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国民党的王牌精锐部队、抗日铁军74军,不得不提副军长李天霞,与老上级王耀武是同窗,都是黄埔三期生。所谓成也74军、败也74军(整编74师),李天霞一生的兴衰荣辱都与74军息息相关。李天霞可以说是一位抗日名将,抗战期间参加过不少大小型正面作战,其战绩完全不亚于后来的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
自从李天霞投入到王耀武的起家部队补充一旅,也就是后来改编成的51师,便开始了辉煌的抗日生涯。首战淞沪会战担任第51师副师长兼153旅旅长,而此时的张灵甫正是李天霞手下的一名团长,李天霞率部与日军激战数日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随后参加了南京保卫战,李天霞亲自上阵与日寇血战,部队损失惨重,最终寡不敌众而被迫撤出了战斗。
李天霞的成名战是在江西上高会战,当时已晋升为74军第51师师长,率部在鸡公岭与日军进行残酷的肉搏战,歼敌千余人并牢牢守住了阵地,为保证上高大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战后李天霞51师荣获第一号陆海空武功状,而74军荣获最高团体荣誉飞虎旗,也获得了“抗日铁军”的美誉,不久后,李天霞升任74军副军长,负责在贵州为军部训练新兵。
老上级王耀武升任第24集团军总司令后,按理说李天霞无论是在战功和资历上,都有资格胜任74军军长的职务。王耀武是一个非常能干和务实之人,曾征集74军三位师长的意见,但关键人物并不赞成李天霞担任军长职务,主要是看不惯李天霞生活上的“特殊化”,这个人就是58师师长张灵甫,曾是李天霞的直属下级,而老军长王耀武非常在乎张灵甫的感受。
因为张灵甫不仅能打而且不像李天霞有点桀骜不驯,王耀武在权衡利弊下,决定牺牲李天霞,调其任辖下的100军军长,74军军长的位置则由曾担任57师师长的施中诚担任。李天霞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间被调出了曾经一起出生入死的74军体系,心中难免会有所怨恨,与张灵甫从此结下了恩怨,也为日后张灵甫兵败于孟良崮埋下了祸根。
抗日战争之最后一次大会战之湘西雪峰山会战,李天霞指挥的第100军再次立下了赫赫战功,率部在芙蓉山全歼了日军第109联队,而整个抗战期间,国军部队很少有全歼过日军一个完整联队的记录。战后,李天霞再度荣获陆海空武功状及各种勋章,唯一缺的就是国民党军中的最高荣誉勋章,即青天白日勋章。李天霞从淞沪会战至抗日最后一次大型会战,参加过不少大小战役,战功卓著,称为抗日名将不为过。
抗战胜利不久后,国民党进行了部队精编,李天霞第100军整编为第83师,而张灵甫74军被整编为了74师,被誉为蒋委员长的“御林军”,李天霞和张灵甫的地位相比,已经高下立判了。在内战期间,李天霞可谓出气不出力,开始打滑头仗了。鲁南会战期间,张灵甫的整编74师曾划给李天霞指挥,但是张灵甫自命清高根本不听从指挥,甚至向兵团司令打小包括,还要求脱离李天霞的管辖,最终汤恩伯硬是将张灵甫划给了黄百韬指挥,李天霞也因此对张灵甫咬牙切齿。
于是,李天霞开始踏上了“作死”之路,在张灵甫被围于孟良崮前,担任整编74师右翼安全任务的李天霞,为了抢功在不支会兵团司令汤恩伯的情况下,擅自向蒙阴进犯,一度令蒋介石十分恼火;当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轻而易举地切断了张灵甫与李天霞和黄百韬间的联系后,整编74师三万余人已经被华野如同铁通一般团团围在了孟良崮上。
此时的张灵甫已经上天无路、下地无门,宁愿向远在百里开外的同窗老乡胡琏求救,也不肯向近在眼前的李天霞低头。眼看着“御林军”已经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蒋委员长才下了死令要求全力营救张灵甫,否则军法处置。走在“作死”路上的李天霞被吓出了一身冷汗,便将手里可用的部队全部投入到解围的战斗之中。但为时已晚,当李天霞率部赶到孟良崮脚下时,张灵甫三万余人大军已经凉凉了。战后,李天霞因玩忽职守、救援不力被送上了军事法庭,离阎王殿只差一步之遥。
黄百韬并不是黄埔嫡系出身,但在解放战争中非常卖力,多次进攻和救援都非常积极。张灵甫在孟良崮被包围后,他救援最积极,最近时距离张灵甫的整编七十四师只有五公里。豫东战役他被包围,差点就被歼灭,但是他死守待援,胡琏赶到后给他解了围,华野外线兵团撤退。这是解放战争少有的几次被解放军包围后还能带着半条命逃出来的战例。
淮海战役前,国军五个兵团沿陇海路一字排开,摆出了长蛇阵,杜聿明原计划是要以这五个兵团向北反攻,收复济南。但没多久形势变化,杜聿明被临时调任东北,这五个兵团摆着没人管,刘峙也不知道如何是好。一直到1948年11月4日,顾祝同挟命到徐州剿总宣布,放弃海州,国军全线退守徐州,准备依托徐州坚固城防工事,与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
当时的黄百韬兵团下辖25军、63军、64军、100军,共计四个军。原本驻守海州的44军原来归李延年指挥,决定放弃海州后,临时配属给黄百韬指挥。这样,七兵团下辖五个军,共计12万人。该兵团原驻新安镇,任务是阻止已经进到鲁南地区的解放军南下两淮。国军决心退守徐州时,原计划七兵团5日即开始向西撤退到徐州东南,但黄百韬5日下午才回到新安镇,6日召开会议宣布撤退部署,实际上到7日才开始撤退。
当时七兵团兵团部与63军一起行动,撤退时由63军掩护,64军先行撤退至碾庄圩占领阵地,25军则掩护100军和44军撤退。44军原本是一个以做生意著称的军队,其实是刘峙的钱袋子,撤退的命令兵团总部还不知道,44军已经全军都知道了,并要求黄百韬兵团优先安排和照顾。所以,原本应当于5日就开始撤退的黄百韬,一直等到7日才开始撤退,耽误了两天时间。就是这两天,让解放军追上了骑兵团,并包围歼灭了其中一部分。
64军得到撤退命令后,7日凌晨三点半就已经开始撤退,到8日黎明已经全部通过运河,占领运河西岸及陇海路并向南警戒,行动比较快。兵团部8日拂晓时渡过运河,44军在优先照顾之下,也在8日上午渡过运河,只留下25军和100军尚未渡河。其中25军是黄百韬起家的老部队,是七兵团战斗力最强的一个军。
解放军行动也很快,七兵团正在撤退时,8日上午六点左右时,解放军一部已经占领铁路南十里一个靠近运河的村庄。七兵团正在撤退的时候,解放军追上了最后渡河的25军和100军,这两个军边打边撤,从下午两点一直到黄昏时分才渡过运河,损失比较大。其中,25军一个军被歼,100军的44师大部被歼,只剩下2000多人。
最作死的是63军。63军原定任务是掩护兵团部撤退,兵团部撤退后应当马上渡过运河撤退,但63军军长陈章对情况严重性估计不足,到7日上午十一点才开始撤退,路线是从新安镇向窑湾镇撤退,刚走了四十里就被解放军追上,发生战斗,只能边打边撤,8才到达窑湾镇,马上被解放军包围,与七兵团友邻部队失去联系。解放军随即开始攻击,到11日,全军被歼,军长陈章自杀,这是七兵团第一个被全歼的军。
不管怎么样,到8日黄昏,除了被解放军追上包围的63军,其它各部还是按照原定计划撤退到了碾庄圩。但这时候情况又有变化。8日,张克侠、何基沣在鲁南贾汪、台儿庄率部起义,徐州东大门敞开,刘峙不得不紧急将原本在徐州东面不老河南岸掩护七兵团撤退的11兵团李弥部紧急调往徐州,这样,解放军就畅通无阻的通过碾庄圩北面的运河和不老河,追上了七兵团。
黄百韬特意赶到李弥驻地曹八集,本来还想拉住李弥,让李弥不要着急撤回徐州,帮他掩护一下侧翼,但李弥表示,他接到了刘峙的命令,不能不撤。而且,李弥还话中有话的表示,以前邱清泉和黄百韬两个兵团仗着人多势众,看不起他,现在就看邱清泉的了。黄百韬只能苦笑一下说,邱清泉是靠不住的。但李弥毫不耽误,就赶紧撤回徐州去了。不过黄百韬并未死心,被包围之后听说邱清泉和李弥正在救援,还说,要是李弥有邱清泉的兵力,兴许还有点希望。他到死还是把希望寄托在李弥身上。
虽然已经遭到重大损失,但黄百韬仍然按照原计划撤退到了碾庄圩,兵团绝大部分部队也还是到了碾庄圩,于是在被包围之后,商量下一步怎么办。正当他在就地死守待援和突围两个选择之间犹豫不决的时候,常公的催命符来了。常公表示,现在要和解放军决战,黄百韬就在现地死守待援,他已经命令杜聿明率邱清泉和李弥两个兵团增援,黄维兵团也正在东进救援的路上。
其实这时候杜聿明还在东北,并未回到徐州,黄维则在到蒙城之后就受到中野顽强阻击,未能前进,而且逐步掉入中野的袋形阵地,逐步陷入被包围的态势,自顾不暇,哪有能力来解救黄百韬。黄百韬的唯一希望就在于邱清泉和李弥两个兵团,邱李两兵团一直到十三日才从徐州出发,虽然也不能说是不卖力,但有心无力,在解放军的顽强阻击下,他们始终未能突破解放军防线,只能眼看着黄百韬兵团被歼灭。
不过,黄百韬兵团的战斗力仍然是比较顽强的,从8日被包围,一直死守待援。到20日,看援军已经指望不上了,黄百韬终于下决心分散突围。但刚开始突围,二十五军一出阵地,就被解放军全歼,只有军长陈士章化妆逃走了。黄百韬又让六十四军突围,六十四军军长刘镇湘起初不肯,后来试图假投降逃走,被解放军发现,最后被全歼。黄百韬也被迫自杀。
黄百韬虽然不是嫡系,但是是顾祝同的心腹,在国军将领中算是比较忠诚的。但在关键时刻,他的几个错误比较明显。明知道44军是靠不住的,却留下二十五军和一百军来掩护44军撤退,导致二十五军受到严重损失。六十三军和兵团部在一起,他却在兵团部撤退后未马上命令六十三军尽快撤退,让六十三军被分割包围歼灭了。而最严重的失误则是在撤退前准备不足,没有提前在运河上架设浮桥,整个兵团十二万人都只能从一座运河铁桥渡河,耽误了时间。
1950年朝鲜战场上的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确实可谓“二战名将”,作为欧洲战场上巴顿将军的心腹爱将,他曾经率领第三集团军的第20军率先突破齐格菲防线,强渡莱茵河杀入纳粹德国腹地,盟军放弃攻取柏林后所部转向东南,再渡过多瑙河横扫奥地利,战功赫赫并以凶猛强悍出名。
(沃尔顿?沃克中将)
巴顿将军经常夸赞其为“我那个最棒的杂种小子”,沃克由此在欧洲战场曾获得了“攻势权威”的专家称号,并被冠以“虎头狗”的美誉,美军甚至以他的名字命名了M-41轻型坦克:“沃克虎头狗”。就是这样一位名扬欧陆的美军战术家,却在清川江战役中遭到志愿军漂亮的侧袭而全军溃败。
其实沃克虽然脾气暴躁,但用兵颇为谨慎。当时美军在朝鲜主要有两支部队,即西线的第八集团军(司令官沃克中将)和东线的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少将)。“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要求两军齐头并进展开“勇猛的追击”,然而沃克始终担心志愿军会突然出现,主张小心翼翼的稳步推进,遭到麦克阿瑟的痛斥,后者认为那“不是一支不可辱的力量”。
(沃克)
无奈之下的沃克只好督师加速前进,他不知道的是,隐蔽集结的志愿军正准备将第二次战役的第一记铁榔头砸在第八集团军的脑袋上。1950年11月25日上午10时30分,美军先头部队第二师第9步兵团的贝克连突然遭到猛烈攻击,几个小时后便彻底溃败,全连129人仅仅撤下来34人,其中一半还是伤员。
在整条战线上,志愿军第39军、第40军同时发起攻势,第38军则穿插迂回三所里,到11月28日沃克已经意识到,徘徊在清川江北岸的美第二师、第二十四师和第二十五师正全部陷入包围之中。
(麦克阿瑟在前线)
麦克阿瑟却在这一天命令沃克和阿尔蒙德飞往东京开会,前线危在旦夕,部队身处绝境,司令官们还要去上千公里外的麦克阿瑟司令部“东京第一大厦”开会,沃克极度郁闷和不解,而长达四个小时的会议也没有讨论出任何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的方案只有俩字:撤退。匆匆赶回战场的沃克立即下令所有部队向清川江南岸全速撤退,他的计划是放弃平壤后在北纬38度线重新建立防线。
沃克中将本人也乘坐吉普车混杂在向南撤退的美军队伍中,这位三星中将有个习惯,喜欢戴着钢盔,乘坐吉普车或L5轻型飞机穿梭在战场上,为了防止轧上地雷,他还特地在吉普车内铺上了沙袋。他还有个更“作死”的习惯,乘车时总是急不可待的命令赶路,很有巴顿在欧洲战场的风范,如果路上有什么东西妨碍了这位将军的座车速度,他往往历声大吼“绕过它前进”!
(沃克在前线)
沃克另有个绰号叫“斗牛犬”,体态壮实,大腹便便,倒是很符合形象。他总是马不停蹄地奔走在战场各个角落,像巴顿一样突然出现在某处,用最简洁的语言整理要点后下达作战指示,然后又像风一样消失。但这个时段,冒进造成的溃败和组织混乱的撤退,已经使仅有的公路拥挤不堪,他应该老老实实地呆在司令部里才对。
1950年12月23日,沃克的吉普车在公路上被一长串南朝鲜军车迎面堵塞在路上,沃克的司机根据将军的命令试图“绕过它前进”,不料一辆军车突然“开出了车队,向沃克的座车迎面驶来”,吉普车来不及刹车瞬间被撞入路旁沟中,沃克的头部受了重伤,当手下七手八脚把他装进汽车送到战地医院时,这位三星中将已经死亡。
(李奇微中将)
根据美军的官方记载,沃克当时正准备前往第二十师的司令部,嘉奖这支部队同时把一枚银星勋章授予一名叫萨姆?沃克的上尉,他是沃克中将的儿子,来自德克萨斯州的一名步兵连长。至于情况是真是假,那只有天知道了,而朝鲜战场上美军地面部队最高职务和军衔的将军意外阵亡,立即震惊了东京和华盛顿,无奈之下,陆军副参谋长李奇微中将披挂上阵,接替第八集团军司令官一职,真正的对手来了。
早在五年前的1945年12月,沃克的老上级巴顿将军就因为离奇的车祸而身亡,而这位中将非但没有吸取教训,反而用生命诠释了巴顿集团军的“开快车”传统,终于“像风一般出现后又像风一般消失”。在他死前,杜鲁门已经向国会提名授予他四星上将军衔,1951年1月2日沃克终于晋升上将,只不过得称为“追晋”了。
历史上作死的名将年羹尧算得上一个。
年羹尧进士出身,担任过四川巡抚、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年羹尧不仅政绩好,还颇具军事才能。
他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为大清立下过赫赫战功。更重要的是他一直是雍正心腹,在雍正争夺皇位时,年羹尧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雍正对年羹尧宠幸之极。唐朝时玄宗为了杨贵妃“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而雍正对年羹尧之宠幸,不亚于玄宗对杨贵妃。雍正赐给年羹尧荔枝,为了保鲜,八百里加急换马不换人,仅用6天时间就送到西安。
雍正还曾对年羹尧说过:“朕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可能历史上也找不出第二位皇帝,会对臣子说出这种肉麻的话了。
有人甚至认为年羹尧之死,除了自己作死外,更多死于雍正的捧杀。
有了雍正特殊的荣宠,年羹尧变得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不守臣道。年羹尧不仅在川陕大权独揽,后来还直接干预朝廷官员任免。
开始雍正估计是拿他当兄弟,一般会听取他的意见。但后来为了安插亲信或为了银子,竟肆意打击、污蔑朝廷重臣,这引起了雍正不满。
更让雍正不爽的是,年羹尧不守臣道。年羹尧自持恩宠,谱特别大,他要求同级官员见了他,都必须行跪拜之礼。甚至他入宫见驾也很随意,这让雍正很不满。
为此雍正还专门下旨警告过年羹尧,但他依然我行我素。
年羹尧的趾高气扬,引起了众多同僚的不满,弹劾他的密件如雪片般飞入宫中。这不得不引起雍正的警惕。
于是他以“阵前历练”为名,派了御前侍卫前去西北监视年羹尧,不料年大将军竟把皇上的特使当牵马的奴才来用。
最终让雍正动了杀心的是:雍正两次传旨到西宁,年羹尧竟不按朝廷规制接旨。这是不臣之举,何况年羹尧当时手握重兵,这在哪个朝代都是谋逆的大罪。
为了防止年羹尧作乱,雍正先调任了其川陕的亲信官员。然后让年交出大将军印,出任杭州将军。
但年羹尧至此还不明白雍正的意图,还幻想着能东山再起,可见年羹尧非常缺乏政治智慧,这可能也是他骄横无度的原因。
年羹尧不懂其中的道理,但朝廷里的官僚们大多都能揣摩雍正的心思,于是纷纷落井下石,网罗年羹尧的罪行。
后来在群臣的共同“努力”下,年羹尧九十二罪状出炉,其中就有三十多条够得上斩立决。不过雍正为了落个“仁君”的美名,赐了年羹尧狱中自裁。
最终,两朝元老、位极人臣的年大将军,为自己的恃功骄横、不守臣道买了单。
同意请点赞
欢迎关注长安视界。更多纪录片、知识推送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