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选回答】源自@峰子奇观的优选回答。

准确的讲,清朝只有11位皇帝,后金时期有2位大汗。爱新觉罗的皇基始祖——努尔哈赤,是建立后金的大汗(或汗王),严格说并不算清朝皇帝。

“13帝说法”,其实另有蹊跷,这里面涉及一个“假皇帝”,以及清初一桩惊心动魄的大案。

首先,峰子哥来说说“后金建国”。


努尔哈赤,女真人,是爱新觉罗皇基的开山始祖,奠基人物,他统一女真诸部,创立八旗制度,在今天的东北局部地区,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年号“天命”,登基开国称汗。

努尔哈赤死后,其第八子皇太极在汗位博弈中胜出,成为后金国第二任大汗,次年改年号“天聪”。

随后,皇太极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逐渐废掉了八王议政,打破了老汗王时期“四大贝勒共治”的政治格局,一步步削弱乃至废黜其余三大贝勒的权力和话语权,开始独揽大权,强化汗王的绝对权威地位。图:清太宗皇太极

其实号令一统、决策一统、树立权威,令行禁止,步调一致,恰恰是满人能够成功入主中原的因素之一。试想:若是政令多出,号令不一,一盘散沙,又如何逐鹿中原?

为了以示与老爹努尔哈赤时期的旧政格局区别,皇太极来了一次改弦更张,改国号为“大清”,改年号为“崇德”。

随后,皇太极收服蒙古,让朝鲜臣服脚下,扫平了周边,进而志在虎视中原的明朝。

按理说,皇太极才是大清的开国之君。这个时候,大清君主就该称皇帝了。

其次,峰子哥来说说清朝11位皇帝。



由此可见,后金时期,只有2位汗王:努尔哈赤、皇太极。清朝时期,包括皇太极在内,有11位皇帝。

清朝11位皇帝依次分别为:

1、皇太极(清朝第一位皇帝)

2、顺治帝(满清入关第一位皇帝,孝庄之子)

3、康熙帝(满清在位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

4、雍正帝(清朝最勤政的“劳模”皇帝)

5、乾隆帝(清朝最富有、也是最败家皇帝)

6、嘉庆帝(清朝步入下坡转折的皇帝)

7、道光帝(提倡节俭,龙炮打补丁的皇帝)

8、咸丰帝(慈禧老公,大烟鬼,仅育独子)

9、同治帝(慈禧亲儿子,染花柳病而死,绝嗣)

10、光绪帝(戊戌变法,被慈禧囚禁,绝嗣)

11、宣统帝(末代皇帝溥仪,阳痿,绝嗣)

其三,清朝13位皇帝说法,怎么来的?

峰子哥猜想,人们一定是把后金和清朝的所有君主,合在一起看了。这样一来,被追尊为清太祖的努尔哈赤,加上清朝11帝,就出现了“满清12帝”的说法。

为何又会出现13位皇帝?还有一位去哪儿了?

峰子哥可以明确的回答你:这是个假皇帝,却又真权力,“皇帝”尊号是死后追封的,庙号“清成宗”,生前从没登基当过皇帝。

他是谁?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开清首功”之臣,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的弟弟——摄政王多尔衮。


图:摄政王多尔衮

摄政王多尔衮,携小皇帝顺治入主中原,定都北京,灭李自成,灭南明政权,一统中原,功勋卓著,是大清全国政权真正的缔造者。

多尔衮大权独揽,权倾朝野,凡军国大事需先经摄政王过目点头,再呈送小皇帝走个“过场”,国家大小事都是多尔衮说了算,顺治帝只是个傀儡。

多尔衮出行前呼后拥,自己的王府成为“帝国核心”,有一套自己的班子。多尔衮经常还会对小顺治耳提面命,以教导口吻“教育”天子。

甚至多尔衮的着装也近乎龙袍,穿明黄,简直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太上皇”。多尔衮的尊号从摄政政、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最后居然要求尊他为“皇父摄政王”,皇父是什么?不想当皇帝的老子么?这让顺治帝感到无比窒息和不满,且由来已久。

关于多尔衮和孝庄(大玉儿)的“太后下嫁”宫廷绯闻,至今人们依然津津乐道。

多尔衮死后,被清廷追尊为“义皇帝”,庙号“清成宗”,配享太庙,爵位加身,荣耀之至!生前没做成皇帝,死后却如愿以偿。

最后,峰子哥来说说多尔衮的死后大清算!


图:顺治帝福临(画像)

多尔衮死后,仅两个月后,即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在倒多尔衮的浪潮中,多尔衮被一下子打入了谷底。

顺治帝最终爆发了,要彻底清算多尔衮势力。

信号一放出,昔日被多尔衮压制的其他满清权贵们,见风一拥而上,纷纷罗织多尔衮的罪状……

有道是,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多尔衮活着的时候,他们自然不敢,但多尔衮一死,怂人胆好像个个变成了虎胆,义愤填膺。

图:顺治帝(剧照示意)

多尔衮最后下场:被褫夺皇帝尊号,牌位踢出太庙,华丽的坟墓也被砸毁,多尔衮尸首被挖出来,鞭尸示众,挫骨扬灰。多尔衮势力也遭到大清洗!

多尔衮曾是皇位的热门人选,与豪格之争,僵持不下,才让顺治帝小福临捡了大便宜,要不然八辈子也轮不到无权无势的孝庄母子。

多尔衮大权独揽时,也曾多次想过废掉顺治帝,自己来当皇帝,一直没有思考成熟,但不料在春秋鼎盛、如日中天之际,突然去世,史载“坠马而薨”,死于塞北狩猎途中,年仅38岁。

如果按照有些人的“阴谋论”说法,多尔衮死得很蹊跷,绝对没那么简单,38岁绝对是英年早逝啊!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顺治帝的重孙乾隆帝才为多尔衮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综上,所谓“满清13帝”的说法,正是如此来的。

多尔衮一生多次与皇位擦肩而过,你认为他为啥没称帝?是还没来得及称帝,还是其他原因?

以上仅供参考,欢迎关注,一起神聊历史!

最佳贡献者
2

之所以会有这个疑惑,主要就是在皇太极身上。清朝一共十二位皇帝,若除去后金朝努尔哈赤的话,则只有十一位。

但这十二位皇帝却有着十三个年号,其中皇太极一人,有着天聪、崇德两个年间,所以造成了有十三位皇帝的疑惑。

满清十二帝

明清以前,年号更换频繁,如汉武帝刘彻执政时就有五个年号,而像三国末代吴主孙皓,则更是一年换一个年号,基本是看见什么喜欢的就换什么。所以在明清以前,我们称呼皇帝一般不称年号,而是称谥号:如汉武帝、汉献帝等。唐代以后称庙号,暂不赘言。

到了明清时期,皇帝的年号大体都不会变动,如永乐元年、崇祯元年,永乐、崇祯则是他们执政时的年号。后金时期至清朝,满族皇帝也基本只有一个年号,唯一不同就是清太宗皇太极,有着天聪、崇德两个年号,当然,这就得从后金过渡到清来说起了。

明朝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于赫图阿拉建国,称大汗,国号“金”,史称“后金”,改元天命,取顺应天命之意。明万历四十四年,也就是金天命元年,也就是公元1616年。

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战败于宁远城下,抑郁而逝,第八子皇太极继位,改次年为天聪元年。天聪十年,皇太极正式称帝,改国号“金”为“大清”,改族名女真为满洲,改元崇德。所以皇太极之所以有两个年号,是因为国家规格改了(由大汗变成皇帝),一切都要是新的,以显示新兴政权的蓬勃发展。

以下为满清十二帝的年号,名称和在位年间,仅供娱乐。

清太祖努尔哈赤,年号天命,在位十一年,终年六十八岁。

清太宗皇太极,年号天聪、崇德,在位十七年,终年五十岁。

清世祖福临,年号顺治,在位十八年,终年二十四岁。

清圣祖玄烨,年号康熙,在位六十一年,终年六十八岁。

清世宗胤禛,年号雍正,在位十三年,终年五十八岁。

清高宗弘历,年号乾隆,在位六十年,终年八十九岁。

清仁宗顒琰,年号嘉庆,在位二十五年,终年六十岁。

清宣宗旻宁,年号道光,在位三十年,终年六十九岁。

清文宗奕詝,年号咸丰,在位十一年,终年三十一岁。

清穆宗载淳,年号同治,在位十三年,终年一十九岁。

清德宗载湉,年号光绪,在位三十四年,终年三十七岁。

清废帝溥仪,年号宣统,在位三年,终年六十一岁。1967年,溥仪去世后,由满族人上庙号为“宪宗”,但不受官方认可,只是在家族中的流传而已。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3

简单来说,清朝有11个皇帝和6个追封的皇帝。

提到清朝皇帝,流传最广的说法就是清朝十二帝,这是包括了清朝的11个皇帝和后金的一位大汗。此外还有清朝十三皇朝的说法,这是按年号算的。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年号天命,国号“大金”,史称后金,也就是清朝的前身。

努尔哈赤用数年时间席卷辽东,把明朝在辽东的势力尽数摧毁,不得不退守山海关。

1626年八月,努尔哈赤去逝,第八子皇太极继承汗位,改元天聪。

皇太极在位时期是清朝的关键时刻,后金逐步由一个渔猎民族政权向集权帝制国家转变,其标志之一便是君主不再称大汗,而兼有皇帝之名。

1636年五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定国号“大清”,改元崇德,追尊努尔哈赤为大清皇帝。

1643年八月,皇太极暴毙于沈阳,清朝内部经过一系列争斗后,推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登基,改元顺治。

次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吴三桂请清军入关,清朝迅速攻占北京并迁都于此,福临为此再登基一回,以示自己是明朝的天命继承人,继而展开夺取天下的战争。

1648年,福临将努尔哈赤以上的四位先祖追尊为大清皇帝。

1650年末,摄政王多尔衮去世,福临追封其为大清皇帝。但两个月后福临展开清算,废除多尔衮一切封号,并掘其墓。直到一百二十八年后的乾隆时期,多尔衮才恢复了睿亲王的封号。

福临之后,清朝还有十位皇帝,每人一个年号,即康熙帝玄烨、雍正帝胤禛、乾隆帝弘历、嘉庆帝颙琰、道光帝旻宁、咸丰帝奕詝、同治帝载淳、光绪帝载湉和宣统帝溥仪。

总的来说,活着当清朝皇帝的有11位,大多数情况下,清朝的前身后金也算作清朝,所以努尔哈赤也是清朝皇帝,则十二帝之称最为普遍。努尔哈赤的四位祖先皇帝纯属追封。多尔衮是生有皇帝之时,死有皇帝之名,只不过名很短,一般不把他当作清朝皇帝,也就是被开除了。

明清时期,一位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但皇太极因为称帝改国号,多了一个年号,所以整个清朝(加上后金)有十二帝十三年号。

4

清朝的皇帝数量有三种计算方式。

第一种,清朝全史,从太祖到逊帝十二位。

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年号天命

清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 年号天聪、崇德

清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

清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

清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

清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

清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年号嘉庆

清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年号道光

清文宗 爱新觉罗奕詝,年号咸丰

清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年号同治

清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年号光绪

清逊帝 爱新觉罗溥仪,年号宣统

第二种,因为太宗皇太极开始称帝,使用“大清”国号,故太祖努尔哈赤不算在清朝皇帝内,十一位。

第三种,中国通史算法。因为太祖太宗都只是割据政权,他们的时代在通史中属于明朝,所以把世祖算做第一个皇帝。这种说法在民间尤其流行。传统相声《讲帝号》,金庸小说《鹿鼎记》都用的这种说法。

题主说的有十三位皇帝,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可能出现这种误会的原因有以下几个可能。

一,清朝一开始的国号为金,君主称汗。所以按年号称呼太祖为天命汗,太宗为天聪汗。后太宗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年号改为崇德。这样一来他自己有了两个年号天聪,崇德。总共清朝就有了十二帝十三个年号,故称清宫十三朝。有部小说就叫《清宫十三朝》,很有名。十三帝的误会很可能从此而来。还有人望文生意,把慈禧太后算为一朝,其实慈禧太后没有自己纪年,她是同治光绪两朝的太后。

二,清太祖第十四子多尔衮,在太宗死后,顺治即位之初受封摄政王,为清朝的实际统治者,他死后按皇帝资格上庙号,谥号为“成宗义皇帝”。但不久又撤销,连亲王封号都剥夺,直到乾隆皇帝才给恢复,如果非说有个取消的皇帝,可能是他。

三,戊戌政变后,慈禧和光绪的关系空前紧张,慈禧有了废黜皇帝的念头,立清宣宗第五子奕誴之孙溥儁为“大阿哥”。准备让光绪退位,大阿哥代之。并且连新君年号都定好了,保庆。但在列强干预下未果。后来惩办“拳乱”祸首,溥儁之父端王载漪削去王爵,溥儁本人也取消大阿哥资格,封为不入八分辅国公。这可以算个未能上位的皇帝。

至于其他的康熙朝废太子胤礽,乾隆朝几位早夭的密立储君,或者穆宗未使用年号“祺祥”,不至于造成这种误会吧。

三种可能,希望可以帮到你。

5

首先谢邀:

被开除的"皇帝",在严格意义看与前十二位皇帝(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二位,与年号可称还有顺治,康熙,雍正,同治,光绪,以及清逊帝宣统),有所区别,掌据生杀大权,货真价实,有着官方承认的"大清皇帝"。

这个人就是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之异母弟,后来辅佐顺治黄帝入关,平定天下的摄政王多尔滚,他在世时没当皇帝,死后得到了清廷正式尊封为"成宗义皇帝",属于官方指定的名副其实的大清黄帝,不是自封的,他的权力与真正的黄帝亦无大区别,以摄政王身价掌握一切军政大权,就勋劳而言,多而滚对清朝开创的贡献大,不亚于其他皇帝。

多尔滚率领八旗兵入关,打下清潮江山时,顺治还是个七岁孩子,他只是个守城之主,沾了老多的光儿。然而他俩不合,多尔滚摄政王又功高震王,难免会有专权擅政的行为。小顺对老多的感受,大概如同康熙对待鳌拜,既是前辈,也是阻碍,内心存在敌视,但是多尔滚有时不地道,利用权威逼顺治叫他"皇父摄政王",还跟顺治妈孝庄闹徘闻,顺治恨他,另外多尔滚逼死了豪格,还取豪格妻子为福晋,小顺表面不说,但心里有个小九九,因此多尔滚死后被迫夺封典,都是小顺多年积累的怨情绪爆发,他恨在心,等到时机成熟,彻底清算。

6

清朝有十二个皇帝,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始,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确实是十二个皇帝没有错。我也看了不少人的回答,说是清朝之所以有十三个皇帝,是因为皇太极在登基的时候用了两个年号,天聪和崇德,但可能大家都忽略了一个人。在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因为努尔哈赤建立的是后金,年号天命,而皇太极继承的其实是后金的皇帝,因此有了天聪年号,但后金这一时期仍然在关外,后金的统治阶级其实大部分还延续这女真一族旧有的制度,直到皇太极将年号改为清以后,这时候皇太极已经废掉了八王议政制度,将权力彻底的收归自己所有,因此皇太极改年号、改国号,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真正将权力收回所有。但有清朝一代,确确实实是有13个皇帝,只是其中有一个是死后追封的,但是很快就有被废掉了,而这个人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多尔衮。如果要说大清定鼎中原,多尔衮其实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多尔衮出生于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此时距离大清王朝入关中原,还有32年,在多尔衮出生仅仅4年以后,努尔哈赤就建立了后金,应该说此时的后金正是如日中天的壮大,但是不可避免的,内部权势纷争不断,毕竟努尔哈赤还没有完全接受中原王朝那种制度。努尔哈赤长子褚英很早就被他杀了,而后来所立的太子代善,据说也因为和大福晋有私情而被废黜,废黜以后,努尔哈赤设立了八王议政制度,在所有的子嗣当中选择八个年长的参与直接的政事处理,而其中就包括后来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要知道此时不过天命五年(公元1620年),多尔衮不过八岁,就连年纪较大的阿济格也才15岁,他们两人之所以能被选入进去,完全是因为多尔衮的生母大妃阿巴亥受宠的缘故。多尔衮在努尔哈赤时期毕竟年纪还小,因此并没有参与议政,但是也为他后来建功立业建立了基础,而皇太极继位以后,对这位弟弟也很是重用,多尔衮追随皇太极的十年时间里面,屡屡建功立业,到天命十年(公元1636年)的时候,多尔衮受封为和硕睿亲王,位列所有亲王中第三位,而直到皇太极去世以后,多尔衮在整个大清王朝都是最有权势,也是最有可能当皇帝的。但皇太极一脉自然不容许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双方势力角逐之下,皇太极长子豪格落选,多尔衮落选,年仅6岁的顺治继位,而多尔衮也在顺治一朝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权势巅峰,只可惜天不假年,多尔衮顺治七年病逝,享年只有39岁。多尔衮去世以后,为表哀荣,顺治帝下令追封多尔衮为成宗义皇帝,谥号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但仅仅只有2个月,顺治帝下旨褫夺,并掘墓,乾隆年间才宣告平反,恢复睿亲王爵位封号。

7

众所周知,清朝时期一共经历了十二位皇帝,也就是俗称的“清朝十二帝”。

然而,在清朝历史上,还有一位地位非常特殊,甚至还有一些尴尬的“皇帝”,他的“皇帝”称号是在去世后被追封的,并且这份殊荣仅仅存续了两个月就遭到了废黜,他本人也遭到了极为严厉的清算与报复,直到一百多年后才得以平反。

这位被“开除”的清朝“皇帝”,就是多尔衮。

他究竟是怎样当上“皇帝”的,又是因为什么会如此之快的被“开除”,这里就来为大家做一个介绍。

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成为大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

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去世,由于其在生前并未就继位人选问题做出任何安排,随即上演了一场持续长达27天的皇位争夺战。

起初,皇位的争夺是在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以及皇太极之弟、睿亲王多尔衮之间展开。

此时的豪格,除了其本身坐拥的正蓝旗外,还获得了皇太极生前亲领的两黄旗的支持;由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统领的两白旗则是全力支持多尔衮。从力量对比上来看,双方是势均力敌、旗鼓相当,同为继承皇太极皇位的热门人选。

而就在两方僵持不下的时候,统领两红旗的礼亲王代善以及统领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也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支持豪格。可豪格却在几乎已经稳操胜券的情况下,大言不惭的说了一句:

“我福小德薄,焉能堪当此任。”

多尔衮兄弟瞬间对豪格展开了反攻,局势重新陷入僵局之中,并且两黄旗与两白旗已经摩拳擦掌,暗中部署,有了爆发火并的迹象,就连参加御前会议的众位亲王和郡王都遭到了索尼、鳌拜等人的武力逼宫威胁。

在这样的情况下,郑亲王济尔哈朗提出,既不选择豪格也不选择多尔衮,而是由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登基。这一方案也得到了包括豪格与多尔衮在内的所有人的一致同意,就这样,年仅五岁的福临登上了皇位,这便是后来的顺治皇帝。

与此同时,济尔哈朗与多尔衮共同成为辅政王,地位上济尔哈朗在前,多尔衮在后,两人共同辅佐幼主顺治。

然而从这个时候开始,多尔衮便利用一系列手段打压政敌与对手,进而将大权全部掌握到了自己手中。

首先,就是极力打压郑亲王济尔哈朗。

其实,自顺治皇帝登基开始,自知谋略与心计不如多尔衮的济尔哈朗已经主动选择了退让,他不仅“自降”地位甘于排在多尔衮之后,更是承认了多尔衮在朝堂上的绝对话语权。可即便是如此,济尔哈朗毕竟是皇太极时期权势和地位仅次于代善的存在,有着很高的势力和威望,遭受多尔衮的打压也就在所难免。

顺治四年(1647年)二月,多尔衮以济尔哈朗建筑府第逾制,擅自使用铜狮、铜龟、铜鹤等为由,将其踢出了辅政序列,并且让自己的弟弟多铎成为新的辅政王,济尔哈朗也就此告别了权力中心。

其次,多尔衮对两黄旗实施了“分化瓦解”。

在皇太极去世后的皇位争夺战中,以索尼、图赖、图尔格、拜音图、何洛会、谭泰、冷僧机等人为代表的两黄旗高级将领,是豪格的坚定拥护者与支持者,而此时他们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多尔衮打压的目标。

多尔衮对于这些两黄旗的高级将领采取了软硬兼施、刚柔并济的手段,而在多尔衮的高压态势下,拜音图、何洛会、谭泰、冷僧机等人先后“叛变”,投靠了多尔衮。而不愿意屈从于多尔衮淫威之下的索尼和鳌拜,则遭到了多尔衮极为严厉的惩治,索尼被发配到盛京看守皇陵,鳌拜则是先后三次险些被多尔衮直接处死。

就这样,两黄旗在朝堂上的势力彻底被瓦解,此举不仅让多尔衮最大的政敌豪格失去了最为重要的支持力量,同时也为其大肆发展两白旗势力打通了道路。

再次,就是对豪格痛下杀手。

起初,多尔衮本想借助何洛会的告发,趁机整死豪格,可最后因为顺治皇帝“涕泣不食”,豪格得以保全性命。

顺治三年(1646年),豪格被封为靖远大将军,带兵前往四川以平定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历经两年的征战,豪格不仅荡平了大西政权,还亲手射杀了张献忠,就此立下了不世之功。

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豪格回京,却随即被多尔衮以冒功领赏以及用人等罪名下狱,并且在这一年的四月,其在狱中被折磨致死。而在其去世后不仅其统领的正蓝旗为多尔衮所得,就连其福晋都为多尔衮以及阿济格抢走。

就在多尔衮不断打压政敌与对手的同时,他还不断提升自己在朝堂上的地位。

一方面,多尔衮不断为自己累加着封号。

顺治元年(1644年),多尔衮晋封为“叔父摄政王”,从“辅政”到“摄政”,再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同时,地位上更是牢牢压制住了济尔哈朗。顺治四年(1647年),多尔衮又成为了“皇叔父摄政王”,并且第二年、也就是顺治五年(1648年),再度胁迫顺治皇帝加封其为“皇父摄政王”,与此同时,他还将皇帝的玉玺、印信全部带回府中,将自己彻底凌驾于顺治皇帝之上。

另一方面,多尔衮还不断抬升两白旗的地位。

多尔衮在南下征讨李自成、张献忠,以及荡平南明小朝廷的过程中,基本都是安排其两个兄弟,即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统领,并且大肆任用两白旗的将领和官员,包括苏克萨哈在内的一众的多尔衮亲信占据了朝堂大半,对其他几旗形成了势力上的压制。

就这样多尔衮完全掌握了朝局走势,成为了大清王朝实际上的统治者,而这一时期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多尔衮专政时期”。

多尔衮当上“皇帝”仅仅两个月之后,便就迅速陨落了。

多尔衮的摄政专权,大肆打压对手、排除异己,使得各方势力之间的矛盾也在悄然形成并且不断激化。

其一是顺治皇帝本人与多尔衮之间的矛盾。

多尔衮的专政不仅剥夺了顺治皇帝手中的皇权,更是给他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全感,而与此同时,多尔衮在例如限制顺治与孝庄太后接触、控制顺治皇帝学业等一系列事情的存在,这就让顺治皇帝本人在内心中对于多尔衮已经产生了极大的愤恨之情。

其二是多尔衮与满洲贵族之间的矛盾。

不仅仅是多尔衮,包括礼亲王代善家族的瓦克达、满大海以及其他王公宗室,也皆遭到了多尔衮的打压。不仅如此,多尔衮多度提拔两白旗的将领和官员,也让朝堂上的其他大臣颇有微词。

其三就是两白旗内部的矛盾也在逐步产生。

这其中不仅仅是多尔衮与他那个一心想要当“叔王”、但屡次遭到拒绝的兄弟阿济格之间的矛盾正在不断加深,随着权势与地位的扩展,两白旗内部也早已不是多年之前的“铁板一块”了。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初九,多尔衮死于古北口外的喀喇城,顺治皇帝出城五里迎接多尔衮的灵柩,并且追封其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清成宗”,还为其举办了隆重的葬礼。

事实上,顺治皇帝所做的这一切,都是被当时在两白旗中占有主导地位的罗什和额克苏等人胁迫而为之,并不是出自于他的真心。

果然当顺治皇帝有了帮手与依靠之后,便迫不及待的对多尔衮展开了清算,而这个让顺治皇帝期盼已久的人,便是被多尔衮扳倒的郑亲王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趁着两白旗群龙无首、相互政权夺势之际,直接闯入多尔衮府邸,抢回了被多尔衮带回家中的皇帝玉玺和印信,并主动拥立顺治皇帝亲政。

不仅如此,济尔哈朗又联合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等人,联合向顺治皇帝上奏,控诉多尔衮的“十六大罪状”。

“昔太宗文皇帝龙驭上宾,诸王大臣共矢忠诚,翊戴皇上。方在冲年,令臣济尔哈朗与睿亲王多尔衮同辅政。逮后多尔衮独擅威权,不令济尔哈朗预政,遂以母弟多铎为辅政叔王。背誓肆行,妄自尊大,自称皇父摄政王。凡批票本章,一以皇父摄政王行之。仪仗、音乐、侍从、府第,僣拟至尊。擅称太宗文皇帝序不当立,以挟制皇上。构陷威逼,使肃亲王不得其死,遂纳其妃,且收其财产。更悖理入生母于太庙。僣妄不可枚举。”

而眼见风头不对,原本是多尔衮亲信的苏克萨哈,主动选择“卖主求荣”,不仅揭发了多尔衮的种种“罪行”,并且还对多尔衮的其他亲信和党羽进行检举,而这也极大的加快了顺治皇帝清算多尔衮及其同党的进程。

终于,在多尔衮仅仅被追封为“成宗义皇帝”两个月后,顺治皇帝亲自下令“削爵、撤庙享、罢宗室、籍财产入宫”,并对多尔衮扒坟掘墓、挫骨扬灰,其所有党羽也被尽皆清除,就连多尔衮之兄阿济格也被圈禁后赐死。

至于多尔衮统领的两白旗,其中正白旗由顺治皇帝亲领,至此皇帝亲领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的“上三旗”格局正式形成,而镶白旗,则是被顺治皇帝归还给了肃亲王家族世系,由豪格之子富绶统领。

至此,多尔衮仅仅两个月的“皇帝生涯”就此宣告终结,其多年培植的政治势力也在济尔哈朗等人的强力打压下,顷刻间土崩瓦解,而他本人更是被扣上了“图谋不轨,阴谋篡位”的“帽子”,遭到众人痛斥和非议。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也就是在多尔衮遭到清算后的一百多年后,乾隆皇帝正式为多尔衮进行了平反,并且为他修复坟,“追谥曰忠,补入玉牒”,恢复其“睿亲王”封号,由其后代袭承,并给予了配享太庙的殊荣。

只不过,这个“成宗义皇帝”的称号,则彻底成为了历史。

8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大下午的爬起来,俺这起床气还没散干净,就蹲在电脑跟前刷题,转手就刷到了这题目,俺直接就乐了。

清朝十三个皇帝?你快拉倒吧,你要是细细的算下来,光皇帝就有十四个,他开除的可不是一个,是一对。

你还别不服,听俺给大家伙聊聊这八卦。

其实搁一般人的眼里,清朝这应该有十二个皇帝。咋说呢?要是一般情况俺也承认是这么个理,但今天比较特殊,毕竟题主问到这档子事了,咱也不能揣个明白装糊涂不是。

这事,咱一个一个聊。

话说满人您要是往前边追,这其实是过去的女真,在宋朝时期建立了金国,这不后边努尔哈赤建立的国家,国号被称为“后金”,他是这么来的。

那么后金这块传到皇太极手里边,他就特别的不喜欢别人叫自己为女真,所以就改成了满洲。

这事是在1635年11月22日定下来的,当时皇太极为这事专门下了一道命令

“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喇、叶赫、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女真)。夫诸申之号乃席北超墨尔根之裔,实与我国无涉。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称我国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

直到今天,满人依然将这11月22日定为民族诞生日。

说道这里估计有些小伙伴要猜了:“你不会说,清朝被开除俩皇帝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

别!别!俺可没这么说。后金那是清朝的前身的,没有后金就没有清朝,这俩皇帝那是必须算到清朝里边,这算是奠基人啊!这可不能不算啊!历史学家都没这么干的。

被开除那俩算不到人家身上,俺这里没有别的意思,只是顺带普及一些个小知识而已。

既然说了,咱就在插个小知识,那么努尔哈赤之前,还有四个满人的祖先,被后来的皇帝追为皇帝,他们分别是孟特穆 ( 肇祖原皇帝)、福满 ( 兴祖直皇帝)、 觉昌安 ( 景祖翼皇帝)、塔克世 ( 显祖宣皇帝)。

那么这四个人通常是不算在清朝皇帝里边的,但您要是搁爱新觉罗的家谱里边排,这四个人算皇帝,当然这四位不在咱今天要聊的这八卦里边,大家伙知道有这么个事就成。

题主这事其实得从皇太极身上说起。

话说当年努尔哈赤死的也突然,他就没怎么给自己安排后事,这就造成了一个结果,几个皇子瞅着皇位都想搁上边坐上一坐。

这要是按照努尔哈赤本人的喜好,当时皇太极的同父异母的多尔衮有着先天优势,但努尔哈赤啥话也没有留下。

所以皇太极就来了个先下手为强,把多尔衮的母亲逼的殉葬了努尔哈赤,他把皇位捞到了手里边。

也就是说多尔衮和这皇太极有着杀母之仇,但皇太极也算艺高人胆大,他就觉得自己能够压制了多尔衮,不在意。

可皇太极也犯了努尔哈赤的老毛病,没立储君。你说这事弄的比较尴尬。

其实皇太极最早立过一次,当年科尔沁为了和清朝捆绑的更加的结实,把一个姑姑,俩侄女都嫁给了皇太极。这就是皇太极的皇后哲哲,后来出名的孝庄,已经皇太极的挚爱海兰珠。

话说皇太极这辈子最为疼爱的就是这海兰珠,她就给皇太极就生下一个皇八子,就这皇八子还是个巴掌大婴儿的时候,就被立成了皇太子。

但这孩子福薄,不到一年就夭折了,连个名还都没来得急起。

海兰珠跟着也就病垮了,死掉了。海兰珠一死,这皇太极干啥都心不在焉的,所以皇太子的事,就没来得急。

皇太极说道根子上也是伤心死的,随着海兰珠两年后就死了。

这下清朝的皇位又悬空了。

这档子事大家伙也都知道,后来不就有了多尔衮摄政,辅佐孝庄的儿子顺治当了皇帝吗?

咋说呢?在整个清朝入关之后,兵权虽然落在八个旗主的手里边,满八旗嘛?但这里边功勋最大的就是人家多尔衮,所以说道兵权,这就成了多尔衮最大。

毕竟在军队里边,尤其是战争年代,啥都不好使,摆你的功勋最实在。

那么多尔衮成为摄政王那是手到擒来啊。

后来这不,什么叔父摄政王,什么皇叔父摄政王,整到最后这直接就成了顺治的皇父摄政王。

听着名字好像一步比一步的亲切,其实说道根子上,多尔衮也没按啥好心,为自己成为皇帝铺路呢?

这档子事,顺治自己心里也明白,但又能咋样呢?实力不允许他有别的想法。

这要是发展下去,后边就没有顺治啥事了,但也该着了,多尔衮出去狩猎把自己个摔死了。

听到这信,最开心的无疑就是顺治,毕竟蹲在他头上一块乌云,就等着下雨了,结果就这么烟消云散了。

但这会多尔衮人虽然死了,但他的影响力还在,顺治为了更安稳的拿到权利,还是按照极高的规格葬了皇太极,这为了显示自己的宽容,还追封多尔衮为“清成宗”,就这架势不可谓不厚道啊!

可这事两个月之后,顺治把权利巩固的差不离了,这就开始清算多尔衮的事。

这家伙,好吗?把多尔衮的豪华陵墓直接就给刨了,棺材板也给掀了,拉出尸体玩命的抽,抽完了还不算,把脑壳还给剁下来。您瞅瞅顺治这得多恨多尔衮,所以之前追封的清成宗,也被顺治给收回了。

后来多尔衮的事,被乾隆这位特别喜欢否定前朝皇帝的主给翻了案子,当然也仅仅是恢复睿亲王封号。

所以题主说的那被开除的一位,估计指的就是这位——多尔衮。

另一位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提醒俺:“你不说,还有一位,这谁呀?”

咋说呢?这位说道根子上他充其量顶多算半个,那么是怎么回事呢?

咱接着说。

这后边这几位咱就不用详细的介绍了,咱简单的过一下就完事了。

顺治为了董鄂妃算是看破了红尘,这死命的想要出家当和尚,这连他老母亲孝庄都拦不住。

这不就制定了康熙作为皇位继承人。

康熙后边又经历了九子夺嫡,雍正正式登基。

雍正这人比较勤勉,对于后代这事,有几个也就成了,所以后妃也不多,他的皇位也比较明确就留给了乾隆,他本身就经历过九子夺嫡的残酷,所以不愿意弄那个。

毫无疑问的乾隆就登基了,成为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六十三年,最后的三年以太上皇的身份把持朝政,直到死了都没舍得撒手手中的权利。

而清朝也就是从这位爷的手上开始走下坡路的,到了他的中后期,为了维持朝廷庞大的开销,啥都敢标上价格卖出去。

就连作为荣誉勋章的单眼花翎,双眼花翎只要付的起银子,他就卖。

到了最后好悬没把三眼花翎也卖出去,他就打算在三眼花翎的基础上在弄个四眼花翎,五眼花翎啥的,这要不是和珅给按住了,清朝历史得到三眼花翎的人可就不止七个人了。

哎这一说,就守不住嘴!好了咱接着说题主的事。

这后边的皇帝能力一般般,但皇位的继承没啥争议的,至少没出现九子夺嫡这种事。

嘉庆在乾隆还在的时候就当了皇帝,后边的道光,这位吃口鸡蛋还得数个数,生怕吃多了,没办法国库里真没银子,后妃们想吃个荤菜,这都得赶上逢年过节。

后边的咸丰,被英法联军撵着屁股跑,把偌大的紫禁城留给英法联军,最后把圆明园给烧了哪位。

后边三位大家伙也知道了,这三位就没有留下子嗣,分别是同治,光绪,溥仪。

那么在这个当中间,有一位比较可怜,那就是光绪,他在位的时候,就哪位就已经起了要废他的心思,毕竟光绪年岁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好控制了。

这不他们就准备重新立一个溥儁出来,做皇帝,他们连年号都整出来了“保庆”,所以这位叫保庆帝。

结果这事遭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反对,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所以废帝的计划就停了,保庆帝也就没了。

如果在清朝末期您听到大阿哥这字号,指的就是这保庆帝。

所以要这么算的话,应该是十三个半。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9

按照大众的说法清朝有十二个皇帝,十三个朝代。为了方便大家观看,我做了个图片:

其中清朝的开国皇帝皇太极有两个年号:天聪、崇德。1626年皇太极即汗位后,宣布次年为天聪元年,称帝时改元崇德,这样算来清朝就有十三个年号。如果要说有一人被开除出皇帝位,那这个人应该是指的多尔衮。多尔衮戎马一生对大清的建立功不可没,可以说没有多尔衮就没有大清。多尔衮辅佐顺治帝虽然没有正式当皇帝但他却行使了皇帝的权利。多尔衮死后也有了皇帝的名号,他的侄子顺治皇帝追封他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但这样的冠冕仅仅存在了两个多月就被顺治帝剥夺了,并掘其墓,打其尸。

那么多尔衮为什么会被顺治帝“开除”呢?

从头说起

本来皇位的继承人是多尔衮。

努尔哈赤先后废除了元妃佟佳氏所生的儿子褚英和代善的“太子”位,还处死了褚英。一直到他临终前都没有宣布确立继承人。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十四子,他的母亲阿巴亥是努尔哈赤最宠爱的大妃(第四任也是最后一任),努尔哈赤自然也宠爱她生的三个儿子,特别是多尔衮。努尔哈赤死的很突然,他临终前留下遗言让多尔衮继位,代善辅政,但没来得及立下遗诏就猝死了,而他身边只有多尔衮的母亲在。


这给多尔衮的兄弟们留下争夺汉位的机会和借口,最终皇太极在代善等众兄弟的支持下逼阿巴亥殉葬后坐上宝座。这些多尔衮是知道的,但迫于形势隐忍不发。

皇太极也是猝死,没有来得及立嗣子,引发多尔衮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在各自势力的支持下发起皇位之争。多尔衮考虑到大清才刚刚建立羽翼未丰,内忧外患,而自身自立的条件又不成熟,他最终想了个折中的办法,和宗室议定拥立皇太极的九子、才6岁的福临继位,即顺治帝。


多尔衮和诸王立下誓言,由多尔衮与济尔哈朗联合摄政,但多尔衮“背誓肆行,妄自尊大”,取消了济尔哈朗摄政的权力,他立了自己的亲兄弟为“辅政叔王”。朝政大权牢牢掌控在多尔衮手里。

多尔衮的野心随之一步步扩大,有了皇帝之实。

  • 他靠着自己的权力打击政敌,凡是之前反对过自己的一个不留,冤狱频发。豪格就是他报复的一个鲜活的例子,顺治元年(1644年)三月,多尔衮以豪格“图谋不轨”为罪名,削其王爵废其为庶人,最终将其整死,迎纳豪格的妃子。
  • 在用人上对尔衮任人唯亲,提拔自己心腹,任意打压、罢免异己官员。
  • 顺治二年(1645年),多尔衮由“摄政王”晋为“皇叔父摄政王”,后来成为“皇父”。他的一切大礼俨然皇帝一般,对于多尔衮的每一次出行,王公贵族都要集合毕恭毕敬等待他的传旨,“列班跪送”他。
  • 还有过分的,多尔衮“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他的王府的规格也和皇宫无异。
  • 另外还有更过分的,他还散布皇太极称帝是夺位得来,是违背太祖努尔哈赤的遗言,是大逆不道的可耻行为
  • 另外还有更更过分的,他和顺治帝的母亲纠缠不清,让顺治帝不能忍受的是朝廷内外有自己母亲和多尔衮的绯闻。

就在多尔衮唯我独尊,享受皇权时,不料却在一次打猎中从马背上摔死。顺治帝念及他对大清有功,在他死后追封他为“皇帝”,他的老婆为皇后、妃子,女儿为公主。

但不久,多尔衮生前的贴身侍卫苏克萨哈、詹岱两人首先揭发了多尔衮的罪行,遭受多尔衮打压的文武百官也纷纷起来检举揭发他,诸如违背誓言、专权、霸权、窥欲皇位,私藏玉玺、把生母人于太庙、谋害忠良等等。

顺治帝在多尔衮的约束下憋屈了多年,面对百官的检举,也觉得是时候清算多尔衮了,最终定了多尔衮14个足以砍头的大罪。

于是他废除多尔衮的封号令人把多尔衮的尸体从坟墓中揪出来砍头严惩,废帝号庙号,没收家产,废阿巴亥封号,其神牌也从太庙撤出。直到乾隆时才为多尔衮平反。

10


如果有满清十三朝的角度来看,清朝的十三朝皇帝有所争议,因为清朝一共十二帝,怎么就有十三朝了呢?

有的人认为皇太极有两个年号,所以以此来说是十三朝。有人认为清初摄政王多尔衮死后被追封为成宗义皇帝,所以是十三朝。

如果单纯以问题来看,清朝原本有十三个皇帝,为何其中有一个人被开除来看,那么这个被开除的皇帝自然是指多尔衮。

这个原因很简单,因为多尔衮功高震主,甚至欺主顺治帝,所以最后被开除了呗。

那么顺治帝为什么不直接清算多尔衮,而是先追封他为皇帝,再将其开除呢?

单纯的好玩吗?

非也非也。

多尔衮猝死于顺治七年冬天,顺治帝为何在其死后追封其为皇帝呢?

一是要稳住多尔衮的党羽,虽然多尔衮这个主心骨已死,但是其党羽如果狗急了跳墙,所以自然借此稳住其党羽。

二是清朝入关及其成为大一统政权,是在顺治帝在位时期完成的。本来顺治帝这个第三位皇帝,是没资格称祖的,正因为顺治帝时期清朝从割据政权成为大一统政权,所以顺治帝的庙号被上为“世祖”。

其实这一系列关键决定,大多数是当时的实际投统治者摄政王多尔衮完成的。顺治帝亲政的时候,清朝在多尔衮统治下,已经灭李自成之大顺政权、亡张献忠之大西政权,还消灭了南明的弘光、隆武、绍武三个政权,顺治的对手也就剩下了永历政权,可以说多尔衮奠定了清朝大一统的局面。

所以真正论起功劳来,顺治帝能上庙号“世祖”,其中百分之九十功劳都是多尔衮的,这也是很多人认为顺治帝庙号有水分的原因所在。

正因为如此,多尔衮被追封为皇帝,其实理所当然的。

当然这只是顺治帝的权宜之计,等到顺治帝亲政成功,不怕多尔衮党羽反扑以后,自然开始清算多尔衮。毕竟多尔衮大权独揽多年,将顺治帝架空为傀儡皇帝,顺治帝自然要报仇,于是乎,多尔衮死后是戏剧化的被顺治帝追封为皇帝,短暂的成为清朝十三帝之一,不久又被开除了。

其实以这个来看,清初的历史也挺狗血的,所以说有时候历史的确比小说精彩。只不过具体历史记载的并不全面,对于人物的心理描写太少了,所以历史给人一种古板的感觉。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