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里是芒果论史!

韩信的这一套做法其实是非常正确的,在兵法中有一个词叫做“围师必缺”,这就是韩信“网开一面”的本质所在。

当敌人被大军围得水泄不通的时候,他们拼也是死,不拼也是死,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发挥出自己全部的力量殊死搏斗,这样的敌人将生死置之度外,所以会更加恐怖。

韩信的成名之战是井陉之战,他率领三万没有经过训练的新兵蛋子摧毁了赵国的二十万大军。在这场传奇般的战役中有一个小细节非常值得我们注意,韩信把他的军队带到水边,所谓背水列阵。

当赵军攻来的时候,这些没有被训练过的新兵因为没得逃而选择死战,最终与赵国二十万大军打得不想上下。这就是意志的力量,当一支军队不再考虑生死,而是全心全意的战斗之时,他们的力量会很恐怖。

意志:垓下之围,四面楚歌

有人说,韩信不如项羽,因为他拥有数倍于项羽的敌人却不敢向项羽冲锋,我不认同这种说法。

韩信的垓下之围,四面楚歌是攻心之计,通过瓦解敌人的意志来削弱敌人的战斗力,最终达到以较小损失来赢得胜利的目的。很显然,韩信成功了,当项羽被团团围住的时候,四周传来了楚歌声。

项羽心中大惊,难道楚地也被攻陷了?难道楚人都被俘虏了?不然为什么这四周会有这么多的人歌唱楚歌?项羽慌了,他的心中生出一种绝望,一种无力回天的感觉笼罩在了他的身上。

试想一下,如果在这种情况下韩信将项羽围得水泄不通,项羽会怎么做?他会缴械投降吗?显然不会,如果那么做了他就不是西楚霸王了。那么项羽一定会带着剩下的军队与汉军决战,杀到最后一刻,那将会是又一场破釜沉舟的战役。

在乌江边,项羽一个人就能杀得汉军不敢向前,如果他带着他的军队与汉军死磕呢?结果很显然,汉军必胜,因为汉楚实力差距太大,但必胜的背后将会是巨大的损失,这是韩信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他露了弱点给项羽。

项羽的意志已经被彻底瓦解了,他只想逃跑,他欣喜的发现汉军的包围圈是可以冲出去的,他带着八百勇士趁着深夜突围了。被项羽遗弃的大军很快就土崩瓦解,他们死去了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楚霸王,这上万大军轻而易举就被征服了。

大败的项羽

项羽突围成功了,韩信的计谋也就成功了,楚霸王再厉害,再能打,他也只是一个人,汉军乱箭齐发也足以将他射成刺猬。

但是当项羽有军队的时候就不一样,只要那几万人在他身边,他就还是战胜,韩信要想把他歼灭,自己也得掉下来一块肉才行,可是意志的瓦解加上韩信的“漏洞”让项羽选择了逃跑。

《孙子兵法》中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为上策,韩信做到了,项羽的这几万大军几乎是轻而易举的被征服,可以说,韩信确实是一个把兵书吃透了的人,他懂得利用计谋,懂得利用智慧,垓下之战,项羽输得不冤。

“十面埋伏”却又“网开一面”,为的就是让项羽在绝望时首先想到的是逃跑,而不是死磕,这样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仙”韩信,名不虚传!

喜欢别忘了点个关注哦!

最佳贡献者
2

垓下之战是楚汉的最后大决战,并没有所谓的十面埋伏,十面埋伏只是影视作品中虚构的情节。

垓下之战的总指挥应该是刘邦,刘邦当时是汉军的最高领导,他在军中,肯定是总指挥,只不过是处于幕后的决策者,前线总指挥是韩信。



兵法有云:穷寇莫追。意思是无路可走的敌人不要追,正因为敌人无路可走,所以就会狗急跳墙一般拼命,这样就能焕发出巨大的战斗力,这个时候的敌人正是斗志昂扬的时候,所以不要与敌人交战。

但是,如果能给敌人一条生路,敌人能看到活命的希望,就会拿命跟你拼,而是总想着从那条生路逃走,这是人之常情,而正因为有路可逃,敌人才会迅速溃败,放弃壮志,这个时候是击败敌人的最好时机。



同理,在垓下之战中,如果韩信打败并包围了项羽,如果能给项羽在包围中打开一个口子,让项羽军队放弃斗志,然后再一鼓击败,就会全歼项羽军队,虽然这个方法挺好,但当年的垓下之战并没有韩信网开一面的说法。

垓下之战是一场战略大决战,胜负决定了最终的胜利或失败,历史上的垓下之战时,项羽已经处于刘邦的战略合围 ,这一场军事上的战役由于刘邦政治上的极其成功,从而显得没有悬念,项羽的失败是注定的。



垓下之战时,项羽手上只有十万疲惫、缺粮、缺少装备的楚军,而刘邦为首的汉军联盟约有70万人,汇集了当时天下所有诸侯势力,如韩信、彭城、英布及刘邦本部,项羽在当时不仅处于军事包围,也处于政治包围,因为刘备拿下仅余江东和鲁地之外所有的楚地。

垓下之战韩信作为前锋,率领三十万大军首先进攻项羽,项羽以十万楚军迎战,结果韩信战败后退,项羽率楚军追击韩信军队,然后两翼的孔将军和费将军各率十万大军攻击项羽的两翼,双方混战中,韩信又带着败军回过头来回加入战局,项羽面临三面攻击,楚军战败退回垓下城中。



虽然首战失利,虽然十万楚军被近70万汉军团团包围,可是韩信并没有打算将包围圈放开一个口了,而是将楚军紧紧的围在垓下,正因为这种紧密的包围,因此在后世将这种紧密包围称为十面埋伏,意思就是四面八方都有埋伏,言外之意就是根本没有地方可逃走。

然而这还不够,韩信还利用四面楚歌的攻心计谋瓦解了楚军的斗志,在重重包围之下,四面八方唱起了楚歌,项羽手下大多都是楚人,一听到楚歌 都以为楚地被汉军攻陷了,就再也没有斗志了,军心被瓦解。



关于“四面楚歌”之计是谁出的,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也许是韩信,也许是张良,但四面楚歌之度才是压垮项羽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四面楚歌之后,原本还想负隅顽抗的项羽,也失去了继续抵抗的决心,而是挑选 了八百多员楚军精锐,江东子弟,随自已一起突围。

注意,项羽的突围不是韩信放了一个口子,韩信并没有这么做的必要,因为楚军已经失去战斗力和意志,又在重重包围之下,没有必要还用欲擒故纵之计,反而增加抓捕项羽的难度,根本不可能。



项羽的突围就是自已军事才能的体现,是靠着硬碰硬突围出来的,你想想韩信三十万人硬碰硬碰都没有打胜过项羽十万残卒,在当时的时代,能跟项羽硬碰硬的人物还没有出生,包括韩信也不能。

即使是项羽手下只剩下28个人,仍然能像入无人之地一样斩杀了上百汉军,到最后楚军全军覆没,全部战死,项羽也没有投降,战至最后,项羽自杀而死,这不是韩信故意留的口子,项羽自杀都是临时决定的。



原本项羽的求生欲望是很强的,所以才会带着八百壮士突围逃走,但项羽在准备乘船离开时,听到船 公所说的话,一进悲愤交加,想起自已带出来的八千江东子弟全部战死,觉得自已没有脸面回去见江东父老,于是自杀而死。

如果项羽不自杀,根本就没有人能杀得了项羽。

3

项羽武功高强,力大无穷,要是韩信对项羽全面包围,项羽比作困兽之斗,垂死挣扎,拼命抵抗,人死前,亡命之徒,最后杀伤力,破坏及大,影响也极大。弄不好,韩信也会被项羽反杀,杀死。十面埋伏,网开一面,让项羽误以为韩信会故意放他走,其实大部队,主力部队等着项羽规规矩矩进入预设的主要战场和十分强大包围圈。项羽不想冲出重围,又进入一个强大的包围圈。项羽凭自己之力左冲右杀,杀死韩信很多士兵,但杀不完韩信的千军万马和强大军队。项羽疲于奔命,在心疲力尽时,活活地被气死,累死,杀死。可见,十面埋伏,让项羽走投无路。网开一面,手下留情是假的,其实是想斩尽杀绝,一网打尽。总之,项羽中了十面埋伏,九死一生,死得凄惨,悲壮,很有意义和价值。这就是英雄死得有尊严,有意义和价值。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求活命。

4

《孙子兵法》曰:“归师勿遏,围师必缺,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兵圣孙武告诉后人,用兵切勿和一心死战的军队作战。所以要给敌人留下一些希望,避免敌人拼死作战。

韩信深通兵法,被后人誉为“兵仙。”按常理来说,韩信会按兵法上说的,网开一面,给敌人留下一条生路。但是,事实上韩信没有这么做。韩信恨不得毕其功于一役,一战就彻底消灭对手。

因为对手太可怕了,对手是神勇无比的项羽。项羽只要存在一天,刘邦和其他诸侯就无法安心。谁知道项羽会不会象在巨鹿和彭城一样,突然来个大翻盘。

据司马迁的《史记》所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对“兵少食尽”的项羽军,还要“兵围数重。”包围一重怕搞不定项羽,硬是包围了几重才放心。可见刘邦和诸侯的决心之大,项羽不死,就决不罢休啊。

韩信对项羽是丝毫不带客气的。项羽发现不妙时,是怎么办的呢?《史记》载:“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韩信精心包围了数重,还被项羽的800多人击溃,突围而去。要知道,项羽军中已经饭都吃不饱了。项羽这支800多人的小部队,是饿着肚子的打破了几十万人的几重包围圈。

发现项羽突围而去,韩信立刻派出汉军的骑兵部队穷追不舍。在乌江边上时,终于再次追上了项羽。

此时,项羽本可以顺利渡江回到江东去的。临上船时,突然觉得无面目见江东父老。于是项羽拒绝渡江,与剩下的人和汉军死战。随从死尽后,项羽也身受重伤。项羽突然看到汉军中有熟人,就说道,我送你个人情,你拿着我的头去领赏封侯吧。然后,项羽拔剑自刎而死。

项羽真的神勇无比,若是心理素质好些就安然无恙的回江东去了。真如此的话,韩信的十面埋伏就杀不了项羽了。

整个过程中,韩信都没有网开一面。项羽从垓下之围中冲突而出,靠的是自己的本事,真刀真枪的杀出去的。(本文原创。)

5

十面埋伏,十面埋伏,字典释义就是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这是个成语,典故就出自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

此战,刘邦势在必得,军事上全权交有韩信谋划指挥,政治瓦解上,先用了四面楚歌一计,开打后,又放出话,谁斩项羽首级,赏千金,封万户侯。得势之下把项羽虐成渣的心态,全无一丝遮掩与怜悯。

真不知题主说韩信“十面埋伏”,还留口子,网开一面,从何凭何据发出此问??

也是巧,散发弄舟前几日看了几集电视剧《军事联盟》,该剧用现代人的眼光角度揣摩演义古人心智心诈之术。正与否不论,联想最近问答不少关于韩信的提问,有些感触,正要发文。

藉此您这一问,额就唠叨几句,可能成了回答偏题,还望见谅。

韩信,后人称之“兵仙”,军事之能,纵横历史,出其左右者,还真鲜有。刘邦若无韩信助力,真的历史要改写。但,但,韩信用兵阵用战术,佼佼者无愧。政治头脑上,小学水平。或许心中只想认知,看,刘帮大哥,你的能得天下,我出多大力了费多大心了,你就是不感恩,你也得忘不了我这小弟吧!但他忘了一点:飞鸟尽良弓藏,狐兔死走狗烹!!

韩信后来的结局,我不用细讲了吧?刘邦用着他时,应允他5不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光不杀,见君不杀,见铁不杀。事实呢,还是一命冤西。

十面埋伏!假设司马懿会怎么做?假设司马懿穿越到韩信身边,又会教他怎么做?

什么十面埋伏,那时给自己挖坑。摆个九面埋伏或八面埋伏就行了。让项羽别只剩下八百人,无脸回他根据地,故意让他带上三五千的回去,有个念想,东山再起。你已挫得他元气大伤,让“残缺”的项羽复仇之火别熄灭好了,你随时可扑灭他。有项羽这股残势制掣,刘邦什么时候,也得拿你当爷,用着你,不敢灭了你。

或许以及假设,韩信能对阵诸葛亮的话,诸葛丞相也得皱眉。但在政治权谋上,韩信,你在司马懿面前,真是个小学生。

信笔拈来,言有不确处,还望同好赐教指正。揖手。




6

一说到公元前203年(高祖四年)八月的垓下之战,都把功劳记在刘邦头上,其实那是韩信的杰作。

不过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刘邦一个市井之徒,是汉朝的创建者,韩信是反贼,所以垓下之战就成了刘邦英明、伟大的铁证。军队是刘邦缔造的,战役也可以是刘邦亲自指挥的,没有别人什么事,洗洗睡吧,

公元前203年刘邦和项羽签署了君子协议,两家以鸿沟为界,分治天下,但一方撕毁协议,向对方进攻。这个撕毁协议的一方就是汉方,这个功劳应该记在刘邦身上,因为刘邦就是史上第一大无赖。

公元202年,韩信率兵30万在垓下对项羽十万军队形成包围。而刘邦此刻在大后方坐镇指挥,在没有电话和电报,更没有手机的情况下,刘邦指挥前线作战只能靠意念了。

而英布跟彭越也参加了战斗,但显然是打酱油的。因此地球人都知道谁是这场战役的指挥者,而且韩信对项羽形成了三面包围,韩信主攻正面,但任侧翼两面包围的两位将军也是韩信的部下,这里就没有英布和彭越多大事,更没有刘邦什么事。

不过既然刘邦是汉朝缔造者,这么重要的战役不把功劳记在刘邦身上说不过去。

我们知道韩信对刘邦形成了三面包围,晚上张良指挥对项羽四面楚歌的攻心战,天亮韩信就对项羽发起总攻,把项羽的十万精兵打得溃不成军,只剩几百残兵在项羽带领下突围。

韩信为什么不像项羽铁桶一样包围,为什么还对他网开一面呢?是指挥这场战役的刘邦同志良心发现吗?显然不是,对于敢跟项羽说要分吃自己亲爹的无赖来说,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的。而韩信一个战争机器,自然是把杀人当做天职,更不会心慈手软。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韩信对项羽的军队网开一面,该不会是韩信这厮收受了楚军的贿赂了吧?

真不是,这是韩信或者刘邦的故意采用的一种战术,这种战术围三阙一,实三虚一或者围三放一。

我们的大军事家孙子的有个军事专著叫《孙子兵法》,这本书里有许多著名的战术,其中有一条就是"围师比阕",意思是说在对敌人集中优势兵力进行歼灭的时候,切忌对敌人四面合围,一定别忘了要留个口子。"阕"在这里等同于"缺",缺口的意思。

在你发动进攻的时候,哪怕你拥有的兵力比对方多了几倍,有绝对的把握消灭对方,但也不能骄傲轻敌,麻痹大意,一定要给对方留一条生路。

我们的军事家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这是一门科学,是前人无数经验教训的总结,在此基础上得出的金玉良言。

中国有句话叫困兽犹斗,还有句话叫兔子急了还咬人。从科学角度上就是人在绝境的时候,就会爆发出比平日里大出许多倍的能量。

曾经有个老八路回忆说,在敌后打游击的时候,他们在百姓家开会被日军发现,他们分头逃跑,他一个人把敌人引开,翻过一堵墙、又一堵墙,翻到第三堵墙的时候傻了眼,因为这堵墙有一丈多高,根本就翻不过去。

可是眼看身后的敌人一边高喊,一边打枪,子弹嗖嗖在耳边飞,四周别无出路,老八路一咬牙、一跺脚,一个箭步,一个助跑就越过了那堵墙。

而日本鬼子却没有一个人能翻过去,在后面急得直跺脚。时隔几天,老八路再次来到这堵墙跟前,实践多次,却无论怎么都翻不过去了。

7

韩信能够围困项羽,却还要留个口子“网开一面”的原因很简单:“杀人诛心”,给予项羽生的希望,然后破灭,直至乌江河边自刎。

从十面埋伏到四面楚歌

公元前202年10月,刘邦率本部人马,追击向彭城撤退的项羽。追到阳夏南边,便派遣使者以共分天下为报酬,联合韩信、彭越、刘贾、英布等人追击项羽。

韩信率领三十万大军自齐南下,切断项羽向彭城的退路;彭越率数万兵马到达固陵与刘邦会师,担任主攻;刘贾与英布从寿春向北出发,断了项羽向南撤退的念头。项羽无计可施,被迫收缩,退至垓下,至此诸侯军队蜂拥而至,把项羽围的水泄不通,韩信的“十面埋伏”计划也得以实施。

韩信的“十面埋伏”,形如天网,楚军固守垓下,势如鸟雀。此刻,项羽军的反击好似困兽犹斗;两军拚搏,你死我活。著名的垓下之战就这样展开了。为了进一步动摇和瓦解楚军,一天夜里,刘邦要汉军四面唱起楚歌。楚军听了,怀念起自己的故乡,失去了斗志,项羽唱完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随后虞姬拔剑自刎而死。

韩信留一口“网开一面”

与其说“网开一面”,到不如说项羽连夜率领了八百骑兵,连夜向南逃跑突围。直到第二天天亮,刘邦才发觉,便派遣灌婴带领五千骑兵追赶。

(题主在这边认为是韩信“网开一面”也可以理解,因为韩信被称为“兵仙”自然能料事如神,猜到项羽会星夜突围)

最终项羽看着那些曾经追随自己的手下一个个都死去,加上自己的挚爱也自刎了,自己也再无信心,拒绝了乌江亭长的建议,选择自刎,结束了自己这气盖世的一生。

为霸王画上了可惜的句号!

韩信“网开一面”的原因:

一、古人云:作战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而项羽曾经有过破釜沉舟的战绩,因此韩信采取“杀人诛心”的策略,让项羽失去卷土重来的信心。

二、此举有可能也非韩信所能预料到的,不过无论如何,此时项羽的军心涣散,加上挚爱的死去,早已无斗志,选择突围不过为了苟活(或许为了给死去的将士安排身后事)而已。

结语:无论如何,西楚霸王始终是西楚霸王,没有统一天下的才智,因此只能沦为历史的失败者,淹没于浩瀚的历史长流之中!

8

谢谢先生邀请!布衣寻道先生讲的清楚,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高袓与项羽多次交手,相互之间曾经都有出手杀死对方的机会,确都没有动手,自古英雄都具备相互欣赏的心理,英雄总会有共鸣之处,有意放走项羽和项羽曾经不动杀机异曲同工,战场上贵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谢谢!祝新年快乐!


9

楚汉相争一打就是四年,刘邦项羽在鸿沟对峙,韩信却在北方攻城拔寨,并且打败了项羽部将龙且带领的20万大军,龙且的失败让项羽感觉到了一丝丝害怕,所以他开始了与刘邦的和谈,双方决定以鸿沟为界,鸿沟以西归汉,鸿沟以东归楚。

鸿沟议和之后,项羽带着部队准备返回彭城,但是刘邦在谋士的提醒下,认为现在是发动对项羽进攻的最好时机,所以中途折返,并且要求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合兵一处。但是韩信等人并没有来,刘邦在张良的提醒下,给韩信等人更高的赏赐,韩信这才出兵合围项羽。

项羽得知刘邦背信弃义,加快急行军的速度,但是最终还是被追上,并被围困垓下。根据《项羽本纪》记载: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羽在韩信的十面埋伏之下,加上张良的四面楚歌,楚国战士已经丧失的斗志,若是等到天亮,汉军发动总攻,那么楚军在士气低落、人员又少的情况下必定失败,所以项羽决定趁夜色突围。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羽夜色突围只带了800人,将十万人的大部队留下来做为掩护,因为大军一旦行动,必然会被汉军所发现,所以项羽只能带领少量人马突围。到第二天白天汉军才发现项羽逃跑了,灌婴带着5000起兵追赶,最终在乌江逼迫项羽自刎。

从史记的记载来看,项羽的突围不能确定是否是韩信留有缺口,在我看来韩信留缺口的可能性很小。古人讲围三缺一,但是那是需要将大部队放行的缺口,韩信很显然没有这样做,如果只是将项羽少量的部队放行,即使是项羽冲出重围,汉军派遣一支骑兵就可以追上项羽,项羽最终还是逃不了汉军的追缴,这种放行的意义不大。

总体而言项羽的突围与韩信没有很大的关系,他能突围出去主要的原因是利用夜色,加上十万大军作为掩护,这才能有小股部队突围的可能。

10

韩信“十面埋伏”击败了项羽这种说法还是比较流行的。可是《史记》《汉书》等正史并没有相关的记载。

有记载的一个是《前汉书平话》:“垓下聚兵百万,会天下诸侯,困羽九里山前,信定十面埋伏,逼羽乌江自刎,万里江山一归汉业。”该书由元人编刊,叙事主要依据正史,细节多采用民间传说、元曲剧目等。

另一个就是琵琶曲《十面埋伏》,气势磅礴激昂,确实好听。但此曲产生于何时尚无定论。明王猷定(1598-1662)著《四照堂集·汤琵琶传》一文中有相似记载。曲谱最早见于公元1818年的《华秋频琵琶谱》。

所以可以推测,韩信“十面埋伏”击败项羽,是后代话本小说为了丰富情节、渲染气氛,以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杜撰的手段。琵琶曲是对历史的一种艺术再创作。但随着广泛的流传,人云亦云,也认为这是史实了。就像现在火爆的电视剧也洗白了一些历史人物。



《史记》说的是,汉五年(前202年)十二月,各路联军合围垓下,要包项羽的饺子,气吞山河的项羽怎肯束手就擒,和韩信刚正面。韩信先进军不利,退后,左右两翼大军杀出,自己再反杀一波,项羽大败。晚上,汉军嗨唱楚歌,唱得楚军思乡情切,毫无斗志,唱得项羽大惊,以为汉军尽夺楚地。

晚上,项羽带领八百骑兵向南突围成功,渡淮河,走阴陵,被老农骗到沼泽地里来了一波减速,后面灌婴率领的五千骑兵追上了,等到了东城,无法脱身,身边也只有二十八骑了。勇猛的项羽带着二十八骑硬是在五千汉军中纵横一波,证明自己认为的非战之罪,实天亡我。最后来到乌江,发出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的感叹,自刎而死。



十面埋伏不存在,网开一面更不存在。实力上,项羽只有征战多年、人困马乏、缺粮少助的十万楚军,再加上汉军一曲楚歌扬,楚军皆断肠,哪有什么军心;汉军刘邦、韩信、彭越、刘贾、周殷等率领六十万大军。态势上,楚军已被汉军合围。这种情况,要么是打歼灭战,要么是先围而不歼,瓮中捉鳖继续消耗,最后还是歼灭。

垓下之围,可以说是刘邦苦心经营多年大战略包围项羽的最终成果。天时地利人和皆备,机会不易,失不再来,不可能放弃的。心理上,刘邦被项羽在局部战场上吊打多年,早就怕了,恨不得项羽早点失败死去。所以不惜封赏韩信、彭越,让他们速速带兵合围项羽,毕全功于一役。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