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说到国民党的王牌精锐部队、抗日铁军74军,不得不提副军长李天霞,与老上级王耀武是同窗,都是黄埔三期生。所谓成也74军、败也74军(整编74师),李天霞一生的兴衰荣辱都与74军息息相关。李天霞可以说是一位抗日名将,抗战期间参加过不少大小型正面作战,其战绩完全不亚于后来的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

自从李天霞投入到王耀武的起家部队补充一旅,也就是后来改编成的51师,便开始了辉煌的抗日生涯。首战淞沪会战担任第51师副师长兼153旅旅长,而此时的张灵甫正是李天霞手下的一名团长,李天霞率部与日军激战数日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随后参加了南京保卫战,李天霞亲自上阵与日寇血战,部队损失惨重,最终寡不敌众而被迫撤出了战斗。

李天霞的成名战是在江西上高会战,当时已晋升为74军第51师师长,率部在鸡公岭与日军进行残酷的肉搏战,歼敌千余人并牢牢守住了阵地,为保证上高大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战后李天霞51师荣获第一号陆海空武功状,而74军荣获最高团体荣誉飞虎旗,也获得了“抗日铁军”的美誉,不久后,李天霞升任74军副军长,负责在贵州为军部训练新兵。

老上级王耀武升任第24集团军总司令后,按理说李天霞无论是在战功和资历上,都有资格胜任74军军长的职务。王耀武是一个非常能干和务实之人,曾征集74军三位师长的意见,但关键人物并不赞成李天霞担任军长职务,主要是看不惯李天霞生活上的“特殊化”,这个人就是58师师长张灵甫,曾是李天霞的直属下级,而老军长王耀武非常在乎张灵甫的感受。

因为张灵甫不仅能打而且不像李天霞有点桀骜不驯,王耀武在权衡利弊下,决定牺牲李天霞,调其任辖下的100军军长,74军军长的位置则由曾担任57师师长的施中诚担任。李天霞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间被调出了曾经一起出生入死的74军体系,心中难免会有所怨恨,与张灵甫从此结下了恩怨,也为日后张灵甫兵败于孟良崮埋下了祸根。

抗日战争之最后一次大会战之湘西雪峰山会战,李天霞指挥的第100军再次立下了赫赫战功,率部在芙蓉山全歼了日军第109联队,而整个抗战期间,国军部队很少有全歼过日军一个完整联队的记录。战后,李天霞再度荣获陆海空武功状及各种勋章,唯一缺的就是国民党军中的最高荣誉勋章,即青天白日勋章。李天霞从淞沪会战至抗日最后一次大型会战,参加过不少大小战役,战功卓著,称为抗日名将不为过。

抗战胜利不久后,国民党进行了部队精编,李天霞第100军整编为第83师,而张灵甫74军被整编为了74师,被誉为蒋委员长的“御林军”,李天霞和张灵甫的地位相比,已经高下立判了。在内战期间,李天霞可谓出气不出力,开始打滑头仗了。鲁南会战期间,张灵甫的整编74师曾划给李天霞指挥,但是张灵甫自命清高根本不听从指挥,甚至向兵团司令打小包括,还要求脱离李天霞的管辖,最终汤恩伯硬是将张灵甫划给了黄百韬指挥,李天霞也因此对张灵甫咬牙切齿。

于是,李天霞开始踏上了“作死”之路,在张灵甫被围于孟良崮前,担任整编74师右翼安全任务的李天霞,为了抢功在不支会兵团司令汤恩伯的情况下,擅自向蒙阴进犯,一度令蒋介石十分恼火;当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轻而易举地切断了张灵甫与李天霞和黄百韬间的联系后,整编74师三万余人已经被华野如同铁通一般团团围在了孟良崮上。

此时的张灵甫已经上天无路、下地无门,宁愿向远在百里开外的同窗老乡胡琏求救,也不肯向近在眼前的李天霞低头。眼看着“御林军”已经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蒋委员长才下了死令要求全力营救张灵甫,否则军法处置。走在“作死”路上的李天霞被吓出了一身冷汗,便将手里可用的部队全部投入到解围的战斗之中。但为时已晚,当李天霞率部赶到孟良崮脚下时,张灵甫三万余人大军已经凉凉了。战后,李天霞因玩忽职守、救援不力被送上了军事法庭,离阎王殿只差一步之遥。

最佳贡献者
2

1950年朝鲜战场上的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确实可谓“二战名将”,作为欧洲战场上巴顿将军的心腹爱将,他曾经率领第三集团军的第20军率先突破齐格菲防线,强渡莱茵河杀入纳粹德国腹地,盟军放弃攻取柏林后所部转向东南,再渡过多瑙河横扫奥地利,战功赫赫并以凶猛强悍出名。



(沃尔顿?沃克中将)

巴顿将军经常夸赞其为“我那个最棒的杂种小子”,沃克由此在欧洲战场曾获得了“攻势权威”的专家称号,并被冠以“虎头狗”的美誉,美军甚至以他的名字命名了M-41轻型坦克:“沃克虎头狗”。就是这样一位名扬欧陆的美军战术家,却在清川江战役中遭到志愿军漂亮的侧袭而全军溃败。

其实沃克虽然脾气暴躁,但用兵颇为谨慎。当时美军在朝鲜主要有两支部队,即西线的第八集团军(司令官沃克中将)和东线的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少将)。“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要求两军齐头并进展开“勇猛的追击”,然而沃克始终担心志愿军会突然出现,主张小心翼翼的稳步推进,遭到麦克阿瑟的痛斥,后者认为那“不是一支不可辱的力量”。



(沃克)

无奈之下的沃克只好督师加速前进,他不知道的是,隐蔽集结的志愿军正准备将第二次战役的第一记铁榔头砸在第八集团军的脑袋上。1950年11月25日上午10时30分,美军先头部队第二师第9步兵团的贝克连突然遭到猛烈攻击,几个小时后便彻底溃败,全连129人仅仅撤下来34人,其中一半还是伤员。

在整条战线上,志愿军第39军、第40军同时发起攻势,第38军则穿插迂回三所里,到11月28日沃克已经意识到,徘徊在清川江北岸的美第二师、第二十四师和第二十五师正全部陷入包围之中。



(麦克阿瑟在前线)

麦克阿瑟却在这一天命令沃克和阿尔蒙德飞往东京开会,前线危在旦夕,部队身处绝境,司令官们还要去上千公里外的麦克阿瑟司令部“东京第一大厦”开会,沃克极度郁闷和不解,而长达四个小时的会议也没有讨论出任何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的方案只有俩字:撤退。匆匆赶回战场的沃克立即下令所有部队向清川江南岸全速撤退,他的计划是放弃平壤后在北纬38度线重新建立防线。

沃克中将本人也乘坐吉普车混杂在向南撤退的美军队伍中,这位三星中将有个习惯,喜欢戴着钢盔,乘坐吉普车或L5轻型飞机穿梭在战场上,为了防止轧上地雷,他还特地在吉普车内铺上了沙袋。他还有个更“作死”的习惯,乘车时总是急不可待的命令赶路,很有巴顿在欧洲战场的风范,如果路上有什么东西妨碍了这位将军的座车速度,他往往历声大吼“绕过它前进”!



(沃克在前线)

沃克另有个绰号叫“斗牛犬”,体态壮实,大腹便便,倒是很符合形象。他总是马不停蹄地奔走在战场各个角落,像巴顿一样突然出现在某处,用最简洁的语言整理要点后下达作战指示,然后又像风一样消失。但这个时段,冒进造成的溃败和组织混乱的撤退,已经使仅有的公路拥挤不堪,他应该老老实实地呆在司令部里才对。

1950年12月23日,沃克的吉普车在公路上被一长串南朝鲜军车迎面堵塞在路上,沃克的司机根据将军的命令试图“绕过它前进”,不料一辆军车突然“开出了车队,向沃克的座车迎面驶来”,吉普车来不及刹车瞬间被撞入路旁沟中,沃克的头部受了重伤,当手下七手八脚把他装进汽车送到战地医院时,这位三星中将已经死亡。

(李奇微中将)

根据美军的官方记载,沃克当时正准备前往第二十师的司令部,嘉奖这支部队同时把一枚银星勋章授予一名叫萨姆?沃克的上尉,他是沃克中将的儿子,来自德克萨斯州的一名步兵连长。至于情况是真是假,那只有天知道了,而朝鲜战场上美军地面部队最高职务和军衔的将军意外阵亡,立即震惊了东京和华盛顿,无奈之下,陆军副参谋长李奇微中将披挂上阵,接替第八集团军司令官一职,真正的对手来了。

早在五年前的1945年12月,沃克的老上级巴顿将军就因为离奇的车祸而身亡,而这位中将非但没有吸取教训,反而用生命诠释了巴顿集团军的“开快车”传统,终于“像风一般出现后又像风一般消失”。在他死前,杜鲁门已经向国会提名授予他四星上将军衔,1951年1月2日沃克终于晋升上将,只不过得称为“追晋”了。

(还上了时代周刊)

3

黄百韬并不是黄埔嫡系出身,但在解放战争中非常卖力,多次进攻和救援都非常积极。张灵甫在孟良崮被包围后,他救援最积极,最近时距离张灵甫的整编七十四师只有五公里。豫东战役他被包围,差点就被歼灭,但是他死守待援,胡琏赶到后给他解了围,华野外线兵团撤退。这是解放战争少有的几次被解放军包围后还能带着半条命逃出来的战例。

淮海战役前,国军五个兵团沿陇海路一字排开,摆出了长蛇阵,杜聿明原计划是要以这五个兵团向北反攻,收复济南。但没多久形势变化,杜聿明被临时调任东北,这五个兵团摆着没人管,刘峙也不知道如何是好。一直到1948年11月4日,顾祝同挟命到徐州剿总宣布,放弃海州,国军全线退守徐州,准备依托徐州坚固城防工事,与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

当时的黄百韬兵团下辖25军、63军、64军、100军,共计四个军。原本驻守海州的44军原来归李延年指挥,决定放弃海州后,临时配属给黄百韬指挥。这样,七兵团下辖五个军,共计12万人。该兵团原驻新安镇,任务是阻止已经进到鲁南地区的解放军南下两淮。国军决心退守徐州时,原计划七兵团5日即开始向西撤退到徐州东南,但黄百韬5日下午才回到新安镇,6日召开会议宣布撤退部署,实际上到7日才开始撤退。

当时七兵团兵团部与63军一起行动,撤退时由63军掩护,64军先行撤退至碾庄圩占领阵地,25军则掩护100军和44军撤退。44军原本是一个以做生意著称的军队,其实是刘峙的钱袋子,撤退的命令兵团总部还不知道,44军已经全军都知道了,并要求黄百韬兵团优先安排和照顾。所以,原本应当于5日就开始撤退的黄百韬,一直等到7日才开始撤退,耽误了两天时间。就是这两天,让解放军追上了骑兵团,并包围歼灭了其中一部分。

64军得到撤退命令后,7日凌晨三点半就已经开始撤退,到8日黎明已经全部通过运河,占领运河西岸及陇海路并向南警戒,行动比较快。兵团部8日拂晓时渡过运河,44军在优先照顾之下,也在8日上午渡过运河,只留下25军和100军尚未渡河。其中25军是黄百韬起家的老部队,是七兵团战斗力最强的一个军。

解放军行动也很快,七兵团正在撤退时,8日上午六点左右时,解放军一部已经占领铁路南十里一个靠近运河的村庄。七兵团正在撤退的时候,解放军追上了最后渡河的25军和100军,这两个军边打边撤,从下午两点一直到黄昏时分才渡过运河,损失比较大。其中,25军一个军被歼,100军的44师大部被歼,只剩下2000多人。

最作死的是63军。63军原定任务是掩护兵团部撤退,兵团部撤退后应当马上渡过运河撤退,但63军军长陈章对情况严重性估计不足,到7日上午十一点才开始撤退,路线是从新安镇向窑湾镇撤退,刚走了四十里就被解放军追上,发生战斗,只能边打边撤,8才到达窑湾镇,马上被解放军包围,与七兵团友邻部队失去联系。解放军随即开始攻击,到11日,全军被歼,军长陈章自杀,这是七兵团第一个被全歼的军。

不管怎么样,到8日黄昏,除了被解放军追上包围的63军,其它各部还是按照原定计划撤退到了碾庄圩。但这时候情况又有变化。8日,张克侠、何基沣在鲁南贾汪、台儿庄率部起义,徐州东大门敞开,刘峙不得不紧急将原本在徐州东面不老河南岸掩护七兵团撤退的11兵团李弥部紧急调往徐州,这样,解放军就畅通无阻的通过碾庄圩北面的运河和不老河,追上了七兵团。

黄百韬特意赶到李弥驻地曹八集,本来还想拉住李弥,让李弥不要着急撤回徐州,帮他掩护一下侧翼,但李弥表示,他接到了刘峙的命令,不能不撤。而且,李弥还话中有话的表示,以前邱清泉和黄百韬两个兵团仗着人多势众,看不起他,现在就看邱清泉的了。黄百韬只能苦笑一下说,邱清泉是靠不住的。但李弥毫不耽误,就赶紧撤回徐州去了。不过黄百韬并未死心,被包围之后听说邱清泉和李弥正在救援,还说,要是李弥有邱清泉的兵力,兴许还有点希望。他到死还是把希望寄托在李弥身上。

虽然已经遭到重大损失,但黄百韬仍然按照原计划撤退到了碾庄圩,兵团绝大部分部队也还是到了碾庄圩,于是在被包围之后,商量下一步怎么办。正当他在就地死守待援和突围两个选择之间犹豫不决的时候,常公的催命符来了。常公表示,现在要和解放军决战,黄百韬就在现地死守待援,他已经命令杜聿明率邱清泉和李弥两个兵团增援,黄维兵团也正在东进救援的路上。

其实这时候杜聿明还在东北,并未回到徐州,黄维则在到蒙城之后就受到中野顽强阻击,未能前进,而且逐步掉入中野的袋形阵地,逐步陷入被包围的态势,自顾不暇,哪有能力来解救黄百韬。黄百韬的唯一希望就在于邱清泉和李弥两个兵团,邱李两兵团一直到十三日才从徐州出发,虽然也不能说是不卖力,但有心无力,在解放军的顽强阻击下,他们始终未能突破解放军防线,只能眼看着黄百韬兵团被歼灭。

不过,黄百韬兵团的战斗力仍然是比较顽强的,从8日被包围,一直死守待援。到20日,看援军已经指望不上了,黄百韬终于下决心分散突围。但刚开始突围,二十五军一出阵地,就被解放军全歼,只有军长陈士章化妆逃走了。黄百韬又让六十四军突围,六十四军军长刘镇湘起初不肯,后来试图假投降逃走,被解放军发现,最后被全歼。黄百韬也被迫自杀。

黄百韬虽然不是嫡系,但是是顾祝同的心腹,在国军将领中算是比较忠诚的。但在关键时刻,他的几个错误比较明显。明知道44军是靠不住的,却留下二十五军和一百军来掩护44军撤退,导致二十五军受到严重损失。六十三军和兵团部在一起,他却在兵团部撤退后未马上命令六十三军尽快撤退,让六十三军被分割包围歼灭了。而最严重的失误则是在撤退前准备不足,没有提前在运河上架设浮桥,整个兵团十二万人都只能从一座运河铁桥渡河,耽误了时间。

4

二战后有一段时间,日本会播放一些战争时期“军神”的战地影像,不知道是心理安慰,还是怀念那些无法无天的日子。这期间,有一个陆军少将的战地影像,连续播放了很久,他名叫饭冢国五郎。

说他的名字,熟悉历史的应该已经会心一笑了,咱们来看看她是怎么作死的。

饭冢国五郎属于科班出身,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22期步兵科,后来在国内干了几年大学的军事教官。1938年8月作为101师团101联队联队长率部进入中国,参加对武汉的作战。

但是当时中国军队顽强抵抗,饭冢国五郎打的很不顺利,心情老不爽了。

像他这种有一定资历的“老鬼子”(当时饭冢国五郎已经51岁了),来到中国战场就是想证明自己很厉害。而且在当时,不仅他自己想证明,日本军方也想证明,于是派出战地记者,四处拍摄将士们的“英姿”。

这不,日本著名战地记者小悮行男就来到了庐山前线,想要采访一下饭冢国五郎。

其实这边儿打的正郁闷呢,哪有什么光辉战绩让你采访?不过人家来都来了,必须展示一下啊!

于是,天生爱表现的饭冢国五郎,决定让记者拍几张自己的照片。


这天是1938年9月3日,天气很好,适合拍照。

饭冢国五郎为了配合记者拍出“生猛”的照片,胡子不刮、脸也没洗的白净一点儿、光着上身,拿起军刀准备拍照。

按照记者的要求,大家选了一个很有战场氛围的高地,饭冢国五郎手拿军刀,头戴钢盔,摆出各种姿势,乱蹦乱叫拍照片。

总之,拍照过程很顺利,饭冢国五郎玩的很爽,记者也拍到了英勇的日本军人形象。

这一切,都被对面高地上中国军队160师的一个哨所尽收眼底。

当时哨兵正在站岗,忽然看到对面的高地上出现了几个人影,定睛一看,竟然是几个日本人在那里哇哇乱叫……不过,因为距离远,也只能看着。

但是,带着钢盔的饭冢国五郎太晃眼了。

钢盔这东西在战场上用处还是很大的,只要不是正面击中,弧面的钢盔能让命中的子弹滑飞,能保命。不过,钢盔也可能招麻烦。比如诺门罕战役和苏军打的时候,带着钢盔的日军士兵很多都是被一枪命中脑袋的。

日本人当时很纳闷,难道苏军全是神枪手?后来才发现,原来自己的钢盔正面有个很大的红色星星,远远看去非常显眼。所以,苏军趴在阵地上,看到对面一排红色的目标,全当射击训练了……


当然,饭冢国五郎的钢盔上没有大红星星。不过他的钢盔,因为在湿热天气里用的久了,掉漆了。这大好天气的,太阳一照,明晃晃的,闪瞎人眼。

中国阵地上的哨兵看着这老鬼子这么嚣张,决定削他一顿。

虽然汉阳造打不了那么远,但是正巧有扛着三八大盖的老兵来了。日本人的三八大盖好啊,射程远,精度高,用起来很顺手。

中国老兵也不知道对面是谁,就看着光着身子大喊大叫跟挑衅似的,不能放过他。

于是,老兵抄起枪,冲着那闪闪发光的目标打了一枪。

此时的饭冢国五郎已经结束拍摄,跟记者们告别,想象着自己的“英姿”出现在日本国内报纸上,太美了……

一声枪响,饭冢国五郎扑通一声直挺挺的倒在了地上。

这一枪真准,洞穿心脏……作死的饭冢国五郎,做梦也想不到刚才拍的,是自己的“遗照”。

5

改变世界那个逗逼——兄凭妹贵

吐槽机经常黑欧洲王室狗血混乱的婚姻关系,但其实说实话,这不过是乌鸦落在猪身上,咱们的祖宗似乎也没强哪去。这不!东汉建初三年(公元78年),汉章帝确定了自己的皇后——窦氏。

窦皇后是东汉名臣窦融的曾孙女,这姑娘的老娘是刘秀前太子刘疆的女儿,而汉章帝是刘秀另一个太子明帝刘庄的儿子。换言之,汉章帝和岳母大人是堂兄妹,他娶了自己的外甥女儿......

咱们得说汉章帝是个不错的皇帝,内外治理都是一把好手,“明章之治”也算中国古代数得着的盛世。可是这老兄有个毛病,极其护短,尤其是护媳妇那边的短。所以对大舅哥、小舅子什么的很提拔,很快就当大舅哥窦宪当上侍中和虎贲中郎将。

改变世界那个逗逼——花式作死

其实作为外戚大族的窦家一直就有两类人,第一类是忧国忧民型的,人品好、素质高,皇帝一直喜欢用;另一类则是膏粱子弟型的废材,成天飞鹰走狗不务正业。很不幸,这个窦宪是第二种类型的,而且是其中的极品。

这货飞黄腾达以后果断开始欺男霸女的土流氓生活,人称雒阳(洛阳)银枪小霸王,emmm....你们没听出什么吧?没听出来咱们就继续。这货作死到什么地步呢?他把人家沁水公主的庄园给强占了,当然,这货是给钱了的,给了30铢。

这沁水公主可是人家汉章帝的亲姐妹,公主不敢跟他一般见识,妹夫可不惯病的。章帝把这货抓进宫里一顿痛批,表示必须为老刘家讨回公道。没办法的窦皇后毁服谢罪,章帝才算放过他,但从此也不再用他了。

改变世界那个逗逼——继续作死

到了公元88年,才31岁的汉章帝就崩了,继位的汉和帝才9岁,不用说,大权自然落在荣升太后的窦女士手里。本着用谁都是用的原则,窦太后把自己的兄弟全都提拔起来,窦宪自然又炙手可热起来。

这哥们开始又一轮的欺男霸女,而且把这股歪风蔓延到朝堂,专门挑老实人提拔,为啥?好控制呗!更离谱的是这倒霉孩子还小心眼,属于小人报仇从早到晚那伙的,谒者韩纡曾经审问过他老爹,这货居然因为这个就把人家宰了。

这边他浪的飞起,那边窦太后也没闲着,可算死掉老公的她和都乡侯刘畅搞到一起,打的火热。颇有危机意识的窦宪觉得有点不爽,这哥们派了个杀手把自己第二任妹夫给宰了,还试图嫁祸给别人。

改变世界那个逗逼——出征赎死

事情败露太后自然是大怒的,把窦宪禁闭在宫里,准备挑个良辰吉日杀了祭奸夫(这一家人真的够了)。窦宪也懵逼了,看情况妹子是真准备有异性没人性了?可怜我那夫人还年轻,不一定就便宜谁了啊........

思前想后的窦宪找到一个置死地而后生的办法,我带兵出去打匈奴行了吧?妹子你也别杀我了,让我死匈奴人手里,省的你落个杀兄的罪名。当时正好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南匈奴亲汉又常叫北匈奴骚扰,连连请求东汉出兵救援。

就这样,公元89年6月窦宪领兵出征漠北,除汉军精锐8000外,还有南匈奴、乌桓、羌等各族合计3万大军,兵分三路北上。开启了自己作为军人的不朽篇章。

改变世界那个逗逼——勒石燕然

公元89年9月,三路大军会师涿邪山,半月后在稽落山与北匈奴展开血战。要说窦宪这货节操大抵是没有的,但作为将军确实犀利,他抓住北匈奴侧翼衔接的一个漏洞,直接突击撕裂匈奴阵型,一场大胜唾手可得。

无比凶残的窦宪依然没有放过北匈奴,稍微整理军队后就继续追击,终于在私渠比鞮海追上北匈奴主力,一番冲杀之下,北单于只能继续逃跑。这一战汉军斩首13000余,获牛羊以百万计,出塞3000里扬威,堪称旷古之功。

大胜后的窦宪登上了燕然山,望着无际无边的漠北草原,一直纨绔恶劣的他似乎也感觉到了某种荣耀。他命令中护军班固在山上刻石记功,留下汉王朝的赫赫武功,“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

从此之后,勒石燕然成了所有中原王朝武将梦寐以求的终极荣耀,它与霍去病的封狼居胥一起鼓舞这李靖、徐达们一次又一次的出塞。

改变世界那个逗逼——还是作死

两年以后,已经成为大将军的窦宪再次派出了老部下耿夔,这次他要帮北匈奴彻底搬一次家。汉军出塞5000里再破北匈奴,斩名王以下五千余人,俘虏北单于皇太后,北单于仓皇逃窜不知所终。

逃亡的北匈奴至今依然算下落不明,有些历史学家认为他们跑到了北高加索地区,又绕路西迁,最后成为那支来历不明的上帝之鞭,把欧洲搅和的底朝天。虽然吐槽机不太赞同这种推断,但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窦宪就算彻底改变了世界。

然而疑似改变世界的窦宪并没有这个觉悟,他依然是个作死的逗逼,甚至开始变本加厉。这老兄大肆网络党羽搞小团队,大概是吸取了之前差点挂掉的教训,有党羽他必然先给妹妹过目。顺眼的就留下陪妹妹玩,不顺眼的就自己带回去.......

改变世界那个逗逼——终极作死

妹妹对他的知情识趣很满意,于是对他更加宠爱,这货已经从洛阳银枪小霸王发展成了朝堂巨无霸。他的一切命令都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他的一切需要都飞快都得满族,大家对他都非常满意,除了一个人,他的便宜外甥汉和帝。

汉和帝表示你带人睡我便宜后妈我本来是没有意见的,你霸占朝堂我其实意见也不太大,但你想坐老子这把椅子就没话好说了。

其实窦宪到底有没有阴谋篡位我个人是存疑的,这货就是个嚣张跋扈的逗逼,大抵没那么多心眼儿。可他终极的作死在于如果不想篡位就赶快急流勇退,如果想篡位就抓紧时间,这货一直在嚣张跋扈,没有其他动作.....

公元92年6月,窦宪被褫夺大将军位,改封冠军侯,到封地后被逼自杀。这个逗逼的天才将领就这样把自己给作死了.......

6

国民党中将军长郭景云,作为傅作义集团的“王牌军”军长,在平津战役中,先突出解放军包围,又打退沿途的阻击部队,却大意休整队伍被包围,后又在救援接应部队近在咫尺的情况下,因为自己的意气用事,而错失逃生机会,最后所部被全歼,本人自杀,“大义凛然”的把自己给“作死”了。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发起不久,高瞻远瞩的毛泽东又发出命令,令华北军区杨得志2兵团、杨成武3兵团向张家口一带集结,配合东北野战军准备发起平津战役。

11月29日,杨成武3兵团对张家口外围发起攻击,平津战役打响。张家口国民党守军孙兰峰部立即向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求援。此时,傅作义正在关注着各地的战况,得知攻打张家口的只有杨成武部队,略松了口气,他所担心的是林彪的东北野战军是否入关作战,以现在东北野战军的实力,他是很难应付的。

张家口是傅作义部队的西退之路,必须要保住,所以他立即命令自己的“王牌军”35军,马上驰援张家口。35军是傅作义的起家部队,他曾长期兼任军长,现任军长是郭景云,绰号“郭大麻子”,中将军衔,郭景云能争善战,勇猛忠心,是傅作义不可或缺的得力干将,但骄傲狂妄,任性自大。

郭景云接到命令后,立即率35军约1.6万人,分乘400余辆美式汽车,很快抵达张家口外围。杨成武见机行事也顺势将他一起围住。但因为杨成武兵团只有三个纵队,虽然围住了敌人,但战线过长,力量略显薄弱。

张家口两军相持之时,东北野战军的先头部队程子华部打下了密云,全歼守敌6千余人。傅作义得知后惊出一身冷汗,林彪终于还是入关了,为安全起见,随即电令郭景云火速回归北平,留下孙兰峰死守张家口。

郭景云这边刚刚把部队安顿好,马上又组织回归。利用机械化的速度,冲出杨成武部队的包围圈倒是没费多大劲儿。郭景云率领着汽车队伍浩浩荡荡的踏上北平的归途。

走到新保安时,遭到了强大的阻击,原来是杨得志2兵团的一个先头旅,于前一天占领了新保安,面对来敌展开顽强阻击。但双方力量过于悬殊,郭景云还从北平调来飞机助阵,最后,解放军只能撤出新保安。

郭景云在傍晚时分趾高气扬的进入了新保安城,并不顾部下要他连夜赶路的劝说,坚持在城内休整一夜,并狂言“这是咱家门口的路,难道还怕闹鬼吗?”

但一夜过后形势却大大出乎郭景云的意料,杨得志的后续部队接连赶到新保安外围,35军一夜之间已被团团围住,想走出去,难了!在突围了一整天后,寸步难移,只好又退回城内。

傅作义得知自己的王牌军陷入重围,心急如焚,马上派出两个军前去增援接应35军。可是当援军前来接应时,郭景云因与援军的军长不和,拒绝与援军配合。当援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打到离35军近在咫尺时,郭景云却向另一个方向突围,想凭自己之力脱身。

结果可想而知,面对着又陆续赶到的东北野战军部队,增援接应的两个军也顾不上郭景云了,想跑却没有跑掉,均被歼灭,郭景云也失去了最后的希望。

只能做最后的挣扎,郭景云妄想坚决固守。但解放军的力量早已今非昔比,在上百门大炮的强力打击下,35军很快失去抵抗能力,阵地被一块一块占领。郭景云最后被解放军围在指挥部,眼见大势已去,他让部下和自己一起点燃汽油桶“为国尽忠”,但却没人愿意和他一起死,汽油桶也被部下踢到了远处。郭景云绝望之际,拨枪自尽。“王牌军”全军覆没。

杨得志得知郭景云自杀后,让人买了口棺材,把他安葬了。

郭景云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本来有着数次逃生机会,却因为自己的狂妄自负而丢了性命,硬是自己把自己给“作死”了。

我是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7

解放战争中,最能作死的名将,应该是白崇禧。

白崇禧素来有“小诸葛”的称号,就是因为这个人足智多谋,奇迹百出,尤其擅长参谋,在北伐战争、新军阀混战等一系列战争中崭露头角,成为国民革命军中最为优秀的名将。

早期的战争经历,可谓辉煌。

滇桂战争中,白崇禧带领广西军节节胜利,让西南地区很快逐渐成为国民革命军的地盘。1925年1月,唐继尧和沈鸿英进犯广西的李宗仁黄绍竑所部,白崇禧带领钟祖培、吕焕炎等纵队打败沈鸿英,战略柳州和桂林。不过,当白崇禧南下时,沈鸿英有卷土重来,占据桂林。4月,白崇禧回师,沈鸿英逃跑,被白崇禧打败在两江塘,不久后沈鸿英势力被肃清。5月,白崇禧和黄绍竑一起打败了唐继尧的滇军。第二次东征陈炯明期间,川军熊克武进犯广西,被白崇禧打败。在滇桂战争粤桂战争中的优异表现,让白崇禧得到了“小诸葛”的称号。

白崇禧的大放异彩,则是在北伐战争中。南昌之战中,白崇禧带领第七军(陶钧旅),第二军(戴岳师),第三军(朱世贤师)之各一部追击南昌败兵,俘虏就抓了15000人。蒋介石下台后,孙传芳又卷土从来,南京危急。白崇禧指挥了第一军、桂系第七军打败了孙传芳,取得了龙潭之战的胜利。

抗日战争中,白崇禧配合李宗仁指挥了台儿庄战役,歼敌一万多,这是国军第一场胜仗,同时也是抗日战争前期歼敌最多战绩最大的一场胜仗。解放战争中,白崇禧又在第二次四平战役中打败林彪元帅,在大别山打败刘伯承元帅。几乎可以说,白崇禧在军事上,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

可惜,白崇禧鬼迷心窍,自从进入1948年,好像脑子短路一样,昏招不断,作死不断,最终把国民党政府整没了,也把自己害死了。

最典型的的是在淮海战役中,白崇禧扮演了猪队友的角色。

1948年6月,白崇禧担任了华中“剿总”司令,蒋介石认为白崇禧的能力不应该仅限于指挥一个剿总,把徐州剿总的位址也给了他。没想到,对于这样的美差,白崇禧居然一口回绝了!

原来,白崇禧打算支持李宗仁当总统,自然要给老蒋穿小鞋了。当然另一个原因是,白崇禧打算把湖北地区建设成桂系大本营,不想去指挥中央军的骄兵悍将。事实上,担任徐州剿总的刘峙才能尚可,却不敢对邱清泉、孙元良和胡琏这些黄埔系军官怎么样,几乎所有的命令都让杜聿明下达。

接下来的淮海战役,白崇禧专门拖后腿,把老蒋气的跳脚。淮海战役在11月打响,老蒋打算调华中剿总的张滏兵团和黄维兵团去徐州附近。白崇禧很坚决,要去让黄维去,张滏兵团是桂系家底,不能拿出来给你用。蒋介石说的嘴皮子都磨破了,白崇禧就是不答应。

老蒋无奈,只能调湖北西部的第20军和第28军前往蚌埠。这两支军队到了武汉,被白崇禧拦住了,各种检查、各种盘问、各种调查,还给老蒋打电话“你们把部队都调走,武汉还要不要?”经过老蒋和何应钦的努力,第20军和第28军终于被放行,但是耽误的时间已经回不来了。

淮海战役还是兵力不够,老蒋要把第二军调过来,第二军是嫡系精锐,全美式装备战斗力很强。第二军又要经过武汉,又被白崇禧拦住了。老蒋打电话给白崇禧,骂他“娘希匹,你还服从不服从命令了?”白崇禧则是死猪不怕开水烫“不合理的命令当然不服从!”后来顾祝同等商议可否让第二军留一个师走三个师,正商量期间,淮海战役的黄维、黄百韬和杜聿明等兵团都已经被歼灭了。

毫不过分的说,李宗仁和白崇禧,就是解放战争中我军的最大友军,要不是白崇禧给老蒋使出的那些绊子,淮海战役还真没那么容易就打赢。李白两人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搞死中央军自己当总统,事实上。淮海战役后,这个计划确实成功了。

淮海战役中下绊子,又发表电报把老蒋赶下台,蒋介石对白崇禧恨得牙痒痒,再加上之前宁汉对峙时的逼宫,老蒋恨不得弄死老白。

可是老白却以为,老蒋很讲信用。在老蒋败退台湾给他开出了行政院长空头支票时,屁颠屁颠就去了。

这不是洗干净脖子让人砍吗?

可老白反而认为,老蒋想要反攻大陆,必须重用我!

李宗仁从美国回归新中国后,白崇禧就被老蒋给“福杀”了,老蒋这么杀的白崇禧,你去翻一下往期文章就能找到了。

8

在历史上有一些所谓的名将,不是因为自己勇猛过人,就是认为自己智谋出众,所以卖弄才华。结果一不小心,一失足成千古恨,枉送了性命。如果说“作死”的名将中,我认为宋朝的徐禧堪称典范。此人用他的所作所为给我们阐释了“不作不死” 的真谛。

徐禧之所以成为“名将”,这是因为他的“名”纯粹是靠“作”得来的。他靠他的作给宋朝带来了一场惨败,也让自己在此战中成“名”,“作死”了自己。

那是在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宋朝的神宗皇帝赵顼看了种鄂“筑城推进,控制横山”的奏折以后,颇觉称意。随即亲令徐禧、李舜举前往延州,审定筑城推进的计划,并指令鄜延路守军统帅沈括,听从徐禧的调遣,又令李稷负责筹措粮饷,保障军需。

但是,宋神宗只看到了这个计划很好,可是却没有考虑到派去执行的人选,他选派的徐禧给他和宋朝带来了一场大祸。徐禧这个人本没有实战的经验,可他却认为自己是不世出的良将。他经常自吹自擂说:“不是我徐某人夸口,如果让我成边,不费吹灰之力即可收复西北的疆土。无奈现在戍边将帅怯战不前,有什么办法呢?”

这一次,宋神宗派徐禧到西北边疆审定筑城推进的计划,让徐禧喜出望外。他认为一显身手的机会来了,于是他满怀信心地带领着随从人员,踏上了征途。徐禧到达鄜延后,既没有认真研究敌情,又很少到现场察看地形,便仗着自认为“熟读兵法,精通韬略”的本领,向沈括简单地询问了一下情况,就彻底推翻了种鄂的计划,自己又制订了一个筑城推进计划。走出了他作死的第一步。

他把将领们召集起来,说:“种鄂曾向朝廷提出筑城推进,控制横山的方案,实有严重的缺陷。其一是,银州看起来地处明堂川和无定河的汇流处,似乎险要可守,但是老城东南已被大水淹没,西北又是天堑,远不如永乐川的地形有利,二是,夏州、宥州旧城都已倒塌毁坏,如果逐个修复,工程浩繁,花费太大。所以这个方案不宜付请实施。必须离开原有州城旧址,另选要地,重建堡寨。我决定在水乐川建立六寨六堡,依靠山势构成阵地,作为控制银、宥、夏三州的枢纽,如此便可大举推进。”

谁知道种鄂不同意徐禧的方案,他说:“在下久居边关,深知西北的地利,银、宥、夏三座州城,都是前人反复勘察选定的要塞之地,有险可据,有水可用,交通发达,供给方便,又能控制所属各地。若放弃这些地方不用,而在永乐川重新建城,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缺少泉水。以水寨控制水源,很不可靠,一旦水寨有失,水源断绝,全部寨堡都将陷入绝境。修复三城的工程虽大,如果按照银、宥、夏的顺序逐个推进,也是力所能及的。”

徐禧已经设计好了筑城的方案,就根本没有采纳种鄂的意见。于是就按照自己的方案下达筑城的命令。

不久,种鄂向朝廷奏了一本,极力阐述徐禧的方案不可行。徐禧发现后,又怒气冲冲地斥责道:“你竟敢百般阻挠、破坏我的筑城计划,难道你就不怕死吗?!”种鄂毫不示弱地说:“在永乐筑城据守,势在必败。兵败难免一死,不受你的节制,无非也是一死而已,有什么可怕?!”

徐禧看无法让种鄂屈服,就也立即向朝廷奏了一本,指责种鄂目无军纪,不受节制,令其留守延安。随后,便与李舜举、沈括一起,带领高永能、高永亨、曲珍等十名战将,十万人马,近二十万民夫,开赴永乐川筑城。由于征用了数十万士兵和民夫,人力充足,筑城工程进展比较顺利。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已初具规模。徐禧十分称心如意,随即命名为银川砦,并指派曲珍守备。正当徐禧坐镇米脂等待朝廷封赏之时,忽然传来了西夏数千人马迫近新城的消息。徐禧急忙遣将迎敌,并要亲到银川砦指挥作战。跟随他的一些亲信建议说:“朝廷的意旨是要大人前来审定筑城的地点,现在新城已经筑成,御侮退敌是守边将领的责任,我们可以返回京师了。”

此时,徐禧一心想立功显威,名留青史,哪里还听别人的劝告,随即命令沈括镇守米脂,就同李舜举、李稷等人带领大队人马,开进了银川砦。走出了他作死的第二步。

徐禧到达银川砦不久,数千夏兵不战而退。他却把夏兵的侦察行动,看作不敢进攻新城,是怯战而逃。接着,传来夏兵二十万前来进攻永乐的消息。徐禧竟不作迎敌的准备,还口出狂言说:“夏兵大举前来,正是我等依托坚固的寨堡,杀敌立功,夺得富贵的大好时机。”

大将高永亨久在西北戍边,见夏兵来势凶猛,深知难以力敌,连忙建议说:“银川砦太小,又无泉水,不宜全军在此固守。”徐禧一听,勃然大怒,就以动摇军心的罪状,喝令拿下,斩首示众。幸得诸将苦苦劝解,高永亨才免一死,被押送延州监禁,等待发落。

夏兵出动了倾国的兵力来攻打永乐,曾同夏兵多次交锋的战将高永能,见夏军初到,还没有列阵,急忙建议说:“现在乘敌兵混乱之机,应尽快出兵冲击。”盲目自大的徐禧,竟然学着宋襄公的腔调说:“王者之师,不鼓不成列”。依然按兵不动,又一次失去了战机。走出了他作死的第三步。

及至夏军列阵后,宋军初战失利,又见夏兵蜂拥而来,人心慌乱。布阵在城下的曲珍忙建议说:“现在军心已经动摇了,不能与夏军交战,如果交战必败,请下令入城固守。”徐禧大声斥责道:“你身为大将,见到敌人就想不战而退,心中还有军法吗?”吓得曲珍施礼认错,等候命令出战。

不久,夏军开始渡河进攻宋军。宋军也派出鄜延最精锐的选锋军前去冲击。可是这些军队和夏军接战失利,大败而逃,冲乱了后阵。随后夏军趁势全面展开,分头向宋军的寨堡发起了猛攻。宋军各阵地上,军民混杂在一起,受到夏兵攻击后,乱作一团。有的向南逃跑,有的向大寨撤退,互相拥挤践踏,夏兵在后乱砍乱杀,结果二十多万军民,退入大寨的仅剩三万多人。

此时,水寨已被夏军占领,这三万人也陷入无水可饮的处境。城中无水,数日之间,宋军渴死大半。曲珍见大势已去,为避免全军覆没,建议组织突围。可是,徐禧的方寸已乱,竟不知如何处置。走出了他作死的最后一步。

就在守军苦战支撑之时,突然天降大雨,人马得到水喝,军心有所稳定。将领们见有生机,计划组织突围。不料新筑的土全被雨水冲塌,夏兵乘勢一拥而入。高永能率军迎战阵亡。徐禧、李舜举、李稷等人都死于乱军之中。只有曲珍等四将突出重围,幸免一死。

永乐之战,由于徐禧刚愎自用,不听从有经验的老将建议,一意孤行,在错误的地点建城。而且自不量力,亲自去指挥作战。在作战中,又胡乱指挥,一再失去战机,以致造成慘败的结局。徐禧不但“作死”了自己,也给宋朝带来了惨重的损失,他用他自己的“作死”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9

古人云:“瓦罐不离井口破,将军难免阵上亡”,打仗是个最凶险的事儿,不是开玩笑,刀兵箭矢之间,可容不得你像戏台子上一样,胸前护心镜,背后招摇旗,腰悬龙泉剑,掌中风翅镏金镗,胯下一催黄骠马,得意洋洋喊一声:“来者通名,本将刀下不斩无名之鬼!”

大凡这么干的,都被敌人一通乱箭射成了筛子,常言道,不作死就不会死,但扛不住历代总有那么几个想在战场上作死的神人啊。

1、华元——因为一碗羊肉汤而主帅战败被擒

华元是春秋时宋国名将,当时郑国和宋国打仗,宋国派大元帅华元率军迎战敌人,大战之际,华元为了鼓舞士气,便下令宰杀牛羊,犒劳将士们。三军上下都在大吃大喝的时候,有一人却暗暗生气,此人就是华元的车夫羊斟。不知道是华元粗心还是故意,他把车夫羊斟忘了,结果这位羊斟连一口羊肉汤都没喝上,他认为大元帅这是故意不给面子。

要知道,春秋时期打仗,靠的是车战,马拉战车互相冲击,车夫的地位非常重要,华元得罪车夫,不可谓不作死。结果到了两军战斗一打响,车夫羊斟就开始发挥自己的天赋了,他不听将令,赶着马车到处乱跑,哪里敌人多就到哪里去,直接把自家主帅的战车开到了郑军的阵地上去了,华元惊惶失措,问:“你这厮这是做什么?”

车夫羊斟得意洋洋说道:“昨天分羊肉,你说了算;今天开车,老子说了算!”

(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这就是成语“各自为政”的出处。

于是宋军主帅开战就被擒了,宋军大败。

2、我乃XXX,谁敢与我决一死战!

东亚文化圈,都受《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影响颇深,以至于许多将军,有事没事都把《三国演义》拿在手上翻,明代万历年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入侵朝鲜,明朝名将李如松奉命去抗日援朝。

传说当时两军对垒,有个日本将领痴迷三国演义中的武将单挑,跳出来大喊一声:“谁敢和我‘一骑打’(单挑)。”结果明军这边面面相觑之后,然后举起火铳把他打成了筛子。可见此人读小说中毒太深,战阵之上生死关头,还想着如三国英雄那样单打独斗。

无独有偶,清末太平天国年间,太平天国这边有一员名将叫做曾天养,骁勇无比,深目长髯,身材雄伟,金田起义时,已经五十多岁,剽悍绝伦,初授御林侍卫,在太平军中,号称骁将。他立功无数,曾大破清军,逼得湖广总督吴文熔自杀;又曾在漩湖港大战中击溃曾国藩的湘军水师,斩杀湘军名将陈辉龙、沙镇邦。

然而这位猛如黄忠的老将军太猛了,以至于打仗的时候总是刹不住车,一味奋勇向前。后来在城陵矶与湘军大战的时候,曾天养看到清军大将塔齐布在阵前指挥,就想到自己的好友林绍璋在湘潭被覆败的仇恨,一时愤恨不已,单枪匹马杀入敌阵,大喝道:“塔妖!我来要尔命”。

曾天养挺矛直刺,刺中了塔布齐的座下马,抽矛再刺的时候,却因为用力过猛而失足翻倒,清军一拥而上将他乱刀砍死,一代名将,如此莽撞,实在是不应该。

3、放开他,我来亲自送他上路!

国产影视剧的中的反派大多是这种死法,明明实力碾压对手,大可以飞龙骑脸秒杀主角,偏偏要逼逼叨叨说一大通废话,双手叉腰45度仰望天空感慨宇宙人生之类,最终被主角逆袭成功,后来就有句话叫做:“反派死于话多!”

然而历史上还真有这么一个人,这人还是个外国人,他就是伟大的塞尔柱帝国君主阿尔普·阿尔斯兰,他们那里叫做“苏丹”。这位伟大的苏丹1072年攻打一个城堡,久攻不下,向守城将军优素福招降,承诺绝不杀他。优素福于是投降,结果阿尔斯兰在大帐中接见了优素福之后,又觉得话不投机半句多,喝令把他推出去斩首。优素福见他出尔反尔,于是大怒,拔出腰间小刀,冲向阿尔斯兰。阿尔斯兰身边的将领正要把他乱刀分尸,然而这位伟大的苏丹、帝国第一神箭手却说:“放开他,看老子亲自来送他上路……”

不料平时百步穿杨的阿尔斯兰这回却失了手,他脚下一滑,一箭射空,还摔了一跤,正好滚到了优素福面前,被优素福一刀捅了个正着。四天后,这位塞尔柱帝国的第二位苏丹以如此离奇的方式去世,年仅42岁。

4、这个距离上,他们连头大象都打不中……

这还是个外国名将的故事,此人阵前嘲讽敌人枪法,结果现世报来的快!

故事发生在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美国第六军司令约翰-赛奇威克将军领军进攻南方军队,1864年5月9日,他在与格兰特将军会晤之后,率领部队与敌军在弗吉尼亚州斯波特西尔福尼亚县对峙,他骑着马到他的部队阵地进行巡视。

当时南方军队配备了很多神枪手,他的士兵非常害怕,紧张无比,一个个趴在地上,赛奇威克大怒,对躲避敌方狙击手的士兵们喊道:“你们这群胆小鬼在干嘛呢?在这个距离上,他们连一只大象也打不到!”话音未落,一颗子弹呼啸而来,正中他的左眼,赛奇威克从马上一头栽下,倒地而亡。

5、儿子英雄老子也是好汉

这位苏峻大将军,放到整个战争史上,大概都能被评上“作死之王“

苏俊原本是东晋的著名将领,曾率军平定王敦之乱,被封为冠军将军、阳内史,拥兵数万,是东晋王朝颇为依仗的江北屏障。然而拥兵日久,骄横之心便生,常年和中央朝廷不对付,甚至连叛逆余党也敢藏匿收留。

后来晋朝外戚庾亮当权,一心要除去苏峻,反倒把他逼得先下手为强了,苏峻一不做二不休,联合当时的寿春守将祖约(祖狄的弟弟)起兵造反。这两位大帅能征善战兵多将广,一路顺风顺水把朝廷派来镇压的政府军打了个落花流水。

后来东晋派出了陶侃(陶渊明的祖父)这样的名将出阵,才能和苏峻打了个有来有往,遏制了叛军的气焰,原本这场战争胜负之数还很难说,结果却发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时期,彻底改变了战局。

东晋将领温矫和赵胤带了一万步兵进攻苏峻的石头城,苏大将军毫不畏惧,率了八千精锐出城迎战,双方打了个不可开交。交战的时候,苏峻的儿子苏硕非常勇猛,好比那长坂坡的赵子龙,单枪匹马冲锋陷阵杀进杀出无人能挡,晋军大败。

这原本是个好事,然而苏峻在阵前看到自己的儿子如此威武,忽然脑袋发热,大叫道:“我儿子都能如此牛逼,我难道还不如我儿子吗?”于是痛饮美酒数盏,酒酣耳热,披甲上马,学那武圣人关云长,单人独骑就冲了出去,事发突然,苏峻的将士们目瞪口呆措手不及,只有几个亲兵跟了上去。

然而此事晋军防卫已经加强,长矛如林,苏峻单枪匹马根本冲不进去,正要拨马退回本阵的时候,对方的牙将彭世、李千认出了他是叛军统帅苏峻,大喜过望,呼唤大家一起动手,于是晋军一片长矛飞了过去,堂堂一代名将苏峻就这么被扎成了刺猬

10

我是长安视界,我来回答:

说到国民党的王牌精锐部队、抗日铁军74军,不得不提副军长李天霞,与老上级王耀武是同窗,都是黄埔三期生。所谓成也74军、败也74军(整编74师),李天霞一生的兴衰荣辱都与74军息息相关。李天霞可以说是一位抗日名将,抗战期间参加过不少大小型正面作战,其战绩完全不亚于后来的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

自从李天霞投入到王耀武的起家部队补充一旅,也就是后来改编成的51师,便开始了辉煌的抗日生涯。首战淞沪会战担任第51师副师长兼153旅旅长,而此时的张灵甫正是李天霞手下的一名团长,李天霞率部与日军激战数日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随后参加了南京保卫战,李天霞亲自上阵与日寇血战,部队损失惨重,最终寡不敌众而被迫撤出了战斗。

李天霞的成名战是在江西上高会战,当时已晋升为74军第51师师长,率部在鸡公岭与日军进行残酷的肉搏战,歼敌千余人并牢牢守住了阵地,为保证上高大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战后李天霞51师荣获第一号陆海空武功状,而74军荣获最高团体荣誉飞虎旗,也获得了“抗日铁军”的美誉,不久后,李天霞升任74军副军长,负责在贵州为军部训练新兵。

老上级王耀武升任第24集团军总司令后,按理说李天霞无论是在战功和资历上,都有资格胜任74军军长的职务。王耀武是一个非常能干和务实之人,曾征集74军三位师长的意见,但关键人物并不赞成李天霞担任军长职务,主要是看不惯李天霞生活上的“特殊化”,这个人就是58师师长张灵甫,曾是李天霞的直属下级,而老军长王耀武非常在乎张灵甫的感受。

因为张灵甫不仅能打而且不像李天霞有点桀骜不驯,王耀武在权衡利弊下,决定牺牲李天霞,调其任辖下的100军军长,74军军长的位置则由曾担任57师师长的施中诚担任。李天霞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间被调出了曾经一起出生入死的74军体系,心中难免会有所怨恨,与张灵甫从此结下了恩怨,也为日后张灵甫兵败于孟良崮埋下了祸根。

抗日战争之最后一次大会战之湘西雪峰山会战,李天霞指挥的第100军再次立下了赫赫战功,率部在芙蓉山全歼了日军第109联队,而整个抗战期间,国军部队很少有全歼过日军一个完整联队的记录。战后,李天霞再度荣获陆海空武功状及各种勋章,唯一缺的就是国民党军中的最高荣誉勋章,即青天白日勋章。李天霞从淞沪会战至抗日最后一次大型会战,参加过不少大小战役,战功卓著,称为抗日名将不为过。

抗战胜利不久后,国民党进行了部队精编,李天霞第100军整编为第83师,而张灵甫74军被整编为了74师,被誉为蒋委员长的“御林军”,李天霞和张灵甫的地位相比,已经高下立判了。在内战期间,李天霞可谓出气不出力,开始打滑头仗了。鲁南会战期间,张灵甫的整编74师曾划给李天霞指挥,但是张灵甫自命清高根本不听从指挥,甚至向兵团司令打小包括,还要求脱离李天霞的管辖,最终汤恩伯硬是将张灵甫划给了黄百韬指挥,李天霞也因此对张灵甫咬牙切齿。

于是,李天霞开始踏上了“作死”之路,在张灵甫被围于孟良崮前,担任整编74师右翼安全任务的李天霞,为了抢功在不支会兵团司令汤恩伯的情况下,擅自向蒙阴进犯,一度令蒋介石十分恼火;当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轻而易举地切断了张灵甫与李天霞和黄百韬间的联系后,整编74师三万余人已经被华野如同铁通一般团团围在了孟良崮上。

此时的张灵甫已经上天无路、下地无门,宁愿向远在百里开外的同窗老乡胡琏求救,也不肯向近在眼前的李天霞低头。眼看着“御林军”已经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蒋委员长才下了死令要求全力营救张灵甫,否则军法处置。走在“作死”路上的李天霞被吓出了一身冷汗,便将手里可用的部队全部投入到解围的战斗之中。但为时已晚,当李天霞率部赶到孟良崮脚下时,张灵甫三万余人大军已经凉凉了。战后,李天霞因玩忽职守、救援不力被送上了军事法庭,离阎王殿只差一步之遥。

黄百韬并不是黄埔嫡系出身,但在解放战争中非常卖力,多次进攻和救援都非常积极。张灵甫在孟良崮被包围后,他救援最积极,最近时距离张灵甫的整编七十四师只有五公里。豫东战役他被包围,差点就被歼灭,但是他死守待援,胡琏赶到后给他解了围,华野外线兵团撤退。这是解放战争少有的几次被解放军包围后还能带着半条命逃出来的战例。

淮海战役前,国军五个兵团沿陇海路一字排开,摆出了长蛇阵,杜聿明原计划是要以这五个兵团向北反攻,收复济南。但没多久形势变化,杜聿明被临时调任东北,这五个兵团摆着没人管,刘峙也不知道如何是好。一直到1948年11月4日,顾祝同挟命到徐州剿总宣布,放弃海州,国军全线退守徐州,准备依托徐州坚固城防工事,与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

当时的黄百韬兵团下辖25军、63军、64军、100军,共计四个军。原本驻守海州的44军原来归李延年指挥,决定放弃海州后,临时配属给黄百韬指挥。这样,七兵团下辖五个军,共计12万人。该兵团原驻新安镇,任务是阻止已经进到鲁南地区的解放军南下两淮。国军决心退守徐州时,原计划七兵团5日即开始向西撤退到徐州东南,但黄百韬5日下午才回到新安镇,6日召开会议宣布撤退部署,实际上到7日才开始撤退。

当时七兵团兵团部与63军一起行动,撤退时由63军掩护,64军先行撤退至碾庄圩占领阵地,25军则掩护100军和44军撤退。44军原本是一个以做生意著称的军队,其实是刘峙的钱袋子,撤退的命令兵团总部还不知道,44军已经全军都知道了,并要求黄百韬兵团优先安排和照顾。所以,原本应当于5日就开始撤退的黄百韬,一直等到7日才开始撤退,耽误了两天时间。就是这两天,让解放军追上了骑兵团,并包围歼灭了其中一部分。

64军得到撤退命令后,7日凌晨三点半就已经开始撤退,到8日黎明已经全部通过运河,占领运河西岸及陇海路并向南警戒,行动比较快。兵团部8日拂晓时渡过运河,44军在优先照顾之下,也在8日上午渡过运河,只留下25军和100军尚未渡河。其中25军是黄百韬起家的老部队,是七兵团战斗力最强的一个军。

解放军行动也很快,七兵团正在撤退时,8日上午六点左右时,解放军一部已经占领铁路南十里一个靠近运河的村庄。七兵团正在撤退的时候,解放军追上了最后渡河的25军和100军,这两个军边打边撤,从下午两点一直到黄昏时分才渡过运河,损失比较大。其中,25军一个军被歼,100军的44师大部被歼,只剩下2000多人。

最作死的是63军。63军原定任务是掩护兵团部撤退,兵团部撤退后应当马上渡过运河撤退,但63军军长陈章对情况严重性估计不足,到7日上午十一点才开始撤退,路线是从新安镇向窑湾镇撤退,刚走了四十里就被解放军追上,发生战斗,只能边打边撤,8才到达窑湾镇,马上被解放军包围,与七兵团友邻部队失去联系。解放军随即开始攻击,到11日,全军被歼,军长陈章自杀,这是七兵团第一个被全歼的军。

不管怎么样,到8日黄昏,除了被解放军追上包围的63军,其它各部还是按照原定计划撤退到了碾庄圩。但这时候情况又有变化。8日,张克侠、何基沣在鲁南贾汪、台儿庄率部起义,徐州东大门敞开,刘峙不得不紧急将原本在徐州东面不老河南岸掩护七兵团撤退的11兵团李弥部紧急调往徐州,这样,解放军就畅通无阻的通过碾庄圩北面的运河和不老河,追上了七兵团。

黄百韬特意赶到李弥驻地曹八集,本来还想拉住李弥,让李弥不要着急撤回徐州,帮他掩护一下侧翼,但李弥表示,他接到了刘峙的命令,不能不撤。而且,李弥还话中有话的表示,以前邱清泉和黄百韬两个兵团仗着人多势众,看不起他,现在就看邱清泉的了。黄百韬只能苦笑一下说,邱清泉是靠不住的。但李弥毫不耽误,就赶紧撤回徐州去了。不过黄百韬并未死心,被包围之后听说邱清泉和李弥正在救援,还说,要是李弥有邱清泉的兵力,兴许还有点希望。他到死还是把希望寄托在李弥身上。

虽然已经遭到重大损失,但黄百韬仍然按照原计划撤退到了碾庄圩,兵团绝大部分部队也还是到了碾庄圩,于是在被包围之后,商量下一步怎么办。正当他在就地死守待援和突围两个选择之间犹豫不决的时候,常公的催命符来了。常公表示,现在要和解放军决战,黄百韬就在现地死守待援,他已经命令杜聿明率邱清泉和李弥两个兵团增援,黄维兵团也正在东进救援的路上。

其实这时候杜聿明还在东北,并未回到徐州,黄维则在到蒙城之后就受到中野顽强阻击,未能前进,而且逐步掉入中野的袋形阵地,逐步陷入被包围的态势,自顾不暇,哪有能力来解救黄百韬。黄百韬的唯一希望就在于邱清泉和李弥两个兵团,邱李两兵团一直到十三日才从徐州出发,虽然也不能说是不卖力,但有心无力,在解放军的顽强阻击下,他们始终未能突破解放军防线,只能眼看着黄百韬兵团被歼灭。

不过,黄百韬兵团的战斗力仍然是比较顽强的,从8日被包围,一直死守待援。到20日,看援军已经指望不上了,黄百韬终于下决心分散突围。但刚开始突围,二十五军一出阵地,就被解放军全歼,只有军长陈士章化妆逃走了。黄百韬又让六十四军突围,六十四军军长刘镇湘起初不肯,后来试图假投降逃走,被解放军发现,最后被全歼。黄百韬也被迫自杀。

黄百韬虽然不是嫡系,但是是顾祝同的心腹,在国军将领中算是比较忠诚的。但在关键时刻,他的几个错误比较明显。明知道44军是靠不住的,却留下二十五军和一百军来掩护44军撤退,导致二十五军受到严重损失。六十三军和兵团部在一起,他却在兵团部撤退后未马上命令六十三军尽快撤退,让六十三军被分割包围歼灭了。而最严重的失误则是在撤退前准备不足,没有提前在运河上架设浮桥,整个兵团十二万人都只能从一座运河铁桥渡河,耽误了时间。

1950年朝鲜战场上的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确实可谓“二战名将”,作为欧洲战场上巴顿将军的心腹爱将,他曾经率领第三集团军的第20军率先突破齐格菲防线,强渡莱茵河杀入纳粹德国腹地,盟军放弃攻取柏林后所部转向东南,再渡过多瑙河横扫奥地利,战功赫赫并以凶猛强悍出名。

(沃尔顿?沃克中将)

巴顿将军经常夸赞其为“我那个最棒的杂种小子”,沃克由此在欧洲战场曾获得了“攻势权威”的专家称号,并被冠以“虎头狗”的美誉,美军甚至以他的名字命名了M-41轻型坦克:“沃克虎头狗”。就是这样一位名扬欧陆的美军战术家,却在清川江战役中遭到志愿军漂亮的侧袭而全军溃败。

其实沃克虽然脾气暴躁,但用兵颇为谨慎。当时美军在朝鲜主要有两支部队,即西线的第八集团军(司令官沃克中将)和东线的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少将)。“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要求两军齐头并进展开“勇猛的追击”,然而沃克始终担心志愿军会突然出现,主张小心翼翼的稳步推进,遭到麦克阿瑟的痛斥,后者认为那“不是一支不可辱的力量”。

(沃克)

无奈之下的沃克只好督师加速前进,他不知道的是,隐蔽集结的志愿军正准备将第二次战役的第一记铁榔头砸在第八集团军的脑袋上。1950年11月25日上午10时30分,美军先头部队第二师第9步兵团的贝克连突然遭到猛烈攻击,几个小时后便彻底溃败,全连129人仅仅撤下来34人,其中一半还是伤员。

在整条战线上,志愿军第39军、第40军同时发起攻势,第38军则穿插迂回三所里,到11月28日沃克已经意识到,徘徊在清川江北岸的美第二师、第二十四师和第二十五师正全部陷入包围之中。

(麦克阿瑟在前线)

麦克阿瑟却在这一天命令沃克和阿尔蒙德飞往东京开会,前线危在旦夕,部队身处绝境,司令官们还要去上千公里外的麦克阿瑟司令部“东京第一大厦”开会,沃克极度郁闷和不解,而长达四个小时的会议也没有讨论出任何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的方案只有俩字:撤退。匆匆赶回战场的沃克立即下令所有部队向清川江南岸全速撤退,他的计划是放弃平壤后在北纬38度线重新建立防线。

沃克中将本人也乘坐吉普车混杂在向南撤退的美军队伍中,这位三星中将有个习惯,喜欢戴着钢盔,乘坐吉普车或L5轻型飞机穿梭在战场上,为了防止轧上地雷,他还特地在吉普车内铺上了沙袋。他还有个更“作死”的习惯,乘车时总是急不可待的命令赶路,很有巴顿在欧洲战场的风范,如果路上有什么东西妨碍了这位将军的座车速度,他往往历声大吼“绕过它前进”!

(沃克在前线)

沃克另有个绰号叫“斗牛犬”,体态壮实,大腹便便,倒是很符合形象。他总是马不停蹄地奔走在战场各个角落,像巴顿一样突然出现在某处,用最简洁的语言整理要点后下达作战指示,然后又像风一样消失。但这个时段,冒进造成的溃败和组织混乱的撤退,已经使仅有的公路拥挤不堪,他应该老老实实地呆在司令部里才对。

1950年12月23日,沃克的吉普车在公路上被一长串南朝鲜军车迎面堵塞在路上,沃克的司机根据将军的命令试图“绕过它前进”,不料一辆军车突然“开出了车队,向沃克的座车迎面驶来”,吉普车来不及刹车瞬间被撞入路旁沟中,沃克的头部受了重伤,当手下七手八脚把他装进汽车送到战地医院时,这位三星中将已经死亡。

(李奇微中将)

根据美军的官方记载,沃克当时正准备前往第二十师的司令部,嘉奖这支部队同时把一枚银星勋章授予一名叫萨姆?沃克的上尉,他是沃克中将的儿子,来自德克萨斯州的一名步兵连长。至于情况是真是假,那只有天知道了,而朝鲜战场上美军地面部队最高职务和军衔的将军意外阵亡,立即震惊了东京和华盛顿,无奈之下,陆军副参谋长李奇微中将披挂上阵,接替第八集团军司令官一职,真正的对手来了。

早在五年前的1945年12月,沃克的老上级巴顿将军就因为离奇的车祸而身亡,而这位中将非但没有吸取教训,反而用生命诠释了巴顿集团军的“开快车”传统,终于“像风一般出现后又像风一般消失”。在他死前,杜鲁门已经向国会提名授予他四星上将军衔,1951年1月2日沃克终于晋升上将,只不过得称为“追晋”了。

历史上作死的名将年羹尧算得上一个。

年羹尧进士出身,担任过四川巡抚、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年羹尧不仅政绩好,还颇具军事才能。

他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为大清立下过赫赫战功。更重要的是他一直是雍正心腹,在雍正争夺皇位时,年羹尧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雍正对年羹尧宠幸之极。唐朝时玄宗为了杨贵妃“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而雍正对年羹尧之宠幸,不亚于玄宗对杨贵妃。雍正赐给年羹尧荔枝,为了保鲜,八百里加急换马不换人,仅用6天时间就送到西安。

雍正还曾对年羹尧说过:“朕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可能历史上也找不出第二位皇帝,会对臣子说出这种肉麻的话了。

有人甚至认为年羹尧之死,除了自己作死外,更多死于雍正的捧杀。

有了雍正特殊的荣宠,年羹尧变得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不守臣道。年羹尧不仅在川陕大权独揽,后来还直接干预朝廷官员任免。

开始雍正估计是拿他当兄弟,一般会听取他的意见。但后来为了安插亲信或为了银子,竟肆意打击、污蔑朝廷重臣,这引起了雍正不满。

更让雍正不爽的是,年羹尧不守臣道。年羹尧自持恩宠,谱特别大,他要求同级官员见了他,都必须行跪拜之礼。甚至他入宫见驾也很随意,这让雍正很不满。

为此雍正还专门下旨警告过年羹尧,但他依然我行我素。

年羹尧的趾高气扬,引起了众多同僚的不满,弹劾他的密件如雪片般飞入宫中。这不得不引起雍正的警惕。

于是他以“阵前历练”为名,派了御前侍卫前去西北监视年羹尧,不料年大将军竟把皇上的特使当牵马的奴才来用。

最终让雍正动了杀心的是:雍正两次传旨到西宁,年羹尧竟不按朝廷规制接旨。这是不臣之举,何况年羹尧当时手握重兵,这在哪个朝代都是谋逆的大罪。

为了防止年羹尧作乱,雍正先调任了其川陕的亲信官员。然后让年交出大将军印,出任杭州将军。

但年羹尧至此还不明白雍正的意图,还幻想着能东山再起,可见年羹尧非常缺乏政治智慧,这可能也是他骄横无度的原因。

年羹尧不懂其中的道理,但朝廷里的官僚们大多都能揣摩雍正的心思,于是纷纷落井下石,网罗年羹尧的罪行。

后来在群臣的共同“努力”下,年羹尧九十二罪状出炉,其中就有三十多条够得上斩立决。不过雍正为了落个“仁君”的美名,赐了年羹尧狱中自裁。

最终,两朝元老、位极人臣的年大将军,为自己的恃功骄横、不守臣道买了单。

同意请点赞

欢迎关注长安视界。更多纪录片、知识推送给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