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友邀,子非鱼,我们都不是当事人,也没有与他们共过事,现在说的都是在这里猜测,你觉得有什么意义?看结果就是了。
我是刀笔传神,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一提起康有为,跃入脑海的第一印象是梁启超的老师,“公车上书”的领袖人物,“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到了日本,清朝的死忠分子!
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这个康有为:
咸丰八年二月初五日(1858年3月19日),康有为生于广东南海西樵山银塘乡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世人称之为康南海。
早年的康有为读了不少经世致用的书,又游历过香港,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比较认可,心中起了向西方学习,借以挽救正在危亡中的祖国的念头,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三月二十三日,清廷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趁入京应试的机会,联合各省应试举人1300余人,于四月初八日(5月2日)联名请愿,发动“公车上书”。他在“公车上书”中,请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提出“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等改良派的救国纲领。“公车上书”被拒绝代呈,光绪帝没有看到。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十六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历史上有名的“百日维新”正式拉开了序幕。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七日(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光绪帝被软禁,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事先逃亡日本,“戊戌变法”失败!
在海外期间,孙中山多次与康有为商谈合作事宜,要求康有为放弃保皇改良主张,实行“革命的办法”来拯救中国,携手推翻清王朝。但康有为坚持“不忘圣上(光绪皇帝)知遇之恩”的顽固立场,拒绝与革命派合作来对抗清王朝,谈判最后无果而终。当他在民国初年为尊孔复古思潮推波助澜,与袁世凯同流合污,充当帝制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时,就站到了历史的对立面,从政治巨人蜕变为现实的侏儒。民国十六年二月二十六日(1927年3月29日)因病死于青岛。
结束语
康有为的一生,当时与后世皆褒贬不一。早期确实是为国为民,一心想让国家富强。但到了后期,却蜕变成彻头彻尾的保皇党,成为社会进步的绊脚石,被历史所唾弃!
“晚清人物属康梁”,作为一名资产阶级理论家、思想家,康有为的一生,波诡云谲,其学问、性格、思想、人品等方面看,当时与后世皆褒贬不一。好之者称其为“南海圣人”,而恶其者章太炎骂他“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
我个人看来,他既为国,又为己,自号“长素”,就是因为孔子为“素王”,他对自己有成为“圣人”的期待。
一、主要事迹
1.“创新”理论,为变法造势
康有为为变法运动创造理论。先后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作,这两部书都是在尊孔名义下写成的,提倡民主思想、平等观念。康有为《大同书》发表,提出大同社会将是无私产、无阶级、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人间乐园。创办《万国公报》、《强学报》,欲“托古以改今制”。
2.思想先驱,多有所创建
在经济上,康有为认为商兴才能国富,统治者必须“保商”、轻税。在政治上,他提出依宪治国观念,主张君主立宪,提倡权力制衡;民权思想与政治观,强调公民自治,主张实行地方自治。
3.变法维新,出谋划策
1891年创办了万木草堂,成为戊戌变法策源地。1895年,康有为趁入京应试的机会,联合各省应试举人1300余人,于5月2日联名请愿,发动“公车上书”。他在“公车上书”中,请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1898年6月筹备变法事宜,史称戊戌变法,提出不少改革建议,包括拟定宪法、开制度局、禁止妇女缠足、裁冗官等。史称“百日维新”。
4.失败逃亡,行为乖谬
1898年10月24日,康有为经由吴淞、香港到达日本,他在途中发表公开信,说是“天祸中国,际此奇变”。义和团运动展开,他主张“助外人攻团匪以救上”。甚至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提出了荒唐的“中日合邦”说。
5.政治穷途,逆历史潮流而动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担当军阀张勋的谋主,发动复辟,但即为段祺瑞击败,“复辟”昙花一现,为天下笑。
二、艺术成就
1.康有为的事业成就涉及多方面,皆有惊人建树,仅著述就有700多万字,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辑成《南海先生诗集》。代表诗篇即《出都留别诸公》,意气豪迈。其政论文汪洋恣肆,骈散不拘,开梁启超“新文体”先河。
2.康有为作为一名书论家。他于1889年所著的《广艺舟双楫》,从理论上全面地系统地总结碑学的一部著作,提出“尊碑”之说,大力推崇汉魏六朝碑学,对碑派书法的兴盛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负面评价
1.具有投机家色彩的策士
康有为积极与达官贵人、军阀交往,早在京城办报时,就专门送给“显贵士夫”。民国成立后,他与军阀陆荣廷、吴佩孚多有交往。为陆荣廷提“明秀园”收取润格,为吴佩孚作五十生日的寿联:牧野鹰扬,百世功名才半纪;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
2.无底线的投资者
在1901年前后的几年间,康有为流亡初期的生活极为窘迫,主要靠梁启超等人用办报、开书店的收入来接济他。后来,海外保皇势力发展迅猛,海外华人不仅争相入会,还慷慨解囊,康利用华侨的巨额捐款投资美、加等地的房地产,并大获其利。结束流亡生涯、决定回国定居上海后,康有为变卖祖产,加上从海外带回来的资金,投资上海地产,再次大获其利。
3.虚伪的女权主义者
他一方面极力鼓吹女权思想,呼吁男女平等,力倡一夫一妻制,现实中却有一妻五妾——正妻张云珠,妾梁随觉、何旃理(原名何金兰)、市冈鹤子(日籍)、廖定征、张光。
4.奢侈的享乐主义者
由于妻妾子女众多,康有为归国后一掷千金,广置房产,尤其在晚年,他购建了四座豪华别墅,分别是位于上海愚园路的“康公馆”,位于杨树浦的“莹园”,位于杭州西湖边的“一天园”,位于青岛的“提督楼”。
投资房地产发达后,康有为吃、住、行均极豪阔,很讲究排场,豪华酒店、洋房别墅已成为其生活日常。他还长期接受美国宪政党的捐助,比如他游历欧洲诸国前,就曾一次性得到过十万美金的赞助。
康有为落魄上海,天天狎妓,却无钱偿嫖资经常被追讨。后来,有人写诗讽之:“避债无台却有舟,一钱不值莫风流”。
康有为变法主张祸国殃民,与变法图强的目的背道而驰。
康有为主张通过卖掉新疆西藏筹集变法资金;
康有为主张建立中日美英“合邦”,等于把清朝主权拱手让给美英日;
康有为主张改造中国人种,要把中国人由黄种人改造成白种人。
如果上述措施落实,中国不仅丧失大片国土,主权完全丢失,中华文明被摧毁殆尽,直接变为列强的完全殖民地。
康有为,实乃中华民族大恶人,中华文明大恶人。
从这看来,慈禧太后果断发动戊戌政变维护了国家根本利益。
康有为,一个私德有亏,控制欲极强的忽悠大家。
康有为这个人特别有意思,当然他心怀报国之志,有一套匡计天下的方案。但如果你从翻案史学的角度来看,他的私德是有问题的。比如说,虽然他天天讲男女平权,但一生纳妾无数、嫖娼无数。比如他说他拿了所谓的“衣带诏”去海外筹款搬兵救驾这件事,后来被证明是假的,光绪皇帝没有给过他什么。但他就说他有,天天在海外华侨当中募款,扬言要回去救皇上。但是他拿着这些钱干什么了呢?这些钱供他去过一种相对来说并不节俭甚至是有点儿奢侈的生活,比如拿钱给自己盖小洋楼。康有为有非常强烈的控制欲。他在海外组织的保皇党基本上已经成了一个利益集团,到了民国快要创建的时候,康有为这个小集团已经有点儿不像话了。比如华侨如果想回国内投资,那就得经过他同意。他同意通常都要附着一点儿要求,比如说“我要入股”。如果没经他同意你回国投资,他甚至能够派暗杀者回来把你干掉。
中国近代史是一个意识形态斗争非常激烈的战场,谁站在后世认为是正确 的、进步的、革命的一方,他基本上就拥有了对事实的描述权力。所以,今天我们对于戊戌变法的一整套看法,几乎都来自于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师徒二人的说法。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当你细细地去辨别的时会发现,好多细节都有问题。
比如说“公车上书”这件事到底有没 有?袁世凯到底有没有告密?在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之间到底有没有所谓的后党和帝党在争权夺利?所有这些,你真的细细考察,你会发现都有问题。康有为关于戊戌变法的很多说法不见得是真的。
可当时康有为的对立面慈禧老太后和清政府为什么不出来澄清呢?这就是历史的一个有趣的地方,就是当政者在他权力的这片疆土上可以控制舆论,从这点看好像他是强者。但其实恰恰相反,从一个相对中长期的历史去看,当政者恰恰在舆论制高点的争夺战上是弱势的。你说朝廷能怎么说?他们能做的无非是发谕旨、布告天下。可是他说的没人信啊,本来你在政治上就已受到质疑,你的言论的公信力已经开始动摇,你说谁会信呢?所以这事搞得清廷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但康有为在海外的大名,跟清政府对他的那种痛恨是有关的。康有为的策略非常高明,他给外国人讲的是这么个故事:中国分成两种势 力,第一种势力叫慈禧,这是恶魔;另外一种势力叫光绪,这个是神 仙,是光明伟大的力量。所以他给自己留下了非常好的一个解释空间。第一解释了他的祖国为什么恨他;第二,他为今后东山再起预留了空 间,又给自己所有在海外的筹款以及其他政治活动获得了一种正当性。所以康有为反而是得利者,也就是说清政府越骂他,他越得利。因为康有为能把这个故事说圆了,而清政府缺乏把这个故事表达得特别好的能力。
当然,康有为最后的政治身价也开始没落。什么时候呢?就是到慈禧死了之后。1909年,清政府自己已经搞立宪改革了。一个政治上的反对派最怕的是什么?最怕的就是他反对的那个人成了他的同志,这样他的身价一下子就暴跌了。而这时候清政府的摄政王载沣又采取了特别聪明的策略。载沣吸取了慈禧太后的经验,他对康有为的政策就两条:第一条,不骂你;第二条,不理你。康有为这时候已经对清政府抛媚眼了,成立各种协会预留总裁之位让载沣去当,载沣哪会睬他呢?这时候康有为就没招儿了。
双方在争夺话语控制权的时候,你会发现在很短的时间内是谁有权力谁赢。但是在一个中长期的时间内,你会发现谁有权威、谁站在时代进步的一方谁赢。而站在更长的时间内,你会发现,时间迟早会把真相给到我们的公众。所以这让我想起了布莱希特的一句话:真理是谁的孩子?真理是时间的孩子,真理从来就不是权威的孩子。
不知道各位注意到没有,从1898年6月11号光绪皇帝下《明定国是诏》,一直到9月21号慈禧太后突然还宫发动戊戌政变。请问这103天的戊戌变法到底变了什么?有什么雷厉风行不得了的成就吗?其实你细一想,好像没有啊!
其实就做了这么几件事:第一个是建立京师大学堂,就是今天北京大学的前身,进行教育改革,这个慈禧太后给保留下来了。第二件事是裁汰冗官,结果闹了一个大乱子。第三件事是各地的经济改革。这些事儿大家要搞清楚啊,这可不是康有为或者光绪皇帝此时此刻发动的改革,当时上上下下、各地督抚都在干,康有为只不过是把别人正在干的事儿写到纸上而已啊。
在戊戌维新期间最重要的改革是康有为力主的“废八股”。这个改革受到了巨大的争议。100多年后我们再回去看这个改革,确实觉得当时有点儿过于草率。这里不是要替八股文翻案。八股文肯定是个坏东西。这个东西摧残无数代中国有才之人士的智力。八股、科举肯定是一件坏事。但是对中国社会结构而言,八股、科举有好处。一个潜在的好处就是造成中国社会上下游的流动,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大家都可以靠勤奋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让每个人都觉得有前途,这是它的一个好处。科举这种制度和中国社会结构结合严密,如果你贸然把它拿掉,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中国在唐朝之后历次大的农民起义都跟这个有关 系。黄巢、李自成和洪秀全这三个人都是什么人?要不就是考不上举人的秀才,要不就是被革职的底层干部。如果一个社会不让这种底层人员有出路的话,这个社会是很危险的。你不要看今年大学生签约率不到30%好像只是一代人找不着工作,以后慢慢会好的。这个事情如果长期不解决,长久积淀,让一帮有文化的人看不到出路,这对社会而言是个炸药包啊,这个现象在今天也是值得重视的。
你别看康有为戊戌变法推翻科举、八股这个努力没有成功,但1905年慈禧老太后自己开始把这事儿干了。什么结果?两个结果:第一个结果是所有那些原来背四书五经的、考八股文的举人没出路了。清政府说:我给你们一条出路,你们去留学。留学回来之后拿文凭来,我来提供各种各样的官位给你。留学去哪啊?去日本呐!多简单,菜又好吃,路又近,文字基本上还能看懂一点儿,又比较好学。所以那帮原来走科举没有出路的人,就一窝蜂去了日本。很多历史学家分析近代所谓的留学其实分了两派:一派是留学欧美的,他们回来之后基本上都成了各科门的专才,回来当教授和科学家。这帮人基本的政治态度都是相对保守,不愿意暴力革命。另外一帮就是留日的。日本人当时也觉得这是一个机会啊。给中国学生开办了大量的速成班。比如鲁迅在学医,你想现在学个医学要花多少年工夫去学啊?后来鲁迅没当医生大家都说他是因为有感于当时中国的政治局势,要操起笔来干革命。其实医生他干得了吗?你想想看,他在日本速成专科学校能学多少医术?当时日本回来的这帮留学生基本都成为了革命家。慈禧老太后亲手废掉八股本来是寄希望于用这一招保住清政府,结果却培养了一帮自己的掘墓人和革命家,这是一个后果。
海外学者金观涛有个观点:中国近代的底层社会出现过一种动荡,甚至是一种腐坏。原来村里的几个有钱士绅,他们会通过考取秀才、举人和进士来实现他们的登天之 梯。但现在科举一撤,他们也没有那么开化去留洋,那怎么办?最后就变成土豪劣绅。所以这是为什么军阀混战时期和民国期间中国底层社会那么败坏。没有在社会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和制度性调整的时候就把八股废掉,这是有问题的。
康有为这一辈子其实就见光绪皇帝一次,最后却被他弄得跟光绪皇帝多么惺惺相惜似的。其实就见了一次,时间还很短。他见了光绪皇帝之后,光绪就跟他聊当时的一些变革的事儿,他就提到了废八股。康有为问光绪皇帝:“八股、科举要不要废?”皇帝说:“应该废啊”他说:“如果要废,我建议皇上不要把这个改革方案下到礼部。皇帝你就自己直接下诏,一定要强行推行。”这说明什么?康有为是知道他这一套别说顽固派,就是改革派也受不了。这些人都是实用派官僚,他怎么能容忍你直接撼动这个王朝的根基呢?我们即使在历史上不吝于给维新变法非常高的评价,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它从出发的那一天,就是一次鲁莽的、一次草率的、一次不负责任的改革。
戊戌变法100多天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主题,一个叫开制度局,一个叫开懋勤殿。本质上就是要绕过当时的军机处和官僚阶层,在光绪皇帝身边搞一个顾问班子为他做制度建议。
康有为自己当不了正根的宰相,当不了正根的军机大臣,他就想当这个秘书班子的头。在中国漫长的政治制度演化史当中,有这样一个机会:皇帝不断地会用自己身边的秘书班子,来替代外朝的宰相的权力。因为皇帝是孤家寡人,他一个人处于深宫之中,他对外朝的臣子是不放心的。江山是我的又不是你的,你上了台你没准贪污受贿,没准要挖空我的江山,没准还想替换我,于是皇帝对外朝的那些高官,一直是怀有警惧之心的。所以皇帝们都有一个用自己身边的人去替代外朝人的冲动。从中国古代政治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它一直有这样一个趋势。
“尚书”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皇帝身边有一些服务人员,如尚衣、尚食,其实就是伺候着穿衣、吃饭。尚书就是伺候他看书的,其实就是皇帝秘书。比如官员名称中但凡带“中”这个字的,基本上原来都是皇帝身边的人,如侍中。明代时就更明显了,朱元璋说设什么宰相?拿掉,以后不设宰 相,谁敢奏请复设宰相就直接杀掉!他设置了一个内阁,找几个品级很低的五六品的官到内阁来给皇帝帮帮忙,其实就是皇帝自己的秘书班 子。外朝是没有宰相的,官员们直接听命于皇帝。一直到明朝灭亡的时候,内阁大学士还是五品官,当然变质了,大学士都是由各部的尚书来兼任,但大学士的本官仍然是五品。到清代又来了一轮,雍正皇帝觉得内阁渐渐的也是外朝官了,也不好用了。所以他组建了一个军机处,在三大殿的后头搞了一小房子,找几个亲近人到身边商量办事,商量妥了让外朝官去执行。这就是军机处的来源。
可是康有为把账又算错了,历史上能干这种事儿的皇帝那是一般的皇帝吗?能是光绪皇帝这种弱势的皇帝吗?你看都是什么人?都是朱元璋、雍正这种大权在握,乾纲独断的皇帝,光绪是万万做不到的。
所以对于康有为来说,他这样一个念头,虽然在理论上成立,但实际上办不到。办不到怎么办?他只剩下最后一条路,就是不断地给皇帝画大饼,描述伟大的前程。6月15号光绪皇帝见他的那一个小时里,他就跟光绪皇帝说:“欧洲那帮人变法,花300年国家富强。日本人变法30年而天下富强。咱们俩变法,3年大清就富强了,从此国事蒸蒸日上,富可凌驾于万国。”
你说这话康有为自个儿信吗?我觉得他自个儿都不信。但是怎么办呢?他是一个小臣,没有办法去绕过那么庞大的官僚体制,他又有那么强大的权力欲望,只好给皇帝上这种眼药,让皇帝去相信只要用了自 己,国家就会兴旺发达,一切顺利。这就是戊戌变法悲剧的真正根源。虽然提出了维新变法的主张,但他的注意力却不在维新变法上,而是在怎么样获得改革维新的主动权和控制权上。权力落到这种人手上,舆论的控制权落到这种人手上,这样的变法还能够成功吗?
但凡打着为国为民的政治文人墨客皆是这德性,請君仔细想想历代??哪位政治文人待他胜券在握后的生活轨迹生活作风例如康??为之类的一切形为是不是为国为民呀?
开始应该还有为国同时为己轰轰烈烈干一番的想法,后面一看,原来改良还需要流血,彻底怕了,他后期的作为实在太无耻和奇葩了,应该只有爱国将军老张能跟他交相辉映,我称之为北张南康!
康有为是个满脑子浆糊的愤青,为公则乏善可陈,为私则挥霍变法基金,中饱私囊。
我认为康有为变法私大于公,这从他选择逃亡而不是杀身成仁就可见他变法的目地,他性格狂傲,却不愿从小事做起,妄想一步登天借助改革成就功名,而在逃亡的路上更是借改革的名义敛财,一路上边追美女边用敛的财享受生活,早忘了为变化牺牲的六君子。
变法的背景是甲午海战失败。清朝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马关条约》,一时引起各界的强烈反对,康有为趁进京赶考联合各省举子1300人联名请愿,史称公车上书,但公车上书被拒绝代呈,光绪没有看到,康有为考上进士后再次上书光绪,提出改革,但又被顽固派拒呈。公元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借这个机会再次上书,次年光绪帝招见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开始变法。
变化的内容包括拟定宪法,撤厘金,裁绿营,放旗兵,废八股等,变化的内容还是好的,为了强国,只是希望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情况下发展资本主义,保护工商业,要求重练军队,废科举,办学校。但这法案好是好,却前后矛盾,不废除封建制度怎么能发展资本主义。所以就算没有慈禧的反对也不可能成功,果然法案一推出就遭到保皇派的反对,后党掌握军权,并策划政变推翻改革派。此时光绪感受到危机,不久慈禧发动政变,扑杀了参加改革的六君子,康有为逃亡海外。
改革还是卖国:康有为主持改革期间,有英国传教士建议请日本首相来治理中国,而当时的日本首相提议英美中日组成一国,康有为等人竟然赞同,我想这点才是慈禧下杀手的原因,都要把大清国卖了,能不杀你吗。改革初期是好的,但后来就变了味。
逃亡海外后,康有为自称有衣带诏,借继续为改革奋斗的口号获得了大量钱财,他却拿着这笔钱买房买地,娶美少女,过奢侈生活,改革早被他忘记了
我是天晴爱睡觉,我来回答:
康有为是为己,沽名钓誉骄奢淫逸狗贼一个:
一个人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怎么做;
一个人做什么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为公还是为私。
康有为高谈阔论吸引皇帝注意,但变法策略却又不可实行,这就像装程序不会配置环境一样,只能证明他是个嘴炮。
康有为变法失败后逃往国外,骄奢淫逸,拿皇帝的圣旨四处诈骗钱财供自己消费,纯属没心没肺猪狗行径。
如果不是康有为,光绪帝未必死的那么快;但是光绪帝死了,康有为仍在娱乐人间。
做人一定要小心身边替你义愤填膺的狗头军师,他们往往别有所图禽兽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