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李世民亲征辽东,欲一举击垮大唐的心腹大患高句丽。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唐太宗御驾亲征的动员下,大唐人民群情激昂,同仇敌忾,山呼海啸的呐喊助威声此起彼伏,无数热血青年响应号召积极参军。
与此同时,河东道绛州龙门县的农夫薛仁贵,却在不合时宜地长吁短叹,为迁祖坟的事伤透了脑筋。薛仁贵生于隋朝大业九年(614年),薛家也曾是官宦世家,可惜到了薛仁贵父亲那一代就已经家道中落,薛仁贵更是彻彻底底的草根。虽然自幼天生神力,习得一身好武艺,可身逢隋末乱世,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无权无势的薛仁贵难寻出头之日,干脆避祸田野间种起了地来,这一种就种到了三十岁。
遥想东汉末年,织席卖履的刘备望着招军的榜单叹了一口气,遭到了身后张飞的质问:“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从此桃园三结义,开启了一段传奇的征途。而薛仁贵身边,恰巧也有一个“张飞”。
就在薛仁贵叹气之际,素知其才能的妻子柳氏安慰他:“夫有高世之材,要须遇时乃发。今天子自征辽东,求猛将,此难得之时,君盍图功名以自显? 富贵还乡,葬未晚。”
不得不说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站着一个伟大的女人,柳氏不想让薛仁贵辜负埋没自己的才华,忍痛割爱,送丈夫上战场建功立业,以弱女子之身揽下整个家庭的重担,着实令人感动。
带着妻子的鼓励与自己内心的抱负,薛仁贵参军了。
当薛仁贵随着远征军来到辽东安地之时,郎将刘君昂中了埋伏,被敌军围困。薛仁贵挺身而出,单枪匹马前去救援,乱军丛中直取敌将首级,悬于马上示威,如入无人之境。救出了己方将领的同时,也让敌军闻风丧胆而逃,薛仁贵得以崭露头角。
在之后的安市城之战中,薛仁贵就得到了做先锋的机会,而且此战唐太宗亲自督战,薛仁贵为了一战成名,还耍了一点小心机。薛仁贵军旅生涯中一直带着一个包袱,从未打开过,里面装的是柳氏特意为他定制的白衣战袍。此战唐太宗亲临,薛仁贵就穿上了这一身秘密武器。
大战一触即发,白袍薛仁贵手持银剪戟,腰挎双弓,身先士卒杀入敌阵,犹如天神下凡一般,左突右冲无人能挡。在一众黑压压的士卒之中,薛仁贵如一道白色的闪电,硬生生在敌阵中撕开了一道裂口,身后大军跟上,直杀得昏天黑地,血染长空,斩首两万余人,唐军大获全胜。
薛仁贵这一出“白衣战神”的戏码着实可谓惊险,着白衣虽然是战场上的焦点,但更是敌军攻击的众矢之的,薛仁贵真可谓是艺高人胆大,杀出一片天。在后方遥望战场的唐太宗就问了,前面穿白衣服那个小子是谁?左右回答,薛仁贵!
虽然唐太宗征伐高句丽的战争并没有分出胜负,最后以唐军班师回朝告一段落,但薛仁贵闯出了名堂,得到了唐太宗的赏识,晋升为右领军中郎将,在长安城里看起了大门。
各位别急着笑,此大门非一般之门,正是鼎鼎有名的皇城太极宫玄武门。这个地方对于唐太宗也是很有纪念意义,薛仁贵镇守此门,已然成了皇帝的亲信。
此后数年间薛仁贵负责玄武门的安保工作,天下也相当太平,并没有什么建功立业的机会。及至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唐高宗李治登基,这位新皇帝对薛仁贵的感情就没有那么深厚了,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水,又将君臣二人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那是在永徽五年(654年)闰五月,这段日子里长安城大雨如注连绵不绝,引得山洪暴发银河倒泻。大水直冲玄武门,守兵们四散而逃,薛仁贵怒道:“当天子缓急,安可惧死?”又冒着生命危险独自冲进皇宫指挥撤离,唐高宗刚一逃出险境,寝宫便被大水淹没,可谓九死一生。薛仁贵成了唐高宗的救命恩人,再立大功。
这之后唐高宗为完成先皇遗愿,再征高句丽,薛仁贵已升任副将,再度披挂上阵。这个时候的薛仁贵已经从原来的战士转型成射手了,箭术练的炉火纯青,百步穿杨。但年轻时那股一往无前的冲劲还在,所以作战时可以看到一个奇观,薛仁贵还是身先士卒冲入敌阵,却是在短兵交接时骑马射箭,照样是以一敌百,所向披靡。
后来唐高宗听说了这事,估计也想开个玩笑,为难一下薛仁贵。就说据传古时候的神箭手,一箭能射穿七层铠甲,朕也不难为你,你就射个五层试一试。社会我薛仁贵,人狠话不多,抬手就射出一箭,五层铠甲应声而裂。唐高宗看得目瞪口呆,默默地下令给军队的铠甲升级…
薛仁贵也愈发得到皇帝信任,之后天山九姓铁勒中为首的回纥部落反唐,也是交由薛仁贵领兵远征,也正是这一战,薛仁贵留下了“三箭定天山”的传奇。
当时的情况是两军对阵之际,九姓铁勒的精英骑兵部队数十人上阵前挑衅,薛仁贵当世虎将,哪受得了这个气,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三箭齐发,瞬间拿下三杀。精英骑兵队都吓傻了,从未见过如此出神入化的箭术,直接举手投降了。唐军士气大振,杀声震天,九姓铁勒十万大军溃不成军,大败而归。从此军中就有了薛仁贵的传说“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薛仁贵戎马半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可惜在与吐蕃的大非川之战中遭遇了滑铁卢。当时薛仁贵的副将郭待封自恃名将郭孝恪之子,对于出身草根却位在自己之上的薛仁贵很不服气。在薛仁贵在青海湖前线高歌猛进之时,郭待封不甘落后,自作主张,带领辎重部队冒进,结果遭遇吐蕃大军埋伏,辎重尽失。薛仁贵被迫撤军,吐蕃乘胜追击,唐军大败而归。
虽然这场败仗错不在薛仁贵,但作为主帅,就要担负责任,薛仁贵被革职为民,后又流放象州。这一时期薛仁贵有些心灰意懒,不再过问战事。
还是唐高宗念及旧情,召回薛仁贵,君臣二人开诚布公地交了一次心,唐高宗谈及当年水淹皇宫一事,说没有薛仁贵自己早就成了一条鱼,并对薛仁贵历年战绩如数家珍。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面对情真意切的唐高宗,薛仁贵也忍不住泪湿衣襟,并且重振了信心,再度为朝廷效命。
永淳元年(682年),面对突厥的进犯,年近七旬的薛仁贵奉命征讨,参与了他戎马生涯的最后一战:云州之战。
突厥大军遥望唐军三军用命,严阵以待,便询问唐军主将何人。听闻是一代战神薛仁贵,皆难以置信,他们都以为薛仁贵早在流放的过程中死去。薛仁贵立于阵前,脱下头盔,薛字大旗迎风招展,气势如虹。仅仅一个亮相,突厥军大惊失色,全都下马请降,四散而逃,薛仁贵下令追击,大获全胜,为自己的一生划下了一个圆满的句点。
第二年,薛仁贵去世,终年七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