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为人民群众所谋福祉足以名垂青史。

隋文帝杨坚

首先,他建立了隋朝,避免了汉族的灭亡。两晋南北朝时期,汉族政权在南方还残留了一点,随东晋南迁的数百万汉族人侥幸存活了下来。北方从西晋“八王之乱”后的300年里,先后出现了匈奴、鲜卑、羯、羌、氐“五胡乱华”等重大事件,文明程度不高的蛮族相互残杀或者残杀汉人,使整个中原地区成为一片废墟,汉族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除依附在凉州张氏政权以及幽州王氏政权之下的近百万汉族人之外,其余的汉族人几乎被异族屠杀殆尽。《晋阳秋》记载,羯族首领石勒一次就屠杀了数十万的汉族百姓。公元304年,幽州刺史王浚引进慕容鲜卑来对付成都王颖。慕容鲜卑乘机大掠中原,除抢劫无数财富外,还掳掠了数万名汉族少女。回师途中,把这些汉族少女充作军粮,宰杀烹食。走到河北易水时,吃得只剩下八千。王浚发现後,要慕容鲜卑留下这八千少女。慕容鲜卑一时吃不了,又不想放掉,于是将八千少女全部淹死于易水。易水为之断流。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汉民族从此才免于灭顶之灾。

杨坚的第二个贡献是实现了国家统一。他除了实现北朝内部统一外,建立隋朝的当年八月,就派遣步骑数万破吐谷浑于丰利山(今青海湖东),俘斩以万计,其王侯30人率所部来降。582年,突厥攻隋平州,尽发五可汗所控45万人入长城。杨坚遣将坚决予以反击,大败突厥。587年派兵进驻江陵,灭后梁。次年冬,发水陆军50余万,横渡长江,攻克建康,灭陈朝,俘陈后主叔宝,结束两晋以来近300年分裂局面,统一全国。

杨坚的第三个贡献是励精图治,创立完善封建制度。杨坚在位24年,创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制定《开皇律》等,修订刑律,使人民有法可守,又减省刑罚,从制度上对封建统治做了创造性设计。在全国推行均田制,增加赋税,发展经济。将原来比较混乱的地方官制从州、郡、县三级精简为州、县两级,撤消500多郡,裁汰了大量的冗官,大大节省了政府开支,提高了行政效率,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些制度传承百代,影响深远。

综上可见,杨坚代周自立,悉平内乱,统一中华,再造盛世,使大汉民族免于灭种,使华夏文明薪火相传,使封建制度创立完善,给人民群众谋福祉功莫大焉,堪称千古一帝。

最佳贡献者
2

题主好!在中国古代帝王当中,杨坚是一个求真务实的好皇帝。美国人麦可.哈特写的《人类百位名人排座次》一书中,他的名字赫然在目,另两位是秦始皇和成吉思汗。可见他对历史的贡献不亚于其他几位有作为的皇帝,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但因人们对皇权继承的偏见,史家少溢美之辞,《资治通鉴》记载是多以承袭过程写他。鲜有业绩盛赞,这与作者编写目的有关。但司马光还是承认文帝的历史地位,篇终总结道:"坚革宣帝苛酷之政,更为宽大,删略旧律,作《刑书要制》,奏而行之。躬履节俭,中外悦之(朝野内外都很敬服他)。杨坚代周,是历史的必然选择,“非常之人必待非常之事”。这是历经战乱之苦后,人心思定,人心思安的结果,文帝作为乱世后,统一国家的皇帝,其治国理念体现在他勤政爱民,治世政绩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隋文帝杨坚

一是很快结束离乱之苦,使百姓能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历史学家范文澜评价说:"隋文帝主要功绩,在于统一全国后,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使连续三百年的战事得以停止,全国安定,南北民众获得休息“。自经南北朝三百年杀阀争战不断,民族仇恨日益加重,百姓居无定所,命不保夕。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很难体会到“烽火连三月“的战乱之苦,长期饱受战争催残的人,才能理解叙利亚外长为什么蹲在联合国大楼墙角边哭泣?

南北朝之乱

二是励精图治,最大限度体恤人民疾苦,提高百姓生活水平,隋初经历南北朝长期战乱,民生疲弊困苦。文帝在位后,接纳司马苏威建议,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罢盐、酒专卖及入市税,并多次减税以减轻人民负担;在全国推行"均田制",此举一可使无地农民重新获得土地,二可增加国家赋税收入,三可抑制土族力量膨大。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兴修水利,建广通渠,便利粮食漕运至关中;多建粮仓,在洛州设立常平仓,贮存关东运来的粮食,并鼓励地方民间设立义仓,提倡人民捐纳粮食以防灾年的发生;进行人口普查,推行输籍法,这项法令打击了土族、豪强地主隐瞒劳动人口的启动有,保障了国家税收。从而无形解放了大批劳动力。另外他下令废除严苛刑法,规定一概不用灭族刑,减去死刑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条。作《开皇律》,基本奠定了死、流、徒、扙、答基本五种刑罚,为后世历代王朝沿用,尽量做到法律的公平公正。

开皇之治

三是躬履节俭,严于律已,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倡导仁政爱民,并身体力行,为后世帝王多借鉴(昏君不计内)。他深知民众才是国家之根本,既位之初,他就将五千头官牛分赐给贫苦百姓。后来又多次推出降税减赋,轻徭薄赋,宽恤民力的政令。有一年关中因灾闹饥荒,他派人前去了解百姓的生活状况,有人带来百姓吃的豆屑杂糠,他涕泪俱下,遍示群臣。并做自我检讨,让人辙去御膳,不近酒肉一月有余。文帝去泰山封禅,路遇饥民,车队行走困难,他下令警卫不得驱赶百姓,从而出现奇观:流民与御仗同行,文帝骑马,见有扶老携幼者,或引马让路,或为之安慰。文帝历行节约,反对铺张,有位相州刺史豆卢通进献精美的绸缎,他竟下令当殿梵毁,以此杜绝贿赂奢侈之风。《隋书.文帝纪》记载"帝历行禁止,上下化之“。文帝一朝,上自王公大臣,下自商贾巨富,穿的不过是布帛,装饰都是铜铁骨角,俭朴蔚然成风。太子杨勇因接纳蜀地绸缎贡物,而招致父子生隙,小人钻空,为废太子之位埋下祸根,不予赘述。

《隋书》

世传文帝相有奇表,"龙颜戴干"(额头长五根入顶肉柱),天生帝王命相,只是他有经天纬地之才,而无洞人观火之眼,凡事必躬,李世民评说:“恐群臣内怀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虽则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作为帝王,有开拓恤民精神实属仁君,而无驭世观人本领有点遗憾,虽劳形伤体,躬履笃行,无利帝国长治久安,入土魂魄尚未安息,而帝国大梦破矣,

隋炀帝.杨广

图片来自网络,不当自删除

参考书目:《资治通鉴》、《隋书.文帝纪》、范文澜《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