战 消灭敌人。比如:51年5月14日晚8点钟 五次战役第二阶段总攻击,我们7907部队(27军81师)为剪刀师,由师长下连 带领士兵冲在前面。到第二天10点冲进敌人纵深10多公里。后面大批的兄弟部队,20军、26军、12军、60军 跟进,向两边穿插。打的南朝鲜兵,班里的战士 找不着班长,排长找不着连长,敌人失去指挥。捷报传达俘虏南朝鲜军队两个师、交给了北朝鲜人民军。

穿插迂回我术是运动战常见的一种大范围内调动兵力,突击一个点,打乱一大片。

毛伟人指挥的四渡赤水和肖劲夫指挥中印战争均采用这一战术。

最初发明者为韩信,在两军对垒时,以一部人马突袭敌方一弱势处,将敌分段,在敌两头来救援时,利用外部兵力追击,使其首尾难顾,从而达到集中优势兵力,歼敌一部的目的。这种战术适用于山地作战,对大兵团作战没用。

4

确切地说,我军推崇的是建制分合下的大纵深穿插,最著名的就是抗美援朝前四次战役,毫不夸张的说,将联合国军打蒙了。而我军的穿插和二战德军的闪电战也不一样,德军是利用强大的装甲部队,打开缺口推进到后方反包围。而我们是将强有力的突击力量,短时间化整为零,向敌军主力集团穿插,在合适的战略位置重新组织建制,对敌军后方进行打击,甚至围歼。


我军穿插战术备受推崇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战争中磨练,早已成熟的战术体系。抗日战争时太行山腹地的根据地,游击战术。解放战争时中原突围。直到抗美援朝初期达到巅峰,作为二次战役的棋眼,38军主力从27日夜晚开始,向美军后方纵深开始了营团级规模的大范围穿插,这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最成功的一次穿插,成功地达成了突袭和包围。113师作为穿插主力,分出339团3营向川铁路桥开进,,337, 338两个主团则作为38军的尖刀,沿着崎岖的山间小路,直插三所里,直插美军的咽喉!三所里是三条公路的交点,是美军补给线和撤退通道的咽喉,这里有几个能互相掩护支撑的高地群,天造地设的阻击阵地。这里,将敲响第八集团军的丧钟。可以看到我军在兵团级会战中,将建制化成营团级,几百人灵活的突击力量,美军从来没有见过。


2.强大的执行力,意志力。穿插是战斗意志的决胜。无论是近代战争还是现在战争,说到底拼的还是人员,再强大的战术,没有人去执行也没用。我军党指挥枪,信仰决定一切,就为战术的成功奠定了基调。几百人的队伍抛弃重武器,以轻步兵的火力去攻击一个师级单位,以连排为单位死守一个高地几十个小时,只是什么样的勇气与魄力。


3.优秀的基层军官,高素质的兵员。

而且我军尤其重视基层指战员的培养,在战场上,小部队是有可能创造奇迹的。在没有通信,没有后勤的情况下,指挥员的才能会被无限放大,有敏锐的战斗意识,快速对敌我力量进行评判,进而下达命令,在运动战中尤其重要。轻步兵作战能力我军可称世界第一,主观能动性凸显。


说句题外话,吃过亏的美军现在相当重视这个战术,海湾战争歼灭伊拉克装甲主力,03年伊拉克战争巴士拉战役,摩苏尔战役都有印证,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5

因为都打不出来啊,这种战术只有站在轻步兵巅峰的人民军队才打的出来。

跟其他国家所谓的胡蒂尔战术,小股精锐部队深入敌后,人民武装最犀利的就是整师整军的大范围穿插,直接结合部突破,堵住退路关门打狗。其他国家发现即失败,就算是美国,失去炸逼化之后也面临黑鹰坠落。人民武装直接强行军堵住缺口,人困马乏状态之下还能堵住炸逼化的重装美军。要不是实在武器弹药缺乏,抗美援朝估计一次战役的时候就终结了。

穿插迂回的战术一但打出,对于完全依靠补给的外军来说,基本就是胜负手,胜责全胜,败则全败,因为强行军之后编制被打乱,只能随身携带补给,输了这支部队基本就回不了家了。除非有美军这种武装直升机代步的部队,那没办法。换上人民武装,长期挨炸的轻步兵,补给不足是家常便饭,除了人民武装,都顶不住。

人民武装的穿插战术和德国闪电战的不同是一个靠轮子履带,一个靠两条腿,靠装甲集群轰开一点,向纵深猛插,然后形成钳型攻势,击穿防线,后来碰见苏联的大纵深理论,碰到装甲集群攻击的极限然后就被反杀了。

我军的穿插战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就是个bug,整师整团甚至整个军团,在没有补给的情况下,直接突然出现在敌人侧翼,背后,换谁是敌方指挥官,都会崩溃。这个战术成也不携带补给,败也不携带补给,因为这样缺乏攻坚的重武器,弹药有限,只能维持星期攻势,就到了强弩之末。所以朝鲜战争时候,面临美军的重武器炸逼,机械化部队的先跑为敬,等一周后再往回打的战术,志愿军也毫无办法,不过我相信,志愿军的火力能达到美军的一半,技术装备能到美军一半,朝鲜战争一次战役的时候就结束了,美军几个师就会连续被分割包围,over。

现在的战场形式发生很大变化,美军的重装部队全部装甲化,武装直升机代步,这种情况下,跟志愿军当年的穿插战术异曲同工,毕竟在掌握了制空权,制电磁权的背景下,飞机上有在任意一个时间地点发起进攻的权利,飞机的穿插速度比当年的人民军队还快。

朝鲜战争后,人民武装换上严重的火力不足恐惧症,向炸逼化转型,说个实在话,能炸逼化解决的,谁愿意两条腿去穿插?A地面不好吗?制空权,制电磁权在手,重装部队平推不香吗?现在的战场环境下,穿插战术也得到了更新,技术装备兵种一路穿插,对面的技术兵种就会面临灭顶之灾。

6

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在解放战争初期制定的我军战略方针。

而穿插迂回是打歼灭战的重要手段。“穿插迂回、围点打援!”这是我军在解放战争期间的拿手好戏。

解放战争期间最著名的“穿插迂回”战例;



1947年5月初,我华东野战军响应毛主席中央军委的号召,在鲁西南及苏北地区,寻找、创造战机,争取打大仗、歼灭敌有生力量的方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司令员及粟裕副司令员的指挥下积极在山地及江苏北部地区寻找战机,伺机歼灭国军有生力量。


1947年初夏,在粟裕司令员的指挥下, 我华东野战军集中了1/4/6/8/9五个纵队15万人作为主力,吸引国军主力决战,以2/3/7/10等四个纵队12万人作为阻断打援,共计27万人于鲁西南伺机行动。

1947年5月中旬,在失去几次分割围歼国军主力战机的情况下,我军主力决定主动出击寻找战机。

5月11日,在我华东野战军前线总指挥粟裕的安排下,命1/3纵队主动出击苏北地区,吸引国军第1兵团向鲁南解放前进犯。

急于寻找战机与我军决战的国军第1兵团的正编第83师、正编第74师、正编第25师,在兵团司令汤恩伯的指挥下余5月12日对我鲁西南解放前大举进犯。此举正中粟裕司令员的下怀。

机不可失!粟裕立即做围歼敌74师的作战计划。计划以1/3纵队3万人,穿插至74师左翼垛庄附近埋伏,以切断74师与敌25师之联系,以8纵1.5万人穿插至桃花山、磊石山附近切断74师与83师之间的联系,待穿插迂回部队到位后,4/9纵队3万人从正面发起对74师进攻,争取全歼敌正编74师3.5万人。

5月12日拂晓,我迂回穿插部队全部进入指定地域,华东野战军1纵3纵在垛庄附近于74师激烈交火,垛庄在国共两军的反复争夺下,几次易手,最终,我华东野战军占领垛庄,至此,敌正编74师的后路彻底被我军切断,与此同时,我8纵在一部分地方部队的配合下,占领孟良崮右翼的磊石山阵地,掐断了74师与83师的联系,4纵、9纵及7纵一部的配合下,共计4万人从正面将74师死死地包围着孟良崮附近的几个矮小的山头上。至此,围歼敌正编第74师的包围圈形成。

围歼战从5月13日凌晨打响到5月17日下午结束,在鲁西南的孟良崮地区,经过近60小时的激战,我华东野战军全歼敌正编74师3万余人,我军则损失1.2万人左右。

“孟良崮战役”是我解放战争期间最经典的穿插迂回战役,充分的发挥了我军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特长,在我华东野战军30万主力中,抽调近12万人,将74师分割包围,利用优势兵力在短时间内歼灭敌有生力量。

7

迂回与穿插是有区别的。最主要的区别是迂回的目的是包围敌人,穿插的目的是将包围的敌人分割开消灭。迂回的一侧没有敌情顾虑,穿插是两侧都有敌情顾虑。因此迂回要巧,穿插要猛。

8

渗透和绕行可能是各国军队实施的一种相对普遍的策略。它也可能有其他名称,例如休铁尔(Hutier)战术,风暴突击组战术...但! ! !穿插战术!清楚地看到,交错策略无论在美国或苏联步兵战术手册中,您都看不到“交错”的概念,只能找到相似但不同的“渗透”和“回旋处”。可以说,交织策略是一个独特的概念,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的《战术科学》中有明确定义:“交织分为强制交织,秘密交织和两种交织的结合,其目的是突破敌人的薄弱差距,抢占深度。重点是攻击重要目标,阻挡敌人的增援,切断敌人的撤退。”其他大多数官方定义也紧随其后。交织策略和其他国家类似的“渗透”策略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这种“强制交织”。在其他国家的定义中,渗透策略始终是前沿战场合作。它们是战术层面的活动。主要目的是侦察和突袭。即使有划分敌人的任务,等级也要低得多。它基于小型团队或一些部队。主。交织在我军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它通常扮演战场的主要角色,而不是在战斗甚至战略层面上进行合作。它的分裂和包围,封锁敌人的增援部队以及在中断之后的封锁往往是摧毁整个战场上敌人的关键。我军的拳头部队,主力部队,例如第三研究所第38军第113师。因此,当我们的军队穿插时,它没有像其他军队那样潜入特种部队类型的“被发现并失败”。相反,这是强行渗透的暴力模式。与散布着的敌军反复战斗的可能性是不正确的尝试。可以将渗透部队分成敌军后方的部分。这种掩盖确保了渗透部队的划分可以非常灵活,但散布的部队只能在敌军后方整体行动。一旦分裂,他们将不可避免地遭受重大损失。渗透部队通常不与主要敌军接触,主要从事侦察,攻击和扩大突破,为随后的主要部队打开差距创造条件。穿插其中的部队本身就是主要力量,经常积极分裂和包围敌人。目的是打一场围攻与歼灭战。因此可以看出,尽管交织和渗透非常相似,但它们仍然是两种不同的策略。至于为什么你问为什么外国部队不能学习战术。原因很简单。大规模散布在敌人后方的路线意味着基本失去了后勤和消防支援。在现代大国军事中,只有一个单位可用于零火支援。实际上,这也是交错策略的最大缺点。在抗美援朝战争后期,被美军捏住的志愿人员,这种交织战术的效果不及早期。

9

谢谢!

穿插迂回确实是我军发明的一种战术,适合于运动战和大兵团作战。它可以打乱敌军阵容,分割敌人,使敌人兵力分散,难以统一指挥调度,以利于我军对敌各个击破。

穿插适应于大兵团作战,我军运用这种战术,常见于解放战争时期和抗美援朝时期。派一支精悍的部队从敌群中穿插,象一把钢刀插入敌心脏,打乱敌人的部署,实施中间突破,为自已创造有利战机,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迂回,就是绕到敌人的背后或敌人无防备之处,采取奇袭的战法,直捣敌人的要害。如电影《奇袭白虎团》。

解放战争中,毛主席高詹远瞩,从战略的全局出发,为了不让华中、成都之敌溜掉,退入云南中缅边界,为了不惊动敌人,不从正面围歼敌人,而是采取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命令四野先打广州,然后从广东、广西实施大包围,切断后路,关门打狍的战略,从而阻断了敌人从海上、中缅边境逃窜的企图,为最后歼灭西南国民党军创造了有利战机。

此战术也可用于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为了配合我军正面战斗,可派一支部队迂回到敌人的背后进行突袭,不但配合了正面战斗,牵制了敌人,而且还对敌人造成前后夹击的阵势。

一九五0年,中国人民志願军第一次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作战,彭德怀元帅釆取的战法就是派出一支精锐之旅,对美军大胆穿插、分割,从而打乱了敌人的兵力部暑,出国第一仗就取得了重大胜利!

骄横一时的麦克阿瑟这才有所清醒过來,不敢继续向北进攻。

10

答案:因为我军经常打胜仗!这一最根本的原因!完全诠释了什么叫穿插迂回战术!

但别国也用,只不过没有我军出名,下面我会讲具体战役是我军是怎么使用穿插迂回战术的让也使用这种战术的外国如此敬佩。

二战就是最经典的三个穿插迂回战役:

第一:“苏德边境十八日”


第二:“基辅战役”

基辅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1年7月7日发生于乌克兰的一场大型包围战,它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包围战。它作为巴巴罗萨作战在1941年8月23日 至1941年9月26日,在苏联历史中它被称为基辅防御战役。战役空前惨烈,9月20日,基辅城被德第6集团军攻占。同日,德军第46装甲军赶到,并作为生力军投入战斗。与此同时,苏军也不断地投入生力军,试图协助被困苏军突围,但均被德军击退。至9月26日,基辅会战结束,苏军第5、第21、第37、第26集团军大部,第40、第38集团军之一部被歼灭, 65万人被俘。

战役中几乎整个苏联红军的西南方面军被德军包围,共有66.2万名红军被俘虏,德军在基辅的包围圈未被严密封锁,小股红军在德军紧闭包围圈后突破包围逃脱,包括谢苗·布琼尼元帅、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元帅及政治委员赫鲁晓夫。

【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原因,打了胜仗,胜利了】

第三:“明斯克战役”

明斯克战役共有两次,分别在1941年和1944年,1941年6月22日,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发动进攻,不到20天就歼灭苏军西方面军大部,俘虏50万人,1944年6月22日,苏联红军发动反攻,不到20天歼灭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大部30万人。在战线中央打开一个400公里宽的战略缺口。其中明斯克战役是指歼灭德国第4集团军的一个战役。

【也是使用迂回战术胜利的】

我军首次和第二次使用穿插迂回战役:

第一:1950年10月的“第一次战役”,原四野王牌第38军奉命担负战役迂回任务,负责穿插敌后断其退路。

第二:1950年最后一天打响的第三次战役,我军仍然以穿插迂回配合正面攻击,一举推进到“三七线”附近,歼敌19000余人,彻底扭转战局。

实际上,穿插和迂回是两种战术动作,其根本目的是深入敌后作战,所以刀常被综合运用。这种战术不是解放军创造的。早在冷兵器时代就使用过,但解放军绝对是这种战术的推动者。研究过战争文献的人会发现,在解放军的许多战役和作战指示中,几乎都有这样的说法:“你们的部门要以迅速而勇敢的战术插入敌后,分为围剿和歼灭”。这显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使用交错迂回战术的频率。

并且穿插的目标是什么呢?

字面意思都知道,切断敌军前方和后方的联系,分割前方和后方的敌军,不让联系,这样分开了,彼此之间联系不上,这样没有补给和支援,彼此之间做不好配合,可以很快的让我军快速消灭一部分敌军,从而全部解决掉。

但是呢,我看过很多的消息,其实穿插迂回并不是只有我军会用,而是大部分的国家都会,只是用的不好,但是我军用的很好,所以就有明显的对比,让我军的穿插迂回打的外国的军队满地找牙。

再者就是,在国外的很多战役当中,也并不是没有穿插迂回,只是迂回战术有,二战的时候德国的军队就用的很好,为什么我军用的如此备受推崇呢?大概是我军使用的次数多,胜利的多!打胜仗是最根本的原因!

当时呢,解放军的作战都是分散的,到处都是人,称之为连排级,甚至有的时候都是以单位作战,也就是一个一个人。但是当时所有人都很有激情,并且当兵的,也不会逃跑,或者别的。

一整个团甚至是一个师的人到处都在,只不过是遍布各地,当然了他们的目标是一模一样的。目标一致!

那么有些朋友会说,我在电视剧或者电影里面怎么没有看到?一般的抗日战争片,或者别的,不负责的说,里面都会叫做人海战术,简而言之就是人到处都是,给人的感觉是解放军无处不在。

一个这么好的战术到了电影里面或者不负责的电视剧里面成了人海战术。


【以上图片为:对越反击战, 解放军穿插迂回战术犀利打得越军没有脾气】

那么为什么我军当时用穿插迂回战术多?

1 最主要的原因是武器装备落后。如果领先,十分强大,直接都碾压过去了都,哪还用得着打穿插迂回战术,用这种战术主要就是以弱打强用的多。但是也不排除强大的也用。

2 我军的党的概念让当时的解放军使用这种战术。

3 通讯设备的落后。导致我们必须这样,必须取胜,所以采取穿插迂回战术。

正因为这样,造就了步兵的奇迹,当时的巅峰期很强大。

其实说白了,一个好的方法或者是一个好的战术,为什么用的人多,好用。

对于打仗,穿插迂回战术胜利的最多,就是最根本的原因。

生活中,现在为什么这么多人用抖音拍视频,头条写作,等等,赚钱有趣是最根本的原因。

以上就是为什么我军的穿插迂回战术如此备受推崇的原因。希望你喜欢,也看明白了,增加了你的知识。

谢谢,期待你关注我,了解更多关于真实的历史奇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